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藝術 >

刻瓷藝術裏的寂寞行者陸正愚

刻瓷藝術裏的寂寞行者陸正愚

“桃花塢閶門下塘有狀元陸肯堂、陸潤庠故居,我是他們的後人;我原來就住在吳趨坊……”説起自己和桃花塢的淵源,今年53歲的刻瓷藝人陸正愚立即打開了話匣子。

刻瓷藝術裏的寂寞行者陸正愚

位於慶元坊的“瀚雅藝苑”,是陸正愚的創作工作室。身兼蘇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祕書長、蘇州市名家手工藝協會會長等多個職務,但陸正愚卻從未間斷過刻瓷創作———從當初“轉行”刻瓷到現在,他在刻瓷技藝中已“寂寞行走”30年。

立體+平面,求學期間開啟刻瓷生涯

高中畢業後,陸正愚於1978年進入蘇州工藝美術廠工作,學習石木雕刻。兩年後,勤奮好學的他由“立體”藝術轉向“平面”藝術,到蘇州工藝職大的工藝圖案專業開始了為期三年的求學深造。“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報紙上看到,山東淄博刻瓷大師馬林的刻瓷作品被當作‘國禮’送給外國元首。我才瞭解到在傳統技藝裏還有刻瓷這門技藝。這是融雕刻、書畫、陶瓷等於一體的藝術,我一下子着了迷。”陸正愚説,過去,蘇州、南京、上海等地都有刻瓷藝人,新中國成立後,這項技藝主要留存在像淄博等產瓷區,蘇州的刻瓷藝人屈指可數。陸正愚在向蘇州刻瓷藝人討教的同時,發揮自己的雕刻、繪畫特長,鑽研起這項技藝。1982年,還在求學的他憑藉一件在瓷板上創作的作品,獲得了市工藝美術新品開發二等獎。有了這個高起點的.激勵,陸正愚一發不可收,由此開啟了刻瓷生涯。

走進刻瓷藝術,陸正愚通過自己的實踐、創作,努力尋求新的突破。他一改過去刻瓷技藝較為單調的黑白、單線條的表現形式,通過各種刀法的運用以及豐富的色彩,在作品中努力體現吳文化的地方元素以及文人的風雅氣息,形成了具有蘇派刻瓷的獨特韻味,作品屢次在各類專業展覽上獲獎。2007年以來,他的“秀石”等作品獲得了第十三屆中國藝術品博覽會銀獎等多項國家級大獎。陸正愚還將刻瓷技藝“移植”到其他雕刻領域。近年來,陸正愚憑藉自己在刻瓷中積累的深厚功底,涉足玉雕、紫砂雕工藝,獲得業內行家的肯定、好評。

耐心+靈性,對刻瓷傳人有挑剔眼光

由於在我市民間藝術的相關協會擔任一些職務,忙於很多具體事務,分身乏術的陸正愚每年花在刻瓷創作上的時間並不多。不管怎樣,陸正愚難捨鍾愛多年的技藝,給自己定下刻瓷精品創作計劃。目前,他正在創作以蘇州園林為題材的系列刻瓷作品“蘇園三記”。為此,他特意赴山東淄博、江西景德鎮採購瓷料,併到蘇州園林觀摩、採集素材,激發創作靈感,回來後在工作室裏,翻閲書畫資料,構思圖稿。在他看來,蘇派刻瓷技藝一定要植根蘇州,才能站住腳併發揚光大。

一件刻瓷作品的完成,需要經歷瓷材選擇、題材構思、釉面上稿、刀具琢刻、上色等環節,用到金剛鑽、鎢鋼刀、刻筆等多種工具。“瓷材硬度大,釉面光滑,創作難度很大,力量輕了,容易打滑,力量大了,釉面會爆裂,一件作品前功盡棄。所以刻瓷技藝很能考驗一個人的耐心。”陸正愚坦言,自己現在50多歲,眼力、精力真有些力不從心了,“對於技藝傳承,我也在考慮。但是我的眼光比較挑剔,從事刻瓷這門工藝的人,不僅要有耐心,還要有雕刻基礎、有靈性,有美術和文學修養、有獨特的審美眼光,否則很難出類拔萃。”他説。

桃花塢非遺名片·刻瓷

所謂刻瓷,就是用特製刀具在瓷器釉面上鑿鐫各種形象和圖案,人物、山水、花鳥、書法無所不能,它既保持了瓷釉的光潔和鑿刻後所形成的肌理反差效果,又具有很好的書畫和金石韻味。

追溯刻瓷的歷史,漢代就有“剝玉”之説,在清代得到了飛躍發展,當時的清廷農工商部工藝局學堂特設鐫瓷科,可見其重視程度。二十世紀初,北京、上海、揚州、南京等地均成為著名刻瓷產地,解放後,隨着各類傳統手工藝的發展興盛,刻瓷逐漸歸納到幾個產瓷區域,特別是近二十年來,刻瓷這門傳統的手工藝又在全國各地發揚開來,並湧現出了一批技高品佳的工藝大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yishu/m4kl9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