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教育 >

教育教學隨筆集合15篇

教育教學隨筆集合15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知道隨筆吧?隨筆是一種散文體裁,篇幅短小,表現形式靈活自由。想要找更多優秀經典的隨筆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育教學隨筆,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育教學隨筆集合15篇

教育教學隨筆1

音樂教育是一種富有強烈藝術感染力的審美教育,它藉助於傾聽來感知音樂美,藉助歌唱來表現音樂美,藉助表演來發展音樂美,它對於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增強對音樂及外界事物的感知力、培養具有個性化創造力的一代新人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富有創意的音樂教學實踐中,教師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確立學生的實踐主體地位,鼓勵學生求新、求異,不斷培養學生敢於創新的意識,勤於創新的思維和善於創新的能力。

一、善於營造氣氛,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美國創造力研究專家託蘭斯認為:創新能力的發展,必須在自由而安全的氣氛中才能進行。所謂自由就是儘量減少對學生的行為和思維的無謂限制,給他們自由表現的機會。為學生提供充分自由的活動空間和時間。使學生在音樂教育活動中消除恐懼心理,鼓勵、幫助學生進行大膽的嘗試,展開自由的想象和表現。而創造意識是學生在自我表現和自我想象的基礎上創造性的表達心的中情感。我經常採用課堂音樂教學多樣化,來豐富學生的想象力,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促進學生思維創造能力的發展。

二、改變教學方式,重視學生即興創作

最需要動腦筋的.是教學方法的創新,這是每一位教師最直接的研究課題,是體現教學成效的重要因素。傳統的教學方式以傳授知識為目的,以教師為中心,讓學生被動地接受而無需動腦,課堂氣氛講究一個“靜”字。而現代教育講究學生的“參與”、“創造”,要讓學生大膽發問,敢於質疑,課堂氣氛講究一個“動”字。怎樣讓兒童真正動起來,挖掘他們潛在的創造力。著名的音樂教育家奧爾夫認為,即興是最古老、最自然的音樂表現形式,是情感表露的最直接的形式。奧爾夫的教育活動通過兒童的積極參與和唱奏實踐,以即興活動形式發展兒童的音樂體驗、嘗試創造音樂的能力。

即興活動重視兒童在“做”的過程中的主動學習,以及想象力、獨創性的發揮,因此做不做是關鍵問題,而做得好不好不是關鍵問題。兒童在成長、實踐過程中的結果可能是幼稚、粗糙、不完美的,但可貴的是兒童的探索精神,是兒童在實踐中的體驗和獲得的經驗,是兒童自然的情感、想象力、個性的發展。奧爾夫説過,原本性的音樂是讓兒童很早就開始以即興活動形式,創造性地探索節奏、音響和旋律等音樂基本素材的各種變化和重新組合。即興是奧爾夫教學法的核心部分。他稱此為他的“音樂教學方式的獨特之處,音樂學習和創作的基本部分。”

教育教學隨筆2

教室裏的紅綠燈

到聾啞學校閲卷,我發現在每個教室的牆上,竟然有兩個燈泡。雖然大白天,燈沒有亮,但很明顯能看出這是兩個彩燈,一個是紅燈,一個是綠燈。

教室裏竟然有紅綠燈?本人生性愚鈍,百思不得其解,這是幹什麼用的呢?

當我把我的發現和疑問,告訴其它老師後,他們有的和我一樣驚訝和疑惑,有的卻笑眯眯地看着我們。很明顯發笑的老師,早就知道聾啞學校有這兩個東東,並且他也一定知道紅綠燈的作用。

在我們反覆的.追問下,這位老師不再賣關子,告訴了我們答案。

原來聾啞學校教室裏的紅綠燈,就相當於其它學校裏的鐘或鈴。因為這裏的孩子很多既啞又聾,無法聽見上課或下課的鈴聲,於是正常的鐘鈴派不上用場。但是他們大多人視力正常,不能聽卻可以看呀!於是便有人發明了聾啞學校的“紅綠燈鈴”,上課亮紅燈,學生肅靜,老師“講課”。()下課亮綠燈,學生自由休息,教室內外放行。

聽過這位仁兄的講解,對這個東東的發明人,我油然而升無比的感激與崇敬。別看這一樣小小的發明,給聾啞兒童解決了多大的問題呀!這裏面又凝聚着發明人多少智慧,多少愛心啊!

我又不禁聯想到其它一些專為殘疾人士發明的東西,比如輪椅;比如盲文;比如盲道,比如助聽器等等,哪一項不是發明人愛心、汗水、與智慧的結晶啊!

我想:作為普通人,或許我們沒有發明家的才智,不可能給殘疾人太多太大的幫助,但是我們完全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呀!

首先,對他們不要歧視,不要冷漠,不要刁難!

其次,應該給於他們應有的平等、自由、民主、尊重、關愛以及幫助!

還有一條,那就是:

關鍵要有行動!

教育教學隨筆3

儘管從教18年了,但對於教育,我沒有什麼真知灼見,總感覺教書是分內事,做不好就對不起台下的學生,對不起家長和社會的期望,也對不起自我的良心。

教書是良心事,這也是同事們交流時最常談到的。不管生活有多麼瑣屑,現實有多少無奈,一走進教室,應對着這羣稱你為教師的孩子,你便自然而然活力四射,活力澎湃地講解知識,不厭其煩地剖析要點,毫無保留地傾囊相授。儘管台下的學生參差不齊,有的正處於叛逆期,但他們是你班上的學生,就像是你的孩子,你就得包容他的缺點與不足,並靜下心來研究分析他們的行為,以期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都有所得。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雖然是上世紀90年代拍攝的,但令人感動至今。十三四歲的魏敏芝雖然只是山村國小的代課教師,由於年齡小毫無教學經驗而經常受到學生的嘲笑與欺負,可是她給校長保證,她會在高教師請假回來後把班級交還給她,“一個學生都不會少”——作為教師,哪怕僅僅是代課教師,他們都不會輕易放棄班裏的任何一名學生,這便是一個教師的教育情懷,一個教育工作者的良心。

畢業至今,我已經教出6屆的高中畢業生了,在跟學生的長期接觸中,發現他們最喜歡的教師是那些能夠和他們打成一片,公平地對待他們的教師。現代的'教育,過分重視精英教育,過分炒作狀元,導致不少教師的眼裏僅有班裏那幾個讀書好的同學,這容易使得其他學生心理失衡。記得剛畢業時,班裏有個學生上課時老是愛搞怪,搞得教師們很頭大,跟他推心置腹交流談心了好幾次,最終他總算跟我説了實話:“教師,你明白我為什麼這麼做嗎?那是為了引起教師們的注意啊!”我心裏一震,是啊,教了他們快一年了,不少同學的名字還叫不出來,實在是不應當啊!從此,我告訴自我,務必在最短的時間內認識班上的每一個學生,並儘可能地走近他們的內心,讓他們認可你這個教師,那麼你的教育將事半功倍。

經常有家長這樣跟我説,教師,這孩子我管不了了,你幫幫我吧,教師説的話他會聽。儘管心裏在嘀咕,你一個孩子都管不了,那我幾十個孩子要怎樣辦?可是看到家長的焦灼與期待,這話無論如何是説不出口的,只能答應盡力而為。許多教師都有這樣的體驗,班上總有幾個因各種原因,尤其是沉迷手機而對學習失去興趣、在班裏睡覺混日子甚至搗蛋逃課的人,每次都被他們氣得説算了不管了,可是一看到他們又忍不住要嘮叨幾句,明知效果甚微,可是隻要有百分之一的可能,就得付出百分百的努力,這是教師的職業病,也是良心使然。

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説:“當教師必不可少的甚至幾乎是最主要的品質,就是要熱愛兒童。”雖然我們未必能“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但我們能夠公平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做到不拋棄,不放棄,這就是一個教師的良心。

教育教學隨筆4

你的頭是圓的嗎?

隨着孩子們年齡的增長,他們對周圍的事物好奇心越來越強,總想要把某件事弄清楚才罷手。當然了,他們喜歡與周圍的事物之間產生互動,喜歡探索。作為老師的我們在遇到這種狀況時,不要過於干涉孩子們的探究,必要時能夠加以引導。

這天下午孩子們正在自由玩耍。突然我被一個奇怪的談話吸引住了“我的頭是圓的,你的頭是圓的嗎”“當然了,你看。”説着還故意靠過去讓他看。“你説謊,你的頭不是圓的,你的'頭是長方形的。”聽到這兒,我不禁笑了起來。“不是,你的頭才是長方形的呢”兩人為此進行了激烈的爭論。“他的頭為什麼不是圓的,而是長方形呢”“因為他的臉是長方形的,所以他的頭也是長方形的。”聽了他的話,我斷定他為什麼一口咬定自己的頭是圓的了因為他的臉是圓的。“你身上哪些地方圓的”“眼球是圓的。”“老師我明白,我的皮股是圓的。”聽到這兒我不僅僅哈哈大笑起來。和孩子們在一齊聊天后,你就會覺得自己什麼煩惱也沒有了,和孩子們在一齊的感覺真好!

教育教學隨筆5

對教學實踐一片空白的我來説,學習《音樂課程標準》,是我提高實踐新課程教學能力的當務之急。

中學音樂課是人文學科的一個重要領域,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之一,是基礎教育階段的一門必修課。隨着新課程的推行,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一些傳統的教學思想、教學方法、教學經驗面臨嚴重的挑戰。傳統的音樂教學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教師是課堂的主宰,把學生看作容器,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只傳授知識概念、技能方法,只要求實際模仿。隨着新課改的深入,教師開始關注課堂的民主開放,關注學生主體地位的確立。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創造一個自由的想象和創造的環境,始終使學生的學習處於興奮之中。音樂教育出現了全新的、可喜的變化。下面我談談自己在學習音樂新課標中的一些體會。 音樂課程性質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人文性

2、審美性

3、實踐性

課程的基本理念分為:

1、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

2、強調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

3、突出音樂特點,關注學科綜合。

4、弘揚民族音樂,理解音樂文化多樣性。

5、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

在教育變革時期,音樂教育工作者應以學生為本,站在中學生的角度,瞭解學生的心理需求,改革傳統的唱歌課、音樂知識傳授課和思想品德教育課,創造性地、靈活地使用教材,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或促進者,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關注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變化,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建立新型的學習方式。倡導體驗、模仿、探究、合作及綜合式的學習,強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創設便於師生交流的教學環境,建立平等互助的師生關係。這一切,旨在改變過去單向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啟發學生在親身體驗或實際模仿的過程中,懷着探究的興趣,主動學習。

我國的音樂教育,長期以來過分強調了它的知識性,而忽視了它的藝術性。顯然,這種注重“知識”忽視“藝術”的教學模式,已不適應現代教學理念,與新課程標準也是背道而馳的。因此,在音樂教學中,更多的是要讓學生“審美”。學生在審美過程中,為音樂所表達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使音樂藝術淨化心靈、陶冶情操、啟迪智慧、情智互補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發揮,以利於學生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長此以往,學生們必然會在“審美”的藝術教學中受到薰陶,從而用他們的“愛”去感染身邊的人,最終使這個社會是一個充滿美的社會。教師應從學生出發,多營造一些發現美、傳播美的良好氛圍。

所以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還要再努力、再學習,為其終身熱愛音樂、熱愛藝術、熱愛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教育教學隨筆6

美術欣賞教學是對學生進行美育的重要課業形式,它和繪畫及工藝教學組成完整的教學體系。從美術教學總的目標和任務出發,欣賞教學在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同時,還應重視思想素質教育和文化素質教育,把他們引向健康,文明,積極向上發展的道路。國小美術欣賞課業在美術教學中佔用的課時雖然最少,但教與學的矛盾卻常常比較突出,因此也是美術教學中的難點所在。如何提高欣賞課的教學質量,值得我們美術教師去研究和探討。

一、在欣賞課中凸現人文性

《美術課程標準》指出: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美術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因此美術也應視為一種文化學習。通過美術學習,使學生認識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差異性,人類社會的豐富性,並在一種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的特徵、美術表現的多樣性以及美術對社會生活的獨特的貢獻。同時,培養學生對祖國優秀美術傳統的熱愛,對世界多元文化的寬容和尊重。

美術欣賞課的教學,主要以完美的形象,卓越的藝術技巧來撥動人的心絃,使人精神奮發,與之共鳴,從而產生強烈的教育效果。例如欣賞董希文的油畫《開國大典》,可感受到作者通過構思,構圖和色彩,表現了中華民族永遠站起來了的信心和氣魄。欣賞白石老人的國畫《卻教蜂蝶為花忙》,透過蜜蜂在豔麗的鳳仙花旁飛舞採蜜的忙碌情景喻意頌揚了勤奮勞動的精神。作者從普通的生活景緻中表達出高雅的審美情趣,學生通過對作品的品味、鑑賞激起了對普通勞動者的敬慕。如雕塑《艱苦歲月》,表現的是長征中一位紅軍小戰士依偎在老紅軍身旁,被悠揚的笛聲所吸引的感人場面。但其表現的並不僅僅是這些,作品還歌頌了紅軍戰士在艱苦條件下不怕犧牲不怕吃苦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也表現出了紅軍戰士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再如徐悲鴻的《八駿圖》,畫面中絕非單單表現了八匹馬,而主要謳歌了那種勇往直前、戰鬥不息的大無畏精神。通過中國曆代美術作品簡介和欣賞,讓學生基本瞭解我國曆史上一些有代表性的美術作品的.情況,使他們對祖國極其豐富的古代文化和藝術遺產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引導學生去理解、領會和感受藝術的美,通過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審美教育,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愛國情感。如欣賞《秦始王兵馬俑》,從中感受祖國藝術文化的瑰麗,激發愛國主義情感。在欣賞優秀兒童作品時,這些作品天真浪漫,富有兒童情趣,是兒童心理世界的反映,這類內容學生覺得親切,容易產生共鳴。

二、在欣賞課中體現自主性

在美術欣賞課中,教師往往一講到底,這樣,造成教師的投入,而學生漠然的尷尬局面,欣賞課變成了“講賞”課。然而學生的學習活動不是一個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應是一個主動參與的過程。只有學生主體主動積極參與才能調動學生自身的創造潛能。教師時刻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的興趣入手,不斷探索與自省,全方位的設計課堂教學的過程。教師要轉變觀念,由知識的佔有人轉變為引導學生學習的人,教師的知識和經驗成為學生可利用的資源之一,教師的任務由過去單純傳授知識為主,轉變為啟發誘導,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與信息的優化選擇為主。美術欣賞課更是主客體的統一,欣賞活動必須依賴學生主體的直接參與,才能激發學生對作品的真切感受,又有利於學生欣賞能力的養成。教師過多過細的講解,既不利於學生對作品的真切感受,有不利於學生欣賞能力的養成。

可採取的教學策略如下:

(1)、課前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預習,引導學生收集與欣賞內容相關的資料,讓學生有備而賞,縮短學生與欣賞內容的距離,產生欣賞的直接興趣。

(2)、在出示欣賞作品後,讓學生仔細地讀畫幾分鐘,然後請學生説説對作品的印象和直覺(初步的感覺)。

(3)、用思考題的形式引導學生觀察圖畫,可以從色彩、線條,給人的情緒上去細細的體味。

(4)、必要時,對於欣賞中提出的一些問題,採用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欣賞、評價,以發揮學生的自主性。這樣既發揚了每個學生的優勢,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又鍛鍊了他們之間的合作能力。

三、在欣賞課中培養創造性

創新教育是以培養人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實踐。美術課程應特別重視對學生個性與創新精神的培養,採取多種方法,使學生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和獨特性得到發展,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並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具有將創新觀念轉化為具體成果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創設生動和諧的氛圍,鼓勵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發揮創新的潛能,做到敢想、敢説、敢做、敢畫,教師要充分發揮教學激勵的功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欣賞教學與工藝、繪畫的教學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作用的。學生如果有了工藝、繪畫的實踐,就能更好的理解和認識藝術品。如教學民間繪畫和工藝品欣賞時,讓學生試着畫一畫,做一做,既有助於對作品的理解,又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在教學《民間竹編工藝欣賞》時,首先展示許多竹編工藝品,當學生被工藝品所吸引時,緊接着播放介紹竹編工藝的錄像,講解竹編的製作過程。此時的學生,早已把老師為他們準備的篾片等材料,不由自主地動手編了起來。不一會兒,一個個“小玩意兒”在孩子們的手中誕生了。看着孩子們的歡喜勁兒,彷彿是什麼偉大的創作。然後教師引導學生把圖片上的實物和欣賞的作品進行比較,做出評價,讓學生興趣盎然地欣賞竹編工藝。

這樣,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火花就在欣賞、創作中迸發了。

陶行知先生説:“讓我們解放眼睛扔掉有色眼鏡,要看事實,看未來;解放頭腦,撕掉精神的裹頭巾,要想得通,想得遠;解放嘴巴,享受言論自由,談天,談地,談出真理來;解放雙手,甩去無形的手套,大膽創作,向前開闢;解放空間,把學生從文化的鳥籠裏解放出來,飛向大自然,大社會去尋覓,去捕捉。”

讓我們勇於發掘孩子們的創新潛能,弘揚人的主體精神,促進學生個性和諧的發展,努力培養創新型人才而儘自己之力。

教育教學隨筆7

xx是我班年紀最小的孩子,第一天上幼兒園就尿褲子了,我隨口説了句:“你怎麼尿在身上呢?多難為情啊!”第二天,汗汗怯怯的走到我身邊小聲的説“我褲子濕了”我又隨口説了句“你怎麼每天都尿褲子?”第三天汗汗還是尿褲子了,但是沒有告訴老師,直到家長來時才發現。後來和家長的.交流中得知:“xx説尿在身上老師要説的,很難為情,所以不敢告訴你……”事後,我覺得很慚愧。託班幼兒年紀小偶而尿褲子是很正常的事,但是由於我語言的不規範,在無意中傷害了xx的自尊心,使他對老師不信任。如果當時我多為xx考慮一下,xx的人和尊嚴,不用責備的言語,而是使用富有教育藝術的語言,輕微的告訴他:“沒關係,我們換條褲子吧!老師小時侯也和你一樣尿褲子”或許收到的效果會不一樣。

教育教學隨筆8

我教思想品德已經有數年了,通過教學,我覺得作為老師必須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觀,成為學生學習的支持者、指導者和合作者,才能出現較好的效果。下面我從三個方面來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在教學中老師的導言、學習素材的選取和學習活動的安排都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生活背景和趣味性。

例如:在教學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今天我當家》一課時,我課前採用了讓每一位學生利用星期天的時間幫爸爸、媽媽做家務,體驗家務勞動的辛苦,感受父母的養育之恩。上課時叫一位同學上台説説自己的感受,老師相機導入本課教學。又如在教學《小鳥與榕樹的對話》這一課時,我採用歌曲引入來渲染氣氛,讓全班同學齊唱“大自然是我美麗的家”這首歌,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知道大自然就是我們美麗的家。如此一來學生的情感產生了共鳴,使他們能感到上思想品德課是很有意思的事,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讓學生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大力倡導的一種學習方式,它是以學生小組為單位,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互助性的學習,它強調通過師生合作、生生合作而達到共同的教學目標。在“品德與社會”課程學習中,可以讓學生小組圍繞一個主題,組織開展一些討論性活動,或研究性的活動。在合作學習中,小組內的成員應當恰當地分工,蒐集資料,相互討論交流。通過合作學習,使學生能看到那些與自己不同的理解,感覺到與自己不同的體驗,更加全面和深刻地理解人、事、物,學會與人的交往和溝通等。

三、農村的國小品德教育應面向農村,緊密結合農村實際,突出農村特色。

要利用品德課加強愛農村、愛勞動的教育。與家長緊密配合,做到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僅僅停留在説教上顯然是不行的。還需要我們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結合實際採取多種方法來教育學生樹立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

教育教學隨筆9

在日常生活中,我比較注重與孩子的交流,一有空就與孩子們談天,他們也比較喜歡跟我講他們家的趣事,可總有那麼幾個小朋友性格內向、不善言談,遇到事情自己不會解決,也不會求助於別人,更不會告訴老師。

(一)哭

金凱比較調皮,上廁所時與冠羣打架,金凱就把冠羣的帽子扔了,冠羣就哭起來,我問原因他也不説,只是哭,還是別的'小朋友告訴我他的帽子沒了。針對冠羣的表現,我對他講:“哭”什麼問題都解決不了,只有説出來我們才能找到原因,解決問題。我們應該改掉只會哭不會説的壞毛病,讓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

(二)求助家長

早上入園時,梓軒站在園門口,拉着爸爸的手説什麼也不放。我走過去問怎麼了,梓軒才對着爸爸撅着小嘴説:“昨天我的手絹不見了。”“昨天手絹不見了,為什麼不及早告訴老師呢,如果老師知道了,一定會先幫着找到小手絹的。”梓軒爸爸説。我也説:“是呀,有事情先告訴老師,我一定會給小朋友解決的,我們現在就先去把小手絹找出來吧。”梓軒這才放開爸爸的手隨我來到教室。梓軒爸爸的做法還是比較好的,我們家長和老師就應該共同教育孩子,在幼兒園裏發生了什麼事,一定要先告訴老師。

教育教學隨筆10

分析一下班會課的歷史和現狀,不難看出,班主任老師對班會課往往“操心”太多,放得不夠,而要想使班會活動發揮它的教育作用,真正成為學生自我教育的活動,取得教育實效,就唯有把班會的自主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成為班會的主人,提高學生在班會活動中的參與度。班主任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給以適當的點撥、指導,而具體的工作要讓班委會發動全體學生一起去做。一次有益的班會活動,它的教育性是貫穿於準備、開展這整個活動過程中的。

首先,讓學生圍繞學校教育中心自己確定班會內容,要求人人獻計獻策,如果被採納利用,就授予“班級小主人”的稱號。可以説學生的智慧是無窮的。比如:圍繞如何開展勞動教育,學生在班主任的引導下,提出了許多活動內容,有進行家務勞動的“今天我當家”和“家庭勞動卡”活動,有自我服務方面的勞動技能競賽和包餛飩、野炊等勞動,也有關心他人的“為小弟弟小妹妹包書皮”、為老師做椅墊活動。還有服務社會的打掃公共場所,擦欄杆等公益勞動,可謂全面周到,豐富而充實。又比如:學生圍繞“知我家鄉,愛我家鄉”教育,提議讀《吳江英烈》。學生們分成小組尋找知情老人,瞭解家鄉英烈的故事,我和班委會一起設計了一堂生動的班會課--吳江英烈知多少。後來,這個班會活動獲得了江蘇教育雜誌社舉辦的“三熱愛班隊活動”徵文三等獎。可見,發揮了學生自主性和創造性的班會活動是卓有成效的。

其次,讓學生組織主持整個活動過程,從內容的選擇,節目的編排,程序的安排以及串聯詞的寫作,全部交給學生,但老師始終參與,做好“扶”和“導”的工作。記得學校開展主題班會評比的時候,我班選定了“誇誇我們的家鄉”這個主題,方案確定,同學們紛紛行動起來,有走訪老人、瞭解家鄉歷史的;有拍攝照片反映古鎮新貌的.;有蒐集圖片資料、名勝古蹟材料的……更讓我記憶猶新的是我和學生一起“創作”快板,“改編”了有關歌詞,使這個活動自編自導自演,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又比如:為了祭掃革命烈士墓,學生人人自制了小白花、小花環,人人讀一個革命烈士故事。有了人人蔘與的活動準備,活動時對先輩們的崇敬之情就油然而生了。班會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對班集體的認同、理解和創造性並因積極投入而得到了成功的體驗。

教育教學隨筆11

天越來越冷了,我們班的小朋友們都帶上了厚厚的帽子,各式各樣的,很是好看。他們會給其他小朋友介紹自己的帽子跟別人的帽子有什麼特別,自己的帽子是誰給買的等等。成了這幾天我們班小朋友很熱議的一個小話題。

不過,老師們卻發現的一個現象。小朋友進教室後都知道把厚厚的`外套脱掉、把帽子摘掉。但是,孩子們只知道把衣服疊整齊卻把帽子隨手一扔,小帽子們被扔的亂七八糟的。“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我應該在這件事教會我的孩子們點什麼呢?

我看到孩子們在玩表演遊戲過家家,突然想到,為什麼不給小帽子們選一位“家長”呢?讓家長們精心管理他的小帽子們,鍛鍊一下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和擔當感。

經過疊衣服比賽,我選擇了成振豔(女)小朋友,讓她來當“帽子媽媽”,負責我們班沒有放整齊的帽子們。接下來的幾天裏,成振豔小朋友都會早早來到教室,很自覺地來到放衣角,監督其他小朋友有沒有在疊好衣服的同時把帽子放整齊。如果她覺得帽子放的還是不整齊時她就會動手整理整理。等小朋友都把帽子放好了,她才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這時,我總是不會忘記這個重要環節,叫所有的小朋友“參觀”一下放衣角。特別看一看帽子有多整齊,然後組織所有的小朋友把鼓勵的掌聲送給“帽子媽媽”成振豔。這時的成振豔小朋友總會露出自豪的笑容。

很多孩子也會跑到我身邊,告訴我,他們也想當“帽子媽媽”,甚至有的小男孩也要當“帽子媽媽”。我問小男孩,你們是要當帽子的“媽媽”還是“爸爸”?他們會笑着説男孩是當“帽子爸爸”的。

看到美工區的彩筆和閲讀區的圖書總不是那麼整齊。於是,我們班又接着選出了“彩筆爸爸”許春福,“大書爸爸”馬浩圓,也準備再為班裏選 “板凳媽媽”等等。

這些“小家長們”一週替換一次,還是以選拔的形式。孩子們當的很負責,做的也很開心。

教育教學隨筆12

今天是開學的第一天,學生的表現很另人滿意,和上學期比有很大的進步,我感到非常的高興,上起課來也是非常的有勁頭。為了上好這開學初的第一堂課,我做了精心的準備,我以飽滿的精神狀態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一課描寫春天的生機勃勃,和小燕子的活潑可愛,一節課下來,學生基本上掌握了課文中的詞語,既能背下來,也能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孩子們在上課回答問題的時候非常的積極和踴躍,完全改變了以往課堂上沒有人舉手發言的現象。尤其我覺得學生的思維發展有了很大的進步,例如:課文的最後一自然段中的比喻句,學生分析的特別好,甚至都説出了通過把小燕子比喻成音符,能夠更好的説明真的是在譜寫出一首春天的讚歌,讓我覺得很欣慰。

為了更好的豐富學生的詞彙,我們又積累了一些描寫春天和小動物的詞語,在課堂上學生隨機説的時候,發現學生的詞彙實在是太貧乏了,幾乎説不上幾個來,可見,學生平時不注重詞語的積累,後來,讓學生自己回家去搜集的時候,學生蒐集了比較多的詞語,並在課堂上做了交流,大部分學生都記下幾個和課文不同的詞語了。

總之,作為開學的第一課,我覺得上的還是比較成功的,學生的表現也是讓我十分滿意的。我忽然覺得學生長大了,懂事了,成熟了,我也相信孩子們在這一年的學習中,會有更出色的表現。針對學生詞彙量少的`問題,我會在以後的教學中注意的,有意識的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寫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礎。但是在上課的過程中我也做了很大的調整,感覺在備課的時候真的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和如何才能更好地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興趣,如何才能讓學生真正地進入到學習狀態中去,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真的用心去備課受到的效果也真的非常好。

教育教學隨筆13

我所在的學校位於建業城市花園小區裏,景色怡人,可我們學校是民辦寄宿制,學生平時難得走出校門,週末月末放假也是來去匆匆。小區春光燦爛,但是學生卻視而不見。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寫作是以"尋覓春天的蹤跡"為主題,屬於體驗式作文。幾經思索,一個創意在我的心裏慢慢成型——把課堂搬到小區去,把生活寫進作文中,把春天留在文字裏。

尋覓春的蹤跡

出了學校的大門,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一下子投入到小區的懷抱中。有的小組同學蹲在地上,認真觀察地上的小草小花小螞蟻;有的小組和小狗小貓親密接觸;有的小組聚在一起,為滿樹的桃花拍照錄相;還有的嘟着嘴和樹上的小鳥和鳴。一個小組還另闢蹊徑採訪在小區裏活動的老人,老年人的安詳和小孩子們的活潑相映成趣,是春光裏最燦爛的一束。學生活動豐富多彩,給我始料未及的驚喜和感動。

展示活動成果

採風結束,同學們懷着激動的心情回到了學校,還沒等我宣佈展示,已有很多同學走上了講台,爭先恐後地展示起來。照片、錄相、詩歌、繪畫、現場採訪……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獨特的觀察視角,高超的攝影技術,流暢的講解語言,各種創造性思維真是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我不禁為自己的這次行動激動驕傲起來。

寫出真情實感

同學們一個個躍躍欲試,表達的`慾望達到了高潮。我趁熱打鐵,做了一番動員:"作文就是把你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圍繞一箇中心寫下來。現在大家還感到困難嗎?"同學們異口同聲説"不難"。寫作開始,不聞唉聲歎氣,只有流暢的沙沙聲暗示着孩子們的文思泉湧妙筆生花。不到25分鐘,便有同學陸續交上了作文。下課了,全班32個同學,只有3個同學沒有按時交上作文。一個是寫得太長了,説還有內容要寫;一個是外婆重病住院,觸景生情,愁腸百結;還有一個是因為有一位親人在這個春天裏突然離世,哭得寫不下去了。在這個不尋常的春天裏,他們有不尋常的情感體驗。在感情的世界裏,我尊重這兩個學生,同意他們晚交這次作文。

反思:聽見了,忘記了;告訴我,知道了;體驗過,懂得了。這是新課改"學習即經歷"的詮釋。走出課堂,走進小區,走近生活,親眼見到春天的景色,親耳聽到了春天的聲音,親身感受到了春天的氣息,因為我參與,因為我在場,因為我生活,所以,這次體驗式作文成功了!把課堂搬到小區,把生活帶進課堂,教師,就是使生活和課堂天塹變通途的大橋。

教育教學隨筆14

如今,我如願以償的站在了講台上,成為了一名國小英語教師。如何在現在的崗位上發光發熱,如何讓同學在有限的課堂時間裏學好英語這門語言,教育教學中有太多的東西值得我去深思,去探索。通過三年的工作實踐,我認識到,國小英語教學不應該只滿足於對單詞、句型的概念化解釋和程序化分析,那樣只會使教學內容平淡、課堂氣氛沉悶,使同學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英語學習中來,使他們原有的興趣和信心很快喪失殆盡。那麼,怎樣才幹做好國小英語的教學工作呢?以下是我教學過程中的幾點體會和心得:

一、勇創雙語教學特色,營造英語氛圍。

1.在教學過程中儘可能少地説漢語,而是以英語為主體,利用手勢、眼神、動作、音調等輔助手段來協助同學理解教學內容;並且在教學過程中創設各種情景對話,通過直接的語言交流來協助同學建立語感。通過這種方式組織教學,能增加同學的語言實踐機會,營造語言氛圍,培養同學直接用英語思維、表達的習慣。

2.英語作為一種語言,其教學應該融入一定的情境之中。可通過課堂扮演來發明一定的'語言環境,給小朋友營造一方自由發展、自由發揮的天地;並且可為同學提供自主學習和交流的機會,給每位同學自我表示和自我發展的時間和空間。

3.鼓勵同學通過參與體驗、實踐、合作、探索等方式,發展聽、説、讀、寫的綜合能力和整體素質。要求同學在學校見到老師、同學,用英語打招呼;在英語課堂,儘可能用英語進行交流;在課外,也要鼓勵小朋友們儘可能使用英語。把英語教學融入日常生活中的各個環節,讓學習成為生活的一局部,讓生活成為學習的延續。

4.反饋信息、即時鞏固。 英語的聽、説訓練一定要做到反饋和時。在教學中,同學對剛學的內容記憶猶新,印象深刻,但若不和時鞏固,不只會很快遺忘,而且會使同學在聽、説中的錯誤與偏差得不到和時糾正,以至形成錯誤的思維定勢和語言習慣。

二、 關注同學情感,發明寬鬆、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

1.尊重每個同學,鼓勵他們積極嘗試,和時發現他們的進步並給予相應的褒揚,維護他們的自尊心和積極性。

2.創設各種合作學習活動,促進同學互相學習、互相協助、體驗勝利、合作發展。

3.關注後進生和性格內向的同學,儘可能為他們提供正確表示自我的機會,讓每一次小小的突破成為他們進步的基石。

4.建立融洽的師生關係,經常和同學一起交流和探索,瞭解同學所想所需,做到教學相長。

三、加強學習方法指導,協助同學學會學習。

1.積極發明條件,讓每個同學都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

2.結合語言情境,讓同學通過實踐和運用來深化學習。

3.進行自我評價,根據各自的不同狀況進行查漏補缺。

四、實行激勵評價,使同學樹立學習英語的信心。

1.注重教師的客觀性評價,對同學學習過程中的點滴進步給予和時的肯定和激勵。

2.重視同學的主觀性評價,讓同學通過分析,通過比較,認識自身的優勢和缺乏,明確努力的方向。

國小英語教學的目標是要通過聽、説、讀、寫訓練,協助同學學會如何正確使用英語,並具備一定的英語口頭表達能力。這一主線貫穿整個教學的全過程。其中,聽、説訓練尤為重要,訓練的途徑也是多樣化的。兒童學習外語的方式、內容與成年人應該有所不同。他們喜歡玩,喜歡唱歌、畫畫,喜歡扮演和遊戲;他們喜歡動手操作,喜歡探究和想象。所以,英語教學必需根據同學的年齡階段和性格特徵,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並且在教學過程中要聯繫實際,不時探索、不時實踐、不時反思,這樣才幹在教育教學中不時進步和完善。

教育教學隨筆15

每次我上早班,我都滿臉笑容地迎接每一位幼兒的到來。

記得一天早上,我在教室門口遠遠地看到我們班的xxx來了,可到了教室門口,他卻不願進教室了,嘴裏嘟囔着,説肚子不舒服,肚子很疼,他的媽媽看到我來了,就把我拉到一邊説:“林老師,我們阿龍今天裝肚子疼,不肯到幼兒園來上學。因為昨天身體不好,拉肚子,在家休息,今天好了,可是他還不想來,就裝肚子疼。老師你的幫我想想辦法吧。”我説:“你先回家去吧,這裏交給我了。”説完,xxx的.媽媽走了。我走向他,牽着他的手進了教室,可是他還是往後縮。我蹲下來説:“xxx,媽媽剛才和林老師説好的,今天你如果在幼兒園裏肚子疼得很厲害,就打電話給她,她帶你到醫院裏去,現在你的肚子不痛,就要跟老師學本領。”我又説:“xxx,如果你的肚子真的很痛就要和老師説,老師會通知你媽媽帶你到醫院去看醫生的,醫生給你打針,明白嗎?”我特意把醫生給你打針説得重一些,果然,一直到放學他動沒有説一聲肚子痛。

xxx真的肚子痛嗎?不是。他是有時侯厭惡上幼兒園,是因為他享受着另一個愉快的刺激。xxx的刺激就是在家有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寵愛,平時習慣了講髒話,習慣了上幼兒園就得用買零食做替換條件,久而久之,若家長不順從,他便會想出各種理由拒絕上幼兒園。

所以家長在家不能過分地寵愛孩子,更不能以買零食或玩具來換取自己孩子上幼兒園的條件。

標籤: 隨筆 教學 教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jiaoyu/16rw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