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其他 >

圓錐體積評課稿

圓錐體積評課稿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評課稿來輔助教學,在當前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客觀、公正、科學地評價課堂教學,對探討課堂教學規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寫評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圓錐體積評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圓錐體積評課稿

圓錐體積評課稿1

今天,我們校內教研課中,聽了郭曉青老師的《圓錐的體積》一課。本課內容是國小數學六年級的內容。課堂上,劉老師教學環節設計層次清晰,並憑藉着教者乾淨利落的語言給教學帶來了良好的效果,也為課堂增添了些許光彩。

成功之處:

1、在教學中教師注重讓學生在具體情景中,經歷操作、猜想、估計、驗證、討論、歸納等數學活動過程,探索並掌握圓錐的體積公式。

2、並能運用圓錐的體積公式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培養初步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和簡單的.判斷、推理能力。

3、在讓學生結合猜想、實驗、驗證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轉化”思想方法的價值,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4、導學案運用得當。

教學建議:

1、在教學中教師注重讓學生在具體情景中,經歷操作、猜想、估計、驗證、討論、歸納等數學活動過程,探索並掌握圓錐的體積公式。但總體來講,猜想、估計有餘,而驗證討論歸納做得不夠。其實在讓學生利用手中學具進行驗證時,只要多給學生時間,特別是合作的時間,學生不僅可以探索出等底等高圓柱和圓錐的體積關係,而且根據已的知識經驗還完全可以自己推導出公式。在這裏劉老師沒能完全放手讓學生去做,仍有牽着學生走的意向。

2、這節課的重點是通過實驗來探究圓錐體積公式的由來,我認為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做兩個實驗,一組是等底等高,使學生理解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存在着一定的倍數關係;二是特別設計了一組不等底或不等高的圓柱和圓錐來做實驗,再次強調只有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存在着的倍數關係。

圓錐體積評課稿2

聽了劉老師上的《圓錐的體積》一課,收穫很多,作為一位年輕老師能夠勇於參加這次教學活動,而且做了精心的準備已經不容易,能夠自然、流暢地完成教學任務就更不容易。下面我想重點談本節課的兩點成功之處,希望能與大家一起探討。

第一:為新知識的學習搭建合理平台。主要體現在劉老師能夠運用原有知識來推動新知識的學習,設計有獎問答和實驗等手段,讓學生大膽借鑑前面學習圓柱體積公式的方法來探究圓錐體積公式。利用遷移規律,讓學生從求圓柱體積的思路、方法中得到啟示,領悟出求圓錐體積的方法,使新舊知識得到整合。這種借鑑的學習方法,不僅使本節課的教學變得輕鬆,同時有利於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這種學習策略,有利於學生的進一步學習和終身的發展。

第二: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這節課的重點是通過實驗來探究圓錐體積公式的由來,吳老師主要引導學生做了三個實驗。

一是比較圓柱和圓錐是等底等高,強調圓柱和圓錐是等底等高這個必要條件;

二是做用裝滿小米的圓柱在空圓錐中倒的實驗,使學生理解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存在着一定的倍數關係;

三是特別設計了一組不等底或不等高的圓柱和圓錐來做倒米實驗,再次強調只有等底等高的圓和圓錐存在着的倍數關係。在實驗前,讓學生了解實驗要求,並且提出三個實驗目的:

1、圓錐的底面與圓柱的底面有什麼關係?他們的高有什麼關係?你是怎麼知道的

2、圓錐的體積和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有什麼關係?

3、怎樣計算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是什麼?

以實驗目的為主線,讓學生小組合作,通過動手操作,有眼睛觀察,動腦筋思考,多種感官一起參與活動,由直觀到抽象,層層深入,探索出圓錐體積公式的由來,從而理解和掌握了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克服了幾何形體公式計算教學中的重結論、輕過程,重記憶、輕理解,重知識、輕能力的弊病。這樣的學習,學生學得活,記得牢,既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一個探索者、研究者、合作者、發現者,並且獲得了富有成效的'學習體驗。

不過這節課也存在一些不足,教學環節的銜接和時間的分配有些不恰當,教學方法沒有多樣化,欠缺改革創新。例如:在教學新課時,像傳統教學那樣,直接拿出圓柱和圓錐容器的教具,讓學生根據實驗要求和目的,進行倒米實驗。我認為在實驗前,一定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問題情景,如你覺得圓錐體積的大小與它的什麼有關?你認為圓錐的體積和什麼圖形的體積關係最密切?猜一猜它們的體積有什麼關係呢?你們想知道它們的關係嗎?

通過師生交流、問答、猜想等形式,強化問題意識,激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這時候,學生就迫切希望通過實驗來證實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實驗來就興趣盎然。這樣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興趣變濃了,課堂氣氛變得熱烈,那麼教學效率,教學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當然,我相信劉老師通過這次的鍛鍊,在今後的教學道路上一定會越走越寬廣。謝謝大家!

圓錐體積評課稿3

近日,有幸通過網絡平台觀看湖南省特級教師顏家騏老師執教《圓錐的體積》一課,讓我再一次深切感受了顏老師數學課堂的魅力。

真正落實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

課堂應該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陣地,是學生智慧火花迸發的場所,是學生主動學習的經歷場。但傳統的課堂教學注重信息的呈現和傳遞,注重教師的表現,關注教師的授課技巧。在課堂教學中如何關注學生的學習,突出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是落實課程改革,推進素質教育的關鍵。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説過:“教師要做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當教師成為學生學習促進者的時候,關注的不是如何精心設計教案,而是課堂的組織和學生知識的內化方法。”因此教師如何組織課堂,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學習,達成知識的自主構建是課堂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重難點。

觀顏家騏老師執教的《圓錐的體積》一課,我就深深感受到了這是一堂落實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課堂。課堂一開始的時候,顏老師特意複習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的體積是怎樣計算的?這個問題一拋出,就能夠迅速通過從學生的回答當中及時瞭解學生對舊知的掌握情況,以便根據學生的知識點掌握情況對接下來的教學環節進行一個及時的安排。當學生迅速答出計算公式時,嚴老師並沒有滿足於此,因為本堂課的學習當中有一個重要的知識點,就是底面積。於是顏老師進一步引導學生由學生自己將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的計算公式改變成為底面積X高。

導入新課環節時,顏老師並不急着直入課題。而是拋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你想知道有關圓錐體積哪些方面的知識?”再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板書出公式、推導、意義、應用幾個關鍵詞。

你看,本堂課的內容就自然而然從學生的口中説出來了。這是孩子們自己想探究的東西,充分地調動了孩子們學習的自主性和主動性。

圓錐的體積這一公式的推導過程,更是體現出了顏老師把學生作為學習主體地位的一個特殊關照。顏老師設計了具體操作的學習活動,讓學生自己親身經歷推導過程:通過同底等高的圓錐和圓柱體模型,用圓錐裝沙子填入圓柱這一操作實驗最終得出同底等高的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1/3,或者説同底等高的圓柱的體積是圓錐體積的3倍這一結論。這比直接由教師主導着教給學生圓錐體積公式,或者僅僅只是教師展示實驗,帶給學生的經歷更豐富,給學生的印象也更深刻,學生對於原理的理解更貼近實際。

再如練習環節之初,顏家騏老師巧妙地用了一個提問:“如果根據這個公式來計算,你希望顏老師告訴你什麼?”這一環節結束之後,使得接下來的所有練習題都是由學生自己創造出來的。

課堂中滲透數學方法、數學思想的教育

正如顏家騏老師在課堂結尾處特意總結的那樣:“我們這堂課有猜想驗證、有總結應用這樣的數學方法,還有轉化、類推這樣的數學思想。”

顏老師對整堂課的設計可以説是環環相扣,每個環節都滲透了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的教育。

例如導入環節,顏老師特意讓孩子們自己猜猜這節課我們將研究什麼?圓錐的體積,可能與什麼有關?圓錐的體積也可以用底面積乘高來計算嗎?在之後的教學環節,再通過學生們自主探究學習進行驗證。在練習環節,顏老師引導學生從不同的練習題中抽象歸納出求圓錐的體積都是要先求出圓錐的底面積這一關鍵步驟,並由此應用到所有與之相關問題的解決當中去。

而從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學習推導方法,再遷移到今天學習圓錐的體積計算,從三角形的面積與等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之間的倍數關係到猜測圓錐的體積與同底等高圓柱體積的倍數關係,這其中就滲透了轉化的數學思想。從已知的用字母表示平行四邊形計算公式與同底等高三角形面積公式,到要求學生也像這樣將圓錐的體積的公式簡單地表示出來,這就滲透了類推的數學思想。這些過程無一不強調學生的自主參與,自主探究。

再例如,從學生實驗中用沙子作為實驗材料,有同學出現誤差。顏老師帶領學生探究,找到誤差產生的原因所在。到教師演示實驗中用水,這些更彰顯出了數學研究的嚴謹性。

問題設計精巧,層層深入

你聽顏家騏老師的這個提問:“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這三個圖形,長相各不相同卻都可以用底面積乘高來計算體積,這是為什麼呢?”這個問題設計得相當巧妙,既幫助學生迅速抓住本課的關鍵點,同時也有意識地訓練學生“從不同中找相同”這一數學方法。

顏老師還特別喜歡追問。就剛才這個問題,顏老師一邊上下移動着右手,一邊追問道:“這些圖形它們的上下怎麼樣?”“它們是由什麼樣的圖形平移而來的?”

多好的問題設計啊!為後面的教學環節中突破難點時強調等底等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再比如這個教學片段——顏老師提問:“從三角形的面積移到今天求圓柱的.體積,你想用什麼方法來研究?”(生:轉化)“轉化成什麼樣的圖形來算呢?”(生:圓柱)“為什麼你一下子就想到了圓柱了?”(生:底面都有一個圓圓的圓)“轉化成一個什麼樣的圓柱呢?”(生:與這個圓錐等底等高的圓柱)“你怎麼一下子就想到了必須是等底等高的圓柱呢?”(生:等底等高時更好對照)“如果不等底不等高呢?為什麼就不行呢?”

通過顏老師層層深入的追問,特別是從正反兩個方面去思考,最終引導學生推導出:用等底等高的圓錐和圓柱就能求出固定的倍數關係。

追問的魅力在這一刻突顯得淋漓盡致。

評價語言豐富、有效

顏家騏老師從不吝惜誇學生“太棒了!”。而當學生回答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三個圖形的體積都可以用底面積乘高來計算時,顏老師這樣誇學生:“你有一雙數學的眼睛,善於從不同中找相同。”

在提問“誰聽清楚了?能重複一次麼”後,顏老師這樣評價答問的學生:“你不但會聽,還會記啦,能一字不漏記下來,真是太棒了!”

“這話説得多好啊!”“對,正好倒滿,很好很好!”即使是實驗中學生出現差錯,顏老師也不會批評他,也並不急於糾正,而是通過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錯誤,同時錯誤的地方由他們自己糾正。

不單是言語表達,顏老師時時掛在臉上的那和藹可親的笑容,充滿激勵的眼神,一個個看似隨意實則細心設計的手勢等等,這些都是她的評價語言。所有這些匯聚成一個課堂效果,就是——顏老師的課堂上,學生的眼睛始終是跟隨着老師,學生的耳朵始終是認真地聆聽着老師的每一句話,學生的大腦始終認真地思考着數學問題。孩子們始終認真地關注着老師,與老師同步進行教學活動。即使是操作實驗時,學生也是有條不紊,絲毫沒有混亂的現象發生。

細節是一種創造,細節是一種功力,細節表現修養,細節體現藝術,細節隱藏機會,細節凝結效率,細節產生效益,細節決定成敗。觀顏老師的課,每一個細節之處,無不彰顯着魅力,需要我們細心體會。從細節處入手,我們將學到更多,更多。

圓錐體積評課稿4

在這節課中,代老師緊緊抓住新課標中“從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這一理念,從備教材、用教材、備學生的角度去進行備課,以實際行動實踐新課標、落實新課標。

一、關注每一位學生,根據學生認知的實際,把數學知識與生活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每一位學生都是生動活潑的人,在教師的課堂教學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學生在內的全班所有的學生都是自己應該關注的對象。在設計這一課時,代老師考慮到學生對幾何知識比較難理解這一實際,因此在教學中,創設了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課前我先讓學生收集一些圓柱和圓錐的物品,並用學具盒當中的圓柱學具材料製作一個圓柱,使學生在感性上對圓柱和圓錐有初步的認識,建立圓柱和圓錐的初步表象。

二、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用生活中的實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過程應該成為學生一種愉悦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如在上課時提了一個問題:“你對圓柱體和圓錐體有哪些認識?”有個別學生彙報了他自己做的一個小實驗:分別用紙做了一個圓柱體和圓錐體、一個正方體,用同樣重的重物放在這兩個物體上,結果他發現圓柱體比較穩固,教師及時肯定了這一學生的勤學好思,同時也激發了學生要進一步驗證這一結果的準確性。

三、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數學學習過程充滿着觀察、實驗、模擬、推斷等探索性與挑戰性活動。在這一節課中,代老師提供了多次的探索與交流的活動,引導學生投入到探索與交流的學習活動之中。如認識圓柱的特徵之一:圓柱的兩個底面相等,提了一問題:你用什麼方法驗證這兩個底面是相等的?“一問激起千層浪”,圍繞這一問題,學生立即投入到探究活動當中。通過小組的合作、操作、研究、討論等活動,很快學生就有了多種方法:

(1)把圓柱物體的蓋與另一個面重疊,看是否重合;

(2)測量圓柱兩個底面的半徑或直徑,計算底面的面積看是否相等;

(3)測量圓柱兩個底面的`半徑或直徑,計算底面的周長看是否相等;

(4)把圓柱的一個底面壓在橡皮泥中弄一個洞,再把圓柱的另一個底放進這一個洞裏看是否是重合……

又如在組織學生探討圓錐的側面展開圖是什麼圖形時,學生也充分發揮了他們的聰明才智,這時老師鼓勵學生再認真思考:“圓柱的側面展開圖和圓錐的有什麼不同呢?”這時學生又積極地投入到實踐當中比較觀察。這樣的教學活動為學生提供了動手操作、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機會,使學生在探索、交流中體驗和理解數學,這樣的學習是有效的學習。

四、充分利用多媒體軟件的優勢,及時、適時地展示信息,有效改變學習方式。

在幫助學生理解圓柱的平面透視圖時,適時地運用多媒體軟件展示圓柱的平面透視圖,並用實物操作,使學生明確為什麼圓柱的兩個底面要畫成橢圓。再用教學軟件動態演示,讓學生理解圓柱和圓錐的高。生動、直觀的演示,使學生對這一抽象的數學知識有了正確的理解,有效地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很好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慾望。

圓錐體積評課稿5

今天上午第二節課甘在安老師新授了《圓錐的認識》,體現了教師紮實的教學功底、藝術性的教學方法和高屋建瓴處理教材的能力,體現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和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學觀。

1、給學生提供自主參與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以學生髮展為本開展課堂有效教學。

現代教育的一個非常重要理念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主體意識的形成和主體參與能力的培養。要實現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應該注意讓學生學習自行獲得數學知識的方法,學習主動參與數學實踐的能力,獲得終生受用的數學創造才能。

在本節課中,無論問題的引入,圓錐概念的定義,高的'尋找及測量方法的探索,老師都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嘗試、研究和討論,讓學生以不同的方式進行合作、交流,這樣的過程,不僅提供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也提高了學生自主參與學習的意識和信心,充分體現了以學生髮展為本的現代教育思想。

2、努力引導學生把舊知識和新知識有機的結合起來,形成網絡,掌握知識系統的結構,高屋建瓴的開展課堂有效教學。

認知心理學告訴我們:知識存貯要分檔,要結構化,縱橫的網絡越多,越便於提取知識。教會學生將知識結構化是學生學會學習的有效方法。教師要善於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並引導他們。本課從 到目前為止,大家想想,我們已經學習了物體的哪些特殊形狀?請大家看一看,摸一摸,與圓柱比一比,你看到了什麼?摸到了什麼? 説説圓柱和圓錐的特徵,並比較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等一系列問題着手,讓學生初步瞭解數學並不只是算術,它還要研究現實世界中物體的形狀、大小與位置關係,讓學生站在數學科學的高度把握學習數學,培養數學意識。在回憶舊知識的同時學習新知識,並將新知和舊知有機的結合起來。只有教會學生將知識歸納、總結,隨着學習的不斷深入,才會逐漸形成數學的思維能力和完整的結構體系,才能靈活地應用數學知識,實現創新和創造。

3、創設合理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建構,開展協作、探究式課堂學習。

學習數學唯一的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的東西自己去發現或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再創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現有的知識灌輸給學生。一般的人,包括學生,他們的能力可能比不上數學家,但通過類似的數學活動,也可以很好的獲得數學或理解數學。

在本課中,老師積極地創造機會讓學生自己去學習或者去探究問題。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指一指,説一説,猜一猜等問題情境,讓學生根據問題有目的地大膽猜想、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協作學習,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交流、學會分享信息,培養樂於合作的團隊精神。

4、一點建議

課前準備圓錐體實物,上課時帶進課堂。將傳統教具、學具和現代多媒體網絡技術有機的結合起來,讓學生親身感受數學,在找中學,在測中學,在思中學,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直觀思維和抽象思維能力,使數學課堂教學動起來、活起來,讓學生在做中學,使數學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

圓錐體積評課稿6

《圓錐的體積》是數學課程標準中“空間與圖形”領域內容的一部分。本節課主要任務是探索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學生在已掌握了圓錐的特徵和圓柱的體積公式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

學生已經具備以下知識和技能:掌握了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和體積的含義及其計算方法,並掌握了圓柱的表面積和體積的計算方法,理解了圓柱和圓錐的特徵。初步經歷了“類比猜想——驗證説明”的探索過程。能夠小組合作、動手完成一些簡單的實踐活動。在教學中不光要讓學生們知其然,還要讓他們知其所以然,即深挖知識間的內在聯繫。

本節課的成功之處:

1、能圍繞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進行復習,為後面圓錐體體積的計算埋下伏筆。例如:本課利用課件出示圓柱的圖形。提問:這是什麼圖形?圓柱的體積怎樣求?學生回答: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V=Sh)教師巧妙的出示與圓柱等底等高的圓錐(底面和高都出現)。提問:這是什麼圖形?導入:圓柱的體積會求了。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圓錐的體積好嗎?為圓柱與圓錐等底等高做好伏筆。

2、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注重讓學生在具體情景中,經歷觀察、操作、猜想、估計、驗證、討論、歸納等數學活動過程,探索並掌握圓錐的體積公式。在此過程中,教師注重了對學生的引導。並能運用圓錐的'體積公式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通過演示、觀察、驗證先比較圓柱和圓錐等底等高的體積關係。比較這個圓柱和圓錐,誰的體積大,誰的體積小?你是怎麼想的?它們等底等高,圓錐上面是尖的,所以體積小,圓柱的體積大。從而引導:那麼,底面積×高是不是圓錐的體積呢?通過想象、猜測:這個圓柱和圓錐有什麼特點?(等底等高)觀察:三角形的面積是長方形面積的二分之一提問:那麼圓錐體積有可能是圓柱體積的幾分之幾呢?1/2或1/3。最終通過實驗驗證,經歷研究問題的過程,做完實驗,得出的結論,圓柱和圓錐的體積在等底等高的條件下V=1/3Sh。教師又引導學生小組做實驗。不是等底等高的圓柱與圓錐的關係,從而進一步證實:圓柱和圓錐是等底等高的,圓柱的體積是與它等底等高的圓錐體積的3倍,或圓錐體積是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1/3。板書:V=1/3Sh。

3、通過觀察學生表情的變化、回答問題、練習、測試、動手操作的準確性等信息反饋,可獲知學生對新知識新技能的掌握比較紮實。從他們身上可以看出教學任務完成的比較好。

教學建議:

在讓學生利用教具進行驗證時,只要多給學生時間,特別是合作的時間,學生不僅可以探索出等底等高圓柱和圓錐的體積關係,而且根據已的知識經驗還完全可以自己推導出公式。在這一環節,教師放手程度不夠。

圓錐體積評課稿7

《圓錐的體積》一課,通過對圓錐的特徵和一些幾何體的體積的複習,引出圓錐體積的定義,並讓學生尋找求圓錐體積的方法。首先學生通過猜測,圓錐體積和圓柱體積的關係,以及他們成立的條件,設計了實驗記錄單,讓學生親自動手去實驗,通過實驗發現等底等高的圓錐和圓柱體積之間的關係。學生積極性高,思維活躍,探索積極,並通過大量的練習來鞏固所學知識,整節課的教學效果較好。

下面我想重點談本節課的兩點成功之處,希望能與大家一起探討。

第一:為新知識的學習搭建合理平台。主要體現在老師能夠運用原有知識來推動新知識的學習,設計有獎問答和實驗等手段,讓學生大膽借鑑前面學習圓柱體積公式的'方法來探究圓錐體積公式。利用遷移規律,讓學生從求圓柱體積的思路、方法中得到啟示,領悟出求圓錐體積的方法,使新舊知識得到整合。這種借鑑的學習方法,不僅使本節課的教學變得輕鬆,同時有利於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這種學習策略,有利於學生的進一步學習和終身的發展。

第二: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這節課的重點是通過實驗來探究圓錐體積公式的由來教師主要引導學生做實驗。小組交流得出結論。在實驗前,讓學生了解實驗要求,並且提出三個實驗目的:(1、圓錐的底面與圓柱的底面有什麼關係?他們的高有什麼關係?你是怎麼知道的?2、圓錐的體積和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有什麼關係?3、怎樣計算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是什麼?)以實驗目的為主線,讓學生小組合作,通過動手操作,有眼睛觀察,動腦筋思考,多種感官一起參與活動,由直觀到抽象,層層深入,探索出圓錐體積公式的由來,從而理解和掌握了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克服了幾何形體公式計算教學中的重結論、輕過程,重記憶、輕理解,重知識、輕能力的弊病。這樣的學習,學生學得活,記得牢,既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一個探索者、研究者、合作者、發現者,並且獲得了富有成效的學習體驗。

不過這節課也存在一些不足,教學環節的銜接和時間的分配有些不恰當,教學方法沒有多樣化,欠缺改革創新 ,在新課改方面我還需要多學習,多交流。

圓錐體積評課稿8

聽了xx老師上的《圓錐的體積》一課,收穫很多,作為一位年輕老師能夠勇於參加這次教學活動,而且做了精心的準備已經不容易,能夠自然、流暢地完成教學任務就更不容易。下面我想重點談本節課的兩點成功之處,希望能與大家一起探討。

第一:為新知識的學習搭建合理平台。主要體現在#老師能夠運用原有知識來推動新知識的學習,設計有獎問答和實驗等手段,讓學生大膽借鑑前面學習圓柱體積公式的方法來探究圓錐體積公式。利用遷移規律,讓學生從求圓柱體積的思路、方法中得到啟示,領悟出求圓錐體積的方法,使新舊知識得到整合。這種借鑑的學習方法,不僅使本節課的教學變得輕鬆,同時有利於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這種學習策略,有利於學生的進一步學習和終身的發展。

第二: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這節課的重點是通過實驗來探究圓錐體積公式的由來,吳老師主要引導學生做了三個實驗。一是比較圓柱和圓錐是等底等高,強調圓柱和圓錐是等底等高這個必要條件;二是做用裝滿小米的圓柱在空圓錐中倒的實驗,使學生理解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存在着一定的倍數關係;三是特別設計了一組不等底或不等高的圓柱和圓錐來做倒米實驗,再次強調只有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存在着的倍數關係。在實驗前,讓學生了解實驗要求,並且提出三個實驗目的:

(1、圓錐的底面與圓柱的底面有什麼關係?他們的高有什麼關係?你是怎麼知道的?

2、圓錐的體積和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有什麼關係?

3、怎樣計算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是什麼?)

以實驗目的為主線,讓學生小組合作,通過動手操作,有眼睛觀察,動腦筋思考,多種感官一起參與活動,由直觀到抽象,層層深入,探索出圓錐體積公式的由來,從而理解和掌握了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克服了幾何形體公式計算教學中的重結論、輕過程,重記憶、輕理解,重知識、輕能力的弊病。這樣的學習,學生學得活,記得牢,既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一個探索者、研究者、合作者、發現者,並且獲得了富有成效的學習體驗。

不過這節課也存在一些不足,教學環節的銜接和時間的`分配有些不恰當,教學方法沒有多樣化,欠缺改革創新。例如:在教學新課時,像傳統教學那樣,直接拿出圓柱和圓錐容器的教具,讓學生根據實驗要求和目的,進行倒米實驗。我認為在實驗前,一定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問題情景,如(你覺得圓錐體積的大小與它的什麼有關?你認為圓錐的體積和什麼圖形的體積關係最密切?猜一猜它們的體積有什麼關係呢?你們想知道它們的關係嗎?)通過師生交流、問答、猜想等形式,強化問題意識,激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這時候,學生就迫切希望通過實驗來證實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實驗來就興趣盎然。這樣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興趣變濃了,課堂氣氛變得熱烈,那麼教學效率,教學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當然,我相信#老師通過這次的鍛鍊,在今後的教學道路上一定會越走越寬廣。謝謝大家!

圓錐體積評課稿9

一、本節課的主要優點:

1、從實際出發,課始教師出示一個圓錐的蛋筒2元/個,一個圓柱的冰淇淋5元/個,要求學生猜測“哪種冰淇淋更實惠?”,這樣創設學生生活中經歷的情境,讓學生通過難以解決實際問題,激發學生學習需要,為新課的引入,難點的突破作好了鋪墊。

2、在難點的突破上,通過猜測,引處疑問,帶着疑問去實驗驗證,通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動手操作,用空圓錐盛滿水後倒入等底等高空圓柱中,總結得出“圓錐的體積等於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不僅為推導出圓錐的體積公式發揮橋樑和啟智的作用,而且有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為進一步學習,提供了豐富的感性材料,從而逐步從具體的操作過渡到內部語言。

3、在做實驗時,得出結論:“圓錐的體積等於與它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然後教師用不等底等高的空圓錐、空圓柱盛沙做實驗,發現有時裝不下,有時不夠裝,有時剛好裝滿,得出結論:不是所有的圓錐體積都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從而加深了“等底等高”這個重要的前提條件。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學習研究的嚴謹性和思維的嚴密性。

二、本節課的主要不足:

1、分組實驗過程,組長彙報時已經很正確了,其餘同學也理解了,教師沒必要再去重複。

2、教師在做實驗時,可以墊一張凳子在桌上,把容器放高一點,這樣可以避免很多學生看不清。

圓錐的`體積的評課稿2

今天,我們校內教研課中,聽了郭曉青老師的《圓錐的體積》一課。

本課內容是國小數學六年級的內容。課堂上,劉老師教學環節設計層次清晰,並憑藉着教者乾淨利落的語言給教學帶來了良好的效果,也為課堂增添了些許光彩。成功之處:

1、在教學中教師注重讓學生在具體情景中,經歷操作、猜想、估計、驗證、討論、歸納等數學活動過程,探索並掌握圓錐的體積公式。

2、並能運用圓錐的體積公式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培養初步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和簡單的判斷、推理能力。

3、在讓學生結合猜想、實驗、驗證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轉化”思想方法的價值,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4、導學案運用得當。教學建議:

圓錐體積評課稿10

聽了柏老師教學《圓錐的體積》一課,收穫很多,柏老師課前做了充分的準備,做到能自然、流暢地完成教學任務。下面我就本節課的兩點成功之處,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為新知識的學習搭建合理平台。主要體現在柏老師能夠運用原有知識來推動新知識的學習,讓學生大膽借鑑前面學習圓柱體積公式的方法來探究圓錐體積公式。利用遷移規律,讓學生從求圓柱體積的思路、方法中得到啟示,領悟出求圓錐體積的方法,使新舊知識得到整合。這種借鑑的學習方法,不僅使本節課的教學變得輕鬆,同時有利於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這種學習策略,有利於學生的進一步學習和終身的發展。

二、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這節課的重點是通過實驗來探究圓錐體積公式的由來,柏老師引導學生做了三個實驗。一是比較圓柱和圓錐是等底等高;二是做用裝滿小米的圓柱在空圓錐中倒的實驗;三是特別設計了一組不等底或不等高的圓柱和圓錐來做倒米實驗,強調只有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存在着的'倍數關係。在實驗前,讓學生了解實驗要求,並且提出實驗目的,以實驗目的為主線,讓學生小組合作,通過動手操作,有眼睛觀察,動腦筋思考,多種感官一起參與活動,由直觀到抽象,層層深入,探索出圓錐體積公式的由來,從而理解和掌握了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克服了幾何形體公式計算教學中的重結論、輕過程,重記憶、輕理解,重知識、輕能力的弊病。這樣的學習,學生學得活,記得牢,既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一個探索者、研究者、合作者、發現者,並且獲得了富有成效的學習體驗。

不過這節課也存在一些不足,教學環節的銜接和時間的分配有些不恰當,教學方法沒有多樣化,欠缺改革創新。

圓錐體積評課稿11

今天,我們校內教研課中,我講了是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圓錐的體積》一課。

課堂上,我的教學環節設計層次清晰,成功之處:

1、我在教學中注重讓學生在具體情景中,經歷操作、猜想、估計、驗證、討論、歸納等數學活動過程,探索並掌握圓錐的體積公式。

2、並能運用圓錐的體積公式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培養初步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和簡單的判斷、推理能力。

3、在讓學生結合猜想、實驗、驗證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轉化”思想方法的價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4、這節課的重點是通過實驗來探究圓錐體積公式的由來,我先是通過親自實驗一組是等底等高,使學生理解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存在着一定的倍數關係;二是通過課件演示了一組不等底或不等高的圓柱和圓錐來做實驗,再次強調只有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存在着的倍數關係。

不足之處:

1、推導出圓錐的體積基本公式之後,沒有及時拓展公式。

2、練習時,拓展圓錐體積公式分了兩部驟,先拓展圓錐的公式,再進行習題練習,有點散。杜老師建議把這兩部分合成一部分更好,讓學生在做題過程中自己悟出當底面積不知道,給出半徑,直徑,底面周長情況下如何求圓錐的體積。

接着再來説説聽課收穫:通過聽杜老師的課,我學到了要根據學情可以適當設置一些環節突破重點,如:用方程解決兩個問題時,首要的是先要清楚怎樣設這兩個未知數,杜老師針對這一點通過讓小組討論來達成,在學生回報的同時進行點撥,讓學生很明確設哪一個量為未知數更合適,另一個量就設為含有未知數的式子。這一點是我要學習的。

每一次教研組內聽評課收穫都很多,通過自身的努力,自己的教學也有了很大的進步,我相信通過一次次的聽評課,在今後的教學道路上一定會越走越寬廣。

圓錐的體積評課稿7

圓錐的體積是在學生直觀認識圓錐的特徵,會算圓的.面積,以及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的體積的基礎上安排教學的。以往幾次,都是按老方法進行,一開始教師就準備了一個圓柱和一個圓錐,先比較它們的底面積相等,再分別量出它們的高也相等。進而由老師做實驗,把圓錐裝滿水(或沙)往圓柱裏倒,學生觀察倒了幾次正好把圓柱裝滿。接着推導圓錐的體積等於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並重點強調求圓錐的體積一定要乘三分之一。一節課上下來非常輕鬆,非常順利,時間也充足,作業效果也還不錯。可是到了綜合運用問題就出來了:忘記乘三分之一的,計算出錯的,已知圓錐的體積和底面積,求高時,直接用體積除以底面積的,出的錯誤五花八門。

再上這節課時,我加強了以下幾個點的教學,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1、教學新課時,我出示一個圓柱體和一個圓錐體讓學生觀察並猜測圓錐的體積和什麼有關,學生聯繫到了圓柱的體積,通過師生交流、問答、猜想等形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究慾望,學生迫切希望通過實驗來證實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實驗就興趣盎然;

2、實驗時,讓學生小組合作親自動手實驗,以實驗要求為主線,即動手操作,又動腦思考,努力探索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始終是一個探索者、研究者、發現者,並獲得了富有成效的學習體驗。學生獲得的不僅是新活的數學知識,同時也獲得了探究學習的科學方法,探究成功的喜悦以及探究失敗的深刻反思,在這樣的學習中,學生會逐步變的有思想、會思考、會逐漸發現自身的價值。

3、學生做圖形應用題時,引導學生審題,先確定是什麼圖形,再想相應的計算公式,最後根據公式列出算式。這樣對於後面的綜合運用題,學生有了這種固定思維模式,就不會亂列式。

4、列出算式後,不要按部就班的從左算到右,先觀察算式的特點,尋求簡單的計算方法,把口算和計算有機結合。如:3、14×(4÷2)2×8時,先口算(4÷2)2=4,再口算4×8=32,最後再計算3、14×32。又如:×3、14×(4÷2)2×9時,先口算×9=3,(4÷2)2=4,3×4=12,再計算3、14×12。這樣就大大地減少了學生計算難度,提高了計算的正確率。

圓錐體積評課稿12

一、重視學生的操作活動。

學生們利用手中的圓柱和圓錐,在裏面加水,比較他們體積的關係,自然的推導出了圓錐體積與圓柱體積的關係。學生們通過動手操作活動,感受了知識的形成過程,促進了學生思維的有效提升和實踐能力的"發展。這樣學生不僅能真正理解、掌握知識,而且還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強了他們學習的自信心。

二、質疑及時,細緻點撥。

當推導出圓柱的體積等於圓錐體積的3倍,圓錐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時,教師馬上提出問題,是不是所有的圓柱體積都是圓錐體積的3倍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老師拿出事先準備好的非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通過加水演示,將剛才得出的圓柱和圓錐體積之間的關係加以補充,讓學生明白只要在等底等高的情況下,圓柱體積和圓錐體積才能滿足那樣的關係。

三、全體學生積極參與,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史老師在教學中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觀察、實驗、等數學活動,積極主動地發現了等底等高的圓柱與圓錐體積間的關係,進而推導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特別是數學交流體現得很充分,有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以及小組或大組的多向交流。

四、注重注重細節和學生習慣的培養。

由於容器本身和操作的原因,存在一定的`誤差,在試驗後教師及時作出瞭解釋,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兩者之間的關係。在練習中,由於題目的單位經常會有變化,教師引導學生説出單位,養成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五、題型設計多樣且有梯度性。

設計的題目形式多樣,有填空題、判斷題、問題解決題難度也是逐步深入,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思維特點。

建議:

1.在進行計算時,應先讓學生寫出算式,再代入數據進行計算。這樣學生一目瞭然,便於更能理解和記憶公式。特別是知道了圓錐體積,求圓錐底面半徑或是求高時,更利於學生去求解。

2.在推導出V錐=1/3V柱=1/3Sh=1/3r2後,應該把直徑的也補充上,便於學生系統性記憶。

圓錐體積評課稿13

一、本節課的主要優點:

1、從實際出發,課始教師出示一個圓錐的蛋筒2元/個,一個圓柱的冰淇淋5元/個,要求學生猜測“哪種冰淇淋更實惠?”,這樣創設學生生活中經歷的情境,讓學生通過難以解決實際問題,激發學生學習需要,為新課的引入,難點的突破作好了鋪墊。

2、在難點的突破上,通過猜測,引處疑問,帶着疑問去實驗驗證,通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動手操作,用空圓錐盛滿水後倒入等底等高空圓柱中,總結得出“圓錐的體積等於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不僅為推導出圓錐的體積公式發揮橋樑和啟智的作用,而且有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為進一步學習,提供了豐富的感性材料,從而逐步從具體的操作過渡到內部語言。

3、在做實驗時,得出結論:“圓錐的體積等於與它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然後教師用不等底等高的空圓錐、空圓柱盛沙做實驗,發現有時裝不下,有時不夠裝,有時剛好裝滿,得出結論:不是所有的圓錐體積都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從而加深了“等底等高”這個重要的前提條件。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學習研究的嚴謹性和思維的嚴密性。

二、本節課的主要不足:

1、分組實驗過程,組長彙報時已經很正確了,其餘同學也理解了,教師沒必要再去重複。

2、教師在做實驗時,可以墊一張凳子在桌上,把容器放高一點,這樣可以避免很多學生看不清。

圓錐的體積的評課稿6

聽了郭老師的《圓錐的體積》一課,給人的感覺是新課標的理念已內化為郭老師的教學行為。本節課主要有以下亮點:

(1)重視學生的操作活動。學生們通過動手操作活動,感受了知識的形成過程,促進了學生思維的有效提升和實踐能力的發展。這樣學生不僅能真正理解、掌握知識,而且還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強了他們學習的自信心。

(2)全體學生積極參與,突出學生主體作用。郭老師在教學中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積極主動地發現了等底等高的圓柱與圓錐體積間的關係,進而推導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特別是數學交流體現得很充分,有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以及小組或大組的多向交流。郭老師注重給學生創設一個爭論辯解的課堂氛圍,在學生爭辯過程中,老師以一個旁聽者身份,平等地參與其中,使課堂成了一個辯論的賽場。這樣的教學真正發揮了民主性,使學生感受到了自己才是課堂的主宰,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這節課,每個學生都經歷了自主探究學習的過程。學生獲得的`不僅是鮮活的數學知識,獲得更多的是科學探究的學習方法和研究問題的方法,如果長期在這樣的探究中去學習知識,學生就會變成有思想、會思考、會研究、會學習的。

不足:

教學環節的銜接和時間的分配有些不恰當,教學方法沒有多樣化,欠缺改革創新。例如:在教學新課時,像傳統教學那樣,直接拿出圓柱和圓錐容器的教具,讓學生根據實驗要求和目的,進行倒沙實驗。我認為在實驗前,一定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問題情景,如(你覺得圓錐體積的大小與它的什麼有關?你認為圓錐的體積和什麼圖形的體積關係最密切?猜一猜它們的體積有什麼關係呢?你們想知道它們的關係嗎?)通過師生交流、問答、猜想等形式,強化問題意識,激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這時候,學生就迫切希望通過實驗來證實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實驗來就興趣盎然。這樣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興趣變濃了,課堂氣氛變得熱烈,那麼教學效率,教學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qita/yp5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