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其他 >

認識周長評課稿11篇

認識周長評課稿11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評課稿,通過評課,可以把教學活動的有關信息及時提供給師生,以便調節教學活動,使之始終目的明確、方向正確、方法得當、行之有效。那麼什麼樣的評課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認識周長評課稿,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認識周長評課稿11篇

認識周長評課稿1

xx老師執教的三年級的《認識周長》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一堂概念與計算相結合的課。學習這一課的目標:

①是讓學生理解周長的含義;

②讓學生探索測量不同形狀的圖形的周長方法;

③讓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下面粗談一下對這節課聽後的感想:這節課目標明確,設計有條理。學生學得積極主動,學生時而獨立思考,時而合作交流,還有適時的展示彙報,使得課堂上呈現出探索學習的氛圍。具體地説,這節課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一、本節課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體現數學。

數學知識的學習有時是枯燥的,特別是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説。本節課的每一個環節都與生活有關,就為學習周長提供了一個親切熟悉的環境。周長的概念對國小生來説,是比較抽象的,機械地學習只會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課的開始就吸引學生的眼球,抓住每一個學生的心。本節課從從引入來看,聯繫生活突出對周長的感性認識,採用多媒體課件對螞蟻繞樹葉爬了一圈進行演示,從而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使學生積極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也為周長概念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後面的尋找身邊事物的周長,也都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充滿着數學知識

二、讓學生充分經歷知識的建構過程。

學生而言,知識的獲取不是教師和教材直接給予的,而應在充分經歷數學的過程中逐步建構的。在提出“周長”這個詞之後,老師藉助為桌布鑲花邊,量樹樁面的長度,使學生心中對周長有個大概理解。再讓學生説出身邊事物的周長是怎麼樣的來完善周長的定義。

三、注重在一系列基本練習中深化概念。

國小生的思維正處於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思維過程對具體形象存在着依賴性。在師生共同得出周長的概念之後,潘老師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設計了指一指、找一找、摸一摸、描一描等一系列基本練習,拓寬了學生對周長的感性認識,對知識進行內化,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四、注重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

探索發現,是指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多種感官參加學習數學知識的活動。於是在學生對周長有了感性的認識之後,潘老師向學生提供充分的時間和空間,組織學生合作、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讓學生討論怎樣測量這些圖形的周長,以促進學生對周長意義的理解,並體現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尤其是體現了“化曲為直”的數學思想,而且又在此基礎上對方法進行優化,又提升了學生的思維。

我覺得這節課值得商討的是:

1、周長的概念是建立在平面圖形之內,潘老師也強調了這一點,但學生的體驗不夠,如果增設一個環節讓學生體驗,學生應該有更深刻的認識。

2、在探究不同圖形周長的測量方法時,老師的確有尊重每一位學生的想法,但滾、圍這些思路應該説是很巧妙的,學生提了出來這些巧妙的想法,如果老師能給予充分的肯定,也許會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變得更愛動腦筋,更愛數學這門學科。

3、這節課的最後,是不是能在課堂上設計一些家庭作業,讓學生去操作體驗一回呢?比如,在學生掌握了周長的計算方法後,讓學生回家求出飯桌和地板磚的周長,或者回去量一量自己穿的衣服的腰圍和頭圍,等等。讓學生感覺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以上是我的一點膚淺的看法,説得不當之處請多包含。非常感謝潘老師給我們提供這次學習的機會。

認識周長評課稿2

本次數學教研的主題是例題的解決策略。本節課主要有兩個例題,一個是認識周長,第二個是學習長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第一個例題教學時教師主要是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聯繫實際,採用了以直觀演示為主的主要教學方式方法,設計了看一看、指一指、找一找、觀察思考、等實踐活動幫助學生獲得周長的感性認識。再通過質疑、引起思考的手段使學生理解封閉圖形,從而深入理解周長的概念。第二個例題採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法小組研究長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再通過比較、優化的方法,使學生感受{長+寬}*2這種方法的簡便。縱觀整節課,教師能較好地完成了本堂課的教學目標,也為大家呈現了一節紮實、真實、有效的課堂。具體的説來,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一、遵循兒童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進行教學預設,教學環節環環相扣,展示了概念課教學的基本模式。

本課是一節概念教學課,周長這一概念相對抽象。國小生還處於具體形象思維階段,抽象思維能力不強。所以老師在本課教學中並不是將周長這一概念強加給學生,她首先借助給圖片鑲金邊這一情境,讓學生感知圖形“一週邊線”的特點,從而認識“周長”;然後讓學生嘗試用語言描述什麼是周長,再通過理解和辨析什麼是封閉圖形,進一步理解周長的概念。第二個環節是在認識周長之後,讓學生親自動手研究如何知道一個圖形的周長,通過小組操作、説

一説,發現直邊圖形可以用尺子量每條邊的長度,再相加知道周長。曲邊圖形可以藉助繩子繞圖形一週,再化曲為直,測測繩子的長度也就是圖形的周長。最後自然過渡到老師想知道黑板上這個長方形周長,你有什麼好辦法。學生通過實際測量得到計算周長所需要的數據,計算周長。彙報方法後再比較優化方法。新課授完老師又圍繞這節課的重難點設計了不同梯度的練習,很好地鞏固了周長的概念和長方形的計算方法,運用周長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樣設計,從“生活—數學—生活”,把形象與抽象結合,幫助學生逐步將“周長”這一概念從生活與實物中逐漸剝離、步步明晰。

二、重視開展數學實踐活動,在有效探究中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課程標準中指出:要組織引導學生經歷有效的動手操作、合作探究,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活動是兒童感知世界、認識世界的主要方式。切實有效地數學活動能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為了確實達到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老師組織學生經歷了一個理解圖形周長的含義;探索一般圖形周長測量方法的過程。本節課老師實現了兩次飛躍:一次是從感性到理性的飛躍;在學生對周長有了感性的認識之後,讓學生理性的思考,到底什麼是周長呢?在學生充分認識和感知的的基礎上用數學語言加以概括,實現了感性到理性的飛躍。一次從理性到實踐的飛躍:學生在充分理解了周長的含義的基礎上,讓學生測量並計算平面圖形的周長,不同計算方法,學生們體

驗瞭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為後面學習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探究活動中,老師都引導學生自主選擇材料,討論測量計算方法,再進行展示交流。活動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教師適當點撥引導,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進一步深化了對周長的.認識,同時積累了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

三、以培養學生的思維為核心,重視學生知識的探索過程和方法的指導,提高了學生的探究能力。

數學課堂是學生學習知識,探究知識,發展思維的主戰場。在長方形周長公式的推導過程中,教師首先出示學習單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自主探究學習,嘗試計算長方形的周長。有的小組選用了“長+寬+長+寬”的方法;有的小組選用了“寬+長+寬+長”和“長+寬+長+寬”這兩種方法;有的小組選用了先把長與長相加、寬與寬相加,再把所得的和相加的方法。探索的過程本身就是學生思維的培養過程,學生根據長方形有四條邊;它們的對邊相等,又出現了後兩種方法。最後,教師通過課件的演示來幫助學生理解公式。我想學生經歷了這樣的探索過程,對於周長的計算公式的理解會更加的透徹,記憶也會更加的深刻。

美中不足,教師沒有能讓更多的學生説説他們自己對公式的理解,讓學生學會溝通新舊知識,提高表達能力。

總之,老師在本課教學中,能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合理預設、適時的因勢利導,讓學生探索發現認識理解周長,探索長方形周長計算方法,課堂效果顯著。

認識周長評課稿3

前幾天,聽了吳xx老師所上的《認識周長》一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遵循兒童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進行教學預設。

本課是一節概念教學課,周長這一概念相對抽象。而心理學研究表明,國小低段兒童處於具體形象思維階段,抽象思維能力不強。所以吳老師在本課教學中並不是將周長這一概念強加給學生,她首先讓學生根據公園平面圖初步感知“一週邊線”;再借助游泳池和數學書封面進一步感知“一週邊線”的特點,從而認識“周長”;接着由游泳池和數學書封面抽象出平面圖形,認識平面圖形的周長,並探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周長的計算方法;然後再探索解決生活中的周長問題。這樣設計,從生活中的實物着手,先形象地感知生活中的“周長”,再將實物抽象成平面圖形,認識數學中抽象的“周長”,探索周長的計算方法,最後運用周長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生活—數學—生活”的設計,把形象與抽象形結合,幫助學生逐步將“周長”這一概念從生活與實物中逐漸剝離、步步明晰。

二、在有效探究中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課程標準中指出:要組織引導學生經歷有效的'動手操作、合作探究,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本課教學中,吳老師設計了兩個探究活動。第一次是在認識了平面圖形的周長之後,組織學生探究三角形周長的計算方法。第二次是在運用新知解決實際問題階段,組織學生探索樹葉和神奇寶貝卡的周長求法。兩次探究活動,吳老師都引導學生自主選擇材料,討論測量計算方法,再進行展示交流。活動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教師適當點撥引導,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進一步深化了對周長的認識,同時積累了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

三、選擇適當的教學媒介解決教學難點。

數學課堂教學中,運用適當的教學媒介,將課堂上生成的資源及時捕捉下來,反饋交流,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識。本課教學中,在探索神奇寶貝卡(圓形)的周長求法時,吳老師用數碼照相機拍攝了部分學生的測量時的照片,在交流時展示、播放。從而使測量方法的多樣性得到了全面的展示,測量方法的優化也有了充分的保證。

總之,吳老師在本課教學中,能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合理預設初步認識周長,並通過有效的探究活動深入理解周長。學生學得輕鬆,課堂效果顯著。

認識周長評課稿4

覃老師教學《認識周長》一課時,是在學生學習了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來認識平面圖形的周長,也是後面學習計算平面圖形周長的基礎。

整節課中,潘琴老師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聯繫實際,通過觀察和實踐幫助學生獲得感性認識。並根據學生實際和教材內容,採用了以直觀演示為主的主要教學方式方法,引導學生觀察思考、親自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種方法有機配合使用,很好地完成了本堂課的教學任務。

對學生而言,知識的獲取不是教師和教材直接給予的,而應在充分經歷數學的過程中逐步建構的。數學知識的學習很多時候是枯燥的,特別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説,抓住每一個學生的心往往對整節課的成功與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節課中在課的開始,老師能從日常生活中搜集一些常見的圖形,接着創設了問題情境,驅動了學生饒有興趣地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來。先通過摸一摸,指一指過程讓學生初步瞭解周長的.含義。接着再通過描一描,圍一圍,算一算等方法慢慢深入去探究,整個過程還算比較順利。在學生自主探索,充分的體驗中,感悟到了周長的實際含義。教學過程比較好地體現了新課標的“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這一理念。

在教學如何求周長的環節,設計了小組合作活動,我覺得這樣設計非常必要也非常有效,體現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通過豐富的數學課堂活動,讓學生自己感知周長的概念,將枯燥的數學知識,賦予生動的情境,在數學情境中讓每個學生親身經歷學習的過程,不僅學到知識,還學到了數學方法:量一量、圍一圍,滾一滾,培養了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認識周長評課稿5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學目的: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學習平面圖形的周長。是一堂概念與計算相結合的課,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國小數學三年級(上)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第五單元中的第一節《周長的認識》。新課標裏提到“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並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針對這一特點和教材內容,以及學生生活實際,本課時的知識、能力、情感目標分別為:

1、結合具體圖形,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並能指出具體圖形的周長。

2、能測量並計算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等圖形的周長。

3、結合具體情境感知周長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繫。

(二)教學重點:

教學重點是教材中貫穿全局、帶動全局的核心內容,它是由各部分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所決定的。周長的概念以及周長的計算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這個知識的掌握與否直接影響到今後學習各種圖形的周長計算。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知道周長的含義。

(三)教學難點:

理解周長的含義。

(四)教具學具準備: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樹葉、紅領巾、直尺。

學具準備:每位學生準備一片樹葉、長方形、正方形等圖形,測繩、捲尺、彩筆、直尺等。

二、引導學生學習所採用的主要方式方法:

趙老師教態親切自然,使用兒童化的語言,遵循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的原則,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聯繫實際,注意通過直觀幫助學生獲得感性認識,根據學生實際和教材內容,選用的主要教學方式方法是直觀演示為主,引導學生親自操作、觀察思維、自學討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種方法有機配合使用。

三、教學過程:

(一)探索研究,引入概念。

重視創設情景。數學知識的學習有時是枯燥的,特別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説,課的開始就吸引每一位學生的眼球,抓住每一個學生的心往往對整節課的成功與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本節課中,趙老師從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圖形入手,接着創設了問題情境,驅動了學生饒有興趣地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來。趙老師的這節課學生興趣高漲,進行了充分的活動,並且在通過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算一算等方法,讓學生自主探索,在充分的體驗中,感悟到了周長的實際含義。教學過程比較好地體現了新課標的“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這一理念。具體説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點。

1、在豐富的生活背景上學習數學,建立概念。

首先利用大屏幕向學生展示了澡盆、地圖、樹葉等圖形以及它們的周長,給了學生美的享受的同時,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慾望;緊接着教師創設了第二個教學環節,通過描樹葉的邊線,得到樹葉的輪廓。活動是兒童感知世界、認識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兒童社會交往的最初方式。切實有效的數學活動能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為了確實達到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老師組織學生經歷了一個理解圖形周長的含義,探索一般圖形周長測量方法的過程。設計了許多活動,比如“直觀感知”層面上的説一説、摸一摸;比如測量周長活動,而且每種活動都有明確的目的,同時給學生提供了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體會了解決問題的方法的多樣性,也為下節課求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做好準備。

2、在有意義的實踐活動中強化概念。

讓學生量一量頭圍、腰圍,通過這個環節拓寬對周長意義的理解,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在學生的具體操作後,教師揭示了周長的概念,學生對周長有初步認識之後,出示學生課前準備的葉子標本、紙剪的各種具體圖形,讓學生動手描一描、畫一畫這些圖形的周長,從而使學生對知識進行類化,體會到概念是對具有共同特徵的許多具體內容的概括。

3、在一系列基本練習和變式練習中深化概念。

國小生思維正處於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思維過程對具體形象存在着依賴性。趙老師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設計了達標練習,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在學生直觀認識了周長之後,通過描一描周長這一操作活動,拓寬學生對周長的感性認識,建立豐富的表象,進一步認識了周長的意義。讓學生興趣盎然地參與到練習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測量後計算平面圖形的周長時,學生出現了不同計算方法,體現瞭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並且為後面學習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二)因勢利導,探索發現。

探索發現,是指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變重講輕練為邊講邊練,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多種感官參加學習數學知識的活動。本節課趙老師實現了兩次飛躍:一次是從感性到理性的飛躍;一次從理性到實踐的飛躍。

在學生對周長有了感性的認識之後,讓學生理性的思考,討論要求出這些圖形的周長怎麼辦?討論有兩種情況:1、用繩子套在圖形上量,再把繩子拉直用直尺量繩子的長度。2、量出各條邊,再把各條邊相加。通過動手操作,讓他們發現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但是具體要量幾條邊呢?通過觀察發現有的圖形沒有必要把所有的邊都量出來,相同長度的邊只需要量一次就夠了(如長方形、正方形)。這樣學生在自身的探索討論下很容易的就求出了這些圖形的周長。

在學生展示出不同算法之後,進行討論,讓學生歸納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計算方法,新課標提倡算法的多樣化,而現實生活中正正規規給出長寬求周長的例子少之又少,為了更好的將所學知識運用與生活實際,學生討論出的方法不唯一,不總結公式。

四、解決實際問題。

1、把圖形套在方格中,用數格子的方法數出圖形的周長。引導學生認真、細緻地觀察圖形,並通過數格子的方法,數出不規則和規則圖形的周長。讓學生直觀的感覺到圖形的周長和圖形大小無關,只和組成圖形的邊長有關。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進一步深化對周長概念的理解。

2、新課標裏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在學生掌握了周長的計算方法後,讓學生回家求出飯桌和地板磚的周長,讓學生感覺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五、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中應注意語言的規範性。如:讓學生摸一摸樹葉、紅領巾的周長時,不要一會是邊線,一會是長方形;在給周長定義時也説成是圖形一週的總和叫周長,而完整的應該是圖形一週的長度的總和叫做周長。

(二)教學中忽視了對學生估算能力的培養。如在測量頭圍、腰圍時可讓學生先估計一下,再進行測量。測量時不應該在衣服的表面來測,這樣測出的結果誤差較大。

(三)課上討論的時間少了點。應該把討論和教學過程有機地融合起來進行,不要把討論當成一種形式架空了。

認識周長評課稿6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我們小組老師經過集體評議,認為馮晶老師《認識周長》這一課,體現了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教師着力改變舊的教學方法,建立新的教學策略。課堂上馮老師努力為學生創設情境,誘發學生的好奇心,鼓勵學生大膽探究、合作交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具體總結如下:

1、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感知材料

理解周長的含義,探索周長的計算方法,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是本節課應該達到的主要教學目標。為此馮老師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識水平,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為學生的數學活動提供了更加豐富的感性材料。(如:樹葉、各種平面圖形、測量工具)課堂上充分發揮這些素材的作用,幫助學生直觀理解周長的含義,探索各種圖形周長計算方法,促進了學生空間觀念和思維能力的發展。

2、重視概念的建構過程,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是新課標的基本理念。在教學《周長的含義》時馮老師設計了“找一找、摸一摸、説一説”一系列的活動,使學生把周長這個抽象的概念與生活中的具體事例、自己的實踐經驗聯繫起來,從而對周長的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如:學生摸周長時,感受到長方形、正方形的邊線是直的,有四條邊;而圓形的邊線是彎的,是一條封閉的曲線。因為有了找、摸的體驗,便能清晰地認識周長的含義。讓每一個學生都體會到學習的快樂,體驗到獲取知識的愉悦。

3、彰顯個性,鼓勵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在探討各種圖形的周長的方法時,馮老師為學生創設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環境,鼓勵學生通過動手、動口、動腦,鼓勵學生從多角度去解決問題的策略,學生爭相發表意見,學生的個性在課堂上得到充分展現,自信心也得到了增強,體現了“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一全新的教學理念。課堂上富有個性的評價,師生間、學生間的情感溝通,使學生的思維處於一種開放狀態,從而得出不同的測量和計算方法,不但使本節課的`知識得到了鞏固、昇華,而且為後繼知識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總評:

在以上教學片段中,我們欣喜的看到了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充分體現,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用簡潔的語言激勵着學生。學生的情緒狀態、注意狀態、參與狀態、交往狀態、思維狀態、生成狀態均處於理想的狀態下,如果以學生的“學”來評價教師“教”的話,那麼這可視為一節成功的課。而這些都得益於我校對課題管理的實效性研究,在科學規範的課題管理制度下,我們每一位教師、每一位學生將成為最終的受益者。

認識周長評課稿7

《周長的認識》是在學生學習了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一堂概念與計算相結合的課。教材編排不揭示嚴格的定義,但要求通過教學對“周長”留下深刻的痕跡。我結合對新課程理念的一些認識,粗談一下對這節課聽後的感想。

對學生而言,知識的獲取不是教師和教材直接給予的,而應在充分經歷數學的過程中逐步建構的。在課的開始,陶老師直接提出了本節課的任務——研究“周長”。然後設計了談話這一環節,以及通過摸一摸,指一指讓學生初步瞭解周長的含義。接着慢慢深入去探究,整個過程比較順。同時,陶老師也比較重視情景的創設。數學知識的學習有時是枯燥的,特別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説,課的開始就吸引每一位學生的眼球,抓住每一個學生的心往往對整節課的成功與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本節課中,陶老師從日常生活中搜集了常見的圖形,接着創設了問題情境,驅動了學生饒有興趣地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來。陶老師的'這節課學生興趣高漲,進行了充分的活動,並且在通過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算一算等方法,讓學生自主探索,在充分的體驗中,感悟到了周長的實際含義。教學過程比較好地體現了新課標的“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這一理念。具體説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點:

1、以知識的系統性和學生的後續學習為着眼點,拓寬周長概念。

從本課教學的地位和學生後續學習考慮,把周長概念描述為“圍成平面圖形一週的長度,叫做它的周長”這樣處理教材,既反映了對教材的正確把握,也規範了知識的系統性。

2、以實踐性為準則,確立解決問題的策略。

本課在概念理解教學上定在感悟的層面。增設研究求周長的策略環節,旨在體現教學的實踐性原則,目的是讓學生體會解決問題就要從方法策略入手,在比較中得出最優方案中的一個特殊的具體過程。這一點陶老師做得比較好。比如,在測量平面圖形的周長時,為了讓學生對兩類圖形(由線段圍成的圖形和由曲線圍成的圖形)周長的測量有一個完整的認識,又不至於費時太多,教師安排幾個圖形――圓、五角星、長方形等,同時讓學生測量。學生在探索測量方法時,積極動腦,想出了量、圍等多種方法,認識到不管是哪種方法,只要測算出的確實是它們的周長,都可以。由此,深化了對周長的認識。而在此基礎上對方法的優化,又提升了他們的思維。

3、確定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索性的學習模式。

教師尊重學生,發揮教學民主,儘可能讓學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維過程,引導學生自主評價,體現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和共同研究者

4、善於因勢利導,探索發現。

本節課陶老師實現了兩次飛躍:一次是從感性到理性的飛躍;一次從理性到實踐的飛躍。

在學生對周長有了感性的認識之後,讓學生理性的思考,討論:要求出這些圖形的周長怎麼辦?討論有兩種情況:

1、用繩子套在圖形上量,再把繩子拉直用直尺量繩子的長度。

2、量出各條邊,再把各條邊相加。通過動手操作,讓他們發現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但是具體要量幾條邊呢?通過觀察發現有的圖形沒有必要把所有的邊都量出來,相同長度的邊只需要量一次就夠了(如五角星、正方形等)。這樣學生在自身的探索討論下很容易的就求出了這些圖形的周長。

總的來説,陶老師的這節課教學目標定位較準確,思想方法能適當滲透,學習素材選擇比較合理,較好地實現了課堂學習的有效性。

當然,我覺得有些地方還值得商討:

1、新課標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在生活中體驗數學。

而陶老師在這節課的最後,只是簡單地跟學生説,在生活中有很多的數學問題,今後慢慢去發現。我想,是不是能在當堂設計一些家庭作業,讓學生去操作體驗一回呢?比如,在學生掌握了周長的計算方法後,讓學生回家求出飯桌和地板磚的周長,或者回去量一量自己穿的衣服的腰圍和頭圍,等等。讓學生感覺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教學中忽視了對學生估算能力的培養。

如在討論怎樣知道這些圖形的周長時,有一學生提到了“用估算”,而陶老師並沒有理會,一帶而過了,是不是也該讓學生嘗試一下,先去估算,再測量,適當地培養一下學生的估算能力。小課堂,大世界,它包含着學習的機智、合作的智慧、思維的方式、積極的情感。讓我們關注學生的體驗,讓每個學生走進自己的世界,體驗數學,體驗生活,和諧發展,健康成長。

認識周長評課稿8

聽了胡老師認識周長一課,受益匪淺。下面對本課來談談自己的收穫:

一、非常準確地把握了這節課的重難點。

胡老師課開始通過讓學生觀察小明3天跑步的情況探索,邊線——認識一週的邊線,再讓學生指一指三角形、圓形、月芽形的一週,並估一估、量一量各圖形一週的長度從而明確周長的含義。接着出示角和有缺口的月餅讓學生探索進一步明白封閉的圖形的.一週才叫周長。展示了概念課基本模式:從概念的引入(認識操場的一週)—概念的理解(指一指、估一估、量一量)—概念的鞏固(算一算、比一比)。從直觀到抽象過渡自然,非常符合兒童的認知發展規律。整堂課胡老師巧設問題情境,環環相扣,很好地把握了教學的重難點,初步發展了學生的空間概念。

二、練習的設計層層遞進。

由基礎題計算各圖形的周長,再加大難度比較斷開圖形的周長,引導學生直觀地一條一條邊進行比較。讓學生清楚直觀地認識到圖形大的周長不一定大,建立了周長的概念。

三、注重對孩子自我探索能力的培養。

整堂課胡老師巧設問題情境,步步深入,一環扣一環,充分讓學生思考,動手操作和語言描述,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從觀察操場的一週——認識邊線—測量一週的長度——明確周長的含義——計算周長——比較不規則圖周長,每個環節胡老師精心設計問題情境,引導有方,師生互動較好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學習積極性。

四、讓學生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的同時滲透數學思想方法。

在“測量並計算平面圖形的周長”環節,教師有意安排了對三角形、圓形和月芽形(不規則圖形)的周長操作測量。對學生來説具有一定的挑戰性。隨着教學活動的不斷深入,學生從中感悟到對不同圖形的周長的測量應該靈活地選擇測量工具和測量方法,而且特殊的圖形也有特殊求周長的辦法,策略是多樣化。在學生彙報交流的過程中學生通過比較、辨別和判斷,體會到“化曲為直”的數學思想和“轉化”的數學方法。

下面提點個人的看法供大家探討:

1、在教學角和月餅這兩個環節中,問題引入不夠清晰簡潔,如在學生認識到角不能從起點回到起點,它不是一個封閉圖形(有缺口),沒有周長。胡老師接着可以直接設問:這個月餅有也有缺口,它有周長嗎?讓學生思考,對比性強些。而不要又讓學生指一指月餅的一週。

2、時間把握上前面從容淡定,後面可能有點緊張,匆匆小結下課,時間有多,可能讓學生進行課後小結。

認識周長評課稿9

《認識周長》一課是在學生認識了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和正方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而進行設計的。該課時主要解決:什麼是周長、如何測量周長、利用周長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周老師根據學生實際和教材內容,合理設計教學活動,在活動中引導學生觀察思考、親自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較好地完成了本堂課的教學目標。具體的説來,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一、讓學生在豐富的操作活動中建立全面、立體的周長概念。

《認識周長》是一節概念教學課。國小裏的數學概念往往根據學生的接受程度和思維特點,用不同的方式進行揭示。周老師在教學“周長”時,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創設多個教學情境,通過豐富的操作活動,讓學生在充分體驗、感悟的基礎上建立表象,認識周長,理解周長的實際意義。展示了概念課基本模式:概念的引入—概念的理解—概念的鞏固。

首先是概念的引入:

教師首先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了一個生動、有趣,童話情境——小螞蟻沿着樹葉的邊線爬的動畫情節。這一情境很自然地把學生從無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且緊緊圍繞什麼是周長這個教學目標,引導學生觀察時強調了以下幾個值得注意的地方:從哪兒開始,沿着哪條路徑,到哪兒結束。讓學生在看一看,説一説活動中,初步感知樹葉的周長。

接着是概念的理解: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本堂課,周老師始終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的動手操作貫穿始終,學生通過描一描實物圖片的周長,説一説什麼叫周長,判一判圖形的周長,找一找、指一指身邊物體所在平面的周長,學生在多樣的活動中獲得了豐富的感性認識,在體驗做數學的過程中,又把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活動之後學生對周長的.概念理解更加全面、更加立體了。

在理解了概念的基礎上,教師又進入了概念鞏固運用的環節――測量並計算平面圖形的周長。教師還是讓學生通過摸一摸、量一量、算一算、圍一圍、滾一滾等活動,同時給學生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加深了對周長內涵的理解。

二、讓學生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的同時滲透數學思想方法。

在“測量並計算平面圖形的周長”環節,教師有意安排了對長方形、正方形、圓形和樓梯形(不規則圖形)的周長操作測量。這裏有兩個層次:第一層次,探索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測量、計算方法。這一層次的活動,趨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學生從各自已有的知識背景與生活經驗出發,通過量一量,算一算,得出紙片的周長。第二層次是探究特殊圖形的周長如:圓形和樓梯形,對學生來説具有一定的挑戰性,。隨着活動的不斷深入,學生對周長的認識也趨於深刻,學生領悟到測量周長除了量以外,還可採用圍一圍,可以滾一滾、甚至可以把線段進行巧妙的平移轉化轉化,學生從中感悟到對不同圖形的周長的測量應該靈活地選擇測量工具和測量方法,而且特殊的圖形也有特殊求周長的辦法,策略是多樣化。在學生彙報交流的過程中學生通過比較、辨別和判斷,體會到“化曲為直”的數學思想和“轉化”的數學方法。

三、有效提問,成就學生的精彩。

在《數學教學建議》中有這樣一句話:問題的有效設計是推進課堂教學進程的關鍵。為了響應“精設課堂提問,提高課堂的實效”我對周老師《認識周長》所提的課堂問題進行了記錄和統計。周老師在本課的教學中一共提出了59個問題。我把這59個問題進行歸類統計,能引發學生思考的有20個,如:你發現了什麼?你是怎樣表示它的周長的?佔總問題的33.9%;為了促進學生更好地交流所提的問題有26個,如:誰聽懂了?方法不一樣的有嗎?佔總問題的44.1%;為了激發學生的情緒和組織課堂教學的問題有13個,如有沒有喜歡看動畫片的?對嗎?一起來看一下好不好?佔總問題的22%,從這樣的數據可以看出教師的課堂問題設計是有效的,正因為有教師較好的問題提出,引起了學生的思考,學生的想法的碰撞,也成就了學生的精彩。如在引導學生交流園的周長測法的時候,一生説可以把圓對摺,接着用2×一條邊的長就可以了,這些方法都是比較獨特化難為易的;在交流樓梯形的周長的時候一生説,把它拼起來是一個正方形,而且説想法的時候表達清晰,真的很精彩!

當然,在教學中有個別細節我有些想法:

首先細節教師的教學語言要更加準確。教師的提問在語氣上應該更加確定些?周長是長度的概念,如讓學生“指出生活中物體的周長”環節,讓學生把物體所在面的周長不僅指完整,而且説完整。

其次在“初步感知周長的概念”環節,讓反饋的時候可以做得更精緻些,讓學生説一説,你是怎麼得到圖形的周長的。

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每節課堂上總會出現我們沒有預設到得的情況。正是有了這種遺憾,才是課堂教學的魅力所在。正是有了這種遺憾,才能讓我們不斷研究教學,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讓我們在學習中儲存知識、積累經驗,並認真反思自己的教學,把遺憾降到最低。

認識周長評課稿10

一、優點

1、教師利用色彩鮮豔的圖畫引入課題,讓學生從一開始就集中注意力,完全進入課堂教學的環境。

2、本次課完全體現了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關係,建立了平等、和諧、友好、快樂的師生關係。學生積極投入,思維非常活躍。

3、教師在教學中也很注重自己的評價語言,語言十分的幽默和詼諧,老師的體態仍然是富於感染力的,使學生有了很放鬆的情緒更加有效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4、注重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既訓練了語言表達,有發展了多項思維。整堂課既關注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也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5、教師很好的根據學生、教材和環境的實際情況,採用了以直觀演示為主的主要教學方式方法,引導學生觀察思考、親自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種方法有機配合使用,很好地完成了本堂課的教學任務。

學生練習測量各種圖形的周長時,老師在學生操作前把活動的要求講清楚,效果會更好。

二、不足

1、學生練習測量各種圖形的周長時,老師在學生操作前把活動的要求講清楚,效果會更好。

2、曲線圖形周長測量時,因直尺不夠用,教師敍述不太清楚。

三、建議

量曲線圖形周長長度時,因直尺長度不夠,可以先測一段直尺的全長,再對摺,對摺出幾個直尺長再加上剩餘部分的長度。

四、收穫

1、課堂中對於學生的回答,常老師的評價語言非常到位。對學生髮表的意見教師在教學中很注重自己的'評價語言,有效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2、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和學生建立平等、和諧、友好、快樂的師生關係,讓學生積極投入,思維活躍,以達到非常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是一門複雜的藝術,只有不斷學習,不斷探究,才可能使我們的課堂教學逐步精彩起來。

認識周長評課稿11

吳老師的《周長的認識》一課,目標明確,設計有條理,再加上豐富的教學經驗,厚實的語言功底。所以老師看上去從容不迫,但是學生卻學得積極主動,學生時而獨立思考,時而合作交流,還有適時的展示彙報,使得課堂上呈現出濃濃的探索學習的氛圍。這節課學生興趣高漲,進行了充分的活動,並且在通過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算一算等方法,讓學生自主探索,在充分的體驗中,感悟到了周長的實際含義。教學過程比較好地體現了新課標的“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這一理念。具體説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點。

1、在豐富的生活背景上學習數學,建立概念。

活動是兒童感知世界、認識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兒童社會交往的最初方式。切實有效的數學活動能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為了確實達到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老師組織學生經歷了一個理解圖形周長的.含義,探索一般圖形周長測量方法的過程。設計了許多活動,比如“直觀感知”層面上的説一説、摸一摸;比如測量周長活動,而且每種活動都有明確的目的,同時給學生提供了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體會了解決問題的方法的多樣性,也為下節課求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做好準備。

2、在一系列基本練習和變式練習中深化概念。

國小生思維正處於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思維過程對具體形象存在着依賴性。老師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設計了達標練習,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在學生直觀認識了周長之後,通過描一描周長這一操作活動,拓寬學生對周長的感性認識,建立豐富的表象,進一步認識了周長的意義。讓學生興趣盎然地參與到練習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測量後計算平面圖形的周長時,學生出現了不同計算方法,體現瞭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並且為後面學習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3、注重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

探索發現,是指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多種感官參加學習數學知識的活動。於是在學生對周長有了感性的認識之後,潘老師向學生提供充分的時間和空間,組織學生合作、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讓學生討論怎樣測量這些圖形的周長,以促進學生對周長意義的理解,並體現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尢其是體現了“化曲為直”的數學思想,而且又在此基礎上對方法進行優化,又提升了學生的思維。

標籤: 評課 周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qita/jjk5q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