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其他 >

圓柱和圓錐的體積評課稿

圓柱和圓錐的體積評課稿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評課稿,評課有利於幫助和指導教師不斷總結教學經驗,形成教學風格,提高教育教學水平。評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圓柱和圓錐的體積評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圓柱和圓錐的體積評課稿

圓柱和圓錐的體積評課稿1

在本節課中,通過用排水法測量外形類似於圓錐的體積(比如鉛錘)不但麻煩,而且有時還不能用(比如測量麥堆的體積),體會此方法具有一定的侷限性而引入新課。從面上的相似性知道圓錐的體積可能與圓柱的有關,然後經歷大膽猜測、實驗驗證、分析實驗結果,從而得出體積公式的過程。再利用適當的練習鞏固公式而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本節課總體感覺很順暢,學生思維活躍。在課堂上利用實物演示,較好地引導學生思考,總結出等底等高的圓柱與圓錐之間的.關係,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讓學生能夠“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本課的設計充分體現了這一理念。課中讓學生動手分別用圓錐和圓柱盛沙,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通過自己的探究,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解決問題,又能運用掌握的知識去研究解決生活的其它數學問題,培養了學生的應用意識。同時,課堂教學注重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雖然本節課達到了教學目的,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由於受條件限制,學具準備不夠充分;課堂語言還不夠簡練;在學生彙報時,沒有抓住生成;沒有認真研究不等底不等高的體積關係等。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一定會注意這些問題,使自己不斷地進步。

圓柱和圓錐的體積評課稿2

今天聽了史老師的圓錐的體積一課,深深地被老師精湛的教學藝術,深厚的教學經驗所打動了。

本節課值得學習的地方很多:

1、導入創設的情景,能極大激發學生的學習的慾望。

情景來源於生活,既學生活動可造房子,又與兩位教師家孩子有關,學生興趣盎然。其中的數學問題又與本節學課教學目標緊密聯繫。起到很好的導入效果。

2、導學問題精煉,適合學生放手展開活動,真正體現在做中學數學的教學理念。

教師為每個組準備了學具,學生都能參與到實驗中,印象深刻。

3、展示彙報階段任然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操作完畢後,學生加以彙報,把實驗過程和發現交代的都很清楚,在這個環節學生還能引發更深層的思考,對老師板書進行質疑補充,充分體現教學中師生關係的民主化。

如:等底等高這一前提條件的引出。接着教師自然而然的讓學生又以觀察圓柱圓錐的關係,比較他們的底面積和高。這一環節學生對等底等高這一條件理解就更為深刻了。

4、公式的總結在實驗和小練習之後,安排較為合理。

實驗結束,學生髮現等底等高圓柱和圓錐的體積關係後,教師設計了一個小練習看圖填空,根據圓柱體積求圓錐體積,根據圓錐體積求圓柱體積,這樣獨特的設計,方便了更多的學生總結圓錐體積計算公式。

5、練習形式多樣,注重算法多樣性的指導。

練習的安排,由易到難,先是獨立列式計算,我來評評理,然後是直列式不計算,列式過程注重聽取不同的方法,拓寬學生的思路。再後來又出現填空判斷等練習,綜合性較強,加上教師隨口編出的'練習將知識分數除法聯繫起來,融會貫通,到此學生對本節知識得以較好的掌握。提升練習為學生聯繫實際生活理解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價值提供了很好的資源。

建議:練習中再多創設一些獨立練習的環節,給學困生一思考的空間,也方便教師考查學生當堂的掌握情況。

圓柱和圓錐的體積評課稿3

聽了郭曉青老師上的《圓錐的體積》一課,收穫很多,作為一位年輕老師能夠勇於參加這次教學活動,而且做了精心的準備已經不容易,能夠自然、流暢地完成教學任務就更不容易。下面我想重點談本節課的兩點成功之處,希望能與大家一起探討。

第一:為新知識的學習搭建合理平台。主要體現在劉老師能夠運用原有知識來推動新知識的學習,設計有獎問答和實驗等手段,讓學生大膽借鑑前面學習圓柱體積公式的方法來探究圓錐體積公式。利用遷移規律,讓學生從求圓柱體積的思路、方法中得到啟示,領悟出求圓錐體積的方法,使新舊知識得到整合。這種借鑑的學習方法,不僅使本節課的教學變得輕鬆,同時有利於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這種學習策略,有利於學生的進一步學習和終身的發展。

第二: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這節課的重點是通過實驗來探究圓錐體積公式的由來,以實驗目的為主線,讓學生小組合作,通過動手操作,有眼睛觀察,動腦筋思考,多種感官一起參與活動,由直觀到抽象,層層深入,探索出圓錐體積公式的由來,從而理解和掌握了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克服了幾何形體公式計算教學中的重結論、輕過程,重記憶、輕理解,重知識、輕能力的弊病。這樣的學習,學生學得活,記得牢,既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一個探索者、研究者、合作者、發現者,並且獲得了富有成效的學習體驗。

不過這節課也存在一些不足,教學環節的銜接和時間的分配有些不恰當,教學方法沒有多樣化,欠缺改革創新。例如:在教學新課時,像傳統教學那樣,直接拿出圓柱和圓錐容器的教具,讓學生根據實驗要求和目的,進行倒沙實驗。我認為在實驗前,一定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問題情景,如(你覺得圓錐體積的大小與它的什麼有關?你認為圓錐的體積和什麼圖形的體積關係最密切?猜一猜它們的體積有什麼關係呢?你們想知道它們的關係嗎?)通過師生交流、問答、猜想等形式,強化問題意識,激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這時候,學生就迫切希望通過實驗來證實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實驗來就興趣盎然。這樣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興趣變濃了,課堂氣氛變得熱烈,那麼教學效率,教學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當然,我相信郭老師通過這次的鍛鍊,在今後的教學道路上一定會越走越寬廣。

圓柱和圓錐的體積評課稿4

《圓錐的體積》是數學課程標準中“空間與圖形”領域內容的一部分。本節課主要任務是探索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學生在已掌握了圓錐的特徵和圓柱的體積公式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

學生已經具備以下知識和技能:掌握了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和體積的含義及其計算方法,並掌握了圓柱的表面積和體積的計算方法,理解了圓柱和圓錐的特徵。初步經歷了“類比猜想——驗證説明”的探索過程。能夠小組合作、動手完成一些簡單的實踐活動。在教學中不光要讓學生們知其然,還要讓他們知其所以然,即深挖知識間的內在聯繫。

本節課的成功之處:

1、能圍繞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進行復習,為後面圓錐體體積的計算埋下伏筆。例如:本課利用課件出示圓柱的圖形。提問:這是什麼圖形?圓柱的體積怎樣求?學生回答: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V=Sh)教師巧妙的出示與圓柱等底等高的圓錐(底面和高都出現)。提問:這是什麼圖形?導入:圓柱的體積會求了。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圓錐的體積好嗎?為圓柱與圓錐等底等高做好伏筆。

2、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注重讓學生在具體情景中,經歷觀察、操作、猜想、估計、驗證、討論、歸納等數學活動過程,探索並掌握圓錐的體積公式。在此過程中,教師注重了對學生的引導。並能運用圓錐的體積公式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通過演示、觀察、驗證先比較圓柱和圓錐等底等高的體積關係。比較這個圓柱和圓錐,誰的體積大,誰的體積小?你是怎麼想的?它們等底等高,圓錐上面是尖的,所以體積小,圓柱的體積大。從而引導:那麼,底面積×高是不是圓錐的體積呢?通過想象、猜測:這個圓柱和圓錐有什麼特點?(等底等高)觀察:三角形的面積是長方形面積的二分之一提問:那麼圓錐體積有可能是圓柱體積的幾分之幾呢?1/2或1/3。最終通過實驗驗證,經歷研究問題的過程,做完實驗,得出的'結論,圓柱和圓錐的體積在等底等高的條件下V=1/3Sh。教師又引導學生小組做實驗。不是等底等高的圓柱與圓錐的關係,從而進一步證實:圓柱和圓錐是等底等高的,圓柱的體積是與它等底等高的圓錐體積的3倍,或圓錐體積是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1/3。板書:V=1/3Sh。

3、通過觀察學生表情的變化、回答問題、練習、測試、動手操作的準確性等信息反饋,可獲知學生對新知識新技能的掌握比較紮實。從他們身上可以看出教學任務完成的比較好。

教學建議:

在讓學生利用教具進行驗證時,只要多給學生時間,特別是合作的時間,學生不僅可以探索出等底等高圓柱和圓錐的體積關係,而且根據已的知識經驗還完全可以自己推導出公式。在這一環節,教師放手程度不夠。

圓柱和圓錐的體積評課稿5

讓學生真正成為活動的主動者,才能讓學生真正的感受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在圖形的教學中,根據學習內容的特點,注重操作,注重實踐,可以讓教學達到最高效。

《圓錐》這節課,其教學目標是:

1)、認識圓錐,瞭解圓錐的底面、側面和高;

2)、掌握圓錐高的測量方法;

3)、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

4)、通過例一例二使學生會應用圓錐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教學中,學生通過實際觸摸,動手測量、探索推導等活動,前三個教學目標在輕鬆快樂的氛圍中順利完成。在公式應用這個環節,考慮到學生已經預習過例題,就把例二教學做了改動給出一圓錐形麥堆,底面直徑是20分米,高是14分米,每立方米小麥重0.375千克,求這堆小麥重多少千克?讓學生自主練習,本以為應用公式很快就能解決的.一個問題,可學生算了好長時間還沒有完成。原來我在改動數字時沒有考慮到圓錐體積公式的1/3和3.14給出的直徑和高與1/3都不能約分,使本應該鞏固公式應用的目標辯詞了複雜的小數計算,浪費了大量的時間,課後習題沒有處理完就匆匆結束了這節課。課後反思數學既活又嚴謹,看似一個簡單數字的出示也要付出周密的策劃。一節簡單流暢的好課,並不是隨手拈來的,只要用心的去思考,統籌安排,關注到每個細節才能得到。

教學需要學習,教學更需要反思,在反思中進步,在反思中提高。

圓柱和圓錐的體積評課稿6

高啟傑老師上了一節精彩的數學課,讓我領略了高老師與六(2)班的小夥伴們的風采,讓我獲益頗多。

本節課的亮點:

1.本節課有生活中實物(垂線錘)引入,讓學生初步感知其體積的大小、用量杯測量體積的方法;再與不能用量杯的方法來測量生活中圓錐形屋頂的體積,產生矛盾,引入探究圓錐體積,暴露學生的'思維。

2.圓錐的體積公式推導讓學生體驗非常深刻:實驗中每倒一次水就讓學生體驗一次圓錐與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關係,逐步感知兩者之間的倍數關係。這是本節課最大的亮點。

……

同時也存在一些遺憾:

1.例題中的數據不理想,不便於計算;計算方法比較單一;計算的技巧缺乏指導,比如×31可以與題中數據進行先約分再計算,這樣可以使計算方便,提高正確率。

2.練習層次有待調整。

圓柱和圓錐的體積評課稿7

今天,我們校內教研課中,聽了郭曉青老師的《圓錐的體積》一課。

本課內容是國小數學六年級的內容。課堂上,劉老師教學環節設計層次清晰,並憑藉着教者乾淨利落的語言給教學帶來了良好的效果,也為課堂增添了些許光彩。成功之處:

1、在教學中教師注重讓學生在具體情景中,經歷操作、猜想、估計、驗證、討論、歸納等數學活動過程,探索並掌握圓錐的體積公式。

2、並能運用圓錐的體積公式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培養初步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和簡單的'判斷、推理能力。

3、在讓學生結合猜想、實驗、驗證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轉化”思想方法的價值,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4、導學案運用得當。

教學建議:

圓柱和圓錐的體積評課稿8

聽了郭老師的《圓錐的體積》一課,給人的感覺是新課標的理念已內化為郭老師的教學行為。本節課主要有以下亮點:

(1)重視學生的操作活動。學生們通過動手操作活動,感受了知識的形成過程,促進了學生思維的有效提升和實踐能力的發展。這樣學生不僅能真正理解、掌握知識,而且還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強了他們學習的`自信心。

(2)全體學生積極參與,突出學生主體作用。郭老師在教學中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積極主動地發現了等底等高的圓柱與圓錐體積間的關係,進而推導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特別是數學交流體現得很充分,有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以及小組或大組的多向交流。郭老師注重給學生創設一個爭論辯解的課堂氛圍,在學生爭辯過程中,老師以一個旁聽者身份,平等地參與其中,使課堂成了一個辯論的賽場。這樣的教學真正發揮了民主性,使學生感受到了自己才是課堂的主宰,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這節課,每個學生都經歷了自主探究學習的過程。學生獲得的不僅是鮮活的數學知識,獲得更多的是科學探究的學習方法和研究問題的方法,如果長期在這樣的探究中去學習知識,學生就會變成有思想、會思考、會研究、會學習的。

不足:

教學環節的銜接和時間的分配有些不恰當,教學方法沒有多樣化,欠缺改革創新。例如:在教學新課時,像傳統教學那樣,直接拿出圓柱和圓錐容器的教具,讓學生根據實驗要求和目的,進行倒沙實驗。我認為在實驗前,一定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問題情景,如(你覺得圓錐體積的大小與它的什麼有關?你認為圓錐的體積和什麼圖形的體積關係最密切?猜一猜它們的體積有什麼關係呢?你們想知道它們的關係嗎?)通過師生交流、問答、猜想等形式,強化問題意識,激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這時候,學生就迫切希望通過實驗來證實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實驗來就興趣盎然。這樣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興趣變濃了,課堂氣氛變得熱烈,那麼教學效率,教學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圓柱和圓錐的體積評課稿9

上完《圓錐的體積》這節課,我反思了整堂課的教學,總的來説,上下來還是可以,通過學生大膽猜測圓錐的體積可能和什麼形狀的物體有關引入科學驗證,然學生在兩次倒水的過程中發現等底等高的圓柱與圓錐體積間的關係,由此引出圓錐的的體積公式V=Sh÷3,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非常注重讓學生參與教學的全過程,畢竟學生始終是活動的主體。同時引導學生用科學的態度去對待這個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整個過程注重實事求是,認真分析自己的實驗結論,培養了學生科學的實驗觀。教學中“圓錐的體積是圓柱的'1/3,它們一定等底等高”這個環節我沒有預先設計的,它是課堂中隨機生成的,卻讓學生增加了知識,通過學生的舉例子,學生能發現噹噹圓柱和圓錐的底面積和高交叉相等時,圓錐的體積也是圓柱體的三分之一,因此這句話是錯的。總而言之,這節課每個學生都經歷了“猜想---實驗---發現”的環節,不僅讓學生獲取了新知,也讓學生體會到探索成功的樂趣。

但課後反應的的作業情況來看,學生基本理解了圓錐的體積,但在計算時卻經常忘記除以3。一些學習困難的學生對於稍微需要靈活判斷的題目還是不能有較好地把握,從而也可以看出,他們對於該體積公式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了較簡單的和較低的層面,知識死記公式,不能靈活應用。

圓柱和圓錐的體積評課稿10

1、鑽研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範老師在充分了解學生、把握課程標準、教學目標、教材編寫意圖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生活實際和學習實際,有目的地對教材內容進行改編和加工。如學生削鉛筆這一活動的設計,學生從削的過程中體驗到圓柱與圓錐的聯繫;再如動手實驗這一環節的設計,使學生在觀察、比較、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中理解掌握新知。創造性地融入一些生活素材,加強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2、在教學中教師注重讓學生在具體情景中,經歷操作、猜想、估計、驗證、討論、歸納等數學活動過程,探索並掌握圓錐的體積公式。

3、在難點的突破上,通過猜測,引處疑問,帶着疑問去實驗驗證,通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動手操作,用空圓錐盛滿水後倒入等底等高空圓柱中,總結得出圓錐的體積等於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

不僅為推導出圓錐的`體積公式發揮橋樑和啟智的作用,而且有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為進一步學習,提供了豐富的感性材料,從而逐步從具體的操作過渡到內部語言。

數學課程要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體驗,教師在引入新知時,創設了一個有趣的童話情境,使枯燥的數學問題變為活生生的生活現實,讓數學課堂充滿生命活力。創造一定的情境,讓學生在這一情境中敢猜想、要猜想、樂猜想,在猜想中交流,在交流中感悟,自然地提出了一個富有挑戰性的數學問題,從而引發了學生進一步探究的強烈慾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qita/95j9d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