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觀後感 >

讀皮囊有感15篇

讀皮囊有感15篇

當閲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皮囊有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皮囊有感15篇

讀皮囊有感1

第一次知道這本書的時候是在高三,當時還在全力衝刺大學聯考,偶爾週日半天假日有三個小時閒暇,一日在舍友老苗的櫃面看到了它。看翻了幾頁,覺得很好,卻沒有時間細讀。時光荏苒,風起青萍,如今再拿起它時已是大學生了。

蔡崇達圍繞自己周邊最熟悉、最親密的人展開描寫,倔強的殘疾父親、對生活勇敢而又無奈的母親、自尊心強烈到來殺死自己的天才文展、被古鎮制度舊俗扼來生命的張美麗、滿嘴“世界”和“理想”卻遭受現實沉重打擊的厚朴……

每一章每一個人物都深深打動了我。對於同樣是農村家庭的我而言,我可以深深體會到作者拼命學習拼命攢錢的想法與感受,或許我又是有些小幸運的,我有着一個完整的家庭,父母健康,對於我來説只需在學校安心讀書別無困擾。

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如此拼博的蔡崇達一心想要送父親出國治療。過着安逸的生活的我們也很想很想給正在為我們艱棄付出的父母做些什麼,反省自己,實然對在大學有吃有住時常悠閒的自己產生了愧疚感,好想逼着自己多努力。早起看書,多做功課,不知能否堅持,但這念頭時時存在。

沒有天才文展的遠大抱負,也應該有短期的計劃。而不是將生活過得一團糟,每天得過且過,碌碌無為只會讓將來的自己後悔。沒有蔡崇達那樣刻苦拼搏拿年級第一,也應該朝着這個目標出發,學生最重要的還是學習,用知識塑造起的靈魂是堅不可摧的。

沒有原樸大膽無所謂的嘗試,也應該去做一些自己不曾做過的又可以做的事情,當然,這裏説的是好事,而不是吸毒犯罪。張美麗死之前説自己並沒有做錯什麼,她只是去追尋着自己的愛情,人生在世,哪需要那麼多條條框框、人義道德束縛自己,不違法不違背良心的、想要的就大膽些去追求吧。大膽些,去攀一座峯,去愛一個人。

看完全書,想要告訴自己的有很多很多,但最讓我再次記在心裏的是:珍惜父母,多為他們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吧,牢記牢記牢記: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不要等到那一天再後悔莫及。

讀皮囊有感2

讀罷《皮囊》,心裏憋着一種無法言説的滋味,不知是同情,悲哀,還是憤怒,只覺着有萬千條思緒在心裏縈繞,像石子擊打水面激起的陣陣漣漪,久久不能平靜。

《皮囊》,作者蔡崇達,文體為散文,而在我看來卻沒有什麼散文的味道。它更像是一位歷經滄桑的老者,在講述着它的生平,又像是一位久違的老朋友,訴説着它的經歷。此書以作者的故鄉為背景,講述了十多個小故事,描繪了十多個人物形象:倔強的殘疾父親、對生活勇敢樂觀且無助的母親、自尊心強烈到極致的文展、無情卻又慈愛的阿太、滿嘴“世界”和“夢想”卻遭現實殘忍打擊的厚朴,以及被小鎮的庸俗古制扼殺生命的張美麗……他們都是那樣的真實鮮活,那樣的狼狽可悲。這本書中雖不乏温情,卻也或多或少地流露出了世俗的殘忍和冷酷。

我第一次讀這本書時,雖不能説對它完全瞭解,卻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複雜的內心:無奈又無助,想放棄又不甘心;想努力實現什麼,卻又不得不面對現實的殘酷。我深深地體會到,想緊緊握住,卻還是阻止不了離開的事實;想要安慰鼓勵,卻發現自己也是無能為力,在泥濘裏掙扎着痛苦;想要勸説誤入歧途的朋友,卻又無法開口打破那看似純真的夢想和僅存的希望。在那漫長的30年裏,一切的一切都不如作者所想的那樣,他無法控制,也無法逃脱。似有一張無形的巨網將他束縛,他愈是掙扎,網勒得愈緊,他只能釋然,在無盡的絕望中看到希望,讀懂希望。

此書有兩個故事讓我印象最為深刻——《母親的房子》和《我的神明朋友》。作者的母親善良樂觀且勇敢,她固執地想要把房子修建好,只為了人生在世的那一口氣,為了父親的臉面,讓癱瘓的父親能夠在那個小鎮“風光”一回。起初的我在看這個故事時,是不理解的,一棟將要拆遷的房子,為什麼還要如此固執地去修建它?那所謂的爭一口氣真的如此重要嗎?為了那所謂的“”臉面”,讓那個本就困難的家變得拮据,讓自己的兒子面臨交不上大學學費的窘境,這樣真的值得嗎?這些種種困惑,在看到下一個故事——《我的神明朋友》時,終是柳暗花明:母親的所有執着,皆是因為她對父親的愛!為了這份深沉的愛,她不顧鄉親的議論、大伯的責備和父親的錯怪,就像一個淘氣的孩子,誓要得到超市裏的糖果一樣,頑固的不肯讓步。

而在父親死後,只因夢見父親那副殘缺的肢體,母親便斷定父親是因為心事未了無法釋然、未能變回年輕時的模樣而不肯離去,便到處奔波,為他尋找那個“贖罪”的地方。她像哄小孩子一樣對被神婆“召回”的父親説:“好好幹活,下次給你帶愛吃的滷鴨。”她每天耗上七八十分鐘的車程,來回於家與神廟,風雨無阻,只為了心中的那一個執念、那份放不下牽掛,陶醉在自我欺騙式的安慰中。《我的神明朋友》這個故事的最後,作者講述了母親夢見父親時的場景“她説她看見了,看見父親恢復成20歲出頭的樣子,皮膚白皙光滑,肉身才剛剛被這俗欲打開完畢,豐滿均勻,尚且沒有歲月和命運雕刻的痕跡。他剪着短髮,身體輕盈,朝母親揮揮手,就一直往那隱祕模糊的那一方游去,身體逐漸隱隱綽綽,直到完全澄明。”他的母親在那一刻釋然地笑着哭了,而我也笑着哭了,為作者母親那份深沉而堅定的愛而感動,也暗自責怪上天的不公,這樣好的人為何要承受如此多的痛苦和悲傷?為何不能給他們一個美好的結局?我不禁懷疑,好人有好報這句話是否真的可信。然而,當我合上書沉思,終是明白,讓作者母親能夠釋懷,讓父親能夠不再為病痛所擾,讓世間多一份真情,多一些温暖,也許就是它留給世界的最後一點善意吧。

我很喜歡書中的一句話:“時間久了,就會覺得臉上彷彿長了一個面具,每天晚上回家,深深吸口氣,彷彿職業表演者的卸粧儀式。”在這個物慾橫飛的時代,所有人都在為了高質量的生活而奔波,每天都戴着一個面具生活,上司面前的假意恭維,父母面前的強顏歡笑,朋友孩子面前的若無其事,將所有的難過,傷心和委屈隱藏得一絲不漏。他們用那副虛假的皮囊,過着“虛假”的生活,不敢脱下身上的“演出服”,生怕別人發現皮囊背後那個脆弱不堪的自己。就像書裏説的:“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慾望的渾濁給拖住。”皮囊於我們所有人而言,不過是一個承載靈魂的器皿。一副完好的身軀,象徵的不過是一副完整的皮囊,至於在這皮囊下的種種慾望、污穢、骯髒和狼狽,我們都無法知曉。

生活追求的是一個過程,而不僅僅是為了一個物質的結果,不能為了一個絢爛的果子而忽視了生命成長的美妙。理想有過了,嚮往也沒有錯,只是生活過於殘忍,我們嚮往的生活也許只是鏡花水月,但這不妨礙我們去欣賞沿路的風景。這就好似我們即將面臨的大學聯考一般,憧憬沒有錯,理想也沒有錯,但那其中我們所付出的努力才是最值得觀望的。電影《請回答1988》中有這樣一台詞:“從來不是讓你把一次考試當成人生成敗的賭注,只是想讓你在年輕時體會一次全力以赴。”所以,適度的追求,適當的享受,不要讓虛妄的夢想膨脹自己。

最後,願所有人都能活出那個最真實的自己,拋開虛假的皮囊,脱下身上演出服裝,把皮囊之下那個最原始的自己呈現出來,在暮年盡頭,回首往事,可以無憾亦無悔。

讀皮囊有感3

讀皮囊是一氣呵成的,一個詞,爽快。讀皮囊之前是不認識一個叫蔡崇達的人,不知道他的背景,直接開讀。皮囊是散文,講的都是身邊的人和事,奶奶、父母親、童年的夥伴等。

開篇寫的老奶奶,作者稱為“阿太”。阿太的一句話點題:“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説的就是我們這一副皮囊。然後寫了母親對建房子的執着,再苦再累也要把這一方土地變成高樓,並在門前立上父親的名字,完成最後的一點念想。

寫了父親的懦弱和殘疾,對一個家庭的打擊,以及作者自己如何成為家裏的頂樑柱。有一段寫的特別樸實,説的是父親半癱以後回到家中,一家人都在演戲。好像明天一覺醒來父親就好了,就會恢復了。最終在全家人發脾氣、大鬧、一家人抱在一起痛苦中結束了。

讓我想到了我的大姨,當得知她是肺癌晚期的時候,全家人都是瞞着她的,她的媳婦整日偷偷抹眼淚。我們每天都在演戲,好像吃點藥就好了,做點化療就好了,明天一覺睡醒來就好了。我的母親每天都去看望她,導致我們一大家人都被籠罩在這層癌症的陰影中。

親人的逝去猶如看着一朵花的凋零全過程,這種傷痛終其一生不能痊癒。但面對這種傷痛,有的人沉浸於回憶之中,有的人可以從悲傷中走出來,每個人面對同一事物的態度不一樣,造就了不一樣的我們。生活中也是這樣的,我們多少人是活在這皮囊下的,多少人又是拋下了這副沉重的皮囊活出了自己。比如書中的阿小、文展、厚朴的遭遇、心態和生活,最終都變成了作者對於自己的提問和思考,對自己的靈魂拷問。

請問,皮囊到底重不重要?請問,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它?請問,我們的靈魂如何安放?我們真正喜歡的到底是什麼?我們想過什麼樣的生活,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作者在文章的最後告訴我們,我們應該去直面這些問題,並且予以回答。如何回答?從自身的遭遇去領會,從生活的點滴中、身邊的人中去感悟。每個人會給的答案都不一樣。

而最終,生活和作者都給了我們答案:“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我很認同。我記得我讀《沉思錄》,有一句話印象很深刻,“睡陋牀、蓋粗毛皮”,顛覆了我對皇帝、宮廷的想象,我以為都是富麗堂皇,我以為都是觥籌交錯的畫面。讀後感·導致我一直不敢睡太好的牀,也不敢把自己的被子從40支紗往上加。孟子也説“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彷彿這副皮囊只有得到了最原始最粗虐的待遇,我們的靈魂才會得到洗禮,才會清醒的意識到我們的真正渴望的東西。

最後,説一點自己的感觸。作者文筆清新流暢,敍事簡潔、冷靜、真實。好久沒看過如此清新脱俗的文字了,感覺沒過癮就結束了,很感動很喜歡。

讀皮囊有感4

文退學後我經常夢到他,夢到我們回到那個最快樂的時光。在夢裏我們依然無話不談,依然一起去做我們都喜歡的事。但我卻突然意識到,這是夢境,他已多年不參與我的生活。於是失落地醒來,心中無限悵惘。

我一直不知道我在他內心有多少分量,不知道他後來是否想起我,不知道他如何看待我認為的那段美好時光。我知道將來會再遇到,只是不知道該如何説出第一句話,也不知道第一句話會是什麼。

我的生活中,跟文類似的人很多,我們都曾經很快樂地在一起,隨着時光列車的不停行進,他們下車了,上了另一輛車。我就這樣眼睜睜看着他們漸行漸遠,而又喚不回也跟不上。

很多人都覺得朋友分階段性的,但我真的希望真正在我生命中對我有影響的人,當我們再次遭遇,你看我時依然是那個眼神。

讀皮囊有感5

都説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可這裏的“皮囊”卻是萬里挑一的,因為這本書讓我體味到了生活的千滋百味。從作者真實的情感和有温度的筆觸中感受到了現實的生活氣息、看到了帶有血腥味的生活片段、聽到了無奈又無助的喊叫......那字裏行間的心靈深處的猛烈碰撞,讓我久久不能釋懷,尚有餘味縈繞。直到讀完後發現,其實透過那皮囊看到自己的靈魂,才是我們不斷去經歷的真正目的。

如果皮囊朽壞不堪,那我們還剩下什麼?或許你告訴我,還有靈魂。可是那脱去了皮囊的靈魂,到底能幹什麼?作者從本書第一章就提到了那個有着一副老舊破敗皮囊的阿太,之所以破敗,是因為阿太秉持着這樣的人生觀:肉體不就是拿來用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如果你整天伺候你的這個皮囊,不會有出息的,只有會用肉體的人才能成材。我們都是戴着皮囊在世間忙碌的靈魂,而這副皮囊的用處就是去經歷各種風吹雨打,使得我們的靈魂得以有地方安放。這一章奠定了皮囊這一説法的存在意義,也註定了這本書的基調是悲情的。

整本書作者緊緊圍繞着自己周邊最熟悉、最親密的人展開,有倔強不屈的殘疾父親、勇敢面對生活和堅守信念的母親、試圖把握人生卻失敗的天才文展......一個個鮮活的人物躍然紙上,透過作者的筆觸,讓人不得不記起温情而又殘酷的家鄉故事與現實糾纏的影子,但誰又能徹底理解和領悟生活的本質意義呢?給我感觸最深的是《重症病房裏的聖誕節》,因為第一次那樣強烈而又真實的感受到文字的力量。他説電梯裏重症病房裏的醫護與病人家屬們的對視就像在看自己的戰友,因為他們都那麼近的感受過死亡的氣息。

這時的父親已與惡魔做了多年鬥爭,被折磨得不成樣,但自己竟沒有什麼能為父親做的,於是難過、逃避......想到自己的父親仍是家庭棟樑柱和仍尚安康時,這種心靈上的對比和對未來的想象讓我潸然淚下,不由得感慨萬千,才明白,除了生死,其餘的都是小事。作者的描寫太過細緻和具體,使得那種無力感包裹住了我的全身,甚至讓我身體裏的血液放慢了腳步。也許是因為生於農村的緣故,這些經歷過的、未經歷過的場景常常讓我不自覺地去聯繫自己生活中的那些鮮活的場景和形象。

作者在筆下紀念了若干他所熟知的人物之後,開始審視自己,從腳下的泥土到自己的人生,學會勇敢地面對生活和擔起自己的責任,不再一味地為自己開脱和逃避自己。正因如此,讀這本書就像是在和一個老朋友對話,既聽他説又像自己在説,從中獲益了許多,也懂得了許多。

它沒有華麗的語言去刻意裝飾什麼,而有的是對現實生活和真實情感的描述,它讓我們懂得應該如何好好地去利用我們所戴着的皮囊和如何珍惜與家人、朋友一起的時光,也教會我們應該勇敢面對生活和承擔起自己的責任。“皮囊有心,不管是什麼質地,它包裹着一顆心;人生或許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攜帶着一顆心的羈旅”,這也是餘之所得也。

讀皮囊有感6

改變,從閲讀開始。有理想的人首先應該是一個會做夢的人。閲讀正好能讓我們接近夢想,實現理想。有人説,世界上最美好的實驗是教育。我們正好是這美好實驗的參與者。請讓那一本本經典的書籍,一次次靜心的閲讀,一篇篇真摯的隨筆,引領我們走向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讓我們教育的世界充滿詩意與色彩吧。

《皮囊》這本書在“知乎”、“豆瓣”上一直榜上有名,逛街的時候恰好被它一副精緻的皮囊吸引住了——古銅金的硬制書皮、泛黃的書頁、書內的排版看起來讓人感到舒適。《皮囊》一書很年輕,蔡崇達著,韓寒監製,20xx年出版,以作者為原型,以當代人的視角看世事。

皮之為質,囊之為形,藏污納垢,謂之臭皮囊也。語出佛家典籍《四十二章經》,以佛家觀之,身體皮囊為易腐朽之物,只有靈魂為不朽。

這句解釋前半句唯物主義,後半句唯心主義,理解起來卻不矛盾。但究其本質,放在當今社會考量,是否得當,有待思忖。但無論如何,“皮囊有心,不管這具皮囊是什麼質地,它包裹着一顆心。”

《殘疾》是其中的一篇,作者回憶他的父親,自中風癱瘓後,從一開始的不服老,心存希望,努力做復健,到知道無法治癒後絕望地號陶大哭。他一改往日品性,會像小孩一樣耍賴,發脾氣,整天喊着要“抓緊死”,會控制不住惹事,大罵鄰居……死後,他跑到兒子的夢中,責怪兒子只給他燒小汽車,不燒摩托車……確切地説,在“父親”得知再也無法痊癒,內心殘餘的希望的火苗被撲滅時,他的掙扎、憤怒、鬥爭化為一隻猛獸衝破他的皮囊肆意又猖狂,他,變得不是那麼惹人喜歡了。

人,各行其道卻又殊途同歸,有時候相似得可怕。讀這篇時,我一直將已故的爺爺代入,年輕時的爺爺頗有學識,但家境不好,所以他成了一個每天準時收看《新聞聯播》、嘴邊掛着政治的老農民,他這一輩子勤勤懇懇但性格剛烈,我們一直很敬畏他。後來,當他被發現身體不舒服時,已經是食道癌晚期,我們合夥騙他食道上長了個囊腫,所以他剛開始是積極配合治療的。術後,在徐州上大二的我提了水果去看他,沒想到一輩子不喊苦不喊累的他竟像個委屈的孩子一樣跟我訴苦,説傷口有多深、有多疼……我頭一次看到他主動袒露脆弱的模樣,那種感覺不可言喻。

回家靜養的爺爺最喜歡的就是騎着他的小自行車去街上買以前從來不會碰的點心,奶奶開玩笑説他變饞了,他卻不在意別人的眼光,想吃什麼就吃什麼,彷彿要把沒吃過的東西嚐遍,那是一種從未有過的隨性。半年後,如我們預想的那樣,病情急劇惡化,他不能進食,反覆嘔吐,脾氣越來越暴躁,時不時打罵一直耐心侍候他的奶奶,奶奶多次向我們哭訴,爸爸氣不過和他發生爭吵,也被他拿着棍棒四處追趕......我們孫子輩也因此不敢常去看望他。

父親節,我第一次給爺爺買了禮物,也是最後一次。只記得那條褲子圍在他身上又寬又長……我不禁怔住了——這是一副骨頭架起的皮囊,面色如土灰一般……他主動掀起衣服,靠我很近,無奈地説道:“看我的肚子上只剩下一層皮了。”我哪敢直視他的眼睛,不禁後退兩步,佯裝自然的神情,張了張嘴,想寬慰他,卻又不知道該説些什麼。

爺爺走的那天,我不在家。聽奶奶説,那幾天人突然精神了很多,和善了很多。所謂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也許他想給這個世界和最親的人留下一副會笑的、温暖的皮囊吧!

“皮囊可以不相信心,可以把心忘掉。但一顆活着、醒着、亮着的心無法拒絕皮囊,皮囊標誌出生命的限度、生活的限度,生命和生活之所以值得過,也許就是因為它有限度,它等待着、召喚着人的掙扎、憤怒、鬥爭、意志、慾望和夢想”。這是著名作家李敬澤在序中所寫,概括了作者在本書中記敍的所有故事的共同之處。

如果你讀《皮囊》,應該也會從中找到自己的故事,也許我們到了人生的某一個限度的時候,那些好的壞的也會衝出來,但是沒關係,相信皮囊最終都會體面地跟世界和解。

讀皮囊有感7

皮囊也就是作者的外曾祖母。她活到九十多歲,從不在乎自己的身體,她每次切菜都很用力,有回生生切斷一根手指,家人們都亂成一團,她卻像沒事人一樣。她在裏面説過這樣一句話讓我驚心的一句話“別讓這肉體再折騰它的魂靈。”

這樣的阿太,讓人敬佩又徒生憐憫。在那副看似強悍的皮囊之下,她曾白髮人送黑髮人,揮淚告別了先她而去的女兒;她曾摔傷過腿,靠一把椅子一步步挪到門口,只為等待家中娃娃放學回家的身影。她雖有獨特的生活哲學,但也有命運裏被堅實皮囊所遮蔽的巨大憂傷。

通過這本書,我可以感受到他們家之間的那份濃濃的親情,是在父親身患重病時仍不離不棄,打氣加油;那份濃濃的親情,又是母親堅持替父親修建好房子;那份濃濃的親情,還在於母親四處奔波,只為讓父親的靈魂在天堂過的更好;那份濃濃的親情,是蔡老師願意用自己用來買房的錢去替父親修好那棟房子;那份濃濃的親情,是蔡老師在閒暇之餘會去翻動地圖,只為找到母親的那棟房子,讓自己有家的味道;那份濃濃的親情,是家人對父親老小孩的任性的寵溺;那份濃濃的親情……我同情他們的不幸,不能有一個健全的家,要承擔比同齡人更多的東西,甚至苦苦付出,到頭來卻被人誤解的無奈,卻又羨慕他們雖然過得清苦,但是有着許多人沒有的親情。如果讓蔡老師再重新選擇一次,他會選這個家嗎,我覺得他會,因為我從他的文字中感受到了他對他的家和他的家人那份濃濃的、無法割捨的、無比看重,值得他為之付出所有力量的愛。

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一具活鮮的皮囊,不管這皮囊是什麼質地,它包裹着一顆心。心就像一盞明燈,把皮囊從內照亮。“荒野中就有許多燈籠,燈和燈由此辨認,心和心,人與人由此辨認。”

而你想認識你自己,就必須認識你周圍的人。

我們是羣體動物,在生活的世界中彼此交聯,會遇到形形色色許許多多的人,人各有異構成了這個豐富的世界。然而,人在本質上有着一致的地方,我們通過“心”來看見彼此,照亮彼此,認識世界。

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着和別人與眾不同的故事,這些故事影響着我們人生的設定軌跡,在我們腦海中不斷深化。然而,有時我們會忽略它們,或逃避它們,因為我們本身有着追逐快樂逃避痛苦的本能。

喜劇悲劇,我們永遠忠於喜劇。然而重視自身所經歷過的悲劇或者不願意回想的故事,何嘗不是為了未來的喜劇而努力。

讀皮囊有感8

好幾年前就聽説過《皮囊》這本書,這兩天剛看完,便在此記錄自己的所思所想。

這本書圍繞作者的親身經歷,通過一個個故事提現了其對親人離世、理想與現實等問題的思考,而我最喜歡的幾個故事是“阿小和阿小”,“天才文展”和“厚朴”。這幾個故事都圍繞“理想與現實”問題,敍述了兩個阿小,文展還有厚朴對於理想的探索、追尋、熱血以及對現實的不滿和反抗,但大都以悲劇收場。我想我之所以喜歡這三個故事是因為我也正在掙扎,困惑,不知如何平衡現實與理想。或者我在想的是,究竟我有理想嗎?

不清楚。有時覺得當老師就是我的理想,有時又覺得是否可以給人生多一點選擇,趁着年輕拼搏一番;有時認為留在家鄉會比較安逸,有時又覺得安逸的生活特沒勁。不過幸好,雖然我不知道以後具體想要過一種怎樣的生活,但我知道我不想過怎樣的生活。我不想渾渾噩噩,不想將“謀生”作為工作的唯一目的,不想因為物質和不愛的人生活在一起。所以我要做的就是努力避免這些我不想要的未來,而我想要的想必自會逐漸清晰。

我很喜歡書中的這兩句話,“很多人腦子裏都偷偷藏着很多個世界”“厚朴,或許能真實地抵達這個世界的,能確切地抵達夢想的,不是不顧一切投入想象的狂熱,而是務實、謙卑的,甚至你自己都看不起的隱忍。”我想這兩句話很好地解釋了理想與現實的關係,你有很多理想,但現實只有一個,只有不斷的朝着理想做出努力,超越自己,才有可能改變現實,實現理想。

讀皮囊有感9

皮囊:

於人而言,那副阻礙靈魂前行的軀殼。就像西天取經的路途中出現的所有災難的實化。於人生而言不過就是渡過這些災難的修行。所以不要太在乎皮囊。過了八十一道坎再苦再累也是利用皮囊修煉靈魂,最後就是靈魂的昇華。用阿太的話來説,皮囊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

母親的房子:

父親年少時的諾言讓要強的母親執着的想要建好那棟房子,她寧願省吃儉用,吃糠咽菜也要將那座房子蓋完,即使政府即將要拆掉那棟房子。她是想蓋好這個家,可以記住死去的父親,那是父親來過這個世界的象徵。那也是他們年少時美好的愛情的象徵。

殘疾:

他是怎麼做到反覆的去撕裂自己的`傷口,寫下這篇折磨了他小半生讓人不想也不敢回憶的過去。生活有時很殘酷,狂風暴雨拍打在父親的臉上,他依然在與生活對抗,即使一切都是徒勞。附上文中經典語句“唯一的觀眾——生活,從來就不是個太好的觀看者,它像一個苛刻的導演,用一個個現實對我們指手畫腳,甚至加進很多戲碼,視乎想幫助我們找到各自對的狀態。”

重症病房裏的聖誕節:

我慶幸自己身邊的人都安好,沒有經歷直面死亡的恐懼,沒有體會親人的別離,我也希望我永遠不會體會,因為最痛不過親人別離。即使是周圍認識的人突然有一天聽到他已經不在了,也會莫名的感傷吧。他的父親住在重症病房裏。就更容易體會那種隨時就會永別的狀態。誰又會去敞開心扉,會去對一個即將永別的人產生感情。

我的神明朋友:

死去的人留下的就是生人的牽掛,母親會因為一個虛無縹緲的夢執着的為父親尋找“贖罪”的方法,即使有的方法顯得那麼的假,一個半大的孩子都能戳破的騙術,母親依舊選擇相信。雖然迷信日常,但是一切都那麼自然,顯得真實,能讓母親找到解脱,也是愛的表現。

讀皮囊有感10

於我而言,出差最大得好處莫過於,在高鐵上的那幾個小時,除了接打電話外,剩餘時間可以自由支配,於是就看了蔡崇達先生的《皮囊》的幾個章節,建議80後,都讀一下,裏面藏着你的青春或者是某個情感的悸動。

這是從閩南小鎮走出來的作家,一步步,貌似很難卻又順理成章的成功的將自己的經歷幻化成文字,與人共享。其中幾個章節,感觸很深。

一、皮囊

作者的阿太説“肉體是拿來用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如果你整天伺候你的皮囊,不會有出息的,只有會用肉體的人才能成才”這位老人家,臨終留給她曾外孫的話居然是:“死不就是腳一蹬的事情嘛,要是誠心想念我,我自然會去看你。因為從此之後,我已經沒有皮囊這個包袱。來去多方便”。

靈魂這個概念總是太模糊,這是有宗教信仰的人的稱呼,無則,一般稱之為思想,總之是脱離軀體的一種概念,是一種超乎於肉體所能及的範圍,是一種可以支配軀體的更高一級的非物質體所在。也是我們所認為的一個人高度的終極代表。

只有21g的它,是人體的統治者,是所做一切行為的指揮棒,所以,它能代表人的尊嚴,地位,胸襟以及高度等等。那麼在不唯心主義的前提下,儘量讓它自由,也許是一生所追求的事情。

為生活所迫,成天按部就班的勞作的人大有人在,可是邊勞作邊聽莫扎特的人不多,不是因為想聽的不多,是因為,能在困住軀體的同時,又讓靈魂得到自由的不多,這是我對作者寫這篇故事的理解。萬事萬物,不能周全,能隨心而動的更少之又少。軀體易困,思想可達,兩者能同步,非仙即高,兩者不同步,才是眾生之象。

二、阿小和阿小

這是作者兒時的兩個同伴,一個是父母在香港,有着旁人不可及的物質生活的香港阿小,一個是父母為漁民的,兩個兄長亦是漁民的赤腳阿小。可想而知,香港阿小的待遇以及他在眾赤腳夥伴中的蠻橫、傲慢以及不可一世。

然而,香港阿小,去了香港後,也遭受着赤腳的待遇,也是香港夥伴中的“鄉巴佬”,因為父母生意失敗,父親重病過世,哥哥卷財產逃跑,成年後的他,在生活上是困苦的,住在貧民窟,精神上是貧瘠的,無助。而赤腳阿小,早早地當了漁民,成年後,妻賢子孝。每每隔着屏幕,看到香港,心中也會蕩起一絲嚮往,而他不知道的是,他目前所擁有的,卻是生活在屏幕後真實香港大地的香港阿小所向往的。

這個故事裏,應該有大部分80後的童年、少年回憶,特別是在青春期,那個敏感又叛逆的時期,一身穿着似乎都可以引起心裏落差的年紀,沒有誰可以逃離的了物質給他帶來的優越感,也沒有誰可以避免的了貧瘠給生命的烙印,那是一種自卑的,無法言表的心理。然而,彷佛現實總是充滿了很多肯能,這場馬拉松,誰能華麗的到達終點,真是一門學問。

看別人的故事,能體會自己的人生,更何況,有時候,你就是作者所寫的一員,同一大背景下的我們!

讀皮囊有感11

在讀《皮囊》之前,恕我孤陋寡聞,其實我並不知道蔡崇達先生是誰,所以也沒想過他的書有多麼發人深省。但是經過一個星期的閲讀,我發現我之前的想法是錯誤的,蔡崇達先生的這本散文集雖然內容不多,但是這本書充滿了精華,真的令我震撼。

一本薄薄的散文集收入了十四篇作品,可偏偏就是這樣一本書,人們卻評價它“識人又識心”。這本書詳細的描繪了作者故鄉漁業小鎮的風土人情和時代變遷,在温情而又殘酷的故事講述中闡述了作者對父母、家鄉的緬懷,對朋友命運的關切。表達了那一代理想膨脹卻又深感現實骨感而無處安身的青年人對自己命運的深切思考。因為年齡太小,人生閲歷不夠,我並不能完全領會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但是當我看到作者描寫父親忍受病痛的折磨漸漸在他人面前喪失尊嚴而暴怒的神情,母親倔強着保持自己的尊嚴不肯接受他人幫助的樣子,朋友因為理想破滅尊嚴掃地的絕望時,我發現自己竟能感同身受,那一刻我好像也讀懂了作者當時的心情。

“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這是蔡崇達先生祖母説過的話,也是這本書中令我印象最深的話。讀完書以後我也明白了作者給我們一些的啟迪:不付諸行動的熱望,最終只是虛妄一場,同時要學會直面現實,因為生活未必如你所願。感謝這本書,它帶給我的不僅僅是故事,也是人生路的啟明燈。

讀皮囊有感12

朋友問我為什麼讀書這麼慢,我沒有回答。

到底為什麼?或許是我長大了吧。以前讀書總是希望快點讀完,拿着厚厚的一本書,首先就沒有耐心了。於是一目十行,甚至直接一頁頁地翻過去。讀完了,也就沒有了。

多年不讀書,快忘了那是什麼感覺。今年重燃對讀書的渴望,發現自己已經錯過了太多,不自覺地對着一段文字反覆翻閲。看着那直擊人心的文字,我想起曾經經歷的種種。無憂無慮的幼年,喜樂交錯的童年,迷惘無助卻又滿懷夢想的少年。

其實我也不是從來沒有審視自己,只是僅僅懷念和歎息。如今回想,我發現自己沒有做過一件真正值得驕傲的事,我發現做了太多不該做的事,也有太多該做的事沒有做,而它們已經不再等待,我再也無法彌補這缺憾。

書中提起很多對作者人生中很重要的人。想想自己,那些對我有重要影響的人,如今大部分不是形同陌路,就是高牆築起,兩顆心總是貼不到一起。

讀皮囊有感13

《皮囊》這本書雖然已經有了很多大V推薦,但是一般針對網絡暢銷書都一些抵制,可能會認為都是一種“快餐”文化產生出的作品,可閲讀性不高。然而由於出差上海,就想着在旅途中閲讀一本文學類且又方便攜帶,因此在書店閲讀時,就選中了它。

雖然帶着不一樣的心態或目的翻開它的世界。但是還是要説:這是一本值得靜下心來讀的好書,很多作者都是在用筆寫故事,傳遞一些自以為深刻的思考,是一些真實的故事表達。

書中的故事大多發生在福建的一個沿海小鎮,沒有華麗的語言去刻意的裝飾什麼,就像一個老朋友在娓娓説道過往的事情(除了這本書,再次就在三毛書中看到,如一個老朋友講故事那種表達,真實自然)。從整本書來看,作者緊緊圍繞自己周邊最熟悉、最親密的人展開:倔強的殘疾父親、對生活勇敢而又無助的母親、自尊心強烈到殺死自己的天才文展、滿嘴“世界”和“理想”而遭受現實沉重打擊的厚朴、被小鎮古制舊俗扼殺生命的張美麗……

一個個個性鮮活的人物躍然紙上,透過作者的眼睛,彷彿讓人看到了泛着太陽細碎光影的海面,嗅到了一陣陣帶着鹹味的拂面海風,更領閲到了特有的閩贛小鎮風情,那裏的人如同我們身邊熟知的每一個人,發生着我們都熟知的每一個故事。

翻開很多書評和讀後感,都最大感觸是第一篇寫的是外婆的母親阿太,九十多歲,卻是看的最透的人。為了讓作者的舅舅學游泳,將他扔進海里,差點溺死,鄰居責備她,她反駁説:“肉體就是拿來用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她説的那句話也是《皮囊》這個書名的意義所在,我們都是戴着皮囊在世間忙碌的靈魂,這副皮囊的用處就是來經歷各種風吹雨打,所以我們的靈魂才始終有地方可以安放。

1、理解是對他人最大的善舉

然而整本書,感觸最深就是“理解是對他人最大的善舉”,雖然這句話在近最後的片段才出現。但是當你抱着“理解”的心態去看待故事中的每一個人物的所做所為,不加以太多的評論,就是一項善舉”。

記得很清楚的一個片斷,作者的父親離世之後,母親天天四處奔走,想要引父親的魂回家去。他們那邊有那些祭祀習俗,講究人死以後也要跟家人在一起;而且那邊也特別信奉神靈之類的。

這讓我想起三年前,失去至親時,母親在傷心之際,到處奔走,以當地的風俗習慣,問各種的神靈,渴望把他帶回家。最後在家裏安裝一個神牌,堅信他還在這:只是他看到我們,我們看不到他而已。來尋求心靈的安慰和表達內心的不捨。因此學會理解:在你們看來是一種怪異行為,但是在他們內心卻是一種信仰。

正有了這種信仰,才指引我們去向。正如書中所説“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具皮囊,皮囊裏面包裹的是一顆心,而那顆心最終指引我們去向”。

2、父父子子

書有一個片斷記錄父親對兒子的感情,雖然全程沒有太多情緒表達,卻通過一些動作,把父親對兒子的牽掛與愛表達得淋漓盡致。

“我不由自主躺在父親睡過的牀上,父親的氣味頓時瀰漫地將我包裹。淡淡的月光從窗户透進來,我才發現父親的牀頭貼着一張我幾年前照的大頭貼,翻起身來看,那大頭貼,在我臉的位置發白得很奇怪。再一細看,才觀察覺,那是父親每天用手摸白了。”

看完最後一頁時,突然感覺有點不捨,並不是説此書寫得多精彩,而是書中很多故事,都讓我們“看到了”自己。

正如作者在最後寫道:對路過生命的所有人最好的尊重,這也是和時間抗衡、試圖挽留住每個人唯一可行的努力。還是理解自己最好的方式——路過我們生命的每個人,都參與了我們,並最終構成了我們本身。

這是我認為的“寫作的終極意義”,這是我認為的“閲讀的終極意義”。我因此多麼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或提醒讀者,“看見”自己,“看見”更多人。

讀皮囊有感14

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對於這一句話,我的記憶尤為深刻,就好像把這一句話當做了這本書的主旨,甚至會不知不覺中把那肉體改為“皮囊”。

也是,現在的人大多數只知道把皮囊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卻不注意自己的靈魂成了什麼模樣。皮囊終究有一天會壞掉,而靈魂卻是永遠存在的,與其把那遲早要丟棄的皮囊養得好好的美美的,還不如好好地伺候一下靈魂,使那永存的靈魂得到不斷地進化,越發高尚。

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慾望的污濁給拖住。這便是阿太的生活觀。我對這句話的理解大概是這樣的,就好比一個人剛出生,身體十分較小,慾望呢?大概也就是父母的抱抱,陪伴,所以生活別提有多輕鬆了。慢慢的長大以後,上了學,慾望變多了,比如成績想要名列前茅,與每一位同學處好關係,追到自己想追到的人,因為這些慾望的產生,我們就變得愈發累了。後來我們的慾望改成了讀一個好高中一個好大學,找一個好的工作,這些都是因我們慾望而產生,於是我們的生活變得乏味。父母們常説自己工作累,可是這些都只是肉體上的累,而我們卻是心靈上的累,所以我認為我們才是最累的。等我們找到工作後,就會想要更高的薪水,這些慾望有成了讓我們累的又一源頭,所以我覺得,假如我們真的累了,那麼我們就應該放棄這些慾望,好好過自己的一生。

阿太雖然在第一章就死了,但是,她的生活觀才是這本書給作者的最大啟示,也是給我們讀者的最大啟示,所以我們應該記住它,然後放棄那些讓我們累的慾望,好好過自己或平凡或偉大的一生。

讀皮囊有感15

寫自己的故事是最難的,需要適當控制自己的情緒,用貼切的語言去寫下曾經辛酸苦辣的經歷。《皮囊》就是作者蔡崇達以自己人生幾個時期的故事,引申到生活態度。父親的生病、母親的愛情、年幼的夥伴、自己內心掙扎、大學期間的事情,節選的都是影響很深的事情,而作者有自己想法,認準自己目標並實施規劃,保持自己的節奏,不被皮囊以外的事情所帶偏。評論家李敬澤在這本書的推薦語裏説:“人生或許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攜帶着一顆心的羈旅。心醒着的時候,就把皮囊從內部照亮。”我們也都該給自己一些清醒的時刻,讓自己從紛擾的塵世中暫時釋放出來,看清自己,放鬆自己的情緒。

翻開這本書,作者蔡崇達始終圍繞自己周邊熟悉親密的人展開:倔強的癱瘓父親、對生活勇敢而又堅持愛情的母親、自尊心強烈到殺死自己的天才文展、“世界”和“理想”而遭受沉重打擊的厚朴......一個個鮮活的人物透過蔡崇達的眼睛,彷彿能領閲到了特有的閩贛小鎮風情,那裏的人如同你我身邊熟知的人,發生着你我熟知的故事。透過作者的文筆,我看到他眼裏的“他人”,也看到了別樣的人生。

“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慾望的污濁給拖住。”很多時候我們拖着疲憊的身體工作到深夜,但是有幾個人會因為這樣的辛苦付出而快樂?有幾個人能堅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做自己想做的,成為自己想成為的,學自己想學的。假如喜歡看書,就一本一本的讀,想寫字就寫,沒有限制,就像每個人的人生一樣不設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找到自己想要的就足矣。把生活過在自己心上,而不是別人的嘴上,這一副皮囊只是為了讓你的靈魂更豐富和深刻。

標籤: 有感 皮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anhougan/redw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