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作文 >

立夏的由來和習俗

立夏的由來和習俗

每年5月5日或6日時,“鬥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太陽到達黃經45°,故名立夏也。

立夏的由來和習俗

立夏節氣在戰國末年(公元前239年)就已經確立了,立夏預示着季節的轉換,為古時按農曆劃分四季之夏季開始的日子。如《逸周書時訊解》雲:“立夏之日,螻蟈鳴。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描述的就是孟夏之初的物候景象。《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説:“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這裏的“假”,即“大”的意思,是説春天播種的植物已經直立長大了。實際上,若按氣候學的標準,日平均氣温穩定升達22℃以上為夏季開始。在天文學上,立夏表示即將告別春天,是夏日天的開始。人們習慣上都把立夏當作是温度明顯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

立夏節氣的由來

“立夏”前後,我國只有福州到南嶺一線以南地區真正的“綠樹濃陰夏日長,樓台倒影如池塘”的夏季,而東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區這時則剛剛進入春季,全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温在18~20℃上下,正是“百般紅紫鬥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節。進入了五月,很多地方槐花也正開。

我國古代將立夏分為三候:“一候螻蟈鳴;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即説這一節氣中首先可聽到蜊蜊(即:螻蛄)蛄在田間的嗚叫聲(一説是蛙聲),接着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後王瓜的蔓藤開始快速攀爬生長。

立夏時節,萬物繁茂。明人《蓮生八戕》一書中寫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萬物並秀。”這時夏收作物進入生長後期,冬小麥揚花灌漿,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農諺有“立夏看夏”之説。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進入了大忙季節。所以,我國古來很重視立夏節氣。據記載,周朝時,立夏這天,帝王要親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並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勵農民抓緊耕作。立夏以後,江南正式進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顯增多,連綿的陰雨不僅導致作物的濕害。還會引起多種病害的流行。小麥抽穗揚花是最易感染赤黴病的時期,若預計未來有温暖但多陰雨的天氣,要抓緊在始花期到盛花期噴藥防治。南方的棉花在陰雨連綿或乍暖乍寒的天氣條件下,往往會引起炭疽病、立枯病等病害的暴發,造成大面積的死苗、缺苗。應及時採取必要的.增温降濕措施,並配合藥劑防治,以保全苗爭壯苗。“多插立夏秧,穀子收滿倉”,立夏前後正是大江南北早稻插秧的火紅季節。“能插滿月秧,不薅滿月草”,這時氣温仍較低,栽秧後要立即加強管理,早追肥,早耘田,早治病蟲,促進早發。中稻播種要抓緊掃尾。茶樹這時春梢發育最快,稍一疏忽,茶葉就要老化,正所謂“穀雨很少摘,立夏摘不輟”,要集中全力,分批突擊採製。

立夏前後,華北、西北等地氣温回升很快,但降水仍然不多,加上春季多風,蒸發強烈,大氣乾燥和土壤乾旱常嚴重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尤其是小麥灌漿乳熟前後的乾熱風更是導致減產的重要災害性天氣,適時灌水是抗旱防災的關鍵措施。“立夏三天遍地鋤”,這時雜草生長很快,“一天不鋤草,三天鋤不了。”中耕鋤草不僅能除去雜草,抗旱防漬,又能提高地温,加速土壤養分分解,對促進棉花、玉米、高梁、花生等作物苗期健壯生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立夏習俗

“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種的植物已經直立長大了。在我國古代是非常重視立夏這個節氣的,傳統風俗眾多,有些保留至今。

帝王迎夏

在周朝,立夏這天,皇帝要率領文武百官到京城外的南郊迎夏,舉行祭祀炎帝、祝融的儀式,並指定官員到全國各地勉勵農民耕作。《禮記月令》中説:“立夏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夏於南郊。還返,行賞、封諸侯,慶賜逐行,無不歡悦。”

漢代沿承此俗,到宋代,禮儀更趨繁瑣,明代始有“嘗新風俗”。清代還有饋贈禮品的説法。關於這種説法在清代《帝京歲時紀勝》就有記載,書中説“立夏取平時曝曬之米粉春芽,並用糖面煎作各色果疊,相互饋送”,可以看出古人們把立夏看作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日子。

立夏啟冰

宮廷裏“立夏日啟冰,賜文武大臣”。冰是上年冬天貯藏的,由皇帝賜給百官。

立夏嘗新

在後世,立夏還有嘗新等節日活動。如蘇州有“立夏見三新”之諺,三新為櫻桃、青梅、麥子,用以祭祖。在常熟,嘗新的食物更為豐盛,有“九葷十三素”之説,九葷為鯽、鹹蛋、螺、熄(即放在微火上煨熟;一種烹調方法,用多種香料加工而成為熄雞)雞、醃鮮、滷蝦、櫻桃肉;十三素包括櫻桃、梅子、麥蠶(新麥揉成細條煮熟)、筍、蠶豆、矛針、豌豆、黃瓜、萵筍、草頭、蘿蔔、玫瑰、松花。在南通,則吃煮雞、鴨蛋。

立夏餞春

江浙一帶,人們因大好的春光明媚過去了,未免有惜春的傷感,故備酒食為歡,好像送人遠去,名為餞春。崔在賦裏説:“迎夏之首,末春之垂。”吳藕汀《立夏》詩也説:“無可奈何春去也,且將櫻筍餞春歸。”

吃五色立夏飯

立夏當天,我國南方很多地方的人們會用赤豆、黃豆、黑豆、青豆、綠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五色飯”,俗稱吃“立夏飯”。吃過“立夏飯”,還有“稱人”的習俗。據説這一天稱了體重之後,就不怕夏季炎熱,不會消瘦,否則就有病災纏身。

飲立夏茶消暑

為迎接立夏,我國江西一帶還有立夏飲茶的習俗,説是不飲立夏茶,會一夏苦難熬;在江浙等地有轉蛋、碰蛋、繪蛋等立夏民俗遊戲;在我國安徽一帶立夏這天忌坐門檻,俗信説這天坐門檻,夏天裏會疲倦多病;閩南地區立夏吃蝦面,即購買海蝦摻入麪條中煮食,海蝦熟後變紅,為吉祥之色,而蝦與夏諧音,以此為對夏天的祝願。

立夏鬥蛋消災

是日中午,家家户户煮好囫圇蛋(雞蛋帶殼清煮,不能破損),用冷水浸上數分鐘之後再套上早已編織好的絲網袋,掛於孩子頸上。孩子們便三五成羣,進行鬥蛋遊戲。蛋分兩端,尖者為頭,圓者為尾。鬥蛋時蛋頭鬥蛋頭,蛋尾擊蛋尾。一個一個鬥過去,破者認輸,最後分出高低。蛋頭勝者為第一,蛋稱大王;蛋尾勝者為第二,蛋稱小王或二王。諺稱:“立夏胸掛蛋,孩子不疰夏”疰夏是夏日常見的腹漲厭食,乏力消瘦,小孩尤易疰夏。

立夏稱人消災

立夏吃罷中飯還有秤人的習俗。人們在村口或台門裏掛起一杆大木秤,秤鈎懸一根凳子,大家輪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講着吉利話。秤老人要説“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秤姑娘説“一百零五斤,員外人家找上門。勿肯勿肯偏勿肯,狀元公子有緣分。”秤小孩則説“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長大會出山。七品縣官勿犯難,三公九卿也好攀”。打秤花只能裏打出(即從小數打到大數),不能外打裏。古詩雲:“立夏秤人輕重數,秤懸樑上笑喧閨。”立夏之日的“稱人”習俗主要流行於我國南方,起源於三國時代:民間相傳諸葛亮與孟獲和劉阿斗的故事有關。據説孟獲被諸葛亮收服,歸順蜀國之後,對諸葛亮言聽計從。諸葛亮臨終囑託孟獲每年要來看望蜀主一次。諸葛亮囑吒之日,正好是這年立夏,孟獲當即去拜阿斗。從此以後,每年夏日,孟獲都依諾來蜀拜望。過了數年,晉武帝司馬炎滅掉蜀國,擄走阿斗。而孟獲不忘丞相囑託,每年立夏帶兵去洛陽看望鬥,每次去則都要秤阿斗的重量,以驗證阿斗是否被晉武帝虧待。他揚言如果虧待阿斗,就要起兵反晉。晉武帝為了遷就孟獲,就在每年立夏這天,用糯米加豌豆煮成中飯給阿斗吃。阿斗見豌豆糯米飯又糯又香,就加倍吃下。孟獲進城秤人,每次都比上年重幾斤。阿斗雖然沒有什麼本領,但有孟獲立夏秤人之舉,晉武帝也不敢欺侮他,日子也過得清靜安樂,福壽雙全。這一傳説,雖與史實有異,但百姓希望的即是“清靜安樂,福壽雙全”的太平世界。立夏秤人會對阿斗帶來福氣,人們也祈求上蒼給他們帶來好運。


標籤: 由來 立夏 習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zuowen/3qy29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