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教育 >

《教育的力量》讀後感4篇

《教育的力量》讀後感4篇

當閲讀了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教育的力量》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育的力量》讀後感4篇

《教育的力量》讀後感1

第一次看到“快樂是一種美德”這句話是在肖川教授的《教育的力量》一書中,當時心裏就莫名的激動。

説起快樂,很多老師會無奈地搖頭説:“我不快樂!”是的,社會的競爭、工作的壓力、家長的期盼、學生的素質……這一切已經使身為教師的我們身心疲憊。其實,在現實面前,我們往往放大了痛苦,在一點一滴中流失了本屬於我們的快樂。

做個快樂的教師並不難,主動權就在你手中。我們只要踏踏實實地工作,事事盡力去做,做到問心無愧;熱情真誠地做人,與人友善,給人歡笑,給人快樂;自己給自己營造一個快樂的空間,去放飛心情,去收穫快樂。只有當你真正快樂了,你才無愧於你做教師的職業;也只有當你真正快樂了,你才能教出快樂的學生來。對於成長的孩子來説,擁有快樂的童年生活比擁有知識更重要。

“快樂是一種美德,快樂是一種人生態度,一種個性品質。快樂是心靈的清新劑,它能夠使我們的內心變得明朗、亮麗、曠達和温暖”。是啊,沒有人會喜歡一個整天愁眉苦臉、唉聲歎氣、整天抱怨的人,我們都會喜歡那些非常陽光、帶給我們快樂,能夠喚起我們對於生活的熱愛和柔情的人。“心底無私天地寬”,做個快樂的教師吧!快樂不僅是對自己的一種美德,也是對別人的一種美德。珍惜自己所擁有的,坦然面對自己所沒有的,在今天我們應當擁有這種美德快樂的工作,快樂的生活,快樂的面對每一個相遇的人,把快樂傳給每一個與我有緣的人。

《教育的力量》讀後感2

這本書,我反覆閲讀了其中的一些文章,對我的幫助很大。比如:因為今年我要撰寫市級數學課題《在國小數學領域逐步轉化學困生提高數學成績的分層探究》,我參考了李鎮西老師的《如何善待“後進生”》,教育專家李鎮西在此文中獨到的觀點,讓我腦洞大開,受益無窮。

書中提到:轉化後進生的前提,是教師本人先“轉化”自己。“轉化”自己什麼呢?換一種兒童的眼光。是的,如果你換一種眼光,準確地説,是站在後進生的角度看他,你的心情也許會不一樣的。你不但會感到這些孩子可憐,而且可敬一一後進生長期堅持聽他聽不懂的課,他換來的是什麼呢?是老師的呵斥,是同學的嘲笑,是家長的打罵一一這就是我們號稱“以人為本”的教育給他們的全部“饋贈”。

然而,面對呵斥,嘲笑和打罵,他們從來不氣餒,不喪氣,不悲觀絕望,第二天依然揹着書包來到學校走進課堂,而且還樂呵呵的,對老師還是有禮貌,對同學依然友好,回到家裏照舊叫“爸媽,我回來了”。這種良好的心理素質,你有嗎?我所教的班級裏曹胤晨和鄧佳俊就是這樣的學生。從一年級到五年級,我逐步地轉化他們,慢慢地他們也喜歡聽課了,上學期期末考試,鄧佳俊數學成績竟然上了六十分,曹胤晨同學也進步了不少。《教育的力量》為廣大同行獻上了一份可供借鑑的行為指導,同時也充分展示了“教育的力量”。

《教育的力量》讀後感3

反覆研讀郭思樂教授的大作《向大自然尋找力量的“天縱之教”——論生本教育的本質》,深深感受到郭教授文理兼通的學問境界。

文章意在闡釋生本教育的本質,一直站在為萬千受師本本本考本教育之苦的學生謀幸福的最前沿的郭教授又一次把博大的生本教育思想化為振聾發聵的福音書傳播給中國教育界。開篇即指出教育的真諦是一定要“依託生命自然,就全局皆活”多麼深刻!讀者依稀看到一條真理的歷史長河,自東方的老子、西方的盧梭處緩緩而來,正是由於郭教授的執着與努力,才使得這個人人能讀懂,卻鮮有教育者踐行的道理終於在中國大地掀起了巨大浪潮,遍佈全國各省市及港澳台地區的生本教育實驗課堂裏孩子們神采飛揚的臉龐正是那些美麗的浪花。

記得郭老師在《教育走向生本》的序言中講到,“教育面對的是人,他承載着人類幾百萬年的基因從遠古走來,又向未來奔去。”然而,我們最不瞭解的就是我們人類自己,我們可以創造大量的高科技的物質,我們卻無法獨立的創造一個人。雖然,我們無法獨立的創造一個人,但是我們有可能改變着一個人的命運,因為我們是教師。

“我們的涉及生命高級活動的教育知識,卻停留在研究者的意識和被研究者的意識領域之中,我們一直忽略在意識領域之外,還有廣大的機能領域,而正是這樣的領域,決定了我們的教育的發生和形成,以及結果。”郭老師讓我們去意識我們未意識到的領域,不是忽視他的存在,而是倍加重視和呵護。面對我們未意識到的領域我們該怎麼做呢?

相信機能,相信人的本能,充分發揮人的潛能,激發人的生命活力,依靠生命,激揚生命,而不是模擬生命,控制生命。所以,讓我們一起向大自然尋找力量吧!

《教育的.力量》讀後感4

讀書是一種幸福,是一種樂趣,是一種享受。帶着一份閒適和虔誠,我再次潛心研讀了肖川先生的教育專著——《教育的力量》。

《教育的力量》這本書中,肖川老師有一句話,使我感受頗深,肖川老師提到“教育即解放,教育意味着探索,意味着啟蒙,而不是宣傳和灌輸;是平等對話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豐富認識,而不是統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極防範”。讀了這段話後,我有一種被喚醒的感覺。想想在平常的教學和班級管理工作中,自己的有些做法,我深感做為人師的不稱職。為了讓班級的紀律安靜,以自己的意志強制學生不要亂説話;為了能夠在考試中取得優異的成績,有些問題曾經讓學生無數次機械記憶;在有時的課堂上,為了加快課程進度,強行限制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十幾歲的國小生,正是活潑開朗、思維敏捷,可塑性極強的時候,當學生亂説話的時候,身為老師,應該反思一下:自己的課堂是不是不夠吸引學生,老師的人格魅力是不是不夠;當學生同樣的問題經常出現錯誤的時候,身為老師,應該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學方法是不是不適合學生;當學生上課回答問題不積極,思維不敏捷的時候,老師應該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的教學模式限制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雖然教育不是萬能的,但作為一名一線的教師,在以後的日常教學中,我應該試着引領學生探索新知;與學生平等對話、自由的交流;尊重學生、信任學生。讓我們的學生在公開、平等、寬鬆的教育環境中健康、快樂地成長。

標籤: 讀後感 教育 力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jiaoyu/p397e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