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國學 >

國學經典

國學經典

國學經典1

如何定義國學?對這一問題,人們的看法差別還比較大。有人認為國學應該是“中國學”的簡稱,國外也有説“漢學”的,因為主要以漢文字為載體。至於什麼是“中國學”,有人認為就是中國的學術。

國學經典

對於什麼是學術,也有許多定義。學術主要是思想理論形態的文化成果,不應將其泛化,不能什麼都當作學術。例如,有人將民間習俗、風土人情以及其他各種技能都當作學術。民間習俗、風土人情等屬於傳統文化,本身並不是學術,只有把它們作為學問來研究,其研究成果才可以成為學術。換句話説,民間習俗本身不是學術,但是研究民間習俗的民俗學就是學術,應屬於國學範疇。

有人説,中國有許多少數民族,國學不僅有漢族的,還應該有其他民族的。這一觀點應予支持。但是不是每一個民族都有國學?有的少數民族還沒有文字,沒有記載下來的學術成果,這樣的民族有沒有國學?這需要從實際出發進行具體分析。比如,藏醫、藏傳佛教可以看作是國學。簡單地説,國學不只是漢文化,還包括其他少數民族的文化,但也不能泛化。

有人説儒家“六經”是國學的源頭,這有一定道理。不過,儒家學説畢竟只是一家之言,雖然後代儒家吸收了其他各家的精華,但仍然不能取代其他各家的學問,不能説儒學就是國學的全部內容。道家、墨家、法家、兵家、醫家以及後來的佛教,都是國學的重要內容。文化之間常有相互影響,但不可以歸併合一。

對國學首先要繼承,要了解過去留下了什麼學術成果、有哪些優秀成果,對優秀成果應大力繼承。中國學術能存在幾千年,自然是歷代學者連續選擇、繼承、創新的結果。中國學術可以説傳承數千年沒有中斷,如果從有準確時間記載算起,到現在也有20xx多年了。在文本記載上,不但有正史的“二十四史”,還有野史,有地方誌,有關於人物的傳記,有關於制度的通典,有關於事件的記事本末,有關於典籍的藝文志、經籍志等。在內容上,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法制、藝術、科技等,涵蓋廣泛。其中許多內容多有教育意義,“善可為法,惡可為誡”。當然,繼承國學不是重複,不是復古。繼承是有選擇的,要批判分析,然後才知道應該繼承哪些。

國學經典2

放假了,老師讓家長和孩子一起閲讀《弟子規》。説實在的,我很慶幸,這個活動讓我有機會和孩子一起在重温經典中共同成長,感悟教育的真諦。《弟子規》中的字字珠璣都能讓人有醍醐灌頂的警醒,讓兒子學會了孝悌忠信這些做人的根本,對我而言,何嘗不是種心靈的洗禮呢。

在誦讀中,我感受到《弟子規》的教育思想有“厚德、博學”兩條主線。厚德是將儒家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完美結合,激發孝心,培養愛心,淨化心靈,陶冶情操,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和道德修養;博學則是在正確人生觀的指導下,培養學生堅韌不拔的學習毅力和刻苦鑽研科學文化知識的獻身精神,成為祖國的棟樑之才。《弟子規》教我們如何去盡孝道,如何孝敬父母。孝是給予,孝是奉獻,孝不僅僅是對父母的愛,也是對他人的善行國學小名士觀後感國學小名士觀後感。孩子對父母盡孝、對長輩盡孝,父母和長輩對孩子則更加地呵護和關愛,這是孝的良好循環,在這種愛的循環中,人人都得到了內心的最大喜悦、最大的滿足。《弟子規》讓學生學會感恩:感謝祖國培養,感謝父母養育之恩,感謝老師辛勤教導,感謝同學關心幫助。心中要有孝心,還要學會自強不息,學會承受挫折和正視壓力;學會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學會有規則地競爭;學會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有理想,有追求,有所擔當,不能降低自己的成功標準;懂得自尊,自愛。要明白“人生最重要的不是你從哪裏來,而是要到哪裏去”;要有正確的方向,要增強抵制各種不良誘惑的能力;要養成持之以恆做事的好習慣;要明白“靜中做事事可得,心浮氣躁事不成”的告誡;更要明白人無信不立和“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深刻道理。

在和兒子共同誦讀的過程中,我還給他講小故事,讓他真正理解“孝”的真諦。作為一名學生,如果本職任務沒有完成好,即書讀不好,無論他怎麼在父母身邊盡孝道,父母的那顆心都不會得到最大的滿足。因為父母認為,孩子有出息,能成為社會的棟樑之才,心裏就很滿足,父母的心就會獲得持久的幸福感。這就是你盡孝道的最好反饋

總之,從《弟子規》中,我感悟到我們要承傳祖國傳統文化、懂得感恩,從誠心做起;構建美好和諧社會、擔起責任,從你我做起;率先垂範,踐行《弟子規》,提高師德水準和業務水平;從思想品質、行為規範、科學文化各方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使他們做到儀表端莊、言行規範、孝親尊師、友愛同學、積極進取、成績優異國學小名士觀後感讀後感。作為我們家長,我深深的支持我們第五國小給孩子學習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機會,支持孩子們進行經典誦讀的學習。它不僅激勵孩子們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還給了孩子們正確的人生觀、學習觀和正確的處世態度,使孩子們受益終身。

國學經典3

中華上下五千年,古人的智慧,在一本本經典中沉積下來。《詩紀》、《禮記》、《論語》……從這一本本經典之中,我感悟到了——

——惜生命。《周易》之中有這麼一句話:“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之間最大的道德竟是生存、是生命。正如《莊子》所説:“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是的,只有生存,才算得上有德性,也只有愛惜生命,才會愛身邊的事物。但有些人卻不會去珍惜他那寶貴的生命。有一個男子,竟為欠債還不上就準備跳樓輕生。這樣就是不應該的了。錢乃身外之物,如果你死了,那不就真成了“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的犧牲品了嗎?而且,如果真為錢而放棄了生命,想想也不值呀。可是有人説,珍惜生命是貪生怕死。不,不是這樣的。越王勾踐忍辱負重十年,卧薪嚐膽,吃遍了苦頭,為的是什麼?為的就是保住性命,報那覆國之仇。只有有了生命,才懂得珍惜生命,才會懂得去愛惜別人的生命。

——貴寬容。孔子説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正是寬容了每一條河流,大海才如此遼闊;正是因為接納了每一片雲彩,天空才如此美麗。寬容也是一個人必須擁有的品德。唐朝的唐臨有一次去弔唁一個朋友時,僕人卻拿錯了衣服,但唐臨去説他今天不宜傷心,也沒有去追究這事了。還有一次,僕人為他熬藥時熬得不夠精細,唐臨也不説破,只是説:“今天天氣陰沉,不宜吃藥,這藥,就倒掉吧。”這怎麼不是一個大丈夫所應有的寬厚仁慈之心?但是去有許多人抓住別人的一點錯誤不放,這樣的處世之道是不行的,我覺得應該多站在別人的角度想一想,才能算得上有包容心的人。

——尚勇敢。“見義不為,無勇也。”勇敢,是一種良好的品質,有一個小女孩,在一次廟會中被人別走,但她卻勇敢地與強盜周旋,在他身上留下了記號,最後還機智逃脱,這就是勇在一個小女孩身上的體現。我覺得勇不一定必須要鬥歹徒、抓盜賊,而是體現在生活中的每個小事之中。如主動提出老師講錯的地方,主動承認錯誤等。“悍戇好鬥,似勇而非。”生活中有些人的行為看上去挺勇敢,但這不是。像有些人在馬路上放開車把騎行,闖紅燈,這些不是勇敢,而是危險而又魯莽的。所以勇敢是在危急時刻在確保自身安全的情況下所做的正確措施。

——別善惡。“勿以晉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善惡分別是一點點積累的,但是,是不是壞人就一定是不可饒恕的呢?陳寔是東漢人,有一天他看見一個小偷為偷他家的東西而藏在房樑上,他沒有説明,只是召集子孫們説:“不要沾染上那些壞習慣,否則,久而久之,品性就壞了。房樑上的那人就是這樣。”那小偷聽了,急忙下來磕頭認罪。陳寔説:“看你的樣子也不像是壞人,想必是被生活所迫,回去要深刻反省自己呀!”説着,又叫人送了兩匹布給他,那小偷千恩萬謝地走了。你看,善惡本是一念之間,我們千萬不能因為平時的壞習慣而使品性敗壞。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相信古人的智慧在現實生活中也能為我們帶來幫助的!

國學經典4

免費接受國學教育

初冬時節,銀杏落黃。 11月18日清晨,天空飄着淅淅瀝瀝的綿雨,坐落於合肥鬧市的“小篩子義學私塾”裏,傳來孩童清脆稚嫩的讀書聲。在這裏,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在“小篩子義學私塾”一間讀室裏,十幾名四五歲的孩童端坐桌前,眼不離書、手指點讀,老師讀一句,學生們跟讀一句。近500平方米的教室,擺設陳列古樸典雅,供桌上恭敬地擺放着孔子雕像,書架上滿滿都是四書五經等古典書籍,一兩株綠色植物點綴其中,自然和諧幽幽書香縈繞其間。

“小篩子義學私塾”與其他國學培訓機構最大的不同,是“小篩子”對學生完全免費,機構是不收任何學費的。 “我注重精神生活,熱愛傳統文化,憑着良知和年輕的熱血,為自己的人生找點價值,帶一幫孩子、讀一點古典經文,教他們做人、做事的道理,僅此而已。 ”“小篩子義學私塾”創始人王武東説。

王武東的父母都是安徽大學的教職工,他從小就在大學校園裏接受文化教育的薰陶。大學畢業以後,王武東在安徽大學計算機學部工作,但在他的內心中,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有着濃厚的興趣。

20xx年,王武東在合肥市肥西路上一間平房裏創辦 “小篩子義學私塾”,開始了公益傳播國學教育之路。截至目前,有5000名孩童免費在“小篩子”接受中國傳統文化、古文經典的國學教育。

每天傍晚5點半左右,“小篩子義學私塾”裏,坐滿了3歲到10歲不等的孩子。每個孩子進門後都先向老師90度鞠躬,恭敬地問候“老師好! ”其他的孩子沉靜地坐在私塾的書桌前,在牆上孔子的畫像注視下,默誦着儒家經典《弟子規》等古文經典。

“每天幼兒園放學後,我直接把孩子送到這裏來誦讀古文,希望孩子能在啟蒙階段打下國學基礎,也希望孩子在這裏誦讀國學,可以讓他好動的性格順下來穩下來,內外兼修培養良好氣質。 ”家長李玲告訴記者。

在“小篩子義學私塾”,王武東選用《大學》《論語》《中庸》《道德經》等一系列中國的`古文典籍。 “兒童記憶力強,世界觀、人生觀處在最初的成型階段,讓孩子們誦讀優秀國學經典著作,領會其中的精髓,是一種傳承文化、培養民族精神的有益嘗試。 ”王武東的妻子陸易説。

在質疑中砥礪前行

辦學11年,“小篩子義學私塾”在質疑和爭議中,風雨兼程不斷前行,收穫了很多家長的認可和社會的關注。

在“小篩子義學私塾”入口處,牆上有一個告知欄,10月份財務收支表上明晰地列出當月所得捐款,以及當月捐款的去向用處。在告知欄下,設置了一個木製的“義學善款箱”,上面貼着“捐款不是學費,一個是愛心,一個是交易”的字條。

曾有人質疑“小篩子”的公益性質,因為“小篩子”接受家長和社會捐助捐贈。“捐助不僅僅是捐錢,還有義工、志願者來幫忙教學、做後勤等。 ”王武東説。

20xx年,王武東辭去安徽大學的工作,與妻子陸易一起全身心地投入到“小篩子義學私塾”中。為了能夠讓小篩子義學私塾繼續辦下去,讓更多的孩童能夠接受國學教育,“小篩子”開始接受社會的捐助。

為何要公開賬目?王武東告訴記者,“小篩子”是公益事業,創辦人只是引領者,不是此事業擁有者,大眾有權知道創辦人個人財產。不管“小篩子義學私塾”每個月接受多少捐助,王武東夫妻兩人的每月工資加起來也只有1000多元。

“小篩子義學私塾”在教學中“不講解,只背誦”的做法,讓人難以理解。“孩童年齡小,誦讀只是一種記憶力的教育,但是一旦成長到某一個階段,這些孩子就會茅塞頓開。 ”王武東解釋説,讀經教育帶給孩子的是一種聲韻的訓練,學國學的重要性具體表現在孩童的識字量增多,擁有更強的社會承受力,也能夠培養孩子的格局意識。

引起爭議的還有“小篩子”的嚴厲教育模式。 “不聽話的孩子是要被用戒尺打手心的。 ”王武東解釋,之所以採取這種傳統模式,是教育孩子要有恭敬的心,尤其是傳統的尊師之道應當重建。如果一些家長接受不了這樣的“體罰”,也只能帶着孩子離開。

國學之美綻放心間

近年來,“國學熱”在江淮大地持續升温,各種國學班、國學講座遍地開花,各地紛紛開展多種形式的國學教育活動,講授國學知識的書籍也開始走進尋常百姓家。

王武東對於目前的“國學熱”顯得非常平靜,他對學校的國學普及教育,也有着自己的思考。他認為國學的發展應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重新樹立起國人的文化自信也是長期的過程,而不應該只是一時的“熱”。

“小篩子”主張小作坊式私塾模式,只接收3歲至13歲的兒童,教學設置為4年循環,通過一個老師認真帶領學生讀經,慢慢提升學生心靈,在積累中培養孩子的心性。每個孩子在4到5年的時間裏裏,大約會背誦約10萬字的古代文化經典。通過傳統國學的耳濡目染,可以教育孩子懂禮儀、孝順父母,培養其良好的心性,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培養孩子內外兼修,具備良好氣質。

“現在國家層面上都在推進國學教育的普及,我認為這是很好的事情,我非常贊同這種決策。 ”王武東説,過去學校教育就是簡單的應試教育,考試考什麼,就相應地學什麼,但是忽略了對學生進行中國傳統文化的培養。

據瞭解,早在20xx年,省教育廳就以優秀傳統文化經典導讀為突破口,在全省100多所國小實施優秀傳統文化經典導讀工程。 “隨着學校和家長意識的提升,越來越多的孩子瞭解並喜歡上了傳統文化,使之成為自己的一種興趣愛好。”合肥師範附小副校長王玲玲説。

讓國學之美綻放於青少年心間,教育部門也在交出自己的“答卷”。各地通過舉辦德育論壇、學校道德講堂,開展中國小經典誦讀展示、交流、評比等活動,引領學校開展國學經典教育活動。在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組織開展多種多樣以國學經典文化為內容的主題教育活動,在千萬孩子們的心田播下一粒粒芬芳的國學種子。

“在我看來,國學不僅是‘之乎者也’,也是一種價值觀、人生觀。在孩子啟蒙階段接受國學滋養,在孩子遇到困難時有勇氣,茫然時有所堅持,成功時不過於自我膨脹。 ”家長桂遙這樣理解“國學之美”,他希望更多的青少年能感受到國學之美、傳統文化之美。

國學經典5

【內容摘要】:三字經》《弟子規》《論語》等國學精髓,語言簡煉,寓意深刻,都是為人處世的道德要求,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庭美德,敬業樂羣、公而忘私的職業道德;捨生取義、見義勇為的社會公德;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社會風尚等。對於培養學生正直、善良、勇敢的優秀品德,有很大幫助。

【關鍵詞】:國學誦讀品質專家認為,“道德”、“品性”、“氣質”等重要價格素養,很難“教”成,靠的是“陶冶”、 “熏習”或“耳濡目染”、 “潛移默化”培養出來的。國學經典是中華傳統美德的有效載體,藴藏着豐富的倫理資源,如果讓學生熟誦於口,濡染於心,會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提高品性和修養,比單純的説教效果要好得多。例如《三字經》《弟子規》《論語》等國學精髓,語言簡煉,寓意深刻,都是為人處世的道德要求,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庭美德,敬業樂羣、公而忘私的職業道德;捨生取義、見義勇為的社會公德;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社會風尚等。許多經典名句,朗朗上口,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名言。誦讀這些國學文化,不但可以讓國小生汲取國學經典的精華,也可以通過學習和借鑑先哲的為人處世之道,培養學生正直、善良、勇敢的優秀品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很大幫助。我個人認為,以誦讀國學為載體,培養學生的正直、善良、勇敢的品質,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選好誦讀篇章,搭建德育平台。

在誦讀文章的選擇上,要突出針對性和實用性,按不同年級對誦讀內容進行分類選擇。首先要精選中國經典文獻中的適合學生年齡特徵的名家名篇,去掉一些消極、片面的內容,選出勵志、上進的內容,要將經典國學教育與學生成長聯繫起來,通過誦讀、書寫、聆聽經典,多角度體現經典誦讀同智育和德

育的結合,讓學生熟悉並熱愛傳統文化。例如一二年級學生可誦讀《三字經》,三四年級學生可誦讀《弟子規》,五六年級學生可誦讀《論語》。不同的年齡的學生有着不同的接受能力和知識經驗,所以在誦讀內容上不能是一個標準。

二、打造人文校園,創造德育氛圍。

1、營造誦讀氛圍,激發誦讀激情。學校堅持“四個一”,即每日一讀、每日一記、每週一課和每學期一賽:每天利用早讀、午讀、晚讀時間堅持集體誦讀30分鐘;每日精選一篇經典讓學生進行背誦學習;每週上一堂經典賞析課,講解國學經典,賞析詩詞名篇;每學期利用“五一”或“十一”慶祝活動組織一次經典誦讀比賽,“四個一”並行推進。

2、設立國學專欄,加強宣傳力度。在校園內開闢專門的經典文化區域,設《論語》、《三字經》、《弟子規》等內容欄,在學校和班級黑板報上每週更新

誦讀內容,舉辦傳統文化知識展,使學生了解古代人物的故事和歷史的發展變化。通過多種形式,讓孩子們觸目可及,在休閒娛樂之餘,接受經典文化的薰陶和滋養,提升孩子們的文化修養。

三、落實活動舉措,加強德育實效。

要想以國學誦讀陶冶學生品行就要要實現三步走:一背誦,二理解,三踐行。 《三字經》《弟子規》《論語》等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學生剛接觸之時,不容易背誦,更不必説理解了。但是誦讀經典之作,是學生喜愛的方式,學校要組織學生利用晨讀,以及課餘時間經常誦讀,通過一段時間的誦讀過程要讓學生,記憶背熟。其次要通過國旗下的講話、班隊會活動等,讓學生通過講國學小故事,談觀點等的方式談一談對誦讀內容的理解,讓學生對誦讀內容進行內化。再

次學校要將將國學經典誦讀與學校德育活動充分結合起來,教育學生做一個善良的人,

一個正直的人,一個文明的人,一個會感恩的人,從而達到將理論轉化為行為的最終目的。

四、創新誦讀形式,激發誦讀興趣。

枯燥單一的誦讀方式難以讓學生長久堅持,更別説在誦讀中修身養性了。如果將誦讀活動科學地融入廣播操、遊戲、吟唱、快板、表演等學生喜聞樂見活動之中,使誦讀活動豐富多彩,就會激發和保護學生的誦讀興趣。所以教師要積極創設良好的誦讀氛圍和環境,提倡通過經常的、輕鬆的大聲朗讀,自然成誦,不主張佈置誦讀任務和誦讀指標。要經常在小組中、班級中、學校中開展演講賽、接龍賽以及擂台賽等帶激勵性活動形式,充分調動學生誦讀的積極性。五、建立評價機制、完善評價體系。在活動中,學校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評價機制,使經典誦讀持久、有效地進行。學校每月都評選一次“誦讀之星” “解讀之星” “踐行之星”,表彰哪些誦讀國學富有成效的學生,

以此激發學生的誦讀熱情,在優秀文化和人文精神的薰陶下,更好地篤學、明志、立德與做人,從而達到在誦讀活動中讓學生的品行得到薰陶的目的。通過開展國學經典誦讀活動,可以讓學生與聖賢為友,與經典同行,美心美文,懿言懿行,在熟讀成誦之中潛移默化,培養開朗豁達的性情,自信自強的人格,正直善良的品質,從而獲得性情品德的陶冶,培養了學生的優秀品質和健全的人格。總之,國學誦讀在學校德育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學校要通過多種渠道,加強國學誦讀。只有這樣,才能深入人心,學生良好的道德品格才能逐漸養成;才能讓學生在深刻地體會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中紮下中華傳統文化之根,進而引導學生自覺地、終身地學習,實現自我完善、自我發展。

國學經典6

一、活動主題

誦讀中華經典美文傳承華夏文明古風

二、活動意義

國學經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通過系統的國學經典誦讀活動,弘揚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讓學生在誦讀過程中獲得古詩文經典的基本薰陶和修養,提高文化和道德素質,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活動內容

1、參賽對象:湖村鄉國小全體師生。

2、比賽內容從《弟子規》、《三字經》、唐詩宋詞等國學經典書目中自選。

3、比賽形式:以小集體誦讀為基本形式,鼓勵編排對誦、小組朗誦、配樂朗誦等藝術表演形式,參加展示活動,每個節目時間3-5分鐘為宜。

4、着裝要求:服裝統一,整齊大方。

所有節目必須有配樂,鼓勵教師製作多媒體課件。

5、比賽時間:10月30日上午8.30地點:多媒體教室

四、評比獎勵辦法

1、邀請學校領導及相關老師組成評委會,根據各校的誦讀形式、表演特點及誦讀整體效果等方面進行現場打分。

2、根據比賽情況和現場評分,學生組設立一等獎2名,二等獎4名,三等獎6名。教師組設立一等獎1名,二等獎若干名。

五、活動流程:(一)、主持人致詞(二)、誦讀展示(三)、現場評獎(四)、領導講話(五)、現場頒獎

六、現場具體工作安排評委小組

組長:黃豔萍組員:5個校級領導

評分辦法:去掉一個最高分,一個最低分,剩下的三個分的總和為最後得分。六、相關事宜

1、各班要集中精力,抓緊時間,紮實做好選材和誦讀形式的編排訓練工作。

2、未盡事宜,另行通知,希望各班要明確目標,落實職責,規定時限,高質量的完成工作。

活動過程

同學們的精彩表演:

教師們的積極參與:

評比結果

學生組:

一等獎:五(1)班五(2)班

二等獎:六(2)班,二(1)班,三(2)班,四(1)班

三等獎:一(1)班,一(2)班,二(2)班,三(1)班,四(2)班,六(1)班

教師組:

一等獎:吳麗萍

二等獎:張正炎,楊霞,吳旺龍,邱國英

活動總結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和心靈家園。國學經典誦讀是中華文化的集中體現,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誦讀國學經典,品悟中華文化,傳承民族精神,涵養民族修為,承繼民族智慧,造就具有中華氣韻和民族氣質的現代中國人,是我們每一個教育者的神聖使命。

我們深知開展國學經典誦讀活動,其目的是不僅讓孩子記住一些名篇佳作,更重要的是尋根,尋民族精神的根,尋現代文明之根,尋學校育人思想之根……在熟讀國學經典過程中弘揚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加厚孩子的人文底藴。我們學校根據教育局的精神,把國學經典誦讀活動作為學校教育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作為愛國主義教育、道德教育、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積極地開展。我們轉變觀念,讓國學經典誦讀活動迴歸教育本質,以育人和提高師生修養、提升改造社會能力為宗旨。我們把國學經典誦讀作為學科建設、文化培育的重要途徑和抓手,作為提高學生道德情操、文明習慣的重要工程。

國學經典7

國學經典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精髓,是華夏沃土燦若晨星的瑰寶。

亙古歷今,經典名句滋潤了一代又一代華人的心靈,炎黃子孫在“經典”的搖籃裏孕育,華夏兒女在“名句”的吟誦中成長。

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國學作為中華文明的主要載體,像一根堅韌的紐帶,將形形色色的中華文明之珠串連在一起,展現着中華民族的精神。

其優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時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現代文明之中,成為了傳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類共有的文明與智慧的結晶。

國學經典自有一方天地,讓思想自由馳騁;國學思想使人美麗,成就清新的高尚人生。

把國學精髓運用到工作、生活實際,指導其人生觀、價值觀,發揮修身養性之功效。

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古典著作中,《論語》一直閃耀着特別的光芒。

兩千多年來,《論語》中“仁愛”的核心思想,始終浸潤着“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光芒,它為不同時期、不同年代的人們所推崇,所向往。

原來總以為孔子是離自己很遙遠的古代聖賢,《論語》是學術家們才研究的歷史文化遺產,從沒有想到它會如此親近地來到我們身邊。

于丹教授緊扣21世紀人類面臨的心靈困惑,結合其深厚的古典修養,穿越兩千年的時間隧道,體悟經典的平凡智慧,運用女性特有的細膩情感,從中國人的宇宙觀、心靈觀、處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養之道、理想和人生觀等七個方面,從獨特的個性視角來解讀《論語》,以經典詮釋智慧,以智慧詮釋人生,以人生詮釋人性,以人性安頓人心。

讀了于丹的《論語心得》,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這位聖人的平和、平易近人,以及他時時傳遞出的一種樸素、温暖的生活態度。

初讀《論語心得》時,心中生出一些困惑,因為書中所説的安貧樂道,現在看來頗有些讓人不思進取的味道,細細讀來,慢慢明白其中的深意。

今天,是一個經濟飛速發展、個性空前張揚的時代,更是一個競爭激烈、物慾橫流的時代。

人們面對着來自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壓力,競爭越是激烈,越是需要調整心態,調適與他人的關係。

《論語》中娓娓道來,輕輕拂去你心靈的塵土,教會你做人的道理。

畢竟,這不是一個人的世界,不管多聰明能幹的人,離開他人的幫助,是難有建樹作為的。

一個人只是一葉“舟”,而眾人才是既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水!

我可以在國學經典的叢林中漫步,可以在經典國學的長河裏凌波;可以在國學經典的寶庫裏採擷如花的詞語,構築我心中最美好的扶貧詩篇;可以用心中的最美的畫筆描繪一幅幅山青水綠歡聲笑語的畫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一)修身養性,德行人生。

細讀《論語》,頗有感觸。

《論語》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生活,找到個人座標。

因此,《論語》可以作為我們個人尤其是作為教師的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指南。

《論語》中關於修德的言論,最具概括性且易於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益者三樂,損者三樂”。

孔子認為:血氣未定的年少之時,不要沉浸於女色;血氣方剛的成年時期,不要與人爭鬥:而到血

氣既衰的老年,不要貪得無厭。

一個人遇事不要主觀臆測,不要盲目武斷,不要固執己見,不要自以為是。

孔子還認為,和正直,誠實守信,博學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諂媚的人,虛偽陰險的人,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同時他還認為,如果以適度的禮樂來節制自己,以稱道別人的好處,以擁有很多賢德的朋友為快樂,對人是有益的,而以驕奢淫逸,遊蕩忘返,宴飲荒淫為快樂,對人則是有害的。

這些言論,簡潔明瞭,教人自我警醒,讓人持守美德或教人棄去偏執。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把這幾句話牢記在心,時時警醒自己,應該説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會有大的過錯了,作為教師,為人師表,更是要牢記不忘,並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為範。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許多人過分地強調物質利益的追求,因為種種原因而使得人們的利益主體多元化,於是,人們的價值觀也呈現多元化,而作為教師承擔着教書育人的責任,肩上的擔子千斤重,一頭挑着學生的現在,一頭挑着國家的未來,必須給予學生的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

人生觀的引導,教育學生為民族的復興而不懈努力併成為國家的棟樑。

而要達到此目的,教師自己首先要有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

因此,教師必須修身養性,經得起各種不良現象的誘惑。

(二)學習《國學》,讓我懂得如何學習和如何教育學生。

《明儒學案》曰:“古人之於學者,其不輕授如此,蓋欲其自得之也。

即釋氏亦最忌道破,人便作光影玩弄耳。”古代的老師不輕易的傳授知識就是想讓學生自己去領悟,即便佛教傳經也最忌諱完全説破,因為那樣學生就會輕鬆獲得而把學習當成玩樂。

現在的教學,再也不能用以前填鴨式的方法了,寓教於樂才是教師的首選。

“師者,善於傳道,授業解惑也;道之未聞,業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則非師也矣。”老師要善於傳授道理教授學業和解答疑惑,不懂道理,學業不精湛,學生有疑惑卻不能解答,這算不上老師。

所以,老師要與時俱進,不斷接受新知識,新技能,新的教學方法;不斷參加學習和培訓。

要想給學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滿斛水。

(三)學習《國學》讓我學會感恩,懂得待人接物,懂得一切為了國家。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句話的意思是説,孔子説:“學生,在家裏孝順父母,在外要敬愛兄長,做事謹慎而誠實,博愛眾人,而親近仁德的人,躬行實踐之後有剩餘的力量,再去學習《詩》《書》等經典。”通過學習國學,我明白了許多人生道理,如對自己的父母應該以感恩的心去對待;對有困難的人應該從樂於助人的心去對待;對犯錯的人應該以寬容的心去對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

孩子從小就被教育要講禮貌,尊敬長輩等。

它在教我們如何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做一個有禮貌的人。

可以説,國學知識裏面對人生道理彷彿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個指南針,在你看不清前方時,為你撥開眼前的迷霧,為你指出正確的方向。

同時,也為學生做好榜樣,教育學生尊老,愛老,愛護弱小,讓中華的優良傳統得以傳揚。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載體是《國學》,只有接續《國學》薪火,才能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

所以,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發揚和光大民族精神,一定要從國學開始。

國學經典8

真情流淌於血液,文化藴含於精神。國學則是從古至今所有文人墨客的智慧結晶。朗朗乾坤,堂堂中華。高齡五千歲,繁衍百億人。

在過去渺遠的歲月當中,撫慰了多少才子佳人的心;如果你聽過<<廣陵散>>,你就能夠體會古人那種簡遠淡泊;如果你欣賞過<<風雨雞鳴>>你就可以讀懂中華兒女的悲慨過往。滄桑流淌於指尖,神情落墨在紙上,人生如棋,落子無悔,這就是我們中國人的人生態度,是國學帶給我們的生命真諦。

天空之大,唯有白雲漂浮其中;文化之深,唯有國學熠熠生輝。

當我們靜下心來,縱觀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是否曾被其中璀璨的文化所震撼?這就是中國人的智慧,一個擁有五千年智慧的國家。

看着台上與我們年齡相仿的少年,從口中流暢的道出一幅幅押韻的對聯和一句句優美的古詩,我的眼中充滿了羨慕,過程中,我一直在想:我們明明年齡相同,而且同樣是中學生,可是他們是如何留出足夠時間來背誦,瞭解和欣賞這些優美的古詩詞呢?難道自己當下的學習任務就可以放輕鬆了嗎?

帶着疑問,我繼續認真看下去,台上的兩位少年依然是伴隨着古色古香的中國古典文化和振奮人心的音樂進行比拼。如果答題速度跟不上,就只能眼睜睜的看着對方回答自己有明確答案的問題,但是台上的人絲毫不分心,他們始終保持一個信念:我永遠是最棒的!而在生活中的一些人,僅僅遇到一些雞毛蒜皮,不足掛齒的小事就滯留不前,自暴自棄。國學,不僅僅是古文,古詩,對聯等方面,它還包括着一個人最起碼的信念,在感覺自己無路可走時,我們一定要堅持陸游“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精神,在遭受別人冷漠是,我們一定要學習孔子“人不知而不愠”的的精神--亦君子乎。

我想問題也該解決了,學習國學,是一個人基本的道德修養,是用來提升自己水平,昇華自己能力的一種方法。所以,現在開始,讓我們愛國學,學國學,敬國學,共同歌唱屬於我們中國自己的典雅文化。

現在,無需壓抑,用一副對聯來表達自己對中國文化的敬畏: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炎黃子孫萬代千秋。

國學經典9

每天晚上,媽媽都要帶領我走進“國學天堂”領略其中的神奇境界。

媽媽一句一句地給我講解《《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千家詩歌》,的意思,讓我領會其中的意義。並讓我不停地讀,不停地背,每天中午背、洗腳背、睡覺也背、連我做夢都在背。學習了國學,讓我感觸深受,也讓我我明白了怎樣做一個真正的人,怎樣學好文化知識。“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它讓我們孝敬長輩,尊重父母。恭敬地聆聽。

我們犯了錯,父母責備教訓時應該順從並且接受批評。這裏《弟子規》要求我們要孝敬父母,而我卻什麼也沒做到。父母叫我,我當作沒聽見。父母叫我做事情,我拖拖拉拉,十分不願意做。父母批評我,我不接受,還故意跟他們唱反調。我讀了《弟子規》後,我臉紅了。在學習中,它也給我很大的幫助。“口而誦,心而惟。”它告訴我們:讀書不僅要有恆心,還要一邊讀一邊思考。而我讀書的時候不去思考,只顧着大聲朗讀。沒有真正地理解句子、詞語的意思。我後悔當初不去思考。

國學讀起來雖然很難,但它讓我懂得了做人、學習的道理。它像大船裏的帆,帶我駛向遠方。它更像不會説話的老師,不斷地鞭策着我上進!

國學經典10

第一個危機,來自於合格的老師百不得一。判斷一個塾師是否具有基本的國學素養,只要看兩點:一,他會不會寫合格的詩詞,二,他會不會寫合格的文言文。宋代陸游《老學庵筆記》裏記載的一則故事:某地有塾師水平很差,不識“鬱郁乎文哉”,念成“都都平丈我”,後來有新塾師念“鬱郁乎文哉”,學生駭怪而散。十年來,徐晉如接觸書院、私塾機構數以百計,除了北大中文系教授龔鵬程先生的龔鵬程國學院、北大中文系博士檀作文先生的雒頌堂私塾、杭州民間學者季惟齋先生所辦的私塾是國學正脈,這種情形實在太可怕了。

第二個危機,來自於功利思想。國學在傳統上是精英之學。夏商周三代,教育就已經非常發達。研習國學,絕不能抱功利思想。一旦想着學國學怎麼“有用”,其用心就卑下了。孔子説“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孔子的教育是所謂六藝之教,一面要誦習國學經典,這要有專門的碩學之儒講授,一面又通過詩、禮、樂的薰陶,養成學生完善的人格。所以真正的國學教育,就該像龔鵬程教授、檀作文博士、季惟齋先生那樣,由詩入手,涵養性情。然而很多家長,只把國學當作讓孩子守規矩的訓誡,於是《弟子規》這樣的糟粕,堂而皇之成了“國學經典”,實在是令通人齒冷。

第三個危機,來自教育者的鄉愿卑賤。國學教育,從來靠的都是教化。教化在從前都是有嚴格的標準的。但現在很多機構把國學當成商品賣,這個過程中,標準便在一點點地降低。大眾讀不了正體字,於是就用簡體字教材,大眾不能接受正音誦讀,於是就改成普通話朗讀,大眾想聽他們聽得懂的,於是精深的義理、高貴的精神,被要求往通俗甚至庸俗的方向講,最好能喜聞樂見!但是,作為一個師者,因為我永遠不會降低標準,在他們看來,我所講的東西,也許是個好東西,但賣不上價,等於什麼用也沒有。

國學經典11

國學以行孝道為主,其有關書籍,以孝經為中心。

身體髮膚授之父母,不敢損傷,這句是孝經中的一段。 譯解是:自己的皮膚,骨肉是父母給的不敢去損傷。所以父母是我最親的人,沒有人可以代替我們的父母。父母向來是關心我們的,只是,天下的兒女們,一定要抓緊啊!趁你父母健在光陰。 孝敬父母是我們的責任,但是父母打我們,請不要記仇,打我們是關愛我們,還是教育我們。 “孝”是無法重現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與生命交接處的鏈條,一旦斷裂,永無連接。“孝”是縱即逝的眷戀,所以趕快你的父母盡一傷孝心吧!也許只是含着體温的一枚硬幣,但在“孝”的天平上。 比如動畫片的關於孝心的話就有許多。沉香救母也是一篇關於孝心的,還有二郎神劈山救母。這都是以孝為中心的,還有各種各樣的書都是關於孝心。

我相信每一個赤誠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度向父母許下“孝”的宏願,相信來日方長 ,相信水的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錦還鄉的那一天,可以從容盡孝。

國學經典12

“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這大概是連小朋友都會背的吧!在這個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國學經典卻一直流傳併發揚至今,《增廣賢文》《唐詩三百首》《四大名著》……這些著作無不體現出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就拿漢字來説吧!從最初的甲骨文到現在的簡化字,其中經過了多少的改革與創新。在悠久的歷史文化長廊裏,那一個個方方正正的中國漢字,就像一個個跳動的音符,演繹着一曲曲優美的樂章!

什麼是國學?國學是幾千年民族文化的積澱,是啟迪人們心靈的鑰匙,是指引人類進步的一顆閃耀的明星,是人類美好精神的寄託!所謂經典,就是司馬遷蒐集華夏文明,留下傳承民族魂魄的《史記》;是李時珍涉足千山萬水,嚐盡百草,用親身體驗造福後世的《本草綱目》;還是紀曉嵐嘔心瀝血編纂的《四庫全書》……

每一篇著作的完成,無不凝聚着那些作者們心血!説起經典人們還會想到讓國人驕傲的唐詩宋詞。我喜愛王維的“大漠孤煙”,喜愛李白的“桃花流水”,喜愛杜甫的“齊魯青未了”……“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給了多少絕境中的人帶來了希望;“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體現的是一種怎樣的壯志豪情?“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更體現了詩人那堅貞不屈的錚錚誓言!還有“路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中,詩人流露的又是怎樣一份真切的思鄉之情啊!

誦讀國學經典,感受中華文化的無窮魅力,領略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藴。誦讀國學經典,讓傳統文化植根在心中,茁壯在我們的人生旅途!長江後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強。我們為自己是龍的傳人而感到驕傲和自豪,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揚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讓國學經典,伴隨着我們成長!

國學經典13

1、秦川雄帝宅,函谷壯皇居。綺殿千尋起,離宮百雉餘。

連薨遙接漢,飛觀迥凌虛。雲日隱層闕,風煙出綺疏。

2、巖廊罷機務,崇文聊駐輦。玉匣啟龍圖,金繩披鳳篆。

韋編斷仍續,縹帙舒還卷。對此乃淹留,欹案觀墳典。

3、移步出詞林,停輿欣武宴。雕弓寫明月,駿馬疑流電。

驚雁落虛弦,啼猿悲急箭。閲賞誠多美,於茲乃忘倦。

4、鳴笳臨樂館,眺聽歡芳節。急管韻朱弦,清歌凝白雪。

綵鳳肅來儀,玄鶴紛成列。去茲鄭衞聲,雅音方可悦。

5、芳辰追逸趣,禁苑信多奇。橋形通漢上,峯勢接雲危。

煙霞交隱映,花鳥自參差。何如肆轍跡,萬里賞瑤池。

6、飛蓋去芳園,蘭橈遊翠渚。萍間日彩亂,荷處香風舉。

桂楫滿中川,絃歌振長嶼。豈必汾河曲,方為歡宴所。

7、落日雙闕昏,回輿九重暮。長煙散初碧,皎月澄輕素。

搴幌玩琴書,開軒引雲霧。斜漢耿層閣,清風搖玉樹。

8、歡樂難再逢,芳辰良可惜。玉酒泛雲罍,蘭殽陳綺席。

千鍾合堯禹,百獸諧金石。得志重寸陰,忘懷輕尺璧。

9、建章歡賞夕,二八盡妖妍。羅綺昭陽殿,芬芳玳瑁筵。

佩移星正動,扇掩月初圓。無勞上懸圃,即此對神仙。

10、以茲遊觀極,悠然獨長想。披卷覽前蹤,撫躬尋既往。

望古茅茨約,瞻今蘭殿廣。人道惡高危,虛心戒盈蕩。

奉天竭誠敬,臨民思惠養。納善察忠諫,明科慎刑賞。

六五誠難繼,四三非易仰。廣待淳化敷,方嗣雲亭響。

國學經典14

中華五千年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優秀文化傳統給我們炎黃子孫留下了寶貴的財富。那些流傳了成百上千年的經典著作、詩詞曲賦、文學名著、名言佳句,如燦爛的星辰,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觀看了中國傳統文化誦讀節目,感受頗深,經典誦讀大賽是以誦讀經典、傳承美德為主題,複賽和決賽都採取國學知識和應用題的形式,在全國各地的選手為代表來參賽,已檢測當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品德的傳承。

經典誦讀大賽在啟動儀式上,六十名學童集體誦讀《規》,並舉行了開筆禮。經典誦讀大賽是以三部分組成,分別是——我愛記詩詞、對對碰和美德大考驗。

我愛記詩詞是在大屏幕上出現1個或2個字,由5名選手分別説出有這些字的詩詞,堅持到最後者獲勝。那麼多的古詩詞流利的從他們的口中説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平日裏他們要下多少功夫!我覺得自己和他們相比遜色的多了,以後可得多讀而且這個比賽清晰的體現了我囯學生對詩詞的知識的掌握情況,也體現了我囯學生的博學多才!對對碰主要是回答“李白”“白居易”“杜甫”等的問題,從而得到三十分、二十分、十分。

最後是美德大考驗,導演會給選手們設置不同障礙,觀察選手們是否在生活能做到知行合一,學以致用。三百四十名選手有許多選手沒有通過比賽,很遺憾。經典誦讀,是對廣大中國小生進行愛國主義和民族傳統教育的教材,是弘揚族精神,張揚中華文化的魅力的法寶。

經典誦讀,使我們跨越了時空界線,連接起亙古爍今的世族文化精粹,為擁有五千年悠久歷史和五千年燦爛文化的中華民族唱響了發揚民族精神,弘揚民族文化的音。它是民族傳統與民族精神的化身。

培養我們的注意力和記憶力。幫助我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心地向善,提高修養。提升我們語文水平,培養良好的語文素養。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我們要弘揚我們的民族文化,傳承民族精神,讓我們的每個人誠摯有愛、充滿活力,讓我們的社會更加安定有序、和諧美好,讓我們的國家更富。

國學經典15

詩詞,是古代文人抒發感情的方式;詩詞,是現代學者渴求的精神食糧。詩詞帶給我們知識,詩詞帶給我們古人的所思所想。

《國學小名士》這個節目,就是“誦讀經典”,並把古人的美德傳遞給觀眾和參賽選手的。

《國學小名士》分為三個環節,第一個環節是“初露鋒芒”。這個環節要將選手們平均分為兩組,每組六人。依次背誦含有關鍵字的詩詞。答題限時五秒,直到場上剩下三名選手。

當我聽到這個規則時,我十分震驚:要根據一個字進行背誦古詩的車輪戰,對於選手來説,在這麼短的時間裏,能想到幾句詩?但是我錯了,他們在場上對答如流,幾位選手一共答了將近上百句,這個環節才結束,比賽才進入第二環節。

第二個環節是“火眼金睛”,“火眼金睛”是搶答題,選手們要在大屏幕上依次出示的關鍵詞中,找出與題目為異的關鍵詞,答對加五分,答錯扣五分。在這個環節中,得分最低的三個人會被淘汰。

“火眼金睛”這個比賽項目在我一開始看是十分簡單的,因為這考察的是簡單的文學常識。但是當我第一次觀看這個環節時,我發現它並不簡單,有些古代文人有自己的“號”和“字”,但是我們對此並不熟悉,瞭解並不透徹。我知道了國學學習要精、要透的道理。

第三個環節就是“妙筆生花”了,國學專家選定一個情景,選手跟據情景寫一首五言絕句,經過評委打分,評選出名次。“妙筆生花”是真正的應用考驗,是最能體現“學以致用”的一個環節。它是國學功底的體現,也是文學素養的體現。

我看了《國學小名士》後,深深感到中國國學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中國文化的源遠流長。與之相比,發現我對國學知識的掌握差之甚遠,因此我一定好好學習國學,把國學這本厚厚的大書仔細翻閲,認真研讀,領略國學,享受國學。

標籤: 國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oxue/pr0oe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