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語文 >

公開課後的反思

公開課後的反思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反思意為自我反省。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公開課後的反思,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公開課後的反思

公開課後的反思1

前一段時間內,我連續上了兩節公開課。一節是校內的公開課,另一節是南昌市的探究課。兩節課的內容是一樣的,但我採用了兩種不同的教學方式。

一節採用了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的“循規蹈矩”的教學方式。基本上是事先完全設計好的:包括哪個問題該怎麼回答,會有哪些可能的變化,會請哪位同學回答等等。這一節課學生完全按我所設計好的程序來進行,而我自己也是不敢多提一個問題

不敢把學生的思路拓展開來。一堂課下來,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可學生呢,根據我的課後調查知道,有相當一部分的學生沒有理解好本節課的知識內容;評課時,也因為時間不夠而沒有得到應用的效果。

另一節是為了配合新課標的實施所上的一節探究課。這一節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究式的教學方式,整節課從頭到尾都有點“亂”。我沒有再用那種事先設計好的教學程序去授課,整節課都是提出一個問題,然後由學生去解決,而後又由學生提出新的問題,大家一起去探究怎麼解決。

課堂上,學生提出了各種讓人意料不到的新問題,連我自己都有點招架不住,同時課堂氣氛也很活躍,甚至有些“亂”,以至於不得不出現幾次提醒學生停止討論。事後我有些擔心,可結果正好相反,這次上課的同學們都在學習中找到了樂趣,認為基本弄清了所學的問題,而且有些不喜歡上物理課的同學也説學習物理也挺有意思的。

通過這兩節課的教學的鮮明對比,我深深地體會到,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不是我們所想象的那麼簡單,只要按照課本給出的知識點,進行一些學生實驗就可以了。新課程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再是傳道授業解惑的師者,而是要塑造適應二十一世紀國際人才需要的新人。

如何達到這一目標?教師是關鍵。按照過去的檢查、驗收課,課前總要對學生進行適當地引導,即上所謂的預備課,課上學生與教師都“循規蹈矩”,配合得一定天衣無縫。這樣的課,教者安心,聽者舒心。課的評價自然是一堂難得的“好課”。

但在準備這節課時,我們沒有給學生做任何的課前“準備”,學生是完全的自然狀態。説實話,我們完全有時間來進行所謂的“準備”。這樣做就完全違背教改的宗旨。教師只有徹底地摒棄過去的舊有教育思想,切實轉變教育觀念。教學中以人為本,不放過教學中的每一個可以利用的契機,不怕出現“亂”局面,敢於讓學生“亂”起來,同時有機地處理好“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整個教學活動中的關係,才能把新課程的精髓落實到課堂教學的實處。

公開課後的反思2

上一節公開課對於一個從教十多年的教師來説,實在不是一件難事。但是,課堂中自己和學生的表現也時時會有很多遺憾。

我在公開課上,由於追求學生與我的最佳配合效果,所以怕學生聽不明白而放慢語速,這樣給學生造成錯覺,似乎問題很難,學生不敢貿然回答拖延了時間。我也感覺課上得好慢,不如平時順利。

對學生來説,有好多領導、老師聽課,他們的心理壓力也不小。在學生的觀念中,課堂鴉雀無聲=紀律好,因此,平時坐不住的、愛插話的的學生都“老實”了。膽小的學生就更沉悶了。這種狀態使我用了更多的精力去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影響課的進度。原本時間很充裕的一節課,成了一節緊緊張張,練習不能當堂完成的讓人遺憾的課。

這節課後,不得不承認不同班級應變能力的差異。看來上好一節課,備學生的環節不可忽略啊!

公開課後的反思3

在開放而有創新活力的語文課堂中,“主導者”應該藉助各種教學手段,將課文的寓意滲透於整個教學過程,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燕子媽媽笑了》一課中,“認真”的主題和“觀察”的互動,不但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也能很好地調動學生參與實踐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更多的知識。

本課教學屬第二課時,反思這堂課,存在許多不盡人意之處。

1、導入部分,由歌曲《小燕子》導入,學生跟着唱一唱,演一演,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學生創設一個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但歌曲過長,及學生單調的表演動作,佔用了過多的時間。

2、初讀課文,讓學生通過一遍遍有目的的聽讀,練讀,能真正的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將語文課中學生的讀落到實處,為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感及語言能力的發展,夯實了基礎。中間插入一個大豐收的小遊戲,既是為了鞏固學生識字,又是為了調節課堂氛圍,引起學生興趣,但這一遊戲卻同樣浪費了過多的時間,如果將這一遊戲放在第一課時,更妥些。

3、思維擴展,讓學生運用所學的方法,扮演所喜歡的小動物,比較橙和香蕉的不同,擴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學以致用。在此環節,創意雖好,但同樣想得不夠周全,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為每個學習小組準備一份,以此可以讓學生通過自己看、摸、聞、嘗等方式,來比較兩類水果的不同之處。

4、指導朗讀,通過創設感情朗讀的情境,讓學生在創設的情境中悟讀。學生間合作探究,自讀自悟,加上教師適地點撥、指導,學生通過自身的能力,讀好小燕子的話,獲得成功的體驗。老師戴着燕子媽媽的頭飾,學生戴着小燕子的頭飾,很快師生之間融入角色之中,讀起來更能投入感情。

5、口語交際,延伸課文此處設計口語交際活動的環節,教給學生觀察事物的方法,延伸課文內容,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6、課後任務設計,讓學生再去觀察冬瓜和茄子有什麼不一樣,旨在幫助學生打開思維,使學生知道,冬瓜和茄子不僅在表皮上有區別,在內容上或味道等方面,都有區別,也讓學生學會留心認真觀察身邊的事物。

課後,羅東學區的聽課老師們提出了許多誠懇的意見,給了我很大的啟發,雖是堂展示課,老師們給予的讚揚多於建議,但確實讓我感受到學區之間的交流所具有的推動和促進作用。人總是在不斷的探索中前進,所以,我相信不斷的交流與改進,能促使我獲得更多的經驗。

公開課後的反思4

聽評課活動的反思與改進

【摘要】聽評課是目前學校中最常見、最常態的一種教研活動,每個人在聽評課方面都花費了不少的時間和精力。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人人的“勤勞付出”並沒有實現個個“致富”的美好結果。相當一部分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和教學研究水平進步甚微。分析聽評課活動的現狀,要提高聽評課活動的實效,就需要對聽評課活動進行改進。

【關鍵詞】聽評課 觀課議課 三課兩評一反思 差異性

聽評課是目前中國小最常見、最常態的一種教研活動,每個人在聽評課方面都花費了不少的時間和精力。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人人的“勤勞付出”並沒有實現個個“致富”的美好結果。相當一部分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和教學研究水平進步甚微,聽評課活動的專業化更無從談起。

十幾年來,我也聽了無數的課,在我專心聽課的過程中,也曾發現過這樣的現象:聽課教師看報刊、研究自己的教材(非同學科教師)、批改學生作業、教師之間悄悄談話,打瞌睡??凡此種種。打開聽評課記錄,不論記錄本的形式如何,有相當一部分是記錄了課堂環節和知識條目,記錄了課堂活動的設置,但觀察記錄學生學習過程與表現的不多,結合自己教學實踐的想法少,對課堂現象的診斷分析少,針對課堂現象的不足提出具體的改進措施的少。評課語言冠冕堂皇,針對性差,活動實效不高。下面就結合一個具體的案例談一談對聽評課活動改進的幾點思考。

【案例描述】

前段時間,我市教研室組織了全市國中素質教育質量效益雙高工程專題視導活動。其中聽評課活動是一項重要內容。我隨機確定了一節七年級的思想品德課《我愛我師》,在所有聽課人員未作任何交流的情況下,該校的思想品德課教研組的全體教師便與我一起走進了課堂,對該教師的課堂進行了全程的觀察與思考。下課後,我們便在教研組裏進行了評課活動。評課伊始,參與聽課的老師沉默不語,為打破這種局面,我首先發言,簡要介紹了調研活動的目的和程序,推介了其他學校在聽評課方面的一些經驗和做法,但對該課並未作評述,以免對其他教師的發言產生定向影響,慢慢地,參與聽課的老師們開始發言了。

A.這節課結構完整,教師語言流暢,教學模塊推進,環節過渡自然,但學生的活動不夠積極。

B.教師注重了問題情景的設置,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符合學生的生活邏輯和認知規律。

C.教師對教材的挖掘適當,注重了對課程資源的開發,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較少。

D.教師注重了雙基教學,但對於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體現的不自然,落實不到位,對《課程標準》需進一步加強學習、研究。

E、教師能熟練地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技術,課堂信息量大。 F.教師課堂中沒有問題的生成,課堂教學基本上是按教師的原有預案進行,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不夠。

G.教師教態自然,但板書邏輯性不強,字體欠美觀。

??

最後就該教師的課堂教學我也發表了自己的觀點。一個小時後,評課活動結束。

【活動分析】

本節課是在教學專題調研中隨機確定的一節課,課前並沒有通知教師本人,是一種處於常態下的課堂,客觀展現了教師所具有的教學能力,教師基本上完成了教學任務。但從課例研究的角度來看,感覺存在以下問題:

1、在聽課前,聽課人員缺少必要的交流,缺乏明確的分工,觀課的視角不明確,研究問題的指向性、目的性不強。

2、老師們在聽課過程中,過多地關注了教師如何教,如何把握教材,如何控制課堂的問題,但對學生的學習狀態、獲得知識的途徑方法、學習過程中的體驗缺乏關注;聽課教師對教師提出的教學問題、課堂討論設置的問題是否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等,缺乏深層次思考和有效的價值判斷。

3、在評課時,不少教師善於當沉默的聽眾,不善於主動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對他人經驗和做法缺乏質疑的勇氣;過多地關注了課堂教學的形式,而對於實質性內容和對某個問題的處置缺乏真知灼見。所指出的優點和缺點缺少必要的現象支撐和理性思考,下一步的整改、建議不明確,不具體;執教教師處於被動的聽眾地位,沒有形成互動交流的研究氛圍,民主的氣氛明顯不足。

4、評課結束後,沒有進行總結和對問題建議的梳理,對執教教師的課堂教學狀況缺乏行為跟進研究,教師課堂教學的整改落實情況無從掌握,活動的實效性需進一步增強。

從管理的角度看聽評課活動,在一種自然狀態下,發自教師內心的、自覺主動的聽評課活動,可謂是取經的重要渠道,因為這是“我要做”;聽評課作為一種教學管理手段,學校對教師聽評課的數量進行了規定,並將聽評課情況納入了個人業績考核。在這種制度約束的狀態下,有部分教師的心態轉變為“總是不讓我們閒着,有時間就要去聽課,還要達到規定的聽課節數,真煩人”,在這種情況下,聽評課活動成了必須完成的任務,是“要我做”,帶着一種極不情願的心理去工作,能出效果嗎?還有,不少地方,學校為了加強對課堂教學的監控和督查,實行“推門聽課”,讓不少教師產生了牴觸情緒和逆反心理。聽評課活動實效差,差不在活動本身,而在於教師個體專業追求方面動力不足,缺乏追求卓越的專業精神,沒有帶着思考的頭腦進課堂,這也就難怪聽評課活動的實效性不高了。

【反思改進】

通過以上對目前聽評課現狀的分析,反思我們的教學實踐行為,我們認為改進聽評課活動,提高聽評課活動的實效性,促進聽評課活動走向專業化,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加強職業精神的培養。“改變一所學校首先要改變校園精神,改變一個人首先改變一個人的追求”。提高聽評課活動的實效性,促

進教師在常態的教學研究中有所追求,有所收穫,需要進一步激發教師的專業精神,不斷強化教師自覺追求、自主發展的內在動力。

2、建立有效的學習制度。學習是教師保持教學青春的重要途徑,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教師才能夠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促進知識結構的不斷重建,從而適應不斷髮展的教育形勢的需求,在常態的教學研究活動中獲得更多的發言權,收穫更多的研究效果。因此,學校要建立有效的學習制度,根據教師的專業發展訴求和教學研究需要,開展主題學習活動,通過答辯、演講、讀書報告會等形式,促進學習,不斷提升教師的理論素養。要善於向他人學習。雖然處於實踐層面的專業智慧不可移植,它鑲嵌於具體的教學情境中,存在於具體的課堂關係中,瀰漫在具體的課堂文化中。但我們需要關注的,更應該是教學智慧的形成過程,更應該是課堂閃光點的成因。這樣,通過學習他們成功的道路,來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

3、運用觀課議課技術。觀課即課堂觀察,是指教師或研究者憑藉眼、耳、手、腦等自身的感官及相關的輔助工具(觀察量表、錄音錄像設備等),直接地(或間接地)從課堂情景中獲取信息資料,從感性到理性的一種學習、評價

及研究教育教學的過程。議課即課堂評議,對所收集的課堂信息提出問題,發表意見,與執教教師展開對話、平等交流,反思自己教學,促進相互成長的過程。觀課議課活動主要包括選擇觀察視角、製作觀察量表、現場觀察課堂、記錄課堂現象、整理課堂信息、進行課堂推論、作出課堂評價、交流問題建議等環節。觀課議課是教師日常的課例研討活動,是磨練課堂、打造課堂、實現

公開課後的反思5

9月5號的早上2、3節課,應南京市中心組的委託,對全市的通用技術教師開一節研討課,講課的題目是“技術的價值”,因為這一節課對於我來説實再實在熟悉不過的了,也可以説是我最拿手的一節課,可是這一節課居然讓我上的面目全非,索然無味,一世英名毀於一旦。慚愧之至,現檢討如下:

1, 對學生不瞭解。

因為這一課我已講了幾十遍,聽課對象也是各種各樣,從沒失過手,可以説是好評如潮,正因為如此所以我過於自信,認為沒有我調動不了的學生,可是這一次我就嚐到了失敗的滋味。講課一開始我就看出勢頭不對,學生很拘謹,我多次試圖改變這種狀態,可使學生卻越來越緊張,最終導致了沒有生機的兩節課的產生。我百思不得其解,我校的教務主任一句話讓我恍然大悟,由於今年天太熱,高一新生沒有軍訓,現在才上課兩天,學生相互之間、學生對學校對老師還不熟悉,又在這麼多的聽課老師的注視下,學生怎麼能不緊張呢?如果我在上課前就能瞭解到這些問題,我可以在上課一開始開展一些技術類的互動遊戲,使學生情緒放鬆,然後再已較為緩慢的教學速度引入,可能就不會出現今天的狀況。教訓:備課不能只備課而不備學生。

2, 試驗準備得不充分。

這一次上課五個試驗由三個就失敗了,按道理來説,這些試驗我也作了不下幾十次,沒有一次失過手,而這一次就失手了,失手的過程是這樣的,穿針線穿不進去,夾核桃,核桃夾不爛,開瓶子,瓶子打不開,我當時就在想,天哪!天滅我也。上課時,我發現準備的絲線不見了,於是就拿棉線來演示試驗,由於針太小棉線穿不進去,我努力的去穿,結果宣告失敗。上課前我和幾個老師交流時,我説我昨天去找硬的核桃,找到的都不太理想,這是一位老師從口袋裏拿出了一個小核桃,説這個核桃硬,你可以拿去用,可是隻有一個,我大喜,誰能想到,這個核桃比石頭還硬,上課時,我和學生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沒能把它打開,我又一次在心中呼喊,天哪!天滅我也。第三個試驗是開瓶子,為了瓶子不易打開,我想了許多辦法,始終不能滿意,上課前我就把開水灌滿,蓋緊蓋子,用兩水沖涼,可是誰能想到,試驗時我和學生使用工具共同努力也沒能打開瓶蓋,此時我已徹底絕望了。教訓:上課前一定要準備充分,不能想當然,覺得太熟悉了就忽視了一些細節問題,往往細節決定成敗。

3, 我又一次變得浮躁起來了,忘記了自己還是一個國小生。

我的以上文字既是反思也是檢討,寫出來供大家借鑑。

公開課後的反思6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瞭解凸透鏡在生活中的應用—放大鏡、照相機和投影儀。

2、瞭解實像和虛像,能描述凸透鏡成實像和虛像的特徵。

3、會用三條特殊光線作圖,確定像的位置。

二、過程與方法

1、經歷製作模型照相機的過程,説出照相機的成像特點。

2、通過觀看投影片,瞭解投影儀的成像特點。

三、過程與方法

1、通過模擬照相機的製作和使用,獲得成功的喜悦。

2、培養對科學的求知慾,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的情感。

3、初步建立將科學技術應用與生活實際的意識。

學情分析:

學生對透鏡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有着豐富的感性認識,興趣很濃。學生對虛像和實像有一定的瞭解,對三條特殊光線也是比較熟悉。

教學資源:

教師:光具座 蠟燭 打火機 真照相機 放大鏡

學生: 一個凸透鏡片,一個有支架的凸透鏡

保鮮膜 (觀察白板上投影問題) 白紙 透明膠帶 兩個直徑不同的圓紙筒

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2分鐘)

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你知道哪些光學器件中用到了透鏡?分別是什麼透鏡?

生:放大鏡、照相機、投影儀、遠視眼鏡、顯微鏡和望遠鏡用到了凸透鏡。近視眼鏡用的是凹透鏡。

説明:開普勒望遠鏡有物鏡和目鏡都是凸透鏡的;伽利略望遠鏡的物鏡是凸透鏡,目鏡是凹透鏡。反射式望遠鏡,物鏡是口徑很大的凹鏡做的,目鏡是凸透鏡。

師:從今天開始,我們將一起來學習這些生活中的透鏡。(板書課題)

這一節課,我們主要學習放大鏡、照相機和投影儀。

二、知識建構

(一)放大鏡(10分鐘)

師:首先,我們一起來學習放大鏡。請同學們回憶一下,利用放大鏡觀察近處的物體,你看到的物體,

a、是正立還是倒立的?

b、是放大的還是縮小的?

c、是實像還是虛像?

生:回憶既猜想。

師:要想知道我們的回憶正確與否,我們必須通過實驗來探究。現在就請同學們利用放大鏡觀察物理課本封面上的字。説説你看到的像有什麼特點?

生:觀察並得出結論。

師:你是如何知道你所看到的字是實像還是虛像的?

生:將白紙在被觀察物體的另一側移動,直接觀察白紙,在白紙上無法看到像,所以放大鏡成的是虛像。

説明:學生可能將白紙放在被觀察物體和透鏡中間,這樣,老師可引導學生回憶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時,如何放置光屏的。也可以問物體發出的光線經過白紙,還有光線照射到凸透鏡上嗎?

師:現在請同學們利用放大鏡觀察遠處的物體是否也是正立放大的像呢?

生:學生觀察,並得出結論。(倒立、縮小的像)

師:為了發揮放大鏡的功效,既看到被觀察物體正立放大的虛像,我們必須將凸透鏡靠近被觀察的物體,而且必須將物體放在放大鏡的一倍焦距以內。下面我來介紹一下,放大鏡的成像原理。(光路圖)

(二)照相機(15分鐘)

師:關於照相機的結構,你知道多少?

生:鏡頭、膠捲、調焦環、光圈和快門。

師:對學生提到的結構進行簡單介紹。(投影實物)

鏡頭相當於凸透鏡,它主要用來成像的。

膠捲主要是為了承接像的,相當於光屏。它的表面塗有對光敏感的物質,溴化銀,曝光後膠片表面的化學物質發生化學變化,便記錄下物體的像,將感光後的膠捲進行顯影、定影后就成為我們傳説的底片。

調焦環主要是調節鏡頭到膠捲的距離的,使我們看到需要的且比較清晰的像。

光圈和快門都是控制鏡頭進入光線強弱的,膠捲如果曝光時間太長或太短都不會得到清晰的像。

公開課後的反思7

下窪三中楊立花

縣教研室來我校視導,其中一項就是聽課,我有幸被抽中,一堂公開課後的教學反思。我思量再三,我決定上《陳太丘與友期》這一課,文中講述了七歲兒童陳元方的故事,文中的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同時告誡人們,做人要講信用,要有禮貌;文中人物形象鮮明,對話描寫簡潔明瞭。因此我根據新課程理念,以活動貫穿整個課堂,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新知識、增長能力。活動有五個環節:

1、故事激趣,以古代幾個聰慧的孩子的故事引入。2、以讀代講,自由朗讀、教師範讀、分角色讀、個別讀、齊讀(要求:讀準字音、停頓恰當、讀出感情)3、讓小組之間展開元方是否有理的辯論,在辯論中昇華主旨。4、課前讓學生預習課文,由幾個有表演才能的學生課堂上展示現代文與古文互換才藝PK。5、出示幾則生活中的矛盾衝突事件,讓學生學會化解矛盾,掌握説話的藝術,教學反思《【原創】一堂公開課後的教學反思》。

課後我對本節課進行了反思:

一、我的教育理念“還語文課堂琅琅讀書聲”,“語文教學重在培養學生的閲讀興趣,而非機械的死記硬背”,“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這些是我在教讀語文課時的最深的感悟。我認為這三點中的核心是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而非死教知識。要想實現這個目標:一是多讀書;二是學會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這無形中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實現課堂互動,讓語文課堂充滿活力。當分析元方人物時,有學生提出:“友人慚,下車引之”而元方卻“入門不顧”是不是太無禮了?我沒有直接回答他的問題,而是讓同學樣各抒已見。於是有同學認為元方太沒禮貌,得禮不讓人;有的同學認為友人錯在先,元方這樣做情有可原;還有的同學認為元方怒氣未消,怎麼可能理友人呢?經過一番爭論後,許多同學認為元方還小,只有七歲,做出這樣的舉動是很正常的,不能以成人的眼光來看待他。這樣,這個問題在學生的爭論中有了一個合情合理的答案;同時,我還讓學生換位思考:如果你是文中的元方,你會怎樣?

由此可見,語文教材有着豐富的內涵,正所謂:生活處處有語文,語文處處系生活,我們應該讓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進行思維,鼓勵學生換角度多方面去探究,去追尋與眾不同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學生的答案角度不同,可能是幼稚的、片面的,但這是他們憑藉自己的生活經驗,知識基礎,智慧力量探究到的不同結果。在討論的過程中,不能一錘定音,要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只要言之有理,我們教師都應予以肯定。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注重學生知識的學習及積累過程,讓學生在讀中獲得,在學中體驗、感悟、掌握。

當然,本課也有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如對學生的回答不能給予精闢的點評,在分角色表演時安排時間不當等。

公開課後的反思8

一、課堂回顧

燃燒與滅火是一節比較好上的課,並且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學生對課堂會更感興趣,但是因為好上,如何將這節課上出彩是一件比較難的事情。首先我用了一個魔術導入“燒不壞的手帕”,這個魔術不僅起到了激發學生興趣,並且還與本節課的內容息息相關,(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發現了一個會有點安全性的問題,如果酒精的用量以及浸濕手帕的時間不控制的話,會導致教師的手被灼傷。)

緊接着選取了三組實驗,讓學生分成小組去進行實驗,根據學情,會發現學生如果做三組實驗的話,時長會不夠,所以選用了小組完成不同的任務,在實驗過程前,老師對於實驗注意事項未作詳細引導,由於實驗比較簡單,以及與生活有關,學生能發現明顯的現象。通過這三者,能夠得出燃燒的三個條件。對於這三個條件,燃燒到底是缺一不可還是隻需其一。

於是進入了下一個探究:通過觀察試管中紅磷,白磷,水中的白磷,這三種物質兩兩之間都形成了相互的對比(在探究實驗中的對比性是否有做提及,以及如何引導學生髮現之間的對比關係?),實驗結果發現,只有試管中的白磷燃燒了,另外的都沒燃燒,在這個情況下,説明大家的猜測正確後,得出燃燒條件缺一不可,在利用燃燒的條件,來將另外兩種物質燃燒起來,一個是加入氧氣,一個就是提高温度,學生在這裏都能提出自己的想法。通過發現紅磷白磷燃燒,以及燃燒條件和前面鐵絲和硫的燃燒,學生可以自發的總結出什麼叫做燃燒。

從燃燒條件再到滅火條件的這個過程中,我用到的是從火的利用再到火的危害,而在這個過程的過渡語利用的是涼山火災的視頻,看完視頻以後自然而然的就引導學生了解滅火的原理,在這裏選用了同學們通過如何滅掉蠟燭的方式,但由於材料的準備我認為比較繁瑣,因此選擇展示的是圖片。那麼同學們就瞭解了滅火的原理,通過與燃燒的條件做對比,發現滅火的原理只需要解決其中的一問題,然後再引入滅火器的使用,再引入滅火器的使用。通過這個知識學完後,我採取了兩種類型的習題進行講解,最後簡單的介紹了一下逃生知識最後引入《紫日》中的電影片段(從同齡的九年級學生身上,她又是怎麼做的,增強對學生的生命教育和與知識接軌。)

二、自身感受和發現

本堂課上很好的展現了我的教學風格,並且所設置的每個環節都有遞進,環節之間並沒有脱節,並且過程中的趣味性也很好的為了本堂課而服務,學生雖然沒有很活躍,但每次所説的語言都很精準,在小組討論時,每個同學也投入其中。自身是比較有愉悦感,認為是比較成功的。但在有個地方忘記了燃燒的定義,但是最後圓了回來,這個地方是以後在上公開課時需要注意的,並且所有的實驗都非常成功,現象也很明顯,在過程中學生所出現的一些問題也有效的得到解決,但是在這個過程中老師還不夠大膽的就是,現場製取氧氣以及留給學生質疑或者是提出問題的時間。

三、再教改進之處:

1.在中途學生回答為什麼手帕燒不壞時,“因為手帕上有酒精和水的混合物,酒精燃燒時,水會蒸發,吸收周圍的熱量,周圍温度降低,達不到手帕的着火點.所以手帕燒不壞.”將吸收熱量這個回答的更清楚一點,而不是隻提到達不到手帕的着火點。

2.在需要讓水中的白磷燃燒起來時,學生提出需要氧氣,這個時候,可以現場利用過氧化氫製取氧氣,將實驗帶進課堂,會更具説服性。3.在熄滅蠟燭時,我採用的學生看圖,然後找出方法滅火,但這個環節可以先由學生小組討論後,老師準備器材,每組派代表來台上操作滅火,動手會更有直觀性。

4.在選取森林火災的視頻以及滅火器的使用這兩個的視頻時,可以再精加工一下,森林火災的視頻背景音樂不夠沉重,滅火器的使用中對於使用的針對性未講明。

5.選取的兩種習題,在下次時,可以只顯示出問題,讓學生想出滅火措施和滅火原理。

留給自己以後的思考:

1.在整個的大框架和流程上自己都能夠把握的很好,但是對於細節的掌握是不夠的,特別是題型,題目的難度以及與應試教育接軌的這塊,沒有那麼強的實用性,所以應該課後多花時間,瞭解會考題型以及內容考點。

2.本次聽課的教研室成員涵蓋了其他學科,化學知識有時候與物理、也是息息相關的,那麼在講述化學知識的前提下,在涉及到與其他知識有關時,能否做到有效滲透?這就需要老師具備有綜合性的學科能力。

3.回到日常上課出現的一些問題:

①日常板書不夠整齊,以至於新課結束後,學生對於板書沒有起到一個總結性的印象

②習題設置不夠有針對性,因為ppt都是照搬現成的,一些過舊的知識以及習題都不適用於學生的學情。

③上課時過於關注基礎差的學生,對於優生的難度引導不夠強,所以學生的探究性能力很難被開發出來,應在提問以及習題時有遞進和梯度性的管理到全班學生。

公開課後的反思9

活動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理解詩歌中“祖國”的含義,知道祖國很大、很美。

過程與方法目標:感受詩歌意境美,學習用輕柔、優美的聲音朗誦詩歌,嘗試仿編詩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熱愛祖國,產生對祖國的自豪感。

活動重難點:

重點:學習朗誦詩歌,能用輕柔、優美的聲音朗誦詩歌。

難點:通過感受詩歌的意境類,嘗試仿編詩歌。

活動準備:

1.有小白鵝、小山羊、小燕子、小蜜蜂、小鴨子、小牛、小鳥、小猴子及它們生活環境的圖片的教學課件。

2.背景音樂

活動過程:

一、出示圖片,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幫助幼兒初步瞭解詩歌的內容。

1.師:今天我們班來了很多的小動物,我們一起去看看都有誰吧(出示小白鵝、小山羊、小燕子、小蜜蜂等動物的圖片)

提問:圖上都有哪些小動物?它們生活在什麼地方?

師:小動物們都有自己的家,它們在自己的家裏快快樂樂地生活着。

2.出示河流、山坡、泥窩、花朵的圖片,請幼兒説説是什麼地方,分別是誰的家

提問:説説是什麼地方?都是誰的家?

二、播放課件,引導幼兒完整感知詩歌內容,嘗試用輕柔、優美的聲音朗誦詩歌。

1.教師有感情地朗誦詩歌,幼兒欣賞、理解詩歌內容。

提問:這首詩歌的名字叫什麼?小白鵝是怎麼説的?小山羊是怎麼説的?小燕子是怎麼説的?小蜜蜂是怎麼説的?小朋友是怎麼説的?誰能用詩歌裏的話來説一説?

2.師幼接龍朗誦詩歌,教師説前半句,幼兒説後半句。

3.請男孩女孩分工合作朗誦詩歌。

4.播放音樂,師幼用輕柔、優美的聲音共同完整的朗誦詩歌。

三、引導幼兒理解詩歌中事物之間的關係,嘗試仿編詩歌。

1.嘗試仿編詩歌

問:為什麼小白鵝説,祖國有清清的河流?

河流還會是誰的家?你能把它放進詩歌裏説一説嗎?

2.嘗試創編詩歌

出示小鳥、小猴等的圖片,讓幼兒説一説它們生活在哪裏?它們會告訴我們祖國有什麼?

結合圖片,共同用輕柔、優美的聲音朗誦仿編、創編的詩歌

四、出示祖國廣大河山視頻,讓幼兒感受祖國的美麗,產生自豪感。

詩歌裏用了一個好聽的詞語,祖國!小朋友,我們的祖國都有什麼?

小結:祖國是我們共有的一個家,我們應該熱愛我們的祖國。

活動延伸:

師:小朋友,老師在活動區給大家準備了更多的圖片,我們繼續去編一首新的詩歌吧!

反思:

中班是幼兒語言發展的重要時期,在選擇上,選擇了語言豐富、優美的詩歌《美麗的祖國》,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幼兒所熟悉的動物、景物,來引導幼兒表達對祖國的熱愛與產生愛國的自豪感。

在活動開始前,出示了詩歌中的小動物的圖片與生活的地方的圖片,通過感受、提問,讓幼兒先初步理解了事物,為之後詩歌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在朗誦詩歌時,通過一遍一遍的重複提問動物與地方之間的關係,讓幼兒更好地、進一步理解詩歌與感受詩歌的美。在仿編與創編詩歌時,教師為幼兒提供多種動物圖片作為提示,幫助幼兒有目的地進行仿編,具有知識性和趣味性,使幼兒因祖國的強大而驕傲自豪。

在活動中,我作為老師的語言還是不夠簡練,容易給幼兒造成混淆。活動中對幼兒的評價也是顯得單調,會在以後的活動中注意的!

公開課後的反思10

三年前,我上了一堂校公開課。上完這堂課之後,我做了較以往更深刻的總結和反思,並付諸文字記錄,所以我有了更深的感觸和更多的收穫。

這節公開課的課題是8AUnit4Grammar(I),是對“If”條件狀語從句的瞭解和掌握。我知道要想上好一堂課,首先得認真備好課。根據我班學生整體英語底子薄的特點,我當時設計的思路是這樣的:通過對Reading的複習,涉及幾個有關“If”;句的問題,讓學生回憶答出,這樣既可以温故知新,又可導入自然;再在多媒體屏幕上打出這幾個問題的答案,並用紅色突出“If”再用不同顏色打出主句和從句的時態部分。讓學生觀察、自主總結“If”句的用法規律;下一步通過用所給詞的適當形式填空讓學生及時練習來掌握這種規律;在學生對“If”從句有了一定的瞭解和掌握後,通過“AvisittoBeijingZoo”的話題貫穿其中,讓學生用“If”從句來談論一些動物的情況。有生詞時,通過圖片來呈現、教授。接下來,通過Amy也到北京動物園去參觀,直接過渡到課本上的練習,讓學生對“If”從句反覆操練來達到訓練的目的;最後一步就是課堂檢測了。

課備好了,思路清晰了,下面就是落實到課堂了。上課的有效性如何,直接反映了備課環節的優劣。在實施這堂課以後,我自己特別有感受,在各位老師的點評之後,對這節課我有了更深的認識。我從中找出這堂課主要的閃光點:①及時複習,複習時同時呈現新知識,便於學生理解;並能啟發學生自主總結,這一點也充分體現課改的要求。②線索內容緊扣本單元有關動物的話題,能體現中心,過渡連貫,會讓學生在課堂上沒有單調和枯燥感。③多媒體展示,圖文並茂來教授生詞、句子;並用不同顏色標出重點和本課要求掌握的短語,學生能一目瞭然。④讓全班個別讀、分組讀、整體讀,成為教學的一個特點,能面向全班,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這堂課的不足點:①在複習時,給出問題後,我個人認為比較簡單,所以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太少,部分學生可能還未聽懂、看懂;整堂課內容較多,時間較緊湊。②在實施操練環節,應有易到難,而我設計的其中一個環節:展示圖片,連詞成句。是在讓學生總結出“If”從句的用法後,只通過用所給詞的適當形式填空的幾個句子來操練後,就開始運用這一環節,其實這時學生就還未完全理解“If”從句和主句的時態用法,所以在抽問中好些學生很難分辨哪一個是主句,哪一個是從句,就造成了時態用錯。結合老師所給建議,將課本上65頁的練習完成以後,再實施這一環節,效果會更佳。③在操練的過程中,有些題目可讓學生上黑板去做,讓學生體會成就感、集中注意力糾錯,這樣課堂就會自然活躍起來。而我沒有做這一步,只是在最後課堂檢測的時候,叫個別同學上去做的。④板書太少。因為我把重要短語通過句子展示,並用紅色標出,就沒有一一列在黑板上,這樣不便於基礎較差的學生記筆記。

這堂課有一個值得“爭議的問題”,那就是課本上的練習中只涉及第一、二人稱,沒有涉及第三人稱單數的練習,而這恰恰在會考會考得多,很多老師建議應該在這堂課操練一些第三人稱單數的句子。對於這個問題我有同感,但我個人是這樣認為的:我班學生整體英語底子薄,這種做法對班上優、中上等學生來説比較好,但對不少的中差生來説就有難度了,所以為了照顧整體,這堂課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們能很好的把課本上的內容掌握。在課堂檢測中,我涉及了幾個第三人稱單數的練習,讓學生從中發現問題後,再去解決,這符合我們説的“先練後講”。至於拓展內容就在下堂課來鞏固吧!這樣由易到難,符合學生認知規律,他們才能更好吸收。

三年後,當我又教授這一課時,正因為我的深刻反思,而且上一次又是公開課,所以就有一種記憶猶新的感覺。在課堂實施環節上,我根據當時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上一次授課的反思,做了一次“堅持閃光點,彌補不足”的教學改進。具體做法如下:

第二次授課的設計思路大致不變。

還是按照複習有關“If”的句子——導入到本課學習目標,讓學生觀察、自主總結“If”句的用法規律——通過題目來操練——通過“AvisittoBeijingZoo”的話題貫穿其中,進一步學習和掌握這個句型——小組合作,自設話題,用“If從句”造句(這一環節是第二次加上去的)——課堂檢測。之所以要加這一環節,而且是在以“AvisittoBeijingZoo”的話題貫穿,來進一步學習和掌握“If從句”句型後加的,主要是考慮到學生通過各種類型的操練對這個句型已經掌握之後應該形成一種自己的東西,可以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讓學生小組合作,自設話題,用“If句型”自由談論,這樣既體現課改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又可活躍課堂氣氛,且讓學生做到在老師指導下有任務有目的地談論自己感興趣的事,從而達到事半功倍、課堂昇華的效果。 第二次的教學改進主要是從上一次反思的“不足”着手的,並一一加以改進。第一次課堂教學不足點再次呈現:①在複習時,給出問題後,我個人認為比較簡單,所以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太少,部分學生可能還未聽懂、看懂;整堂課內容較多,時間較緊張。②在實施操練環節,應有易到難,而我設計的其中一個環節:展示圖片,連詞成句。是在讓學生總結出“If”從句的用法後,只通過用所給詞的適當形式填空的幾個句子來操練後,就開始運用這一環節,其實這時學生就還未完全理解“If”從句和主句的時態用法,所以在抽問中好些學生很難分辨哪一個是主句,哪一個是從句,就造成了時態用錯。結合老師所給建議,將課本上65頁的練習完成以後,再實施這一環節,效果會更佳。③在操練的過程中,有些題目可讓學生上黑板去做,讓學生體會成就感、集中注意力糾錯,這樣課堂就會自然活躍起來。而我沒有做這一步,只是在最後課堂檢測的時候,叫個別同學上去做的。④板書太少。因為我把重要短語通過句子在投影幕上展示,並用紅色標出,就沒有一一列在黑板上,這樣不便於基礎較差的學生記筆記。針對第一點不足:我把簡單的讓個別學生來回答説出這些句子,改成讓學生默寫Reading部分所學的含“If”的句子,抽了兩名同學到黑板上寫,其他學生小組競賽默寫,看誰寫的最快、最好。讓全班都參與進來,而且老師也可瞭解學生對上一節課的掌握情況。針對內容多,造成的課堂時間緊張的情況,我把“通過題目來操練”和“展示圖片,連詞成句”環節的內容作了適當地刪減,選出一些具有典型的考題和突出重點的句子來造句,這種只求精不求多的改變可以讓課堂時間更加寬餘。針對第二點不足:通過練習題訓練後,我調整了順序,先讓完成課本上的練習,同時抽兩名同學到黑板上完成,這樣時不時叫一些學生到黑板上演練,可以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和增加必要的緊張感,同時也彌補了第三個不足點。通過兩個步驟的操練,學生對“If”從句和主句的時態用法掌握到位,特別是能一眼分辨出哪一個是主句,哪一個是從句,從而也就不會造成時態用錯的問題。這樣由易到難的順序調整,演練充足使學生更快更易理解,收效確實大不一樣,針對第四點不足:板書設計我分為兩塊,黑板中間寫幾個關於If句型的有代表性的句型,突出本課重難點;黑板中間寫本課的重要短語,通過在學習後,回顧鞏固知識點,讓一個學生上黑板寫出,其他學生自己也寫,之後讓學生大聲朗讀,如有發音問題,向老師尋求幫助,這樣也可以瞭解學生掌握情況。

至於第一次有“爭議的問題”:除了讓學生掌握課本上涉及的第一、二人稱的練習外,是否應涉及第三人稱單數的訓練。第二次並不存在這樣的問題,因為實際情況是這一次的這屆學生的基礎還比較好,所以在第二次授課時,我專門設計一些關於第三人稱單數的考點題目,讓學生當堂訓練當堂弄懂,使他們的知識水平和能力在課堂上都得以提升。這樣可充分體現課堂的實效性,一堂課能完成的任務絕不拖到下一堂。

以上就是我由一節公開課的反思進行的教學改進,兩次比對,讓我受益匪淺:反思是改進的前提和必要條件,改進是反思的目的和必要結果。我的這個實踐案例,足以證明:正因為有第一次的深刻反思才有第二次的實質性改進,讓同一節內容的課收到更大課堂實效,這難道不是我們老師該做的嗎?

“反思到改進”還讓我更深刻明白:上公開課,不可“為上而上”,不能搞“花架子”,必須實在;把平時的每一堂課都當作公開課來認真準備;從課堂上找到優點,並繼續保持,找到缺點,並及時加以修正,再通過下一堂課來改進;一定要主動多聽同行的課,也要邀請同行來聽自己的課,從中相互學習,揚長避短;還有比較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堅持每堂課後必寫教學反思,只有這樣自己的教學才能得到改進。作為一名有責任感的青年教師,我會一直堅持下去的。我相信只要不斷努力,我就會取得更大的進步。

公開課後的反思11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引導幼兒認識時鐘,能區分時針、分針,學會看整點、半點。

2、引導幼兒講出幼兒園一天的生活,並學習運用文字、符號、圖畫等形式製作作息時間表。

3、培養幼兒珍惜時間,遵守時間的良好習慣,激發幼兒對數字的興趣。

【教學準備】

1、教具:大的鐘面一個(能撥動時針和分針),時鐘課件。

2、學具:小時鐘、表現幼兒一日活動的圖片每人一套,每人一套作畫工具、廢舊材料、膠水、剪刀、等。

【教學過程】

一、通過聽音樂《謝謝你小鬧鐘》引出課題。

二、引導幼兒認識鐘面,能區分時針、分針。

師:要遵守時間做事,我們就先來認識一下鐘錶,今天,小朋友都帶來了小鐘表。

小朋友仔細觀察一下,鐘錶上有什麼?把你的發現和小朋友交流一下。(引發幼兒有目的的觀察併產生了幼兒間的互動)

師:小朋友你們發現鐘錶上有什麼?

幼:(幼兒齊聲回答)有數字、針。

師:有哪些數字?

幼:(幼兒齊聲回答)1、2、3、4、5、6、7、8、9、10、11、12、

師:有幾根針?它們的長短一樣嗎?粗細一樣嗎?(幼兒自由發言)

教師小結:鐘面上有小朋友説的12個數字,有兩根針,它們都有自己的名字,短的叫時針,長的叫分針。請小朋友用自己的小手指一指哪是時針?哪是分針?

(幼兒操作,並學説)

三、通過演示課件時針、分針賽跑,引導幼兒感知時針、分針的運轉規律。並在此基礎上認識整點、半點。

1、教師通過課件演示讓幼兒發現時針和分針轉動的規律。

師:今天呀,時針和分針要進行一次跑步比賽,現在它們都站在數字12的起跑線上了。請你們猜猜誰會贏?好,比賽就要開始了,預備—開始!(教師操作課件 )

提問:誰跑的快?(分針)

議論:分針和時針跑的時候,它們之間有什麼祕密呢?教師反覆操作。

(分針跑一圈,時針走一格。)分針時針誰會贏,(分針)

小結:長針長,短針短;長針走得快,短針走得慢;長針走一圈,短針走一步。

(評析:大屏幕上的課件把知識準確的傳達到孩子們的眼睛裏,通過老師的反覆演示課件時針、分針賽跑,讓幼兒明確了時針、分針的運轉規律。)

2、認識整點、半點。

師:那小朋友分針走一圈指到12上,時針指在几上,就是幾點整。分針指向6,時針指到兩個數字之間,就是半點。如:分針指向6,時針指向3和4兩個數字之間,就是3點半。

(教師操作鐘表---請幼兒説出是幾點。引導幼兒説出分針指向2,時針指向幾就是幾點。)

師:今天小鐘表還給我們帶來了幾位小夥伴一天的生活圖片我們來看一看吧!

(1)、來小朋友看看兩位小夥伴是幾點起牀穿衣服,洗臉刷牙的呢?(7:00)你能不能把你的小鐘表撥到7:00呢?來試一下吧!(小朋友真棒!及時鼓勵)

(2)、看小朋友是幾點上學呢?小朋友撥一撥吧!

(3)、小夥伴是幾點上課的(幼兒操作)

(4)、小夥伴是幾點做操的(幼兒操作)

(5)、小夥伴是幾點吃午飯的(幼兒操作)

(6)、小夥伴是幾點課外活動的呢?(幼兒操作)

(7)、小夥伴是幾點放學看電視的呢?(幼兒操作)

(8)、小夥伴是幾點睡覺的呢? (幼兒操作)

師:這是小夥伴一天的生活也是他一天的作息時間!那你能説一説你在幼兒園的一天。幾點鐘做什麼事情嗎?小朋友和你的小夥伴講一講撥一撥你是幾點起牀?上學然後正確地撥鐘錶,看誰撥得又對又快,並啟發幼兒要遵守作息時間。

四、幼兒製作“我的一天”(休息日或幼兒園的一天)作息時間表

請幼兒用文字、圖畫及符號等形式進行表徵活動,用畫鐘錶表示具體時間。

師:小朋友都知道你的一天幾點鐘所做的事,我們來做一份作息時間表吧?來小朋友看老師製作的我的一天作息時間表。佈置幼兒用自己喜歡的形式記錄作息時間表(幼兒製作)

五、幼兒製作欣賞與介紹。

幼兒陸續畫完,相互介紹“我的一天”作息時間表。

師:小朋友製作的作息時間表真漂亮,小朋友之間相互介紹“我的一天”作息時間表,小朋友作息時間表做好了你們可要珍惜時間,遵守時間養成按時作息的好習慣吆。小朋友我們可以把製作好的作息時間表貼在家裏或者我們教室的作品區。我們要按作息時間去做事。

公開課後的反思12

在區英語教研組的指導下,我們鄉舉行了英語優質課評比,經過評比,我被推到了區裏,3月20日我們八為英語老師在老鴉陳國小又展開了激烈的比賽,通過這次比賽,我受益匪淺,看到了別人的優點及自身的不足,今後我要對學習別人先進的經驗,爭取在下次比賽中獲得冠軍的頭銜。下面談談我這節課的成功與失敗之處:

我講的是國小英語三年級第二冊第二單元My Family第一課時,這節課主要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掌握單詞及句型,以及人稱代詞的正確的用法。通過講授本節課,自我感覺良好。

1、特別是單詞教學,由於本節課學生必須掌握的單詞較多我採用了用簡筆畫進行教學,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感覺,並且教完一個單詞後,及時讓學生複習前面學過的單詞,在教單詞過程中,也滲透了德育教育,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學完單詞後,讓學生跟我做口令,更好掌握單詞。

2、能及時調動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始終處於興奮的情緒中,能認真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在講課中,採用多表揚的讓學生全員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讓差生也有自己行的感覺。

3、句型的教學,我採用由易到難的辦法,大量的練習,不同的練習形式來激發學生的興趣。

4、採用不同的形式來完成本節課,用唱歌曲、做口令、唱歌謠等不同的遊戲形式來完成教學目標。

不足:覺得自己的口語有待進一步提高,教學方法也要靈活多變,今後要多向優秀的教師學習,彌補自己的不足之處,爭取做個優秀的英語教師。

公開課後的反思13

縣教研室來我校視導,其中一項就是聽課,我有幸被抽中,【原創】一堂公開課後的教學反思。我思量再三,我決定上《陳太丘與友期》這一課,文中講述了七歲兒童陳元方的故事,文中的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同時告誡人們,做人要講信用,要有禮貌;文中人物形象鮮明,對話描寫簡潔明瞭。

因此我根據新課程理念,以活動貫穿整個課堂,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新知識、增長能力。活動有五個環節:

1、故事激趣,以古代幾個聰慧的孩子的故事引入。

2、以讀代講,自由朗讀、教師範讀、分角色讀、個別讀、齊讀(要求:讀準字音、停頓恰當、讀出感情)

3、讓小組之間展開元方是否有理的辯論,在辯論中昇華主旨。

4、課前讓學生預習課文,由幾個有表演才能的學生課堂上展示現代文與古文互換才藝PK。5、出示幾則生活中的矛盾衝突事件,讓學生學會化解矛盾,掌握説話的藝術,教學反思《【原創】一堂公開課後的教學反思》。

課後我對本節課進行了反思:

一、我的教育理念“還語文課堂琅琅讀書聲”,“語文教學重在培養學生的閲讀興趣,而非機械的死記硬背”,“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這些是我在教讀語文課時的最深的感悟。我認為這三點中的核心是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而非死教知識。要想實現這個目標:一是多讀書;

二是學會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這無形中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實現課堂互動,讓語文課堂充滿活力。當分析元方人物時,有學生提出:“友人慚,下車引之”而元方卻“入門不顧”是不是太無禮了?

我沒有直接回答他的問題,而是讓同學樣各抒已見。於是有同學認為元方太沒禮貌,得禮不讓人;有的同學認為友人錯在先,元方這樣做情有可原;還有的同學認為元方怒氣未消,怎麼可能理友人呢?

經過一番爭論後,許多同學認為元方還小,只有七歲,做出這樣的舉動是很正常的,不能以成人的眼光來看待他。這樣,這個問題在學生的爭論中有了一個合情合理的答案;同時,我還讓學生換位思考:如果你是文中的元方,你會怎樣?

由此可見,語文教材有着豐富的內涵,正所謂:生活處處有語文,語文處處系生活,我們應該讓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進行思維,鼓勵學生換角度多方面去探究,去追尋與眾不同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學生的答案角度不同,可能是幼稚的、片面的,但這是他們憑藉自己的生活經驗,知識基礎,智慧力量探究到的不同結果。

在討論的過程中,不能一錘定音,要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只要言之有理,我們教師都應予以肯定。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注重學生知識的學習及積累過程,讓學生在讀中獲得,在學中體驗、感悟、掌握。

當然,本課也有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如對學生的回答不能給予精闢的點評,在分角色表演時安排時間不當等。

公開課後的反思14

一、教學要求:

1、理解課文內容。

2、瞭解懷特森老師獨特的教育方法、思想,及其對同學的深遠影響。

3、寫出對懷特森老師的評價;

二、教學時間:一課時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同學們從幼兒園開始就與老師接觸,對老師應該不陌生,誰能説一説,你最喜歡什麼樣的老師:

師: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也是講一位老師的,哪位同學願意為我們讀一讀課題?(指名讀)説一説你為什麼強調這樣兩個字?

(二)學習課文1-10自然段:

1、自由讀課文,考慮:A、這樣一個與眾不同的老師,一開始上課就在同學平靜的心裏掀起了巨大的波瀾,請同學們瀏覽課文1-10自然段,説一説這局部寫了一件什麼事?

B、在這件事中,同學們對懷特森先生的態度有什麼變化?

2、討論:A、開始時同學們為什麼認為懷特森先生博學呢?

B、“詳盡”是什麼意思?懷特森先生詳盡的講了些什麼?

C、除了講了書本上寫的那些,請同學們猜測一下懷特森先生還可能講些什麼?

D、遇到一位這麼博學的老師同學們會怎麼想?同學們的表示又怎麼樣?

3、小結。

同學們想得好,學得也認真,可惜同學們都忽略了一點,這位懷特森先生教給我們的有關凱蒂旺普斯的知識都是他假造的,看到我們胸有成竹答好的試卷上,每道題旁邊都打着大大的紅*,面對這一切同學們怎麼樣?

4、考慮,討論。

A、你從哪些句子裏感受到了我們的憤怒?能不能通過朗讀把你體會到的憤怒之情表達出來。

B、面對憤怒的同學們懷特森先生是怎麼做的?

C、文中的“這”指的是什麼?懷特森先生講的就真的沒有一點讓我們懷疑的嗎?

D、做為一個旁觀者,聽了懷特森先生的解釋,你想對憤怒的同學們説些什麼?

E、憤怒的同學們聽到懷特森先生的解釋後,會説些什麼呢?

F、事情到這裏還沒有結束,懷特森先生説,試卷上的分數要登記在成果冊上,他也真這麼做了,懷特森先生為什麼要這樣做?

(三)學習課文11、12自然段

1、讀課文,考慮:

A、懷特森先生希望我們從這件事中學到點什麼?課文哪一個自然段,具體寫到了新懷疑主義?

B、理解:“一貫”,“誰”在文中具體指哪些人?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C、懷特森先生僅僅是讓我們一味懷疑嗎?除了讓我們學會懷疑,懷特森先生在後來的課堂上又讓我們學會了什麼?

D、學會懷疑,並且能夠去探索,用科學的方法,糾正錯誤這是新懷疑主義學習方法的兩層意思,請同學們再讀13自然段,説説新懷疑主義的學習方法除了包括這兩層意思外,還包括什麼意思嗎?

(四)學習13、14自b然段

讀課文,考慮:

1、同學們在上懷特森先生的課之前和之後有什麼變化?

2、正視是什麼意思?你從這個詞裏體會到了什麼?

(五)拓展

學習了課文後,相信同學們對懷特森先生有了更深入的瞭解,請同學們完成下面的填空題:我認為懷特森先生是一位( )的老師,並結合對課文的理解談談為什麼這樣填。

公開課後的反思15

公開課結束了,但留給我的思考並沒有結束。實際上,這堂課留給我的遺憾是很多的。雖然上課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鐘時間,但我感覺更多的收穫和思考是在課堂之外的。

收穫之一:我學會了“空乏其身”中“空”字的讀音;

這個字的辨析,在我原來的課堂設計中是沒有的。是在我上公開課的前一天晚上,某一個語文老師打電話質疑這個字的讀音,説是自己原來的舊書上注的是第四聲,讓我考證一下。(我非常感謝這位老師,雖然這裏我並不方便提她的名字。)可是我聽過的所有課文錄音中,這個讀音都是讀第一聲的,所以我也沒有特別在意,我想當然地以為自己是正確的。但既然有老師提起這個問題,説明這個字的讀音還是有爭議的,我很感興趣,就立即查了漢語大字典,可是這個詞語明明白白地有第一聲讀音的,而且就是“空乏”這個詞組。我感覺自己似乎多慮了,正想放棄,但這個時候腦子中靈光一下,我想到了藉助網絡的力量,是不是有老師也有過和我一樣的疑惑呢?於是,馬上搜索了一下,還真找到了這篇考證文章,原來其他老師早就考證個這個問題了。雖然僅僅是一個字的讀音,但還是值得細細探究的。細讀這篇文章,我總算是搞清楚了這個字的讀音。

收穫之二:我明白了為什麼要磨課的意義;

關於這一點,在我準備公開課的隨筆中已經有所提及。我之前有很長一段時間是反對公開課反覆上課磨課的,至少並不是太看好這樣的上課形式。我比較崇尚上課的原汁原味,我喜歡原生態的課堂。而被老師反覆打磨的課堂,一是無法模仿,二並不是真實的課堂,讓人感覺有作秀的感覺。

但這一次在反覆的磨課中,我感覺到了磨課過程對老師本身來説是有提高的。公開課至少應該有兩種,一種是比賽性質的,另一種是觀摩示範性質的。如果是比賽性質的,為了挑選人才,從一堂課來看老師的才華,那麼這樣的課堂就需要原生態的效果,像一般的教壇新秀評比、或者優質課賽課評比等等,即使老師們想有所準備,也準備不了。而另外一種的課堂,本來就是給老師們觀摩學習的,打造精品課堂不是説説的口號,而推出來的課和平時在上的課畢竟還是有所區別的,也就是説展示的課代表了一種方向和引領。我現在才發覺,原來有很長一段時間,我把兩者混為一談了。

思考之一:文言文教學的方向?

這是本次公開課探討的一個主題,也就是説如何在文言文的“言”和“文”之間找到一個相對切入點和平衡點。我們傳統的文言文教學,老師講解多,學生學的枯燥;但現在新課程另一個極端追求“文化味”的課堂,是老師基本拋棄了文言色彩,而以文化為主。我們文言文的教學方向,就是如何在“有言無文”和“有文無言”中找到突破口。

怎麼説呢?我感覺這個方向是完全正確的,但前提是文言文的課本和教材不是能由我們選擇的。某些敍事性較強的文章,上出文化味來自然比較容易,但如果文章本身有侷限呢,不能進行由此及彼地聯繫,那又該如何進行文化味的追求呢?再説的明白一點,公開課的時候,自然可以挑選容易出彩的文言文來上,給人的感覺自然是文化和文學並重,但實際教學中,我們還是有一些文章做不到這一點的,像我這次挑選的文章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曾經在文化味中苦苦追尋了好一陣子,最後無奈迴歸傳統。也就是説,這個話題再次回到公開課和常態課統一的問題上來。

思考之二:公開課的對象是學生為主還是老師為主?

這本來不是一個問題,最好的解決方向無疑兩者是統一的,兼顧學生的同時也兼顧了老師。當然,這是最理想的結局。但很多時候,我們的選擇是很無奈的,處於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矛盾困惑之中。而當我們的評價者以老師為主,又有多少老師不是挖空心思地想着如何吸引老師們的眼球呢?只是,這些吸引老師眼球的方法,有多少同時也是吸引學生或是學生能喜聞樂見接受的呢?當我們談着換位思考的時候,又有幾個老師蹲下身來和學生一起真正地體驗角色置換呢?

具體説一下,就是如果課堂很熱鬧很精彩,老師聽得也是感覺非常好。但問題是,學生掌握方面就有了欠缺,學生的很多知識技能就留在了浮光掠影的淺層次上。我們以為學生也能掌握的知識點,有些時候只是我們自以為是的感覺或錯覺,而並不是學生真正的收穫。

這個跟當前倡導了好幾年的新課程改革面臨的困境和尷尬是一致的。也就是説,我們的出發點是非常好的,但效果常常是差強人意的。原因自然是很多方面的。比如説,國中這批學生倡導的新課改理念和國小沒有提倡新課改是完全不一樣的,那麼他的理解接受則有一個很長期的過程,而表面上的花架子並不能掩蓋實際知識掌握的欠缺和薄弱。甚至於説,各個學科之間倡導的新課改實施理念不同,老師與老師之間實施教學方法的不同,都會給學生帶來困惑和衝擊。這也就是當下語文界重新強調“工具性”的一個客觀原因。

不妨再追問一句,課堂的效率和美麗,是我們學生看得見摸得着的美麗還是虛幻的泡沫呢?當然,這又需要回到評價手段的爭論上來。在當今以考試定學生終身的前提下,是不是所有的課堂美麗都是帶着鐐銬的舞蹈呢?

出路在哪裏,我想每一個有自己思考的老師都會作出自己的回答。

標籤: 公開課 反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yuwen/5g5od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