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藝術 >

淺談中學物理教學的藝術

淺談中學物理教學的藝術

課堂教學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它要求辯證地處理知識與能力,教學與教育,教學與發展的關係,使學生在智力、能力、思想等方面都得到發展。教師是課堂教學的設計者、組織者、實施者,教學效果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的教學手段和教學藝術。下面僅就課堂教學談物理教學藝術的表現。

淺談中學物理教學的藝術

一、激發求知慾望

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認為:“教育者的藝術表現在使學生能夠透徹地、迅速地、愉快地學習知識技能。”教學的技巧和藝術就要使學生渴望獲得知識和不斷追求真理,並帶有強烈的情緒色彩去探索、認識客觀世界,所以教學過程必須遵循這一真理,要精心設計教學程序,以啟迪學生的心靈,點燃其思維的火花,來激發學生的情感、興趣和意志,使學生的認識活動成為一種樂趣,成為精神上的需要。物理教學藝術的表現,首先在於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

1.設計物理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起。

即使是剛學物理的學生,頭腦中對物理知識的瞭解總有些“前科學概念”其中包含了理解和誤解。如在教“光的折射”現象時,介紹一個實驗情景:實驗裝置是一個玻璃槽中裝水,水中插上一個塑料泡沫片,在塑料泡沫片上粘貼一條用塑料紙剪成的魚,讓幾個學生各用一根鋼絲猛刺水中的魚,由於學生總認為眼睛所看到的魚的位置那麼準確界定一樣,在這樣錯誤的前科學概念的影響下,自然出現在日常生活實踐中對一些自然現象憑自己的經驗或直覺形成錯誤的判斷。教師把泡沫片從水中提起來,發現三根鋼絲都落在魚的上方,接着説:要知道這個道理,就得學習“光的折射”現象。這樣的引入,將光學原理融入日常生活中來,可操作性,創設的簡易實驗把學生帶人一個漁民叉魚的情景中去,符合國中學生對新鮮事物好奇好動的特點,因而能很快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這就為接下來用實驗研究光的折射結論創造了良好的認知起點。只有通過教師精心設計物理情景,才能使教學內容變美、變活,深入到學生的心靈之中,實現物理教學的情感轉移,學生將對物理學和物理教師的情感轉化為學習的動力,這樣才能產生出藝術的效果。

2.指導學生“實驗探索”,體會學習的樂趣。

教科書中呈現的知識,通常是科學家們早已發現,已形成定論的知識,固然學生在學習時並不是去尋求人類尚未知曉的事物或聯繫,但它不會消極被動地接受教育者所灌輸的一切,把自己充當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會以自己的認識基礎、心理狀態為依據,有選擇地吸收外部輸入的各種信息,教學藝術的“基調”就在於找準學生心理狀態的“固有頻率”,使教學信息收發達到同步,激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同時,物理知識的傳授,它應是一個學生自己思考,親自獲得知識的探索過程,從這一意義上看,學習活動不僅是由認知和情感共同參與的過程,也是一個知識“再發現”或“重新發現”的過程。“實驗探索”可以深化學習興趣,這一過程,教師應處於主導地位,精心備課,設計好合理的教學程序,引導學生去探索知識,學生應處在探索知識的主體地位上,教師應讓學生動眼、動手、動腦、動口積極主動、生動活潑地學習。要克服傳統教學中教師講的過多,統的過死的弊端,使學生完全置身於物理的環境中學習物理。如“密度”教學時,就可以指導學生“實驗探索”,教師對教材可作創造性的處理,而不必完全形式化的依據教材展開和進行。密度是國中力學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個教學難點。本節課可以用實驗——探索貫穿全課。首先教師提出問題,教師拿出兩塊大小不同塗上顏色的金屬塊,問學生能否很有把握的判定它們是否屬於同種物質?當學生感到困難時,教師指出:鑑別物質可以根據物質的特性來鑑別,只憑氣味、顏色、軟硬等這些物質的明顯特性來鑑別是不夠的,我們還必須探索物質的一種更隱蔽的特性,這種特性可以從物質的質量和體積的關係中發現。要求學生分組討論,設計出研究幾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關係的實驗方案。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進行誘導啟發:每一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能夠改變(如分別取幾塊大小不同的鐵、鋁等固體,幾杯體積不同的水、酒精等液體),分別測出每一種物質幾組對應的質量和體積,再來研究質量和體積之間的關係。接着讓學生分組設計實驗,開展全班討論,確定出最佳實驗方案,讓學生自選器材,分組實驗,得出數據,引導學生分析數據,對於同種物質體積越大,質量越大,讓學生猜想,它們之間可能存在什麼關係,估計學生會説:質量與體積成正比。教師指出:質量與體積究竟是不是成正比關係,必須通過數據處理才能下結論。當學生髮現同種物質質量與體積比值是一個恆量(成正比),不同種物質其比值不同,便可找出物質隱蔽着的重要特性m/v,其大小是由物質種類所決定的,反映了物質種類的一種特性,物理學上把物質具有這種特性叫做密度,這樣緊緊圍繞密度這個概念,創設情景置疑,讓學生大膽猜想,並設計實驗驗證猜想,教師善於啟發誘導,絲絲人扣,讓學生動手實驗主動探究,發現物理規律,當實驗探索發現伴隨着學生的學習過程時,學習將會充滿樂趣,將會產生強大的學習動力。

二、展示物理科學美

羅丹有一句名言:“生活中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發現。問物理教學同樣如此,但物理本身並不是美學,要想使物理教程從枯燥的鉛字變成閃爍美的光彩的科學詩篇,關鍵在於我們教師平常教學中是否認真發掘物理科學美,是否去展示其美學特徵,是否去創設美的意境,讓學生潛移默化受到物理科學美的陶冶,這就是教學的藝術。

1.展示物理學美學特徵。

物理學的研究對象大到天體,小到共振粒子,從實體到另一形態的場、光等都是物質的。物質又是運動的,如機械運動、分子熱運動、光波傳播,實際上是不同形態的物質的不同運動形式,它們的運動是有規律的,自然界是合理的,簡單的、有序的,因此,科學家們在探索真理的過程中,往往以科學美作為追求的目標,通過他們的努力而形成的物理理論,在內容上、形式上是那麼自然、簡單、和諧,都放射出美的光輝。教師平時教學中應向學生展示物理知識的美的一面,激發學生愛美天性。例如:物理內容的簡單美,表現在物理概念、規律的表達上,科學、準確、簡潔。熱是眾多物理學家爭論了一個多世紀的問題,卻以“大量分子的無規則運動”十個字做了結論;物理學的對稱美,給人一種圓滿。勻稱的美感,運動與靜止,勻速與變速,引力和斥力,反射和折射,“磁生電”和“電生磁”,平面鏡成化電荷的正負。磁場的兩極等揭示了自然界物質存在、構成、運動及其運動規律的對稱性而產生的美感。物理學理論內部相互間的自洽而展現和諧美,自由落體、豎直上拋、下拋以及各種直線的勻加速與勻減速運動都可以統一於運動學的速度和位移兩個公式中,牛頓力學公式,可以把地上的物體與天上的星體統一起來。由此可見,教學中只要我們善於發掘,物理學的“簡潔美”、“對稱美”、“和諧美”等美學特徵在中學物理中便有許多例證。我們要讓物理學美的素材震撼學生的心田。

2.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在教學藝術活動中

教師的教學能否產生藝術效果,有賴於教材、教師的精心備課和表演水平,還要看學生是否具有一定的藝術情趣,而影響學生藝術情趣其中一條因素就是審美能力,所以教師在展示科學美的同時,要着重培養學生對科學美的審美能力。物理科學美的體驗不關是視覺或聽覺的,更多的是靠學生的心智去體驗,由學生的體驗產生的美的感受而產生的愉悦程度與學生的審美能力有關。所以,教師平常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探索自然界的奧祕,使他們在探索中領會許多事物的本質與聯繫,感受到知難而進,解疑釋惑,獲得新知識的愉快,從而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三、促進學生髮展

當前,世界面臨着激烈的經濟競爭和人才競爭,我們的教育目標應立足於培養學生適應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未來的生存能力。物理教學必須根據物理學科的特點為完成教育培養目標作出貢獻,應致力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生不斷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和創造力。在教學過程中應如何促進學生的發展?這體現着教師的藝術水平。

1.促進學生積極思維。

長期以來,由於受到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影響,使學校教育失之偏頗,引向應試教育的誤區,由此形成了一整套應試機制和模式,只注意到教學要依賴於學生髮展的一個方面,忽視了教育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採取傳統的注入式教學方法 國中物理,使教學處於教師“給”與學生“收”的單調局面,學生在學習物理中處於被動隨從的地位,這對促進學生的發展毫無神益,要想促進學生的發展,培養學生的能力,發展其智力,首先必須使學生的大腦積極主動地思維起來,我們在教學中要善於設計一些讓學生“跳一跳能吃到果子”的問題,讓學生思維,可以通過設計實驗情景,故事借景,習題情景,漫畫情景等激發學生思維。如在教“壓強”應用時,可出示一張漫畫,題目是“三毛應該怎麼辦”,畫的是三毛陷入沼澤地裏,正在下沉,情況萬分危急、周圍又無人幫助,請你為三毛出主意,設計這樣緊扣學生心絃的情景問題,把學生帶入物理情景中,利用學生善良的.天性調動其思維的積極性,大家都主動地為三毛出主意,達到促進學生積極思維的目的,同時也促進了學生的發展,培養了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2.引導學生獨立的學習。

所謂獨立的學習,是指學生離開教師,甚至離開學校步入社會後也能學習,在物理教學中,是引導學生獨立地學習,還是“抱着”學生學習,既是一個教育觀念的問題,也是一個教學藝術的問題,俗話説“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説的是授人以魚只供一餐之需,不如授人以漁,學到捕魚的本領。所以在教學中,我們不僅要教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學生,教會學生學習,使他們能夠不斷地獲取新知識。葉聖陶説過:“教是為了不教”,這時我們教學思想有着很重要的指導意義,教學過程實際上是體現着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性活動,學習是學生主動求知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或多或少的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作為教師關鍵是要立足課堂教學的主導地位,引導啟發學生積極地去學習、去探索。有時,還要經過一段過程,使學生在設疑——質疑——釋疑的幾個反覆中,逐步建立起正確的認識,要讓學生應用所學的知識,經過自己的獨立思維,要求自己想通,在學生感到自己無法解決矛盾時,教師再適時予以引導點撥,這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學中,教師設計題目時。題樣的設計應該有一定的難度,以起到激發學生興趣,刺激智力發展的作用,當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通過自己獨立思考自行解決問題時,學生就能夠享受到成功的歡樂和喜悦,品嚐到自己勞動的果實。如:教影響蒸發快慢的三個因素時,教師提出,要想使濕的衣服儘快變幹怎麼辦,讓學生結合平時生活經驗想出自己的辦法,辦法越多越好,於是學生會想出許多辦法,諸如用電熨斗燙、放在爐火旁邊烘、用電風扇吹、儘量把衣服攤開等,再引導學生面對許多辦法,總結歸納出影響蒸發快慢的三個因素來,這樣在引導學生獨立學習的同時,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發散性思維,也有利於培養和發展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物理教學藝術的表現還不止以上這些,實際上以上介紹的藝術表現也包括了其他藝術形成和手段,如語言的藝術、板書的藝術等。一節課成功的教學,是各種藝術因素綜合作用的體現,真正的課堂教學藝術,應該是師生雙方配合協調共同努力達到一種和諧、完美的教學境界,它必將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yishu/r06p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