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教材 >

淺論教材在師生間的特殊關係論文

淺論教材在師生間的特殊關係論文

摘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最根本要做到一要轉變傳統的師生觀念,樹立正確的教材觀,使教材成為師生間特殊的對話者。它是教師要培養學生成為一個具有人文意識,在智慧、道德、身體等方面得到和諧發展,審美上近可能接近真、善、美的社會人的關鍵。

淺論教材在師生間的特殊關係論文

關鍵詞:教材 師生關係 人文意識

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這在教學活動中尤為重要。此時的教學過程中,教材是師生關係的重要紐帶。應該讓學生針對課文的重點難點進行討論,教師在學生討論中加以指導,就可以建立民主、自由、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因此,教師應該從師生關係出發,從教材出發,從具體的語言文字出發,引導學生通過對教材的字、詞、句、篇的揣摩和體悟,去感知文本所藴涵的人文精神。那麼,教師應該捕捉文本中的關鍵字、詞、句來指導學生的學習。

一、教材在教學活動的重要性

語文教材(在此專指教科書)是學生接受知識、訓練能力、開闊視野的憑藉物,它在內容上包容了社會所需要的各種知識,在形式上體現了語言和文字的運用規則,具有一定的示範性,作為教師就是通過教科書來向學生傳達知識,開發學生的潛能,培養他們的智力和能力的[1](45)。但是受到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老師並沒有完全放下傳道授業解惑的架子,在教學中仍然是重程序(解題——概括大意——歸納中心—分析寫作特點——佈置作業),重技術(如記敍技術、描寫技術等技術),而學生受到傳統“師道尊嚴”的影響,也沒有真正地在課堂上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思維力,沒有更好地展現自己的才華,表達自己的觀點。現在的課堂依然是教師講為主,學生不願看教材,不瞭解教材。所以,師生都應該重視教材在教學活動的重要性。教師在授課之前應該以教科書為主,吃透教科書,其他教參只是作為參考與借鑑;作為學生,也應該讀透教科書,這樣在課堂上才能更好地體會到文章的思想內涵。

二、要樹立正確的教材觀

但現在的教學教科書卻遭到了師生的冷遇:教師對教參的關注過猶不及,學生則把大部分的時間耗在題海戰術的訓練中,對教材持視而不見的態度。所以在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時,或是教師激不起學生的興趣,課堂教學死氣沉沉;或是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的興趣被激發了,思維活躍了,個性張揚了,但提出的卻是不是“問題”的問題,所回答的問題與要研討的話題之間,或淺嘗輒止不到位,或風馬牛不相及,繞開了教學的重難點,甚至遊離於教材,隨興所至,隨心所欲,表面上熱熱鬧鬧,如在合作,似在探究,實則華而不實,結果文本中文質兼美的語言變成了學生課後練習的知識點、訓練點,文本中的人文教育也變成了人文知識的教育。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在於教師對教材不熟悉,沒真正地理解文章的內涵,反映在教學上就是教師不能很好地控制課堂,正確地引導學生的學習行為。

三、新教育背景下,教材與師生的關係

因此,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教師的教學要達到語文課程標準中所説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整合,即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必須要轉變傳統的教材觀,不僅把教材當作傳道授業解惑的工具,還必須把它當作一個個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當作師生間的對話者,這樣教材才會常讀常新,在教學中才能真正地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走進文本中人物的內心世界,從而體會到文章要表達的真情實感。《讀者》雜誌創辦二十年來,長盛不衰,被稱為讀者現象。《讀者》常務副主編胡亞權在回顧《讀者》的文章中曾這樣説過:“編輯部從沒有把《讀者》當作48頁印刷紙去對待,而是把它當作一個活生生的人去‘培養’。我們把《讀者》人格化,努力使它有思想、有追求、有風骨、有情致、有志趣、有格調、有性格、有風韻,有自己是喜怒哀樂,有自己的幸福家園,有自己的自然環境和自己的祖國。她簡直是一位中國公民。這就是讀者成功的根本原因。”[2](54)《讀者》的成功正是《讀者》與讀者對話的結果。因而,教師要使教學成功,也應該像《讀者》雜誌的編輯部把《讀者》人格化一樣,把教科書中的文本人格化。既然如此,如何才能使教科書人格化,讓文本成為師生間的對話者呢?

四、教師如何使教材成為師生間的對話者

首先,教師必須要認真細緻鑽研教材,吃透教材,對教材的掌握作到懂、透、化。即弄清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重點的字詞句,透徹瞭解教材的'結構、重難點,並掌握知識的邏輯,知道如何才能使學生學好,進而將師生的思想感情和教材的思想感情、科學性融為一體。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在《給教師的建議》中指出:“教師所知道的東西,就應當比他在課堂上講的東西多十倍,多二十倍,以便能應用自如地掌握教材,到課堂上能用大量與教學有關的信息材料。”[3]因此,教師鑽透教材後,還應根據教學實踐需要多讀一些參考資料,獵取更多與教學有關的信息材料,這樣在課堂上應對突發事件(指課前沒想到學生會提到的問題或做出的答案)時才能左右逢源。

其次,教師要根據自身的教學風格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寫出切合實際的教案。參考書中的教材,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它只適合寫教案的老師,因而我們只能參考它,使用那些適合自己實際的部分,不可全盤照搬過來,只有有了符合實際的教案,教師才能更好地駕馭課堂,更好地引導學生走進文本。

再次,教師要喚起學生做好課堂主人的意識。新課程改革倡導教師要有學生意識,這就是要把學生當作“人”,還學生人的權利。現在的教學,教師基本上做到了把課堂還給了學生,但大多數的同學卻沒真正地當好課堂主人。因而,還需要教師指導他們,讓他們轉變以前課堂上只會聽記的角色,讓他們意識到教材其實就是一個思維敏捷、睿智的思想家,進而引導他們學會研讀教材,做好預習工作,以便在課堂上更好地做好課堂主人。

總之,我們老師經常抱怨沒有時間來研究教材,學生經常埋怨沒有時間閲讀書籍。其實不是沒有時間去做,而是我們還沒有真正地理解語文教育的性質和它的精髓,因而都把時間耗在不必要的環節上了,比如學生的練習,練習是為了鞏固課堂所學的知識、提高認識水平和認識能力,練習應在於精而不在於多,但我們的課後練習大多是那些老掉牙的習題,結果加大了老師和學生的工作量,教師與學生彼此不能理解,師生關係不融洽,學生的能力依然是原地踏步,教師和學生都白累了一場,因此,教師作為教學的引路人,應該轉變教學觀念,認識到語文既是語又是文,只有兩者有機的結合起來,那才是語文學科的性質,語文的“文”是通過對“語”的推敲、揣摩中悟出的。

參考文獻

[1]顧黃初,顧振彪。語文課程與語文教材[M]。揚州: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2]陳秀娟。語文教科書是一位特殊的對話者[J]。語文教學與研究(教師版),2004,(3)。

[3]啟揚,金盛華。語文教育新思維[M]。揚州: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jiaocai/pnwqv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