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教育 >

讀教育專著有感範文

讀教育專著有感範文

當閲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教育專著有感範文,歡迎大家分享。

讀教育專著有感範文

讀教育專著有感範文1

幾年前曾看到過這樣一段話"我在四年前始得此書的日譯本,記得曾流了淚三日夜讀畢,就是後來在翻譯或隨便閲讀時,還深深地感到刺激,不覺眼睛潤濕。這不是悲哀的眼淚,乃是慚愧和感激的眼淚。除了人的資格以外,我在家中早已是二子二女的父親,在教育界是執過十餘年的教鞭的教師。平日為人為父為師的態度,讀了這書好像醜女見了美人,自己難堪起來,不覺慚愧了流淚。"我一直想拜讀這本讓夏丐尊先生如此感動的書《愛的教育》,這個寒假終於如願以償了。《愛的教育》,我是一口氣讀完的,雖然我沒有流淚,可是我的心已經承認這是一本洗滌心靈的書籍。吸引我的,似乎並不是其文學價值有多高,而在於那平凡而細膩的筆觸中體現出來的近乎完美的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鄉國之戀……這部處處洋溢着愛的小説所藴涵散發出的那種深厚,濃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偉大。

《愛的教育》是意大利兒童文學作家德。亞米契斯的代表作。全書通過一位國小三年級學生恩里科在一個學年的記事,其中穿插着老師每個月給學生講的一則則美好又真實的故事,娓娓記敍師生之情,父子之愛,朋友之宜,展示了人性的善良和純潔,謳歌愛祖國、愛社會的精神,是打開人們心扉的一把鑰匙……

《愛的教育》採用日記的形式,以孩子的口吻、孩子的筆觸來寫孩子的生活和思想,讀來顯得真實,富有親切感,因此也更容易被孩子們所接受。雖然這是一本主要寫給九歲至十三歲的學生看的書籍,但對於為人父母、為人師長、為人子女也是一本頗有裨益的教育經典。

在書中隨便翻開其中的一篇,你耐下心來讀,去細細體會,都會感覺到人世間的濃濃的、淳樸的愛。就拿第一篇“我們的老師”裏,學生恩里科在上普通的一堂聽寫課,書中描寫了他的老師走下講台,發現一位學生的臉上長滿了紅皰疹就停止了聽寫,用手託着他的頭仔細查看並詢問,還用手摸了摸他的前額,看他是否發燒了。用了這一串的動詞我們不難發現老師對學生的那種無微不至的深切關懷之情,讓我們為之動容。

對於新轉來的同學,老師一方面向同學們介紹他和他的家鄉,另一方面讓班裏秀的學生代表全班歡迎他、擁抱他。要讓新來的學生就像來到自己的家裏一樣,同時教育班裏的同學如果去其他的地方也不應該覺得陌生,應該相互尊重、相互熱愛。這裏既體現了師生之愛,也體現了同學們的跨越了地界的情感和友誼。

回想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有時在課堂上有些孩子確實很不聽話,我也狠狠地批評過他們,但效果好象並不太好,有時反而會適得其反,孩子們有思想、有想法,作為教師要想讓學生聽話,首先要走進他們,瞭解他們,與他們交流,談心,用一顆真誠的愛心拉近師生間的距離,真正瞭解學生的需要,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興趣,這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育,真情和愛的事業。僅僅有責任心是不夠的。關心愛護每一個學生,公平的對待學生,是老師真愛的體現。我班魯一凡,一個胖乎乎的男孩,很聰明,但性格挺倔。剛開始時,早上經常遲到,下課老是與人打鬧,上課總是做小動作,不會聽課,我很生氣,當着全班同學的面嚴厲批評了他,而他的頭高昂着,一副不屑一顧的樣子。過後仍然我行我素。後來我課下找到他,與他交流後發現,原來他的媽媽一直在南方工作,爸爸是個畫家,整日飄泊在外,跟隨奶奶或姥姥生活,隔代人的溺愛培養了他的性格,從那以後,我課下經常與他交流談心,只要發現了他的優點或者一點點進步,我就極力表揚他,慢慢的,早上來校早了,他上課注意力集中了,舉手積極了,與同學也不再打架了。見了老師能主動問好了,家庭作業能按時完成了,看到他的進步,我有説不出的幸福,這,就是愛的教育。

愛是什麼,不會有明確的答案。它就存在於我們平凡的生活中,把對同學、對老師、對朋友、對家長的愛融入到我們的生命中,用我們的心去感悟、去體會。冰心曾説:有了愛就有了一切。愛是人類最偉大的情感,是所有高尚品質和美好道德的核心。夏丐尊先生在翻譯《愛的教育》時説過這樣一段話:“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一次沒有盡頭的旅行,一路上邊走邊看,就會很輕鬆,每天也會有因對新東西的感悟,學習而充實起來。於是,就想繼續走下去,甚至投入熱情,不在乎它將持續多久。這時候,這種情懷已昇華為一種愛,一種對於生活的愛。

今天的學校教育,在大學聯考會考指揮棒的引導下,更多的是片面強調升學率,對學生一些良好的品格培養有忽視現象,學習好一切皆好,對學生的評價也應該是多元的,我們的老師應該激發同學的潛能,用愛心去開啟他們的心扉,做好引導和教育工作,這才是學校教育的發展方向。

讀教育專著有感範文2

蘇霍姆林斯基——作為主張個性和諧發展的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我覺得找到學生和老師發生的現象的根源,使我大開眼界,收穫匪淺。

例如:他在開頭就提出了一個至今令許多老師頭疼的問題:就是為什麼早在—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因而教師乾脆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呢?這個問題不光是在蘇霍姆林斯基所處的那個年代存在,就是在當今,絲毫未見減少。説起這裏面的原因,教師大都歸結為學生不知道學習或者腦子笨,家長不配合。而不是積極地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那麼造成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蘇霍姆林斯基在提出問題後,直接了當地做了解釋:這是因為在學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裏,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的緣故。這句話説白了,就是我國的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應該説,這條教育原則,對每一個從事教育的人來説都是耳熟能詳。我們在制定計劃時也經常説,不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

但有幾個又能做到。

蘇霍姆林斯相信孩子,尊重孩子,他善於利用一切小事鼓勵孩子們善良的念頭,幫助孩子們體驗正義的思想取得勝利的心情,耐心地培養着孩子們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操和道德信念,始終堅持在個性全面和諧發展教育中,德育居於首位。他的教育是為“人”服務的,是為人的個性全面和諧發展服務的。從他的文字中,我隨時感到他的道德、信念教育是與情感培養、美育乃至智育非常和諧地統一起來的。這種教育理念在我們今天看來,也是非常可取的。

感悟:

通讀全書,感悟很多,我也深信“用心靈去塑造心靈”的教育思想仍然是當代教師學習的重要的教育思想。我讀了這本書以後,感覺自己彷彿和偉大的教育大師進行了一次心靈的對話,警醒自己一定要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更用心、鑽研。用心回顧從教十三年來的得失,用心和學生在課內外交流,用心觀察和引導學生,用心設計課堂上的各個環節,用心在課堂上進行教學;鑽研和學習新的教學理念,鑽研數學學科的專業知識,鑽研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鑽研當下的各類熱點知識……我想在今後的教學生涯中學習仍然是我生活的主旋律。

  一、做幸福的教師,培養幸福的學生

在《給教師的建議》全書中,無不自然的流淌着一種幸福感,這種幸福感就是一種教育幸福。它包括教師的幸福感和作為一名學生的幸福感。作為一名教師,蘇霍姆林斯基是幸福的。作為一名學生,能成為他的學生也是幸福的.。可見做為一名教師,或者説能否做好一名教師一個首要的前提就是教師的心理和生理上健康,這將直接關係到學生的健康。只有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心理和生理上都能產生愉悦的感覺,他就是一名幸福的教師,也只有幸福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幸福的學生。

讀書中受到的啟迪和震撼讓我總是會心潮澎湃,讓我崇拜。現實中也有這樣的一羣教師,也有這樣的一羣學生,他們是幸福的,也是幸運的,讓我欽佩。崇拜與欽佩交織在一起的時候,我也在躍躍欲試。反思自己的工作,覺得自己的確可以稱得上是一名負責的教師,但是相比之下,覺得自己距離幸福的教師,還有差距。

從讀書中感悟到要“做幸福的教師,培養幸福的學生”,就要把教師的幸福當做教育幸福來做:1.追求精神的幸福。師生之間在知識授受和道德人生上的精神交流、情感融通都是其他的職業所難以得到的享受。充分認識這一精神性質最終包裝自己的詩意人生。2.追求卓越的工作目標。在追求卓越的工作目標的過程中,必然會帶給自己很多成功的體驗,這種成功的體驗必然會給自己帶來一種“累並快樂着”的幸福感。而因為自己工作目標的追求卓越,必然讓學生的各個方面有明顯的進步,學生也是幸福的。3.追求合作的幸福。教師在教育工作中至少直接存在這樣四種合作關係,即:教師個體與學生個體之間、教師個體與教師集體之間、教師個體與學生集體、教師集體與學生集體之間的合作關係。一個優秀的學生,我們可以説是某某老師的學生,也可以説是某某學校、某某班級的學生。合作中幸福,共享中幸福,超越中幸福。一個集體中的成員都可以享用同一個幸福。

  二、做公正的教師,培養公正的學生

做公正的教師一直是社會、家庭、學生關注最多的一個師德問題。教師的公正決定着教育的公正。教師公正既表現為教師對自己的公正,也表現在公正對待同事、領導及學生家長等方面,更表現在正確對待學生身上。

“做公正的教師,培養公正的學生”當成是塑造教師光輝形象,形成良好的教育環境,促進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發揮和學生的道德成長,而最終實現教育的公正。

首先,教師要對自己要公正。它包括對教師自尊、榮譽以及合理的經濟利益等等合法權益的要求和維護。教師對自己的公正不僅是“我與我”關係,也涉及到教師與社會的關係。在現實社會中,人們對教師的職業期望較高,一方面社會在輿論上普遍贊同提高教師的地位和待遇,但另一方面人們包括教師本身往往又認為教師應當羞於言利,只做蠟燭,只問耕耘。要求教師做苦行僧無論是社會還是教師本身,都是一種不公正。

其次,教師要對學生個體要公正。從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感覺樸實而真切,字裏行間充滿着對學生的愛,因為這種愛真摯而深沉且負有社會使命感,成為推動作者不斷自覺反思教學各個環節的不竭動力,成為作者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策略和行為的源泉,這種愛和社會使命感時刻感染着我,同

時我深信也感染着每一位拜讀這本書籍的我的同行們。

在教育活動中對學生持民主與尊重的態度;對不同性別、年齡、出身、智力、個性、相貌以及關係密切程度不同的學生能夠作到一視同仁、同等對待,不以個人的私利和好惡作標準,尤其不以家長的社會地位為標準。承諾作到:A.平等地對待學生;B.愛無差等,一視同仁;C. 實事求是,賞罰分明;D. 長善救失、因材施教;E. 面向全體,點面結合。

最後,教師要對學生學習評價要公正。蘇霍姆林斯基説:“真正的學校應當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學校的首要任務,就是教會學生善於思考和善於説話。”他帶着孩子們到自然界“旅行”,上思維課,做“環球旅行”,建議我們逐步養成兒童從事緊張的創造性腦力勞動的習慣,告誡我們“不要讓能力和知識關係失調”。他認為,只評價學習的最終成果,而忽視學生的勤奮、努力程度,這是不公正的。不能把評價變成威脅人的東西,任何時候評價都不可變為貶低個性的手段。“學習、上課、完成作業、經常得到分數——這一切絕不應當成為用來衡量、評價一個人的惟一的、概括一切的尺度……如果在教師看來,他只是一種頭腦裏被填塞知識的生物,他就不會成為全面發展的人。如果一個人不能宣告自己的存在,不能在人類心靈的某一領域成為主宰者……那麼,所謂的人就是不可思議的。” 這一段話可以説是振聾發聵的,對照素質教育,這不就是素質教育對我們提出的要求嗎?可我們在這方面到底做了多少呢?恐怕還是説得多,認識的多,但實際上孩子們還是掙扎在學海題海中難以自拔,或是在老師設計的學習程序中機械地完成着記憶的訓練。

  三、做美麗的教師,培養美麗的學生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這句話足以説明了美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性。人人都希望自己是美麗的,而這種美麗不僅表現在一個人的外表上,更重要的人格上。作為一名教師應該是美麗的代言人和傳播着。只有在外表和人格上雙重美麗的教師,才有可能培養出同樣美麗的學生。

教師的人格修養只有高於一般人的時候,才具有教育的資格,只有高於一般人,才能為別人提高可效仿的模型。也只有具有較高人格品位的教師才可能獲得教育對象的尊重,為學生所景仰,從而獲得應有的教育效果。反思自己差距猶在。

古語有“師者,人之模範也”。而“模範不端,則不模不範矣。不惟立言制行,隨時指點,即衣冠瞻視,亦須道貌岸然。” 既要為人模範,為人作樣子,教師自己總要有一個外在形象供人觀摩與效法。教師自身注重自己的衣着打扮得體,有一定的品位,舉手投足中始終會給人一種美的享受,美的薰陶,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是一種潛移默化。教師的人格美就是教師的精神之美。教師做一個人格高尚的人,學生才有可能成為人格高尚的人。《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着重闡述了讀書對於一個人人格修養的重要作用。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提到,教師獲得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作為教師的我們應當把讀書當做第一精神需要,當做飢餓者的食物。於是我開始用審視的目光看我和周圍的人,但一個令人遺憾的現象就是——大多數老師整天都忙着批改作業、教育孩子、上課、聽課,幾乎可以説從沒有看見誰煞有其事的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雜誌在閲讀難怪許多專家、學者都在大聲呼籲:要構建一個書香社會。冷靜下來一想,在知識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的"老本"夠用嗎?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嗎?我們教育的根本意義是什麼?我們培養的是什麼樣的人?只有讀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裏汲取營養,才能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才能讓我們擺脱"坐吃山空"、"無物可教"的尷尬境地!我們要用閲讀來啟迪自己和學生的智慧,用閲讀提升自己和學生的修養。作為一名教師,對於教學必須全身心的投入,必須學習學習再學習,讀書讀書再讀書。作為教師,我們自己要有廣博的知識,創新的思維。然後才能教出具有廣博知識,能力突出的學生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的西蒙教授曾提出了這樣一個見解:“對於有一個有一定基礎的人來説,他只要真正肯下功夫,在六個月內就可以掌握任何一門學問。只要你真正花時間在學習上,而且是持之以恆,那你就會成為專家。同樣的道理,當我們花了足夠多的時間在教學上,那我們也會成為專家。”時間就象海綿裏的水,只要願擠,總還是有的。以後,我們要把時間一點一點地擠出來,用到讀書上,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豐富自己的文化底藴。

書中所舉的那個歷史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那位老師説:“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説,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説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這段答話啟開了一個窗口,使人窺見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奧祕。他的成功之處就是用他的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恆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

  結束語:

總之,教育,應當深入到教師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師要善於用敏鋭的教育目光,去捕捉每個具有教育意義的生活細節,與學生一起,淋浴教育的春雨,清洗心靈的塵垢,陶冶美好的情操。這樣的教育,才是公正的教育,才是美麗動人的教育,才是令人幸福無比的教育。

一個優秀的教師,教育應該是他的生活方式,他的生活中處處皆有教育。惟其如此,他才能真正領悟教育的精髓,才能深愛教育,為之享受快樂。

我讀到了迷人的教育風景,體驗了動人的教育情感,徹悟了一個教師所應明白的道理:教育需要智慧;教育需要藝術;教育需要經驗更需要技巧,還需要為人師者付出愛心與真心進行“人文”教育……

讀教育專著有感範文3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是我們永恆的主題。沒有理想的教育不可能在教育活動中洋溢着激情、詩意,也不可能有優質的教育。為了未來的教育,我們必須要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但是,光有滿腔的熱情和遠大的理想是遠遠不夠的。教育專著讀後感。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更應該認真思考,什麼是教育?教育為了什麼?

通讀全書,我們認為它有如下幾個明顯特點:第一,教育理想與教育現實相結合。第二,教育理念與教育實踐相結合。實踐性與科學性、整體性與開放性的統一。再次又切入對中國德育改革與創新的關注,提出了中國道德教育目標、內容、方法、體制等創新的具有較強實踐價值的具體構想。第三,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相結合。第四,教育熱情與教育沉思相結合。

朱永新教授説“我心中的理想教師,應該是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教育專著讀後感。”教育家和教書匠,一個最大的區別,就是教育家有一種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創新的精神,他們以不教之本為基本的教育教學指導思想,追求的是一種充滿靈性與智慧的教育教學。而教書匠往往忽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灌輸作為教育教學的指導思想和主要的教育教學手段。接受教育的時間越長,卻使學生的思維更加單一,視角更加狹窄,更加缺乏想象力,更加不自信,這難道是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嗎?我們該如何人保護兒童的想象力與好奇心呢?

我想,或許我們會從中獲得一些啟示。我覺得像這樣的教育才稱得上是讓人終身受惠的教育。其實這種教育也在進行灌輸,但它不同於傳統的灌輸,它充滿着靈性與智慧,能給每個孩子以深深的心靈震撼,又起着潛移默化的作用,能給每個孩子樹立起遠大而切實可行的目標。“一個教師不在於他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他用心教了多少年書。”一些教師,他教一年,然後重複五年十年乃至一輩子;有些教師,實實在在地教了五年。一個實實在在教五年的教師與一個教了一年卻又重複了一輩子的教師,他們的成就是不一樣的。因此,作為一個教師,我覺得應該具有不探索、不斷創新的精神,做一個教育上的有心人,千萬不要成為一個高高在上的教書匠。此乃感觸一。

感觸之二:師德是教師之魂,完善的思想道德修是驅使教師運用已有的知識能力教育作貢獻的動力。教師的角色是“學生學習的夥伴”,是“學生式的教師”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教師與學生的對立關係,教師的作用不再單純地傳授知識,而是注重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使用,學會生存,學會做人。”教師既是學生的夥伴,又是教學的組織者,誘導者,促進者;教師是“學生式的教師”,學生是“教師式的學生”,相互影響相互探究,相互學習,共同發展。課堂上,不僅僅學習書本上前人創造的知識,也學習師生共同探究,發展,創新的新知識,使學生的認知解決,實用,貼近。教師要學會合作,要善於向別人學習,要學會支持,教師要善於運用支持的策略,使兒童獲得更多的探究機會。教師要認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發現,讓我們攜手,更加努力,更加勤奮,充滿了愛,充滿了知識,充滿了對工作的滿腔熱忱,無愧於“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做新時代的好教師。

行耐心教育,以知心、愛心為出發點和歸宿,以寬容、信任為橋樑,經過耐心、細心的轉化工作,並持之以恆,後進生的病態心理是可以轉化為健康心理的,我們所作出的努力一定會收到成效。轉化後進生是一項艱鉅的工作,只要教師用滿腔的愛心,春風化雨,讓愛之花常開在後進生心裏,那麼,轉化後進生就不是一件難事了。讓我們以春天般的温暖,使後進生不斷取得進步,儘快提高全體學生的素質,讓“遲開的花朵”也和其他嬌豔的花朵一樣吐露芬芳。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到自己過去似乎都在沉睡之中,而這本書一下子就把我喚醒了。尤其是第二章“我心中的理想教師”中的內容,更是感觸頗深。“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和詩意的教師;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自信、自強、不斷挑戰自我的教師;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善於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師;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教師;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勤於學習,不斷充實自我的教師;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關注人類命運,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教師;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堅韌、剛強、不向挫折彎腰的教師。”

朱教授在論述這些理想教師特點的時候,不但在精神上給我以鼓舞,而且在研究的方法上也給予了無形的指點。比如,他在論及“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教師”的時候,他就説到了我們現在的很多老師充當的是“教育警察”和“劊子手”的角色,無限地放大學生的問題,在我們手上,失去了很多諾貝爾獲獎者。教師只有對學生充滿愛心,才會去賞識他們,激勵他們,讓他們享受到成功的快樂。讀了他的這些論述,想想自己對學生的態度,看看周圍的大多數同事對學生的態度,尤其在考試到來的時候,我和我的許多同事真的扮演着朱老師所説的那些可怕角色。

讀了他的論述以後,我決心改變自己的形象,只有真心愛學生、賞識學生,學生才會真正得到發展,這也是我讀後最深刻的一個體會。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是我們永恆的主題。沒有理想的教育不可能在教育活動中洋溢着激情、詩意,也不可能有優質的教育。為了未來的教育,我們這些做教師的必須要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也許我們離人們心中的理想教師還有一段距離,但我們有決心更有信心將這段距離逐漸縮短。我深信:“教育的理想會奏響新世紀中華民族的英雄樂章,理想的教育會開創新世紀中國文明的燦爛輝煌!”

讀教育專著有感範文4

朋友向我推薦了這本書,近段時間藉着學校讀書活動的開展,我從頭到尾細細看了一遍,看後感觸頗深。

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著名的學習問題專家托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進行了15年深入的調查研究寫成的經典教育專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實際上根本沒有天生的所謂學習上不行的孩子。絕大部分也是世人帶着有色眼鏡看待的結果。在今天我們當前的學校教育中幾乎天天都在製造着大量的“學習殘疾人”,只不過是我們中國人給他們貼上了“差生”這個標籤而已。他們帶着這個標籤在學習生涯中艱難跋涉,永遠

走不出失敗的陰影。這樣看來,我們教師豈不是變成了千古罪人。

書中講到有一個活潑好學的六歲小姑娘,當她第一天入校時是何等地激動。她已習慣於把時間花在小池邊與朋友們畫畫、戲水、玩沙、唱唱跳跳,在入校第一天這麼一個有紀念意義的日子裏,她充滿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玩玩,她期待能瞭解一些新鮮事物,她還期待着能與其他夥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她發現自己生活在一個不得不長時間坐在座位上的世界裏,在那兒,她必須去解析老師宂長複雜的説解,眼睛必須一眨不眨地盯着書本上那些細小而又彎彎曲曲的數字與字母。當她在老師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與迷惑時,老師就建議她去專家那兒做個檢查。於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檢查後,又被人認為是徹頭徹尾的“痴呆生”。實際上像一書中的描述的這些外國孩子,在我們中國的現實生活中又何嘗不多呢?l

李聖珍,這位被中國教育界譽為“拯救差生的聖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談到她的教育經驗時,她語出驚人:世界上不願意學習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學業差只是教育不當的結果。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她成功的教育改變了這些所謂“差生”的人生。在這位老師身邊曾有過這樣一個女孩子。她從小就被老師當作“傻孩子”“瘋孩子”,是不可救藥的學生,是木頭腦袋,被誤送過精神病院。鋼琴老師無情的將她淘汰,學校老師把它看作傻子不讓她參加集體遊戲,因為怕她給班級丟分,老師不允許她參加全班大合唱。

她的身後常有冷漠的目光,她的耳邊常響起老師同學諷刺的話語,幾乎所有的人都拋棄了她,她的心陷入了無邊的黑暗。她多次割腕自殺,兩隻手上佈滿了自己用刀片劃的傷疤。就這樣一個在老師家長眼裏註定要失敗的孩子,可在這位優秀老師的關懷教育下居然考上了北京重點大學,還在著名報刊雜誌上發表了許多作品。是什麼力量是這樣一個瀕臨崩潰的孩子變得如此優秀呢?這位老師是用什麼魔力拯救的這個孩子呢?是自信,培養自信。

看到這裏,我也真有點愧疚感。雖然從沒有歧視過成績差、紀律不好的同學,而且加倍關懷,但是在幾次活動中,為了不影響班級,我也有過不讓餘偉坤同學參加比賽。真沒想到,這樣竟然會給孩子帶來這麼大的傷害。昨天我聽餘偉坤媽媽講,餘偉坤叫他媽媽去買些小禮物,他要送同學,這樣同學會對他好一點。聽了此話,我心頭一震,可憐的孩子多麼需要大家庭的温暖。看來對這些孩子來説,老師的愛遠遠不夠,更需要同學的幫助,他們才會感到幸福,才會樹立自信。

我們老師的責任應該是鼓勵每個學生樹立自己的奮鬥目標,而不是狹隘的追求超過別人,以提升自己的聲譽,使考試和學習成為每個學生自我提高的途徑,而不是個別能力較強的學生獲得獎勵的能力競賽,要讓每個學生都有成就感,讓每個學生都樹立必勝的信念,讓每個學生都把自己想象成一個成功的人,讓他們表現的堅強又自信,一步步地走向成功。

讀教育專著有感範文5

這本書看完好幾天了,那感覺就像是有一團説不清是什麼的東西一直堵在心裏,很想找人和自己探討,很想讓它澄清。書裏面的經典情節很多很多,那裏面展示的很多,我不能一一的重複,就這樣藉着幾個點,説説我的巴黎聖母院讀後感。

讓我印象深刻的場景是作者筆下的當時的那些建築,那些奢華的象徵權力的教堂,人們還不知道可以擁有自己的思想,以及為了自己的願望可以做什麼事情,一切都假借神聖的宗教,一切都假借神聖的教堂來展現,展現建築家的審美觀,也就是個人的才華,或者展示自己的能力,我想那時的人們,把人性深深地埋在一件神聖的宗教的外衣下面,典型的人物就是副主教--克洛德。從那許多的錯綜複雜的毫無章法的建築羣,我們不難看出,當時人們的內心是怎樣的壓抑,怎樣狂躁,那些像雨後春筍一般從地下冒出來的教堂的尖頂,正是人們扭曲的靈魂在對着蒼天做這無聲的哀號!

教堂裏面是那麼的陰森恐怖,這讓人聯想到在宗教的遮攔下,當時社會是怎樣的骯髒和敗壞,真善美的宗教和利用宗教製造血腥事件,形成了強烈的感官刺激。通篇都是在這樣的對照下進行的,讓人的心靈深刻的體會出迷茫,困惑,和不安,假如有一把利劍,你會盡你的全力去刺破那層蒙在社會上空的陰雲,那陰雲是邪惡的,你對它佈滿了憤怒和鄙視,就像書裏面的那些流浪漢們對待社會的瘋狂的報復。可是你不能,因為假如你想刺痛那些邪惡,你就先要將代表着真善美的上帝_在地,那是多麼殘酷的事情啊!還有比人喪失本性更悲哀的麼!

巴黎聖母院給我印象深刻的是這樣的幾個人物,代表漂亮善良的姑娘--愛斯梅拉達。她不僅有迷人的外貌,更有一顆純真善良的心靈,從她對待那隻山羊,救下那個落魄的詩人,對於傷害過自己的卡齊莫多,送上的水和憐憫,對待愛情的犧牲,等,我們看到她是漂亮的,她的身上心靈上沒有污垢,她是沒有被污染的。可是,這樣的天使一樣的姑娘,受到的是怎麼樣的對待呢?流浪,在最骯髒的環境裏面生活,被所謂的上流社會排斥和嘲諷,被玩弄,被拋棄,被誣陷,被威脅,最後,作了徹底的犧牲。

書中描寫了一個那樣的社會,和在那個社會生活中的種.種人物的狀態,麻木的如那個弗比斯,最底層的如老鼠洞裏的那幾個隱修女,瘋狂的副主教,還有盡全力反抗的最醜陋的卡齊莫多,副主教和卡齊莫多形成了人性上的鮮明對比,同樣愛上了漂亮的姑娘,同樣的遭到了拒絕,他們的愛都是那麼的熱烈,那麼的誠摯,可是,一個是佔有,一個是奉獻,已佔有為目的的,當目的無法達到的時候,他想到的是毀滅,毀滅別人;以奉獻為目的的,當無法奉獻的時候,想到的也是毀滅,毀滅自己。

我想這也就是世界名著的真正魅力所在,他讓人看到的不是一個簡單的故事,他深刻的揭示了人類內心深處的一些活動,無論放在什麼時候,什麼社會,人的共性是始終存在的,對美好的嚮往,對美好的追求,對美好的讚美,人是一個天使和魔鬼的綜合體,人和人的經歷沒有相同的,也就是説,社會本身就不可能讓所有人享受到同等的待遇,這種不一樣的待遇,讓多少人的內心失去了平衡,失去了對美好的追求阿!林林總總的骯髒的巧取豪奪,充斥着我們的眼睛,振盪着我們心靈,我們該怎麼辦?

我想每一個人都會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答案。

讀教育專著有感範文6

《愛的教育》採用日記的形式,講述一個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長的故事,記錄了他一年之內在學校,家庭,社會的所見所聞,字裏行間洋溢着對祖國,父母,師長,朋友的真摯的愛,有着感人肺腑的力量,文章中孩子們所表現的更多的是閃光的美德,透過安利柯的描述,我瞭解到什麼樣的師愛才最讓學生感到温暖,把學生當親人的老師。

夏丐尊先生在翻譯《愛的教育》時説過這樣一段話:“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轉眼間,我們離開《愛的教育》所記載的那個年代已經很久了,但是“愛”這種教育的方式卻永遠不應該遠離我們,特別是遠離我們這些教育戰線上的工作者,我們要全身心的去愛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關心他們的成長,為他們的每一點進步而欣慰,用愛的泉水去滋潤孩子們幼小的心靈,讓孩子們沐浴在愛的陽光中,自由,健康的成長!愛是博大的,無窮的,偉大的力量,是教育中所不能缺少的。這部處處洋溢着愛的小説所藴涵散發出的那種深厚,濃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偉大。全書以一個“愛”字貫穿始終,這不就是我們教育工作者所需要的嗎?愛究竟是什麼,它像空氣一樣,每天都在我們身邊,但又因為它無影無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們忽略。但我們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義已經融入我們的生命,而面對我們的教育,愛,應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

文中有一則小故事讓我感受頗深,有一個叫克洛西的殘疾孩子被一羣孩子欺侮,克洛西將一個墨水瓶擲去,正巧擲在了先生的胸部,當先生問是誰是,卡隆挺身而出,然而先生眼盯着卡隆,又看看呆着的學生們,靜靜地説不是你,結果先生説了一段話,“你們欺侮了無罪的人了,你們欺侮了不幸的小孩,欺侮弱者了,你們做了最無謂、最可恥的事了,卑怯的東西,最後只説了一句我饒恕你們。從這些小小的細節上可以看出,這位先生了解他的每位學生,關愛他的每位學生。在書中有寫道,先生有説過這樣一句話:”你們以外,我沒有別的家屬在世界上,除了你們,我沒有可愛的人!你們是我的兒子,我愛你們,請你們也歡喜我!我一個都不願責罰你們,請將你們的真心給我看看,請你們全班成為一家,給我慰藉,給我榮耀。“先生的這些話,讓所有的學生都信服與他。

回想我們所教育的學生,一羣淌着鼻涕流着口水行動木納的低智商孩子,從他們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被命運所捉弄,殘忍的剝奪了普通人所擁有的權力,註定了這一生不能象正常人一樣的生活,比起正常兒童,他們沒有了以後做學問的可能,所以我們應該給予他們的愛,要超越正常人,從而限度地補償缺陷,使掌握生活中實用的知識,使他們將來能融入這個社會。

正如陶行知先生在”生活即教育“理論中闡述了”我們此地的教育是生活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麼,我們就教育什麼……以此類推,照加上去:是那樣的生活,就是那樣的教育。“智障學生的教育就是”吃飯“、”穿衣“的教育,有人説我們的教師就像保姆,的確,我們的教育不僅僅是在學習上,還要在生活上。所以我們比起保姆還要多一樣,那就是對學生的愛。我們的學生在身理上已經落後於正常兒童,我們要從心理上給予他們更多的愛,來彌補身理上帶給他們的缺陷。

班中有一位自閉症學生,不會開口説話,但他有一個壞習慣,就是吐口水,玩口水,造成的結果就是在他的周圍全都是口水,包括身上,課桌上,椅子上,地上,甚至是同桌的身上,怎麼辦,打他,那是犯法的,罵他,那是不道德的,講道理,他又聽不懂。面對這樣的學生,我們不能因為他們的缺陷而放棄,學校和家長都期待着我們用最先進最科學的理念來開發這些孩子的智力,我們需要的是充分的精力去打一場持久戰。師生之間的一次簇膝長談恐怕對於部分學生收效甚微,所以在師生之間建立一條”有情,有意,有愛“的道路。

愛,像空氣,每天在我們身邊,因其無影無形就總被我們忽略,其實他的意義已經融入生命。一個人的生命是非常短暫的,每個人都有其閃光點,就算是我們的學生也是如此,而作為教師的我們,不能吝嗇我們愛,愛是博大的,無窮的,偉大的力量,我們要把這種愛奉獻給我們的學生,讓他們能感覺到自身的價值,給他們信心和勇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jiaoyu/7y9rq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