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觀後感 >

讀《圍城》有感15篇

讀《圍城》有感15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圍城》有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圍城》有感15篇

讀《圍城》有感1

《圍城》是錢鍾書先生圍繞婚姻之城、職業之城和人生定位與選擇之城所寫的,一本在今天看來仍然很有意義的書。看不看得懂和有沒有文化是兩個概念,如果在那種環境中生活過,換句話説,如果你是方鴻漸,即使你不識幾個字,你也能體會到書中的含義。

讀書有的時候和人的閲歷有很大關係。就像人們所説,讓沒上幼兒園的孩子背古詩,毫無意義,因為他記住的就是符號,根本不明白其中的意思。

我們讀一本書也是這樣,今天讀的感受是這樣,過幾年後再讀它,又會有另外的感覺。十幾歲的人讀《紅樓夢》,和三十幾歲的人讀出的味道會大不相同。

看陳道明先生主演的《圍城》是在很多年前了,當時年齡小,就是看個熱鬧,覺得方鴻漸挺有意思,也沒理解作者有什麼深意。後來再讀才能理解作者諷刺意味下知識分子的茫然與不同人物所做的選擇。

我們很多人在年少時,並不能理解父母為什麼要那麼勤儉節約、那麼努力工作、那麼無私奉獻自己的青春養大我們,正所謂“不養兒不知父母恩”。當我們進入中年,上有老下有小,猛然間就會淚流滿面,想起自己生父母的氣,和母親吵架、甚至發誓再也不回這個家。是多麼的可笑、多麼的幼稚,因為再也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像父母那樣愛我們。

一切的一切都因時間的改變而變的有所不同,所以,看不懂《圍城》和有沒有文化無關,因為時間能讓你慢慢看懂一切。閲歷會讓你輕而易舉的理解書中道理。

讀《圍城》有感2

我從《圍城》裏讀到了種種愛情,也讀出了自己的愛情觀。方鴻漸的身上,赫然有着自己的許多影子。

如果要給現在的自己下個定義,我想該是少年之愛的中期或晚期:

曾經不夠勇敢、或者説仍有顧慮,而始終沒有邁出那一步;

曾經順着衝動,笨拙地表明心意,被拒後經歷清醒、冷靜、可能還有些故作淡定,最後裝一把看破紅塵的樣子進行所謂的"實力分析";

曾經抱着雞湯的幻想"做更好的自己,等待那個人在拐角處不經意地出現";

常常懷有自疑與不自信,擔心自己不夠優秀,懷着對平庸的不甘乃至惶恐,警告自己應該時時刻刻保持奮鬥和努力。

後來呀,才開始漸漸瞭解,單身自有單身的好處。兩個人的生活或許更暖,但也更擠,需要學會悉心照顧、學會相互包容;而在一個人的世界裏,我可以天馬行空、隨心隨性,多了自由,少了拘束和負擔。

才開始漸漸懂得,自己應該為自己的生活負責,更要學會自重、自愛和自立,接納自己的開心與不開心,善待自己的情緒和品性。縱使只有一個人,也可以和自己愉快地相處、精彩地生活,更何況我從來都不止是一個人。

讀了《圍城》,才開始漸漸認可,愛情與婚姻裏沒有最好、也沒有最完美的人,只有更合適、更能相互理解體貼的人。縱使如此,衝突和矛盾也不可避免,感情的維繫需要包容、體諒乃至忍耐。畢竟,哪家孩子沒有見過爸媽吵架,可一路小吵大吵,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依然攜手同舟、偕老白頭。

只是,那些能持續長久地轟轟烈烈、你儂我儂、忘我忘他的愛戀,終究是極少數、幾乎不存在的,又或許,只能活在肥皂劇和一些少年少女的青春想象裏。《圍城》告訴我的,是現實與想象的差距。

讀《圍城》有感3

錢鍾書的有一段這樣的話:“天下只有兩種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種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種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後吃。照例説第一種人應該樂觀,因為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裏最好的;第二種人應該是悲觀,因為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裏最壞的。”表面我們看到這樣。但事實上適得其反,因為第二種人還有希望,第一種人只有回憶。我想選擇一種吃法的人居多吧?因此活在回憶的人也應該居多吧?弔古傷今,撫昔慨今之人比比皆是。要不怎有杜甫的“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呢?怎有陳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獨滄然而涕下!”……對未來倍感希望,心溢希冀之人甚為其微。或許躲在回憶中的人心存美好,覺得回憶中有希望也不得其解?

這本書很形象地形容婚姻是一堵牆,進入城牆的想出來,沒進城牆的想進去。應徵了“距離產生美。”之説,談戀愛的時候我們被激情充盈着,只恨兩人不能朝夕相處,刻刻以對,便急切地想邁入婚姻的殿堂,當結婚了,隨着歲月的磨礪,激情的減退,天天面對便產生了審美疲勞,以前被塵封的往事隨之清晰,隨之懷念一個人的日子。總之當我們一味緬懷過去,匆匆的想趕去看北方的第一場雪時,我們是否已錯過身邊的無數風景呢?並不因為困在圍城的人想出來,沒有在城內的人想進去。只因人有時非常矛盾,本來生活得好好的,各方面的環境都不錯,然而當事者卻常常心存厭倦,對人類這種因生命的平淡和缺少激情而苦惱的心態。好比當我們還是一名學生,我們期望能考上一所好的大學,當我們考上好的學校就希望有一個好的分配,有了一個好的分配就希望事業和愛情都雙豐收,雙豐收後又希望能有政治作為,當我們有政治作為後又希望……反正慾望不會是句號的,想必永遠是感歎號。這就是所謂的“慾壑難填”吧!

我們的一生中有很多向往,也許因為某種原因錯過許多人許多事,我們要把他看作生命的故事,留在記憶的深處,而不是無休止的懷念、歎惜!正視事業和婚姻,在婚姻的旅途中,最糟糕的境遇不是貧困,在工作上,最艱難的不是厄運,而是我們的精神和心境處於一種無知無覺的疲憊狀態。感動過你的一切不能再感動你,吸引你的一切不能再吸引你,連激怒你的一切也不再激怒你,這時我們是不是應該擦亮眼睛?看看身邊的美好,看看真實的擁有,是不是應該尋找希望?用一顆理解、寬容的愛心,彼此信賴,相互忠誠,不管愛的路上怎樣,只要我們仰望愛的星空,即使沒有玫瑰的浪漫,彼此相愛的眼睛裏可以看到閃爍的星星。用一顆平常的心好好工作,積極進取,而不是無休止的回憶和感慨呢?

讀《圍城》有感4

都市是四四方方一座城,圍住了人心,慾望,情感,理想和太多的無可奈何。

最近讀完了《圍城》。沒讀之前,以為寫的是關於婚姻。讀罷兩天後,細想書中的情節。其實不然,圍城中每一個人,都是我們自己。

“人生是圍城,婚姻是圍城,進了去,就被生存的種種煩愁包圍。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

看見有評論説,年少讀不懂《圍城》,讀懂已是城中人。始讀的時候,覺得方鴻漸這個人並不討喜,甚至有點討厭。倒也喜歡錢鍾書的文筆,幽默,諷刺,有趣。這世界上太多的人像方鴻漸,包括自己。忙忙碌碌不甘於平庸,不付諸努力又踏不出原地。結果終是敗給了現實和無奈。

不想把書中繁瑣的細節,都羅列出來。想讀過的人大抵上應該明白。一邊感慨錢鍾書的文筆之好,一邊佩服他竟能把書中的人情世故描寫的精彩,分析的透徹。倒是覺得該向老先生學一學,如何看懂人心。又如何老於世故。

讀到書中的情感糾葛,想起張愛玲説:每個男人的生命裏有兩個女人,一個是白玫瑰,一個是他的紅玫瑰。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牀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中的一顆硃砂痣。

方鴻漸年輕時候喜歡唐曉芙,真真正正是愛情的樣子。是想起她就會坐立不安,一日不見如隔三秋那種。見了面,又緊張的不知該説什麼。我想,每個人心中的角落裏,許是都有這樣一個人。很多年後再想起,還是會説:嗯,她真的挺好。

沒緣分也好,敗給了現實也罷。

最終,還是娶了那個不討厭,但合適自己的人。就像書中的方鴻漸,最後娶了孫小姐。走進了婚姻的圍城,再也出不來。

但若他娶了唐曉芙,可能別的女人就變成了牀前明月光吧。一樣的圍城,只是人不一樣罷了。

“我們一天要想到不知多少人,親戚、朋友、仇人,以及不相干的見過面的人。真正想一個人,記掛着他,希望跟他接近,這少得很。人事太忙了,不許我們全神貫注,無間斷地懷念一個人。我們一生對於最親愛的人的想念,加起來恐怕不到一點鐘,此外不過是念頭在他身上瞥到,想到而已。”

想來,比起白月光和硃砂痣,在平淡生活中僅存的那一絲念想。即使是圍城,我也寧肯在這城中活着。每日吵架,和好,茶米油鹽和粗茶淡飯。一直煩你到老,也比天邊的雲要好。

讀到小説最後,結局戛然而止。剛開始以為讀了盜版書,後來看到楊絳寫的書評才知道。故事戛然而止,然生活還在繼續。不過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平淡。不過是被圍在城中的人,總是想衝破牢籠走出去。反反覆覆折騰許久,恍然間才發覺半生已過。

慶幸自己年輕的時候,沒有讀這本書。現在讀懂了,然也深知自己走不出這座城。

只願,我們在城中深處,都能做自己。

讀《圍城》有感5

從小就開始聽媽媽講對錢鍾書先生的《圍城》的評析,她曾經對我多次提過錢鍾書先生的一句經典名言:“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現在我長大了,終於開始認真讀《圍城》了。

作者錢鍾書在《圍城》初版的序言裏曾自述創作意圖説:“我想寫現代的某一部分社會,某一類人物。”參照小説內容,可以看到,作者着意表現的是現代中國上層知識分子的遭遇。通過主人公方鴻漸與幾位知識女性的情感、婚戀糾葛,再通過方鴻漸由上海到內地的一路上發生的故事,《圍城》以喜劇性的諷刺筆調,刻畫了抗戰環境下中國一部分知識分子的彷徨和空虛。作者借小説人物之口解釋“圍城”的題義説:“城外的人想衝進來,城裏的人想逃出來。”這句話在當今社會上可謂是家喻户曉了。小説的整個情節,是知識界青年男女在愛情糾葛中的圍困與逃離,而在更深的層次上,則是表現一部分知識者陷人精神“圍城”的境遇。而這,正是《圍城》主題的深刻之處。

越讀《圍城》,就越覺得它更加深奧莫測,因為它是通過故事情節,人物形象反映生活,表達思想,而且還能給人啟迪,能讓讀者省視自已的靈魂。它象一面鏡子,照鏡的不是人,是一個個赤裸的靈魂,映出了人性的種種美和醜!也許,這就是《圍城》能被萬人之傳誦的`原因吧!

當讀到方鴻漸的第三圈“圍城”——他在處理感情問題時候的玩世態度時,我又被它震撼了:《圍城》中揭露的一面,竟然與當今社會的某些黑暗角落的情景極為相似!他們也與《圍城》中的一面一樣,心狠手辣,心有城府!這下,我終於明白《圍城》的文學價值了!明白錢鍾書先生為什麼會成為中國現代文學大師了!

你看,《圍城》中,談話、吃飯、交友、戀愛、工作、家庭,全是生活中種種細節,極其普通的瑣事,然而正是在這些瑣事中,在這些微不足道的細節中,一個個活生生的生活場景,一個個活靈活現的人物,呈現在讀者眼前,是那樣生動,豔活和逼真。《紅樓夢》描寫的不也是一個鐘鳴食之家的日常生活?可是它達到的藝術高度,卻是曠古煉今。表現生活的真實,卻又超過一般意義上的真實,上升到人性和世態的層次和高度上,正是一種高超的藝術!一種平常人難以掌握的藝術!

多看看《圍城》吧!它會令你受益不盡的。而這,就是我看完《圍城》的最深的感受!

讀《圍城》有感6

談及“圍城”兩字,那多是想起錢鍾書先生所言“婚姻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裏的人想出來”的名言。但豈止婚姻是座圍城,人生處處是圍城。

書中小人物皆是栩栩如生,鮑小姐和蘇小姐兩個截然不同的刻畫,卻讓我同樣會有回甘生津的想法。

“放蕩不知羞恥”的鮑小姐,卻是目標明確,決定果決的女人。她的家境並不優渥,還帶有嚴重的刻板思想。她從小的時候就知道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因而她在物質和精神中,選擇了前者。也造就了她精神上的空虛無法填補的下場。

而鮑小姐這個小人物小到只有姓沒有名,可見她的出場是對當時鐘鳴鼎食樣的社會的反諷。從她身上影射出許多個社會上的“鮑小姐”,她們為了華麗的衣裳抵掉了價值千金的靈魂,成為昏暗世道下的第一批產物。因而才會形容她為:如果愛情是一座圍城,把婚姻當作交易的鮑小姐則是一直行走在圍城之外。

“豔若桃李,冷若冰霜”的蘇小姐,反而被高傲的氣節給推到那深淵,讓自己多年的苦讀付之東流,淪為她曾經最瞧不起的市井潑婦的行列。偽潔與易染使她註定淪為和趙辛楣等人糾葛不斷。讓她女詩人的身份最後只是且只能是綴詞。

其實她們二者都被那不可名狀的圍牆給困住,城內的想出去卻又能安之若素的置於其中。城外的想進去卻也無所作為。

但人與人之間何嘗不是一座座圍牆呢?作亂者高枕無憂,跟風者唯恐不亂,偏聽者是非不分,受害者百口莫辯。更有施暴者宛若百鬼夜行,而受虐者卻後患無窮。他們誰也理解不了誰,誰也都不是將道歉放在字典中的人。

人與物間的利益關係竟也開始有些明朗。昨日,我看你好似與朝陽爭曙暉,蒸蒸日上,指日可待。日後,我視你如草芥,不值一提。

但破除圍牆束縛,直掛雲帆濟滄海的也未曾不是沒有。像趙忠堯先生,在西方列國所圍堵的和封建主義的所締造的雙重圍牆內,仍舊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發現反物質的科學家,與諾貝爾物理獎擦肩而過。或許他可能在大部分人的記憶裏籍籍無名,但他的學生有鄧稼先、楊振寧、錢學森、朱光亞等,他培育出了中國物理學界的半壁江山,是人類科學史的拓荒者。

他沒被圍牆所堵獲,還翻越數道圍牆。作為一個學者,他虛心向學,向他的導師密立根提出更換更高難度的項目,成功研究出了“硬伽馬射線”的相關理論。作為一個為師者,他不僅創建傳道授業,答疑解惑,而且還為了學生們的研究材料,多次與美國和日本交鋒。身為一個研究者,他為了中國的蘑菇雲能夠騰空而起,大漠孤煙直的剎那,付出了諸多代價。

種族歧視、世俗禮教、物理壁壘等都未能讓他如困獸一般鎖在圍牆裏,出不來。他跳脱於圍牆之外,不受禁錮。

恰逢少年時,少年的肩上總是擔負着草長鶯飛和清風明月。我們也非一定滯留在一方之地。圍牆圍的向來是心,豈會是人?身未至,心先至。荊楚大地之上,自能納下那江湖快意郎。縱有千古,橫有八荒,我們背上時光的行囊,踏過圍牆的頹垣斷壁,邁着炙熱的步伐,恣意且堅定,直入白雲深處,見那浩氣展虹霓!

讀《圍城》有感7

《圍城》這部書的經典性自然不必多説,他的作者錢鍾書老先生自然也不必多説,但提及錢老先生,卻想起了與自己相關的一件小事。

不知道是什麼時候,也不知道是在哪裏,讀到了一篇有關復旦大學一位老校長的文章。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後來回想起的時候一直把錢老先生當成這位老校長,甚至出於這個原因,還一度想到復旦去求學,但還是未能如願。直到有一天猛然發現錢先生根本沒做過什麼校長,自己突然感覺這個世界是假的,趕緊去旦旦的官網翻遍了從建校以來所有校長的名單,確實沒能發現他的名字。還是蠻失望的。但至今也不知道當時看的那篇文章到底寫的是誰,自己又是怎樣把錢老先生當作是那個人的。

“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裏的人想出來。”這是書中最為經典的文字之一,也是最初吸引我去讀這本書的原因。當時初看這句話,感覺寫的好含蓄,這“城”到底是個什麼東西,為什麼要把他“圍”起來?他和《邊城》會不會有什麼關係啊。但讀了原文才發現,這句話的原話是“婚姻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裏的人想出來。”那時才發現,這句話講的並不含蓄,反而是不能夠再巧妙的了。當然,《邊城》也是和他沒有任何關係的。

去年抑或是前年我就開始讀這本書,但怎奈讀了一點後便覺得索然無味,放在一旁吸灰。前幾天又從書架上取了下來,從頭開始認真拜讀。此番讀來卻是饒有趣味。

不像傳統的中文小説那樣具有故事性,情節也可以説是非常簡單。或許這便是之前自己為什麼讀不下去的原因了吧。但這次閲讀,卻像是給自己打開了一片新的天地。我發現,描寫性的內容居然也可以那樣的有趣,看似及其平常的東西居然也可以聯想到那麼多的事物。就連方與孫的吵架內容都可以刻畫得那樣讓人難忘。我想,這可能是自己書讀的太少的原因吧,才會對這種寫法展現出如初見一位美麗女子的好奇與興奮。自己覺得錢先生寫《圍城》,或多或少的還是受到了西方文學的一些影響,字裏行間還是能嗅出一點點西方文學的那種味道。倘若自己在閲讀了大量西方文學之後回過頭來還能對《圍城》的描寫感到美妙,那時候對錢老先生的敬佩之情將會更上一層樓了。

爸爸説《圍城》寫得好,在於他可以讓每個讀者覺得這就是真的,書中所描寫的內容讓讀者看來就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在閲讀的過程中身心與情感都能投入進去。但我看他和媽媽也沒像孫和方那樣吵架啊。看過網上一些評論,卻發現與自己所看到的東西都不大一樣。比如很多人都認為方不是真心愛孫的,可我卻感覺二者是相愛的。但這些也無所謂,“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不去做什麼文學評論員,也不會去什麼公眾場合宣揚自己的思想,我只是出於自己的喜愛來閲讀,讀給自己,自己讀自己。

書的最後有一篇楊絳先生寫的文章,記錄下了錢老先生與《圍城》的點點滴滴。字裏行間無一不流露出對錢老先生的愛,不禁讓自己聯想起先生之前曾經寫的那本《我們仨》,對於兩位老人之間的這種愛情,在我看來還是很引人羨慕的,畢竟自己目前還沒有。兩人之間的那種情投意合,那種互相理解與關愛,那種彼此之間才會有的默契,都讓自己很嚮往,也讓自己為這兩位老先生而感到開心。

好像是在楊絳先生的那篇文章中看到的,説讀書可以讓人增長經歷,但要有了足夠的經歷才能夠讀懂書,我覺得自己目前算是經歷匱乏吧。或許多年以後再來重讀《圍城》,會有一種別樣的體驗。我又突然覺得,好書要多讀,一遍是肯定不夠的;而讀書可能也不應該一味地為了讀書而讀書,還是要帶着一種興趣,帶着一份耐心,這樣才能有所感吧。

讀《圍城》有感8

——老來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下午的陽光格外和暖,繁華的上海也安靜了許多,不再喧囂、沸騰。

藥香微微,爐火上氤氲着朦朧的白霧。那老人午寐未醒,一隻小狗偎在白髮婦人的腳邊打盹。

白髮婦人望着榻上的老人,他的手腳細瘦,膚色暗敗。老婦人的記性有些差了,一時想不起老人是誰。其實她連自己的名字都有些記不清了,她自己又是誰呢?老婦人支頤自問,她想了許久,終於想起了自己的名字。她是蘇文紈,總感覺已經很多年沒人叫過這個名字了,又或者是她忘了,老來多健忘。

街上有一對青年男女打鬧,蘇文紈望着他們,影影綽綽記起了一個人。她原來還能記得那個人的名字啊!方泓漸,她曾經的求而不得,他們也許久沒見了,應該有半生那麼久。

蘇文紈回想那個男子的樣子,模糊不清。她對方鴻漸,因為是初戀又求而不得,所以感到遺憾,才會記得這麼久吧。方鴻漸真的很普通,若不是她蘇文紈快三十歲了,她自命是看不上他的。

她一向孤傲又清高。她在遇見方鴻漸之前也沒談過戀愛,遇見了之後,她覺得她自有方法追求到他。可惜了,她手段用盡,方鴻漸卻心有他屬了。想來她也是苦的,她自問是個大家閨秀,相貌不差,又是留洋博士。可她和方鴻漸也就只有一場無疾而終的感情,終不成眷屬。

蘇文紈想,她應該是恨着方鴻漸的吧。她後來倉促之下和曹元朗結婚,依舊與趙辛楣交好,只是後來也不曾有過方鴻漸的消息了。

那一天,她穿着華麗,再次見到方鴻漸,她高傲地沒有理睬她。但仍然握住了孫柔嘉的手,挖苦了孫幾句,她不服氣是真的。她竟被這樣的女人打敗,也是可笑。

現在她身邊的人是曹元朗,他們之間沒什麼感情,或者是她對曹元朗沒什麼感情。幾十年了,這一路也跌跌撞撞走過來了。

街邊的鳥兒“嘰嘰喳喳”地叫着,然後“撲稜稜”地飛走了。

她想着,回憶也該結束了。

藥好了,藥涼了,藥可以喝了。

蘇文紈將回憶收回,什麼也不再想了。

下午的日光翳翳然,蘇文紈整發斂容,輕聲喚道:“元朗,起來,藥煎好了。”

讀《圍城》有感9

人生是座被圍困的城堡,許多人想要超脱其外,獲得真正的自由,不過這很難。理想、事業、婚姻,在一定程度上都被許多無形的力量圍困起來,讓你無法從中脱身。我覺得這便是小説想要傳達給我們的思想。

小説的主人公方鴻漸是一個海歸,一個單純的年輕人,他起初在那名義上的岳父的銀行裏任職,因為想要擺脱喪妻的痛苦和來自岳父的壓力,他從上海輾轉來到三閭大學任教,不過大學教授與校長之間潛在的利益關係,又迫使他離開了三閭大學,心甘情願地走進了與孫柔嘉的婚姻圍城之中,最後也落了個不歡而散的結果。他不斷地從一個“圍城”進入另一個“圍城”,或者説他從未走出過圍城,最終也在圍城中迷失了自己,陷入了難醒的夢。

究其原因,我覺得與主人公的性格密切相關。方鴻漸性格單純,不諳世事,渴望得到浪漫的愛情,是一個典型的傻小子,他遇事被動,不願表達出自己內心的感受,空學了滿腦子的知識,卻是個百無一用的書生。

故事的結局是個悲劇,方鴻漸陷入了婚姻的痛苦中無法自拔,蘇文紈從一個優雅秀氣的女子變成了庸脂俗粉,孫柔嘉也悲傷離去。他們所追求的理想、事業、愛情都在這圍城中慢慢沉澱,沉澱成最現實的、無法反抗的、無意識的流俗。這也是最令讀者感到絕望的。

正如小説中的一個比喻,快樂猶如哄騙小孩子吃藥的方糖,騙你喝下人生之苦水。作者認同的似乎是人生本來就是座“圍城”,快樂也只是在這絕望之都裏唯一能撫慰心靈的一劑麻藥而已。

誠然,人生匆匆幾十載,我們被限制在這有限的生命和空間之中,那些世上紛繁複雜的關係也如負在我們背上的蝸牛殼,我們極力擺脱卻又不得不依賴它,任它使你的腳步變得沉重,最後心甘情願地將自己的軟弱藏在其中,受它的保護。這也就是莊子所説的“猶有所待”吧。

劍客手中的劍限制了他的招式,心中的劍限制了他的境界。我們用以滿足自己的手段也把自己困在人生的圍城之中。隨着年歲的增長,外界的物質也逐漸侵蝕着人們內心的靈魂,人們已經很難相信人類與生俱來的精神力量,也就失去了走出圍城的指引。霍金曾説,他雖居於果殼之中,卻自以為是無限宇宙之王。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的主人公安迪在逃出監獄後説,希望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作為空間中的物質的我們雖然被更多的物質所制約着,但我們的思想卻是無法被禁錮的,哪怕是一副皮囊或是一座監獄。

我無法準確定義錢老所説的“圍城”到底是什麼,不過我並不想知道。我只想在剩餘的人生中,心中少些困擾,自在逍遙最好。

《圍城》是一部名著,對它的寓意的解讀早有定論,小作者讀後有一些相同的感悟,但又不侷限於此,無論是對小説的主人公方鴻漸的性格和命運的認識,還是對小説的主題的分析,都有屬於自己的個性化解讀,本文語言也很有個性色彩,純熟的文字傳遞着比較成熟的思想,讓我們感受到了作者對作品的深入思考。

讀《圍城》有感10

我讀了錢仲書的大作《圍城》,雖然沒能看完,但對於裏面的好詞好句仍是尤新,把感悟寫在紙上與大家共享。

開頭主要講述主人公蘇小姐和方鴻漸做船回國,其中有兩段描寫外貌和心裏活動十分精彩的語句——皮膚在東方人眼裏算白,可惜着白色不頂新鮮,帶些乾澀,她去掉黑眼鏡,眉清目秀,只是嘴脣嫌薄,擦的口紅不夠豐厚。假使她從帆布靠椅上站起來會見身段瘦削,也許輪廓線條太硬,象方頭鋼筆畫成的。年齡看上去有二十五六歲,不過新派女人的年齡好比舊式女人合婚帖上的年庚,需要考訂,鴻漸心直跳起來,又給那腳步捺下去,彷彿一步一步都踏在心上,那腳步半路停止,心也給他踏住不敢動,好一會心被壓的不忍了,幸而那腳步繼續加快的走進來。以上描述看得出作者刻畫文章里人物非常細膩符合當時的時代背景。

作者對於景色的描寫同樣十分精彩,有獨到之處——滿天的星又密又忙,它們無聲無息,而看來只覺得天上熱鬧。一梳月亮像形容未長成的女孩子,但見人已不再羞澀。小蟲瑣瑣屑屑地在夜談。不知那裏的蛙羣齊心協力地乾號,像聲浪給火煮得發沸。幾星螢火優遊來去,不像飛行,像在厚密的空氣裏漂浮。

這本書中還有許多精彩之筆,我要繼續的看完它。同時建議大家都去讀讀着本書吧!一定會有許多收穫的。

讀《圍城》有感11

説錢鍾書先生《圍城》好的人太多了,我也不能免俗,大喊一聲:太好看了!第一次看圍城還是多年以前,高中或者剛剛上大學的時候。當時也許覺得好看,但是絕沒能體會到這本書的妙處。這麼多年過去,也許是多了和主人公相似的留學背景,亦或是自己的經歷了很多事情,再看《圍城》,可謂百感交集,時而哈哈大笑,時而掩面沉思,完全沉浸於書中的故事,實在是不得不佩服錢鍾書先生的文學功力。 《圍城》有兩大看點,一個是幽默的語言諷刺,一個是深沉的生活閲歷。

林語堂先生在他的《生活的藝術》一書中給各個民族,各個國家的人評了評分。當評到幽默感的時候,他認為中國人具有很強的幽默感,雖然在中國文學歷史裏並沒有幽默這個詞,這還是林語堂先生從humor一詞翻譯過來的。但是他認為中國人天性幽默,只是中國正統文化與文學不允許幽默罷了。

在《圍城》裏,你就絕對能體會到那種中國人天生的幽默感,中國語言文字裏的幽默毫不遜色於西方。一個特點就是,錢鍾書先生用了很多的比喻,引用,暗示等等。比如説在説到方鴻漸在大學裏要從副教授升到正教授的時候他寫道,講師,副教授,和教授的關係正如丫頭,姨太太和正房太太的關係一樣,從老爺身邊的丫頭添房成姨太太挺容易,但是姨太太要想成為正房太太可謂難上加難;同理,從講師升到副教授輕而易舉,可要想從副教授晉升為正教授,就不那麼容易了。再比如,説到方鴻漸離家一年,回家的時候,遠別雖非等於暫死,至少變得陌生。回家只像半生的東西回鍋,要煮一回才會熟。看到這兒感覺分外的熟悉,離家萬里,每次的歸途,何嘗不是煮一次回鍋飯呢?深沉的思想在幽默的語言的包圍下更顯得妙趣橫生,令人回味無窮。那句被人用濫的婚姻像座圍城,外面的人想進去,裏面的人想出來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圍城》裏不僅説了婚姻和愛情,更説的是人生。在小説裏,無論是道貌岸然的小丑,還是孤芳自賞的留洋小姐,亦或是喜歡爭風吃醋的妯娌,哪個不是生活在自己的圍城裏呢?小説的視角乍看挺小,是以方鴻漸這個不通事務又無能懦弱的小人物的眼光看世界,但是卻觸及了政治,經濟,教育,銀行,新聞,等社會的方方面面。

各種各樣的諷刺手法也用得淋漓盡致,讓人在笑過之後又能思索到很多。小説的結尾最是令我欣賞。男主角方鴻漸和他老婆孫柔嘉大吵一架,孫去了姑父家,方獨自一人在深夜躺在牀上昏昏欲睡。那個一直走時不準的鐘敲響了六下--六點鐘,那是五個鐘頭以前。那時候鴻漸在回家的路上走,蓄心要待柔嘉好,勸他別再為昨天的事弄得夫婦不歡;那時候,柔嘉在家裏等鴻漸回來吃晚飯,希望他會跟姑母和好,到她廠裏做事。這個時間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對人生包含的諷刺和悵惘,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

讀《圍城》有感12

讀完《圍城》,看出了錢鍾書先生對趙辛楣的偏愛。

文中的每一個配角人物,出場時都少不了錢老先生耐人尋味的外貌描寫。當然,除了方鴻漸心中的白月光唐曉芙,寫出了讓人喜愛的容貌,其他的人,就極盡刻薄了。

趙辛楣身材高大,氣宇軒昂,會講流利的美國英語,在華美報社任政治編輯,去三閭大學任教授,後到重慶國防委會員任職。這是遊歷四國,仍學無所長,學無所精,只買了個假博士文憑,在掛名岳父的小銀行裏任小職員的方鴻漸所無法比肩的。

趙辛楣性格灑脱,交遊廣闊,社會關係中他遊刃有餘,他認識的“詩人"——董斜川;“哲學家”——褚慎明;三閭大學的校長——高鬆年等等。雖然這些是“名流”而非“清流,但足見其入世但不媚俗。

趙辛楣出場時帶着濃濃的醋意,他看方鴻漸時像閲幼稚園的大字報,與方鴻漸説話時,兩眼望着頭頂上的燈泡,與方鴻漸在言辭上針鋒相對。可是他對於方鴻漸只是吃醋,並無仇恨。當時讀到此處,只覺事事洞明豁達的趙辛楣,也是傻傻的可愛。

得知蘇文紈嫁給曹元朗後,他與方鴻漸握手言和,並稱方鴻漸是“同情者”。那個他愛了十幾年的人,突然另嫁他人,他卻説“祝她幸福!”。相比方鴻漸失去唐曉芙後的愁腸百結,鬱鬱寡歡。他則更顯擔當,更顯真愛。

趙辛楣在參加了蘇文紈的婚禮,看見了蘇文紈所嫁之人曹元朗後,説:“想不到她嫁了這麼個怪東西!”。覺得蘇文紈那樣的人都瞧得上,覺得她配不上自己。也許在外人看來,蘇真的配不上趙,只是他身在情中不自知罷了。

他的一廂情願終是落花有情,流水無意,某一天,他對方鴻漸説,想找一個簡單的女子,為他做羮湯。他放下婚姻裏精神契合的執念,只求一份普通的人間温暖。

至此,我們以為趙辛楣真的情盡緣滅,灑脱的他真的能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直到他在三閭大學,遇見汪太太,只因為她與蘇文紈有幾分相似,便讓種子從傷疤里長出,明知這份情意傷人傷己,可是剋制太久,便會洶湧如洪水猛獸。便惹得汪處長醋意大發,自己狼狽辭職。

看到這裏,我們才醒悟,趙辛楣並沒有他看上去的那麼肆意灑脱,他己是情根深種,去三閭大學任教,帶傷遠行,那份十幾年的單相思,他並沒有輕易放下。

趙辛楣對於蘇文紈,只是一個備胎,甚至連備胎也算不上。她送他相片;她把他當作方鴻漸愛情的助攻;她讓他去當她婚禮的伴郎;婚後她還對他撩拔挑逗。

是什麼讓蘇文紈對趙辛楣這樣肆意妄為傷害?是趙辛楣的愛,愛得卑微,沒有原則,甘心做一顆棋子。

方鴻漸與趙辛楣在香港重逢,在方鴻漸的追問下探礦似地從線包中找出一個目光炯炯的女孩子的照片,介紹她的時候,語言中全是寵溺,將照片放回錢包時,是看了又看。

看到這裏,覺得方鴻漸對好朋友有些虛應地快樂,趙辛楣則是冷靜自持了許多,讀者也感到十分的心酸和辛慰。從火熱的愛情走到平淡的婚姻,被蘇文紈虐過無數次的人,終於覓得良人,虐過他的人終歸不配得到他的愛。

趙辛楣在職場縱橫馳騁,與各色人等過招,卻獨獨對方鴻漸情深義重,他看人透徹,深知方鴻漸雖然“全無無用”,但他善良,討厭學術界的沆瀣一氣,有那麼一點悲天憫人。於是,趙辛楣把方鴻漸當作真正的朋友,事無鉅細地替方鴻漸作結婚細節的打算,替他回上海後安排職業,送方鴻漸的結婚賀禮時也是情真意切,讓方十分感動。

趙辛楣是《圍城》裏最完美的人物,他的身上有對愛情的執着,有着身處亂世的清澈明朗,他是那個鄙陋世界裏最後的希望。

讀《圍城》有感13

輕捧起《圍城》,我慢慢地陷入了時光錯亂的漩渦,帶着圍城之外21世紀的氣息,緩緩融入這微妙的圍城世界。當我在《圍城》中游走時,最大的感受是它與我接觸的其他故事有所不同,它並沒有塑造一個正面的形象甚至去讚美它。裏面的絕大多數人物,特別是首要人物,作者錢鍾書都不遺餘力地去諷刺、嘲笑、奚落。錢先生的筆尖如一把冰冷的手術刀,剖析了那個黑暗年代所謂的知識分子階層,而手術刀映射的正是現實的不堪。人物的冷漠、自私和狹隘,甚至他們的封閉和軟弱,都在作者的字裏行間蔓延。這些人的病態性格,強烈地敲擊着我的內心。這就是病態時代的真實寫照。不僅如此,書中的人物更令我印象深刻,彷彿他們時刻都在我的身邊遊走、遊走。

如同錢鍾書的妻子楊絳在《圍城》扉頁上的話:“圍在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人永遠逃不出這圍城所給予的束縛和磨礪。書中的方鴻漸與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的感情糾葛,每每因自己的懦弱,不敢多言,言不由衷,甚至一步步陷入婚姻陷阱之中,最後自食其苦果,卻不能責怪這時代半分。複雜錯亂的社會大圍城,讓他更覺得無所適從,甚至所有的一切都似乎被一隻無情的魔掌操控得動彈不得。

除了方鴻漸,追了蘇文紈近二十年的趙梓楣總也踏不進她的那一座遙不可及的圍城,但卻仍掙不脱娶妻生子的現實;方家上下都逃不出封建思想那一座落後摒棄的圍城;兩任老丈人也同樣離不開所謂面子的圍城。文中任何一個人物心裏都有一座圍城,是他們掙不脱、逃不過的城。圍城於他們正如溪水於游魚,不離開也更離不開。

事實上,這座無形的圍城始終存在,只不過錢先生將它具體形象化了,讓身處二十一世紀圍城之外的我們看清了圍城之內的分分合合,是是非非。我們看清的不只是《圍城》,更是黑暗時代可悲而又令人憂心的命運。

是否圍城真要永遠纏繞着人們?當然不。圍城再高,高不過人們心中的信念;圍城再無邊際,也比不上心中天空的遼闊。

不要拘束於生活的壓力,也不要懼怕渴求的束縛,給心安上一對無形的翅膀,用力量將圍城抨擊瓦解於無形之中。

(編輯:關曉星)

評點:劉洪濤

此文有三個方面的優點:一是對小説理解把握的準確深刻,這是一篇優秀讀後感的寫作基礎。二是能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有所感悟、有所闡發。例如結尾兩段寫了自己對“圍城”的感悟。三是語言形象,富有文采,有很強的感染力。例如“輕捧起《困城》,我慢慢地陷入了時光錯亂的漩渦,帶着圍城之外二十一世紀的氣息,緩緩融入這微妙的圍城世界。”形象地寫出了自己獨特的閲讀感受。又如結尾寫道:“不要拘束於生活的壓力,也不要懼怕渴求的束縛,給心安上一對無形的翅膀,用力量將圍城抨擊瓦解於無形之中。”把自己的閲讀感悟表達的非常生動形象,耐人尋味。

讀《圍城》有感14

好俗的標題,不過就我的這一小點個人見解,也只能算是讀後感了,不管是從角度還是褒貶上講,都和那些大評論家們的觀點不同。

説句實話,看完《圍城》後心裏空蕩蕩的,還想有什麼東西切實存在過,現在卻消失得無影無蹤,只剩下一片空白。我努力去尋找那些空白處透明腳印的主人,可是怎麼也沒有結果。我並不是讀每一本名著都這樣,只知道在合上《圍城》的那一剎那,內心充滿了讀完後的成就感和悵然若失的寂寞。

在讀《圍城》時,我總是覺得我和方鴻漸很像,明明只想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卻時刻受到時代和社會的束縛;明明不想傷害周圍的人,卻在無形中傷害了每一個;明明在時代背景下只想混混日子卻有時還存在一點點的正義感和良知。常常因為做錯事想要懺悔和道歉,卻在後來默默騙自己,事情過去了就算了。唐小姐是小説中唯一沒有染上被嘲諷調侃意味的人物,他們之間的感情不摻雜任何的世俗的東西,可以説是給人新鮮純真的感覺,好像讓人們想起了年輕時的自己。原以為他們可以經歷種種挫折然後在一起,但是沒有想到他們竟然如此輕鬆的就放棄了對方,就好像我也不能堅持我的所愛一樣,很難將自己喜歡的東西進行到底,最後被別人説成半途而廢的人。

我很喜歡錢鍾書的語言,從不弔書袋子,沒有半點浮誇風。用最樸實無華的語言寫出最貼近我們內心的東西,用最温柔的話語批判周圍的人和社會上的事,有可能他經歷的比我們多,所以想到的比我們深刻。方鴻漸的一生就像是我們每個人的一生,有些東西是註定的,有些東西是我們錯過的,肯能我們最後得到的並不是我們想要的。我們的一生中會遇到太多太多的人,而大部分都是過客,我們想留都留不住。就像是船隻,別人在我們的港口停留過,我們也在別人的港口停留過,可是這只是時間長多的問題,船不可能永遠停留在一個港口,我們終將離去,駛向遠方,雖然沒有人知道終點是什麼,但我還是前進了。

有可能你會認為我這樣看待方和唐的愛情太過於庸俗、膚淺和幼稚,可能有些人説作者就是要營造出這樣的氣氛,讓人們感覺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但是我真的希望他們在一起,我不明白,為什麼美好永遠只屬於片刻,而圍繞我們周圍更多的卻是生活的艱辛和無奈。也許會有人説這就是生活,但是我覺得這話只是一個世俗的人長期被生活壓迫所發出的歎息。至於,為什麼美好的東西總是留不住這個問題,沒有人能夠回答。

讀《圍城》有感15

《圍城》是錢鍾書的一部長篇小説,在20xx年春節長假裏帶着敬仰的心態讀完了《圍城》,更加覺得這部著作的非凡文學魅力和哲學思考。

簡單的故事情節就是:在中國新舊社會交替的背景下,知識分子方鴻漸不斷地追求戀愛並走向失敗的過程。文中不乏精彩幽默諷刺的筆法。正如作者在序中寫道:“在這本書裏,我想寫現代中國某一部分社會,某一類人。”作者用簡單的故事講述了當時的社會面貌,而其中所藴含的深刻哲理,依然應驗在現代人的生活層面裏。

在戀愛和婚姻的“圍城”中,主人公方鴻漸先後遇到鮑小姐、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等,並與她們發生了一段感情糾葛。彷彿印證了“自古多情空餘恨”這句話,方鴻漸不斷地渴望擺脱“圍城”,然而衝出這個之後又發現陷入另一個“圍城”,永遠找不到理想的境地,永遠在渴望與失望中輾轉。在小説結尾那個古老的掛鐘鐘聲突然敲響,似乎宣告了方鴻漸這一悲劇的結束,又似乎預示着新的悲劇的開始。在圍城中有這麼一段寫到,驢子望着眼前的蘿蔔,以為再走一步就可以吃到,於是一步接着一步往前趕。人何嘗不也是這樣,總是幻想下一步就可以到達理想的地方,而其實下一步並不是理想的所在,於是又把希望寄託在下一次。而希望就如同驢子眼前的蘿蔔一樣可望而不可即,就這樣被命運牽着鼻子走,永無止境。

楊絳説過:“城外的人想衝進來,城內的人想衝出去。婚姻也罷,事業也罷,大抵如是。”存在主義認為,“如果我們不去賦予生活某種價值,世界的存在就是荒謬的,生活就是毫無意義的”。體現在方鴻漸身上,他竭盡全力一次次地試圖擺脱生活的困境。他是實實在在的行動者;一個不願做生活奴隸不屈服於所謂“命運”安排的勇敢者。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使他的理想成為可能,而這正是方鴻漸的使命——使人生成為可能。事實上這也是我們每個人的使命,不管結局如何,努力去創造美好的生活。

《圍城》深刻揭露生活中存在悲劇的現實,並描繪了現實和理想的衝突。它旨在反映人的生存狀態,而更重要的一點就是告誡人們一個道理:要勇於承擔自己的生活。我想這也許就是《圍城》的精髓所在吧。

標籤: 有感 圍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anhougan/wdly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