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其他 >

評議大學聯考作文真題

評議大學聯考作文真題

【題目回放】

評議大學聯考作文真題

以聽話為題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角度自選;立意自定;除詩歌外,文體自選。

【題意解讀】

1.聽話的所指包括兩個方面:一作動詞,是聽+話,即用耳朵聽別人的話語:他耳背,聽話有困難;二作形容詞,是指聽從、順從長輩、領導的意思、意志:這孩子很聽話。

2.無論直接還是間接,只要文章能表現聽話的任意一個方面的意思,即可視作基本切題。

3.切題的深淺及立意的高下,關鍵是看對聽話內藴的思考或解讀。只平平地敍述聽話的人與事或籠統議論聽話的是與非,屬基本切題;能呈現對聽話的思辨,即為非常切題。

4.評卷時,從寫的是不是聽話入手,再看有無對聽話的價值意義的思考。完全偏離題意的情況主要指通篇所寫都不屬於聽話的範疇,或者拋開命題自説自話。

【閲卷感受】

此次作文,大部分同學對題意的理解基本正確,但缺少深入的思考和獨到的理解。不少同學寫記敍文,即寫要聽父母的話,缺少對聽話的深度理解;寫議論文,也是立論平平,鮮有獨到的見解和深入的分析。很少能看到下面這樣的精彩文字:

1.永遠聽父母話長大的孩子是沒有出息的;從不聽父母話的孩子,在他們還沒有長大成人時就已經沒有出息了。

2.我們不能用聽話與不聽話來衡量好孩子與壞孩子,正如春風春日有時好,春風春日有時壞。不得春風花不開,花開又被風吹落。聽話與不聽話要看具體環境,該聽話時,不要故意裝出眾人皆醉我獨醒,以示與眾不同,那樣只會徒增狂妄與冥固的壞性情;同樣,該不聽話時,就要敢於挺身而出,你的堅持是最美麗的風景。

無論是記敍文還是議論文,所選材料一定要品質不俗。下面這個材料是沈奇斌同學為論證聽話,也要懂得靈活變通時所用的反面材料,體現出他的閲讀積累和語文素養,值得大家學習:

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一次去公園遊賞,見一朵花很美麗,便想留給自己的孫子。因有其他事,便隨手點了一位士兵看守鮮花。豈料女皇隨後便忘了此事,而那位聽話的士兵卻一直駐守在花旁,這一待就是五十年,即便花已成灰

總之,要想寫出大氣文章就得有大情懷、大境界!

【佳作閲讀】

(1)思考前三篇文章在結構上的相似之處。(2)第4篇文章給你怎樣的啟示?

1、

聽話

一日,因急需一條牛仔褲作為活動的統一制服,我匆匆地走進了一家牛仔店。

店主的年紀比母親略輕,女兒在電腦前看電影,不一會兒就離了她母親特意擺得遠遠的椅子,湊到顯示屏前去。在我試穿的過程中,店主不一會兒就要叮囑女兒:坐到椅子上去,眼睛要看壞的,聽話!如此三番五次,可那顯示屏就像磁鐵,小女孩每每就被吸了過去。

等到離開的時候,我看見小姑娘揉了揉她那雙水靈靈的大眼睛。

人生的回憶就像是樹上累累的果實,它們積蓄、成長,然後在你不經意的瞬間掉落下來,砸你個滿懷。

聽話!父母、長輩,總要適時提醒你注意天氣變化、囑咐你多穿點衣服,或是提醒你要注意安全。你偶爾聽得煩了,稍一皺眉想反對,他們把眉頭皺得比你更緊,搶先説了句:聽話!你漫不經心,他們就更加無微不至。

直到如今,當我需要睜眼以後第一件事就是尋找眼鏡的時候,當我想憑着年輕的身體少穿一件卻最終得了感冒,呼吸不暢、頭昏腦脹的時候,當我終於一不小心與人相撞,跌傷了腿,大聲呼痛的時候,我想起了什麼?

當我面對考試題目,下筆停滯,絞盡腦汁而不得的時候,我想起了小時母親站在院子前,揮着手裏的書大聲呼喊在院子裏瘋玩的我的場景,更想起了什麼?

張愛玲曾寫過一段話:當我走到那個路口,我垂垂老矣的母親叮囑我:聽話!不要走這條路!可我最終還是走上了那條路。那條路真的很難走,像母親説的那樣,而我迷路過,跌倒過,甚至受傷過。當我坐在路口喘息着休息時,我看見一個女孩,像我當年一樣年輕,一樣站在那個路口,我忍不住開口對她説:不要走那條路,聽話!

每一聲聽話都是長者對年輕一代的諄諄教誨,每一次勸導都是父母對子女的真心關照,可若是這聽話總是被辜負,它又將隱含多上憂慮和沉痛?

可是,這份情感終不會被辜負。

我將注重保護眼睛不讓近視程度加深,我已學會自己查看天氣預報及時增減衣物,我騎車時會更加小心,我會在父母出門前叮囑他們注意安全。

聽話,不止於長輩,而更將發於子女、小輩,終其輪迴,使其圓融。

聽話,它其實是個温暖的字眼。

2、

聽話

驀然發現,原來母女一場,不過是一個聽話的過程。

想起來,竟不禁笑了。猶清晰記得小時候有個綽號:女大王。我總是很調皮,每每會將收拾好的玩具全數倒在地上,離開時也不理會,也屢次差點將屋頂掀開,引來母親一頓喝斥。

一次,母親朋友帶着年歲比我小的女兒來到家中,印象裏妹妹很害羞,不怎麼開口説話,只是把玩着手裏的娃娃,自得其樂。只一眼,我也被那娃娃吸引了,粉嫩嫩的連衣裙,金燦燦的長髮,靈巧活動的四肢於是,我將她從妹妹的手裏搶了過來,開始為她打扮。突然一陣抽泣聲傳入耳朵,妹妹竟然哭了,我一時不知所措,只愣愣地站在原地。聽到哭聲,母親和她朋友快步走出來,看了一眼,便心下了然。母親走向我,説:聽媽媽的話,把娃娃給妹妹。我那時只覺委屈,一個娃娃而已,偏不給。母親聲音略有提高:聽話!還給妹妹!我雖不情願,只得聽話,戀戀不捨地將其塞回妹妹手中。

不知不覺間,我早已養成了聽話的習慣,不曾想過母親也有聽我話的一天。

前些日子,陪母親參加一場婚禮,待我準備就緒時,卻見母親眉頭緊鎖,看着癱在牀上的衣服,不知該穿哪件,我不免有些焦急,婚禮該遲到了。看着母親那眼神,分明是在説,你説哪件好?我走上前,指着一條格子連衣裙説:就這個吧,快點。母親嘴角盪漾開一絲笑意,便匆匆將其換上。走出電梯,卻聽見她嘀咕着:挺近的,要不要開車,還是步行?我有些許不耐煩,説道:開車吧,快趕不上了!母親開口道:好吧,聽你的!

我不覺一愣,聽我的'?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變成都聽我的了呢?抬眼間,卻發現母親的眉宇間似乎已有了淺淺的溝壑,即便不笑,眼角的皺紋也開始漸漸顯露出來了,我怎麼沒有發覺,原來母親也在日漸衰老。

我緩緩收回視線,驀然發現了一件事。母女一場,不過是在你年幼的時候聽她的話,長大後對換角色,一場聽話的過程罷了。

3、

聽話

你能看到多遠的過去,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

聽話!大人總是這麼説。那麼,我們究竟要樣聽話,聽什麼話?

古人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這就要求我們要聽話,聽歷史的教訓,聽他人的勸告。

精鶩八極,心遊萬仞,展望歷史的舞台,讓我們用心聆聽。

他也曾火燒博望坡初戰告捷,他也曾舌戰羣儒大敗曹操,卻因不聽劉備的生前勸告動用了一個不聽話的馬謖而痛失街亭。那個不知天高地厚,心高氣傲,只會紙上談兵的馬謖曾多麼聰慧的幫助諸葛亮退去司馬懿,卻因為自視甚高,不聽諸葛亮的話,不聽王平的勸告,落得個揮淚被斬的下場。歷史的教訓要聽,智者的訓導要聽。只有善於聽話的人才能得到歷史的認可。

站在時代的門檻上,我們該用怎樣的心態來面對聽話二字哪?

雄霸歐洲大陸的一代梟雄拿破崙在第六次與反法同盟作戰時,身邊幾乎已無大將,只好動用一個叫格魯希的將軍,而正是這位聽話將軍使拿破崙痛失良機,兵敗滑鐵盧。當時英軍威靈頓將軍率軍從北來襲,普魯士元帥布呂歇爾從另一方向來,拿破崙擊敗布呂歇爾,為防止其與威靈頓會和而讓格魯希前去追擊。拿破崙則與威靈頓展開作戰,不久,雙方都精疲力竭,屍橫遍野,只待哪方援軍先到哪方便可取勝。聽話將軍已知戰事緊急,去固守命令追擊布呂歇爾,即使部將極力勸告,他只沉思了一秒就果斷下令繼續追擊,執行命令。就這樣,威靈頓等來了布呂歇爾,拿破崙兵敗滑鐵盧。聽話將軍改變了這個世界。有這樣的聽話將軍,拿破崙何愁不敗?我們需要聽話,但不能盲目地聽話,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變通。只有靈活地聽話才是真正的聽話。

丘吉爾説你能看到多遠的過去,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我們只有聽話,正確地聽歷史的話,才能對未來有準確的把握,不至於迷失了自己。

一回首間,我才忽然發現,因為聽話,我一生的種種努力只不過是為了獲得他人的稱許與微笑,因為聽話,我已將自己套入了所有的模式和桎梏,陷入了聽話的囚牢。對於自己的人生失去了把握,迷失自我於聽話之中。讓我做我自己吧,讓我這一生做一次我自己吧!我會靈活地聽話,聽歷史的教訓,聽老師的指導,聽家長的訓導,但我會靈活地聽話,把握自己的人生,不至於迷失自己。

聽話,是一門學問,我已懂得。看得到遙遠的過去,故也看得到遙遠的未來。

4、

聽話

中國人似乎向來異常聽話,甚至在壓迫之下也並無怨言,所以魯迅先生在《燈下漫筆》中指出中國人只有兩個時代:一個是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一個是坐穩了奴隸的時代。也許,我們真的有這種弊病,這種弊病真的來自於魯迅所説的國粹。但現在,已全然另一番模樣。

從原來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的想象,到後來對洋車、洋房、西餐以及出國留學的追捧,到現在甚至有大學自招考英語而不考國文的設想,中國人似乎又實在是敢於推翻傳統的,毫無順從、聽話之意。其實不然,這不過是另一種聽話而已。竊以為聽話雖有軟弱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心理認同。過去説中國人有奴性,是因為他們從心底裏認同專制的模式,而後由於西方思想的湧進,才逐漸有所改變。如果説早年的崇洋媚外是民族自卑感在作祟,那麼如今考外語而不考漢語恐怕已是對西方文化從骨子裏認同了。人總需接受一種價值觀,現在我們已不再聽古聖先賢的教導,或許正遂了魯迅反國粹之願,但卻又成了洋人的跟屁蟲,這恐怕是魯迅也始料未及的。

或言近年傳統文化日趨升温,一直有國學熱,亦非專順從西方。但所謂國學熱不過是加強了對國學的西學式研究,並未將其精髓滲透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梁任公(啟超)論治國學之大道雲:德性的學問,要靠躬行自省來研究。現在的學者顯然大多沒有做到,更不必説民眾。大多數年輕人對國學除了覺得陳腐、過時,其實沒有太多浸染,還是更樂意接受西方的價值倫理。

若是我言某人不愛國,他必要艴然而怒,反過來我亦會如此。可知人多是承認愛國之必要的,惟其不知愛國當是包含深刻的文化認同方才真切。一國之文化雖多有變遷,但亦不可離開長久的淵源積澱,如今國人卻與之漸行漸遠,西方重視外物的功利主義的精神成了人們的信條,許多青年人的理想不過是希望考一好大學,討一好老婆,找一好工作,有一好收入而已,其患在迷途於外,不知關懷本心。其實,聽話本身並無過錯,但要學會選擇聽什麼。這種選擇乃是價值認同和文化認同之體現,藴含着高度的自主,切不可人云亦云,隨波逐流。我們應當常常自加鞫審:我到底需要什麼?到底該聽從什麼?否則還是難免要做奴隸的。

【習作升格】

聽話

聽話,如今似乎成了沒有主見的代名詞,但是,誰又能什麼話都不聽就直達成功呢?

曾經有人做過這樣一個調查:中國孩子時常喜歡説:我會好好聽話,做個乖寶寶。而美國孩子卻説:我不是小孩子了,我要獨立。

可能很多人認為美國孩子更成熟。沒錯,我不可否認,但是獨立當真就意味着不聽話?聰明人往往從自身經歷中找出結論,然而聖人常常從他人經歷中領悟道理。難道我們在成長過程中一定得撞得頭破血流嗎?在堯在位時,他重用舜,後人也並未因此覺得他無能;劉備器重孔明以登帝位,眾人也覺得他賢明,不是嗎?

當然,如果對方是淤泥,你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蓮;對方是泥沙,你是泥沙中發出光芒的金子;對方是燕雀,你是展翅高飛的鴻鵠;對方是魚蝦,你是見尾不見首的游龍,那麼你大可不必聽話,相反地,你還有足夠的本錢來輕視他的無知與傲慢。

因此,聽還得把握不同的時機,並不是不聽,也並非什麼都聽。

話是我們聽的對象,那麼什麼樣的話值得我們聽呢?

是像商紂王聽信妲己那樣嗎,是像董卓聽信貂蟬那樣嗎?當然都不是,只要我們保持一顆冷靜的心,清醒的頭腦,無慾無求,就自然能判斷是非。

有些話做起來很難,甚至不忍心去做,怎麼辦呢?

劉墉帶女兒上電視,主持人問,如果劉墉在地震中被壓倒了,女兒想救自己,但房屋很快就要塌了,怎麼辦?劉墉回答:我會讓女兒跑。當主持人詢問女兒時,她説,他會逃跑,一邊跑一邊哭着喊,她愛父親。

女兒的回答同時也回答了我的問題。這些話我們得聽,因為那是對方的祈求。

並非所有的話都是字面意思。

父親給孩子項鍊,對他説這項鍊不值錢,但是這並非説明項鍊能隨便送人,他是無價的,是愛,是無法用金錢衡量的。父親真正的意圖只是不希望孩子為了保留項鍊而受一丁點的傷害。

聽話聽話,聽要把握時機,而話也得理解透徹,不然怎麼聽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qita/dvndw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