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藝術 >

關於唐詩與琵琶藝術的漫談

關於唐詩與琵琶藝術的漫談

四弦千遍語 一曲萬重情

關於唐詩與琵琶藝術的漫談

——唐詩與琵琶藝術漫談

大凡讀過唐詩或者曾經對詩聯頗有興趣的人,恐怕對於上面這行標題不予折服的人,為數不多,且不説短短一句話,十個字竟然一連串地嵌入四個數字不舉,單就其詩喻手法,對仗之工整、擬人之貼切、誇張之神化,將琵琶藝術概括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着實令人驚詫不已。唐詩中描述琵琶藝術之佳作比比皆是,手捧琵琶詩篇,不失為品嚐一份美味佳餚,沁人心胸。

琵琶是以演奏手法命名的樂器,又名“枇杷”,“琵”和“琶”原是古代彈撥樂器兩種演奏手法的名稱,後人把凡是用彈撥手法演奏的樂器統稱為“琵琶”,因此秦漢至唐代這一時期,琵琶二字實際上是多種彈撥樂器的混稱。如三絃、阮、月琴等,東漢劉熙《釋名·釋樂器》一書載:“批把本出於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卻曰把,象其鼓時,因以為名也。”隋唐以前稱為琵琶的樂器已有兩類:一類是被稱之為“直項琵琶”的樂器,據説是秦漢時期的弦鞀發展而成,其考源出於釋·智匠《樂錄》:“琵琶出於弦鞀”。形似圓形,設有共鳴箱,兩面蒙皮。因此又稱“秦琵琶”、“秦漢子”。漢代王昭君出塞和番,在馬上鼓琵琶依託鄉思,用的就是這類琵琶。另一類約在公元前105年,漢族樂工參考了箏、築、箜篌等木質樂器而設計出來的琵琶,木製直柄,圓形音箱,四條弦,十二柱,用手彈奏。晉·傅玄《琵琶賦序》記載:“漢譴烏孫公主嫁昆彌,念其行道思慕,使工人知音者,裁箏、築、箜篌之屬,作馬上之樂,觀其器,中虛外實。”又因晉朝的阮咸以擅彈此樂器聞名,所以又叫“阮咸”或“阮”。

南北朝時期,中國的`西涼地區和西域的中國部分都是西北少數民族和漢族與外國的音樂文化融合的中心地帶。以後,又由於這些地區與中原的頻繁接觸交往,由此而得到了更多的與外族音樂文化接觸的可能。唐代時期廣為流傳的另兩種琵琶“龜茲琵琶”和“五絃琵琶”就是源於西域地區波斯(今伊朗)的樂器。《隋書·音樂志》中記載,週五帝時,由龜茲人蘇祗婆帶進來的琵琶,學術界又稱“龜茲琵琶”為“曲項琵琶”,南北朝時期從我國的北方傳至中原地帶,後來成為隋唐時期音樂中最重要的樂器。另一類“五絃琵琶”簡稱“五絃”,有五根弦,四個柱。形制與“曲項琵琶”相似而略小。

唐宋以來的琵琶,在樂器改革方面,它巧妙地將傳統的直項琵琶與外來的曲項琵琶結合起來。保留曲項琵琶半梨形、曲項的特點,即保留了曲項琵琶的發音特點,逐步捨棄曲項琵琶用撥子彈奏,沿用直項琵琶用手彈奏,在曲項琵琶上將原用四相改用直項琵琶的多柱,由原來的十二柱改為十四柱;在演奏上改變原來曲項琵琶的橫彈為直項琵琶的豎彈。使唐代琵琶藝術獲得了突破性進展,這時的琵琶已不再是彈撥樂器的混稱,而是專指這種樂器了。

琵琶之製作,也如同古琴與古箏一樣,選料用材也十分地考究,工藝技術程度也相當高明。琵琶頭部多以硬質黃楊木或紅木製作,絃軸亦用牛角或象牙精雕而成,腹部面板蒙以桐木或柏木面板,面板上粘有品和復手,也多以牛角刻制。製作精細,工藝考究。有時琵琶琴背上或鑲嵌貝殼、金飾,使它既是一件實用樂器,又不失為一件工藝品,從唐詩中大致可以看出唐代琵琶製作與裝飾工藝的風采:

琵琶金翠羽,弦上黃鶯語。——韋莊《菩薩蠻》

珠顆淚沾金捍撥,紅粧弟子不勝情。——白居易《代琵琶弟子謝女師曹供奉寄新調弄譜》

半日分弦出,叢花拂面安。——李嬌《琵琶》

從唐詩中我們還可以看出,出於美觀上的需要,琵琶弦也常常被染成紅色的:

淚垂捍撥朱弦濕,冰泉嗚咽流鶯澀。——元稹《琵琶歌》

正始之音其若何?朱弦疏越清廟歌。——白居易《五絃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yishu/nmnk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