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語文 >

如何使課堂教學變得更加有效

如何使課堂教學變得更加有效

“高效課堂”實質應是“有效課堂”

如何使課堂教學變得更加有效

眾所周知“高效”是對時間而言的,既在單位時間內完成的工作越多“效率”就越高,那麼推而廣之“高效課堂”就是在有限的40分針時間內,教師向學生呈現的內容越多,學生接受的越快,課堂教學的效率就越高。但是,不同學段的學生學習能力、學習興趣不同所需要的時間也不同。那麼,一味強調“高效”,“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基本理念是無法落實的。如果我們讓課堂變得更“有效”,即根據不同學段學生學習的特點,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徵,把握數學的本質並引導學生觸摸數學的本質,研究有價值的數學並指導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這樣課堂教學不僅是“高效”的,而且是更“有效”的,學生才能真正在原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探索、感悟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

那麼,如何使課堂教學變得更加“有效”,我想從下面在個方面談談個人的觀點。

一、把握“數學本質”讓課堂教學更“有效”

什麼是“數學本質”?簡而言之就是數學內容隱含的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數學思想、方法是對於數學本質的認識,是對於數學規律的理性認識,是從某些具體的數學內容和對數字的認識過程中提煉上升的數學觀點。具體而言不同的數學內容所呈現或隱含着不同的數學思想和方法,教師必須透過現象看本質,把數學內容及所藴含其中的數學思想、方法和學生一起探究並揭示其本質。例如:“求平均數”這個內容,表面上看是“除法”。既“總數÷總個數=平均數”,而“移多補少”才是“平均數”最原始的想法和意義。因此“求平均數”的教學應圍繞“移多補少”的數學思想進行設計,才能使課堂教學更為“有效”。再如:“植樹問題”是以“間隔”與“樹”之間所存在的“一一對應”關係為原型,構建“間隔問題”的數學模式,進而再利用這一模式去解決實際問題,如路燈問題、排隊問題、鋸樹問題,爬樓問題等。“植樹問題”只是一個載體,通過“植樹問題”教給學生的是“建模”“一一對應”的數學思想,以及類比、抽象、概括、歸納等數學思維方法。如果老師的教學能充分圍繞這些數學的本質進行教學,課堂教學才能“高效”且“有效”。

二、研究“有價值”的數學讓學生學習更“有效”

長沙市教科院教研員張新春老師講了這樣一段話:“國小數學教學中,很少有沒有任何價值的內容、方法、探究……,但教學的時間有限,師生的精力有限,過多的關注A,就失去了關注B的機會。因此國小數學教學中,進行價值判斷是很有價值的。”我深有感同,不能讓沒有價值的數學內容來影響我們課堂教學的效率。例如:國小一年級數學中的認識“左右”,五、六歲的小朋友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以自身為參照物,來確定物體所在位置的“左右”關係,是順其自然的學習,而教材要求五、六歲小遙遙朋友掌握以自身以外的物體為參照物來確定物體“左右”的位置關係是沒有價值的學習,因為他們根本無法理解。再例如:“找次品”它的探究價值體現在如何分,分幾組才能用最少稱的次數找到次品,而不是通常認為如何稱出次品。因此教學中着重研究的是哪種分法稱的次數最少。通過動手操作研究典型例子找“5個次品”和“9個次品”的規律,總結歸納出:平均分3組稱的次數最少。這樣就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師生把精力放在有坐的問題上,從而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有效課堂”是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途徑

最能體現教師專業素養的是教師的課堂教學。因為課堂教學能充分體現教師的專業思想、專業知識、專業能力等。例如,“有效課堂”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把學生放在首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結合學生生活經驗提出問題,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並能把握所教授內容的本質設計教學環節,使學生能進行有效的學習。要達到上述要求,教師必須進行有效的備課、有效的指導學生、有效的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互動,對課堂進行有效的管理,並實施有效的練習,而要做到這些就要不斷的學習——備課——上課——反思;才能在專業上不斷進步,不斷成長,逐步完成從教師到名師再到專家的蜕變。

綜上所述,我認為“高效課堂”的實質應是“有效課堂”,這不僅是數學教學本身的需要,也是學生學習的需要,更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需要。

標籤: 課堂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yuwen/yk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