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其他 >

《找規律》評課稿【推薦】

《找規律》評課稿【推薦】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評課稿,在當前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客觀、公正、科學地評價課堂教學,對探討課堂教學規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評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找規律》評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找規律》評課稿【推薦】

《找規律》評課稿1

二年級下冊教材《找規律》的內容,是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繼續學習,其最大的變化是圖形和數列的排列規律稍複雜了一些。在xxxx年,我在自己學校也開過這節課,感覺學生聽得迷迷糊糊,不能將移動的規律找到,尤其是後進生。永紅國小馬麗華老師的《找規律》,思路很清晰,整堂課對教學目標的落實非常到位,我感覺有好多地方值得我好好學習。

1、注重學生學習的起點,體現分層教學的理念。剛開始出示彩燈複習一年級學過的簡單排列,讓學生了解到本節課將要學習的方向,潛移默化中讓學生滲透規律的無處不在,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

2、注重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本節課中馬老師充分利用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彩燈、小動物、密碼門以及聰聰請吃水果、喝茶等情境,流露出教師在充分考慮二年級學生身心特點的基礎上,重組教材和合適選擇教學素材的意識,並能在情境中提煉出主幹問題引發學生對新知的探究,使所創設的情境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3、創設良好的互動的交流氛圍,培養學生善於傾聽的學習習慣。如在學生上來操作、表述時提問學生:你看懂了嗎?你明白他説的意思了嗎?學生表述,同桌互説等形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4、注重動手操作的方法,讓學生主動建構數學知識。在學習方陣排列規律時,馬老師在一個學生表述規律的時候,請另一個學生在黑板上演示過程;接着,讓學生在表述規律的時候,加上自己的動作,由動作引導知識的建立;在學習線形排列規律時,馬老師讓學生自己利用工具擺一擺探索出規律,讓學生經歷規律的探究和形成過程。

5、注重表達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如在學生表述規律的時候,教師引導學生説出“第()個移到最後面,其它依次向前移()格”,特別強調了“依次”,注重表述的嚴謹性。

6、關注練習設計的層次性。本節課的練習設計從基本鞏固循環規律的基礎上,進行變式。

本節課馬老師注重以學生髮展為本,創造性地處理教材,讓數學知識生活化,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從而使全新的教學理念真正落實到課堂教學之中。她給學生創設了寬鬆的獨立思考空間,讓學生自主發現各種規律,充分尊重學生能夠的個性思維;給學生提供交流的機會。最值得借鑑的是,馬老師在課堂上經常用激勵的語言,積極鼓勵學生求知的慾望,逐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體驗成功的樂趣。

其實作為教師我們一直都在追尋有效的教學設計和教學策略,在聽課的過程中我也在思考:

1、課堂是每個人的課堂,每個活動應該是全體學生都參與。在教學橫向排列規律的時候,一個學生説,另一個學生在黑板上操作時,是否讓全體學生都跟着操作一次,這樣印象更深刻一些。

2、在表述橫向排列規律的時候,我認為教師的問題的設計應該緊緊抓住“每行的第一個圖形”,也就是強調觀察順序。

《找規律》評課稿2

《找規律》是一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夏老師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創造完整、自然而流暢的生活情境,組織學生觀察、思考、討論、實踐,去發現、欣賞、創造規律,從而感受數學的美。一節課下來,學生學有所獲,作為老師,我也受益匪淺。下面僅從以下幾點,總結這節課的閃光之處。

一、創設完整的生活情境,使數學教學生活化。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參與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在教學中就要努力挖掘學生身邊的學習資源,為他們創造一個發現、探究的思維空間,使學生能更好地去發現、去創造。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夏老師以學生喜歡的“聯歡會”為主線展開教學。提供的學習材料富有童趣,學生感興趣。

二、注重方法的指導,促進方法的多樣性。

例如,在引導學生探索“動物的排列”,也就是循環排列的規律時,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有的孩子順時針看,有的孩子逆時針看,所以觀察的角度不同,發現的方法也就不同。這樣,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也使學生真正掌握找規律的方法,使課堂“活”中求“實”,從而具有實效性。夏老師還注重引導學生用簡單的語言把規律説清楚、説完整,既加深規律在學生頭腦中的印象,又體現了教師對學生學會完整地表達自己思考方法習慣的培養。

三、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感受規律,加深對規律的認識,使現實生活數學化。

整節課,通過找規律,説規律,畫規律以及用動作或肢體語言表示規律這樣一系列的數學活動,加深學生對規律的認識。在此基礎上,通過找一找,説一説身邊或生活中有規律的排列。引導學生學習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使現實生活數學化。同時培養學生髮現數學美、欣賞數學美的意識。

最後,夏老師還安排了讓學生欣賞有規律的圖片,不僅拓展了學生的視野,而且為下一步讓學生用彩筆創作規律埋下了伏筆,可謂一舉兩得。

不足之處:

讓學生主動探究規律找到規律後讓學生説説其中的規律,學生説得不是很完整,那是因為老師沒有十分強調“重複出現”這個詞,可以在練習中多問:你是把幾個看作一組的?能不能用上不斷重複出現來説一説?

《找規律》評課稿3

4月18日,學校教研活動按照計劃如期進行,在這次教研中,有幸聆聽了王老師講授的《找規律》一課,她向大家呈現了一堂精彩的低段師生互動有效教學的課,受益匪淺。現在就王老師的《找規律》一課談談自己粗淺的看法。

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有效。

在新課的導入階段,王老師通過啟發談話,通過數學學習的口號,集中學生學習的注意力,然後出示學生喜聞樂見,喜歡的六一節日的裝扮主題圖導入新課,讓學生觀察,説説,你看到了什麼。十分親切自然,引導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去。接着,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逐一出示彩旗、彩花和燈籠,男女生的排隊跳舞的情境,引導學生髮現規律,並用自己的話表述規律和猜測接下去物體的排列規律。在教學課件中用了劃一劃的方法,引導學生髮現這些物體的擺放都是以兩個或三個為一組的,看起來更加一目瞭然。學生在觀察、探究、猜測中發現規律。

二、練習多樣,層次分明,鞏固有效。

在練習中,王老師通過塗一塗,説一説,演一演等不同形式,不同梯度的練習,由易到難。從認識規律、發現規律,應用規律到創造規律、欣賞規律,讓學生所學知識得到鞏固。如圖形的規律,數字排列的規律,聲音動作的設計規律,每個練習都精心設計,有明顯的針對性,鞏固性,實現了練習的實效性。特別是創新設計聲音與動作的規律排列,更是給學生的思維發展提供了足夠的空間。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很好地體現了教師的引導作用。

三、習慣培養,始終如一。

王老師針對低段學生學習培養的特點,採取課堂中教師的提醒,學生的互相學習,口號提醒等多種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認真傾聽的習慣。

四、改進建議:

一節課下來,學生口頭表達的較多,自己動手做的較少,能否讓學生獨立動手完成一些題型。如畫一畫、擺一擺,提高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

《找規律》評課稿4

二年級下冊《找規律》是在一年級所學的找簡單規律的基礎上的一種提升。教學目標定位於學生能知道稍複雜的循環排列規律,感知生活中事物有規律的排列是隱含着數學知識的,初步培養學生髮現規律和欣賞規律美的意識。

公老師緊抓教學目標設計、編排教材,從生活實際入手,從具體的事物中抽象出循環排列的數學知識。聽了公老師的課,感覺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學習。

一、課前準備充分。

根據低年級孩子的心理髮展特點,老師做了非常精美實用的課件,直觀的向學生呈現出循環排列的變化。各種教具、學具,讓學生不僅可以看,可以説,還可以自己動手做一做,通過實踐加深孩子對所學知識的印象以及理解。

二、課堂角色定位比較恰當。

從新授到練習再到活動,劉老師的設計都是以學生為主題,從“説一説你觀察到了什麼?”到“你能動手設計出漂亮的圖案嗎?”讓學生經歷了觀察、猜測、驗證等學習過程。整節課公老師有意識的放手讓學生去説,讓學生去做,老師則是在適當的時候幫助孩子進行歸納總結,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老師的作用是恰到好處。

三、課堂學習方式多樣化。

新課標提出,除了講授之外,學生主動探究、活動實踐和合作交流也是重要的學習方式。本節課上,公老師通過讓孩子觀察、探究、獨立思考找出圖案中四種圖形是通過循環排列的規律排列的。後面的練習環節,則是孩子在與同伴的交流合作中檢驗並鞏固自己所學的知識。

幾點建議:

一、教學活動中要適當的留白,耐心的等一等,給孩子充足的思考時間。

二、對於這種抽象的規律能不能賦予其生活意義幫助學生聯繫生活,從生活中找一找這種規律的應用,比如跳長繩、循環換座位等,從具體事物的角度來理解抽象數學問題。

《找規律》評課稿5

各位老師,大家好。非常高興擔任張xx老師這節課的主評老師之一,今天聽了張老師的課後,感受很多,下面談談幾點值得學習的地方:

一、以“猜一猜”情境引入新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節課開始能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率。張老師在導入部分設計遊戲“猜一猜”,讓學生先猜一猜第一組有規律的圓形下一個是什麼顏色,再讓學生先猜一猜第二組沒有規律的圓形下一個是什麼顏色,然後讓學生説一説為什麼第一組都能猜對而第二組都猜錯了?讓學生通過比較得出第一組是有順序、有規律的。這一環節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給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思考、嘗試的機會,在猜想中感知到規律的存在,幫助學生初步理解知識。

二、張老師精心設計練習,使數學知識與語文詞語教學相結合。在練習中設計了有規律的'詞語,如春夏秋冬春夏秋冬,讓學生接着説下一個詞語是什麼。

三、整個教學過程教師的教態自然,教學思路清晰、條理清楚。

如在新授環節先學習兩個為一組的簡單排列,再學習三個為一組四個為一組的排列規律。由易到難、思路清晰、條理清楚,遵循了循序漸進的原則。

四、注重學生語言完整性的培養。

對一年級學生而言,用語言簡潔而準確地表述找到的規律有一定的難度。張老師在教學中採用了引導、鼓勵等方法讓學生用語言把規律説完整。如在鞏固練習環節中的第二個練習中一個學生用了因為所以回答問題問題,張老師鼓勵他説“你特別會回答問題,他會説因為什麼所以怎麼樣”。第三個練習題白天黑夜白天黑夜,學生説出了白天黑夜為一組後,張老師讓他繼續説,學生想了一下接着説出了重複出現,這樣孩子就把這一組的規律説完整了。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所以張老師這節課儘管呈現了很多亮點,但是我認為還有很多的不足:

1、新授過程缺乏趣味性。本節課的內容與生活有着密切的聯繫,在教學中我們應該設計貼近生活且富有趣味性的活動來達到教學目標。張老師的這節課把教材中節日裏用彩燈、彩旗等裝飾教室這一情境完全拋開了,設計了獅子大象、蛋糕漢堡冰激凌和一些不同顏色的圖形的有規律的排律。雖然學生掌握了規律的含義、學會了找規律,但是整個教學過程缺乏了趣味,教學方法顯得過於單一。

2、練習的設計過難。本節課主要是使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猜測、推理等活動發現事物中簡單的排列規律。在新授環節我們學習了兩個為一組、三個為一組和四個為一組的事物的排列。在練習中也應以兩個為一組、三個為一組和四個為一組的事物的排列為主。而張老師的練習中第一個就是以5個為一組的圖形的排列,第2個練習讓學生猜一猜如果接着擺下去第6個是紅色嗎?中的第三個小題是四個為一組讓學生猜,這兩個練習都有點太難了。

3、除了顏色、圖形、位置有規律外,是否應進行拓展,如聲音的規律、動作、大小的規律等,讓學生在豐富的材料中,充分體驗規律的意義和美。

4、整個教學過程中一直是老師問學生答,學生用語言表述規律的能力還是有所不足,並且學生始終沒有動手去做一做。

以上是我一些粗淺的看法,不對的地方請各位批評指正。

《找規律》評課稿6

聽了連**老師和陳**老師《找規律》的課,讓我們清楚地看到了不同的教師對同一教材的不同處理,不同的教學策略產生的不同效果。從她們的課堂中,我們可以學到自己所沒有的東西,從而產生如果我來上應該怎樣上的共識。兩節課上的都很成功。其共同的亮點有:

1、兩節課在教學中都能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2、兩位老師都注重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和思考,經歷找規律的整個學習過程;

3、都採用了合作學習、獨立學習的形式,讓學生在獨立學習的基礎上與人合作獲得更多的知識;

4、教學中都體現了教師是合作者、引導者、參與者。學生有學習的主動權,是學習的主人,學生在觀察、比較、探索、小結中獲的新知。

兩節課的結構大同小異,在細節上又有所不同。第一節課導入以複習一年級學過的規律和主題圖導入,第二節課以四個小動物的出場順序情景為本節的循環規律做了鋪墊;找規律環節中,第一節課更重視用語言來表述規律,第二節課重點通過橫看總結規律,提煉簡潔語言;動手實踐練習中,兩節課都包含了鞏固、提高、延伸的含義,特別第一節課“手帕花邊的設計”,第二節課欣賞生活中的規律美。

建議:地板磚設計這一環節教材的意圖應該是要體現循環規律的“循環不斷、四面延伸”以及“規律美”,這兩節課都沒能真正體現出來。

聽完這兩節課,對《找規律》這一課題讓我有了更深的認識!

《找規律》評課稿7

一、把握找規律的落腳點——找規律重在“找”

從課程標準的表述裏我們能夠體會到,探求活動、探求過程比探求結論更加重要。如果教學的着眼點、着重點不放在活動的過程與方法上,而過分關注結論,可能導致教學從探索發現規律變成接受記憶規律。因此,找規律教學所揭示的規律是乘法原理。但其教學不是為了形成某個數學概念或記住某種法則,而是開展數學活動,積累探索規律的體驗。所以找規律的重心應該在於“找”的過程,也就是讓學生經歷數學化的全過程。為此,在教學中學生展開了三個層次的探究活動:首先,是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去操作學具,在動手的過程中,關於“有序”的思想才能逐步生成;接着,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搭配的方案,這期間不同學生有不同的抽象方式,表現出不同的結果,這把動態操作中的思想和邏輯用更為直觀但又更為抽象的方式表現出來,這個階段是形象的,但也已經開始孕育抽象了;最後讓學生體會符號算式的內涵,這樣真正上升到抽象的階段,使學生對數學規律有了更為理性的把握。並且該課所體現的“實物操作——數形結合——歸納論證”這一探究過程也使學生體驗了數學思考的一般方法。

二、把握現象內在的本質——規律的數學表達

找規律重視過程,但不等於不要結論。

找規律是認識客觀現象的標誌。如果正確地概括出一類現象的規律,就準確瞭解了這類現象的本質特點。人們探索規律(包括學生找規律活動),應該概括出規律。概括規律是發展思維的極好時機。概括規律需要對一類現象去粗存精、去偽存真地抽象,需要對一類現象由表及裏、由淺入深地歸納。概括規律是高強度、高效度的思維活動,是對思維的鍛鍊,能促進思維發展。尤其是以適當的形式表示規律,具有初步的數學建模思想,有利於學生良好思維品質的形成。新的課程標準反覆強調一個觀念:數學知識的生成過程要引導學生經歷合情推理的發現階段和演繹推理的論證階段,這樣數學教學才完整。

教學中教師並沒有放棄引導學生歸納和論證,而是通過必要的變式,讓學生積累多個同類規律的案例,有了多個案例,就為不完全歸納提供了充足的資源;對這些平行資源進行抽象就會獲得猜想:帽子的數量×木偶的數量=搭配方案的數量。這個結論還不是定論,只是一種可能,對這個結論還必須進行證明。國小階段的證明不可能像中學一樣嚴格的演繹推理,但可以通過演算(即換個數試一試),或者把算式與意義掛起鈎來(這一點做得不夠),即算式的本質意義是求幾個幾,這樣學生就能在根源上想通了,結論也就獲得了證明。經歷了這個“歸納-論證”的過程,其實就是傳遞給學生數學思考方法和數學活動經驗,就是教給學生今後遇到數學問題可以怎樣去研究、怎樣去提煉、怎樣數學地表達。科學結論(包括數學的定理、法則、公式等)的發現往往發端於對事物的觀察、比較、歸納、類比……也就是通過合情推理提出猜想,然後通過演繹推理驗證猜想。只有站在這樣一個高度上去研究我們的教學內容、去構思教學設計,才能讓我們的課堂打開一扇窗,讓學生領略到數學教學以外的東西,給學生一個完整的數學教育。

《找規律》評課稿8

《找規律》第一課時,主要讓學生通過活動發現最簡單圖形的變化規律。吳老師這節課有以下特點:

一、注重過程和體驗,讓學生自己去“感悟”。

這部分內容活動性和探究性比較強,注重過程體驗,同時在過程體驗中,培養學生觀察、猜測、實驗、推理等能力。所以吳老師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經歷過程。

吳老師是這樣導入的:再過一個多月“六一兒童”節就要到了,你們高興嗎?到時候我們要把自己的教室佈置得漂漂亮亮的。可是我們是一年級的小朋友,從來也沒有親手佈置過教室,就先去看看人家是怎麼佈置的?(出示主題圖)感覺怎麼樣?問:

1、你們看到了什麼?

2、這些彩旗、彩花、燈籠是不是隨隨便便、亂七八糟放的?讓學生去看、去説,當時學生特別興奮,紛紛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學生七嘴八舌,議論開了,雖然話語不夠標準,但是他們感悟到這些排列是有規律的。

接着去找找彩旗的規律:(出示課件:彩旗按紅、黃交替出現,最後一面沒有顏色)。請大家猜一猜,最後這面彩旗會是什麼顏色?看看對不對(課件:最後一面變成黃色)?。你們是怎

樣想的?(課件:出示規律的劃分線説説彩旗的規律是什麼?再採用2人小組討論的形式找彩花、燈籠和小朋友隊伍的規律。

二、藴涵情感和數學美,讓學生自己去“感受”。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有規律的事物總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如節日裏各種美麗的彩燈和彩旗都是有規律的的排列,很多物品上的裝飾圖案也是有規律的排列,這些都為從數學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規律提供了很多素材。所以就用“六一慶祝圖”作為課的開頭,讓學生感受到美,在美中找規律,在課堂中其實也要藴涵數學美,因為美就在我們身邊。

三、增強運用意識,讓學生自己去“聯繫生活”。

加強運用意識的培養也是新課程改革的要點之一,因此吳老師在課中設計了“説一説生活和學習中的規律”這一壞節,有學生説老師的上衣圖案是有規律的,學生恍然大悟,哦,原來音樂中的節奏也是有規律的。這樣,把學生的話匣子打開了,有的説過馬路時的紅綠燈是有規律的,有的説人行道上的斑馬線是有規律的,有的説教室裏的電燈排列有規律,還有的人的兩隻走路時也是有規律的。讓學生感受了生活中處處有規律。

這一節課當中,學生始終處在一種積極的學習狀態中:看得專心、聽得仔細、想得認真、做得投入、説得流暢、合作得

愉快。真正體現了以積極的情感投入,極大的調動思維活動,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體。一節課下來,學生都沉浸在數學的美當中,感悟着各種有規律的排列。

《找規律》評課稿9

11月7號上午聽了崔老師的《找規律》這節課。崔老師年輕又充滿活力,整節課的思路清晰,課堂講解透徹,教態自然。雖説是一個比較年輕的教師,但絲毫沒有“青澀”

的感覺。

課後,在高老師的帶領下,我們九個人聚在工作室對這節課進行評課,大家都暢所欲言,説出自己的看法。這節課我感覺崔老師在這節課是下足了功夫的,包括對教材的理解,教學重點的突破,對自己的教學過程的設計,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創新。整節課上得流暢,自然。也能完成他所要達到的要求,還是一節比較成功的課。

最後,高紅妹老師給我們做了點晴之筆的點評,肯定了崔老師的教學效果,肯定了老師的教學思路,肯定了本節課的難點攻克得比較好。但也提出了本節課的一些不足之處:難點的處理還可以再深化,再把它消化得更徹底,才能更好的照顧中下層的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並且給出了修改意見:

1. 給的任務要明確。

2. 給的合作時間要明確。

3. 小組每人的分工要明確。

4. 彙報時學生的語言要規範,要讓全班同學都參與。

5. 對本節課的餘數:0.1. 2. 分別代表那個顏色要讓學生真正理解,才能類推和應用。

高老師不愧是名師,一下子就點出問題的關鍵,每個人心裏一下子都豁然開朗,也能更好的體會到這節課的精采。

真的給我們創造了很好的學習機會,要好好的珍惜啊!

《找規律》評課稿10

一年級下冊《找 規 律》評課稿 《找規律》這節課是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基礎上讓學生通過觀察、猜測、推理等活動,探索圖形排列的規律。回顧陶老師的教學全過程,主要有以下幾個亮點:

一、巧妙的“設”

導入部分陶老師巧妙地創設了一個比較兩幅圖的情境,一幅圖是有規律的排列,另一幅圖雜亂無章的,讓學生説説哪一幅圖好記憶,並説明原因,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並從這環節中讓學生初步感受有規律的事物不僅便於記憶,還更美觀,自然引入課題,為下面學生探索規律,體驗規律做了充分的準備。

二、大膽的“放”

在新知傳授過程中,陶老師能夠充分相信學生,大膽得“放手”於學生,讓學生在教師出示的主題圖中自主探索、尋找、認識、感受、發現規律的存在,並突出“找”這一過程。通過“找”彩旗、“找”彩燈、“找”小朋友的排列特點,有哪些規律,讓孩子們動手圈一圈,畫一畫,引發學生自主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激發學生的探索意識,同時使學生在充分發現規律、感受規律的同時,體會成功的喜悦。

三、適時的“動”

數學學習過程應該是一個充滿活動的過程。陶老師充分利用交互式白板技術輔助教學,精心設計課件,達到現代信息技術和數學課堂教學的良好整合,非常重視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體驗。並設計了圈一

圈、塗一塗、畫一畫等一系列實踐活動,重視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體驗,讓學生在活動中去感受,去發現,去創造,加深了學生對規律的進一步認識,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發展了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找規律》評課稿11

X老師上的二年級下冊教材《找規律》的內容,是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繼續學習,其最大的變化是圖形和數列的排列規律稍複雜了一些。這節課與傳統概念教學相比,特別是新授課開始有很大的改進,體現了新的教學理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思路很清晰,教學目標的落實非常到位,下面幾方面值得借鑑:

一、構建新的課堂教學模式。

傳統的教學往往只重視對結論的記憶和模仿,而新課導入時X老師把學生的學習定位在自主建構知識的基礎上,建立了“獨立觀察——小組討論——歸納”的教學模式。在新課例題教學環節,X老師給學生提供了一生動貼近學生年齡特點的材料———密碼門,放手讓學生讓學生去觀察、感悟,並且進行大膽探索,動手擺一擺,在小組共同探討中得出結論,進而又進行了驗證。X老師設計的這個教學過程注重讓學生經歷探索知識的過程,使學生知道這些規律是如何被發現的,結論是如何獲得的,體現了“方法比知識更重要”這一新的教學價值觀,構建了新的教學模式。

二、注重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

在教學循環排列這一規律環節,X老師利用小精靈當嚮導,從畫外音帶學生進入教學情境,密碼門的設置,把知識與日常生活掛鈎,又不失兒童喜愛的童話世界,如此生動的教學設計激發學生的探索規律的慾望。在低年級數學教學中,通過創設各種各樣的有效教學情境,從而激發兒童探索數學的興趣,體驗數學的價值和神奇,讓他們在數學學習活動的過程中體驗數學之美,感受學數學之樂,孩子們才能走出數學苦旅的沙漠,奔向快樂數學的綠洲。

三、注重學生語言的培養。

由於低年級學生語言運用上會有一些障礙,但在這教學環節上,X老師循循善誘,激勵學生能用自己的語言去表述,雖然有的學生的表述是不完整的,而且繁瑣不清晰,特別是當個別學生不能用流暢的語言表述排列的規律從左往右看,或從上往下看得規律時,X老師就充分展現教師的組織者合作者以及引導者的地位,步步啟發,引導學生讓簡潔完整的數學語言去表述規律,展現數學的簡潔之美。

X老師的課上得精彩,學生學得開心。這成功離不開X老師的精心備課,以及對課獨到的見解,本節課是成功的一堂課。

《找規律》評課稿12

宋老師執教的一年級《找規律》一課,是一年級小朋友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繼續學習,教學重點是使學生找出排列規律,會根據規律找出下一個物體。還要通過塗、擺、畫教學活動,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整堂課送老師對教學目標的落實非常到位,各個教學環節緊湊,又十分適合低年級學生年齡特點的活潑設計,下面談談幾點值得學習的地方:

一是以遊戲的情境引導學生進入教學活動。一節課是否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是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率。宋老師在教學“找規律”這節課時很自然地設計師生互動“拍掌遊戲”,老師示範學生跟做,有意識有規律地呈現,提問學生掌聲中是以什麼方式呈現的?你是怎樣知道的?讓學生用語言描述出來,幫助學生積累感性經驗,從而初步感知規律。這一環節有利於全體學生參入,有利於拉近師生的距離,有利於學生嘗試、參入、思考,讓學生在遊戲中感知規律的存在,從而達到事倍功半之功效。

二是準確把握教學時機讓學生有效地動手操作。宋老師在導入、課件展示、擺一擺、畫一畫時讓學生動手操作,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興趣,感受自己請自動手帶來的快樂,這種體驗讓學生享受參入的幸福。尤其是擺圖形時,宋老師的指導、參與,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在動手操作中初步感知物體排列的規律性,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突破教學的重難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發展了學生的能力,提高了教學效果。還有就是在讓學生動手改一改同伴的學習作業時,小老師的幸福感別提多高興啦!整堂課教師都在跟着學生學生走,教學任務在不知不覺中學生心領神會。

三是表揚鼓勵恰到好處,給了學生足夠的自信。課堂上師生相互的自信是完成教學目標的關鍵,這種自信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教師的主導作。宋老師從導入開始把對學生的信任放在了第一位,及時的表揚鼓勵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

四是小組合作探究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完成課堂練習作業時,宋老師把學生分成幾個學習小組,讓學生自主探究完成練習作業,然後由小組自主檢查評析,最後全班交流展示學習成果,讓學生體驗了自己即使學生又是小老師,這種體驗足以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五是合理使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是為了促進教學,讓教學更加直觀形象,但切不可以做秀使學生眼花繚亂。宋老師簡單的四張PPT展示恰到好處,既直觀形象又發揮了作用。

整節課教學節奏緊湊,設計合理,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極具低年級教學特色,確實為一節好課。

《找規律》評課稿13

《找規律》主要是對學生進行數學思維方法的教學,它藴含着深刻的數學思想,是學生今後學習、生活的最基礎的知識之一,本節課毛老師從感知規律,認識規律,鞏固規律到欣賞規律,讓孩子在數學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思考。聽了之後,我有以下幾個感想:

1、毛老師非常注重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本節課毛老師根據一年級孩子的特點,精心設計了富有兒童情趣的活動,從主題圖,學生熟悉的學校舉行聯歡會的具體情境引入,讓學生體會到現實生活中有規律的排列原來包含有數學問題,用數學的眼光來解釋生活的現象,從而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數學在生活中產生的美,有效地溝通了數學和生活的緊密聯繫。

2、毛老師非常注重學生動手和動腦的結合。我們知道“兒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孩子只有自己動手了,才會有深刻體驗,對規律才會有深刻認知。本節課中,林老師十分關注學生的直接經驗,極力將數學設計成看得見,摸得着的物質化的實踐活動,在做數學中學習數學,同時讓學生利用材料創造規律充分體現了動手和動腦的有效結合。

3、毛老師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比較好,用遊戲貫穿整節課,符合低段孩子有玩的性格特點,每個教學環節以闖關的形式出現,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4、毛老師的教學板書簡單明瞭,還特別美觀,教師的語言富有童趣。

5、毛老師通過一串有規律的數字引入,直奔主題,不拖拉,目的性強。在新授課部分節奏有些快,在如何分組以及每組重複出現的次數要多強調,為後面的教學作鋪墊。由於這裏強調的比較少,以至於老師在後面提出“什麼是規律”時,學生答不上來。

6、毛老師一邊課件播放拍手歌,一邊讓學生跟着做動作,這一環節學生的興趣特別高,但後來讓學生找規律時,就會發現好多學生根本找不出來,因為動作比較多,歌曲也稍長了點,學生有點亂,其實我們可以簡單地設計拍拍手遊戲,這樣比較容易找出規律。

7、毛老師在學生説出老師有戴眼鏡的和無戴眼鏡的時候,應該要及時指出錯誤,並強調怎麼排列我們才能説這是有規律的排列。

《找規律》評課稿14

二年級下冊教材《找規律》的內容,是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繼續學習,其最大的變化是圖形和數列的排列規律稍複雜了一些。本次同課異構兩位老師的教學設計思路都很很清晰,整堂課對教學目標的落實非常到位,我感覺有好多地方值得我好好學習。

其共同點有:

1、注重創設學生較為熟悉與喜歡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符合低年級學生的心裏特徵。本節課中連碧琴老師創設的“聰聰與明明佈置房間”的情境與陳樂清老師創設的“動物王國體操比賽”的情景。都流露出教師在充分考慮二年級學生身心特點的基礎上,重組教材和合適選擇教學素材的意識,並能在情境中提煉出主幹問題引發學生對新知的探究,使所創設的情境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2、兩節課的教學設計都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新的教學理念,真正做到了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學生參與了學習的全過程。課堂中學生通過從不同角度的觀察、發現找出了圖形排列的一些規律,並能應用所雪規律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3、學生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發展。課堂中學生通過觀察、比較、猜測、交流、驗證、推理等數學活動,學會了有序觀察、有序思考。進一步掌握和發現了圖形的排列規律,積累了相關的數學活動經驗。

4、關注練習設計的層次性。本節課的練習設計從基本鞏固循環規律的基礎上,進行變式。

不同之處:

1、地面磚的排列規律陳樂清老師比連碧琴老師處理得好。連老師對地面磚排列的規律只是一筆帶過。而陳老師能夠留給學生充足觀察的時間,讓學生在觀察中發現其排列規律,並提出問題接着往下排該怎麼排?進一步培養了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陳樂清老師練習的設計體現了多樣化的特點。練習的內容不只侷限於課

本當中的,有圖形排列規律、數字排列規律、漢字排列規律等等。

3、連碧琴老師安排“創造規律”環節,能做到讓學生學以致用,學生能根

據所學知識創造自己喜歡的規律,思維更開發了,培養了學生創造性思維。

其實作為教師我們一直都在追尋有效的教學設計和教學策略,在聽課的過程中我也在思考:

1、讓學生彙報圖形排列規律的時候是否可以讓學生在黑板上操作,同時讓全體學生都跟着操作一次,這樣印象更深刻一些。

2、課堂生成的處理。如第一節課有位學生從右往左觀察了,老師別打斷他,應該讓他説完,説不定他的發現也有獨特之處。

《找規律》評課稿15

“探索規律”是數學課程標準中“數與代數”領域內容的一部分,教學過程中,教師能巧妙的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能引導學生積極思維、主動地獲取知識,注重探索規律的過程,組織開放的數學課堂,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學會知識。我認為是一節比較成功的課。課中有這樣幾個亮點:

1、創設生活情境將數學生活化

本節課主要分5個情境展開,情境1:兩頂帽子3個娃娃,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搭配。讓學生把自己的想法用實物模型擺一擺,採用了4人一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因為有了實物的模型,可以喚起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情境2:兩束鮮花4個花瓶,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搭配,這裏教師引導學生用一句話來説,第一束花配4個花瓶,得到4種搭配,第2束花配4個花瓶,得到4種搭配,學生有序地找搭配方案。情境3:組織學生外出郊遊,為穿什麼衣服而犯愁,引出上裝與下裝的搭配,使學生感受到生活與數學知識是密不可分的,使數學課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從而產生學生的探求數學的動機,主動應用數學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情境4:為郊遊準備食物,引出3種點心與4種飲料之間的搭配,引導學生有序搭配,從點心配飲料想起,每種點心與4種飲料搭配得到4種方案,3種點心與4種飲料搭配得到12種搭配方案,或者從飲料配點心想起,4一種飲料配3種點心得到3種方案,4種飲料得到12種方案,在這個情境的基礎上,教師再設情境:小紅只有10元錢,她能買哪種糕點跟飲料,共有多少種方法,真正把數學與生活實際相聯繫,將數學生活化,值得一提的是,教師在這裏適時點撥,可以從從經濟角度思考,從營養角度思考,省錢角度思考,讓學生在學會數學方法的同時做到靈活運用數學。做好了郊遊的準備之後,教師再設情,境情境5:教師給出了旅遊路線,讓學生有規律地選擇旅遊路線。讓學生的學習興趣再掀波瀾,本課的情境創設均來源與生活,通過尋找生活中具有相同規律的現象,拓寬學生的思路,引導學生體會生活中規律的普遍性。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啟發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審視生活,使學到的知識更加牢固有用,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整個課堂充滿生機。

2、注重探索規律的過程(數學課堂富有探索性和開放性)本節課教師設計不同層次的活動引導學生觀察、猜測、反思、總結。例題教學部分,教者沒有對有關規律進行概括性的描述,教者是這樣處理的:一是根據問題藉助實物進行觀察操作,二是用PPT回顧學習過程的方法進一步的探索,三是採用簡明的符號進行思考,通過這些從具體到抽象的活動過程,既讓學生體會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又鼓勵了富有個性的積極思考。如:在課的導入部分,設計畫格子的遊戲,選2種顏色搭配,有多少不同的配色方法。讓學生初涉探索過程。在第1個情境中,教師設計了動手操作的活動,用實物模型擺一擺,帽子與娃娃的搭配,藉助實物進行觀察操作,讓學生經歷探索規律的過程。然後脱離實物,如果沒有模型,可以用什麼來表示帽子和娃娃?並給出點撥:用你喜歡的圖形、符號來表示帽子與娃娃的搭配。這裏學生想出了各種各樣的表示方法,再通過平台展示學生的創造,敍述自己的想法,使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師給予一一肯定,尊重學生的創造,通過學生經歷這些從具體到抽象的活動過程,既讓學生體會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又鼓勵了富有個性的積極思考,並相應發展了學生的符號感。

3、重視思維的有序性《找規律》這一課,它的重點和難點都應該體現在一個字“找”字,本節課教者在引發學生有序搭配的過程中,出示了三種學生搭配的方法:一種是無序的,學生在搭配過程中容易遺漏,從而引導學生找出解決問題的策略:有序搭配。二是以帽子為基準,與其他三個木偶娃娃搭配;三是以木偶為基準與其他兩頂帽子搭配;這種有序的搭配是通過學生上台展示,集體研究的結果,讓學生經歷了探索過程而得到的知識,印象十分深刻。找到了搭配方案之後,教師注重對學生知識運用的提升,這裏創設了這樣一個問題:帽子的頂數和娃娃的個數與搭配種數之間有什麼關係呢?把問題拋給學生,真正體現“找規律”的“找”字,使學生自然而然找到搭配的規律:不同帽子的頂數×不同木偶的個數=搭配的種數。環環相扣,層層深入,使學生經歷了“實物搭配——體會符號思想——得出規律”的探究過程。

這種數學思維的有序性在情境2、情境3、情境4、情境5中均能體現,如:衣服搭配問題中,教師不急於得出結論,而是從衣服的分類開始,學生很容易就把衣服分為上裝和下裝2類,通過實物連線,找到搭配的種數,再次基礎上進一步提升規律:上衣的件數×下裝的件數=搭配的種數。糕點與飲料的選擇上同樣突出了“找”字,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在信息繁多的數學問題中,同樣有規律可循:糕點的個數×飲料的瓶數=搭配的種數。尤其是最後一個遊戲中體現更加明朗,同時仍2個骰子,每次朝上的數字搭配可能有多少種,面對這個數學問題,如果一一列舉顯然比較麻煩,直接運用規律可以很快得出結論:6×6=36(種)。在此基礎上,教師對學生的能力進一步提升:兩數相加最大是幾?最小是幾?留給學生思維發展的空間。

重視數學思維的有序性,不僅僅是本節課的一個教學目標,更應成為我們教師平時課堂關注的焦點。只有課課重視,才能讓學生在學習能力上真正得到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才可能真正得到較大空間的發展。另外把生活中曾經經歷的事情作為數學原型,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更受學生歡迎。

一位教育家説過:“學生的頭腦不是一個需要填滿的容器,而是一個需要點燃的火把。”本節課上沒有一絲一毫的機械傳授,幾乎做到了不着痕跡的點撥、引導,處處迸發着思維的火花,讓我懂得:知識,百科全書可以代替,但課堂上生成出來的新思想、新方法,卻找不到書本原型。

商榷之處:1、帽子與娃娃搭配的時候,投影不清楚,建議直接用實物來演示更清晰。

2、在衣服的搭配這一教學環節中,教師有牽着學生走的嫌疑,課中將衣服分為2類之後,提問學生可以怎樣來搭配,一學生起來回答時,想回答的意思是一件上衣跟所有的下裝搭配得到5種,另一件上衣跟下裝搭配再得到5種,這裏教師打斷了學生的回答,在方法的選擇上採用上衣先跟裙子搭配,再用上衣跟褲子搭配。我覺得這裏老師沒有尊重學生的回答,如果能順着學生的回答來引導會更好,或者等學生敍述完這種方法之後,再提問還有其他的思考方法嗎?我覺得這樣會更民主一些。

3、《找規律》這一課,它的重點和難點都應該體現在一個字“找”字上面,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去“找”,而不是利用這個規律解決類似問題,我們檢驗學生這一塊知識點時,應該是讓學生自己來歸納:這節課究竟我們找到了什麼樣的規律?所以我們不必將視角唯一鎖定在問題的解決上,而應是引導學生有序地展開觀察,運用多元化的解決問題策略尋找規律,能用自己找到的規律解釋自己的數學行為,學會在比較中感受數學思維的簡約性。課中也有這方面的小結,但是我覺得力度還不夠。本節課教師沒有整體梳理一下這節課究竟找到了什麼樣的規律?如在教學新課時或者在鞏固練習時,列成表格,是不是能讓學生更清晰地體會規律的存在?如:

不同帽子的頂數不同木偶的個數搭配的種數

標籤: 評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qita/lglw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