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其他 >

統計的評課稿(15篇)

統計的評課稿(15篇)

統計的評課稿1

10月17日上午有幸在黃海路國小參加“統計與概率”教學的專題活動。學習了兩位教師執教的課,真是受益匪淺。下面就王豔豔老師執教的四年級“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一課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

統計的評課稿(15篇)

一、教態自然親切,師生關係融洽。

新課程,給我們的啟示是要關注學生;要給學生一個寬鬆的學習氛圍;要給學生一個合理的、鼓勵的評價。王老師這節課就很好地注意到了這些。整節課王老師始終面帶微笑,對於學生漂亮的發言總是給予掌聲和讚揚聲,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同時也帶動其他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對於回答不出來或回答不能完整的學生,王老師總是耐心的引導、點撥,讓學生不緊張,給學生重新思考問題的信心。這是我以後教學中該注意的地方。

二、教學思路清晰,課堂引導到位。

整節課,王老師根據教學內容,因材施教地制定教學思路。課堂中老師注意培養學生去自主發現問題並主動探究問題的能力。例如:課的開始有張麗華用畫“正”的'方法統計的班級喜歡電視節目的情況。引導學生複習舊知同時建立進一步探究新知的慾望,在點撥中學習新知。所以很順利的完成了統計表的學習。這為下面條形統計圖的學習作下很好地鋪墊,教師對這部分教學更敢放手給孩子,讓學生在獨立思考、小組合作中解決問題,在比較中進一步理解知識。教師這一環節讓學生充分發揮了自己主體地位。

三、聯繫生活實際,學以致用。

王老師設計的鞏固練習是讓學生分組收集本班喜歡電視節目的人數,並及時整理數據、分析數據、解決問題。這是本節課的一大亮點。在這個過程既讓學生對新知的鞏固,又試圖讓學生明確收集、整理數據的目的是回答問題,瞭解統計的活動過程,積累初步的統計活動經驗。同時也告訴學生生活和數學是密切聯繫的,要善於把所學知識用到身邊的實際生活中去。

一節真課、好課總是會有不足的,建議:王老師對小組分工的環節安排在課前,分工時要到位,讓每個學生都有事情做,都參與到活動中去。這樣為課堂上節省時間。

統計的評課稿2

一、創設合理情境,讓學習有趣。

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融於現實生活情境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動物運動會説起,因為服務的需要,小熊廚師長和小鹿引領員,需要對同一羣運動員作不同類別的統計;然後還是緊緊圍繞這個比賽場,產生了分類統計天氣、遮陽帽、獎牌等以完成數學思考為目的的生活情境。整個情境串自然合理,沒有讓人感覺為情境而情境,為生活化而生活化。同時,這個情境串對於二年級的孩子來説,還是很有吸引力的,加上宋老師的語言生動而富有感染力,好像他們真的身處數學童話王國之中,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慾望,課堂教學氣氛良好,情感激趣的效果不錯。往深裏説,這組情境串又都傳遞着一個共同的隱性信息,即分類進行統計確實是因為不同的需要而產生的,要善於選擇符合需要的分類標準。

二、根植已有經驗,讓學習有根。

已有經驗,在這堂課中可以理解為兩類:

一是已有的生活經驗。像課始,小熊廚師長要知道每種套餐各應該準備幾份,就要知道什麼?就是基於他們對動物相關生活習性的瞭解;再如後來統計好天氣後問“根據這些信息,你估計比賽是在什麼季節舉行的?你是根據什麼信息推測的?”“你對比賽安排和服務工作,有什麼建議嗎?”自主展開數學思考,產生統計的需要或對統計出來的信息進行合乎情理的分析,這些都是有賴於老師提出的數學問題根植於學生的已有經驗,於是,學生不會茫然不答,而是積極互動。

二是已有的知識或學習經驗。

本節課是為了體會統計結果在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收集、加工信息,進一步組織學生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分析的過程,根據存在於同一事件裏的不同問題,選用不同的分類標準和計數方法,進一步體會統計的`目的,提高開展統計活動的能力,體會統計活動是為了解決問題。有序的收集數據的方法,根據數據做適當的分析,事物有不同的分類標準,從表格中能解決一些什麼問題都是學生已經儲備的知識,老師切入得很好,新知與舊知銜接自然,通常是用一句話喚醒學生的已有經驗;而這些,都是能順利開展今天分類統計的前提。

三、豐富探究層次,讓學習有味。

探究,是數學課堂的一個重要活動。但探究活動必須是有層次有張力的。宋老師的這節課上,較好的體現了這一理念。例題教學,是為了使學生感受不同標準分類處理數據,是因為所要解決的問題不同,不是為了不同分類而不同分類,此為初步感受;為了看得更清楚,請來表格朋友來幫忙讓學生參與了兩張統計表的形成過程,組織學生觀察統計表,讓他們瞭解表格的內容和填法,並明白每一項數據的實際意義,同時也體會表格是根據問題設計的。此為深化感受。練一練的第一題,統計天氣情況,老師是出示好表格讓學生根據不同標準進行統計、填表,目的在於讓學生經歷根據標準去收集整理數據的過程,這是模仿式體驗,帽子練習從分類標準的制定,表格名稱的填寫,再到根據各自的分類標準去收集整理,並對自己的統計情況加以分析,這是一個完整的分類統計的過程體驗,再到後面的獎牌等,形式由獨立到合作,探究層次漸豐漸滿,指向性也變深變寬。但是,又不是肆意拔高,而是契合他們本節課的思維發展坡度。當學生經歷這樣的活動時,他們就不可能是一個被動的觀察者,模仿者,而是統計活動的創造者、發現者和使用者。這樣的教學藴含着豐富的數學思考、浸透着理性的數學思維,同時提供給學生通過自己的眼和手去認識世界的機會,及發展數學思維能力,又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所以,我覺得這樣的學習是有味的,既有濃濃的數學味道,又滲透着暖暖的情感温度。

對這節課的思考:

從宋老師的一句話説起:在帽子練習中,請你選擇一種最喜歡的標準分類統計。雖然本節課的目標:只要體驗統計結果在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並會用統計表來表示數據整理的結果。但是,就像是前面説的安排學生自主的探究活動,就是為了讓學生體驗到數學規則是根據生活實際的需要,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而產生的。而這也正是今天的分類統計高於一年級的分類的一個重要原因,直指統計的本質價值,統計不是為了分類,而分類是為了讓統計結果符合現實的需要。所以,只是喜歡哪種,就選擇哪種標準似乎不妥。是不是可以換個問法:你想了解帽子的什麼信息,請選擇一個合適的標準進行統計,然後看看能否回答你的問題。

統計的評課稿3

各位老師:下午好!我是xx二附的柳xx。今天,和大家一起學習了陸娟老師給我們帶來的三年級的《統計——平均數》這一課。陸老師這節課,層次清晰,學習素材貼近兒童的生活,很好地體現了教者對新課程下新課堂的追求。課堂中,教者不僅讓學生獲得了對知識的理解,更有方法的引導,思想的啟迪,文化的浸潤。

因為時間關係,我想從兩方面談談自己對這節課的解讀——

一、作為統計學意義的平均數教學

平均數是“統計與概率”領域的一個重要的概念,是描述數據集中程度的一個統計量。多年以前,“平均數”的教學思路,是以建立“平均數=總數÷總份數”這樣的算法模型為教學主線,作為一種類型的應用題來進行教學,使學生在解題過程中逐漸瞭解掌握求平均數的基本方法。當下,新教材中卻是把平均數作為統計教學的一部分,與中位數,眾數,一起都作為分析一組數據的一個統計量。

在今天的課上,我們看到陸娟老師正是以平均數的統計學意義為主線,讓學生體會平均數的意義和價值。

記得上海教育學院的曹培英老師曾呼籲:讓平均數恢復統計的本來面目。他指出,現在的平均數教學有一個問題:學平均數時沒有統計圖,讀圖分析數據時,想不到平均數。如何發展學生的數據分析觀念呢?

陸娟老師這一點意識非常強,她在引入平均數時,讓學生去讀圖:從這兩張統計圖中你知道些什麼?學生説到,最多的套幾個,最少的套幾個,誰和誰一樣多,這都是在進行數據的分析,進而提出:“是男生套得準一些還是女生套得準一些?”從統計學的意義來引出平均數。

“是男生套得準一些還是女生套得準一些?”又將一個生活問題轉化為根據“平均數”來評判的這樣一個數學問題,使學生感受到平均數產生的需要,為下面的探索活動提供了動力,明確了方向。這一問題的拋出既是學生感興趣的,又在學生中產生了爭議,是一種認知衝突情境:人數相等時可以比總數,人數不相等,比總數不公平,這就迫使學生主動尋求新的平衡,激發探究的慾望,促進認知的發展。主動建構的過程中學生們不斷在調整認識問題角度,形成思維火花的碰撞以及情感的交流與融合。套圈比賽的情境意在使學生深刻體會到當比總數不公平時需要比平均數,簡單的遊戲藴涵深刻的道理,平均數的產生水到渠成。

二、抓住平均數的特徵讓學生感悟平均數的意義

理解平均數有三個角度:算法理解、概念理解、統計理解。對於統計教學,概念理解和統計理解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正是教材調整的意圖所在。陸娟老師在今天的課上也非常注重學生對平均數的概念理解。具體體現在:

(1)平均數是藉助平均分的意義得到的,平均分既是學生學習的一個基礎,同時,又會給學生學習平均數帶來負干擾,因為平均數是一個“虛擬”的數,它的概念與過去學過的平均分的意義並不一樣。課上,陸老師演示那條代表平均數的紅線,追問,是不是每個人都套中7個,正是此意:平均數並不是將所有的數據都變得相等了。“對平均數6,你是怎樣理解的?”孩子們在充分感受的基礎上,用自己質樸而稚嫩的語言道出了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感悟着平均數是一組數據上下波動的平衡點。

(2)通過算幾組數的平均數,比較觀察後,體驗平均數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間。

(3)平均數是描述數據集中程度的一個統計量,但它反映的只是一般情況,並不能反映出某種特殊情況。如,課上身高140釐米以下兒童半價的`問題,河水平均水深的問題,在生活問題中讓學生體驗平均數的價值,也是再次滲透其虛擬性特徵。

當然,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聽課過程中,當陸老師出示那幾組數求平均數時,我就在想,如果在原來的一組數中,增加一個數,或減少一個數,或改變一個數,讓學生再去算平均數,該多好呢。學生在計算後會發現,其中的一個數變了,平均數都會變,這是平均數的另一個重要特徵:它的敏感性。到了六年級教學中位數,眾數時我們就會知道,正是因為平均數的敏感,易受極端值的影響,所以把中位數、眾數作為平均數的補充,都作為刻畫一組數據集中情況的統計量。當然,平均數仍然是最重要的統計量。

第二個,在引出平均數之前的遊戲操作,其實是求平均數的算法,是不是放在意義之後,更合適呢?

另外,在體驗平均數的意義上,我曾經看到一個例子:利用節約用水信息深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首先提出我國為什麼要節約用水,引發學生思考,然後出示我國的淡水資源情況,28000億立方米,很多,居世界第四位。最後出示我國的人均水資源情況。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體會到了在水資源這個問題上,光看總量不能説明問題,還要看人均水資源,從而體會了平均數的意義。

以上,只是個人一點不成熟的看法,敬請大家批評指正。

統計的評課稿4

二年級的《統計》是在一年級學習了簡單的統計知識的基礎上,讓學生體驗隨機出現的數據收集和整理的過程和方法,掌握隨機出現的數據的收集和整理方法,認識1格表示2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和統計表,根據統計圖表回答簡單的問題。聽了朱老師的課,由充的'感到朱老師的基本功紮實以及對小朋友的心理特徵掌握透徹。

教學例1時,朱老師先用小朋友喜歡的小動物引入,引起小朋友們的興趣,請小朋友統計各有多少小動物。在小朋友遇到困難時,讓小朋友們先説一説:你準備用什麼方法解決這個問題?小朋友自己想出了可以小組合作,每人記一種小動物。讓小朋友們自己提出要小組合作,體會小組合作的好處,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導作用。然後朱老師再引導小朋友看例1的統計圖,朱老師在這個環節分析得特別仔細,事物的名稱、數據的範圍、單位名稱等一一向小朋友們明確、示範、強調。最後朱老師再説明:有時由於數據較大,在畫統計圖時為了方便,可以用1格表示2個或者更大的數。然後讓小朋友把統計的數據在統計圖中塗上色表示出來,並回答一些問題。這些都很符合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小朋友輕易地就學會了。

一點建議:

1、在複習部分應該重點強調的“正”字收集法上課時漏悼了,這是本節課的最大失誤,這個環節是“統計”數據的基礎,應該要求每個小朋友都要掌握,這是數據準確的基礎。

2、整節課小朋友合作交流太少,多是朱老師引導小朋友説。交流是小朋友的天性,小朋友都願意把自己知道的與別人一起分享。根據這一特點,在教學中朱老師應多設計讓學生通過相互合作來共同解決問題。小組合作時,既要求小朋友積極參與活動,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又要認真聽取別人的意見,通過比較得到最佳方案。

統計的評課稿5

統計在日常生活、生產和科研中有着廣泛的應用。統計的思想方法是數學的一個重要的思想方法。對於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來説,這節《統計》課,主要是在於通過對問題情境的探索,使學生經歷簡單的數據收集和整理的過程,學會用分一分、排一排、數一數的方法進行統計,初步認識象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彭老師採用學生所熟悉的材料,創設大象過生日的情境,並讓整個情境貫穿於課的始終,“生日”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關,又利用動物動畫的形式,容易吸引一年級的孩子,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他們帶着強烈的好奇心,很快地進入新知的探求過程。

小組合作學習落到了實處,在進行“喜歡吃什麼水果”的統計時,教師提出問題後,先讓學生獨立地想一想,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調查同學們最喜歡吃什麼水果後,再組織學生小組合作進行調查與統計,然後讓學生彙報調查與統計結果;在這一過程中,側重對小組成員進行明確的分工,對操作程序進行指導,先做什麼,再做什麼,組織活動活而不亂,小組合作學習有聲有色。

整節課,彭老師親切、平易近人,並時常以微笑鼓勵孩子,學生課堂上的.思路清晰,同時時刻關注學生的一言一行,讓活動富有童真童趣,讓學生是在快樂的學習,在學生的全體參與中學到了所要掌握的知識。

一點商洽:如何合理引導一年級學生回答問題還需作一些探究。

統計的評課稿6

今天我們學習了劉超老師的《用事實説話—表格數據加工與數理統計》一課,使我收穫頗多,下面我對這節課作一些簡單的點評。

一、教學目標內容

本節課教學目標明確,一是使學生了解數據統計的一般過程,二是學會利用EXCEL進行數據的統計與分析。在教學內容的處理上,他沒有盲從課本,而是創造性地處理教材,通過即時調查獲得到班級上網情況調查數據,進而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和統計,由於這些數據來自學生實際,所以這樣精心設計的教學範例更符合學生實際,更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二、教學過程

1、本節課教學思路清晰,符合教學內容實際,有很強的獨創性,學生新鮮感強,課堂結構嚴謹,環環相扣,過渡自然,雖然教學容量較大,但時間緊湊,分配合理,學生活動還是比較充分的。

2、劉超老師一開始用“xxxx年青少年網癮調查報告”引入新課,在調查報告時“通過我對…的瞭解,我覺得…”到“通過數據統計,我發現…”的轉變,使學生意識到語言表達的嚴密性和數理統計的重要性,使學生的思維從感性轉變為理性,從而幫助學生生成學習數理統計動機,這樣的導入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的思維積極性,更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創造性,

3、在介紹分類彙總時候,由於數據來源生動真實,與自已相關,學生興趣很高,在評價自已的統計數據時,學生思維明顯活躍,而且在分析過程中,不時傳來其他同學的認同的笑聲,教師對學生的分析也作了充分的肯定,師生之間交流充分,既培養了學生的分析能力,與培養了師生感情。

三、教學方法與手段

劉超老師在教學方法上採用了任務驅動、學生引領展示等多種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劉超老師通過現場即時採集數據,然後以完成一個個具體的'任務,把教學內容隱含在每個任務中,學生在老師引導下,通過完成一個個小任務,逐步掌握所學知識與技能,真正為學生營造了一個建構知識、寓學於實踐的學習環境,讓他們在這個環境裏,充滿興趣地學習,突出在做中學的思想。

四、教學素養

劉超老師語言準確、生動形象,有啟發性,教態自然,舉止從容,顯示出很好的課堂駕馭能力。

劉老師能夠嘗試將Excel抽象至一般的數理統計分析工具,再將數理統計與學生感興趣的研究性學習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能夠在“做中學”,並深深體驗到數理統計之於研究性學習的重要作用,最終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這非常值得我學習的。

統計的評課稿7

複式條形統計圖是人教版四上的內容,學生在此之前已學過單式條形統計圖,對於單式條形統計圖的繪製、特點等已經掌握。那將什麼作為複式條形統計圖的教學目標,在教學中以什麼為重點?選擇怎麼樣的素材進行教學?是我們在課前應該思考的問題。本節課中,陳曉霞老師精心設計了多個學習環節,主要落實這樣幾個教學目標:

1、經歷從單式條形統計圖到複式條形統計圖的過程。

2、瞭解複式條形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3、會畫複式條形統計圖,及學會簡單的分析、比較、判斷和推理。

縱觀本節課,我認為陳老師的這節課有以下幾個亮點:

一、抓準學生的學習起點,有效設計教學。

美國認知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曾説過:如果我不得不將教育心理還原為一條原理的話,我將會説,影響學習最重要的原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我們應當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進行教學。作為成長中的`學生,他們所經歷的學習過程應該是主動探索,自主構建,不斷完善與發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他們已有的知識背景、生活經驗和對社會的理解等因素將會影響學習的效果,這就需要教師密切關注學生的起點,並據此展開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藤老師設計的幾個教學環節都體現了這種生本理念。

在引題環節中,讓學生體會到複式統計圖的必要性時,設計得很有匠心。分別出示兩張單式統計圖(本班學生男生興趣小組人數統計圖和本班女生興趣小組人數統計圖),讓學生説一説從這個統計圖中得到哪些信息?通過提問使學生感受到這樣的單式統計圖不利於比較兩組數據,實在是太麻煩,非常需要複式統計圖。再請學生設計一個統計圖,能很方便的比較男女生興趣小組的情況。請同學設計草圖後交流、擇優。這樣的設計讓學生的認知產生衝突時,深刻體會到複式統計圖的必要性。還有數學老師都知道在讓學生畫一張統計圖是很費時間的,他大膽地讓學生採用徒手繪製統計圖草圖,既節約了時間,又讓學生充分經歷了複式統計圖形成的過程,一舉兩得。

二、注重知識的對比認識,環環相扣,紮實有效。

我們知道,對比,就是運用對照的手段確定事物異同關係的思維過程,對比教學就是在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上做文章,不是就事論事,而是對比類推、舉一反三。具體而言,對比教學法就是指在教學中將一些具有某種聯繫和區別的教學內容放在一起進行對比分析,找出其相同和不同之處,使學生在明確了一個內容之後能夠自然地聯想到另一個內容,並能自行理解和掌握,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本節課中,陳老師讓學生對比單、複式條形統計圖,使學生在比較辨別中認識到複式條形統計圖的優點。以此深化學生對複式條形統計圖應用範圍的認識。

統計的評課稿8

本節課是二年級下冊統計教學的第一課時,在這節課的教學,陳老師注意讓學生經歷統計活動的全過程,讓學生統計一年級、二年級的體重,鼓勵學生參與到活動之中,在活動中不斷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並加強與同伴的合作與交流。整節課,陳老師語言和藹可親,有親和力,非常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認為低年級的統計教學應當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複習導入:雖然學生在一年級時初步已經學習了一些簡單的統計圖表知識,初步認識了條形統計圖(一格表示一個或兩個單位)和簡單的統計表。但經過了一個學期的時間,大部分學生已經記憶模糊了,複習導入做的不夠,為後面的探究新知留下了隱患。

2、數據記錄:在探究過程中,每個學生輪流起來報自己在一年級時的體重,其他學生記錄,其實二年級的學生統計能力還達不到如此熟練,這就造成了數據記錄混亂,一年級時的體重就沒記清楚,二年級時的體重記錄的就更混亂,後面的複式統計表就沒法完成。老師對學生能力估計失誤,是造成本節課不夠成功的關鍵。時間拖沓,後面的練習根本沒有時間完成。

我認為可以這樣改進,學生説體重時,老師要求放慢速度,老師和學生一起做記錄,這樣就不會造成數據統計兩遍,還不準確的局面。

3、統計表:陳老師在統計表的表頭問題處理上做的特別好,能夠讓調動學生積極性,主動探知,學生對這個知識點理解的透徹。

4、板書:整節課,黑板上除了板書課題外,沒有任何板書。 每一節課,黑板上都應該呈現出這一節課的重要知識點,即使在課件中已經出示過了也不能代替板書。

每一節課都有自己的優點與缺點,讓我們一起認真學習,認真研究,不斷提高我們的教學能力。

統計的評課稿9

王老師的這節《統計複習》課,生動自然。王老師課堂的駕馭能力很強。首先,她讓學生自己翻開考試説明,看會考的各級要求與目標。直截了當。從考試説明的要求與知識框架來引出統計複習的知識點,依次複習了樣本、總體、個體、樣本容量的概念等,以及五個統計量的運用。

總體上,課堂很活躍,思路很清晰,也契合生活實際,值得我學習!既有教學知識點的思維導圖,又有教育激勵的意義。起初讓學生小組發言,以開火車的形式,説出自己的體育長跑得分,銜接自然。這讓大部分同學參與其中,激發學習興趣。在簡單的知識點整理中,通過習題,學生大膽發言,清晰統計中抽樣調查的四個相關概念,也很自然地引出平均數、中位數、眾數的概念特點以及應用。從5-6個小練習中依次展示了各類統計圖的'特點,還有方差、標準差等離散量。其中還涉及了原作業本上的一道習題。遺憾的是,如果能夠做些改編與變式,應該更有意義。而不是重新再解一遍原題。個人想法:換成糾錯改錯題,考察方差反應的整齊度、穩定度、波動情況。

統計的評課稿10

這週週二在我們學校聽了一位資深老師的一節隨堂課,説是隨堂課但按一般慣例都是稍微提前通知了的,內容是《條形統計圖複習課》,課上要講的內容很少,就只有新教材第45頁第3題、第4題和“你知道嗎?”,因為學生已經學習了條形統計圖的一般繪製方法,這部分內容如果是“放心”的老師,10分鐘就可以搞定結束。

但是這位老師的課在聽前15分鐘內容時,當時我沒翻教材,以為今天將的是什麼新授內容呢,學生都在老師精心設計的問題中思索。因此這節課也給我提出了另一條思路,練習課也可以一樣精彩。我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我的想法:

一、精心加工教學材料,靈活處理教材

第一個問題:從表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第二個問題:你還能提出什麼問題?

第三個問題:這裏為什麼沒有合計?

第四個問題: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流,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流,珠江是我國第四大河流,老師告訴大家黑龍江是第三大河流,你能猜猜它的長度嗎?

學生估計後在給予數據計算。

第五個問題:(打開書第45頁第3題)這裏的統計圖是條形統計圖嗎?

……

上面的教學環節中,第一、二個問題是對於“統計”知識老師常用的問題,而第三個問題則是老師特意提出的,這裏滲透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合計”是很多統計知識的常常解決的問題,可“合計”在這裏就沒有實際意義了,如果平時不加指導,就像我們五年級的學生還會提出“兩天的'氣温一共多少攝氏度?”“兩人一共多高?”等無意義的問題。第四個問題則充分體現了老師對新課標解讀的實踐,注重培養學生的數感和推理能力,可見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就處處留心創設條件鍛鍊學生的數學思維。

經過上面對教材的有效處理,才算進入正式的第3題的練習指導,但我相信學生進行上面的問題思考比老師直接要求完成第3題練習再交流得到的數學本質思考要多得的。

 二、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學習習慣

作為資深的老師,在平時每一節課的教學中都能給予學生學習習慣的指導,我從幾個細節中看到可以看出丁主任的用心。

細節一:學生好像特別喜歡做作業,尤其是動手操作的畫圖題等,拿到作業也不看題目就開始寫,老師在課中多次提醒、強調讓學生先看圖,看懂了再畫。

細節二:在組織交流學生所畫的條形統計圖時,老師用“你能給大家提個醒,我們畫圖時要注意什麼?”這樣的問句,既提醒了學生,又沒有直接告之那麼枯燥無趣,而且的這樣的另類強調更易於同學們接受。

細節三:課上當有個別學生搶着説或搶着做時,老師偶爾採用“表揚×××”來提醒大家注意,這招對於中低年級的國小生還是很有效果的,這樣課中就沒有充滿批評和指責,個別學生也能在部分習慣好的學生的帶動下,主動的學習。

三、幾點思考

下面是我的兩點思考,可能是吹毛求疵一點。

1、雖然鄉鎮國小家庭電腦普及率沒有那麼高,但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家庭能夠自主查找相關資料,瞭解我國體育代表團在第24-30屆奧林匹克運動會上獲得金牌的數量,也許在查閲的過程中學生可能還會了解到其他的相關奧運知識。

2、課上老師沒有用多媒體,可能是很多班級電腦有問題,如果課上配上多媒體講“你知道嗎?”展示各中變式的條形統計圖時就更直觀了。交流作業時也可以用展台,部分學生能從其他同學的作業中獲得畫條形統計圖注意點和技巧。

統計的評課稿11

以前,我總認為統計課很難上,在知識上很難找到需要探究的地方,再加上繪製統計圖花費時間長,很難讓學生體會到統計圖的作用。聽了鄧老師的這節統計課,讓我眼前一亮,哦,原來可以這樣上!

1、從統計學生喜聞樂見的小動物的只數引入新課,符合學生年齡特點。

2、注重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在統計數據多的情況下,及時採取小組合作的形式分工統計,讓學生體驗合作的`樂趣和需要。可以看出合作的效率是很高的。

3、在重難點地方處理巧妙。

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讓學生通過整理數據,完成條形統計圖的過程,當發現統計的數據太大時,一格再表示一個單位就太不方便了,從而引出矛盾。這時教師引導學生自己想辦法。而不是直接告訴學生答案,體現了以學生的發展為原則的教學思想。確實有同學就想出來了。教師創設了一個很有價值的懸念,一個很有思考價值的問題。讓學生體驗到一格表示2個單位或者更大的數的需要,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另外教師也預設了多個解決辦法,沸羊羊的、懶洋洋的加以展示,同學們通過比較發現自己的想法和喜洋洋一樣,很有成就感。

4、教學目標的呈現時機恰到好處,達到了既不提前泄露知識,又讓學生及時瞭解目標的目的。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即總結前面學習內容,又過度倒下面的學習任務。

5、練習時要求明確。教師強調在繪製條形時要一一對應,做到快、靜、齊。注重學習習慣的培養。但由於是小組合作,有的同學插不上手,操作困難,所以凸起來要慢一些。建議教師引導學生找準刻度後記號記號在塗色,準確率要高。

6、後面的統計圖欣賞很好,開拓了學生的視野,為後面學習奠定了基礎,也讓學生體驗到了統計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商討的地方:統計的數據一定要讓學生核對清楚,可能會有學生多數,或少數會嚴重影響後面的練習。最好能用數一個標記一個的方法。再根據統計圖解決問題時,個人覺得先找信息,再提問題比較合適。可以體現學生的認知順序。

統計的評課稿12

我聽了徐老師執教的研究課《複式統計表》,聽後受益匪淺。本節課是在學生初步認識簡單統計表的基礎上,進一步教學複式統計表。讓學生經歷、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瞭解統計的意義,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在整個教學中,徐老師緊扣統計教學的本質進行教學,總結起來有以下三大亮點:

一、站在統計的大背景下進行復式統計表的教學,重視讓學生經歷統計的全過程。

複式統計表的認識,是學生在認識了簡單的.統計和單式統計表的基礎上展開的。但是我們的教學不能因為學生多次經歷統計的過程而忽視統計現實性和科學性的本質。在本節課中,徐老師將教學置身於統計的大背景下,結合五年級學生的特點,讓學生自己經歷統計數量的過程,這有得於學生對統計本質的理解。姚老師考慮到複式統計表的結構、表內數據的填寫和分析,都要比單式統計表複雜,沒有直接給學生提供了結構完整的複式統計表,而是結合學生的要求把四張單式統計表合成一張統計表、使學生認識單式統計表和複式統計表的關係,瞭解複式統計表的結構。

二、讓學生探索和經歷將四張單式統計表合併成複試統計表的過程,在動態中認識簡單的複式統計表。

複式統計表與簡單的統計表相比較,很多方面發生了變化,特別是表頭。如果簡單的一味的依靠教師講解,五年級的孩子也是無法真正理解的。徐老師充分關注到了這一點,有意讓學生將幾個數據進行對比,讓學生感到從四張單式統計表裏無法比較數據,巧妙的引出了複式統計表,再加上課件的動態演示和“觀察表格,你覺得需要改進的嗎?”化抽象為具體,化靜態為動態,讓學生在經歷和探索複式統計的產生過程中體會複式統計的價值。

三、巧妙的練習設計,將統計教學引向更深處。

教學中,徐老師安排的兩個練習都是非常恰當到位的。特別是第2個練習的安排,統計第25~28屆奧運會我國金牌、銀牌和銅牌的獲獎數據,這樣設計既鞏固了新知,又巧妙地學生進行了愛國教育。

總之,徐老師為學生營造一種輕鬆、愉快、民主、和諧的空間,喚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和興趣,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獲取知識,得到發展。

統計的評課稿13

《複式統計表》是國標本蘇教版第九冊第十單元《統計》的第一課時。本課是在學生初步認識簡單統計表基礎上,進一步學習複式統計表。通過教學,一方面使學生進一步學習收集、整理、描述數據的方法,另一方面使學生進一步感受統計在實際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發展統計觀念。這節課主要是教學認識和填寫複式統計表,並對複式統計表作簡單的分析。

認識複式統計表的結構是教學的難點,雖然不要求學生製作複式統計表,沈老師為了讓學生有主動探究新知興趣,在課中設計了搶答的遊戲,這樣通過某些同學的失敗,為什麼會慢呢?這樣就順利的銜接到需要一張新的統計表,內容應該包括4張統計表的內容。由此激發了同學們的對學習新知的興趣。然後讓學生一起經歷把4張單式統計表合併成複式統計表的過程,知道表頭為什麼要分為3欄,每一欄分別對應的是橫式還是豎式,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在填寫統計表時,我先讓學生認識這張統計表的整體結構,橫欄表示什麼?豎欄表示什麼?表中的每格數據分別表示什麼。並讓學生自己詳細的説説合計和總計是如何得來的,加深學生對於統計表數據的`認識。之後利用練習,讓學生更加深刻認識複式統計表。

從學生的反饋看,教學效果還不錯。但從學會學習和生本課堂的角度上來考慮,顯然本課讓學生小組合作的機會較少,參與的面不夠。

統計的評課稿14

統計是數學課程標準規定的四個領域之一,它在日常生活、生產和科研中有着很廣泛的應用。統計的思想方法是數學的一個重要的思想方法。對於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來説,這節的《統計》課,主要是在於通過對問題情境的`探索,使學生經歷簡單的數據收集和整理的過程,學會用分一分、排一排、數一數的方法進行統計,初步認識象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聽了彭海軍老師的課,我有以下幾個體會。

首先,整個教學過程中,彭老師採用教科書所給的材料,創設了一個小象過生日的情境,並讓整個情境貫穿於課的始終,“生日”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關,又是利用動物動畫的形式,一年級的孩子就容易被吸引,孩子們的學習興趣被激發了,他們帶着強烈的好奇心,很快地進入新知的探求過程。由此可見,興趣還真是學生樂學的法寶!

其次,新課改以來,合作學習成為國小課堂上的一大“亮點”,但很多小組合作學習流於形式的較多,為了避免此類情況發生,在進行“喜歡吃什麼水果”的統計時,教師提出問題後,先讓學生獨立地想一想,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調查同學們最喜歡吃什麼水果後,再組織學生小組合作進行調查與統計,然後讓學生彙報調查與統計結果。

第三,整堂課,彭老師都以低年級孩子能接受並喜歡的面貌出現在他們面前:親切,平易近人;並時常以微笑鼓勵孩子,同時時刻關注學生的一言一行,讓活動富有童真童趣,讓學生是在快樂的學習,在學生的全體參與中學到了所要掌握的知識。

統計的評課稿15

前不久,筆者有幸聽了李敏老師在全國第七屆深化國小數學教學改革觀摩交流會上的一節課“統計”,這節課給許多聽課教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現將有關教學情節進行摘錄,並作簡要評析,以期與各位同行共賞。

教學內容:人教版實驗教材二年級上冊“統計”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課前熱身)

師:小朋友們,你們會做“石頭、剪子、布”的遊戲嗎?老師想請一位小朋友和老師來做這個遊戲,再請一位小朋友做記分員在黑板上用畫“正”字的方法記分,誰贏一次就在誰後面畫上一筆。(教師和一位學生比賽,另一名學生記分,其餘學生齊喊“石頭、剪子、布”)

(課始導入)

師:小朋友們,你們知道為什麼今天有這麼多的老師和我們一起上課嗎?

生:不知道。

師:老師們呀,都是被黃山美麗的景色和聰明可愛的小朋友吸引來的。為了歡迎老師們的到來,我們開個聯歡會,好嗎?我們戴頭飾表演節目好嗎?

(在黑板上分別出示小狗、烏龜、小兔、老虎等頭飾,問學生喜歡哪種頭飾,學生髮表意見)

師:小朋友喜歡的.頭飾各不相同,那每種頭飾該準備多少個呢?

生1:用統計法計算。

師:想一想,我們都學過了哪些統計方法?

生2:寫“正”字、打“√”等。

師:哪種方法最簡便呢?

生3:寫“正”字。

請學生拿出題卡1,在最喜歡的一種頭飾上打“√”。

二、引發認知衝突,注重解決問題

師:好,請兩位同學上台來唱票和計票,老師在旁邊監督。

其餘學生在題卡2(統計表)上進行統計,所有學生都參與了統計過程。統計結果為:小狗4票,烏龜5票,小兔14票,老虎14票。

課件出示統計表、統計圖(1格表示1人)。

師:你能將這個統計結果在統計圖中表示出來嗎?還是讓我們先來觀察一下,統計圖上1格表示幾人。

生1:1格表示1人。

學生根據統計表的數據在題卡3(1格表示1人的統計圖)上塗色。不久,有學生髮言了。

生2:李老師,統計圖的格子不夠。

師:格子不夠,怎麼辦?

生3:1格表示2人就可以了。

師:請小朋友們用自己的方法試試吧。

標籤: 評課 統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qita/jr2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