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歷史典故六則(精選)

歷史典故六則(精選)

歷史典故六則(精選)1

元朝的大臣徹裏帖木耳,處理公務精明幹練,善於決斷。他對科舉制度深惡痛絕,決心廢除這種制度。後來,他升任中書平章政事,便奏告元順帝,請求廢除科舉制度,得到了丞相伯顏的支持,但反對的人很多,許有壬就是其中的一個。

歷史典故六則(精選)

許有壬對伯顏説:“如果廢除科舉考試制度,世上有才能的人都會怨恨的。”伯顏針鋒相對地説:“如果繼續實行科舉考試製度,世上貪贓枉法的人還要多。”許有壬反駁説:“沒有實行科舉考試製度的時候,貪贓枉法的人不也有很多嗎?”伯顏諷刺他説:“我看中舉的人中有用之才太少,只有你參政一個人可以任用!”許有壬不服氣,舉出許多當時中舉的高官來反駁伯額。伯顏當然不會改變自己的觀點,於是兩人爭論得非常激烈。

第二天,皇帝在祟天門下達廢除科舉制席的詔書,滿朝文武都要去聽讀,許有壬被特地安排在班首聽讀。儘管他心裏非常不願意,但又怕得罪皇帝,只好勉強跪在班首聽讀詔書。聽讀完詔書後,百官紛紛回府,許有壬滿臉不高興地低頭走路。有個名叫普化的御史特地走到他邊上,湊着他的耳朵冷嘲熱諷他説:“參政,你這下成為過河拆橋的人啦。”這話的意思是,你許參政是靠科舉當官的,現在宣讀皇上關於廢除科舉制度的詔書,你跪在最前面,似乎是廢除科舉制度的領頭人,就像一個人過了橋後就把橋拆掉一樣。許有壬聽了又羞又恨,加快步伐離開。之後他藉口有病,再也不上朝了。

【成長心語】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指的是用時間來觀察人的方略。所謂用時間來看待朋友,就是説看朋友是否可靠要長時期來觀察,而不應在見面之初就對一個人的好壞下結論。因為太快下結論,你會以個人的好惡觀念而發生偏差,影響你與別人的交往。另外,人為了生存和利益,大多會戴着假面具,甚至在達到自己的目的後就過河拆橋,這樣的人是我們要小心應對的。用時間來看待朋友,才是朋友間交往的最正確原則。

指囷相贈

【出處】《三國志·吳志》。

【釋義】囷:圓形的穀倉。指着穀倉裏的糧食,表示要捐贈給他人。形容慷慨資助朋友。亦作“指囷相助”。

歷史典故六則(精選)2

戰國時候,齊國的孟嘗君喜歡招納各種人做門客,號稱“賓客三千”,有才能的讓他們各盡其能,沒有才能的也為他們提供食宿。

有一次,孟嘗君率眾出使秦國。秦昭王將他留下,想讓他當相國。孟嘗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來。不久,大臣們勸秦王説,孟嘗君出身王族,而且在齊國有封地,必定不會真心為秦國辦事。秦昭王覺得有理,便把孟嘗君和他的手下人軟禁起來,只等找個藉口殺掉他們。

秦昭王有個最寵愛的妃子,他對這個妃子言聽計從。孟嘗君派人去求她幫助,這個妃子答應只要拿到那一件天下無雙的狐白裘做報酬,就幫孟嘗君。但是那件狐白裘在剛到秦國時,就已經獻給了秦昭王。這時,有個門客説:“我去把狐白裘找來!”説完就走了。

原來,這個門客善於鑽狗洞偷東西。他知道昭王特別喜愛那件狐裘,將它藏在宮中的精品貯藏室裏。他藉着月光,輕易地鑽進貯藏室把狐白裘偷了出來。妃子見到狐白裘,便設法説服秦昭王放棄了殺孟嘗君的念頭,並準備過兩天為他餞行,送他回齊國。

孟嘗君怕夜長夢多,立即率手下連夜向東快奔。到了函谷關正是半夜,按秦國法規,函谷關每天雞叫才開門。大家正犯愁時,孟嘗君的另一個門客學起了雞叫,附近的雞也紛紛跟着叫了起來,接着,城關外的雄雞都打鳴了。守關的士兵以為天亮了,立即起來打開關門,放他們出去。孟嘗君靠着雞鳴狗盜之士逃出了秦國,等到秦王反應過來時,已經來不及了。

【成長心語】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重要的不是幹什麼,而是如何用心去做,付出了就會有回報。所以,我們千萬不要妄自菲薄,因為,你並不比人差,世間正是有了差別美才更顯得豐富。不要妄自菲薄,是因為生活總是向前看的,不能預料的事情太多,努力抓住每次機會,做好自己能做好的事,就是成功。

三人言市成虎

【出處】(西漢)劉向《戰國策·魏策二》。

【釋義】三個人謊報市集裏有老虎,聽者就信以為真。比喻説的人多了,謠言也會被人信以為真。

歷史典故六則(精選)3

魯肅是三國時期東吳的名將,他出身士族,家產豐厚。他從小就習文練武,時刻準備建功立業。很快,他就成了遠近聞名的有識志士。

當時,年少有為的周瑜,在袁術手下擔任居巢長。他聽説魯肅也是一個少見的人才,便很想結識他。

不久,周瑜便決定去拜訪魯肅。他帶着幾百名士兵故意從魯肅家門前經過,順路去拜訪魯肅。寒暄過後,他對魯肅説:“小弟軍中乏糧,不知魯兄能否資助一些軍糧?”

魯肅看到周瑜儀表堂堂,早有幾分敬意,有心與他結交,聽他説要借軍糧,心想正好做個見面禮吧,便不假思索地一口答應。他帶着周瑜到自己家後院米倉前説:“這裏有兩囷米。每囷有三千石米,小弟隨便取一囷好了。”

周瑜聽了,非常感動。對魯肅的慷慨大度和高潔品格十分讚賞。此後,二人往來密切,結成莫逆之交。

後來,袁術也聽到了魯肅的名聲,為加強實力,便任命魯肅為東城的長官。不多時,魯肅發現袁術諸多不足,認為他成不了大業,便帶部下投奔了周瑜,接着二人一起投奔了東吳,歸順孫策。

公元200年,孫策死後,年僅19歲的孫權,開始掌管軍政大權。孫策臨終時對孫權説:“今後,內務請教張昭,用兵請教周瑜。”

周瑜不辱使命,從外地趕回吳郡,輔佐孫權,還對孫權説:“張昭有見識,我的能力很差,恐怕辜負你兄的託付。我願意推薦一個人,一起來幫助你。”

孫權一聽,很高興:“你説的是誰?”周瑜説:“我認識一個人,名叫魯肅。他是臨淮東城人,很有軍事才能,學識淵博,有抱負。”孫權聽了,點頭稱讚並表示同意,就讓周瑜把魯肅請來,為自己身邊增添了一個出謀劃策的助手。從此,周瑜與魯肅一起成了孫權的左膀右臂。在建立孫吳的政權過程中,他們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後來,人們依據上述歷史故事概括出“指困相助”這個典故,亦稱“魯肅指囷”。用它來稱讚慷慨熱情地幫助朋友的精神。

【成長心語】

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幫助他人,實際上就是在幫我們自己,當我們把別人腳下的絆腳石搬開時,或許正好給自己鋪平了道路。魯肅幫助周瑜解決了軍糧問題,周瑜則幫助魯肅成就了事業。因此,當別人需要幫助時,我們不妨伸出援手,微笑着對他説:“請讓我來幫你!”

歷史典故六則(精選)4

戰國時代,國與國之間攻伐不斷,為了使各國遵守信約,國與國之間通常都要將太子交給對方作為人質。

魏國的`太子要被送往趙國去當人質,魏王派大臣龐恭隨行。龐恭擔心自己長年不在國內,會有人陷害自己,於是臨行前,對魏王説:“現在假如有一個人説市集上有隻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不相信。”

龐恭説:“如果有第二個人説市集上出現了老虎,而且正在傷人,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這樣的話,我就有些將信將疑了。”

龐恭又説:“如果有第三個人説市集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那我應該就會相信了。”

龐恭説:“市集上不會有老虎,這是很明顯的,可是經過三個人的謠傳,就好像真的有老虎了。現在趙國的國都邯鄲距魏國的國都大梁之間的距離,比市集離大王遠多了,在背後議論我的人也一定不止三個,希望大王聽到關於我的傳言的時候,一定要明察,這樣我才能放心地陪太子去趙國。”

魏王聽了龐恭的話,知道了他的擔心,安慰他説:“你放心去吧,這一切我都知道。”

於是,龐恭告別了魏王,陪着太子到趙國的都城邯鄲去了。

果然不出所料,他們剛到邯鄲不久,便有誣陷龐恭的謠言傳到了魏王的耳朵裏。等到龐恭陪同太子回到魏國的時候,他已經失去了魏王的信任,此後再也沒有見過魏王。

【成長心語】

小人的一大特色便是喜歡搬弄是非、興風作浪。如果為了一些莫名其妙的謠言而影響自己和朋友的生活,不是太不值得了嗎?所以,我們要做生活中的智者。智者首先要做的就是不要介入謠言的圈子。你所在的圈子很有限,任何的閒言碎語遲早會傳到對方那裏。其次,如果你真的得知了別人的祕密,千萬不能對其他人講,沒有人會真的替你保守祕密。要明白,保守了一個祕密,你就少了一次受傷害的可能,多了一次受別人賞識的機會。再次,如果自己被謠言的利刃刺中,一定要保持冷靜,不予理睬是最好的辦法,泰然處之、光明磊落,任何謠言都會隨風而去。

過河拆橋

【出處】《元史·徹裏帖木耳傳》。

【釋義】自己過了河,便把橋拆掉。比喻達到目的後,就把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一腳踢開。

歷史典故六則(精選)5

扁鵲是戰國時期的一位名醫,醫術非常高名,他只需診脈,就能知道患者臟腑裏的病。

有一天,他去見蔡桓公。他仔細端詳了蔡桓公的氣色以後,説:“大王,您得病了。現在病只在皮膚表層,如果不及時醫治,恐怕病情會加重的。”蔡桓公不以為然地説:“我沒有病,也用不着治!”扁鵲走後,蔡桓公對左右説:“當醫生的就愛給人治病,沒病也説你有病,只為顯示自己醫術高明。”

過了幾天,扁鵲再去看望蔡桓公。他着急地説:“您的病已經發展到肌肉裏去了。可得抓緊治療啊!”蔡桓公把頭一歪,只當沒聽見,理也沒理他。

又過了幾天,扁鵲又來見蔡桓公。他看了看蔡桓公的氣色,焦急地説:“大王,您的病已經進入了腸胃,不能再耽誤了!”蔡桓公還是不予理睬。

又過了幾天,扁鵲再一次去看望蔡桓公。他只看了一眼,掉頭就走了。蔡桓公心裏好生納悶,就派人去問扁鵲:“您去看望大王,為什麼掉頭就走呢?”扁鵲説:“病在皮膚裏,可以用熱敷;病在肌肉裏,可以用鍼灸;病到腸胃裏,可以吃湯藥。但是,現在大王的病已經深入骨髓。病到這種程度只能聽天由命了,所以,我也不敢再請求為大王治病了。”

果然,五天以後,蔡桓公的病突然發作了。他打發人趕快去請扁鵲,但是扁鵲已經逃到秦國去了。沒過幾天,蔡桓公就病死了。

【成長心語】

閉目塞聽的人,往往自視甚高,自以為是,結果卻背道而馳。蔡桓公因為害怕別人知道自己有病,就一次次拒絕扁鵲的勸告,結果也只能自作自受。古人云:“自古大度之主,不以言罪人。”我們對待批評的態度,應該是言者無罪,聞者足戒,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我們要認真接受他人糾正過錯的好意,這樣才能避免犯更大的錯誤。

當局者迷

【出處】(宋代)辛棄疾《戀繡衾·無題》。

【釋義】當局者:正在下棋的人,也指當事人;迷:糊塗,迷惑。下棋的人往往容易迷惑,看不清楚事態的發展方向。比喻當事人因主觀片面,反而糊塗。

歷史典故六則(精選)6

唐玄宗時期,大臣魏光上書要求把唐初名相魏徵整理修訂過的《類禮》列為經書,也就是作為儒家的經典著作。玄宗當即表示同意,並命元澹等仔細校閲一下,再加上註解。

不料,右丞相張説對此持否定意見,他説,現在的《禮記》,是西漢戴聖編纂的本子,使用了近千年。再説東漢的鄭玄也已加了註解,成為經書,為什麼還要改用魏徵整理修訂的本子呢?玄宗覺得他説得也有道理,便改變了主意。

但是元澹認為,本應該隨着時代的發展改換一下,這樣才能更適合現在使用。為此,他寫了一篇題為《釋疑》的文章,表明自己的觀點。《釋疑》中,客人問:“《禮記》這部經典著作,戴聖編纂、鄭玄加註的本子與魏徵修訂的本子相比,究竟哪個更好呢?”主人回答説:“戴聖編纂的本子從西漢起到現在經過了許多人的修訂、註解,雖然已經有了很長的歷史,但也出現了一些互相矛盾之處,本朝名相魏徵正是考慮到這些因素而對其進行重新整理,怎麼也沒想到那些墨守成規的人會反對!”客人聽後點頭稱是,説:“是啊,就像下棋一樣,下的人反倒糊塗,旁觀者卻看得分外清楚。”

【成長心語】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許多人都知道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站在局外看棋,客觀理智,身處局中,卻會困於其中無法脱身。當人們急於辦成某件事而深陷其中,以致忘記了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不重要的,甚至連辦事的初衷也忘得乾乾淨淨。這樣的辦事者看起來好像把事辦成了,其實失去的更多。因為關心則亂,所以一旦涉及自身的利益問題時,我們總是會在不知不覺間,把事情看得特別重,就像是對痛苦的感受一樣,所有的人都覺得自己所經歷的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但與其他的人相比,其實那根本不算什麼。身處其中,很容易就會失去理智,作出錯誤判斷,適時地跳出來,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看看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就會有不小的收穫。

雞鳴狗盜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孟嘗君列傳》。

【釋義】鳴:叫;盜:偷東西。雞叫狗偷都不是高雅的事情,比喻微不足道的本領,也指偷偷摸摸的行為。

標籤: 六則 精選 歷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l900k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