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藝術 >

(熱門)《魏書生教育教學藝術》讀書筆記3篇

(熱門)《魏書生教育教學藝術》讀書筆記3篇

當閲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書筆記吧。你想好怎麼寫讀書筆記了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魏書生教育教學藝術》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分享。

(熱門)《魏書生教育教學藝術》讀書筆記3篇

《魏書生教育教學藝術》讀書筆記1

從教三十多年來,所教學生形形色色,五花八門,什麼樣的都遇到了,作為教師的酸甜苦辣也盡一一體會,總結過去,甚感工作越來越難做,學生越來越不好管,工作壓力越來越大,苦和累成了每天的必修課,有時真想不明白,為何有人對教育卻還津津樂道,珍愛有加,師生關係如此融洽,每天工作得如此瀟灑和輕鬆,自己的認真和負責為何就不能起到與別人相同的結果呢,這成了長時間來的不解之迷。

寒假中學習了魏書生教育思想的有關書籍,思緒萬千,感慨不已,既感歎其教育思想的時代性和切實性,又佩服其教育方式和方法的針對性、多樣性,回顧自己幾年的教育生涯,深感慚愧和內疚。“同為人師,為何一些簡單不過的道理在自己身上就不能運用,起不到好的效果”成為看魏書生書的同時時常徘徊在腦海中的疑問。

古人云:知已知彼,百戰不殆。搞教育同樣如此,只有瞭解學生才能教好書,育好人。孔夫子教育學生成效卓著,重要原因之一,在於他對顏回、子路、曾參等學生的性格特長、思想狀況瞭如指掌,在知人的基礎上因材施教、因勢利導。綜觀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教師,教育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有知人之明,能察覺學生思想深處的奧祕,能觸摸到學生感情的脈搏,他們的心和被教育者相通相印,息息相關,只有這樣的教學,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才是一種幸福和享受。反思過去,自認為責任心強的自己對自己的學生又瞭解多少呢,是否真和學生打成了一片,是否常與學生聊天、談心,是否關心到了每一個學生,無論其成績好壞,行為習慣好壞,是否走進了學生的心靈,學生是否真願意同自己作心與心的交流,是否自己真成了良師益友。 我想,以上這些除某些在每學期的教學計劃和工作總結中偶有提及外,真正落到實處的還相差太遠,每個教師都希望自己的`學生聽話、懂事,上課認真聽講,下課認真完成作業,期末考試考個好成績,如此,教師、學生、家長皆大歡喜,所以“很有責任心”的自己會在班上制定出許許多多的“不準”和“禁止”,有時還用相互監督的方法來檢查不準和禁止的落實情況,結果卻與想象中的相差甚遠。總體看,班級的紀律似乎被管好了,可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卻大大減退了,熱情少了,積極性沒有了,總體成績也不見上漲,學生在課外活動時的好奇、好動、好玩、好積極思維的特點不見了,而作為教師的教學難度也就更大了,上課不活躍或太活躍,有問題也不問了,這種課上得實在難受,是誰讓他們變成了這樣子,是我們自己,無數事實告訴我們,要教育學生,首先必須瞭解學生,這就如同園丁養花,首先必須瞭解花的習性,醫生治病首先必須了病人的病情一樣。

在瞭解學生方面,我們往往是從學生學習態度、行為習慣的表現上簡單的瞭解和簡單的評價學生,長期以來,辯證法已在對待學生身上不起作用了。教育學、心理學等教育科學理論,是在總結先進教師的工作經驗和少年兒童的心理變化過程的基礎上提示出來的教育規律和心理變化規律。教師憑藉這些理論的顯微鏡,常常能發現許多經驗認識不到的學生心靈上的閃光點。教師不僅要了解學生思想、行為變化的特殊規律,而且要了解學生思想、行為變化的普遍規律,不僅善於把精力花在偶然的個別事件的處理上,更善於把主要精力用在帶有普遍性、規律性的問題上,從而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而自己在過去幾年的教學生活中,多為一點論,把後進學生看得一無是處,師生互相埋怨,甚至和自己對着幹,學了魏書生的有關理論,現在漸漸認識到了學生的心靈都是矛盾的統一體,好學生和後進學生的區別只在於頭腦中是非,好壞排列的順序及比例不同而已。正是因為後進同學上進心的幼苗小而枯黃,有的常常被壓在石頭下,才更需要教師的同情、關注和扶植。懂得了這些理論知識,我在具體教育過程中加以運用,果然效果明顯,某些平時不聽話的同學,調皮的同學經過一期的努力,都有了較大的進步,師生關係也有很大改善,與學生的友誼加深了。

俗話説得好,“要得公道,打個巔倒”,幾年來,我常覺得教師在地位上就是與學生不一樣,教師就要高一層,就是權威,所以教師説的,學生就得無條件的服從,無條件的執行老師的安排,不得頂撞和不滿,如有違反,那就是對老師的無理,就是不聽話。所以師生平等很難在現實中體現,殊不知,老師也是從學生時代走過來的,學生的今天就是老師的昨天,學生犯了錯誤時的心情,老師通過回憶自己當年犯的錯誤時的心情就能認識更真切一些。這就是魏書生説的“用回憶的方法去感知”。

讀魏書生的書是一種享受,讀魏書生的思想是對自身思想、靈魂的提升和昇華,讀了魏書生的書才知道什麼是教書育人,什麼是為人師表。就單從魏書生“育人先知人”這一節的收穫來看已是受益匪淺,經過在教學上的應用效果也是有目共睹。讀完魏書生的書,我相信往後的教學生涯不再是枯燥無味,更不會是苦與累的集合,正如他所説,應該是一種幸福和享受,我會努力的。

《魏書生教育教學藝術》讀書筆記2

近日,我有幸讀了《魏書生教育教學藝術》,對於其中關於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有一些自己的感受和見解,以下為一些讀書心得體會。

一直以來我們的課堂教學以教師講授,學生接受為主。語文課常用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利用講解,板書和多媒體作為教學手段,以教材為依據向學生傳授知識。學生要做的就是接受教師傳遞的知識。

教師是知識傳授者,學生是接受者,教材、參考資料以及教師的個人經驗是知識來源,是學生學習的內容。在這種模式下,語文課堂教學便有“填鴨式”的滿堂灌,教師充分“咀嚼”的內容,到了學生“口中”自然也就變味了。

學生的思維習慣了順從接受,漸漸對變化和發展產生抵制,不肯接受新事物、新知識;自己也忘記了是一個有着獨立思想的活生生的人。因而,我們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把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作為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

一、教師適時引導,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發展

據專家統計,許多成功人士,在學校時大多不是第一流的學生,只不過是二、三流的,什麼原因使得這些並不冒尖的學生在以後的日子裏能成為拔尖的人才?靠的是後天的努力,是一種鍥而不捨的意志和毅力,而這種精神來源自於學生時代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據此,語文課堂教學中要着眼於引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達到學生自主參與學習活動的教學效應。

語文課有其得天獨厚的優勢:擁有豐富多彩的文學作品,生動多樣的教學方式,又與學生生活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教師要做的是:

第一、要讓學生熱愛語文,將語文學習看作是他們生命成長的一部分。

第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充分利用好各種教學媒介和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教學的趣味性、思想性,打破課堂教學如死水般的寂靜,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第三、教師要注意每個學生原有語文水平的差異性,因材施教引導、鼓勵學生以積極的態度;對語文水平相對較差的學生要降低評價標準,發掘樹立學生認同的學習榜樣以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積極性。

第四、支持、鼓勵學生採用創造性的自主學習方式,對他們在學習中有思想、有創造的問題不抹殺、不否定,而是更加積極地給與反愧讚揚。但國中生的感情勝於理智,他們的行動不只受認識的支配,更多的還是受感情的支配。所以,在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認識基礎上還要設法激發他們的興趣,使學生樂於學習。這些都需要靠教師在課堂上適當的引導才能完成。

教師要怎樣來引導、調動、激發學生潛在的學習需要呢?我們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方法去引導學生。例如:講名篇和名人故事,或把其他學科內容引進語文課堂等。在講課中引導學生去想去學習,在思考中慢慢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發現學習的興趣。學生的自主學習是不能完全脱離教師,只有通過教師的正確引導,採用有效的策略,才能更好地促進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的發展。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努力實施以下的策略:

(一)、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把握學生自主學習的環節,加以積極引導。

1、引導學生自我確定學習目標。教師不必把課文分成大小不等的問題,然後讓學生來解答問題。而是在教學中應從整體入手,讓學生自我感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確定學習目標,選取自己最需要的最感興趣的學習內容。語文新課標中就明確有一個單元是由學生自選課文學習的。

2、引導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方式。學習方式應因人而異,我們教師應引導學生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從而提高學習的能力。我在文言文教學中是這樣做的: 課文是由老師翻譯,還是學生自己翻譯?我讓學生來選擇,然而學生選用了小組合作翻譯,那樣我就放手讓學生自己完成,只是在學生不懂的地方要我幫忙的地方,我就去引導。同學們在自主、合作中顯示出高漲的學習熱情,這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引導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學生掌握學習技巧和方法是自主學習的關鍵。學習一篇課文,引導學生掌握“整體感知——精析、研讀——歸納、總結”這樣既見森林又見樹木的學習模式是魏書生教給學生的“六步法”學習法就收到很好的實效,學生找到了方法,就有了主線,就能觸類旁通,自主學習就如魚得水。

(二)、要把握課堂互動、合作的學習環境,教師要加以積極引導。發動學生自主學習,通過互動、合作的方式,往往收到實效。學生在合作、互動中,互助中取長補短。讓學生有更多的表達自己觀點和傾聽他人觀點的機會。

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如在互動、合作中創造競爭情境,就會收到很好的效果。大腦這部機器處於競賽狀態時效率要比無競賽時的效率高得多,即使對毫無興趣的智力活動,學生因熱望競賽取勝而產生的間接興趣也會使他們忘記事情本身的乏味,而興致勃勃地投入到競賽中去。所以,我在班上是經常開展自學比賽活動。如:記憶力競賽、口頭作文競賽、速讀競賽、書寫競賽、查字典競賽等。

或在限定的時間內看誰完成的任務最多,或是在限定任務量的前提下看誰用的時間少。競賽使學生大腦處於高效率狀態,提高了學習的效率,對所學習知識充滿了興趣,以致在歡樂中忘記了困難和疲憊。人的能力是在動力下得到發展的,學生在這種競賽中培養了一種學習語文的能力。又如,課堂上常常採用分組朗讀或表演等方式。

學生在表現自我,評價別人中,自己的學習能力從中也得到發展。教師佈置學習任務給學習小組,小組成員自主分散和合作查閲信息,或在共同討論中達到自己學習效果。在單元複習中,教師採用學生互相命題,互相測試的方法進行,這樣學生充分發揮了自主性,積極性;很好地達到了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目的。

二、變換課堂教學方式,促成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

新課標的新理念,要求教學實踐的改變,教師也將隨着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來改變教學的方式。教師在語文教學中不斷變換課堂教學方式,使課堂教學生動、形象,引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能夠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模式,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自主學習,在課堂中主動、大膽、盡情地動腦、動口、動手,自由發揮自身的學習個性,真正體現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課堂採用多元化教學方式,通過學生的參與、互動、體驗和實踐活動,使學生的語言綜合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得以不斷提高,樹立學習主人翁意識。

1、營造開放式課堂,拓展學生自主意識。

希爾伯曼認為開放式課堂包括空間上的靈活性,學生討論活動的選擇性,學習材料的豐富性,課程內容的綜合性。教師要致力於還學生以心靈自由,發揮羣體交互激勵機制,大膽地拓展課堂時空,創設“無拘無束的氣氛”,讓學生“自由地呼吸”,使其自主意識轉化為自主學習能力。成功感是學生獲得自由的最重要情素,蘇霍姆林斯基説:“人的心靈深處,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師要善於捕捉來自學生思維的靈感,智慧的火花,不失時機地將其延伸為自主思維過程,拓展為一種自主學習的能力。

2、創設情境式課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愛因斯坦説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動着進步,並且是知識的源泉。”

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學生在廣度和深度兩方面學好基礎知識。其次要根據教材潛在因素,創設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誘發學生自由想象,讓學生在創設的課堂情境中,充分展開想象翅膀,在想象的自由王國裏遨遊。

3、構建參與式課堂,培養學生探究參與式課堂教學是一種師生以平等的身份參與的教學活動,老師讓學生直接參與課堂教學,包括學習計劃的制定,課堂討論題目的設計,發言提綱的編排等。

在此基礎上,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已知的基礎知識,撰寫小論文,編演課本劇,評價影視作品等,着力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4、拓展自學式課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自學式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學教材,自做讀書筆記,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教學模式。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學教材,學全觀察,學會發現。突出強調學生自學課本知識的能力和良好的觀察問題的能力。觀察力是人類智力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敏鋭的觀察力是創新能力的重要內容。

總之,自主學習是主體教育思想在教學領域的反映,我們只有把語文課堂教學建立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積極促進學生學習形式的改變,激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實踐,主動思考,主動探索,主動創造,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才能使語文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魏書生教育教學藝術》讀書筆記3

從教20餘年來,我遇到過形形色色的學生,五花八門的家長,作為教師的酸甜苦辣也盡一一體會,總結過去,甚感工作越來越難做,學生越來越不好管,工作壓力越來越大,苦和累成了每天的必修課,有時真想不明白,為何有人對教育卻還津津樂道,珍愛有加,師生關係如此融洽,每天工作得如此瀟灑和輕鬆,自己的認真和負責為何就不能起到與別人相同的結果呢,這成了長時間來的一直困擾我的問題。

古人云:知已知彼,百戰不殆。搞教育同樣如此,只有瞭解學生才能教好書,育好人。孔夫子教育學生成效卓着,重要原因之一,在於他對顏回、子路、曾參等學生的性格特長、思想狀況瞭如指掌,在知人的基礎上因材施教、因勢利導。綜觀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教師,教育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有知人之明,能察覺學生思想深處的奧祕,能觸摸到學生感情的脈搏,他們的心和被教育者相通相印,息息相關,只有這樣的教學,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才是一種幸福和享受。反思過去,自認為責任心極強的我,對自己的學生又瞭解多少呢?是否真和學生打成了一片?是否常與學生聊天、談心,是否關心到了每一個學生,無論其成績好壞,行為習慣好壞,是否真正走進了學生的心靈,學生是否真願意同自己作心與心的交流,是否自己真成了良師益友。

我想,以上這些除某些在每學期的教學計劃和工作總結中偶有提及外,真正落到實處的還相差太遠,每個教師都希望自己的學生聽話、懂事,上課認真聽講,下課認真完成作業,期末考試考個好成績,如此,教師、學生、家長皆大歡喜,所以“很有責任心”的自己會在班上制定出許許多多的“不準”和“禁止”,有時還用相互監督的方法來檢查不準和禁止的落實情況,結果卻與想象中的相差甚遠。總體看,班級的紀律似乎被管好了,可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卻大大減退了,熱情少了,積極性沒有了,總體成績也不見上漲,學生在課外活動時的好奇、好動、好玩、好積極思維的特點不見了,而作為教師的教學難度也就更大了,上課不活躍或太活躍,有問題也不問了,這種課上得實在難受,是誰讓他們變成了這樣子,是我們自己,無數事實告訴我們,要教育學生,首先必須瞭解學生,這就如同園丁養花,首先必須瞭解花的習性,醫生治病首先必須了病人的病情一樣。

在瞭解學生方面,我們往往是從學生學習態度、行為習慣的表現上簡單的瞭解和簡單的評價學生,長期以來,辯證法已在對待學生身上不起作用了。教育學、心理學等教育科學理論,是在總結先進教師的工作經驗和少年兒童的心理變化過程的基礎上提示出來的教育規律和心理變化規律。教師憑藉這些理論的顯微鏡,常常能發現許多經驗認識不到的學生心靈上的閃光點。教師不僅要了解學生思想、行為變化的特殊規律,而且要了解學生思想、行為變化的普遍規律,不僅善於把精力花在偶然的.個別事件的處理上,更善於把主要精力用在帶有普遍性、規律性的問題上,從而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

而自己在過去幾年的教學生活中,多為一點論,把後進學生看得一無是處,師生互相埋怨,甚至和自己對着幹,學了魏書生的有關理論,現在漸漸認識到了學生的心靈都是矛盾的統一體,好學生和後進學生的區別只在於頭腦中是非,好壞排列的順序及比例不同而已。正是因為後進同學上進心的幼苗小而枯黃,有的常常被壓在石頭下,才更需要教師的同情、關注和扶植。懂得了這些理論知識,我在具體教育過程中加以運用,果然效果明顯,某些平時不聽話的同學,調皮的同學經過一期的努力,都有了較大的進步,師生關係也有很大改善,與學生的友誼加深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yishu/eo97n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