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國中歷史教學工作計劃彙總十篇

國中歷史教學工作計劃彙總十篇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成績已屬於過去,新一輪的工作即將來臨,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計劃了。相信大家又在為寫計劃犯愁了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國中歷史教學工作計劃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中歷史教學工作計劃彙總十篇

國中歷史教學工作計劃 篇1

一、多更新觀念

觀念即認識問題,這是首先要解決的。對我們歷史教師而言,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創新,必須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瞭解先進的教育理念。例如:怎樣從注重知識傳授轉向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怎樣從“以教師教為中心”轉向“以學生學為中心”?如何樹立新的學生觀,轉變角色,重新認識師生關係?歷史教育如何滲透情感智力教育?怎樣從注重教學的結果轉向注重教學的過程?如何對待歷史學科“學困生”?如何處理、運用教材、教法?如何重視歷史學法指導?如何根據具體情況佈置、批改歷史作業?等等這些方面的問題都值得我們去重新認識、認真思考、深入探究、找出更好的辦法。

二、多實踐創新

歷史教學是一門藝術,本質上更是一門實踐的藝術。我們歷史教師要多研究課堂教學實踐。課堂是我們歷史教師的試驗田,務必立足課堂,立足學生,立足教材。要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對課堂教學中的現象與問題進行“教學案例” 研究,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提升授課技巧,不斷達到新的歷史教學境界。

三、多學習完善

一位不善於學習的歷史教師是很難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熱情。另外,自身不學習也不可能體會到學生的學習規律。我認為基本理論要篤學,本職業務要深學,修身知識要勤學,急需知識要先學。專業知識是一名歷史教師外在美的依託!專業知識包括通用知識、學科知識、教育知識。社會、歷史、人文等通用知識既有涵養人文素質的價值,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學生多元化的需求。教育學、心理學等教育知識和學科知識則是歷史教師專業化的必然要求,新課程中有不少新知識、新實驗、新方法,不學習、不重構學科知識體系,就會落伍。系統地讀一些東西,特別是讀一些好的教育刊物上的好文章。這些文章,觀點新穎,思想深刻,讀後肯定能受益匪淺。總之我們歷史教師要主動地學、用心地學、創新地學,做學習中的有心人,要讓讀書學習成為一種習慣。

四、多訓練提高

訓練提高主要是指專業水平的提高。對歷史教師自身來説,假如不注意自我提高,聽説能力、詞彙量等就很容易下降。我們決不能滿足於自己的學歷,應積極、主動地接受繼續教育,提高歷史聽説讀寫譯的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平時的教學中要求學生做到,歷史教師必須做好;要求學生做好,歷史教師必須做到完美。如你要求學生歷史書寫要認真,整潔,流暢,你自己就必須練就一手美觀的歷史書法,能給學生起示範作用;你要求學生讀音正確,老師自己必須讀的不僅準確,還要有洋腔洋調。

五、多交流改進

語言教學是外向型的。教師之間應多交流、多學習。不可固步自封,閉門造車。交流才能產生啟迪或省悟;交流才能發現不足。我們可通過聽講座、集體備課、説課、聽課、評課、片斷教學、專題研討等等形式開展學習經驗交流,切磋教藝。我們應該向同行學習,既可以向名師學習,又可以向一般老師學習;可以向本校老師學習,也可以向外校老師學習;可以向年長的老師學習,也可以向年輕的老師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改進教法,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和教學水平。

六、多瞭解溝通

瞭解溝通是指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瞭解溝通。多元智能理論用於學生。語言教學離不開情感活動。歷史教師只有更多地瞭解學生所需、瞭解學生的心理活動才能有效地組織教學。平時可以利用課間時間和學生聊聊天。通過聊天的方式多接觸他們,往往在交談中,很容易發現、感悟和收集到學生身上存在的思想意識、學習心理、學習方法、知識技能等方面的問題,往往許多“教然後知困”就會“得來全不費工夫”。

七、多教後反思

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一個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等於經驗加反思。這個公式,從某種意義上反映了反思對教師成長的作用。教學的自我反思,是通過內省或其他方式對自己的教學思維、教學過程以及教學活動再認識。在自我反思過程中,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教學過程的自我反思可分為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後三個階段,而教後反思,往往是反思中最具活力的時刻,主要是反思師生在課堂教學中教、學行為的得與失。比如,這堂課的教學目的是否達到?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是否科學?教師自己在教學中出現了那些教學靈感與頓悟?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出現了哪些意想不到的障礙和“閃光點”?這堂課最大的成功之處和失敗之處在哪裏?這堂課今後在備課和教學時應在哪些地方作改進和創新?等等。

八、多勤於動筆

俗話説: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歷史教師如能堅持在教後將自己的教學得失、教學機智、教學偶得和各種學習所悟,及時整理並記錄下來,天長日久,能夠防止許多經驗和教訓流失,更能在聚沙成塔般的積累中,感受和享受到教學的樂趣,不斷提高自己。

教後動筆的形式主要有:一是寫教學後記。二是寫教育**記。蘇霍姆林斯基説:“我建議每位教師都來寫教育**記,教育**記是一筆巨大的財富,讓教師終身受益。”三是寫教學隨筆。四是多動筆撰寫教育教學論文,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做加以總結、昇華,是提高自身專業素質的好方法。

如果一名歷史教師,能具有廣博的知識、豐富的閲歷、紮實的功底,他的課就一定能妙趣橫生、引人入勝。在歷史教學中,就能做到遊刃有餘,教學質量就能大大提高。我們歷史教師要與時俱進,自覺緊跟時代步伐,不斷地更新知識,不斷地實踐探索,不斷地學習充電,提高各方面素質,以適應時代教育發展的需要。

國中歷史教學工作計劃 篇2

時光流逝,新的一個學期又開始了。本學期我擔任七年級和八年級的歷史課,為了更好的完成新學期的教育教學工作,使以後的工作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順利的進行,特制訂本學期的歷史教學工作計劃。

一、指導思想

着眼於學生的發展,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和課改的要求,注重弘揚中國和世界各民族的優秀文化,重視學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養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倡導教師探索新的教學途徑,改進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

二、教材分析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材屬於中國歷史的古代史部分,距今時間較久遠,特別是先秦史,跨度很大,學生的理解主要是跟時間有關的內容比較難一些,需要分析的較少,重點內容是在奴隸社會的基本發展及向封建社會的過渡,還有這一時期的社會生產力所創造的財富,對社會發展起到的推動作用;後半部分主要講到封建社會的誕生、發展,統一國家的產生、發展,創造的中國古代史上的燦爛文明及對世界的影響。

八年級上冊歷史教材,縱向為近代史,主要內容體現了近代的屈辱史,中國由封建社會沒落到開始社會轉型,接受各種各樣的新鮮事物,打破傳統思想,摧毀舊的社會體系,這些內容貫穿本書的始終;主要內容是:侵略與反抗,近代化的探索,新民主主義革命,抗日戰爭,內戰烽火,近代的社會變化和成就。

三、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的情況,現在還不是很細緻的瞭解,從目前的初步瞭解及課堂的表現來看,學生的課堂紀律尚可,態度也在可接受的範圍內,總共87名學生裏,優生較少,大約在15人左右,中等生是主體,大約在50人左右,後進生約20多人,而且學習習慣各不相同,來自不同的學校,所以學習觀念和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也不同。

八年級學生的情況都比較熟悉了,106名學生,優生在30人左右,中等生50人,後進生20人左右,在優生裏,學習主動性強,能夠通過自主學習完成學習任務的少,大部分都需要教師不斷的提醒和更多的指導;中等生裏,大部分都沒有自主學習的意識,而且在課堂上還不能進行完整的聽學;後進生的學習狀況就更加困難,不僅基礎差,而且態度問題特別難以處理、

四、教學措施

1、注重學科間知識的融合與滲透

在把握教材時,教師應從總體上突破原有學科之間的界限,使學生能在多學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學內容。在宏觀上,應保持合理的綜合結構;在微觀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學科知識間的合理滲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聯繫。

2、注重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倡導真正立足於學生髮展的新的學習方式,即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在教學中,通過那些能夠帶給學生理智挑戰的教學;通過那些在教學內容上能夠切入並豐富學生經驗系統的教學;通過那些能夠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深層次的體驗的教學;通過那些給學生足夠自主的空間、足夠活動的機會的教學,真正做到“以參與求體驗,以創新求發展”的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3、突出能力目標的主導

即強調學生思考能力、創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以能力目標為主導,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態度,創造融洽的教學環境,給學生足夠的空間,促使學生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在教學中,始終圍繞能力目標的實現,努力探討用能力目標主導教學的途徑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識、能力和人格培養有機結合起來。

五、教學進度

整個學期總共有約19個周,每週2課時,共38節課,若除去節假日,所剩課時約有30節左右,現將七八年級的進度安排如下:

七年級:

1至10周完成第一課(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到第十二課(大一統的漢朝)。

11至12周複習、段考。

13至17周完成第十三課(兩漢經濟的發展)到第二十二課(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

18、19周,複習、期末考試、總結。

八年級:

1至10周完成第一課(鴉片戰爭)到第十二課(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1至12周,複習、段考。

13至17周完成第十三課(紅軍不怕遠征難)到第二十二課(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

18、19周,複習、期末考試、總結。

國中歷史教學工作計劃 篇3

歷史專業發展規劃

一、個人基本情況:

作為一名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新任老師,對自己的職業有個長遠的規劃,使自己在教育事業上能有個明確的目標和方向,對我來説,尤為重要。現在,我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個人專業發展三年規劃,用於指導以後的教學工作。

二、指導思想: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實施素質教育為宗旨,以課程改革為契機,以端正教育思想、豐富專業知識、提高專業技能為重點,努力提高自身教書育人水平,不斷挑戰現實,追求卓越,結合學校的教師專業發展規劃,現制定我個人的三年發展規劃,以作鞭策。

三、總體目標:

1、教育理論水平和教學水平上有一個明顯的提高。

2、初步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3、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

4、使自己成為受學生愛戴的教師。

四、階段目標:

1、堅持不斷學習,提高學科功底。

新的課程理念、新的教材、新的課程評價觀,強烈衝擊着現有的教師教育體系,對廣大教師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師必須加強學習、進修,儘快提高專業化水平。本人力求有紮實的學術功底,廣闊的學術視野,不斷更新知識、追求學術前沿的意識,以主人翁的心態投入到課程改革的浪潮中。

2、學習信息技術,熟練製作課件運用於教學與講座

新世紀教育工作者應具備最先進的教育理念及駕驅課堂的能力,向45分鐘要質量。因而能夠製作一些分散教材難點、突出重點的生動課件,無疑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本人計劃繼續深入學習電腦知識,掌握多媒體教育技術,力爭熟練製作課件運用於教學與講座。

3、提高自身素質

首先,提高教學能力

①、課堂教學中,鼓勵學生髮現問題,質疑問難,使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習慣,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的學習活動。

②、我要掌握三方面的知識,即紮實的歷史專業知識、寬廣的其他學科知識、豐富的教育科學知識。在平時的實踐中我要積極努力積累自己各方面的知識。在研究歷史教材、教參和歷史讀物的同時,還要閲讀歷史理論著作,關注最新的史學研究動態,積極與其他歷史教師或歷史教學工作人員、研究人員進行交流;與此同時,還要廣博地汲取其他學科的知識,勤於學習,廣泛涉獵,不斷汲取新知,使自己不僅有豐富的學科知識,更有廣闊的文化視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藴,還要有精湛的教育技能技巧。

其次、在新課改方面:

①.認真參加每一次的教研活動,主動向有經驗、有先進教學理念的老師學習,多聽同行的課,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

②.結合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設計教案,備好每節課,課前做好充分準備,課後寫好教學反思。

③.以學生為本,充分體現課改的精神。使學生整個身心投入學習活動,去經歷和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在教學中去感受學習的樂趣,去體會學習的方法。組織學生多向互動,通過師生之間、個體之間、小組之間的學習、交流使課堂氣氛活躍、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五、具體措施:

1、通過自學、教研活動和上級部門組織的繼續教育學習和學校組織的校本研訓活動努力提高自身教育理論的水平。

2、積極參加學校課程改革的各項活動,並在教學中要多進行自我反思。

3、積極參加教學課題研究,撰寫教育論文。

4、探討教學中的問題,堅持在行動中學習、行動中研究、行動中提高。

5、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樂觀、積極地面對工作中出現的困難。

六、達到目標的標誌:

1.學習專業化知識、提高專業化技能的自覺性有明顯提高。

2.努力成為歷史學科的學科帶頭人。

3.成為思想素質高,改革意識強、專業結構合理、教育教學水平高的資深教師。

4.成為能夠適應教育改革和學校發展所需要的優秀教師。

5、能獨立設計科研、課題、實施研究,要有課題,並且將課題研究的思想滲透到教育教學中,落實在課堂上。

專業成長的發展規劃與總結反思

一、目前狀況的自我分析

1.優勢分析:

⑴經過一段時間的理論學習,具有一定的教學理論,初步理解課改的精神,能初步運用所學的理論,進行中學生自主學習的實踐與探索。

⑵教學基本功相對比較紮實,以課改的精神作為日常教學的理念,根據所任教學生的特點與教學內容的特點組織與實施日常教學活動。

⑶善於對在日常教學中所獲取的信息作一點分析與反思,不斷積累,使其成為日後教學活動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寶貴資源而加以利用。

2.不足分析:

⑴缺少系統的理論學習,對在教育教學中所遇到的問題有的不能及時發現,有的無法運用所掌握的理論知識加以全面的分析,特別是缺乏在新形勢下教育教學對的新要求,面臨的新任務方面的理論知識。

⑵由於理論知學習的不全面,影響了教學反思的質量,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的分析缺乏理論支撐,因而對教學質量的提高不快。在課堂教學的整改實施過程中缺少理論依據,也影響了中學生自主學習的實施與探索不能達到一定的高度,進而影響了專業化發展的進程。

二、專業化發展計劃

1:豎立學生人人都是資源的思想,作為教師,必須面對所有學生培育與開發資源。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處處為學生的楷模,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響學生,替意識地培育與開發資源。

2:加強理論學習:

⑴學習教育心理學,使自己能運用教育心理學的觀點去分析學生的學習,分析教學中所在的問題。

⑵全面系統的學習課改的理論,學習新的課程標準,豎立與新課程完全想適應的教學觀念。提高對課程、教材的研究與實踐能力。

⑶學習學生自主學習方面的理論,指導中學生自主學習課題的探索與實踐。

⑷學習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叢書,學習兩個綱要,學習有關論文撰寫的書籍,提高寫作能力。

3:邊學習邊實踐,在課堂教學中,緊緊圍繞課堂教學的整改計劃的實施,進一步探索與實施中學生自主學習的課題研究。

4:進一步做好教學反思,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分析課堂教學中的得失,特別是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研究解決問題的對策,探索適合學生特點的課堂教學整改計劃實施,更好地指導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生學會學習。

5:學習與探索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技術,包括PowerPoint技術的熟練運用;

6:在理論學習與教學實踐的基礎上,力爭寫出一至二篇與教學相關的論文;

三、專業發展的期望

1:以豐富的理論知識武裝自己,以鋭意創新的精神、正確的學科價值觀指導日常的課堂教學。學會設計彈性化教學方案,使課堂教學更適合於學生的實際狀態,更好地指導學生自主學習數學。

2通過課後反思,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分析課堂教學中的得與失,進一步做好課堂教學的整改計劃的實施,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3:做一個有心人,隨時記錄教學感想、教學體會,學習捕捉教學中的靈感,歸納教學中的閃光點,以便於教學論文的撰寫。

國中歷史教學工作計劃 篇4

新的一學期又開始了,為了更好地完成本學期的教學工作,配合好學校的各項工作,進一步落實貫徹好教育教學方針,我依據學校的工作計劃制定瞭如下的教學計劃。

一、基本情況分析

本學期我繼續擔任八年級歷史課,經過上學期的學習,學生已掌握了一定的歷史知識、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但大部分學生還沒有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掌握的基礎知識與基本能力也不紮實,大多數學生課堂上缺少積極主動的參與意識,不注意知識點的整合,缺乏歸納分析能力,這些都是教學的不利條件,有待於進一步加強、改善。

二、教材內容分析

《歷史》八年級下冊,內容主要包括了中國現代歷史部分,歷史時空跨度大、歷史問題高度概括、具有歷史現實感與社會實踐性、滲透了較強的思想性與政治性。它承接《歷史》八年級上冊中國近代史發展線索,設置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與鞏固”“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五個學習單元,概述了20世紀後半葉中國人民在前進道路上歷經的兩次歷史鉅變,反映了新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與改革開放、走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發展過程。

三、教學任務與目標:

1、八年級下冊歷史教學,力求向學生傳授中國現代歷史基礎知識,基本線索,讓學生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歷史事件及涉及的重要歷史人物的歷史功績,瞭解現代中國基本國情,認識新中國的建國史、探索史、發展史、外交史,培養學生創新意識與開拓精神。

2、繼續傳授運用辨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歷史人物,歷史事件與歷史現象,學會歸納整合歷史知識,學會從眾多歷史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揭示歷史規律,開啟聯想與想象,自主探究,從學會到會學。

3、通過中國現代愛國史實,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傳統教育,社會主義國情教育,領袖人物的開拓教育,民族團結教育,使學生繼承與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文化傳統,具有創新與開拓才能,掌握為祖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的本領。

四、具體措施

1、本學期繼續以打造高效課堂,提高教學效率為己任,努力提高教學質量與增強學生素質、思想、培養能力,按質按量完成教學教育任務,使學生掌握中國現代時期的的歷史。

2、重點學習前五個單元的內容,為會考打好基礎。

3、認真鑽研課標、教材、教參;認真備課;精心設計每一個導學案,上好每一堂課;耐心輔導學生,教書育人。

4、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核心,注重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與方法,使學生學會學習。鼓勵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與交流合作學習歷史,培養髮現歷史問題與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養成探究式學習的習慣。

5、積極探索多種教學途徑,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充分開發與利用課程教育資源。

6、積極組織開展教研活動,深入學習教學理論,搞課題研究,積極撰寫論文,提高教學理論水平與教研能力。

7、優化課堂教學。嚴抓紀律,採用多種教法,如討論、評論、閲讀、自學等方式,啟發學生動口、動手、動腦與學會學習與做人。

五、教學資源的開發:

利用學校圖書室、網絡及其它媒體開發教學資源,相關歷史背景資料、影片等播放給學生觀看,增強學生學習積極性與對歷史資料的理解。

六、教學進度表

周次 教學內容

1 第一課

2 第二、三課

3 第四、五課

4 單元複習測驗

5 第六、七課

6 第八、九課

7 第十、十一課

8 第十二、十三課

9 期中複習

10 期會考試

11 第十四、十五課

12 第十六、十七課

13 單元總結測驗

14 第十八、十九課

15 第二十、二十一課

16 第二十二、二十三課

17 單元複習測驗

18 期末複習

19 期末複習

20 期末考試

國中歷史教學工作計劃 篇5

一、教學進度及內容

1、七年級:《中國歷史》第二冊。期中授完1—14課,期末授完全部內容。開學第一週,教師引導學生通覽教材,整體感知教材內容及編排體例。師生共同商定本期教學計劃。全期用2——3周時間組織學生期中期末考試。

2、八年級:《中國歷史》第四冊。期中授完1——17課,期末授完全部內容。開學第一週,教師引導學生通覽教材。整體感知教材內容及編排體例。比較新舊教材的異同,師生共同商定新的教學計劃和策略。全期用2—3周的時間組織學生期中、期末複習考試。

3、九年級:《世界歷史》第二冊。期會考試或5月1日以前授完全冊內容。期中至會考前完成中國近現代史、世界近現代史的三輪複習。即分冊系統複習,重點、難點、熱點專題複習,綜合模擬訓練。教師新授《世界歷史》第二冊前,要引導學生整體感知教材,分析新舊教材的異同,調整好教學計劃和學習策略。

二、教學要求及建議

1、基礎年級應嚴格開設課程,開足課時。九年級年級要根據新授和複習要求適當增加課時。

2、各年級均要配備專職歷史教師。兼職歷史教師要力求課堂教學規範化,歷史學科知識專業化。

3、要建立歷史教師的培訓機制,健全歷史學科教研組活動規章,積極開展學科教研活動和歷史課題研究。

4、要深入學習歷史新課程標準,進一步加深理解,查找人教版、北師大版、華東師大版新教材,積極開展對新教材的學習與研究,為20xx年秋季新教材實驗作好充分準備。

5、切實加強課堂教學改革,努力提高教學的民主性和開放性。推進師生互動,使學生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習慣。

6、積極開展聽評課活動,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不斷提高。歷史教師的教學比武和論文競賽要作為常規要求落到實處。

7、提倡教學形式的多樣化,重視歷史活動課的教學研究,充分利用本地人文景觀和歷史遺蹟,積極開發地方校本歷史課程。

8、積極推進教學方法和手段的現代化。積極運用掛圖、幻燈、投影、錄音、錄像、影片、模型、多媒體,網絡等進行輔助教學。各校在教材徵訂時要嚴格訂齊訂足掛圖、地圖冊等教學資料。

9、注重歷史學科與政治、地理等學科的相互滲透,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0、加強畢業年級的複習備考工作,發揮集體力量,搞好重點研究。即《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歷史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的研究;市會考考試説明和市編複習資料的研究;近年來會考考試形式與內容改革的研究。

三、學科活動的安排

1、組織教師參加省、市、縣三級新課標和新教材的培訓。

2、適當的時候,組織全縣畢業年級教師開展複習備考研討活動。

3、以新課標的要求為標準開展課堂教學設計或教案競賽。

4、在全縣重點開展歷史活動課教學研究。

5、組織教師參加新教材實驗區的教學考察與學習。

國中歷史教學工作計劃 篇6

新的學期,教學工作的重點是圍繞教研中心和學校“集體教研”、“學案導學”、“習慣培養”三項重點工作進行,在繼續推行素質教育的同時,關注學生成長,促進 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發揮集體教研的優勢,抓好學生習慣培養,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促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為此,在總結上一學期工作的基礎上,結合學校教學工作要求,制訂新學期教學工作計劃。

一、學情分析

本學期任教七年級(1)、(2)班,共約90多名學生。七年級是起始階段年級,最大特點是:好動,好講,比較浮誇。歷史是他們新接觸的一門新學科,所以大部分同學求知慾較強,對新學科會有較濃的興趣。但七年級學生的特點又使得他們可能管不住自己,上課只是聽聽而已,他們的 記憶力、對問題的理解能力、語言的表達能力尚處於較低水平,綜合歸納能力更是欠缺,況且還有部分同學學習目的不明確,上課不認真聽,學習欠積極不主動。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慣、行為習慣成為新學期的常規工作,而培養學生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又成為今後教學工作的重點。

二、工作計劃

教學計劃

1、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中國歷史》第一冊,主要包括四個單元的內容:即中華文明的起源、國家的產生和社會的變革、統一國家的建立、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闡述了從我國的 遠古居民到魏晉南北朝,各個時期的興衰過程及其經濟、文化的改革和發展。教學中主要引導學生把握好朝代的更替,掌握不同歷史時期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把握不同歷史時期的基本特徵及其發展趨勢。

能力目標:在教學中,正確運用課本中的史料、圖片,課本中的動腦筋問題,活動與探究對學生進行能力訓練,教會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課堂上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培養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日常檢測,加強學生歸納問題、靈活運用知識能力的訓練。通過引導學生評價歷史事件、歷史人物,使學生掌握評價歷史事件、人物的方法,學會正確表述歷史。充分利用“我的三分鐘我展示”,給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思想目標:在教學中,除了注重知識的傳授和能力培養,還應充分利用歷史課堂的優勢,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通過學習中華文明的起源,青銅文明,使學生懂得中國 文化的源遠流長,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通過學習不同朝代的歷史發展概況,認識到傑出人物如秦始皇、漢武帝、曹操、孝文帝等對歷史發展所起到地推動作用。通過不同時期文化成就的學習,對學生進行科技史的教育的同時,引導學生學習古代科學家、文學家們勤於探索、勇於創新的精神,從而培養學生勤奮好學、腳踏實 地、開拓進取的品質。

教學重點:夏、商、周的更替及青銅文明;秦的統一和滅亡;大一統的漢朝;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魏晉的建立;不同時期的文化科技成就。

教學難點:主要是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能力訓練,教會學生靈活運用知識。

2、教學進度

嚴格按照市教研中心安排的進度表進行。

3、具體措施

(1)研究七年級學生心理特點,抓好起始年級的常規教育,端正他們的學習態度,注意培養七年級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

(2)深入研討教材,提高駕馭教材能力;認真學習國中歷史教法、學法指導意見,提高自己的授課水平和業務能力;

(3)完善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精心設計每一課的學案。備課做到實用性強,提高課堂效率;組織好每一次單元檢測工作;

(4)重視學生能力培養,以“我的三分鐘我展示”為平台,給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機會,培養學生蒐集資料、表述歷史、評價歷史等方面的能力;關注全體學生和學生每個方面,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優生髮展,提高合格率;

(5)重視集體的力量,積極參加集體教研活動,開展好集體備課,充分發揮集體優勢,以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對學生的培養計劃

1、加強對學生的德育教育。

主要措施:利用歷史課的優勢,引導學生探討歷史上的著名人物的優秀品質,

對 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協助班主任,加強對學生的日常行為管理,經常深入學生,瞭解學生髮展動向,及時將學生不良行為加以改正;與所有教師一起,共同關注學生成長,引領學生沿着健康軌道發展;加強與家長的聯繫,對學生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與家長溝通,以取得家長對教育的支持。

2、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為以後學習奠定基礎。

國中歷史教學工作計劃 篇7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立足於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體現時代精神和新的教育理念,新教科書既是教師的教本,更是學生學習的學本,注重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着重培養學生學習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注重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注重啟發性,注意歷史的多方位性、多層次的聯繫和知識的延伸,並注意使學生學會學習歷史的方法和學習技能,以提高學生的自身能力。

二、學生狀況分析:

七年級學生剛從國小升入國中,歷史是他們新接觸的一門新學科,所以大部分同學求知慾較強,課堂紀律較好。但缺乏綜合歸納能力,且有部分同學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欠積極。因此要培養學生的閲讀興趣,讓他感受到歷史學習的樂趣。

三、具體思路

1、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規管理,重視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對“學困生”既要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習的自覺性,更要對他們進行學法指導。

2、強化理想前途教育、學習目的性教育和形勢教育,學生學得好,以確保考試取得圓滿成功。

3、強化質量意識,優化課堂教學結構,課堂上做到精講多練,課後認真做好培優補差工作。

4、加強對薄弱學生的檢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5、複習階段,要認真制定複習計劃,精心組織複習,以書為本,講清概念,提示規律,指點迷津,提高學生的`審題、解題的能力及速度。

6、引資料、學經驗。經常向老教師學習,經常聽課。

7、認真組織測試,強化綜合訓練,抓住學科的薄弱環節,及時補救。

四、教學任務和要求

七年級歷史教學,要求學生學習和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即瞭解歷史的基本線索,瞭解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觀點,以及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

歷史教學,要指導學生初步學會按時間順序觀察歷史發展和變化,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啟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想和初步的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識活動,對有關的歷史問題進行簡要評述,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

五、教學措施;

1、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核心,注重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和方法,使學生學會學習。

2、鼓勵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學習歷史,培養髮現歷史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探究學習的習慣。

3、注重拓寬歷史課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充分開發和利用課程教育資源。

4、認真貫徹課程標準的精神,在傳統知識培養各種能力的同時,加強思想教育。

5、採用多種教學教學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大膽地進行改革,探索和創造,進行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6、要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鼓勵學生積極地參與歷史教學活動。

7、要注意多層次、多方位的聯繫,以開拓學生的視野,更好的來學習歷史

8、課堂教學要貼近課程標準的要求,採用探究式、啟發式和討論式等各種成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教學模式,要加大媒體輔助教學,特別是網絡教學的力度,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9、多角度觀察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到心中有數,以及時進行輔導。

六、改進措施

1、對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要在教高的水平層次上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幫助他們總結成功的學習經驗,在評價中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應該有針對性的採取補救措施,還可以實際一些比較容易的活動使學生從中體驗成功的喜悦。

2、教學時結合掛圖和資料知道學生學習有關的知識,或結合現代教學手段讓學生體會感受歷史。

3、結合歷史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4、結合有關內容介紹本地歷史的名勝、旅遊勝地,對學生進行熱愛家鄉、立志建設家鄉的教育。

5、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探究性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探究性求真的科學態度,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和互相合的集體主義精神。

七、教學設想

1、歷史教學要充分體現時代精神,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對歷史作出正確的敍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科學性的統一,觀點和材料的統一。

2、繼續深入課堂教改,在傳授基礎知識的過程中,加強對學生思想的教育和能力培養,樹立學為主體,教為主導,學導結合的教學觀,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全面發展,主動發展的育人觀,堅持教書與育人統一,提高課堂效率重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學習習慣的培養,鼓勵學生主動探求新知識,提高學習素質和學習效率,嘗試歷史活動課的教學。

3、開展歷史第二課堂,通過舉辦歷史講座,故事會,創辦歷史報等形成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分析綜合,比較、概括問題的能力。跟蹤輔導,找學困生談心,了節其學習差的原因,做到因材施教,分類指導,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

4、利用遠教和網絡資源。

八、教學進度(略)

國中歷史教學工作計劃 篇8

一、指導思想

以提高歷史學科教學質量為中心,堅持教育創新。積極參與課程改革,探索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眼於學生的發展。

二、教學目標

繼續增強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掌握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把握不同歷史時期的基本特徵及其發展趨勢。培養學生識圖、讀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與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啟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想與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知活動。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與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愛國主義情感,弘揚世界各民族的優秀文化。完成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的歷史教學任務,爭取平均分、優秀率、合格率都超過東莞市平均水平。

三、學生情況分析

八年級學生正處於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過渡階段,掌握了一定的歷史基礎知識、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但大部分學生還沒有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掌握的基礎知識與基本能力也不紮實,。學生對歷史較感興趣,但學習的自覺性較差,尤其是男生的自覺性更差。歷史小論文寫作水平不高。上學本班學生歷史期末測試成績平均分為89.88 ,合格率為98.40%,優秀率為57.14%.高於整個八年級年級平均水平。

四、教材分析

本學期所授的內容是中國歷史現代史部分。教科書由單元與課組成。每一個單元為一個學習主題,每一個學習主題下分若干課。本冊共七個單元,共二十一課。由文化課與活動課兩種課型組成,以課為單位。每課課文由提示、正文、閲讀課文、圖、表、資料、註釋、每課一得以及課文中思考題與課後練習,活動建議等組成。其中正文緊扣教學大綱目標要求,可作為課堂教學應完成的基本任務。其餘內容,可根據學生具體情況,提出不同的教學目標與要求。

五、教學措施

1、認真鑽研新課程教學目標與要求,認真備好每節課,明確重點、難點,在傳授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思想教育與能力培養。

2、教學方法要靈活多樣,講究教學技能與教學藝術,加強課堂教學的設計,增強趣味,幽默感。要充分運用多媒體、歷史地理、圖畫、圖表,積極創造條件,以教學的直觀性,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與興趣。

3、增加課堂容量,精講精練,減輕學生負擔,提高課堂效率。一節課是四十五分種,再除去兩分種準備時間,實際只有四十二分鐘。我打算將課堂內的四十二分鐘分成三份:前五到十分種複習上節課所學的內容,導入新課;中間二十五分鐘教學新課;後十分鐘練習鞏固。

4、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在上一個學期,我在指導學生自主學習上做得不夠好,本學期我要教會學生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尤其是讓學生掌握歷史小論文的寫作方法。在教學中注重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創造性思維,使學生有舉一反三的能力;注重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發散學生的思維,注重綜合能力的培養,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思維的嚴謹性及邏輯性,在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思維素質。

5、認真完成學校佈置的各項工作。

6、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國中歷史教學工作計劃 篇9

為實現教學質量“四年提升規劃”中“三年上水平”的目標,結合本人教學實際情況,特制定本教學工作計劃如下:

一、指導思想

本學期將根據學校工作精神,以全面推進嘗試教育教學為指導,在學校教學部門的領導下,以打造高效課堂為目標,突出學的自主學習能力為主,加強常規教學的研究力度,切實深化七年級歷史教學,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二、基本情況

(一)學生情況分析

七年級學生剛從從國小升入國中,表現為:好奇、好動、上進心強、學習的積極性高;但是不會聽講和自學、不會做筆記、個別學生不交作業、課堂吵鬧、學習習慣差。四個班每個班級人數在45人左右,各個班級在班風、學風上存在着差異,許多學生不重視歷史課的學習。雖然絕大部分學生上課時能圍繞着老師思路轉,但仍有學生回答問題跑調。由於學習態度不端正,習慣又較差,認識又不足,故要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較難,整體看來不願讀書及低智力者大有人在。所以從起始年級就要抓課堂常規管理、學習習慣的培養,嚴格管理和規範學生的行為,在教學中必須加大力度備好課,做好每一個課件,及時鞏固消化,力求每一節課都能有實際成效。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點

本學期七年級歷史第一冊選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學性、知識性於一體。可讀性強,圖文並茂,新增了許多趣味性較強的課堂知識活動。

2、教材內容

本學期中國歷史教學內容共分為四個單元,敍述從中華文明的起源祖國境內遠古居民時代到魏晉南北朝各個時期的興衰過程及其經濟、民族融合及文化的歷史,共22課。

本教學材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標,探索新的教學途徑和教學方法。課文個性鮮明、異彩紛呈。克服了注重教法輕視學法的弊病。注意了學生活動的多樣性,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饒有趣味。

教材第一單元主要講述人類文明的起源,共三課,從最早的人類講起到華夏族的形成。使學生統分認識了我國境內遠古居民的生活面貌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第二單元主要講述奴隸制社會的產生髮展和衰亡及社會的變革,使學生深刻認識國家的產生和社會的變革對人類文明的進步的影響。第三單元主要講述秦漢政治、經濟與文化的發展,使學生從學習中認識秦漢對後世的影響。第四單元講述了政權的分立和民族的融合。

3、教材重點、難點

教材重點在於與歷史發展的線索相關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經濟、文化的發展。難點在於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及對歷史事件、人物的評價、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三、任務目標

增強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掌握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把握不同歷史時期的基本特徵及其發展趨勢。培養學生識圖、讀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啟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想和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知活動。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感,弘揚世界各民族的優秀文化。完成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的歷史教學任務。

四、主要教學措施:

1.夯實基礎,培養學生能力。

這學期的教學內容是授完七年級中國歷史上冊。理清每個階段的歷史線索,概括每個階段的歷史特徵,找到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是本學期教學最核心的內容。這就必須夯實基礎,引導學生自己來探索歷史發展規律,從而培養學生的能力。

2.優化課堂教學結構,課堂上做到精講多練,課後認真做好培優補差工作。

3注重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和現代化。積極運用幻燈、投影、錄音、錄像、影片,模型多媒體,網絡等進行輔助性教學。

4.加強對個別學生的檢查和督促工作。通過每天的抽考和每月的月考,及時查漏補缺。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抓好後進生的個別輔導工作,從端正其學習態度,積極參與課堂的讀、思、練活動,使其成績在原有基礎上更進一步。

5、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如課堂上答題、小討論,故事會,通過這些活動開發學生的思維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同時也使學生主動複習當天所學的內容。這樣就使學生上課的注意力集中,加強課堂紀律的管理。及時發現不足,及時總結。

五、周活動安排

周次

時間

內容

8.15-8.21

1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2原始的農耕生活

8.22-8.28

3華夏之祖單元複習檢測

8.29-9.4

4夏、商、西周的興亡5燦爛的青銅文明

9.5-9.11

6春秋戰國的分爭7大變革的時代

9.12-9.18

8中華文化的勃興(1)9中華文化的勃興(2)

9.19-9.25

單元複習檢測

9.26-10.2

10“秦王掃六合”11“伐無道,誅暴秦”

10.3-10.9

複習第一單元

10.10-10.16

複習第二單元

10.17-10.23

綜合複習

十一

10.24-10.30

期會考試

十二

10.31-11.6

12大一統的漢朝13兩漢經濟的發展

十三

11.7-11.13

14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15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

十四

11.14-11.20

16昌盛的秦漢文化(1)17昌盛的秦漢文化(2)

十五

11.21-11.27

第三單元複習檢測

十六

11.28-12.4

18三國鼎立19江南地區的開發

十七

12.5-12.11

20北方民族的大融合21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1

十八

12.12-12.18

22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2)第四單元複習

十九

12.19-12.25

第四單元檢測總結複習第一、二單元

二十

12.26-1.1

總結複習第三單元總結複習第四單元

二十一

1.2-1.8

綜合複習

二十二

1.9-1.15

期末考試

國中歷史教學工作計劃 篇10

為了更好的抓好國中歷史教學工作任務,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本學期除傳授學生應該掌握的基礎知識外,還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等其他思想品德教育。“以學生髮展為本”為宗旨,制定如下計劃:

一、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的總體水平偏低,歷史不是主科,不是會考內容,所以學生都不願意學。

二、教材簡介

本學期七、八年級上冊選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學性、知識性於一體。閲讀性強,圖文並茂,增添了許多趣味性較強的課堂知識活動。

三、教學資源開發

1、教材、教學參考書

2、專業書籍、歷史筆記本、歷史資料卡

3、媒體信息(互聯網、影視中的歷史知識)

4、課程基礎訓練、單元測試卷

四、教學措施和目標

(一)落實好課堂的教學目的:

1、目標統一準確

2、以“課程標準”的要求為依據

3、體現統一要求與個性發展統一

(二)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如課堂答題、小組討論、故事會,通過這些活動開發學生潛能,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創新意識,同時也是學生主動複習當天所學內容。這樣就使學生上課的注意力集中,加強課堂紀律的管理,及時發現不足,及時總結。

(三)積極開展歷史活動課,鼓勵學生參與歷史小製作。通過課外讀物,網上探訪古蹟、名人軼事,擴大歷史知識面,通過自主的學習方式,提高探索歷史的能力,加強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

(四)聽好每一節公開課,做好課後互評,互相促進,提高教學效果。

五、教學進度

七、八年級歷史課本上冊都是22課(人教版)。其中新課講授22課時(每冊),單元複習4課時,期中複習2課時,期末總複習4課時:

9月份1——4課

10月份4——13課

11月份14——20課

12月中旬結束課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w5j57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