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教材 >

國小五年級第一學期第六單元教材分析

國小五年級第一學期第六單元教材分析

您現在正在閲讀的第六單元《釐米和米》教材分析文章內容由收集!本站將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學資源!第六單元《釐米和米》教材分析計量單位的教學從長度單位開始,釐米和米是最常用的長度單位,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有過接觸。本單元要初步建立1釐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能用這兩個單位計量物體的長度。教學內容分四段編排,先是有關線段的知識,然後教學釐米,接着認識米,最後是實踐活動《量一量》。這樣編排出於以下三點考慮。

國小五年級第一學期第六單元教材分析

第一,線段是測量長度的對象,它的“有限長度”是可以量的,線段的“直”使測量長度比較容易。因此,本單元的教學從認識線段開始。另外,一年級(上冊)認識“體”,一年級(下冊)認識“形”,二年級(上冊)教學“線”,也體現圖形知識的發展。

第二,學生使用的直尺上都有釐米,接觸釐米的機會較多,形成1釐米的觀念,掌握以釐米為單位測量長度或畫線段的方法都比較容易。先認識釐米,然後教學米,便教利學。

第三,教學釐米和米,要用它們計量物體的長度。編排實踐活動《量一量》,能有效地引導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發展動手實踐的能力。

1. 認識線段要體會它的特點。

“直”是線段的特徵之一。第48頁例題中一根線放在桌上是彎曲的,用手捏住線的兩端拉緊,它就直了。聯繫這些現象與活動,教材指出: 把線拉直,兩手之間的一段可以看成線段。在首次引出線段的時候,就讓學生清楚地知道線段是直的,也感受線段是有端點的,長度是有限的。接着畫出線段的圖形,形象地表示出線段是直的,是有端點的。由於線段具有“直”的特點,所以畫線段要沿直尺的邊,或者用有直邊的其他工具。“想想做做”第1題在四個圖形中看出哪些是線段,要根據“直”的特徵作出判斷,從而加強對這個特徵的認識。

每條線段都有“確定的長度”,是可以比較或度量的。教材先把一張長方形紙對摺,摺痕是一段直的線,可以看成一條線段。再要求學生分別折出比這條摺痕長些的和短些的摺痕。通過折和比,體會每條線段都有長度,而且長短不同,可以比較。

許多物體的邊、許多圖形的邊都是直的,都有兩個端點,有確定的長度。把這些邊抽象地看成線段,是數學化的表現。

“想想做做”第3~5題都是在兩點之間畫線段。第3題只給出兩個點,只能畫一條線段。第4題給出三個點,每兩點之間都能畫一條線段,一共能畫出3條。第5題給出四個點,每兩點之間都能畫一條線段,一共可以畫出6條。這些題一方面能進一步體會線段的特點,掌握畫線段的方法,另一方面為“兩點確定一條直線”“兩點間所有連線中線段長度最短”等知識作了滲透。另外,從第3題到第5題,問題的挑戰性逐漸增加,能激發和維持學生的學習熱情

2. 教學釐米,要通過多種活動建立清晰的1釐米的長度觀念,並應用到具體的測量中去。

第50頁例題量課桌的長,這時還沒有教學長度單位,還不會用尺量長度。因此,鼓勵學生選用文具盒、鉛筆等工具進行度量。由於各人選擇的工具長短不一,導致度量結果的.表達不一致。設計這項活動有兩個目的: 一是體驗線段的長度是可以度量的;二是需要用相同的測量工具,才能得到確定的、一致的結果,從而導出常用的測量長度的工具——尺。

認識釐米在直尺上進行,因為直尺是每個學生都有的學習用具,上面有釐米。通過看尺上的1釐米,知道它是多長;用手指在尺上比畫1釐米,體會它的長度;聯想長大約1釐米的物體,把1釐米的長度保存在記憶中。學生在這些活動中反覆感受1釐米的實際長度,並逐步深入,初步形成1釐米的長度觀念。

在直尺上看2釐米和5釐米的長度,能增強1釐米的觀念,也為量長度和畫線段作準備。因為2釐米(或5釐米)是2個(或5個)1釐米連起來的長度,量物體的長是看這個長度裏面有幾個1釐米,畫若干釐米長的線段是連續畫出若干個1釐米長。這樣,在認識幾釐米的過程中,加強了對1釐米的體驗。估計長度的時候,如果估計它裏面大約有多少個1釐米,不僅易於操作,而且能得到比較理想的結果。

3. 教學米,要通過多條渠道建立1米的表象。

第52頁例題教學“量比較長的物體,常用米作單位”,設計了三個層次的活動體會1米。第一個層次是直接感知1米,先看米尺,知道它的長度是1米。再通過操作體會1米的長度,如1米大約有5枝鉛筆那麼長、大約是地面到小朋友肩的長度、大約是一張課桌的長……這些操作,有時把米尺橫放着體會,有時豎直着體會,都有利於感受1米的實際長度。第二個層次在米尺上看出1米等於100釐米,不僅教學了兩個單位間的進率,還通過100個1釐米的長是1米,間接地體驗1米的長度。在完成“想想做做”第5題裏的8米○8釐米的時候,由於認數範圍還在100以內,所以不宜把8米化成800釐米與8釐米比長短,應該從1米比1釐米長得多得到8米比8釐米長得多。第三個層次是用雙臂比畫1米大約有多長,通過動作把對1米的感受表達出來;尋找長度大約是1米的物體,把初步形成的1米的概念應用於日常生活,進一步認識米。

能不能在簡單的情境中正確使用米或釐米,反映出這兩個長度單位的觀念是不是清楚和牢固。第53頁第3題在量出身高中1米長的那段以後,剩下的部分不夠1米,可以用釐米作單位,能進一步體會米和釐米在實際測量中的應用。在此基礎上,第4題為4個物體的長度選擇適宜的單位,如牀長2()。可以先想一想家裏的牀,由此選擇米作單位。還要想一想如果用釐米作單位,那麼長2釐米的牀還能讓人睡覺嗎?引導學生開展這些形象思維,使米與釐米的長度觀念得到鞏固。

4. 掌握長度單位,要用於實際測量。

在認識釐米的教材裏,教學用尺量長度的方法,第51頁第一道例題用圖畫作出示範。還設計了“想想做做”第1題,只有中間那幅圖的量法是對的,另兩幅圖裏的量法都不正確。通過辨別與判斷,進一步明白用尺量長度的時候,應該把尺的邊和物體的邊靠近着平行擺放,而且尺的0刻度線要對齊物體邊的一端。接着通過第2題量線段長度和第6題畫7釐米長的線段,學會正確地使用直尺。在認識米的教材裏,安排了用米尺量黑板的長、量教室門的高,掌握使用尺的方法。

實踐活動《量一量》重點是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長度觀念,培養測量技能,在編排上有四個特點: 一是認識捲尺和選擇測量工具。在量相當長的距離的時候,如量籃球場的邊長,用米尺也是不方便的,這就需要捲尺。在量1??、1步、1庹的長,以及量肩寬、腰圍、褲長、袖長的時候,提出“各用什麼尺比較合適”的問題,引導從實際出發選用測量工具,並通過測量獲得體驗。二是培養量長度的技能。用學生尺分別量一張長方形紙的四條邊的長度,把上、下,左、右各邊的長度填在教材指定的地方,初步體會長方形邊的特點。用適當的尺量1??、1步、1庹以及肩寬、腰圍等,解決了簡單的實際問題。三是繼續開展以前進行的活動,並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認識線段時,學生曾經摺過長方形紙,把摺痕看成線段,並直觀比較幾條摺痕的長短。現在再折長方形紙,還要折出最長的摺痕,量出長度,從而體會線段的長短不僅可以通過觀察,還可以通過測量進行比較。四是滲透步測。步測是估計長度的一種方法,在不要求精確結果的時候經常使用。先走10步,量量大約是幾米。再從籃球場的一端走到另一端,數數步數,量量長度。在數出從一端到另一端走的步數以後,如果根據10步走的米數,估計籃球場邊的長度,就有了步測的意思。這裏主要是讓學生用捲尺量長度,步測僅是滲透。

估計較短線段或較短物體的長度是一種能力,教材十分重視這種能力的培養,在第51~52頁“想想做做”裏有細緻的安排。第3題在看出直尺上面的紅色線段長8釐米多一些、藍色線段長8釐米少一些以後,指出它們都是大約長8釐米,初步體會“大約”的含義。第4題用直尺量自己的手掌寬和食指長,往往得不到整釐米數,需要説成大約多少釐米,從而瞭解這是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第5題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並量出實際長度進行對照,這裏並不要求學生估計得怎麼準確,而是體驗估計長度的方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jiaocai/yrejk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