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其他 >

國小語文評課稿彙編12篇

國小語文評課稿彙編12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需要編寫評課稿,在當前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客觀、公正、科學地評價課堂教學,對探討課堂教學規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快來參考評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國小語文評課稿,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國小語文評課稿彙編12篇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1

今天,聽了董老師一節《扮亮語言》的作文指導課,這是一節紮實有效且有特色的課,深感從中受益多多,下面僅從三個方面談自己的粗淺看法。

一、 本節課“以學定教”的理念得到了很充分的體現。老師以學生的閲讀積累:《老王》《背影》《又是一年粽米》等經典片段的再現,引導學生從中感受、總結其中在“扮亮語言”方面的技法;又以學生佳作中的精彩片段引導學生欣賞體會在語言表達方面的妙處;最後在升格練習環節,老師依然從學生習作中挑選了典型病例,引導學生進行升格訓練。整堂課,老師以學情為教學的起點,學教相容,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一步一個台階往上攀,學有所悟,學有所獲。

二、 本節課在“三學循環”的模式建設方面作了積極有益的探索。在“議學”“悟學”環節,改變了以往“議”“悟”截然分開的模式,採用邊議邊悟邊練,議悟循環反覆螺旋上升,顯得靈動而不僵化,體現了教學的`智慧。

三、 讀寫結合相得益彰,學以致用紮實有效。老師在方法感悟這一環節,所引的材料十分精心,皆為閲讀教學中的名家經典片段,打通了閲讀與寫作的聯繫,讀寫結合相得益彰;在整堂課的教學過程中,老師與學生共同探討小結語言表達的技法,每一個方法小結之後,老師都引導學生運用感悟到的方法進行升格訓練,學生實踐充分,學以致用紮實有效,收到了良好效果。

當然,課堂教學永遠是殘缺的藝術。我覺得作為“三學循環”教學模式下的示範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引發探討:

1、如何正確處理教師的講與學生的練的時間分配問題。

2、“導入”部分內容與下面教學內容聯繫不是很緊密,可考慮刪去,這樣內容就更集中。

3、作文教學過程中是否需要小組“合作學習”,如何恰當的運用“合作學習”;學生練習時,是否需要先討論再自已操練。

以上只是個人粗淺看法,不當之處,請各位同仁批評指正。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2

《觸摸春天》是人教版“認識生命”這一組教學內容的開篇文章。整節課,教者的語言充滿詩意,聲音動聽,教態優美,再加上各種教學情境的創設,讓聽者如沐春風,在這樣一個美妙的氛圍中,孩子們學有所得、學有所用,怎能不感到學習的快樂?又怎能不受到潛移默化的薰陶呢?聽完這一節課,我的收穫也滿滿,王老師為我們呈現了一節很有價值的課堂,值得我學習的地方很多。

一、教學亮點:

文中有許多閃光之處,我重點談談以下幾點。

1、抓重點句段,培養閲讀能力

《課程標準》中指出“應該加強對閲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在王老師的課堂上,有方法的回顧,有方法的指導。首先引導學生讀課文,思考:在你的頭腦中形成了怎樣的畫?然後指導把這幾個畫面連起來,即組合畫面就是文章的主要內容。然後再運用掌握的閲讀方法畫重點句子,思考感悟安靜觸摸春天,感受春天的美好,並組織學生小組交流、全班交流,暢所欲言,抓關鍵詞、聯繫上下文、聯繫生活實際等方法發表對句子的體會。王老師正是在閲讀過程中滲透、學習、掌握,培養了學生的閲讀能力。

2、關注細節生成,培養良好習慣

眾所周知,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生來説是至關重要的。課堂的每個細節都是一節課的有機組成部分。本課中,王老師很關注細節,沒有放棄任何一個教育的機會,從課題入手抓住“觸摸”這一個詞,引導學生理解、感知。當學生回答不夠自信的時候,她會用鼓勵,用温馨的話語引導學生。課堂中,她還特別重視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比如學生書寫的習慣、傾聽的習慣,説完整句子的習慣等。

二、教學建議:

對教學重點中體會安靜對生命的熱愛和尊重的句子,要指導學生反覆誦讀,而王老師的課堂朗讀指導較少。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需要在學生讀得不到位的情況下,通過範讀、指導讀、評價讀等多種方式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教師激勵性的評價對學習也是一種指導。

《觸摸春天》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認識生命”這一組教學內容的開篇文章。篇幅不長,卻通過文本描述讓我們走進了一位熱愛生活、珍惜生命的盲童安靜,並通過作者細膩的描述和得出的人生感悟“誰都有生活的權利,誰都可以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繽紛世界”,讓我們對生命的價值和意義產生積極的思考。這篇文章文質兼美、語言典範,既能使學生學習語言,又能使學生在思想上得到啟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薰陶。編者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引導學生體會盲童對生活的熱愛,感受作者對生命的熱愛;二是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並體會其表達效果,增加語言積累。教學的重點是深入體會一些關鍵語句的含義,教學難點是感悟作者揭示的深刻道理。

胡老師的這一堂課是《觸摸春天》的第一課時,給我最深的感受是教學環節流暢,如行雲流水,環環相扣。首先是導入,先板書“春天”,詢問學生“看到春天二字,你眼前彷彿出現了什麼畫面?”而後用簡單的話語導入到課文中,“今天,我們要跟隨一個特殊的小女孩兒,用她的方式一起去感受春天。”補充課題,齊讀課題。引導學生明白何為“觸摸”,即“輕輕的摸”,提示學生也要輕輕的讀課題。接着是初讀感知。在學生自由朗讀之後,檢查詞語的認讀以及句子的朗讀情況,檢查過程中,注重了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例如在認讀“花繁葉茂”的時候,讓學生想象畫面。檢查完詞句,詢問學生“讀完了這篇課文,你知道了老師剛才説的那個特殊的小女孩是誰了嗎?”出示課文第一句話“鄰居家的小女孩安靜,是個盲童。”讓學生談談讀了這個句子後的感受,將該句中的逗號去掉,比較兩個句子情感上的變化,再帶着感情朗讀該句。然後是再讀感悟。首先讓學生默讀課文並思考,“這篇文章講了安靜一件什麼事?”根據學生的回答,緊接着追問“課文哪個自然段在講抓蝴蝶?”指名讀該段落,並課件出示。“課文用的是‘抓’字嗎?”比較“抓”和“攏”二字,談感受。你想繼續瞭解這個女孩嗎?讀課文的2、3自然段,交流這個盲女孩和我們平常見到的盲女孩有什麼不一樣?為什麼會有這不同?抓住“流連”一詞進行體會,引讀“早上,她在……中午,快吃午飯了,她在……晚上,她在……”你看到了那個整天在花香中流連的小女孩了嗎?想象她在花園裏幹什麼,引導學生感受安靜對生活的熱愛。進而明確“神奇的靈性”的意思,有感情朗讀該自然段,自由讀,進一步體會小女孩神奇的靈性。最後是昇華主題、拓展延伸。師配樂深情朗讀,接着讓學生談談假如自己就是安靜,對於這隻攏在手間的小生命,有什麼感受?學生交流一番之後,拓展閲讀海倫·凱勒的話,再談感受,攏上雙手,想象小蝴蝶就在你的手中不停撲騰,你感受到了什麼?

整個教學過程清晰流暢,環環相扣。有很多閃光之處,我重點談談以下幾點:

一、抓住重點詞句的質疑問難,感知讀懂文本,突破重難點。

例如抓住“攏”一字體會安靜動作的輕柔準確,抓住“流連”一詞感受安靜對花園的喜愛和對生命的熱愛。通過對這些關鍵字詞的把握,把學生帶進了安靜的心靈,感安靜之所感,思安靜之所思,悟安靜之所悟。從而使得教學的重點迎刃而解。

二、注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

一個充滿想象力的課堂,才能煥發出更絢麗的色彩,才更富有活力。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想象安靜在花園中會做些什麼,從而明白其“神奇的靈性”,引導學生想象小蝴蝶在手中不停的撲騰,感受蝴蝶強大的生命力,幫助學生理解“誰都有生活的權利,誰都可以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繽紛世界”。

三、以悟促讀,以讀助悟。

通過想象,領悟文本藴含的感情,進而有感情朗讀;通過讀,又進一步領悟感情。整個課堂教學中,採用了多種形式進行反覆朗讀。從開課時的自由朗讀,到指名讀課文、朗讀重點句子邊讀邊談體會,再到教師範讀,體會讀等,這一系列的讀,讀出了層次。

四、資料延展,課內外結合。

拓展閲讀海倫·凱勒的一段話,將課文的學習逐步延展,為學生創設了更加廣闊的學習空間,幫助學生更好更準確的理解課文所藴含的.思想感情。

五、字詞教學精妙。

在檢查字詞這一環節中,讀到“花繁葉茂”這一詞時,引導學生想象畫面,通過學生的描述,就能很好的把握學生是否真的懂得這詞的意思;讀到“極其準確”時,提示重音,讀出極其準確的感覺,既是一個小小的朗讀技巧的指導,也幫助學生感受到作者用詞的準確。而在認讀“磕磕絆絆”時,找出前面哪個詞語與之意思相反,將單個的詞聯繫在了一起,既積累了詞語,也加深了理解。

一點兒不成熟的想法:

一、教師的表述要更加準確,例如有關小女孩攏住蝴蝶,教師説是蝴蝶感受到了安靜的善意而飛到小女孩兒手中,這種表述很有詩意,每個人對文本的解讀都不同,這樣説並沒什麼不妥,但老師在課堂上要一直堅持一種解讀,如果兩種觀點變來變去,就容易導致學生犯迷糊。

二、有些句子不必做細緻的分析,一篇課文裏有很多值得講解的地方,但要有選擇,挑重點來講,例如“鄰居家的小女孩安靜,是個盲童。”對於這句中的“,”所傳遞的感情,我認為不必細細分析,因為這句既不是文章最重要的句子之一,而且過細的分析既超過了學生理解的水平,也削弱了學生的朗讀感悟。

總的來説,胡老師的這節《觸摸春天》,整個教學過程有如行雲流水,教學結構緊扣主題。而在教師巧妙的引導下,學生也深深沉醉在教學情境中,既紮紮實實理解了課文的含義,解讀了文中藴含的情感,又受到一次熱愛生活,珍惜生命的教育。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3

孫老師執教的《葡萄溝》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語文第四冊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對於低年級的閲讀課到底應該怎麼上,一直是小語界致力探討的一個問題。我個人認為這節課有幾下幾個特點:

一、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識字。

《國小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識字與寫字的要求應有所不同,1——2年級要多認少寫。識字教學要將兒童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力求識用結合。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

在孫老師的課堂上,教師將要求會認和會寫的字以句子的形式利用多媒體課件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直觀上整體感受我會認和我會寫的.字。這樣,一方面,讓生字始終存在於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有助於學生理解字詞含義;另一方面,也為學生下一步的朗讀課文打下堅實基礎。此外,孫老師還善於開發和利用課堂的教學資源,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來認識、理解字詞。比如再講“搭起”這個詞語的時候,引導學生用肢體語言表示出這個詞;“摘下”讓學生到前面作出相應動作等等。這樣,既符合低年級學生身心特點,又讓一些闡述起來有一定困難的字詞意思迎刃而解。

二、注重對學生朗讀能力的訓練。

《葡萄溝》是一篇文質兼美的課文,語言生動優美,詞彙豐富,是訓練朗讀的好教材。《國小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所以,在課堂教學中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至關重要。林老師在這節課的教學中,能引導、組織學生運用多種形式充分地讀,抓住關鍵詞語讓學生品讀、體會,重難點突出,如對“準會摘下最甜的葡萄,讓你吃個夠”處理得比較好,並能引導學生通過比較,體會、積累一些優美詞句,如“一大串一大串”“五光十色”等。就整堂課而言,孫老師的課給人的感覺放得很開,又收得很好。

三、多媒體課件運用恰當、適宜。

無論從課堂開始的範讀課文,還是後來的運用課件展示地圖、梯田、陰房,整節課課件運用的恰當而不牽強,有實效而絕不做作。課件與課堂教學緊密相連,起到了為課堂教學服務的目的。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初淺看法。由於本人能力有限,所提問題有不當之處還懇請各位領導和老師批評指正。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4

潘教師抓住了題眼“住宅”,在讀寫遷移中理解“巢穴”“住宅”之間的不同含義,引導關注蟋蟀住宅的特點。循着作者的思路,帶着學生梳理出文脈,此環節設計得十分巧妙。

在精讀段落學習中,讓學生好好地去欣賞住宅,對蟋蟀的住宅做進一步的瞭解和新的發現,在不斷的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發現住宅的特點,感受到這是偉大的工程,學生情感的昇華水到渠成。根據學生普遍對住宅特點感興趣的情況,教師“以學定教、順學而導”,重點研讀住宅特點,採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語文學習的過程。讀是閲讀教學最基本的方法,這節課教師非常重視讀。並在此基礎上,潘老師還引導學生髮揮想象,如果你邀請其他的昆蟲朋友來你的住宅做客,你會怎樣來介紹你的住宅呢?訓練了孩子的表達能力。

在學完住宅樣子之後潘老師還順勢引導學生將上下文聯繫起來學,發現段落之間的聯繫,感悟小蟋蟀舒適的住宅和他的不肯隨遇而安、慎重選址密不可分。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5

潘燕紅老師執教的《凡卡》一課,其第二課時教學目標為快速默讀課文,感受凡卡雜鞋匠鋪的悲慘生活;與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凡卡渴望回到爺爺身邊和對自由快樂生活的嚮往。課堂中教師緊追目標的達成,以悲情為基調,注重語文實踐方法引領,緊扣重點字詞感悟,有效提升了學生語文能力。

一、以悲情貫穿始終

在課堂開始回憶導入新課的時候,凡的卡寫給爺爺的信由錄音形式展示,配上憂傷的音樂,營造一種悲傷的基調;整個課堂,憂傷悽緩的音樂始終貫穿,不管在個人讀還是齊讀的時候;教師的引導語和肢體語言,始終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比如教師深情地説夥計是同等的人,卻也要欺負凡卡;在這樣捱打、捱餓、挨凍的日子裏,難怪凡卡要向爺爺發出請求;為什麼你讀地那麼急切;九歲的'孩子居然説出只有死路一條,還這樣祈求着爺爺……教師低沉的口氣引導學生深入感悟,教師自身的先投入文本,走進主人公凡卡內心,才能讓學生走進人物內心,才讓課堂最後學生的聲音幾度哽咽。課堂的最後,通過配音補充了未寫進課本的小説結尾,當大家也深切期盼凡卡能回到爺爺身邊,能過上快樂生活的時候,殘酷的現實打破了凡卡和學生的希望,讓悲情達到高潮,讓心靈再一次痛斥現實。

二、扣字詞深入感悟

潘老師在教學研讀凡卡寫給爺爺信的部分,緊緊抓住重點字詞甚至是標點符號,有的讓學生先悟再讀,有的讓學生先讀再悟。在感悟凡卡捱打、捱餓、挨凍的悲慘生活的時候,通過靜靜地默讀,圈一圈、劃一劃讀懂的字詞,學生抓住“直搓、捉弄、打發、楸、拖、吃的少”等詞,説了自己的理解,理解以後的個人讀和齊讀都是令人滿意的。當在教師凡卡請求爺爺帶他回去的部分時,教師直接讓學生先起來朗讀,並緊跟着問學生為什麼這樣讀,為什麼讀得急切,為什麼讀得絕望,於是學生又緊扣詞“受不了、來吧、來吧”和緊扣“……和!”談自己的原因,有的説他在這連狗都不如,對生活絕望了,爺爺是他唯一的希望;有的説寧願被爺爺打,也不願被老闆打;有的説爺爺的打可能是自己真的錯了,而老闆的打是自己根本沒有錯的。在老師這樣放手讓學生感悟的情況下,學生的感悟確實多元了,也深入了,最後在反覆的讀與悟中達到情感的昇華。

三、重方法提升能力

課本是老師教與學生學的一個藍本,教材中的各種文章,是人類文化的部分呈現,承載着國家語文教育指導性的信息。只有讓學生在這藍本中找到方法,得到啟示,才能向課外延伸和輻射。潘老師在課堂中始終關注這一點,抓住典型,以激勵的語言,有效引領學生習得方法,提升語文能力。比如學生找到一系列動詞感悟的時候,教師馬上鼓勵:“你剛剛抓住一系列動詞來體會。”在評價中教師還用到:“你很會讀,不僅知道寫得好,還知道是怎麼寫的。”這一切讓學生在肯定中得到快樂,同時讓方法在課堂中放大,讓更多的學生學會這些方法。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6

一、趣字當頭,樂中求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年級孩子的注意力是無意注意為主,他們的注意力不穩定、不持久,容易分散,但他們對色彩豔麗、活動的事物感興趣,因此調動各種感官,如看、聽、讀、演等活動能有效激發興趣。老楊海芳師一開課,就用遊戲的方式吸引學生注意,“打招呼”、“認識新朋友”、“變一變”等遊戲活動,為學生創設一種輕鬆、愉快、生動的學習氛圍,使課堂“動”起來,“活”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學習“日”字時,老師示範一個大大的太陽,講“日”字的由來,讓學生理解“日”會發光發熱等,生動有趣。

二、順應兒童,適時激勵

情是課堂的靈魂。一節好課需要老師用心靈去感染心靈,用眼神傳遞親情,用語言去創設氛圍,用激情激起學生學習的熱情。這種激情的釋放需要教師的真情自然流露。如:老楊海芳師在學生讀完後,及時評價:“你真棒!讀的真準確!” “你坐得那麼端正,聽得好認真啊!”等,教師的評價到位、及時、語言樸實自然,深得學生。

三、方法多樣,勇於創新

一年級的學生記得快、忘的快。根據學生的年齡小,好動、愛表現、記憶力強的特點,老楊海芳師將枯燥的識字方法換成找朋友、貼花、畫畫、比賽等形式,方法多樣,勇於創新,既教給孩子知識,也教給了孩子方法,值得我們學習。

四、習慣培養,口訣強化

老楊海芳師的課堂上,好多對話,如:誰的眼睛亮晶晶?——我的眼睛亮晶晶;誰的眼睛看老師——我的眼睛看老師;小手——舉起來;誰的耳朵注意聽——我的耳朵注意聽;頭正背直腳放平——一寸一拳一尺遠;心平氣和——態度認真(寫字)。諸如此類的'口訣,説的多了,學生自然形成了習慣。

總之,楊老師的這節課,以生為本,學生愛學習,樂舉手,這離不開老師平時的教育方法和常規訓練;教學設計體現了層次性和遞進性,能根據學生的情況有效在處理教材,有機地變換教學方法;教法靈活多樣,圖文並茂,激發學生的想象力,緊緊抓住識字進行教學;同時,注意利用教材,結合學生情況對其進行行為規範和安全教育,隨機引導學生了解一些漢字的巧妙變化,如象形字“日、火”的變化等,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一節課,生動活潑,井然有序,紮實有效,平穩和諧,自成風格,值得學習.

當然有一些小的細節,如樹木的“木”學生組詞時有困難,老師要及時引導;學生不認識小麥,説話練習時也有困難,老師該出手時要出手,該講的還是要講,及時引導學生走出學習困境。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7

一、揭題導讀多韻味。

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性的把握,主要是強調學習過程中“情、趣、韻“的追求。課始,力求在讀讀背背,吟吟誦誦中引領學生進入一個詩意的春天。

方法一:導讀揭題。

1、讀句導入。讀讀下面這段話,並補充完整。

一身烏黑光亮的羽毛,一對俊俏輕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湊成了活潑機靈的()。

2、齊讀這段話。説説你對燕子的瞭解。

3、陽春三月,春天的使者燕子翩然而至,拉開了春天美麗的畫卷。(出示課題,教師配樂範讀課文。)

4、自由讀課文,捕捉幾幅春天的鏡頭。(設計點評:把課文第一段話作為特殊的謎面,以近似猜謎的方式引入新課的學習,更符合五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既增添了童趣,又快速接觸了文本,營造出濃濃的語文學習氛圍。)

方法二:古詩營韻。

1、春天到了,站在春天的肩頭,感受着春天的温馨和甜蜜,人們會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人對春天的讚美。請同學們來背誦幾首有關春天的詩。(根據學生的交流隨機板書與課文有關詩句)

A.碧玉粧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B.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C.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

2、明媚的春光裏燕子翩然而至。(出示課題)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從課文中去發現這些詩句所描寫的畫面。

(設計點評:充分利用學生原有的古詩積累,導入新課學習,架構起學生舊知與新知的橋樑,使學生在吟吟誦誦中享受詩韻,邁入春天。)

二、品讀積累守本位。

學語文最主要的目標之一就是要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能正確理解、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而這必須通過學生的閲讀實踐來完成。以學生讀通課文感知內容為基礎,力求通過想像品讀、配圖解説、積累誦讀等多種形式的閲讀實踐,進行不同層次地讀,完成全程閲讀。

方法一:概括品讀,摘詞解説。

1、概括畫面。讀着課文,你發現了哪些美麗的畫面,給畫面取個好聽的名字。(預計學生能概括出“可愛的燕子”、“光彩奪目的春天”、“機靈的'飛燕”、“春天的曲譜”等有關燕子外形、飛行、停歇及春光四方面內容的畫面題目。)

2、圈點品讀。哪些詞語描繪出燕子的機靈可愛與春光的明媚,自由選擇四個畫面中的其中之一,找到相應的段落讀一讀,圈圈點點做上記號。

3、交流品味,感情朗讀。

4、摘詞解説。請同學們自選其中的一個畫面,在小卡片上寫上圖的名稱,在卡片上摘錄關鍵詞語,看着卡片介紹自己喜歡的這幅畫面。

烏黑光亮俊俏輕快

剪刀似的

可愛的小燕子

斜着身子“唧”的一聲

掠沾盪漾

機靈的飛燕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8

一、情境導入:

今天,我給大家帶來了一幅圖畫,想看看嗎?

1、仔細看圖,説説你看到了什麼?

2、指名交流。

3、揭題:今天,我們要認識的3位聲母寶寶就是g、k、h。

4、你想先認識誰?

指名一生隨意選擇,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進行教學。

[評: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卡通人物的形象引出g、k、h,為課堂營造了一種和諧、寬鬆、愉樂的氣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運用“你看到了什麼”的導向性體驗,誘發了學生學習探究的動機,使學生進入了主動探究的學習狀態。]

二、學習g、k、h:

(一)學習g:

1、誰會叫它的名字?指名範讀。

2、指名讀,開火車讀,小組讀。

3、名字會叫了,再看看它的樣子,你有什麼發現?

4、引導編順口溜。

(生:像個9字g、g、g。生:像個花環g、g、g。)

[評:通過説説自己的發現,即激活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又鍛鍊了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還讓學生在不經意間記住了形,最重要的是讓他們品嚐到成功的.喜悦,從而樹立起學好拼音的信心。]

(二)學習K:

1、出示蝌蚪,問:它叫什麼名字?

2、指導發好“k”的音。

3、開火車讀,同桌對讀。

4、g、k對比讀。

5、説説你用什麼方法記住K?

(三)、課中操,拍手念兒歌。

1、出示:哥哥有隻小白鴿,小白鴿愛唱歌,咕咕咕,咕咕咕,哥哥聽了笑呵呵。

2、邊做動作邊念兒歌。

[評: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年級學生集中注意力的時間不超過10分鐘,好動是他們的天性,在這裏讓學生拍手念兒歌,一來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避免了學拼音的枯燥泛味;二來可以把剛學到的聲母g、k在兒歌中進行復現;三來為引出聲母“h”做好了鋪墊。]

(四)、學習“h”:

1、讓我們來認識最後一位新朋友,它就是“h”,誰來當小老師?

2、指名讀、跟讀、開火車讀。

3、記清形。

(五)、指導書寫。

1、師範寫、講解。

2、生描紅、仿寫。

三、複習鞏固:

1“考一考”遊戲。

每人拿着卡片,離開座位,去考考其他同學,同時也要接受其他同學的挑戰。

2、“一對一”遊戲。

老師讀什麼聲母,學生就找出什麼聲母。

[評:一年級學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如果在複習鞏固時進行重複單調的訓練,往往達不到目的,而採用遊戲的形式,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四、總結。

總評:

一年級學生好動,喜愛遊戲,難以長時間的保持注意力,思維形象具體化,對他們來説,學習漢語拼音有困難,而且容易產生厭學的心理。《語文課程標準》中“實施建議”指出:“漢語拼音教學儘可能地有趣味性,宜以活動和遊戲為主。”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努力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力求做到教學具有趣味性,富有童趣,激起學生學習漢語拼音的樂趣。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9

在評蔡老師執教的《好漢查理》之前,我想先和大家交流一下我對《好漢查理》這篇文章的文本解讀。

《好漢查理》,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寫的是自稱好漢的調皮孩子查理,後來在幫助一個殘疾女孩的同時,也得到女孩的理解和尊重,在兩個人的互相友好、互相幫助中,查理也改變了自身弱點,變成一個別人認可的好漢查理。文中的查理是個在改變的查理,是個發展的查理,是個在不斷豐滿的查理,不斷立起來的查理。同時對“好漢”的內涵,課文更賦予了豐富的內涵和存在多元的解讀。而這些人文性的東西都藴藏在語言文字的背後,這就給學生的體驗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尤其是要理解查理髮生變化的原因,這就需要教師着重引導和點撥的地方。

現在讓我們回到蔡老師上的《好漢查理》這節課,這節課中我認為非常明顯的一點就是教師解讀文本沒有立足於整體,沒有從整體上來把握人物形象,整體上來把握語言特點。這樣就把文本割裂成一塊一塊的,尤其是把文中的查理截然地分成了兩個人,壞查理和好漢查理,教師先分析好漢查理好在哪裏?再分析以前的查理不好在那裏,這樣整節課學生對查理的把握也僅僅停留在紙面上,是個不隨便拿別人東西的、助人為樂的、説話算數的、彬彬有禮的查理,而不是一個在不斷改變、不斷髮展的、不斷豐滿的、不斷給人以立體感的的查理。

我認為,這篇課文教師教學的時候應該做到兩點:

一、立足文本,整體構建人物形象。

只有基於整體的背景,查理的形象才會是真實的,形象的,豐滿的。在教學時,我們可以把事件的矛盾衝突為切入點:課文第一段説,查理是個很調皮的.孩子,愛搞惡作劇,沒人喜歡他。可他自認為自己是好漢查理。為什麼呢?那就是説,查理是個有缺點的孩子,但他有成為好漢的願望,只是對好漢的認識存在着一定的侷限,也不能否定他有優點的存在。這是一個非常真實的查理。基於以上的認識,教師再提出:那麼你認為查理是個怎樣的人呢?那你從哪裏看出他是好漢查理呢?這樣學生就能辨證地來看查理這個人,而不會截然地把查理分為開始的壞查理和後來的好查理了。

二、立足文本,整體把握語言特點。

這篇文章的語言有兩個特點,一是人物對話,通俗簡潔,卻具有豐富的內涵,能表達人物的內心活動;二是語言前後富有對比,在對比中突現人物的發展變化。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10

好漢查理

《好漢查理》寫的是自稱好漢的調皮孩子查理,在幫助一個殘疾女孩的同時,也得到女孩的.理解和尊重,在兩個人的互相友好、互相幫助中,查理也改變了自身弱點的故事。

課文中,查理和傑西兩個人物形象真實:查理既調皮又善良,喜歡幫助人,舉止言行很有“好漢”的做派;作為殘疾人的傑西心態非常健康,她沒有自艾自怨,真誠又熱情、對生活充滿希望,在她的理解、尊重中,查理改正了缺點。

劉小青老師正是抓住了這一脈絡,在學生感知課文大意後,引導他們走近查理這個小男孩,説説他是個怎樣的孩子,你認為他是個好漢嗎?為什麼?進而質疑:是什麼讓查理髮生這麼大的變化?通過一遍遍朗讀傑西的話,讓學生想象説話人的神態和心理活動及對方的感受。課尾,一個頗具深度的提問“羅伯特送給查理的僅僅是一把刀嗎?”引發了學生的思考,從而在愛的主題下藴涵了“信任與理解” 的思想。

此外,劉老師始終抓住“好漢”這一關鍵詞,從含義到體現之處再到一起來誇誇查理,首尾呼應,中心突出。值得注意的是,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劉老師對某些新詞如“羨慕”、“拔刀出鞘”通過聯繫上下文等進行理解,對了解人物特點有一定幫助。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11

同課異構《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讓我感觸頗深的是陸老師的這堂課。陸老師和何老師在教學重點的設置,教學內容的取捨上基本一致,但她以場景為主線來勾畫教學藍圖,在收扶放中引導學生在自己創設的情境中有所感,有所言,有所悟,不俗的設計讓人稱道。而陸老師優雅,清新的教風也是一種聽覺的享受。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是四年級第一學期第六單元中的一篇,這組課文的主題“愛”。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一位大陸青年不幸身患白血病,一位台灣青年冒着生命的危險,不顧家人的安危,為這位大陸青年捐獻骨髓;台灣李博士冒着生命危險從台灣抽取骨髓,兩岸人民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的關鍵是引導學生在閲讀中深切感受人與人之間美好的情感以及台灣人民和大陸人民難以割捨的骨肉親情。鄭老師的這節課通過有效的設計和組織,牢牢把握住了重點,讓師、生、文間形成了有效對話的磁場。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看出來:

一、把握主線,抓住關鍵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教學環節中老師設計的導言、問題、引讀等都不能偏離文章的主線。這篇文章的情感主線很清晰、明朗。李老師沿主線引、沿主線導、學生很自然地沿主線學,沿主線思,沿主線悟。達到學有目標,學有重點。

陸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以“愛”為主線進行教學,一開始讀與愛有關的四字詞導入,引起情感共鳴。進而抓住杭州、台灣兩個青年兩個場景引導學生深入品讀,給予學生充分自主閲讀的時間,讓學生與文本對話。

陸老師很善於抓住關鍵詞語,如“靜靜”、“奔波”等來引導學生體會人物內心,體會文字背後的情緒。印象最深的一處是在理解“在這場災難中,病牀上的青年沒有受傷,他的家人是否平安無事,目前還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峽的另一邊,有一位青年正滿懷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這一句時,能夠結合上文“靜靜”一詞,來揣摩青年此刻不平靜的內心不平靜的原因,學生帶着思考讀文、語言文字的感知、理解、品味落到實處,情感逐步升温,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有機融合。

二、讀説促思,深入文本

文本是死東西,它只有經過學生的理解、接受、反思後才能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栩栩如生的形象,文本才有生命,也只有這樣的閲讀才能開啟學生的心智。

在引導學生感悟救援緊迫,血脈親情這一環節,陸老師在屏幕上打出一連串數字,通過和學生的合作讀,不斷加快語速,並輔助以沉重的配樂,營造出一種緊迫感。為啟發學生能對本文有一個更具有深入的感悟,陸老師又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小錢得救了!他會説些什麼呢?”使學生在深刻感受了課文情感之後,抒發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這既是對文本內容的延伸,又為學生的個性化閲讀提供了自我表現的舞台。

各種環節的設計都充分展現了教學的智慧。學生在多形式的`朗讀,自由的表達中體會手術危情、感受護送骨髓的辛勞、體會愛的廣博無邊,而後,再體會海峽兩岸同胞的血脈親情也就水到渠成了。最後,師生在澎湃的激情中再讀課題,不僅昇華了主題,也引發了學生對愛的思考,對生命的敬仰。

三、手段輔助,情境相宜

在教學中,陸老師很注重運用多種手段來創設情境,特別是音效應用和板書的設計,是一大特色。

在引導學生理解台灣青年以及李博士和在場的醫務人員不顧家人的安危為小錢捐獻骨髓這部分內容時,老師利用地震音效給學生以震撼。接下來及時切換到地震畫面,通過資料補充概括餘震情況,把學生帶入“地震慘烈”““餘震不斷”的情境之中,讓學生想象這位台灣青年家人可能遭遇的困境。理解台灣青年不僅是自己冒着生命危險,連親人的安危也不顧的高尚情懷,為學生領悟海峽兩岸的血脈親情進行了醖釀,作了鋪墊。而在“千里送骨髓”部分,心跳的音效也很好的契合了課文中所有醫護人員的心情,亦抓住了聽課者的心情。

老師講到最後,小錢的生命之花從凋零到綻放,信手在黑板上畫出了一朵盛開的美麗的花,在音樂與誦讀聲中,不僅帶來了很強的視覺衝擊,也把學生的情緒再次向前推動,為課堂增添了精彩的一筆。

人們都説教學是一門藝術而非僅僅是技術。有效的課堂教學是兼顧知識的傳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養和個性塑造的過程。

課堂裏的語言要精而美。課堂裏的設計要行雲流水,課堂裏,文與情要有機結合,生動演繹,語文教學才能呈現實效。

尚年輕的我,要學習的還有很多很多很多。也很感謝陸老師這堂精彩的課,激勵我向着更加詩意的語文前進。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12

《學會看病》是當代女作家畢淑敏的作品,文章講的是身為醫生的母親讓生病的孩子獨自上醫院看病的事,在這件兒子看來沒什麼大不了的事情中,母親卻有着極其複雜的心理變化。文章從母親的視角來反應了另一種方式的母愛,孩子們初讀時可能會對母親的行為有些不理解。陳老師用親切的語言、嫻熟的教學藝術引領學生走進文本、品味語言,感受母親複雜的心理與情感變化,理解並體驗到母親這種更深沉、更寬廣的愛。我想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闡述對這節課的所思所感。

一、主線明朗層層深入。

《學會看病》是一篇略讀課文,在學生初讀課文之後,陳老師用“説説面對病中的兒子,媽媽是怎麼做的?”“這種做法你們贊成嗎?”幫助學生整體把握了課文內容,讓學生粗淺的表達了自己對文中母親做法的看法。當學生對母親的看法有不一致時。陳老師用“讓我們走近媽媽,走進媽媽的內心世界,找找媽媽要生病的兒子學會看病的理由。”用過渡語不露痕跡地幫學生指明瞭思考的方向。“儘管媽媽的理由非常的充分,可兒子出門時和出門後,媽媽卻又有着複雜的心理鬥爭。”引導學生走進課文,學生剛開始只是感性的從原因和心理兩個方面來感知母愛。隨着課文的逐步展開,閲讀地不斷深入,對課文語言地反覆品味,揣摩,在師生的交流、感悟中,學生一次次地走進母親的心裏,深切地感悟到母親的情感變化:做出決定後的猶豫不決和心軟後悔,在等待中的自責擔心,看到兒子後的勇氣回升,每一種心理都是愛子之情的反映。在學生真切地感受到這份細膩而又理性的母愛基礎上再出示母親讓兒子學會看病的心情表白,讓學生以兒子的角色給母親寫張留言條,這時的學生做為整件事情的親歷者,有很多感想,有很多話要説,這個小練筆的設計,讓學生有了宣泄和表達的機會。這既是語言文字的訓練,也是孩子和母親的情感交流過程,在書寫中融進了學生的感悟和認識。

二、品味語言激發情感。

“語言是思維的外衣。”語文教學要在發展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激發其情感和想象能力。在陳老師的這堂課中,非常注重語言點的訓練,“喋喋不休”、“忐忑不安”、“按圖索驥”、“艱澀”、“聊勝於無”等詞語的教學都非常到位有效。對“喋喋不休”這詞的引導,陳老師設計得很有特色,她是先讓學生讀讀該詞所在的段落,説説讀後的感受,“你認為媽媽此時説清楚了嗎?”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老師點撥“這種想説清楚卻説又不清楚的'就是喋喋不休。”“還從哪兒看出媽媽的喋喋不休?”把詞語放在具體的語境中引導學生加以理解,用學生自己的語言來理解詞語,這樣詞語所要表達的意思、情味及意藴在學生的腦中留下了立體形象感。陳老師就這樣引領學生一個個地品味詞語,一次次地體會文本所承載的情感,一層層地體現母親的愛子情深這個主題。

在這堂課中,我們不難發現陳老師安排了好幾處的句式訓練。用“因為,所以。”的句式説説媽媽要生病的兒子學會看病的理由。把表示母親心理變化的句子,代入“雖然我要讓兒子學會看病,但是。”的句式來讀讀。這兩個句式把課文的內容用句式進行簡化閲讀,既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串聯了母親的行為和心理的內在聯繫。在品析重點句子“時間艱澀地流動着,像沙漏墜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兩個小時過去了,兒子還沒有回來,雖然我知道看病是件費時間的事,但我的心還是疼痛地收縮成一團。”時,安排了“也許媽媽在,也許媽媽在,也許媽媽在,也許媽媽還在。”的訓練,讓學生借用句式擴展課文的情節,想象母親的在這兩小時裏的忐忑不安,再通過激情朗讀,母親那種坐立不安,為孩子無比擔憂和對自己深深譴責的形象深入到孩子的心中,激發起對文中母親的深深敬佩之情。部分學生可能還聯想到自己的母親對自己的這份情感。

三、拓展閲讀增強體驗。

閲讀是讀者和作者的對話,瞭解作者能更好的讀懂文本。陳老師以課文為中心,進行了三次閲讀拓展。在課伊始,簡短的介紹了作者畢淑敏曾當過二十來年的軍醫,讓學生對文章的相關背景有所瞭解,同時讓學生心中存疑,身為醫生的母親完全可以自己用藥幫孩子看病,卻為什麼讓孩子費時費力地上醫院看病呢?激發了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也讓學生在閲讀中不斷的釋疑來感受母親的愛子之情。在課中,學生深刻地體會到母親在兒子獨自去看病的兩個多小時裏擔心、後悔、自責的複雜心理,感受到母親的心理矛盾中正是濃濃母愛的表現,而兒子認為獨自去看病沒什麼大不了後,陳老師補充了《丈夫眼中的畢淑敏》中的一段文字,給學生呈現了另一種信息,對課文的材料進行補充,整合。豐富了學生的感受,讓理性母愛的形象更加豐滿、厚實。在課末,學生對這位母親已懷有深深的敬意,陳老師出示了作者畢淑敏的幾本著作,鼓勵學生在課外讀,指導學生到更廣闊的閲讀天地中獲取信息,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也把課標中對課外閲讀的要求落實到了實處,陳老師立足課文,把閲讀拓展融合在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激發了學生的閲讀興趣,增強了學生對文本的體驗。是非常值得我學習的。

在這堂課中,陳老師用樸實的教學風格,紮實地引領學生在訓練中悟理,在朗讀中悟情,在表達中抒發情感,在學習語言中飛揚情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qita/2gmko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