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其他 >

《找規律》評課稿集錦(3篇)

《找規律》評課稿集錦(3篇)

《找規律》評課稿1

一、以“猜一猜”情境引入新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找規律》評課稿集錦(3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節課開始能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率。張老師在導入部分設計遊戲“猜一猜”,讓學生先猜一猜第一組有規律的圓形下一個是什麼顏色,再讓學生先猜一猜第二組沒有規律的圓形下一個是什麼顏色,然後讓學生説一説為什麼第一組都能猜對而第二組都猜錯了?讓學生通過比較得出第一組是有順序、有規律的。這一環節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給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思考、嘗試的機會,在猜想中感知到規律的存在,幫助學生初步理解知識。

二、張老師精心設計練習,使數學知識與語文詞語教學相結合。在練習中設計了有規律的詞語,如春夏秋冬春夏秋冬,讓學生接着説下一個詞語是什麼。

三、整個教學過程教師的教態自然,教學思路清晰、條理清楚。

如在新授環節先學習兩個為一組的簡單排列,再學習三個為一組四個為一組的排列規律。由易到難、思路清晰、條理清楚,遵循了循序漸進的原則。

四、注重學生語言完整性的.培養。

對一年級學生而言,用語言簡潔而準確地表述找到的規律有一定的難度。張老師在教學中採用了引導、鼓勵等方法讓學生用語言把規律説完整。如在鞏固練習環節中的第二個練習中一個學生用了因為所以回答問題問題,張老師鼓勵他説“你特別會回答問題,他會説因為什麼所以怎麼樣”。第三個練習題白天黑夜白天黑夜,學生説出了白天黑夜為一組後,張老師讓他繼續説,學生想了一下接着説出了重複出現,這樣孩子就把這一組的規律説完整了。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所以張老師這節課儘管呈現了很多亮點,但是我認為還有很多的不足:

1、新授過程缺乏趣味性。本節課的內容與生活有着密切的聯繫,在教學中我們應該設計貼近生活且富有趣味性的活動來達到教學目標。張老師的這節課把教材中節日裏用彩燈、彩旗等裝飾教室這一情境完全拋開了,設計了獅子大象、蛋糕漢堡冰激凌和一些不同顏色的圖形的有規律的排律。雖然學生掌握了規律的含義、學會了找規律,但是整個教學過程缺乏了趣味,教學方法顯得過於單一。

2、練習的設計過難。本節課主要是使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猜測、推理等活動發現事物中簡單的排列規律。在新授環節我們學習了兩個為一組、三個為一組和四個為一組的事物的排列。在練習中也應以兩個為一組、三個為一組和四個為一組的事物的排列為主。而張老師的練習中第一個就是以5個為一組的圖形的排列,第2個練習讓學生猜一猜如果接着擺下去第6個是紅色嗎?中的第三個小題是四個為一組讓學生猜,這兩個練習都有點太難了。

3、除了顏色、圖形、位置有規律外,是否應進行拓展,如聲音的規律、動作、大小的規律等,讓學生在豐富的材料中,充分體驗規律的意義和美。

4、整個教學過程中一直是老師問學生答,學生用語言表述規律的能力還是有所不足,並且學生始終沒有動手去做一做。

以上是我一些粗淺的看法,不對的地方請各位批評指正。

《找規律》評課稿2

1、動用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師精心設計了課件,在本課中,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主題圖,生動形象的圖片調動了學生的注意力,教師隨即提出要求,讓學生認真觀察,找出這些圖形的規律。教師講明要求,學生馬上主動並且迅速拿出手中圖片在桌子上擺。隨後教師又運用多媒體課件進行展示,使本節課知識重難點“循環排列規律”馬上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一目瞭然。

2、強調數學學習的實踐性與探索性。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劉老師十分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和直接經驗。以“猜想—實踐—驗證—反思”等一系列的學生學習活動為主線,充分讓學生在動手、動口、動腦、在活動中去探索。為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空間,讓生在具體的操作中體驗可能性,探索數學思想、方法並獲得結論,且能在活動中體會成功的喜悦。

3、課內向課外延伸,重視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

課堂上,劉老師通過讓運用所學知識,根據所出示的三組水果圖的'規律,找出第四組水果擺放的規律以及找出地面磚的規律等練習。使學生在解決生活中的例子,活動中愉快發展。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遺憾也是一種美。為此提出個人不成熟的看法:

1、本節課中教師準備了充足的教學用具,設計了形式多樣的練習題。在鞏固練習第一題,給出一組圖形,讓學生猜猜第二組圖形會是什麼?出示的學具是紅色正方形、紅色圓形、白色三角形、白色正方形。我認為圖片過小,不利用後面同學觀察,教師用膠帶把一組圖形連接,不利用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可以設計四種不同顏色的圖片,或四種不同類型的圖片,以免學生在交流彙報時即要説是什麼圖形,又要説是什麼顏色,造成個別學生表述不清楚,使聽者也不清晰。

2、低年級的課堂中應該多運用一些兒童化語言,以及鼓勵性的語言。

總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我相信只要我們的教立足於學生的學,我們的課堂將更精彩,更豐富多彩。

《找規律》評課稿3

一、把握找規律的落腳點——找規律重在“找”

從課程標準的表述裏我們能夠體會到,探求活動、探求過程比探求結論更加重要。如果教學的着眼點、着重點不放在活動的過程與方法上,而過分關注結論,可能導致教學從探索發現規律變成接受記憶規律。因此,找規律教學所揭示的規律是乘法原理。但其教學不是為了形成某個數學概念或記住某種法則,而是開展數學活動,積累探索規律的體驗。所以找規律的重心應該在於“找”的過程,也就是讓學生經歷數學化的全過程。為此,在教學中學生展開了三個層次的探究活動:首先,是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去操作學具,在動手的過程中,關於“有序”的思想才能逐步生成;接着,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搭配的方案,這期間不同學生有不同的抽象方式,表現出不同的結果,這把動態操作中的思想和邏輯用更為直觀但又更為抽象的方式表現出來,這個階段是形象的,但也已經開始孕育抽象了;最後讓學生體會符號算式的內涵,這樣真正上升到抽象的階段,使學生對數學規律有了更為理性的把握。並且該課所體現的“實物操作——數形結合——歸納論證”這一探究過程也使學生體驗了數學思考的一般方法。

二、把握現象內在的本質——規律的數學表達

找規律重視過程,但不等於不要結論。

找規律是認識客觀現象的標誌。如果正確地概括出一類現象的規律,就準確瞭解了這類現象的本質特點。人們探索規律(包括學生找規律活動),應該概括出規律。概括規律是發展思維的極好時機。概括規律需要對一類現象去粗存精、去偽存真地抽象,需要對一類現象由表及裏、由淺入深地歸納。概括規律是高強度、高效度的思維活動,是對思維的鍛鍊,能促進思維發展。尤其是以適當的形式表示規律,具有初步的數學建模思想,有利於學生良好思維品質的形成。新的課程標準反覆強調一個觀念:數學知識的生成過程要引導學生經歷合情推理的發現階段和演繹推理的論證階段,這樣數學教學才完整。

教學中教師並沒有放棄引導學生歸納和論證,而是通過必要的變式,讓學生積累多個同類規律的案例,有了多個案例,就為不完全歸納提供了充足的`資源;對這些平行資源進行抽象就會獲得猜想:帽子的數量×木偶的數量=搭配方案的數量。這個結論還不是定論,只是一種可能,對這個結論還必須進行證明。國小階段的證明不可能像中學一樣嚴格的演繹推理,但可以通過演算(即換個數試一試),或者把算式與意義掛起鈎來(這一點做得不夠),即算式的本質意義是求幾個幾,這樣學生就能在根源上想通了,結論也就獲得了證明。經歷了這個“歸納-論證”的過程,其實就是傳遞給學生數學思考方法和數學活動經驗,就是教給學生今後遇到數學問題可以怎樣去研究、怎樣去提煉、怎樣數學地表達。科學結論(包括數學的定理、法則、公式等)的發現往往發端於對事物的觀察、比較、歸納、類比……也就是通過合情推理提出猜想,然後通過演繹推理驗證猜想。只有站在這樣一個高度上去研究我們的教學內容、去構思教學設計,才能讓我們的課堂打開一扇窗,讓學生領略到數學教學以外的東西,給學生一個完整的數學教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qita/pm7d9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