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歷史人物故事(通用13篇)

歷史人物故事(通用13篇)

歷史人物故事 篇1

淮陰屠宰場裏有侮辱韓信的年青人,對韓信説:“你即使長得高高大大,喜歡佩帶刀劍,內心還是膽怯的.。”他當眾侮辱韓信説:“韓信如果不怕死,用刀刺我;如果怕死,從我褲襠下鑽過去。”於是韓信仔細看着他,俯下身子從他褲襠下匍匐鑽過去。整個市場中的人都嘲笑韓信,認為他是膽怯的。

歷史人物故事(通用13篇)

【原 文】

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於是信孰視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歷史人物故事 篇2

沆瀣一氣(崔沆、崔瀣)hàng xiè yī qì

[釋義] 沆瀣:夜間的水氣。這裏指唐僖宗時;擔任主考官的崔沆;錄取了一個叫崔瀣的考生。所以有人開玩笑;將他倆的單名連起來是“沆瀣”兩字。指“沆”、“瀣”兩人連成一氣。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結合在一起。

[語出] 宋?錢易《南部新書》:“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榜;談者稱'座主門生;沆瀣一氣。’”

[正音] 沆;不能讀作“kēnɡ”或“kànɡ”。

[辨形] 沆;不能寫作“沉”;氣;不能寫作“起”。

[近義] 狼狽為奸同流合污 [反義] 志同道合 肝膽相照 精成團結

[用法] 含貶義。比喻氣味相投的人結合在一起。一般作謂語、賓語。

[結構] 主謂式。

[例句] (1)日本入侵者和偽軍~;鎮壓抗日英雄。

(2)這兩個人;一個尖酸;一個刻薄;~;到處惹是生非。

[成語故事]

隋唐時,讀書人要做官,都要經過科舉考試。唐僖宗當政期間,在京城長安舉行了一次考試,各地已經取得一定資格的讀書人,來到長安應考。在眾多的.考生中,有個叫崔瀣的很有才學,考下來自己感覺也不錯,就等着發榜了。主持這次考試的官員名崔沆。他批閲到崔瀣的卷子,越看越覺得好,就把地錄取了。發榜那天,崔瀣見自己榜上有名,非常高興。按照當時的習俗,考試及第的人,都算是主考官的門生,而主考官就是考試及第的人的座主,大家都尊稱他為恩師。發榜後,門生要去拜訪恩師。崔瀣自然也不例外。崔沆作為座主,見到崔澀瀣這位與自己同姓的門生;顯得格外高興。也真是巧合,“沆”“瀣”二字合起來是一個詞。表示夜間的水氣、霧露、於是,愛湊趣的把這兩個字合在一起編成兩句話:“座主門生,沆瀣一氣。”意思是,他們師生兩人象是夜間的水氣、霧露連在一起。

歷史人物故事 篇3

戰國時,孫臏經墨翟推薦,來到魏國與其同學龐涓一起為魏王效力。

一次,龐涓設酒宴與孫臏談論兵法,孫臏對答如流,還提出了一些問題,使龐涓“不知所出”。後來在魏王面前試兵佈陣,孫臏又將龐涓的陣法一一識破,而且還擺出精巧陣法,使龐涓“茫然不識”。

龐涓本來就嫉妒孫臏的才智,而如今孫臏來到魏國,對他的地位已構成了嚴重的威脅。於是,龐涓便施用詭計,誣陷孫臏私通與魏國不和的齊國,並以省親掃墓為由,準備叛魏赴齊。魏王不辨真偽,就將孫臏革職,由龐涓去問罪。龐涓本想殺掉孫臏,但想起《孫子兵法》尚未騙到手,又假惺惺地裝起慈悲來。他對孫臏説: “魏王本要判你死罪,是我再三懇求才改為刖足黥面。”心誠意善的孫臏信以為真,在肢體殘疾的情況下還恭順地為龐涓默寫《孫子兵法》。幸好龐涓的一位家丁起了憐憫之心,將真相告知孫臏。

孫臏雖然知道了龐涓的.蛇蠍之心,但如今自己肢體殘疾,如何逃脱龐涓的魔掌呢?想來想去,最後才找到一條妙計,既然龐涓加害於我是因為我的才能,何不採取 “能而示之不能”的辦法來脱身呢?於是,孫臏裝起瘋來。只見他披頭散髮,痰涎滿面,時而大哭,時而又大笑。龐涓聞訊,親自趕來察看,孫臏更是“瘋性”大發,表演得惟妙惟肖。龐涓仍有疑心,於是又叫人把孫臏拖到豬圈,送酒食試他。孫臏將酒菜打翻在地,反而嚼食遞給他的糞便,龐涓這才信以為真。眼看着孫臏如今已變成了行屍走肉,龐涓漸漸地放鬆了警戒,任孫臏在豬圈裏爬來爬去。

後來,齊國想辦法救出了孫臏,然後任命孫臏為軍師,在馬陵道與魏軍開戰,孫臏終於設計殺了龐涓,報了深仇大恨。

歷史人物故事 篇4

教學目標: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交際慾望,讓學生樂於參與到交際活動中。

2、在模擬競選的説、編、聽、評、寫的過程中,進行多角度的口語交際訓

練,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態度、交流技巧和説話習慣。

3、讓學生在充分親近歷史人物與角色體驗中,真切感受歷史故事的生動有

趣,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故事的興趣。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1、同學們,生動有趣的歷史故事一直深受大家的喜愛。誰來説説你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指名發言)

2、是呀,惹人喜愛的歷史人物實在是太多了!今天這節口語交際課,我們就一起走進歷史,親近一批大名鼎鼎的歷史人物。

二、創設情境,明確任務。

1、課件出示眾多歷史人物。如:西門豹、扁鵲、紀昌、王戎、匡衡、劉備、諸葛亮等等。

2、孩子們,來,讓我們熱烈歡迎它們的到來,向它們打打招呼吧!(學生打招呼,老師以歷史人物身份應答。)

3、創設情境,放飛思維:

(1)聽説,不久就要舉行“最受歡迎的三大人物”競選活動了!今天來的這些著名的歷史人物,都是很有實力的競選選手哦!他們聽説我們班的同學既能説會道,又樂於助人,就想在我們班尋找熱情友好的競選夥伴,進行一次模擬競選。你們願意幫助他們嗎?

(2)出示“最受歡迎的三大歷史人物”的競選程序。

最受歡迎的三大歷史人物“闖三關”競選程序:

第一關——“自我推薦關”:向觀眾介紹自己的特長、愛好、特殊優勢等,時間一分鐘。

第二關——“精彩演繹關”:講一個關於自己的生動有趣的小故事。

第三關——“隨機應變關”:根據提供的情景,即興續編故事。

4、友情提醒:同學們,現在你們可以找志同道合的`夥伴,組成競選小組,幫助你們最喜歡的一個角色進行“闖三關”的競選準備。當然,除了大屏幕出示的這些人物,如果你有更好的特別喜歡的人選,也可以參加本次模擬競選。

5、學生組建競選小組,自由準備五分鐘。

三、模擬交際,多元交際。

1、“自我推薦關”

(1)各競選小組派一人上台,以第一人稱介紹參賽歷史人物的特長、愛好、特殊優勢等。

(2)集體評議。

評議要點:

A、態度是否熱情自然;

B、有無抓住人物特點進行介紹,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精彩演繹關”

(1)各小組選派一人上台講述競選人物的小故事或精彩片段,可以用第一人稱,也可以用第三人稱。

(2)集體評議。

評議要點:

A、故事情節是否生動有趣;

B、講故事時是否面向聽眾,態度自然大方;

C、聲音是否適當,眼神和聽眾是否有交流。

3、“隨機應變關”

(1)師提供特定情境。

(2)準備兩分鐘,現場接編故事。

(3)集體評議。

評議要點:

A、故事情節是否完整、生動合理;

B、儀態是否自然大方、語言是否流利、有聲有色等等。

四、評選推薦,寫推薦詞。

1、根據“闖三關”中的表現,確定最有實力的三位推薦對象。

2、集體交流,寫推薦詞。

五、課堂總結,拓展延伸。

1、總結:孩子們,一個個精彩紛呈的歷史故事,就像一位位老師,一面面鏡子,給人智慧與啟迪。多讀歷史故事,多與歷史人物交流吧,你會有不一樣的收穫。

2、推薦閲讀《史記》。

歷史人物故事 篇5

牛頓有時也不開竅

牛頓小時候養有兩隻貓,一隻大,一隻小。牛頓為了讓貓自由出入,在門上開了兩個洞,也是一個洞大,一個洞小。一天他鄰居見到他,對他説:你何必要開兩個洞,只要開一個大洞不就行了。

牛頓聽了,恍然大悟,連聲稱讚道:“説得對,真是高見!可我怎麼也想不出你這個好主意來。”

牛頓受罰

有一天,牛頓上飯館吃飯,吃了一半,他突然想起了實驗中一個難題,連忙放下餐具,朝門外跑去。

見到這種情形,飯館老闆可慌了,就連忙跟着攆了出來,還以為是這個奇異顧客要賴帳呢!他追上牛頓後,就氣沖沖地問道:

“你吃飯怎麼不給錢就要跑?”

“我?我什麼時候吃過飯?”牛頓驚奇地兩手一攤説:

“先生,你弄錯了吧?”

顯然,牛頓還沒有從他實驗難題中省悟過來,只好接受了飯館老闆對他罰款——交付了兩倍飯錢。

歷史人物故事 篇6

曹操幼年時,極其貪戀遊獵、歌舞等事,而對於當時每個孩子都要學習的死板學問、無聊詩文不感興趣。

曹家乃仕宦之家,父輩大多讀書甚為關注、用心,並因之謀求到了一定的社會地位。因此,對家族中子弟的教育也十分嚴格,特別反對他們不務正業,只知放鷹走馬、聽歌看舞,認為那樣會影響學業、消磨志氣、毀壞人品。

曹操有個叔叔,尤其注意自己的為人處世之道嚴厲管教族中子弟。所以孩子們既恨他,又怕他。一見他來,不管正玩什麼遊戲,也不管正玩得多麼忘情入迷,立刻紛紛逃開,惟恐受責罵以至責打。

只有曹操這孩子,生性豪爽不羈,最厭惡別人強加其意在自己身上。每當叔叔出現、眾兄弟驚呼逃竄時,他不但不躲,反而玩得更歡、更大膽、更別出心裁。

有一次他與眾子弟玩打仗遊戲。他指揮若定,把人們分成兩隊,分別穿上不同顏色的衣服,然後,令彼此進攻,玩“騎馬打仗”。他一個人站在高台階上,手舉小旗,做雙方共有的統帥。

整日間被關在書房吟詠那些發黃的古書、令人睏倦的詩文的孩子們,一個個像放出籠的小鳥兒,一人背上馱着另一人,彼此進攻、防守,防守、進攻,或偷襲、或埋伏、或包抄、或惡戰,在曹操統一指揮下,玩得痛快淋漓、身心舒暢。正吶喊廝殺、大汗如雨之際,猛見那位冷麪如霜的叔叔怒衝衝而來,大家驚呼一聲,頓時被扔的被扔、跌倒的跌倒,連滾帶爬地四散逃去。

只有曹操一人,手持指揮旗,倔戰在站在原地,直身挺胸,面對大發雷霆的叔叔,凝然不動、神色冷峻。

叔叔既驚訝這孩子的'鎮定,又氣惱這孩子的大膽妄為。由於被曹操身上的一種威嚴不可欺的氣勢所震懾,一時間反倒有些不知所措。狠狠盯上曹操好一會兒,扭頭、轉身便找曹操的父親曹嵩,添油加醋地告了曹操一狀:如何行為不端,如何放蕩不學,如何目無長輩,如何品格頑劣……

於是,曹嵩把兒子喚到面前,當着這位叔叔的面,狠狠責打了曹操一頓,令他務必痛改前非,否則驅出家門。

曹操一聲不吭,忍受着父親的責打。斜眼看到旁邊抱肘觀望、不無得意的叔叔,心裏頓生一計。

過了幾天,曹操在院中玩耍,見叔叔走來,又是一副要興師問罪的神色,就突然躺在地上,四肢抽搐亂顫,兩眼翻白望天,口吐白沫不止。

叔叔一見大驚,忙上來又問又搖。曹操卻已人事不省,毫無反應。叔叔慌了手腳,急匆匆跑到曹嵩處,告訴曹操因貪玩過度,在院中“中風”病倒,而且病得不輕,似乎已有生命危險!

曹嵩十分着急,隨着叔叔來到院中。卻見曹操一個人端端正正坐在石榴樹下的青石凳上,認認真真、全神貫注地讀書,絲毫沒有患病的模樣。

“孩子,你現在可好了?!”曹嵩關切地問。

曹操從書間抬起頭,迷惑地望着父親:“您説什麼?”

“你剛才不是病得很厲害,昏在地上直吐白沫嗎?!”曹嵩很奇怪。

“誰説的?”

“你叔叔看見的!剛才急匆匆跑去告訴我的!你剛才是不是又玩耍遊戲來的?!是不是由於玩累而致病了?!”

曹操看着叔叔:“我根本沒犯病呀!我一直在這兒讀書的。您怎麼——”

叔叔窘急而氣惱:“你剛才就是病了嘛!”

曹操轉過身,面對父親:“叔父不喜愛我、討厭我,這我知道,可能是由於前些時候我貪玩了些。可今天,大概是有意告狀、不顧事實了吧!”

曹嵩掃了那位叔叔一眼,什麼也沒説,掉頭走了。

曹操衝叔叔狡黠地一笑,把那本發黃的書扔得很遠。之後,又蹦又跳地玩去了。

叔叔再到父親面前告狀,父親就不再相信他的話了。

從此,曹操益發任意遊行,憑喜好學所需知識,以興趣決定事情取捨,再不受那些死板的條條框框束縛,而自由成長起來。

當時有個善於觀察人的名士叫許劭。曹操見到他,問:“先生看看,我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你,將是治世的能幹之重臣,同時又將是亂世的奸詐英雄。”許劭道。

曹操聽到這樣既有褒又有貶的判斷,哈哈大笑,高興之極。那一年,他二十歲。

歷史人物故事 篇7

一、張釋之

張釋之,字季,南陽堵陽人。他原先與其兄共同生活。漢文帝時,張釋之用錢買了一個常侍郎的小官,侍奉皇帝。十年過去了,他還是原職,文帝連他的名字也不知道。張釋之看到這樣下去沒什麼前途,欲辭職回鄉,感歎地説:“幹了這麼多年,連當官欠哥哥的那點錢都還不了!”當時,中郎將袁盎很瞭解他,知道他是個人才,向漢文帝竭力薦舉,才又留下。

有一次,漢文帝召見了他問歷代興亡之事。張釋之從容不迫地談着秦朝之所以失天下、漢朝之所以得天下的原因。文帝聽完十分吃驚,這麼一位人才長期埋沒着,於是拜他為謁者僕射。從此,張釋之在皇帝身邊參與政事。

上林苑是漢代皇帝狩獵巡遊的場所,這裏養着許多動物供皇宮參觀。一次,張釋之陪漢文帝來到上林苑。文帝詳細地詢問各種動物的情況,負責上林苑的尉官回答不上來。這時,飼養老虎的一位民夫在旁幫尉官回答上了,口齒還很利索。文帝聽後説:“作官吏的都應這樣才行!”他當即下詔讓此民夫為上林令,罷免原來的尉官。

張釋之走上前問文帝:“陛下看絳侯周勃是怎樣一個人呢?"

“忠厚人!”

“東陽侯張相如呢?”

“也是忠厚人!”

張釋之説:“周勃和張相如二人都是品德超羣,然則兩人言政事時話都説不利索。二人都為漢朝立下了大功,看一個人怎麼能光憑口齒利索、喋喋不休呢?秦朝就是不務實。任用了一批華而不實的書生,以致滅亡。今陛下因民夫口才好就重用,巨恐怕此風一長,田下人都爭着巧言口辮,而不務實。”

文帝一聽覺得很有道理,於是沒讓民夫升遷。

有一次,太子與樑王乘車入朝,過司馬門沒下車。漢宮衞令規定:出入殿門和司馬門都要下車,違者罰金,張釋之追上太子和樑王,不讓他們入殿門,並上奏文帝,請懲治太子過失。文帝要依法辦事,其母薄太后前來求情。文帝連向太后謝罪:“教育兒子不得法!”由於張釋之的堅持,薄太后讓文帝下詔赦免太子,然後才可進殿門。通過這件事,漢文帝對張釋之更加敬重,覺得他是不畏權貴、以法執事的.人才。

不久,拜他為中大夫,後又升中郎將、廷尉,成為當時掌管司法的最高官吏。

二、霍去病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十七歲的霍去病被漢武帝任為驃姚校尉,隨衞青擊匈奴於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以800人殲20xx人,俘獲匈奴的相國和當户,並殺死匈奴單于的祖父和季父,勇冠全軍,受封冠軍侯。“冠軍”一詞最早就因霍去病勇冠三軍受封而來。

元狩二年(前121年)春,漢武帝任命十九歲的霍去病為驃騎將軍。於春、夏兩次率兵出擊佔據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區的匈奴部,殲4萬餘人。俘虜匈奴王5人及王母、單于閼氏、王子、相國、將軍等120多人,降服匈奴渾邪王及部眾4萬人,全部佔領河西走廊。匈奴為此悲歌:“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同年秋,奉命迎接率眾降漢的匈奴渾邪王,在部分降眾變亂的緊急關頭,率部馳入匈奴軍中,斬殺變亂者,穩定了局勢,渾邪王得以率4萬餘眾歸漢。從此,漢朝控制了河西地區,打通了西域道路。

元狩四年(前119年)春,漢武帝命衞青、霍去病(22歲)各率騎兵5萬分別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尋殲匈奴主力。霍去病率軍北進兩千多裏,越過離侯山,渡過弓閭河,與匈奴左賢王部接戰,殲敵70400人,俘虜匈奴屯頭王、韓王等3人及將軍、相國、當户、都尉等83人,乘勝追殺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內),在狼居胥山舉行了祭天封禮,在姑衍山舉行了祭地禪禮,兵鋒一直逼至瀚海(今貝加爾湖)。經此一戰,“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

他用兵靈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斷,每戰皆勝,深得武帝信任。留下了“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千古名句。元狩六年(公元前117)病卒,年僅24歲(虛歲)。

歷史人物故事 篇8

1、范仲淹有志於天下

范仲淹二歲的時候死了父親。母親很窮,沒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長大以後,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淚告別母親,離開去應天府的南都學舍讀書。(他)白天、深夜都認真讀書。五年中,竟然沒有曾經脱去衣服上牀睡覺。有時夜裏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澆在臉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讀,什麼也不吃,直到日頭偏西才吃一點東西。就這樣,他領悟了六經的主旨,後來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講道:“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原文:

范仲淹二歲而孤,母貧無靠,再適常山朱氏。既長,知其世家,感泣辭母,去之南都入學舍。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寢。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經之旨,慨然有志於天下。常自誦曰: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2、陳蕃願掃除天下

陳藩十五歲的時候,曾經獨自住在一處,庭院以及屋舍十分雜亂。他父親同城的朋友薛勤來拜訪他,對他説:“小夥子你為什麼不整理打掃房間來迎接客人?”陳藩説:“大丈夫處理事情,應當以掃除天下的壞事為己任。不能在乎一間屋子的事情。”薛勤認為他有讓世道澄清的志向,與眾不同。

原文

藩年十五,嘗閒處一室,而庭宇蕪歲。父友同郡薛勤來候之,謂藩曰:“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藩曰:“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筆從戎

班超為人有遠大的志向,不計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順勤謹,過日子常常辛苦操勞,不以勞動為恥辱。他能言善辯,粗覽了許多歷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徵召做校書郎,班超和母親也隨同班罟到了洛陽。因為家庭貧窮,班超常為官府抄書掙錢來養家。他長期的抄寫,勞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兒,扔了筆感歎道:“大丈夫如果沒有更好的志向謀略,也應像昭帝時期的傅介子、武帝時期的張騫那樣,在異地他鄉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麼能長期地在筆、硯之間忙忙碌碌呢?”旁邊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説:“小子怎麼能瞭解壯士的志向呢!”

原文:

班超字仲升,扶風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為人有大志,不修細節。然內孝謹,居家常執勤苦,不恥勞辱。有口辯,而涉獵書傳。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詣校書郎,超與母隨至洛陽。家貧,常為官傭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歎曰:“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壯士志哉!”

4、宗愨(què)乘風破浪

宗愨,字元幹,是南陽涅陽人。他的叔父宗炳,學問很好但不肯做官。宗愨小的時候,宗炳問他長大後志向是什麼?他回答:“希望駕着大風颳散綿延萬里的巨浪。”(宗炳説:“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貴,也必然會光宗耀祖。”)有一次宗愨的哥哥宗泌完婚,完婚的當晚就遭到強盜打劫。當時宗愨才14歲,卻挺身而出與強盜打鬥,把十幾個強盜打得四下潰散,根本進不了正屋。當時天下太平,有點名望的人都認為習文考取功名是正業。宗炳因為學問高,大家都喜歡跟着他讀儒家經典。而宗愨因為任性而且愛好武藝,因此不被同鄉稱讚。

原文:

宗愨字元幹,南陽涅陽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愨年少時,炳問其志。愨曰:“願乘長風破萬里浪。”炳曰:“汝若不富貴,必破我門户。”兄泌娶妻,始入門,夜被劫,愨年十四,挺身與拒賊,十餘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時天下無事,士人並以文藝為業,炳素高節,諸子羣從皆好學,而愨任氣好武,故不為鄉曲所稱。

5、祖逖聞雞起舞

當初,范陽人祖逖,年輕時就有志向,曾與劉琨一起擔任司州的主簿,與劉琨同寢,夜半時聽到雞鳴,他踢醒劉琨,説:“這不是令人厭惡的聲音。”就起牀舞劍。渡江以後,左丞相司馬睿讓他擔任軍諮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驍勇強健的壯士,對司馬睿説:“晉朝的變亂,不是因為君主無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亂,而是皇親宗室之間爭奪權力,自相殘殺,這樣就使戎狄之人鑽了空子,禍害遍及中原。現在晉朝的遺民遭到摧殘傷害後,大家都想着自強奮發,大王你確實能夠派遣將領率兵出師,使像我一樣的人統領部隊來光復中原,各地的英雄豪傑,一定會有聞風響應的人!”司馬睿一直沒有北伐的志向,他聽了祖逖的話以後,就任命祖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僅僅撥給他千人的口糧,三千匹布,不供給兵器,讓祖逖自己想辦法募集。祖逖帶領自己私家的部隊共一百多户人家渡過長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槳説:“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復成功,就像大江一樣有去無回!”於是到淮陰駐紮,建造熔爐冶煉澆鑄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後繼續前進。

原文:

范陽祖逖,少有大志,與劉琨俱為司州主簿,同寢,中夜聞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為軍諮祭酒。逖居京口,糾合驍健,言於睿曰:“晉室之亂,非上無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爭權,自相魚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遺民既遭殘賊,人思自奮,大王誠能命將出師,使如逖者統之以復中原,郡國豪傑,必有望風響應者矣!”睿素無北伐之志,以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給千人廩,布三千匹,不給鎧仗,使自召募。逖將其部曲百餘家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

6、畫家趙廣不屈

趙廣是一個合肥人,本來是在李伯時家裏的書童。李伯時作畫的`時候就侍奉在左右,時間長了就擅長畫畫了,尤其擅長畫馬,幾乎和李伯時所作的一樣。建炎年間,他落在金兵手裏。金兵聽説他擅長畫畫,就讓他畫擄來的婦人。趙廣毅然推辭作畫,金兵用刀子威脅,沒得逞,就將他的右手拇指砍去。而趙廣其實是用左手作畫的。局勢平定以後,趙廣只畫觀音大士。又過了幾年,趙廣死了,如今有地位的知識分子所藏的李伯時的觀音畫,大多是趙廣的手筆。

原文:

趙廣,合肥人。本李伯時家小史,伯時作畫,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畫。尤工畫馬。幾能亂真,建炎中陷賊,賊聞其善畫,使圖所虜婦人,廣毅然辭以實不能畫,脅以白刃,不從遂斷右手拇指遣去,而廣平生適用左手。亂定,惟畫觀音大士而已。又數年,乃死,今士大夫所藏伯時觀音,多廣筆也。

7、蘇武牧羊北海上

衞律知道蘇武終究不可脅迫投降,報告了單于。單于越發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蘇武囚禁起來,放在大地窖裏面,不給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蘇武卧着嚼雪,同氈毛一起吞下充飢,幾天不死。匈奴以為神奇,就把蘇武遷移到北海邊沒有人的地方,讓他放牧公羊,説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歸漢。同時把他的部下及其隨從人員常惠等分別安置到別的地方。蘇武遷移到北海後,糧食運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儲藏的野生果實來吃。他拄着漢廷的符節牧羊,睡覺、起來都拿着,以致系在節上的犛牛尾毛全部脱盡。

原文:

律知武終不可脅,白單于。單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天雨雪。武卧齧雪,與氈毛並咽之,數日不死。匈奴以為神,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羝乳乃得歸。別其官屬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杖漢節牧羊,卧起操持,節旄盡落。

8、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陳勝在年輕時,曾經被僱傭給人耕田種地,一次,耕作中他忽然停下手來,走到田壟上,煩惱忿恨了許久,對夥伴們説:“要是誰將來富貴了,彼此都不要忘掉。”夥伴們笑着應聲問道:“你是被僱傭來耕田的,哪裏來的富貴呢?”陳勝歎息道:”唉,燕雀怎能知道天鵝的志向呢?”

原文:

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苟富貴,無相忘。”傭者笑而應曰:“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9、項羽志大才疏

項籍年少時,讀書沒有成就,就離開讀書去練劍,又無所成。項梁對他很生氣。項籍説:“讀書,只能夠讓人記住姓名而已。學劍,又只可以戰勝的一個人,不值得學。要學就要學能戰勝千萬人的知識。”於是項梁開始教項籍學習兵法,項籍很高興;可是剛剛懂得了一點兒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學到底了。

原文: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10、孔門師徒各言志

顏淵、子路侍奉在孔子身邊。孔子對他們説:“何不各自説你們的志向呢?”子路説:“希望可以把車馬衣服皮袍等都和朋友一起分享共用,就算這些東西都破舊了也沒有什麼遺憾。”顏淵説:“希望不誇耀自己的長處,也不表白自己的功勞。”子路對孔子説:“我願意聽你的志向。”孔子説:“(希望我)能讓老人過得安適,能讓所有朋友的信任,能讓年輕的人懷念。”

原文:

顏淵、季路伺。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11、顧炎武手不釋卷

凡是顧炎武外出旅行,都用馬、騾子載着書跟隨自己。到了險要的地方,就叫退役的差役打探所到之處的詳細情況,有時發現所到之處的情況和平日裏知道的不相符,就走向街市客店中,打開書本核對校正它。有時直接行走地平坦的大路上,不值得停下來考察,就在馬背上這樣默默地誦讀各種古代經典著作的註解疏證;偶爾有什麼遺忘了,就到客店中打開書仔細認真地複習。

原文:

凡先生之遊,以二馬三騾載書自隨。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詢其曲折;或與平日所聞不合,則即坊肆中發書而對勘之。或徑行平原大野,無足留意,則於鞍上默誦諸經註疏;偶有遺忘,則即坊肆中發書而熟復之。

12、歐陽詢揣摩古碑

歐陽詢曾經在趕路的途中,見到一塊古碑,是晉代書法家索靖寫的。他駐馬觀碑,許久才離開。可是沒走多遠,他又返回碑前,下了馬佇立着,仔細觀賞。等到累了,就把皮衣鋪在地上,坐下來細心揣摩。又看了許久,他還捨不得離開。於是,他就留宿石碑旁。就這樣一連三天,他才戀戀不捨地離去。

原文:

歐陽詢嘗行,見古碑,晉索靖所書。駐馬觀之,良久而去。數百步復反,下馬佇立,及疲,乃布裘坐觀,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13、文徵明習字

文徵明貼寫《文字文》,每天以寫十本作為標準,書法就迅速進步起來。他平生對於寫字,從來也不馬虎草率。有時給人回信,稍微有一點不滿意,一定三番五次地改寫它,不怕麻煩。因此他的書法越到老年,越發精緻美好。

原文:

文徵明臨寫《千字文》,日以十本為率,書遂大進。平生於書,未嘗苟且,或答人簡札,少不當意,必再三易之不厭,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14、王冕僧寺夜讀

王冕是諸暨縣人。七八歲的時候,父親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進學堂,去聽學生唸書。聽完以後,總是默默地記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記了。王冕的父親大怒,打了王冕一頓。過後,他仍是這樣。他的母親説:“這孩子想讀書這樣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從此以後就地離開家,寄住在寺廟裏。一到夜裏,他就暗暗地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手裏拿着書就着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誦讀,書聲琅琅一直讀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個個面目猙獰兇惡,令人害怕。王冕雖是小孩,卻神色安然,像無看見似的。安陽的韓性聽説,覺得他與眾不同,將他收作學生,(王冕)於是學成了博學多能的儒生。

原文:

王冕者,諸暨人。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暮歸,忘其牛。父怒撻之。已而復如初。母曰:“兒痴如此,曷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琅琅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見。會稽韓性聞而異之,錄為弟子,遂為通儒。

15、孫權喻呂蒙讀書

當初,孫權對呂蒙説:“你現在擔任要職,不可以不學習!”呂蒙以軍中事務繁多為藉口推辭了。孫權説:“我難道要你研究經典成為博士嗎?只要你廣泛閲讀,見識從前的事情罷了,你説事務繁多,哪裏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讀書,自己覺得有很大的收穫。”於是呂蒙開始學習。到等魯肅經過尋陽時,跟呂蒙一道議論軍事,非常驚訝地説:“你現在的才幹謀略,不再是當年吳地的阿蒙!”呂蒙説:“讀書人離別三日,就應該重新別眼相看。大哥為什麼這麼遲才改變看法呢!”魯肅於是拜見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為朋友才辭別。

原文: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耶?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16、陸游築書巢

我的屋子裏,有的書還堆在木箱上,有的書陳列在前面,有的書放在牀上,抬頭低頭,四周環顧,沒有不是書的。我的飲食起居,生病呻吟,感到悲傷,憂愁,憤怒,感歎,不曾不與書在一起的。客人不來拜訪,老婆孩子不相見,而颳風,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天氣)變化,也不知道。偶爾想要站起來,但雜亂的書圍繞着我,好像積着的枯樹枝,有時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於是就自己笑自己説:“這不是我説的鳥窩嗎?”於是邀請客人走近看。客人開始不能夠進入,已進屋的,也不能出來,於是(客人)也大笑着説:“確實啊,這像鳥窩。”

原文:

吾室之內,或棲於櫝,或陳於前,或枕籍於牀,俯仰四顧無非書者。吾飲食起居,疾病呻吟,悲憂憤歎,未嘗不與書俱。賓客不至,老婆不覿,而風雨雷雹之變有不知也。間有意欲起,而亂書圍之,如積槁枝,或至不得行,則輒自笑曰:此非吾所謂巢者耶!乃引客就觀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17、董遇談“三餘”勤讀

有個想向董遇求教的人,董遇不肯教,卻説:“必須在這之前先讀百遍。”意思是:“讀書一百遍,它的意思自然顯現出來了。”求教的人説:“苦於沒時間。”董遇説:“應當用‘三餘’。”有人問“三餘”的意思,董遇説:“冬季是一年的農餘時間(可以讀書),夜晚是白天的多餘時間(可以讀書),下雨的日子一年四季都有餘。”

原文:

有人從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從學者雲:“苦渴無日。”遇言:“當以三餘。”或問“三餘”之意。遇言:“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也。”

18、智永與“退筆冢”

智永住在吳興永欣寺,多年學習書法,以後有十甕(缸)寫壞的毛筆頭,每甕都有幾擔(那麼重)。來求取墨跡並請寫匾額的人多得像鬧市,居住的地方的門檻因此被踏出窟窿,於是就用鐵皮包裹門檻,人們稱之為“鐵門檻”。後把筆頭埋了,稱之為“退筆冢”。

原文:

永公住吳興永欣寺,積年學書,後有禿筆頭十甕,每甕皆數石。人來覓書並請題額者如市。所居户限為之穿穴,乃用鐵葉裹之。人謂為“鐵門限”。後取筆頭瘞(yì)之,號為“退筆冢(墳)”。

19、匡衡鑿壁借光

匡衡很勤學,但沒有蠟燭,鄰居有蠟燭卻照不到(他的房間)。匡衡於是就在牆上打了一個洞用來引進燭光,用書映着光來讀書。當地有一大户人家叫文不識,家裏十分富有,書又很多,匡衡就給他家作僱工,辛苦勞動而不要求報酬,主人感到奇怪,就問匡衡,匡衡回答説:“希望可以讀遍主人的書。”主人感歎,就把書借給他,(匡衡)終於成了大學問家。

原文:

匡衡勤學而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發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願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歎,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20、張溥與“七錄齋”

張溥在小時侯喜歡學習,所讀的書必定親手抄,抄完了,朗誦一遍,就(把所抄的)燒掉;再抄,象這樣六七次才停止。右手握筆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有了繭。冬季皮膚因受凍而開裂,每天用熱水浸好幾次。後來命名讀書的書房叫“七錄”…… 張溥作詩和寫文章非常快。各方來索取的,(張溥)不用起草,在客人面前揮筆,馬上就完成,因為這樣所以(張溥)的名聲在當時很高。

原文:

(張)溥幼嗜學,所讀書必手鈔,鈔已,朗讀一過,即焚之;又鈔,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處,指掌成繭。冬日手皸,日沃湯數次。後名讀書之齋曰“七錄”……溥詩文敏捷,四方徵索者,不起草,對客揮毫,俄頃立就,以故名高一時。

歷史人物故事 篇9

諱疾忌醫

【釋義】有病不肯説,又怕見醫生,不願醫治。比喻掩飾缺點,不願改正。

【語出】宋代周敦頤《周子通書 過》:“仲由喜聞過;令名無窮焉;今人有過;不喜人規(勸);如護疾而忌醫;寧滅其身而無悟也;噫!”

【人物】名醫扁鵲,有一次去見蔡桓侯:“你有病了,現在病還在皮膚裏,若不趕快醫治,病情將會加重!”桓侯聽了笑着説:“我沒有病。”

十天以後,扁鵲又去見桓侯,説他的病已經發展到肌肉裏,如果不治,還會加重。桓侯不理睬他。再過了十天,扁鵲又去見桓侯,説他的病已經轉到腸胃裏去了,再不從速醫治,就會更加嚴重了。桓侯仍舊不理睬他。又過了十天,扁鵲去見桓侯時,對他望了一望,回身就走。桓侯覺得很奇怪,於是派使者去問扁鵲。

扁鵲對使者説:“病在皮膚裏,肌肉裏,腸胃裏,不論鍼灸或是服藥,都還可以醫治;病若是到了骨髓裏,那還有什麼辦法呢?現在桓侯的.病已經深入骨髓,我也無法替他醫治了。”桓侯不久病逝了。

歷史人物故事 篇10

卞和,又作和氏,春秋時楚國人。又名和氏。是和氏璧的發現者。《韓非子·和氏》記載,卞和於荊山上伐薪偶爾得一璞玉,先後獻於楚厲王、楚武王,卻遭楚厲王、楚武王分別砍去左右腳,後“泣玉”於荊山之下,始得楚文王識寶,琢成舉世聞名的“和氏璧”。留有“卞和獻璧”“卞和泣玉”等故事。不能完全確定到底有關卞和的籍貫問題,因為《中國名勝詞典》、《塗山荊山記所見》提到卞和以及卞和洞,目前在蚌埠市懷遠縣不僅有荊山和卞和洞(當初發現以及打磨和氏璧的地方),而且塗山也是隔河相望。

據《韓非子·和氏》記載,卞和在荊山發現一塊石頭,認定內藏美玉,就獻給楚厲王,楚厲王叫玉匠鑑定此玉,玉匠説:“這是石頭。”楚厲王就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左腳。楚厲王駕崩,楚武王即位。

卞和跛著腳再次去獻玉,不料楚武王砍掉卞和右腳。楚文王即位,卞和懷著一線希望抱玉哭於荊山下,三天三夜,血都哭出來,文王得知,派人詢問:“天下被砍雙腳的人這麼多,惟有你哭得這麼傷心,為什麼?”卞和説“我不為失去雙腳而哭,而是為珍寶被人看作石頭。”文王請來能工巧匠,琢石打開驗看,果得一罕見之美玉。

後來楚文王命工匠加工雕琢成一塊白璧,作為傳世之寶,為表彰卞和而命名為和氏璧。楚文王因感卞和其忠,憫卞和其刑,封卞和為零陽侯,和辭而不就…… 卞和獻玉,斷雙足不減其志,雖封侯不動其心,卞和意不在封祿,而在玉石之分,貞誑之明,卞和其志其忠,令人欽敬,傳為千古佳話。

卞和執着獻玉,是對真理的追求。簡單的説,就是證明自己的.眼光。卞和 最早見載《韓非子??和氏篇》∶春秋林人卞和, 得璞於荊山,卞和奉獻於楚厲王。楚厲王以為石,楚厲王以卞和為誑,刖其左足。楚武王即位,卞和復獻璞於武王,楚武王復以為誑,刖其右足。後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璞泣於荊山,淚泣盡而繼之以泣血。楚文王見狀,使人問其淚泣盡繼之泣血故。卞和答∶“臣非悲刖。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為誑,所以悲也!”

楚文王命匠剖之,果得寶玉,名為“和氏之璧”。

對於卞和的籍貫問題,有人認為卞和是安徽懷遠縣人。其實,對卞和是哪裏人的問題,應該不存在爭議。卞和得玉於荊山是事實,至於這個荊山在哪裏,全國共有四處,分別在湖北省南漳縣西部、在陝西省閻良區、三原縣、富平縣三地交界處、河南省靈寶縣閿鄉南、安徽省懷遠縣西南,其中以湖北荊山最為出名。

但是把卞和與所處的年代相結合,便不難發現,卞和是湖北荊山(襄陽市南漳縣)人。原因如下:雖然卞和生卒年月無從考證,但是“卞和獻玉”的故事告訴我們,卞和是生活在楚厲王、武王、文王時期,也就是公元前757年至677年之間,楚武王是公元前740年繼位,也就是説卞和在公元前740年之前就已存在。楚國早期是在丹淅至荊山一帶活動,史學界已無異議。

當時楚國面積很小,據《左轉·昭公二十三年》記載:“若敖、蚡冒至於武、文不過同”,周制“方百里為同”,就是説楚國到武、文王時期面積不過百里。這裏與安徽懷遠縣相距何止百里,更何況當時楚國周邊還有很多的諸侯小國,楚國大面積開疆拓土是楚武王之後的事了。

歷史人物故事 篇11

曲高和寡(宋玉)

[釋義] 曲:樂曲。高:高雅。和:和諧地跟着唱。寡:少。樂曲的格調越高;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原比喻知音難覓。現多用於比喻言行卓越不凡、藝術作品等高雅深奧;很難有人理解或接受。

[語出] 戰國?楚?宋玉《對楚王問》:“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正音] 曲;不能讀作“qū”;和;不能讀作“hé”。

[辨形] 和;不能寫作“合”。

[近義] 陽春白雪

[反義] 下里巴人

[用法] 多含諷刺意味。一般作謂語、定語、分句。

[結構] 聯合式。

[例句] (1)通俗讀物就應該寫通俗些;否則~;看的人就不會多。

(2)老教授這部力作很有學術價值;但~;買的人很少。

[成語故事]

宋玉是戰國時楚國著名的文學家,在楚襄王手下做事。有一次,楚襄王問他:“先生最近有行為失檢的地方嗎?為什麼有人對你有許多不好的議論呢?” 宋玉若無其事地回答説:“喂,是的,有這回事。請大王寬恕我,聽我講個故事:最近,有位客人來到我們郢都唱歌。他開始唱的',是非常通俗的《下里》和《巴人》,城裏跟着他唱的有好幾千人。接着,他唱起了還算通俗的《陽阿》和《薤露》,城裏跟他唱的要比開始的少多了,但還有好幾百人。後來他唱格調比較高難的《陽春》和《白雪》,城裏跟他唱的只有幾十個人了。最後,他唱出格調高雅的商音、羽音,又雜以流利的徵音,城裏跟着唱的人更少,只有幾個人了。”説到這裏,宋玉對楚王説:“由此可見,唱的曲子格調越是高雅,能跟着唱的也就越少。聖人有奇偉的思想和表現,所以超出常人。一般人又怎能理解 我的所作所為呢?” 楚王聽了,説:“哦!我明白了!”

歷史人物故事 篇12

申公豹和姜子牙是同時拜入崑崙山玉虛宮元始天尊門下,可是在《封神榜》中他們兩個是死對頭的樣子,那麼作為同門師兄弟的申公豹和姜子牙究竟發生了什麼呢?

申公豹和姜子牙是元始天尊的徒弟,二人都是闡教門下的小弟子,申公豹的前世是黑豹精,而姜子牙的前世是一隻飛熊精。申公豹被前世是飛熊精的姜子牙所殺害,他與之同歸於盡了,身上沾染了飛熊的氣息。元始天尊收徒弟的時候鴻鈞老祖告訴他説可封神之人身上有着飛熊的.氣息。元始天尊不知道究竟這二人中究竟哪一個有着飛熊之象,在躊躇不知時元始天尊最終的決定是將二人一起收為徒弟。在封神之事上,元始天尊見姜子牙身上正直之氣就將封神的大任交給了他,但是同為徒弟的申公豹心中有着不忿之氣,就從中阻撓。但是申公豹的這種陰謀最終沒有實現,他被南極仙翁抓住了之後交給元始天尊還是想了辦法脱了身。

申公豹脱了身之後選擇拜入金鰲島碧遊宮通天教主截教門下,這就是截教,截教和闡教是死對頭。闡教的弟子多半都是吸收天地之靈氣的天地寵兒,天生就有着仙風道骨,如文殊、觀音菩薩、太乙真人等。而截教就與之不同,他的教義就是教人逆勢修行、在天機中自強不息,收徒弟就看徒弟是否心性是穩定的。他的申公豹進入截教之後沒有為門內弟子做好榜樣,反而總是教唆門內弟子下山助紂為虐,申公豹作惡多端在最後他的肉身用來填了北海之眼。

歷史人物故事 篇13

一、姜維

長城之戰:

時值壽春諸葛誕叛亂,於是姜維乘虛進軍沈嶺,直逼長城。鄧艾聞訊來援,與姜維戰於長城下。姜維伏兵左右,又引得鄧艾前來鬥陣。鄧艾鬥陣不能勝,部將破陣被捕,本已現敗績,姜維此時又命伏兵盡出,鄧艾軍望而披靡,無計可當,大敗,這也是姜維打敗鄧艾的為數不多的一場經典之戰。

二、趙雲

長阪坡之戰:

羅貫中讓長阪坡成了趙雲的成名和表演的地方,而事實上並沒有那麼誇張。演義上,趙雲闖83萬軍陣,斬殺敵將53員,七進七出,救出劉阿斗,使劉備當時唯一的.兒子保住了性命。而事實上,趙雲是闖入曹操先鋒3000人的陣裏,三進三出,就出劉禪的。

漢水之戰:

這是趙雲真正成為三國武將第一人的戰役。爭奪漢中時,曹操運米於北山下,黃忠前去劫米,與趙雲約好時辰,但逾期未還。趙雲率輕騎直入曹軍,迎回黃忠並其部將張著。而後大開營門,曹軍追至而不敢入。此戰趙雲以十餘騎闖入曹軍大隊,而且是歷史上確有的事,武力之高令人生畏。

三、張遼

千里破蹋頓:

公元207年,曹操攻破南皮,袁紹之子袁熙、袁尚逃至北匈奴。曹操率軍追擊,聽郭嘉語,追擊千里,至柳城而戰。曹操以士兵疲憊,想先勢休息,然後再戰。張遼觀蹋頓兵雖勇而少紀,弩雖勁而陣散,於是建議曹操率軍突擊,大獲全勝。而若稍事休息,讓蹋頓有準備而戰,後果可能完全不同。是可見張遼大將之度。

四、周瑜

赤壁之戰:

公元208年,(確切説是207年12月)曹操佔領江陵後,發動赤壁之戰。在周瑜,魯肅,諸葛亮(這裏之所以把諸葛亮排在最後是因為在三人中他對孫權的推動作用最小)的作用下,孫權以周瑜喂都督,督軍三萬(加上劉備的2萬水軍就是5萬),迎擊曹操83萬人馬。

五、劉備

三讓徐州:

漢獻帝初平四年(,割據兗州的曹操派遣泰山太守應劭往琅邪迎其父曹嵩及家人百餘口到兗州。途經徐州時,徐州牧陶謙為交好曹操特派都尉張護送曹嵩一行。不料張殺死曹嵩及其家人,席捲財物而去。於是曹操便把帳記在陶謙身上,以為父報仇為名,發兵攻徐州。

陶謙面對兵臨徐州城下的曹操大軍,自知難以抵敵,便採納別駕從事糜竺的建議,請北海相孔融、青州刺史田楷前來相救。孔融又邀劉備同去救陶謙。劉備欣然帶領關羽、張飛、趙雲和數千人馬奔赴徐州。

劉備就帶着關、張來救,初戰就打敗曹操緩解了徐州危機。陶謙便想將徐州讓與劉備,劉備推辭再三。隨後劉備寫信給曹操,希望曹操以國家大義為重,撤走圍困徐州之兵。由於呂布威脅曹操後方,曹操便給了劉備順水人情,退兵而去。這是第一讓。曹軍退後,陶謙再讓徐州,劉備認為他只是應朋友之義才來,拒不接受但答應駐守徐州附近,這是第二讓。劉備在陶謙的再三挽留下兵駐徐州沛縣。後來陶謙病重,再次請劉備執掌徐州,劉備又辭,陶謙死不瞑目,這是第三讓。徐州軍民極力表示擁戴劉備執掌州權,關羽、張飛也再三相勸。至此,劉備才同意接受徐州大權,擔任了徐州牧。。

標籤: 通用 人物 歷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m5mgq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