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觀後感 >

讀圍城有感集錦15篇

讀圍城有感集錦15篇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圍城有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讀圍城有感集錦15篇

讀圍城有感1

在還沒有開始讀《圍城》時,《圍城》在早已聽身邊的人説它寫得怎麼怎麼的好,總是叫我有時間也去看一看,可謂是如雷貫耳啊。

《圍城》繞着主人公方鴻漸留學回國後所發生的一系列的故事而展開的,在此書中中方鴻漸是典型的知識分子,因為他玩世不恭的形象,形成了他的“圍城”, 許多人都説方鴻漸不思進取,雖然他想要成功,想成為一位名人,但他內心的惰性又決定了他的一生坎坷。

方鴻漸想要光耀門楣,於是就買了個,但是買了之後,他又覺有損道德,他的那種那種優柔寡斷,以及他做事猶豫不決,疑心過重的性格,導致了他要被圍城所困的悲慘結局。

方鴻漸留洋回國是多麼的春風得意,開始到了娶妻生子的時,他的那股傲氣已經是消磨殆盡了。從華麗走向了平淡,從少年才俊走成了凡夫俗子,邊成了圍城中的不幸者之一。然而他們走進的不僅僅是婚姻的圍城,更是人生的圍城。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也存在着許多像方鴻漸一樣的人,而且大多數都是知識分子,他們總是在幻想着一些不切實際發事情,即使知道現實與夢想總是有差距的。一部好的小説是可以給予讀者啟迪,令人有所感悟的,而《圍城》就是其中的一部,它像是一面鏡子,讓讀着看清了人性的醜與惡,善與美。從而懂得思考和反省。《圍城》給告訴了我們一個真正的聰明人是怎樣看待人生的。圍在城中的人想跑出來,而城外的人想衝進去。

《圍城》的確是本好書,每一次讀它我都會有新的感受,好書也的確能讓我在忙碌的工作、學習、生活中有一片閒暇的時光,讓自己緩解一下疲勞,使人在心靈上得到解放。

讀圍城有感2

“城裏的想出去,城外的想進來。”錢老先生寫下曠世奇作《圍城》,讓世人皆知這句話。如今,再一次重啟《圍城》,不免感慨良多。

圍城這一部愛情小説,講述了方鴻漸和幾個女子的感情和糾葛。由此説來方鴻漸也是情路坎坷,家長包辦的周小姐不幸離世。妖嬈多情的鮑小姐隨着那遠航的輪帆一般,驚豔一瞥。接着又轉入了蘇小姐的懷抱。終於遇上了心中的白月光,唐曉芙,周旋於兩姐妹之間。終於是誰也沒成,反而將就一般,同一個學校的孫柔嘉結了婚,將就的婚姻,經營心計得來方鴻漸的孫小姐,自是在達到目的後,就展露了不柔不嘉的本性,加上本就不是真心的愛混雜在親族之間,兩個人不再是兩個人,而成了兩個家庭矛盾的代表,本就不多的情感在爭吵中日益薄弱。更是在趙辛楣一紙書信到來後,方鴻漸萌生了極大的念頭,就是逃離,逃離這座婚姻的圍城,他與孫,這次真的翻了,再等他去尋回家時,孫柔嘉也走了,方鴻漸失去了一切,可這圍城,卻還在這裏。

從圍城,看《圍城》,生活就是一座座把人圍在內裏的城。“人生萬事猶如一座圍城”,方鴻漸,便是一個個你和我、他,具備大多數人的性格,自命不凡,與野心並不相符的實力,不珍惜、不努力又不知足。生活,往往就是這樣,想的多還不努力的人,得不到的時候就多,得不到了便怨懟生活;得到了卻又不懂的珍惜,越發的不知足,自然有一天,會重重的跌倒,再也爬不起來。這倒下的人,從圍城中,我看到一個又一個,一種又一種,芸芸眾生,萬般境遇,萬般生活,皆被自己的城所圍困着,所困的,不安的人們都想逃離這城,這現實的城,這現狀的城,這現在的城。或被困情感,被困瑣事,被困高度,被困時局,都被困着……

既然是在城中裏,也終究掙脱不了,何必苦於城。我想,都可以快樂起來。方鴻漸在他的城裏,一步步自我丟棄,自我放棄。所以他被死困在裏面,不快活。機遇來了,我就去把握,珍惜所擁有的,想象要得到的,生活有了信念,去努力提升自己,去得到自己想要的,不斷前行,不在灰寂的過往停留,圍城,將會變成一個個過往的經歷,都成了經歷,這就是我想要的,真正的城。

讀圍城有感3

説錢鍾書先生《圍城》好的人太多了,我也不能免俗,大喊一聲:太好看了! 第一次看圍城還是多年以前,高中或者剛剛上大學的時候。當時也許覺得好看,但是絕沒能體會到這本書的妙處。這麼多年過去,也許是多了和主人公相似的留學背景,亦或是自己的經歷了很多事情,再看《圍城》,可謂百感交集,時而哈哈大笑,時而掩面沉思,完全沉浸於書中的故事,實在是不得不佩服錢鍾書先生的文學功力。 《圍城》有兩大看點,一個是幽默的語言諷刺,一個是深沉的生活閲歷。

林語堂先生在他的《生活的藝術》一書中給各個民族,各個國家的人評了評分。當評到幽默感的時候,他認為中國人具有很強的幽默感,雖然在中國文學歷史裏並沒有幽默這個詞,這還是林語堂先生從humor一詞翻譯過來的。但是他認為中國人天性幽默,只是中國正統文化與文學不允許幽默罷了。

在《圍城》裏,你就絕對能體會到那種中國人天生的幽默感,中國語言文字裏的幽默毫不遜色於西方。一個特點就是,錢鍾書先生用了很多的比喻,引用,暗示等等。比如説在説到方鴻漸在大學裏要從副教授升到正教授的時候他寫道,講師,副教授,和教授的關係正如丫頭,姨太太和正房太太的關係一樣,從老爺身邊的丫頭添房成姨太太挺容易,但是姨太太要想成為正房太太可謂難上加難;同理,從講師升到副教授輕而易舉,可要想從副教授晉升為正教授,就不那麼容易了。再比如,説到方鴻漸離家一年,回家的時候,遠別雖非等於暫死,至少變得陌生。回家只像半生的東西回鍋,要煮一回才會熟。看到這兒感覺分外的熟悉,離家萬里,每次的歸途,何嘗不是煮一次回鍋飯呢? 深沉的思想在幽默的語言的包圍下更顯得妙趣橫生,令人回味無窮。那句被人用濫的婚姻像座圍城,外面的人想進去,裏面的人想出來 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圍城》裏不僅説了婚姻和愛情,更説的是人生。在小説裏,無論是道貌岸然的小丑,還是孤芳自賞的留洋小姐,亦或是喜歡爭風吃醋的妯娌,哪個不是生活在自己的圍城裏呢?小説的視角乍看挺小,是以方鴻漸這個不通事務又無能懦弱的小人物的眼光看世界,但是卻觸及了政治,經濟,教育,銀行,新聞,等社會的方方面面。

各種各樣的諷刺手法也用得淋漓盡致,讓人在笑過之後又能思索到很多。 小説的結尾最是令我欣賞。男主角方鴻漸和他老婆孫柔嘉大吵一架,孫去了姑父家,方獨自一人在深夜躺在牀上昏昏欲睡。那個一直走時不準的鐘敲響了六下--六點鐘,那是五個鐘頭以前。那時候鴻漸在回家的路上走,蓄心要待柔嘉好,勸他別再為昨天的事弄得夫婦不歡;那時候,柔嘉在家裏等鴻漸回來吃晚飯,希望他會跟姑母和好,到她廠裏做事。這個時間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對人生包含的諷刺和悵惘,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

讀圍城有感4

關於《圍城》,早前是那些美、俄、法、德、日等等語言的譯本使我將其定位於名著內,其實不得甚解;關於錢鍾書,早前的認識也是止於那一張張黑白的照片,他的眼神乾淨嚴謹,讓我感覺更有科學家的氣質,如今想來,我實在是眼拙了。在我聞名拜讀了楊絳先生的《我們仨》和先生本人的《圍城》之後,先生那種温和幽默的氣度、那種洞察細微的眼光、那種妙語連珠的文筆,無不使我折服敬仰。

《圍城》是批判現實主義的作品,雖然是以二戰前後作為背景,但今天讀《圍城》的時候,我卻時常有一種被批判的感覺,難以釋懷。作品中的方鴻漸這一角色,依然代表着今天很多年輕人的特點,雖不同的讀者就有不同《圍城》,但在此我就自己感觸最深的地方談談感想。

我很難忘記書中方鴻漸對文憑的看法:這一張文憑,彷彿有亞當夏娃下身那片樹葉的功用,可以遮羞包醜,小小一方紙就能把一個人的空疏寡陋與愚笨都掩蓋起來,自己沒文憑,好像精神上赤條條的沒有包裹。很多時候很多大學生在自己最光華的青葱歲月裏,歲月靜好,卻漸漸迷失了自己,迷失了那顆夢的種子,一同迷失的還有那激情四射的活力,漸漸地只希望***能及格,只希望大學能畢業,只希望拿到大學文憑,那曾經的藍圖連夢裏都不再出現過。

或許,家裏的老人問起,就把那看似沉甸甸的文憑炫耀一番,縱然也有千萬般心虛窘迫,但也以為文憑可以遮百醜,還以為到了社會上,有文憑就是有了身份有了價值。可這張好像讓人覺着體面的紙究竟可以在什麼樣的程度上代表你呢?

方鴻漸後面的人生裏,這混來的文憑始終是心裏的刺,插在那裏拔不掉,隱藏的後患也是災難性的。先是前岳父大人在報紙上宣揚他的博士學位,把他吹成了一個五光十色的大氣泡,窘迫不已極恐被人看破;後是父親大人讓他去學校講演,又硬着頭皮胡亂一通,貽笑大方;再是大家閨秀蘇文紈揭露假的文憑,致使美麗可人的唐曉芙離他而去;又因為假的文憑在三閭大學混得教授而心虛怯懦,一談到博士學位臉紅得像有一百零三度寒熱的病人為什麼方鴻漸要浪費那麼好的在國外讀書的機會,致使回國來一事無成呢?

在小説中方鴻漸始終是一個特別喜歡大發不必要議論的人,我記得唐曉芙稱之為表演口技,實際上方鴻漸的口若懸河、忽東忽西、言論大於行動的特點時時都有體現,不用贅述。既是這樣,就難怪在小説的開頭就寫到他興趣甚廣,無所用心了。

在當下每一所高校,每一個大學生都被寄之以務實創新的厚望,可是所謂年少輕狂,青年人常常心高氣傲、不可自知,總是追求廣度,圖個新鮮,只是涉獵,而不求深度,無論甚解;思想便如無向之風一直飄蕩,便如空中樓閣不曾落實,人已是飄飄然,自然難求專一。

我們也都一直夢想着用知識使自己遊刃有餘於工作、如魚得水於生活,可是社會青睞的是專業人才,若不能適應社會需求,又該如何定位自己、如何立足?小説裏有句話一個人,到20歲還不狂,這個人是沒出息的;到了30歲還狂,也是沒出息的。想來是很有道理的,20的狂,是青春的活力,30的狂,就是青春欠的債了。

方鴻漸是錢鍾書先生給所有人的一個忠告,青年人便更是應當警覺,圍城譬如囹圄,禁錮的是自由,傷害的是心靈,突破圍城之困方有人生之樂。作文

讀圍城有感5

説起《圍城》,便要提起這麼一句尤其著名的話,“圍在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不常常出現的後半句是這麼説的,“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

這句話本不是書裏的句子,是楊絳老先生提在扉頁上的,小説裏類似的話,其中一次是在次要人物討論婚姻時提到的,以對話形式出現,“結婚彷彿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

國小高年級,學着別人,説爸媽的婚姻是愛情的墳墓,一點點激情和所謂的情慾都不見蹤影。小姨笑我只是個小孩子,什麼也不懂,不懂愛情,也不懂婚姻。

錢先生的手筆很是讓人看着歡喜,行走人間19年的靈魂,看不懂的東西太多了。如今聽方鴻漸娓娓道來,彷彿自己是個旁觀者,看一個傻小子揣一顆乾淨的心經受歷練。他所經歷的一切,也許今生有機會切身領教,也許是沒有這樣的機緣的。沒有固然是好的,但人生之味,單一便無趣,無趣便使人不易生出智慧;有也是好的,但糜爛之事,最好是觀察,不必一一經歷。

用錢先生的雜文觀察自己,用他的小説觀察人,是很有意思的體驗。《寫在人生邊上》裏他講到“快樂”,説人這一生,不過是“希望它來,希望它留,希望它再來”,就這樣賺着我們痛苦地過完了一生。但因為人生裏有希望,有精神對於物質的勝利,所以人生並不痛苦。

此時的情況,是我們逃出圍城,又衝進圍城,再又衝進去又想逃出來,如是而已。一個又一個圍城,賺了我們一世的笑與淚。近來遇見一位,想過日子甚於戀愛的友人。年紀輕輕,卻好似已經疲於人事。方鴻漸和孫柔嘉的感情,是不是愛情,我仍待考證。讀後感·趙辛楣早説這女子所行之事,不過是拉攏來一個男人,要騙着你去陪着她過日子,方鴻漸不信,他不肯信,便不去考究,便不去想這一些事情。難得糊塗,是放在智慧的廕庇之下的。方鴻漸這般矇蔽雙眼和心靈,不值得被效仿。人這一生,自欺欺人被人欺的事情,還少麼?

方與孫的圍城之所破,看到小説後面已然是定局。這城池何時被攻破,如何被擊倒,不過是世間的緣與劫相交相斥的結果,已不再重要。

所以這書,極是省檢,一句結論也不肯拋給我,但他描寫的生活本身,“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

讀圍城有感6

從小就開始聽媽媽講對錢鍾書先生的《圍城》的評析,她曾經對我多次提過錢鍾書先生的一句經典名言:“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現在我長大了,終於開始認真讀《圍城》了。

作者錢鍾書在《圍城》初版的序言裏曾自述創作意圖説:“我想寫現代的某一部分社會,某一類人物。”參照小説內容,可以看到,作者着意表現的是現代中國上層知識分子的遭遇。通過主人公方鴻漸與幾位知識女性的情感、婚戀糾葛,再通過方鴻漸由上海到內地的一路上發生的故事,《圍城》以喜劇性的諷刺筆調,刻畫了抗戰環境下中國一部分知識分子的彷徨和空虛。作者借小説人物之口解釋“圍城”的題義説:“城外的人想衝進來,城裏的人想逃出來。”這句話在當今社會上可謂是家喻户曉了。小説的整個情節,是知識界青年男女在愛情糾葛中的圍困與逃離,而在更深的層次上,則是表現一部分知識者陷人精神“圍城”的境遇。而這,正是《圍城》主題的深刻之處。

越讀《圍城》,就越覺得它更加深奧莫測,因為它是通過故事情節,人物形象反映生活,表達思想,而且還能給人啟迪,能讓讀者省視自已的靈魂。它象一面鏡子,照鏡的不是人,是一個個赤裸的靈魂,映出了人性的種種美和醜!也許,這就是《圍城》能被萬人之傳誦的原因吧!

當讀到方鴻漸的第三圈“圍城”——他在處理感情問題時候的玩世態度時,我又被它震撼了:《圍城》中揭露的一面,竟然與當今社會的某些黑暗角落的情景極為相似!他們也與《圍城》中的一面一樣,心狠手辣,心有城府!這下,我終於明白《圍城》的文學價值了!明白錢鍾書先生為什麼會成為中國現代文學大師了!

你看,《圍城》中,談話、吃飯、交友、戀愛、工作、家庭,全是生活中種種細節,極其普通的瑣事,然而正是在這些瑣事中,在這些微不足道的細節中,一個個活生生的生活場景,一個個活靈活現的人物,呈現在讀者眼前,是那樣生動,豔活和逼真。《紅樓夢》描寫的不也是一個鐘鳴食之家的日常生活?可是它達到的藝術高度,卻是曠古煉今。表現生活的真實,卻又超過一般意義上的真實,上升到人性和世態的層次和高度上,正是一種高超的藝術!一種平常人難以掌握的藝術!

多看看《圍城》吧!它會令你受益不盡的。而這,就是我看完《圍城》的最深的感受!

讀圍城有感7

《圍城》是錢鍾書先生圍繞婚姻之城、職業之城和人生定位與選擇之城所寫的,一本在今天看來仍然很有意義的書。看不看得懂和有沒有文化是兩個概念,如果在那種環境中生活過,換句話説,如果你是方鴻漸,即使你不識幾個字,你也能體會到書中的含義。

讀書有的時候和人的閲歷有很大關係。就像人們所説,讓沒上幼兒園的孩子背古詩,毫無意義,因為他記住的就是符號,根本不明白其中的意思。

我們讀一本書也是這樣,今天讀的感受是這樣,過幾年後再讀它,又會有另外的感覺。十幾歲的人讀《紅樓夢》,和三十幾歲的人讀出的味道會大不相同。

看陳道明先生主演的《圍城》是在很多年前了,當時年齡小,就是看個熱鬧,覺得方鴻漸挺有意思,也沒理解作者有什麼深意。後來再讀才能理解作者諷刺意味下知識分子的茫然與不同人物所做的選擇。

我們很多人在年少時,並不能理解父母為什麼要那麼勤儉節約、那麼努力工作、那麼無私奉獻自己的青春養大我們,正所謂“不養兒不知父母恩”。當我們進入中年,上有老下有小,猛然間就會淚流滿面,想起自己生父母的氣,和母親吵架、甚至發誓再也不回這個家。是多麼的可笑、多麼的幼稚,因為再也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像父母那樣愛我們。

一切的一切都因時間的改變而變的有所不同,所以,看不懂《圍城》和有沒有文化無關,因為時間能讓你慢慢看懂一切。閲歷會讓你輕而易舉的理解書中道理。

讀圍城有感8

看完圍城,感覺自己對婚姻都沒有了期望。

錢鍾書的這本書,偶爾會有點壓抑,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心情原因,還是自己對愛情的失望,以及對婚姻的失望的原因。

不過,錢鍾書的這種方式,有一部分詮釋了婚姻與愛情的區別,還有一些,是留洋的風氣與之後的無所作為。

方鴻漸的愛情,一直都是無疾而終的,當時戀愛中的人們也許是愚不可及的,愛一個人,而另一個人並不愛,比如蘇文執對方鴻漸,比如趙辛楣對蘇文執。而他和唐曉芙算是情投意合,可是後來唐小姐給他的回信,因為悲痛沒有即使發現,於是,錯過了。

姻緣,愛情,有時也會是將人玩弄於股掌之間。

還未談及結婚時,一切都是隱晦而美好的,可是,遇見婚姻,所有的一切幻象都破滅了。

開始的時候,孫柔嘉看起來人如其名,可是,婚後,任性嬌縱,是多少女人的真實寫照,總以為拿捏的很好,感情和人都不會從指縫溜走,卻不想,被磨滅的不僅僅是情感中美好的一面,還有兩人的耐心與温暖。

方鴻漸和孫柔嘉結婚之前,他想起來戀愛與結婚,覺得和一個人平平淡淡結婚不失為最好的方式,感覺美好,不會有轟轟烈烈,也不會像戀愛般揪心。

再怎樣轟轟烈烈的愛情,都比不過平淡無奇的生活,尤其是大家庭的`生活。

所以説,愛情不比婚姻,愛情是兩個人的事,而結婚,是兩個家庭的事情。

愛情,婚姻,不過爾爾,就如那句話,婚姻,就是一座圍城,外面的人想進來,而裏面的人想出去。

讀圍城有感9

——老來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下午的陽光格外和暖,繁華的上海也安靜了許多,不再喧囂、沸騰。

藥香微微,爐火上氤氲着朦朧的白霧。那老人午寐未醒,一隻小狗偎在白髮婦人的腳邊打盹。

白髮婦人望着榻上的老人,他的手腳細瘦,膚色暗敗。老婦人的記性有些差了,一時想不起老人是誰。其實她連自己的名字都有些記不清了,她自己又是誰呢?老婦人支頤自問,她想了許久,終於想起了自己的名字。她是蘇文紈,總感覺已經很多年沒人叫過這個名字了,又或者是她忘了,老來多健忘。

街上有一對青年男女打鬧,蘇文紈望着他們,影影綽綽記起了一個人。她原來還能記得那個人的名字啊!方泓漸,她曾經的求而不得,他們也許久沒見了,應該有半生那麼久。

蘇文紈回想那個男子的樣子,模糊不清。她對方鴻漸,因為是初戀又求而不得,所以感到遺憾,才會記得這麼久吧。方鴻漸真的很普通,若不是她蘇文紈快三十歲了,她自命是看不上他的。

她一向孤傲又清高。她在遇見方鴻漸之前也沒談過戀愛,遇見了之後,她覺得她自有方法追求到他。可惜了,她手段用盡,方鴻漸卻心有他屬了。想來她也是苦的,她自問是個大家閨秀,相貌不差,又是留洋博士。可她和方鴻漸也就只有一場無疾而終的感情,終不成眷屬。

蘇文紈想,她應該是恨着方鴻漸的吧。她後來倉促之下和曹元朗結婚,依舊與趙辛楣交好,只是後來也不曾有過方鴻漸的消息了。

那一天,她穿着華麗,再次見到方鴻漸,她高傲地沒有理睬她。但仍然握住了孫柔嘉的手,挖苦了孫幾句,她不服氣是真的。她竟被這樣的女人打敗,也是可笑。

現在她身邊的人是曹元朗,他們之間沒什麼感情,或者是她對曹元朗沒什麼感情。幾十年了,這一路也跌跌撞撞走過來了。

街邊的鳥兒“嘰嘰喳喳”地叫着,然後“撲稜稜”地飛走了。

她想着,回憶也該結束了。

藥好了,藥涼了,藥可以喝了。

蘇文紈將回憶收回,什麼也不再想了。

下午的日光翳翳然,蘇文紈整發斂容,輕聲喚道:“元朗,起來,藥煎好了。”

讀圍城有感10

《圍城》是錢鍾書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説,堪稱中國近、當代小説中的經典之作,這是一部讀來如嚼橄欖回味無窮的奇書。在妙趣橫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過來人低徊輕歎、令少不更事者然若失。因此,它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調侃語調述説人生無奈的笑面悲劇。

“圍城”取自書中才女蘇文紈的一句話,“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婚姻也罷、事業也罷,整個生活都似在一個圍城之中,人永遠逃不出這圍城所給予的束縛和磨礪。書中方鴻漸與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的感情糾葛,每每因自己的怯懦,不敢多言,言亦不由衷,甚至一步步陷入工於心計的孫柔嘉的婚姻陷井之中,最後自食婚姻苦果。這座感情圍城,曾經令方鴻漸嚮往,之後又無奈於城中的無聊。而在三閭大學着實是一座事業的圍城,這裏面充斥着爾虞我詐、明爭暗鬥,時刻讓人感到壓抑,令本性善良卻怯懦的方鴻漸不堪忍受,但當他離開那裏,面對的卻是一個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責任,事業的衰敗,多層混雜的社會大圍城之中,讓他更加覺得無所適從,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隻無情的大手掌控着。本就無材的方鴻漸也只會牢牢地屈服於這隻手,逆來順受的承受朋友的施捨,義無反顧得踏入愛情陷阱,事業低谷。整本書中,除了他對唐小姐的追求尚顯出些他試圖征服命運的思想外,其餘的,指示方鴻漸徒勞的思想鬥爭和軟弱的行為罷了。所以也就有了如此悲涼的結局。

除了方鴻漸,追了蘇文紈二十年的趙新楣總也踏不進她的那一座圍城,之後卻仍逃不出娶妻生子的命運;方家上下逃不出封建傳統思想這座圍城;兩任老丈人也逃不出面子的圍城。總而言之,文中所有人都有自己心中的一座圍城,大多也僅僅是為了一點私立或者是一個面子,這也是民國時期封建思想與崇洋思想的盲目結合所帶來的弊端。

自然,70多年前的事,如今再提似乎也是陷入了歷史這座懷舊圍城之中。錢鍾書先生以這樣幽默的語調,除了批判當時之人或頑固不化或崇洋媚外的種種行為,調侃當時老人的迂腐、留學生的傲氣,揭露無謂的婆媳之爭、妯娌之爭、情敵之爭、同事之爭外,真正要闡明的就是:生活本就是一座大圍城,人永遠逃不出無盡的壓力和束縛,永遠要在無形的四堵牆下過完一生。每一個人都逃不出這樣的命運,只是在於你在這圍牆下是否活得精彩,假如你始終想着去衝出圍城,那你永遠只能獨守空城,更加失去了生命中的價值。

事實上,這座無形的圍城始終是存在的,只是錢鍾書先生把30年代的這座城具體形象化了,讓身處21世紀的我們看清了書中城中之人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言之鑿鑿其實也是為了使我們看清我們身邊同樣的一座圍城。當代社會,競爭激烈,高手如雲,存在的明爭暗鬥、勾心鬥角比書中更加激烈也更兇險。就那還算單純的學生來講,學校、家庭、社會,每一個環境都是一座圍城,每一種行為都處於一個圍城。同學間的友誼和競爭、家庭裏的親情和壓力、社會上的光明與黑暗,從我們出生起就建造着形形色色不可逾越的諸多圍城。我們只有在其中不斷拚殺,始終保持着一顆積極的心去創造這座圍城裏的異彩,讓圍城中的生活變的豐富。我們不會也不可能逾越這座城牆,因為只要我們有生活,那我們就永遠處於一座圍城之中。

讀圍城有感11

很久以前就聽説《圍城》是本很好很經典的書,只是一直懶於去看。這次乘着老師讓我們讀書的契機,我拿起了它。一開始讀的時候興趣並不大,因為感覺與自己的生活差距太大,有些東西看不明白。不過看着看着也就隨情節而走了,不知不覺中就讀完了整本。

可能是我讀的不是很精細,又或者那個年代離我太久太久,這整部小説給我的感覺就是一場鬧劇。小説中的人物的生活永遠是飄在空中的,不能穩定下來。每個人乍看起來都是很有學識很厲害的人,而事實上都是在裝,他們心理的醜惡被作者寫的淋漓盡致,而這種醜惡的心理又是我們自己可能都曾有過的。所以即使時間過了那麼久,人心的醜惡依然用它最本質的形態存在於這個世間,只是有所修飾罷了。有的人做了惡卻能理直氣壯的面對所有人,而有的人整日提心吊膽,因為作惡後悔,也因為提心吊膽後悔。前者惡的純粹,後者卻是對什麼都埋怨。結局中作者用的鐘十分巧妙,在一切都已成悲的時候,走慢的鐘出現了原本一切朝着美好方向發展的時刻,諷刺而又悲哀。

小説中的世界是一個不能給人以安全感,充滿虛假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只有走後門才能好好生存。每個人的生存都是靠着旁人的關係,就如方鴻漸不論是留學還是回國後的每個工作都是倚仗着別人的舉薦。而這個舉薦也只有處理好與他人的關係才能長久,同時又受到動盪時局的影響。那個世界時而有人情,時而又絕望。當讓人覺得世界是美好的時候,就會發生些什麼給你當頭一棒,讓你絕望。

我們總覺得別人的才是最好的,去追逐別人的東西的時候,不僅丟失了自己,也最終發現所追逐的並不如想象中美好,也並不適合自己。悲哀的是後來想一想,除了歲月給的滄桑,自己什麼都沒有得到。

讀圍城有感12

在幽冥的夢境中,在渺疏的朦朧中,悲哀地聳立着一座高高的城堡。淚與血交混成磚縫中的泥沙,襯托着土牆磚的單調,深闊的地基用虛假填補的結結實實,彷彿虛偽本應該叫真實。巍峨的城牆上豎起誤會的旗杆,飄蕩着無奈地旗幟。城裏到處是一些蒙着面具的兩足無毛動物。當然這些特徵還表示着他們還曾是,也還是人類。要不,那隻祖傳的老鍾怎會“噹噹”仔細又懶散地數着那曾經,也還要發生的悲哀……

遠看那座雄偉如魔鬼的黑影,四周瀰漫着神祕的誘惑,可莊嚴的外殼卻包裹着許多骯髒的寄生蟲,我們還是看一看生活在這裏的代表吧……方鴻漸,一個掙扎在無奈、虛偽、自私、虛榮、真誠、淳樸旋渦中的小蝦,卻有代表了生活中百分之八十的比例。拿岳父的支助買來“博士”的學位,從本質上令人所不齒,然而從客觀上講,或拿《相對論》的觀點來説“方先生”還有一點羞恥之心。他存在着人類的一個共性——虛榮。滿足了“博士”的慾望,又怕“正牌”揭開這美好的傷疤。所謂“作賊心虛”也不過如此。愛情、婚姻的不幸,不能不引起有血肉人的同情,可悲劇往往由自身釀成。假如他能多一點果敢的魄力,少一點輕弱的骨頭;多一點忍耐的涵養,少一點性格上的奴媚,結局將會怎麼樣呢?也許,這篇文章的主線將因他而改變。

人往往都犯同一種毛病,就是:只能看到別人的過失和自己的優越,卻看不到自己的缺點,就如你的眼睛,如果不回頭永遠發現不了你走的道路是否彎曲,當想轉回頭的時候,卻已經走過了,悔之晚矣!只能修改、訂正,卻不能抹去那留在歧路上的腳印。

“能圍困在城堡裏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就這樣進進出出地循環個不停,包括了人生的全部特徵,不知箇中滋味的人,都想以身來嘗試,然而真正用生活去品嚐後,卻又感到這是一種衝動的錯。想退出,可惜城堡的門已經掛上了現實之鎖。

也曾有人,想試圖去砸破那座城堡或城堡的門,千千萬萬年裏千千萬萬的人想盡了所有的辦法,甚至用自己的生命來作為開啟門的代價,結果只能在堅固的門面上塗上一層厚厚的血污……

終於,有一天門上結滿鐵鏽的時候,人們發明了炸藥,經過血腥風雨的衝擊和震動倒塌了。人們歡呼、歌唱,封建社會的城堡消失了,然而他們高興的過早。愛情、婚姻以及慾望的堡壘還緊緊地把你圍困,外面到處是世俗的墳墓羣。當今兩足無毛的動物們,扯出你們被肉和骨頭擠成細胞的靈魂,擠出你們被腦油吞食的思緒,思考一下怎樣打破這些城堡吧。打破了就別再營造。可是“人”無知足的慾望,往往促成《圍城》內外的因果!

讀圍城有感13

朋友舉薦給我的書,説,錢老的書,初看也就那樣,越讀越覺得錢老事事洞明。

我是一個自詡為愛看書的人,事實上,也看過挺多中外文學名著,但八成現在連主角的名字都記不住,我是一個不合格的讀書人!

後來我發現,只讀書,不考慮,味同嚼蠟,如食雞肋。後來我發現,若能跟他人議論書中的人物故事情節,雖各持己見,卻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對書中所寫,更有感悟和見地。即使是不全面的,自私的,但也是有滋有味的!就像自己做的菜,無論如何都好吃。

《圍城》中的每一個人物,在我的考慮和在朋友的議論的過程中,我好像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方鴻漸的沒有主見,蘇小姐想嫁給心愛的人,又讓其他男人為自己“守身如玉”的自私,趙辛楣在三閭大學看上的那位有夫之婦(忘記名字了)對愛情的勇敢以及對男人怯弱的絕望……日子的柴米油鹽醬醋茶,悲歡離合鹹,讓温婉的孫小姐嫁人後變得留心猜疑,不可理喻,咄咄逼人,讓“文青”蘇小姐變成“物質”闊太太,這點又讓我很懼怕!怕不知不覺中成為年輕時最看不慣最厭煩的人的容貌。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每個人又都有自己的光環,人人都在偽裝自己早年的滿意,誇耀舊日光芒和才情,比起虛情假意的歡欣,我仍是喜愛敢愛敢恨的性格。渴望而不可得的東西,更有吸引力!

本書封面的欠好如是説,日子就像一座圍城,外面的人想進去,裏面的人想出來。無論是關於婚姻仍是作業,都是如此。我不知道這是否是錢老的總結,但確實是現代日子的真實寫照。

喜愛此書,一是錢老先生詼諧詼諧並且特別的表現手法和言語風格,在文中有多出提現,我也做了筆記。當然,我也喜愛楊絳先生為此書寫的後記。她筆下的錢鍾書,痴得心愛,痴得執着,痴得清閒,痴得可在苦中作樂而不自知!我很喜愛他們一家的詼諧的親情!

願把此書舉薦給廣大讀者,用心閲讀,皆有收成。

讀圍城有感14

在人生的每個階段,我們都需要扮演各種不同的角色。兒時,我們是父母眼中被疼惜的孩子,總想長大後能有一番作為,可是沒有任何人的成長道路是一帆風順,總會遇到各種挫折和打擊,使我們陷入成長的困境;畢業以後,我們參加工作,既想在工作中一展拳腳,又想搭載現成的平台展現自我,可是現實殘酷,沒有不勞而獲的成果,於是我們陷入猶豫的困境中;成家以後,為人父母,我們總想給予孩子所有關懷和呵護,可是不能領略父母一片苦心的孩子總會在叛逆時期做出許多不理智的事情,使我們又被陷入矛盾的困境中,總之,好像許多事情都不能順利解決,可是,無論面對的是什麼,最後的結果始終取決與我們面對它的態度與做法,只需盡到各自人生角色中的職責,真實的面對自己,始終保持一顆積極的心,就算圍城的困境再高,總能創造與演繹出精彩美好的人生。

透過《圍城》這本小説,讓我領略到它不僅僅是“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的婚姻法則、更深層次的反映的是事業、生活這座圍城所給予的束縛和磨礪。書中方鴻漸與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的感情糾葛,令其陷入感情的圍城中。而在三閭大學這座事業的圍城中,充斥着爾虞我詐、明爭暗鬥,令本性善良卻怯懦的方鴻漸不堪忍受,但當他離開那裏,面對的卻是一個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責任,事業的衰敗,多層混雜的社會大圍城之中,讓他更加覺得無所適從,本就無材的方鴻漸也只會牢牢地屈服於這隻手,逆來順受的承受朋友的施捨,義無反顧得踏入愛情陷阱,事業低谷。所以也就有了最後的悲涼結局。

從婚姻是“圍城”,到最後映射人生是“圍城”。真正要闡明的就是:人生本就是一座大圍城,誰都逃不出無盡的壓力和束縛,永遠要在無形的圍牆下過完一生。既擺脱不了如此的命運,就只在於處在每一個階段,你是否竭盡所能,始終保持着一顆積極的心去創造這座城池裏的異彩,精彩的活在當下。假如你始終想着去衝出圍城,那你永遠只能獨守空城,更加失去了生命的價值。

生活需要能量來處理好繁瑣的家庭事物,工作需要靈感來攻克難點,精神需要寄託來激勵人心的潛能,不要抱怨,不要消極,敢於面對人心的弱點,堅持該有的態度和責任,正面直視那看似堅不可摧實際不堪一擊的困境,相信,只有自己才能完整演繹出人生最真實的精彩。

讀圍城有感15

城裏的人想衝出去,城外的想擠進來。

——錢鍾書《圍城》

在這本暗藏玄機與人間規則的書裏,有志大才疏的方鴻漸;有温柔伶俐的唐曉芙;也有冷若冰霜的蘇文紈;還有暗藏心機的孫柔嘉……腦中久久無法寧靜下來,他們用精神意志澆鑄了一座又一座的圍城,卻又不斷渴望衝出圍城。這頗顯矛盾的舉動,不禁令人啼笑皆非。

楊絳女士曾説過:“圍在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對婚姻也罷,對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這句話便很好地詮釋了“圍城”心態,突出了引發矛盾的原因。

但轉念一想,我們的生活又何嘗不是在圍城中度過?

我們身處應試教育的社會環境當中,繁重的學業是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們不厭其煩地抱怨學業重而且壓力大,卻又心甘情願地奮鬥着,不懈努力着。這也許可以算一種典型的“圍城”心態吧?我們最終的目的是什麼?是虛榮?是名利?抑或是一份工作?又抑或是在這世態炎涼的社會上,有一片立足之地?不是,都不是,統統都不是!

紀伯倫曾説過:“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於忘記了當初為什麼而出發。”便很好地説明了我們這一代的生活現狀。而在這忙忙碌碌,為成績、排名勾心鬥角的奮鬥過程中,我們失去的又是什麼?失去的,也許就是那早已被你遺忘在記憶的深淵中,處於萬劫不復狀態下的一顆久久不能平靜的童心。英國著名作家赫胥黎也曾説過:“為什麼人類的年齡在變長,而少男少女的心靈卻在提前硬化?”英國作家菲爾丁還曾説過:“世界正在失去偉大的孩提王國,一旦失去這個王國,那就是真正的沉淪。”著名影片《中國合夥人》中有一句話:“如果額頭終將刻上皺紋,你只能做到,不讓皺紋刻在你的心上。”這種種的種種,都向世人闡述了童心的重要性。而如今,昔日的童心已被今日的教育和生活所泯滅,所扼殺。

如果讓一個人選擇童心永恆,抑或是童心硬化,那個人也許可能會選擇後者。因為後者更貼切當下生活的節奏與方式。而前者,卻已經被“幼稚”二字所取締。這何嘗又不是一座圍城?

《圍城》是一本普普通通大千世界的書籍,也是人生必須經歷的心理過程。是世俗的壓迫,是現代生活的負面影響。未來,可期!未來,堪憂!

標籤: 集錦 有感 圍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anhougan/6no1g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