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高三上冊歷史複習

高三上冊歷史複習

高三上冊歷史複習1

  1. 對於知識的考查

高三上冊歷史複習

注重具體概念的點狀理解逐步過渡到概念與概念之間的線、面的關聯理解。

在選擇題中,要注意題乾材料對於知識點內涵與外延的契合程度,仔細揣摩題目選項在前提條件、時空範圍、內容領域、語言邏輯等方面的表述。

  2. 對於解題方法

要注重選擇題與非選擇題的方法的區分與積累。

選擇題更多考查的是舊知識,是點的理解和系統的構建。而非選擇題則是要既要兼顧舊知識在比較分析歸納概括,又要體現新知識四大能力。

如:對於綜合題目,就是從一個歷史角度切入,在它與時俱進的演變中,運用階段性歷史特點與材料中體現的發展趨勢的關係,進行歸納與闡述。抓住共時性史實及其背後的歷史特點和趨勢。

  3.對於考查材料內容

要充分把握北京大學聯考的“五個考出來”,注重傳統文化、社會大課堂以及課堂表現等方面。

材料創設的情景依然會以時空關係、歷史地理、經濟圖表數據、政策制度等為重。

  4.對於進一步把握歷史學科基本能力與學科精神

史學核心精神在於“一份史料一份話語”,因此蒐集與運用史料,必然為歷史考試的重點。

諸如:史料閲讀與探究,歷史的解釋與評判,歷史邏輯的運用,歷史文章的寫作等。在學生充分把握史料的基礎之上,考查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等能力,提高歷史學科的基本核心素養。

  5.從期會考試後到大學聯考

相比而言,時間還是較為充裕的。

希望大家充分把握這段時間,進行知識的完整性學習和查漏補缺,將散亂無章的知識點形成初步的系統體系。

在複習時,加強運用歷史思維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把握歷史概念的內涵與外延,掌握邏輯推理的方法(事實錯誤排除、以偏概全排除、先入為主觀念排除),明晰構建論述題答案的三段論模式(背景原因、內容過程、意義影響),強化一分為二與史論結合(述評結合)思維在解讀性題目中的運用。一方面,迴歸教材,繼續完成一輪複習,另一方面訓練自己答題能力迎接期末考試。

高三上冊歷史複習2

  一、分封制與郡縣制的區別。

1.分封制與宗法制相聯繫,以血緣關係為基礎;郡縣制是按地域劃分的。

2.分封的諸侯等是世襲的,並有封地;郡縣的官吏由皇帝任免,官位不世襲,官員只有俸祿沒有封地。

3.分封制下的諸侯國獨立性很大,容易發展成地方割據勢力;郡縣則是地方行政機構,有利於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的統一。

兩者的主要區別在於中央對地方的制約關係及其地方權力的大小。郡縣制取代分封制,是官僚政治取代世襲貴族政治的重要標誌。

  二、如何認識中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及其發展趨勢?

1.確立標誌:秦王嬴政建立秦朝後,確立了至高無上的皇權,建立了完備的中央和地方行政體制。這套金字塔般的統治機構的建立,標誌着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2.突出特徵:皇權至高無上,主要表現在皇位世襲和皇帝總攬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等一切大權,中央和地方的官員必須絕對服從皇帝的命令。

3.制度的本質:是地主階級對廣大農民的專制統治。

4.內部矛盾:一是中央內部矛盾,即皇權和相權之間的矛盾;二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5.發展趨勢:君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中央權力不斷加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同時不斷調整、變革監察體制和選官制度。

  華盛頓會議含義:

是指1921年11月11日至1922年2月6日,美國、英國、日本、法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葡萄牙、中國九國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舉行的國際會議,華盛頓會議的主要成果包括三個重要條約:四國公約,限制海軍軍備條約,九國公約。這三個公約統稱“華盛頓條約”。華盛頓會議解決了一些巴黎和會未能解決的問題,調整了日、美、英等國在遠東、太平洋地區的關係,形成了一次大戰後帝國主義重新分割世界的新體系即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華盛頓會議:

  1、背景:

①巴黎和會美國攫取世界霸權計劃失敗。

②帝國主義國家戰後在亞太地區矛盾尖鋭。

③為爭奪霸權,美、英、日在該地區進行軍事競賽。

④中華民族的覺醒,中國人民反帝鬥爭進入新的時期。

⑤戰後各國都需要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希望通過外交途徑來緩和矛盾。

2、發起國:美國

3、目的:為了緩和它們之間的矛盾和重新分割太平洋地區的勢力範圍,平息中國反帝怒潮。

4、時間:1921年11月?1922年2月。

5、參加國:美、英、日、中、法、意、比、荷、葡九個國家。

6、操縱國:美、英、日。

7、主要議題:英日同盟問題、海軍軍備競賽問題、中國問題。

8、內容:《四國》;《五國》;《山東》;《九國公約》

9、影響:

(1)華盛頓會議是巴黎和會的補充和繼續,調整了帝國主義之間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特別是在中國的利益衝突,構成華盛頓體系。

(2)美國是華盛頓會議的勝利者,它的海軍力量同英國的海軍力量並駕齊驅,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又達到抑制日本勢力膨脹的目的。

(3)日本,英等國受到抑制。

(4)中國是的受害國。

(5)最終形成了帝國主義戰後國際關係的新格局,即凡?華體系。

  美國在華盛頓會議上取得的成果:

由於美國主導了這次會議,考試技巧,所以美國收穫頗多。

在《四國條約》方面,美國成功地拆散了英日同盟,掃除了美國在亞太地區擴張的重大障礙。

在《五國條約》方面,美國一方面取得了與英國海軍平起平坐的地位,另一方面又制約了自己的最危險的競爭對手日本海軍,可謂是一箭雙鵰。

在中國問題方面,成功地打擊了日本在中國的侵略利益,而使自己多年追求的“門户開放”政策得以實現,從這一政策中,使它可以利用自己的強大經濟優勢,爭得更多的利益。所以可以説華盛頓會議是美國外交在亞太地區的全面勝利。

相關高中歷史知識點:凡爾賽體系的實質及其不穩定性

  凡爾賽體系的實質及其不穩定性:

1、體系的構成:《凡爾賽和約》及其隨後簽訂的對奧、匈、保、土的各項條約一起,構成了凡爾賽體系。

2、體系作用範圍:確立了戰後帝國主義在歐洲、非洲和中東地區的國際關係新秩序

3、對凡爾賽體系的評價:

(1)實質:是帝國主義戰勝國在宰割安排的戰後世界國際體系。

(2)作用:

①暫時緩和了帝國主義在上述地區的矛盾,使資本主義發展進入相對穩定時期。

②改變了歐洲的政治格局,出現了一系列新興民族國家。

③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國際政治格局,歐洲地位受到削弱,美、蘇、日崛起。通過國際會議上的外交鬥爭調整國際關係比起軍事對抗方式是一大進步

(3)體系下矛盾決定其不穩定性:

①戰勝國之間分贓不均引起新的矛盾(意大利不滿、美國最終不批准和約)。

②戰勝國與戰敗國戰敗國特別是德國對和約滋生了強烈的民族主義和復仇主義情緒,成為後來法西斯上台的重要原因。因沒有真正按照民族自決原則安排領土,引起中、東歐新興民做國家間出現了新的民族矛盾。

③資本主義國家與蘇聯。

④資本主義國家與被壓迫民族國家之間:“委任統治”實質是維護殖民統治,導致民族運動高漲(土、印、中等)。

相關高中歷史知識點:國際聯盟的建立

  國際聯盟含義:

國際聯盟(LeagueofNations)(簡稱國聯)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組成的國際組織,宗旨是減少武器數目、平息國際糾紛及維持民眾的生活水平。但國聯卻不能有效阻止法西斯的侵略行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被聯合國取代。國際聯盟盟約中各國達成一致的內容包括:維護和平原則、非戰和裁軍原則、集體安全原則和委任統治原則等。

  國際聯盟:

1、背景:

①一戰的巨大損失使人們渴望建立能維護和平的國際體系;

②美國總統威爾遜的“十四點原則”,倡導建立國際聯盟盟約,以此領導世界;

③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世界成為一個整體

2、時間:1919通過了國際聯盟盟約,並被列入《凡爾賽和約》。1920年生效正式建立

3、總部:瑞士的'日內瓦

4、主要機構:會員國全體代表大會;國聯行政院;祕書處

5、宗旨:“促進國際合作,保證國際的和平與安全”,並且聲稱要裁減軍備,制裁侵略。

6、盟約原則:維護和平、集體安全、委任統治。

7、操縱:英法。由於美政治軍事實力有限,攫取世界霸權的計劃落空加上美國國內孤立主義勢力強大。美國參議院拒絕批准《凡爾賽和約》,也拒絕參加國聯。

8、解散:二戰時名存實亡。聯合國成立後,1946年宣告解散。

9、實質:英法控制下的維護凡爾賽體系的工具。

10、性質:世界上第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

11、活動:

①1924年組織締結了和平解決爭端議定書《日內瓦協定》;

②在促進國際合作方面,其有關機構或組織發揮了大量;

③用30年代英法控制的國聯對法西斯侵略採取綏靖政策

12、評價:

①它是世界上第一個具有普遍性的國際組織,為以後聯合國提供了多方面有益的經驗;

②在恢復戰後歐洲經濟、處理國際爭端、裁軍和促進國際合作方面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③沒有給世界帶來持久和平,阻止新的世界大戰(原因)。

  一、分封制與郡縣制的區別。

1.分封制與宗法制相聯繫,以血緣關係為基礎;郡縣制是按地域劃分的。

2.分封的諸侯等是世襲的,並有封地;郡縣的官吏由皇帝任免,官位不世襲,官員只有俸祿沒有封地。

3.分封制下的諸侯國獨立性很大,容易發展成地方割據勢力;郡縣則是地方行政機構,有利於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的統一。

兩者的主要區別在於中央對地方的制約關係及其地方權力的大小。郡縣制取代分封制,是官僚政治取代世襲貴族政治的重要標誌。

  二、如何認識中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及其發展趨勢?

1.確立標誌:秦王嬴政建立秦朝後,確立了至高無上的皇權,建立了完備的中央和地方行政體制。這套金字塔般的統治機構的建立,標誌着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2.突出特徵:皇權至高無上,主要表現在皇位世襲和皇帝總攬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等一切大權,中央和地方的官員必須絕對服從皇帝的命令。

3.制度的本質:是地主階級對廣大農民的專制統治。

4.內部矛盾:一是中央內部矛盾,即皇權和相權之間的矛盾;二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5.發展趨勢:君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中央權力不斷加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同時不斷調整、變革監察體制和選官制度。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kky1m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