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教育 >

法制安全教育課教案

法制安全教育課教案

作為一名教職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藉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麼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法制安全教育課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法制安全教育課教案

法制安全教育課教案1

活動目標:

1、在參加活動中通過觀察和討論,瞭解在家庭環境中活動時的安全注意事項。

2、根據已有經驗,在木偶表演中,發現他人活動的危險,並積極為他們提出安全建議。

活動準備:

1、事先與住在幼兒園附近的幼兒家長聯繫

2、小男孩和小女孩的木偶。

3、教學掛圖和幼兒用書。

活動過程:

1、帶幼兒參加真實的家庭環境,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教師:今天老師要帶小朋友們去一個小朋友家做客,你們想去嗎?

2、幼兒觀察客廳,瞭解在客廳的安全注意點。

(1)觀察客廳,熟悉客廳中的擺放。

教師:我們先來到他們家的客廳,發現客廳中存在的危險。

(2)引導幼兒觀看木偶表演,發現客廳存在的'危險。

①教師:請小朋友們看一看小弟弟和小妹妹在幹什麼?

②教師才做玩偶表演:小女孩被小椅子絆倒,小男孩的腳踢到電視櫃下面的尖角上。

③教師:小妹妹被絆倒疼不疼呀?怎樣走路才不會被絆倒呢?小弟弟的腳踢到了哪裏?他的腳會感覺怎麼樣?

3、引導幼兒觀察餐廳,知道在餐廳中的安全注意點。

(1)引導幼兒觀察餐廳,瞭解餐廳中的物品擺放

(2)引導幼兒觀看玩偶表演,發現餐廳中存在的危險。

4、引導幼兒觀察卧室,知道在卧室中的安全注意點。

(1)引導幼兒觀察卧室,瞭解卧室中的物品擺放。

(2)引導幼兒觀看玩偶表演,發現卧室中存在的危險。

5、觀看教學掛圖引導幼兒總結,結束活動。

教師:今天我們去做客,發現了小弟弟和小妹妹的危險,我們還幫助了他們。那我們在家的時候呀注意些什麼呢?

法制安全教育課教案2

教學要求:

認知:

1、知道有關公共場所所應遵守的公共秩序。

2、列舉説明公共場所所需要的良好秩序。

行為:l、在校外自覺遵守公共秩序。

2、見到同學有不遵守公共秩序的行為能批評、勸阻。教學要點:

1、公共秩序是公共場所的紀律,我們應當知道有關公共場所的公共秩序。

2、公共場所所需要的良好公共秩序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自覺遵守。

3、在公共場所自己要遵守公共秩序,看見同學有不遵守公共秩序的行為能批評、勸阻。教學準備:

1、瞭解學生中遵守公共秩序的情況。

2、收集與遵守公共秩序有關的資料。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新課

1、你在哪些公共場所見過這樣的標語?(出示:請安靜、請依次排隊、請勿吸煙)

2、當你看到這些標語時你是怎樣做的?

師:我們是國小生,必須遵紀守法,我們該怎樣從遵守公共秩序做起呢?請大家一起來學習《遵守公共秩序》一課。(板書課題)

二、學文、明理、導行

1、生跟着錄音熟悉課文內容(放錄音)

思考:我們為什麼要遵守公共秩序?

2、師講解告訴學生:

公共場所是我們大家共同生活、學習、工作的地方。公共秩序是人們長期生活中為適應共同生活的需要逐步形成和建立起來的一系列的規則。人們按照這些規則辦事社會就井然有序。

3、出示(雙江國小排着整齊的隊伍到劇場看雜技表演)教師提問、學生討論:

①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們遵守公共秩序?

(排隊入場、按票入座、演出中役有走動、看演出時不亂吼叫、結束時場地上沒有瓜皮果殼)

②劇場的叔叔阿姨是怎樣稱讚他們的?説明他們怎麼樣?

③他們遵守了公共秩序對社會生活有什麼好處?

(啟發學生從心情、演員完成任務的情況、劇場工作人員的態度等方面來談)

師小結:遵守公共秩序可以使公共場所裏被服務者心情舒暢,服務者滿意,公共場所井然有序,展示我們自己的文明程度。

但是有些學校個別同學就不是這樣。

4、出示圖:

5(圖畫內容:小明等幾位同學在一個車站停車場裏打鬧,小剛勸他別這樣做,他不聽,正在這時,一輛客車從車站開出,另一輛正要進站,小明他們不讓道,在兩輛客車間追打,司機來了個急剎車,才避免了重大事故的發生。)

問:①幾個國小生幹了一件什麼事?他們擾亂了哪裏的'秩序,結果怎樣?②哪位同學的行為是好的?他做了什麼事?師小結:不遵守公共秩序害處大

板書:公共場所需要有良好的公共秩序,是人們正常學習、生活、工作的保證。

三、深化認識

下面這些説法正確嗎?請用事例説明理由。

1、有的同學説:“如果不要公共秩序;大家隨隨便便,自由自在,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不是更好嗎?

2、一個人不遵守公共秩序沒有關係。

師小結:遵守公共秩序是必要的,每個人都必須自覺遵守,秩序是自由的第一條件。

板書:個人行為影響公共秩序

遵守公共秩序從我做起

四、行為指導

1、你到過哪些公共場所?你知道這些公共場所的秩序嗎?

2、議議、做做:同學們常去公共場所,請你照例子用有關的規則提醒大家,明確有關公共場所應遵守的公共秩序。

a.上車時;b.到影劇院;c.到遊樂場;d.在商店

五、深入導行

生分組討論:遇到下列情況你該怎麼辦,為什麼要這樣做?

1、同學們在圖書室裏排隊借書,你看見了一個同學沒排隊而擠進了隊伍。

2、你班某同學,在商場裏亂扔果皮、紙屑,服務員批評他,他和服務員大鬧,你上前勸阻,可這位同學不聽。

師再問:當你見到不守公共秩序的行為該怎樣辦?(啟發學生答出:要阻止、批評等)

六、課堂總結

師:通過今天對《遵守公共秩序》這一課的學習我們懂得了什麼?

在生回答的基礎上師進一步談話:生活中有許多看起來是微不足道的事情,實際上都同社會的主產、生活乃至每個社會成員的工作、學習生活密不可分,如果一個社會的公共秩序受到了破壞,這個社會的正常生產和生活也就受到極大的影響,社會風氣就會頹敗,反之如果一個社會的每個成員都學法、懂法、守法、護法,擁有一個良好的公共秩序,那麼社會就會有條有理,井然有序,因此建立一個良好的社會公共秩序,是我們大家的迫切希望,希望同學們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認真遵守公共秩序吧!

法制安全教育課教案3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對火災事件的瞭解,知道發生火災的主要原因,提高學生的防火意識,明確防火自救的重要性。

2、掌握一些消防安全常識及滅火、防火自救的方法,學會本領,化險為夷,提高學生的自救意識,培養應變能力。

3、培養學生利用各種方法查閲、收集、處理信息資料,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能力、獲取新知識能力、交流與合作能力,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意識及認真負責的科學態度與科學道德。

二、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火災現場圖片。

2、學生蒐集、查閲有關防火自救知識的資料。

三、教學時間:

一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圖片展示,引入新課。

1、教師展示各種火災現場圖片,提問:看了這些圖片,你想説什麼?你在哪裏還看到過這樣慘不人睹的場面?有什麼感受?(指名回答)

2、小結:是呀!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生命如此美麗,但又是如此脆弱。我們要珍惜寶貴的生命,提高防火意識,掌握一些自救逃生的方法,時時刻刻注意安全,願同學們乘上安全之舟,揚起生命之帆,在知識的海洋裏乘風破浪。

(二)引導研讀,歸納整理。

1、教師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組內交流自己收集到的防火自救知識資料。也可以聯繫實際談談自己所瞭解的'防火自救的知識,有什麼困惑也可提出來。

2、全班交流。

(三)競賽活動,遊戲激趣。

1、搶答題。(老師提供部分問題,學生可適當補充。)(1)生活中的哪些因素會引起火災?

(2)一旦發生火災,要迅速撥打什麼電話號碼?

(3)撲救時是先救人還是救物?先斷電還是先救火?(4)電話報警時要注意報清、報全哪些信息?

(5)列舉幾種逃生方法。如:關門求生、從窗户逃生、安全出口逃生等。

2、判斷題。(學生也可補充題目。)

(1)禁止學生攜帶煙花、爆竹、砸炮、火柴等易燃易爆物品。(2)有一天,某國小四年級學生到某山林去野炊。(3)報警時報警人的姓名和電話號碼可以不説明。

(4)發生火災時,不要盲目開窗開門,用濕毛巾、衣服等衣物包住頭腦,尤其是口鼻部。

(5)家用電器起火,應馬上關掉電源開關,千萬不要往電器上潑水。

3、遊戲:編一編防火的拍手歌。如:

你拍一我拍一,拍完南北拍東西。你拍二我拍二,咱倆宣傳做夥伴。你拍三我拍三,禁火場所別吸煙。你拍四我拍四,用火不當會出事。你拍五我拍五,煙囱壞了快修補。你拍六我拍六,風大失火不好救。你拍七我拍七,不要玩火做遊戲。你拍八我拍八,電線不能隨便拉。你拍九我拍九,火警電話一一九。你拍十我拍十,人人防火要落實。

(四)課堂小結:

同學們,今天這節安全教育課別開生面,很有教育意義。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呢?(學生自由發言)

(五)課外延伸:

請同學們畫一畫關於火的圖片。完成後,將在班內、校園內展示

法制安全教育課教案4

教學目標:

1、知道犯罪的構成和什麼叫犯罪;

2、知道犯罪的兩種形式;

3、通過學習使學生知法、懂法、守法。

教學重點:

理解掌握犯罪的條件

教學難點:

理解兩種犯罪形式中的第二種形式:不作為。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安靜的課堂、井然有序的校園,由什麼作為保證呢?

2、校門口接送低年級的學生家長,都在校門口的兩側的什麼位置?為什麼要在這個位置等學生?又是由什麼作為保證呢?

3、我校門口的馬路上,有橫過馬路的斑馬線,學生為什麼要走他呢?

過渡:學校的規章制度,保證了學校的井然的秩序;國家的法律法規,保障了社會的穩定。法律的作用這麼大,我們要多學習一些法律,學法才能知法,懂法,才能很好的遵守法律。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我國憲法中的刑法。

二、學習:刑法

(一)、犯罪的構成

指行為人的某種行為構成犯罪,必須具備的主觀要件和客觀要件的總和,一個行為構成犯罪,必同時具備以下四個條件:

1、犯罪客體

是指我國刑法所保護的,而被犯罪行為所侵犯的社會關係。

2、犯罪的客觀方面

指犯罪行為的客觀外在表現

犯罪行為包括兩種基本形式:

(1)作為:用積極行動實施刑法所禁止的`行為

(2)不作為:負有某種特定義務,並且具有履行這種義務的能力,而有意識的不實施該種行為,從而造成危害社會的結果。

例如:不作為,就是指行為人負有實施某種行為的特定法律義務,能夠履行而不履行的危害行為。不作為違反的是刑法的命令性規範,即當為而不為。比如,負有扶養義務的行為人對不具有獨立生活能力的人拒絕扶養,而情節惡劣的,就是一種典型的不作為。從犯罪構成的角度看,我國刑法中的由不作為的行為形式實現的犯罪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刑法明文規定只能由不作為構成的犯罪,在刑法上被稱為純正(真正)不作為犯,如遺棄罪等;一種是既可以由作為實現,也可以由不作為實現的犯罪,在刑法上被稱為不純正(真正)不作為犯,如故意殺人罪、決水罪等。

3、犯罪主體

實施犯罪行為,依法應負刑事責任的人。

標籤: 教育課 教案 法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jiaoyu/m5mop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