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有關歷史教師總結3篇

有關歷史教師總結3篇

總結是事後對某一時期、某一項目或某些工作進行回顧和分析,從而做出帶有規律性的結論,它可以促使我們思考,讓我們一起認真地寫一份總結吧。但是總結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歷史教師總結3篇,歡迎大家分享。

有關歷史教師總結3篇

歷史教師總結 篇1

本學期,從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積極向老教師請教,結合本校的實際條件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使教學工作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地開展,七年級歷史教學總結。立足現在,放眼未來,為使今後的工作取得更大的進步,現對本學期教學工作作出總結,希望能發揚優點,克服不足,總結檢驗教訓,繼往開來,以促進教訓工作更上一層樓。

一認真備課,不但備學生而且備教材備教法,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實際,設計課的類型,擬定採用的教學方法,並對教學過程的程序及時間安排都作了詳細的記錄,認真寫好教案。每一課都做到“有備而來”,每堂課都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並製作各種利於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課後及時對該課作出總結,寫好教學後記,並認真按蒐集每課書的知識要點,歸納成集。

二、增強上課技能,提高教學質量,使講解清晰化,條理化,準確化,條理化,準確化,情感化,生動化,做到線索清晰,層次分明,言簡意賅,深入淺出。在課堂上特別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加強師生交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作用

讓學生學得容易,學得輕鬆,學得愉快;注意精講精練,在課堂上老師講得儘量少,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儘量多;同時在每一堂課上都充分考慮每一個層次的學生學習需求和學習能力,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提高,工作總結《七年級歷史教學總結》。現在學生普遍反映喜歡上語文課,就連以前極討厭語文的學生都樂於上課了。

三、虛心請教其他老師。在教學上,有疑必問。在各個章節的學習上都積極徵求其他老師的意見,學習他們的方法,同時,多聽老師的課,做到邊聽邊講,學習別人的優點,克服自己的不足,並常常邀請其他老師來聽課,徵求他們的意見,改進工作。

四、真批改作業:佈置作業做到精讀精練。有針對性,有層次性。為了做到這點,我常常到各大書店去搜集資料,對各種輔助資料進行篩選,力求每一次練習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時對學生的作業批改及時、認真,分析並記錄學生的作業情況,將他們在作業過程出現的問題作出分類總結,進行透切的評講,並針對有關情況及時改進教學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課後輔導工作,注意分層教學。在課後,為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相應的輔導,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時加大了後進生的輔導力度。對後進生的輔導,並不限於學習知識性的輔導,更重要的是學習思想的輔導,要提高後進生的成績

首先要解決他們心結,讓他們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對學習萌發興趣。要通過各種途徑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和上進心,讓他們意識到學習並不是一項任務,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滿樂趣的。從而自覺的把身心投放到學習中去。這樣,後進生的轉化,就由原來的簡單粗暴、強制學習轉化到自覺的求知上來。

使學習成為他們自我意識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礎上,再教給他們學習的方法,提高他們的技能。並認真細緻地做好查漏補缺工作。後進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識斷層,這些都是後進生轉化過程中的拌腳石,在做好後進生的轉化工作時,要特別注意給他們補課,把他們以前學習的知識斷層補充完整,這樣,他們就會學得輕鬆,進步也快,興趣和求知慾也會隨之增加。

六、積極推進素質教育。目前的考試模式仍然比較傳統,這決定了教師的教學模式要停留在應試教育的層次上,為此,我在教學工作中注意了學生能力的培養,把傳受知識、技能和發展智力、能力結合起來,在知識層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發揮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讓學生的各種素質都得到有效的發展和培養。

存在的不足是,學生的知識結構還不是很完整,國小的知識系統還存在很多真空的部分。這些都有待以後改進。

歷史教師總結 篇2

一、認真教學:

本人擔任高一五個班的歷史教學工作。我嚴格要求自己,做到為人師表,舉止文明禮貌,以身作則,注重言傳身教。本人堅持認真備課、上課、聽課、評課,做好課後輔導工作,嚴格要求學生,尊重學生,發揚教學民主,使學生學有所得,得到提高,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為了上好課,我做好課前準備:備好課。我認真做好教學中的每一步工作,認真對待每一節課,備課深入細緻,教案書寫工整詳細,真正做到了有備而上。認真鑽研教材,瞭解教材的結構,重點與難點,掌握知識的邏輯,瞭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的質量,學習新知識可能會有哪些困難,並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考慮教法,解決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傳授給學生。

二、愉快教學:

課堂上,我組織好課堂教學,關注全體學生,注意信息反饋,調動學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對穩定性,同時,想方設法創設教學情景,使他們產生愉悦的心境,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提問面向全體學生,注意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五個班各有它的特點,有的班紀律好但欠缺課堂的氣氛或互動,有的班氣氛好但欠缺良好的紀律,有的班不但紀律差些而且課堂反應也不如人意。所以我在備好正規課堂外還會根據不同的班設計適合每個班的教學方案。力求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上好每一節課。

對高中生來説,課堂的內容既講究愉快也要講究內涵,對歷史教材的知識進行豐富的思想表達,見解闡述的獨到,都是引導學生感悟的重要內容。但由於課堂教學時間的有限,為了使這些精彩給學生留下整體印象,我在教學中抓重點,引導學生對內容反覆閲讀,以悟出教材豐富的內涵。同時我還注重對學生的表達能力的培養,鼓勵他們大聲回答問題,無論對錯,主要是大聲我就進行表揚,同時也進行一分鐘朗誦。在課堂我時刻注意去鍛鍊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

三、課外教學:

另外,我還補充適量的貼合學生實際、貼合大學聯考的時事引導閲讀,幫助學生掌握豐富的材料,從而有效地提升學生的閲讀面。

歷史教學不能單靠課堂教學,我們不能把課本當作教材的全部,要以課本只是例子,在日常教學中,我在完成教學任務之餘,也騰出一些時間加進些課外的材料,引導學生思考問題,關心社會,學以致用,然後做相關的練習。

在當前的課改形式下,死守課本是跟不上潮流的,而且現在知識更新快如果不注意對社會發展的把握是很容易造成思維僵化。所以我平時也多留心社會的動態、注意國家的的發展,也常閲讀報紙雜誌。同時也向學生介紹一些見解,也鼓勵學生增加閲讀,積極思考。

教學是無止境的,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將不斷學習,更新教育觀念,注重教育科研,努力工作,發揚優點,改正缺點,開拓前進,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爭取將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嶄新的層次。

歷史教師總結 篇3

正如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何成剛博士所指出的,20xx年版國中歷史課程標準更加突出了歷史課程的"四性",即"思想性"、"基礎性"、"人文性"、"綜合性"。何博士進一步對課標"四性"進行更具體的解讀闡釋:歷史學科的思想性決定了其教育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樹立積極的`歷史觀、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基礎性則是要教學生"學會判斷、學會思考,不人云亦云";人文性就是要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積極參與社會和國家建設的思想意識";歷史課程的綜合性特徵則應該有利於學生"學會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對歷史和社會進行全面的認識"。

真正體現歷史課程的這些特性,達到預期的課程教育目的,這就對中學歷史教師的專業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個人理解,這其中尤其凸顯出思想的重要性。應該説,做一個有思想的教師是近幾年喊得很響的一個口號。何以要做一個有思想的教師,何以要做一個有思想的歷史教師?

  這首先是教師這一職業的特點決定的,是教師的職責所在。

《義務教育法》規定,教育要"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試想,如果一個教師自己都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沒有自己的思想,怎樣去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思想也是創新的先導,是實踐的先導。"思想走在行動的前面就像閃電走在雷鳴的前面一樣",沒有敏鋭的思想引領,就談不上創新;沒有正確的思想指導,也不會有正確的實踐。大家都熟悉德國思想家雅斯貝爾斯的這句話:"真正的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什麼是靈魂?靈魂就是一個教師的思想,你自己都沒有思想,沒有靈魂,怎樣去喚醒學生的靈魂啊?省教育廳張志勇副廳長有一篇文章,題目就是《思想是名師之魂》。何止是名師,每一個老師,每一個從事教書育人的人,都應該有自己的靈魂,有自己的思想。法國思想家帕斯卡説過,"人只不過是一根蘆葦,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會思想的蘆葦。……我們全部的尊嚴就在於思想。"老師們可以想一下,我們自己受教育這麼多年,印象最深的老師是什麼樣的老師?絕對是那些有思想,有觀點的老師。説句實話,我們教給學生的很多具體的歷史知識,年代啊,事件啊,學生走上社會以後根本就用不到了,甚至升上高中、考上大學就忘了,但學生通過我們獲得的思想觀點,學到的思維方式,他有可能一輩子都忘不了。

  第二,正如本文開頭所説,做有思想的教師,也是歷史這一課程的特點決定的。

我們經常愛説的一句話就是"讀詩使人明智",讀史能讓人獲得智慧。但是老師們如果靜心地想一想,一節課,一學期的課甚至三年的課下來,我們教給了學生什麼智慧?答案恐怕不樂觀。我們能一二三四的列舉學生獲得了那些知識,但學生獲得了什麼智慧?不好説!歷史的智慧在哪裏?知識不等於智慧。智慧在知識的背後或者深層。從歷史本身來説,歷史記述的是前人的活動,是曾經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的活動。正是從這個角度而言,英國曆史學家科林伍德有這樣一段話,"歷史的過程不是單純事件的過程而是行動的過程,它有一個由思想的過程所構成的內在方面;而歷史學家所尋求的正是這些思想過程。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就歷史學習來説,最終的目的之一就是探究歷史表象背後的思想。"史學大家陳寅恪説"從史實求史識"。説的就是這個道理。史實背後有史識,也就是説,歷史知識的背後有人的認識,有觀點,有思想。這才正是歷史能給與我們的智慧。正如齊魯師範學院歷史教授齊健老師所説:"從歷史學科的角度來講,在歷史教學時,最必須的是要教給學生有生命的、有思想的歷史;那麼,作為一名合格的或者説優秀的歷史教師,也就必須首先是一名有思想的教師。換言之,我認為,沒有思想的教師就不是好的歷史教師"。

  第三,做有思想的教師,也是當前中學歷史教學現狀所急需的。

綜上所述,歷史教學需要思想,需要有思想的歷史教師。但是中學歷史課堂實際狀況又是怎樣的呢?不容樂觀!只有知識沒有思想或者大量存在"偽思想"的課堂在在皆是,更甚者,在錯誤的思想指導下傳授錯誤的知識。有一個説法,新課改以來老師們不缺理念,缺行動,缺落實。這看我們怎樣理解理念。新課改以來,廣泛傳播的是什麼理念呢?是關於教育教學教法的,比如新課程倡導什麼樣的課程觀啊,如何落實學生主體地位啊,怎樣創設歷史情境啊。但是,關於歷史內容本身,則相對不夠重視。仍有一些陳舊的、教條的思想觀點在指導着我們講授、分析歷史。

事實上,新課改倡導教學方法的改進,更強調教學內容的轉變。"教什麼"同"怎樣教"一樣重要,甚至説更重要。因為説到底,方法是為內容服務的。片面關注方法而忽視內容,不"學"有"術",儘管有效,但終究有限。如果不幸方法精良而內容有誤,南轅北轍,那反而會有害。

總之,教育的職責,課程的特點以及目前的教學實際都要求我們要努力做一個有思想的歷史教師。

標籤: 教師 歷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evg2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