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作文 >

傳統文化實踐心得(精華)

傳統文化實踐心得(精華)

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以後,通常就可以寫一篇心得體會將其記下來,這樣能夠讓人頭腦更加清醒,目標更加明確。那麼問題來了,應該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傳統文化實踐心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傳統文化實踐心得(精華)

傳統文化實踐心得 篇1

中國傳統文化內容豐富。包容萬象。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涵蓋思想觀念。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方面。它根植於封建主義的土壤,經過五千年的錘鍊,成為中華民族興國安邦。炎黃子孫安身立命的文化根本,成為支撐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樑,成為推動中華文化發揚廣大。綿延不斷。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漫漫中華五千年,悠悠歷史數千載,中國傳統文化在經歷幾次全盤否定和摒棄後,鳳凰涅槃。浴火重生。洋文化氾濫。道德標準闕失。心浮氣躁。功利化趨勢日益嚴重的今天,依然獨樹一幟。熠熠生輝。初步接觸中國傳統文化時,黯然失笑。心生不屑,覺得在科技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花精力去學習幾千年的封建文化古董,耗時費力,跟不上時代潮流,是重蹈封建思想覆轍。懷着較勁找茬的心態,我不屑地捧起那一本本中國傳統文化書籍,眼球像掃描儀一樣機械地掃看着,就這樣一天。兩天。三天......漸漸的自己也被傳統文化潛移默化了。當枯燥的文字,拗口的語句,慢慢為自己所接受;為人原則,處世之道為自己所認可。當接觸到儒家提倡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道家的倡導悟道。求道。體道。行道,無為而無不為;佛教崇尚的的利己利人,功德圓滿;《周易》推崇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些思想時,心頭更是為之一振,直歎自己才疏學淺,只瞭解傳統文化的冰山一角。

古聖先賢用更多的時間總結過去,思考未來,所以他們睿智。他們真正是在用心地活着,好好的活着,真正讓自己達到精神與軀體的結合,詮釋活着的內在含義。而生活在現代社會忙碌的我們,被太多世俗的東西所束縛。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我們目前的障礙物遠不止一葉。物慾橫流。攀比嚴重。窮奢極欲。功利心強的.現代風氣,矇蔽了我們的雙眼,迷醉了我們的心竅;讓我們僅侷限於自己的世界裏。梁漱溟先生認為人類面臨三大問題,順序錯不得:一個是解決人與物之間的問題,二是解決人與人之間的問題,三是解決人與自己內心之間的問題。人內心的貪嗔痴,使我們的境界充其量也就僅僅侷限於第一個問題而無法達到更高。時代紛繁複雜,忙碌的人們,終要面對自己的內心,而這種面對,在今天變得更難。卻也更急迫。我們都需要答案。而中國傳統文化是古聖先賢拋卻世俗的慾望,經過幾千年流傳下來的寶貴財富。它就是改變現代心浮氣躁功利的社會風氣的一劑良藥。但再好的良藥也得有人願意接受,願意把自己的生命託付於它,才能發揮功效。外國人非常注重保護自己的傳統文化,而我們中國人卻時常有把薪火相傳幾千年安身立命之本的濟世良藥全盤否定和摒棄的衝動,豈不痛哉?

一人獨自走在街上,發現戴手串的人越來越多。那一串串手串,或左或右。我相信其中不乏有人僅僅是為了裝飾,更多的卻帶有祈福和安心的意味。這的手串真能夠安撫我們那份不安。焦慮。懷疑。悲觀嗎?我想只要我們能夠體悟中國傳統文化天人合一的精髓,接受傳統文化的薰陶,社會會是一個安靜祥和的社會,我們還需要藉助外來的東西增強自己的內心嗎?古人有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如果我們能夠潛心專修傳統文化的一小部分,那麼我們心中的那份不安與焦慮將會煙消雲散;我們的心胸會開闊許多;我們的心境會開朗許多;我們的心靈也會純淨許多。當有一天我們擁有古人那般深厚傳統文化的底藴時,我們離佛家所説的無悲無喜。無慾無求的境界又近了一步,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為世俗所奴役。那人生會是怎樣一種情形?我很期待。

中國傳統文化承載着數千年先人的寶貴經驗和智慧,我這晚輩後生尚不具備如此深厚的功底,不敢妄加評論。但我始終相信人的處世之法深藏其中;幫助人類處理好人與物。人與人。人與自己內心三大問題之道深藏其中;中國乃至世界的救世之道深藏其中。五千年的歷史傳承,無數仁人義士以生命和實踐換來的寶貴財富,能夠承受的住這幾百年科學發展的考驗,經得起時代的考驗。如今的中國社會,急需傳統文化匡時濟世。一個民族要強大,首先文化要強大。我們沒有理由不學習它,不傳承它,不發揚它!

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的瑰寶,要傳承,要發揚;但它更需要我們去接受,去實踐,去體悟。學古不泥古,我們要將傳統文化結合時代精神,融入到我們的工作。生活中去;以傳統文化規範自己的言談舉止,用傳統文化寬撫我們的內心,讓傳統文化促進社會的和諧。只有與時代結合,運用到生活中去,傳統文化才是活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於不敗之地。我相信五千年祖輩的智慧會在日益強大的中國和富有創造力的中華兒女的傳承和發揚下,在世界文化之巔閃爍出屬於中華民族的智慧之光;讓世界見證中國傳統文化的神奇與博厚!

傳統文化實踐心得 篇2

傳統文化是文明演化而彙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文化,是各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現。從我們流入炎黃子孫的血液的時候,我們就肩負了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使命,我們無時無刻不受着傳統文化的薰陶,從牙牙學語時期,説出一句完整的家鄉方言;從學習握筷時期,獨立夾起一塊菜餚;從學習詩詞時期,能背誦一篇完整的詩詞。我們無時無刻都在用我們的行為告訴着大家,我們在傳承着我們的文化。但是隨着我們的.成長和科技的日益發展,我們接觸到越多的外來文化,當初學習了十八般武藝的孩子們如今卻都丟掉了自己的愛好與特長,樂器早已蒙上灰塵,彈不了一曲高山流水,身體也早已僵硬,舞不動一曲驚鴻舞。他們轉身一變成為了低頭族,刷着抖音,玩着遊戲。七夕節火不過情人節,大家只知道送玫瑰以表情義,卻不知道送梳子更寓意白頭偕老,端午節被韓國申遺成功,茶文化起源於中國但日本茶更聞名於世界……作為一名熱愛傳統文化的大學生,我選擇了薪火相傳實踐隊,我想盡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來守護我們的傳統文化。

在這次寒假實踐活動中很榮幸我被選為隊長,想要出色完成任務的我頓時感到壓力很大,每一次會議前認真做好功課,統籌安排隊內分工是我應盡的職責。為了更好的安排任務,我將我們的隊伍分成了三個組:祕書組、宣傳組、組織組,每一組都有相應的任務。我本以為只要做好分工就可以了,但漸漸我發現很多工作看似簡單但是安排起來會有很多細枝末節的事情顧及不到致使我手忙腳亂。其中,設計調查問卷環節讓我記憶猶新,隊員們的奇思妙想、思維方式的不同,讓我一剎那眾口難調,最終經過一週的激烈討論,隊員們共同製成了一份令人滿意的調查問卷。接下來就是發放問卷了,看似簡單的步驟在實際操作中讓我頓覺掉以輕心,天氣寒冷、遭遇拒絕、心態急躁,這一道道關卡時刻提醒我們實踐的意義在於持之以恆、在於堅定信念。實踐的過程中我們努力着,即使偶然遭遇拒絕也能微笑着迴應;我們欣喜着,看着隊員們接連完成任務,心中蜜糖般的喜悦。

著名作家北島曾經説過,“不懂得傳統的人正如沒有地圖的旅行者,不可能遠行。”,當下,處於時代節點的我們回望着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璀璨文明,更應該弘揚我們的文化自信,讓傳統文化的精髓深入到我們的血脈和呼吸中。泱泱大國,赫赫華夏,我們不僅有傲人的傳統文化,還有日益發展的科技創新,這次實踐活動讓我意識到,如今的科技發展與傳統文化並非一對反義詞,當我們在發展道路上用科技這把利劍披荊斬棘時,也別忘了傳統文化地引領驅動。我們都應該明白,對於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可和發展,是一個民族團結的根本、自信的來源,提升傳統文化地傳承意識,是一項持久且深入的任務。

傳統文化實踐心得 篇3

傳統文化是文明演化而彙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文化,是各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現。從我們流入炎黃子孫的血液的時候,我們就肩負了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使命,我們無時無刻不受着傳統文化的薰陶,從牙牙學語時期,説出一句完整的家鄉方言;從學習握筷時期,獨立夾起一塊菜餚;從學習詩詞時期,能背誦一篇完整的詩詞。我們無時無刻都在用我們的行為告訴着大家,我們在傳承着我們的文化。但是隨着我們的成長和科技的日益發展,我們接觸到越多的外來文化,當初學習了十八般武藝的孩子們如今卻都丟掉了自己的愛好與特長,樂器早已蒙上灰塵,彈不了一曲高山流水,身體也早已僵硬,舞不動一曲驚鴻舞。他們轉身一變成為了低頭族,刷着抖音,玩着遊戲。七夕節火不過情人節,大家只知道送玫瑰以表情義,卻不知道送梳子更寓意白頭偕老,端午節被韓國申遺成功,茶文化起源於中國但日本茶更聞名於世界……作為一名熱愛傳統文化的大學生,我選擇了薪火相傳實踐隊,我想盡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來守護我們的傳統文化。

在這次寒假實踐活動中很榮幸我被選為隊長,想要出色完成任務的我頓時感到壓力很大,每一次會議前認真做好功課,統籌安排隊內分工是我應盡的職責。為了更好的安排任務,我將我們的隊伍分成了三個組:祕書組。宣傳組。組織組,每一組都有相應的任務。我本以為只要做好分工就可以了,但漸漸我發現很多工作看似簡單但是安排起來會有很多細枝末節的事情顧及不到致使我手忙腳亂。其中,設計調查問卷環節讓我記憶猶新,隊員們的奇思妙想。思維方式的不同,讓我一剎那眾口難調,最終經過一週的激烈討論,隊員們共同製成了一份令人滿意的調查問卷。接下來就是發放問卷了,看似簡單的步驟在實際操作中讓我頓覺掉以輕心,天氣寒冷。遭遇拒絕。心態急躁,這一道道關卡時刻提醒我們實踐的意義在於持之以恆。在於堅定信念。實踐的過程中我們努力着,即使偶然遭遇拒絕也能微笑着迴應;我們欣喜着,看着隊員們接連完成任務,心中蜜糖般的喜悦。

著名作家北島曾經説過,〝不懂得傳統的人正如沒有地圖的旅行者,不可能遠行。〞,當下,處於時代節點的我們回望着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璀璨文明,更應該弘揚我們的`文化自信,讓傳統文化的精髓深入到我們的血脈和呼吸中。泱泱大國,赫赫華夏,我們不僅有傲人的傳統文化,還有日益發展的科技創新,這次實踐活動讓我意識到,如今的科技發展與傳統文化並非一對反義詞,當我們在發展道路上用科技這把利劍披荊斬棘時,也別忘了傳統文化地引領驅動。我們都應該明白,對於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可和發展,是一個民族團結的根本。自信的來源,提升傳統文化地傳承意識,是一項持久且深入的任務。

傳統文化實踐心得 篇4

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對於我,是一次很大的心靈震撼。在現代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社會裏,人們已經淡忘了中國五千年總結下來的文化,個人的金錢慾望和享受的生活狀態佔據我們現代人的生活,在這個人人拜金的物慾橫流的今天,傳統的優良的東西,漸漸被大家覺得稀奇了。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的特色,是中國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積累,是中國文化保持長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道德。五倫八德:夫義婦德、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忠、朋友有信。而其中,百善孝為首,我們就應該以身作則,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養父母之慧。

人生當中有很多挑戰,改壞習慣的過程是不斷上進的,但不是直線上升,而是總會有很多波折的曲線上升。在我們平常處事行事的過程中,別人對不對不是最重要的,首先要看看自己做的是否正確。“各自擇,天心地寧;各相擇,天翻地覆”,所以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少説抱怨的話,多説寬容的話;少説諷刺的話,多説真誠的話;少説命令的話,多説尊重的話;少説批評的話多説鼓勵的話。家裏的每個人,都做好了,1 / 7那這個家自然興盛,自然和諧,兒行千里,母擔憂,記得懷揣着入學通知書的離家時候,母親很早在起牀為我煮餃子,之後母親流着淚和父親把我送到車站,一直到現在每次離家的時候父母還以一樣的為送行,每次打電話的時候都要囑咐一句,在外邊要照顧好自己,什麼事情多想一想,我叩首,再道一聲:“感恩的父母!”

在我們的人生中,處處都充滿了抉擇,從擇食、擇言、擇業、擇偶、擇友等各方面,都需要我們要有判斷力,要有智慧,而這些都歸於我們是否學明白了,不能因為我們自己退卻的心,消極的.心,壞習氣而打敗自己,福田靠心耕,量大才能福大,大舍才會有大得。通過學習,我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我要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有價值的內容,用來把今天的工作做得更好,實現它的現代價值。 《中國傳統文化概論》課程心得《中國傳統文化概論》結束了。楊老師的《中國傳統文化概論》,結束了。在這學期的日子裏,楊老師和我們一起走過了這段中國傳統文化的日子,讓我們有點依依不捨,不願和《中國傳統文化概論》説再見。

首先《中國傳統文化概論》在楊老師的講解下,講的非常生動有趣。特別是楊老師的淵博知識、誨人不倦的態度,非凡的談吐,征服了我們。向我們傳授了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習得了傳統文化的精要。 《中國傳統文化概論》從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思想文化四個方面,對中國傳統文化做出了全面介紹,詳細的介紹了中國古代的哲學、宗教、科技、文學、藝術、史學、民間習俗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和基礎理論。這和我所認識的中國傳統文化不同,以前只是認為精神方面的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但是我現在知道了中國傳統文化不止表現在這方面,還包括更多的東西:科技、文化典籍、宗教、教育、藝術、文學等等眾多的東西。比如人的衣食住行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即飲食文化、衣飾文化、建築文化、交通文化。這些都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總之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國傳統文化以其豐富多彩,博大精深;兼收幷蓄,融會貫通的成就和特點,使《中國傳統文化概論》的設置更加有必要。它使我們更加深層次的認識瞭解了中國傳統文化,更加的熱愛中國傳統文化;它有助於我們青年大學生認識國家民族的歷史文化,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我們國家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具於以上《中國傳統文化概論》的基本內容和總要意義,我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概論》的課程設置,應該讓更多的院校專業設置,讓更多的大學生認識瞭解中國傳統文化,培養我們的文化素質。特別是在物質生產和科學技術水平發展的情況下,在西方思想的泛濫下,我們每一個國人都應該熟知中國傳統文化。因為它是中國最重要最具影響力的東西,具3 / 7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具有重要的價值取向的作用。只有熱愛中國文化,才能是國人更加自豪,才能使國家立於民族之林,才能在現代中生存。

特別是在近年來,興起的中國熱,就足以説明這個問題。當西方的發展進行到死衚衕的時候,他們開始向這個東方,東方的中國尋求解決的道路。原因就在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作用。特別是他的實事求是,知行合一,知天命而用之的唯物主義思想;“治世不一道,變過不必法古”的變革精神;民為邦本,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和人道主義精神;有奮發圖強的鍥而不捨精神;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社會責任感,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情操《中國傳統文化概論》總之向我們傳授了太多的中國最重要的東西,值得我們回味與思考。

因此,我們要主動、積極地閲讀文化典籍,欣賞文學作品,考察文物古蹟,真正瞭解我們的先人留給我們的遺產,將文化精華化為我們的良知、理性、美感等主體存在的一部分。還應該在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價值判斷、文化心理中自覺以優秀傳統文化的標準要求自己,做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積極弘揚民族文化、寬厚仁愛、有創新意識的中國人。

傳統文化實踐心得 篇5

在品德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啟蒙教育是很重要的,培養學生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以優秀中華文化為基礎。將做遊戲、講故事、説唱歌謠、參加比賽作為講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形式是深受學生喜愛的。學生在喜聞樂見的體驗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薰陶,健康成長。

一、遊戲體驗,激發學生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

品德課堂具有趣味性是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做課堂主人的有效方法。愛做遊戲是學生的天性,課堂教學遊戲化,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受到學生的歡迎,利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二課《伸出愛的手》一課時,我組織學生進行摸鼻子的遊戲活動。我在黑板上畫了5個鼻子,讓學生拿着粉筆到黑板前,同桌負責矇眼睛,學生認為自己摸到鼻子了,就用粉筆在相應的位置上畫一下。結果5個學生中,只有小A同學畫到了鼻子上。交流感受時,沒畫到鼻子的學生認為眼睛看不到,心裏很着急,要是有人引導一下就好了。小A同學認為看不到東西,沒有人幫忙,能畫上鼻子實屬僥倖。我順勢播放了這樣一張PPT:“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仁”。這樣導入新課:伸出愛的手。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積極參與,注意力集中,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二、講小故事,啟迪學生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

品德課堂具有啟迪性,是昇華學生思想,增強課堂效果的途徑。中華優秀經典故事是深受學生喜愛的。運用經典故事,能積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一課《家人的愛》時,我組織學生召開家人愛自己的故事會,然後引入經典故事《孟母三遷》。我把故事編得短小精悍:一搬遷,遠離墓地,免得孟子學送葬;二搬遷,遠離集市,免得孟子學叫賣;三搬遷,靠近學校,引導孟子學文化。孟母三遷擇鄰居,育子成才是典範。另外濃縮了岳母刺字、北宋文學家歐陽修母親以荻畫地,陶母封壇退鮓的故事。短小精練的經典故事使學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薰陶,引發學生思考,加深感悟家人的愛,昇華學生思想,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編唱歌謠,利於學生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

唱歌曲、説童謠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把教學內容編成歡快的歌曲、朗朗上口的童謠會引起學生的興趣,有助於學生理解記憶道德準則,並在日常生活中指導自己的實踐。學生好學樂學,思想教育收到實效。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三課《小窗口大世界》時,書籍作為小窗口,可以讓學生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把《大學·中庸》這本書中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編成歌曲,帶領學生用《讀書郎》的曲調唱歌詞:花園小兒郎,揹着書包上學堂。擁有好品德,棄舊圖新,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達到最完善。在教學時,把《弟子規》中的“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譯為現代歌謠:做事不慌,慌易出錯。不怕困難,認認真真。把“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譯為現代歌謠:身體受傷,父母擔憂。德行缺失,父母蒙羞。鼓勵學生通過書籍這樣的小窗口增長知識,懂得道理,做堂堂正正的人。編唱的歌曲、童謠易學易記,增強了品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四、組織比賽,便於學生更好地瞭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在課堂教學中,結合教材內容,組織演講比賽、知識競賽、書法比賽等活動,寓教於賽、以賽促學,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幫助學生收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培育民族精神,提升人文素養。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一課《偉大的先人》這一課時,我組織了“孔子格言知多少”知識競賽;在教學《我國的國寶》這一課時,進行了演講比賽“我愛萬里長城”;在教學《我們的國粹》這一課時,開展了書法比賽活動。學生在比賽中感悟、體驗和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樹立了文化自信,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植入心田。

傳統文化實踐心得 篇6

傳統文化是指人們在傳統文化中,通過傳統節日、文化傳統、傳統習俗、傳統習俗、傳統節日,使人們對社會和歷史產生深刻的歷史影響和感化,對傳統文化的作用產生作用。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社會文明程度的顯著標志,是社會風尚、羣眾素質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傳統文化的發展和傳承有着重要的現實意義。古人把傳統文化作為一種社會文明,它是人類社會文明的重要標誌。傳統節日和文化傳統文化的差異,表現為文化的多樣化,而傳統文化則是一種社會文明程度的差異。傳統節日和文化傳統的差異,表現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傳統文化的相對平衡。我國傳統文化的特點是:

1、文化自信。主要表現為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對傳統節日和文化傳統的特色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2、文化傳統。包括:對傳統節日和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對傳統節日和文化傳統的特點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3、文化價值。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對傳統文化的特點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傳統文化的差異,表現為人們對傳統文化的態度,認為,傳統節日和文化傳統的差異是人們認識社會、瞭解歷史、認識家庭、認識時代等方面的一種有意義的社會文明程度,是傳統文化的一種重要標誌。我們要通過傳統節日和文化傳統的差異,來促進我們國家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傳統節日傳統美德的形成、發揚和體現。傳統節日和文化傳統的`差異,表現出人們對社會文明程度的認識和理解,對傳統節日和文化傳統的特點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傳統節日和文化傳統的差異,表現出人們對傳統節日和文化傳統的認識和理解,對傳統節日和文化傳統的特色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傳統文化實踐心得 篇7

中華傳統文化以其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鮮明特色而屹立於民族文化之林,是中華民族的精神之根和文化之魂。今年暑期實踐中,校團委與校友會發起“文化中國行”實踐項目,並獲得北京大學校友基金的支持與贊助,扶持青年學子長期開展弘揚傳統文化、繼承中華文明、發揚民族精神、傳承國學精粹的實踐活動。

經過層層篩選,北京大學赴南京雲錦研究暑假實踐團、北京大學赴福建廈門調研實踐團、北京大學艾德萊斯暑期社會實踐團、北京大學禪學社赴海北藏族自治州實踐團、北京大學歷史學系鄒魯行社會實踐團、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敦煌實踐調研團、北京大學經濟學院赴大連暑期社會實踐團、北京大學歷史學系赴江蘇開弦弓村村史調研實踐團、北京大學赴福建泉州暑期調研團、北京大學耕讀社傳統文化研修夏令營等十支團隊入選“文化中國行”項目。

1.山南水北,品中華傳統之神韻

五千裏神州大地,塞北江南,雪山草原,不同的地域孕育出各異的文化,而每一種文化的精髓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

禪學社於今年7月底在絲路南段——青海省海北州進行“漢藏文化交流現狀調研”的社會實踐。該州內27個民族和諧共處,是漢藏友好之路唐蕃古道起點,王洛賓因在此創作《在那遙遠的地方》獲聯合國“東西文化交流特殊貢獻獎”,中國首個核武器研製基地原子城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禪學社對海北州社會和諧、多民族共榮的社會現象進行深入考察,為當地文化政策提供合理化建議,發掘、整理、推廣傳統文化和諧因子,為社會的長治久安、實現“一帶一路”戰略構想作出文化方面的貢獻。

江南依舊那江南,料此江村應如是?北京大學歷史學系赴江蘇開弦弓村村史調研實踐團來到開弦弓村,看看風雲激盪的百年過去,這座村落是否還是費老筆下的江村模樣。江村團以史學視角和方法為主,合人類學、社會學、經濟學等交叉學科手段和檔案整理、實地參訪、口述訪談、問卷調查等方法,完成《江村的變與不變——北京大學歷史學系赴開弦弓村》實踐報告,整理3萬餘字口述史稿,收集136份問卷調查,拍攝1400餘張實地參訪照片,記錄近1萬字社調日記和5000餘字成員心得。

2.尋根探祖,訪華夏文明之聖地

齊魯之大地,聆聖道於杏壇,憶先祖於泰山。北京大學歷史學系鄒魯行社會實踐團來到儒家文化發祥地——山東濟寧,探尋儒家文化的源頭,觀摩孔孟顏曾四聖遺蹟,考察儒學研究中心,調研聖地鄉情民俗。大漠孤煙,長河落日,絲路駝鈴,敦煌悠悠佇立。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敦煌實踐調研團遠赴隴西,在敦煌、嘉峪關、張掖、西寧等地開展調研活動,領略絲路沿線文明古蹟的獨特風貌,考察“一帶一路”戰略在甘肅等地的實施現狀。這兩支團隊在對中華文化聖地的探訪中,不僅加深了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瞭解和認同,提高了對華夏文明的自豪感,並且利用各種平台宣傳自身見聞與調研成果,號召更多的北大學子擔負起調研、傳承傳統文化的使命與責任。

鄒魯行社會實踐團成員在嘉祥縣武樑祠閲讀墓葬出土石刻

錦繡金陵,六朝古都南京以時光為梭、智慧為線,織出雲霞般絢爛的雲錦。北京大學赴南京雲錦研究暑期實踐團來到江南古都石頭城,一行6人蔘觀雲錦研究所、江寧織造府和南京博物院,深入瞭解雲錦的歷史與現狀,領會中華傳統工藝的精美。在調研中,團隊經過仔細考察、認真思索,並精心模擬推演雲錦工業的發展前景,提出南京雲錦發展的`思路,以供當地政府企業參考。

3.薪火相傳,繼神州文化之絕學

華夏文明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不僅僅體現在詩詞歌賦的雋永,而且深深印刻於傳統工藝的精巧。

重拾燈下千古事,再聞影中鼓樂聲。遼南皮影數百年間影影綽綽,帶給民間無限歡樂,在電視、網絡等新興媒體興起後,遼南皮影陷入窘境。北京大學經濟學院赴大連暑期社會實踐團來到遼寧大連,調研遼南皮影的現狀,力圖為遼南皮影戲進行深入調研,提出合專業實際的建議方法,共築遼南皮影的未來。

艾德萊斯傳統工藝被譽為“二十一世紀最後的絲綢手工製作工藝”,如今這種自然經濟的古老手藝正在市場經濟的潮流中苦苦掙扎。為此,艾德萊斯實踐團10人前往新疆烏魯木齊、和田及喀什三地,調研艾德萊斯手工業的現代化轉型狀況。艾德萊斯實踐團深入新疆腹地,看見的不只是艾德萊斯綢這一傳統工藝產品在現代社會中的生死抉擇,更多的是瞭解到了其背後體現出的民族傳統文化的艱難轉型。如何在市場經濟下保護和發展民族傳統文化已成為幾乎所有民族共同面臨的問題。實踐團領隊依力亞爾説道:“這一問題的提出不僅僅因為某一民族文化‘傳統、古老而具有價值’,也不僅因為其技術精湛、色彩絢麗,更重要的是這些傳統文化是民族的符號象徵,是民族認同的重要載體。”

本次“文化中國行”項目還吸引了廣大留學生的加入,不僅加加深了留學生對中華文化的理解與熱愛,更好地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同時也給活動帶來了靚麗的風采,給團隊調研帶來了別樣的視角。泰國留學生曾增金隨隊走進了遼南皮影戲,驚喜地表示本次活動給她帶來了極大的收穫,加深了她對中國的瞭解,並表示期待以後繼續參加類似活動。

悠悠華夏千古,脈脈文明永續。中華傳統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基,是中華文明面向未來的土壤,是實現中國夢最強大的精神動力與智慧源泉。廣大青年在傳統的探索與弘揚中汲取養分,堅持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經世致用、古為今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文化自信心。依託“文化中國行”項目,北大學子走向中華文化的源頭,擁抱華夏精神的內核,在挖掘與調研中繼承傳統,在保護和繼承中發展創新,為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作出貢獻,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注入活力。

傳統文化實踐心得 篇8

今年寒假期間,進行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社會實踐。活動中,採用“點面結合”,即選取典型項目踩點的方式深入學習和了解了xx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和傳承、保護現狀,並在大學生及其他各類人羣中宣傳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同物質文化遺產一樣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而相對於物質文化遺產而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殊性在於它不是實實在在的物質實體可以以一種固定的形態被保存下來。它只能存在於人們的意識中,其傳承載體只能是人,而這無疑增加了它的傳承難度。

在現代文明的衝擊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正面臨着極大的困難。諸如蘇繡、香山幫建築營造技藝、御窯金磚等,其在現代社會中的應用價值與其保護與傳承所需花費的人力、物力、財力在某種程度上並不成正比。為保護人類珍貴的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呼籲中國藝術研究院以及其他各有關單位為研究和保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展相關的工作,重點深入到具有悠久歷史和文化傳統的地區!

xx擁有豐厚的文化底藴,在這片土地上有着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古梅山、老街歷史、山地漁獵文化、稻作文化、新化山歌、舞春牛、手獅舞、抬故事、梅山儺戲等藝術……數不勝數,不得不令人自豪。但另一方面,xx地區的大部分人們對自的非遺瞭解的並不是很深。

由此我們想到,何不在大學生及其他一些社會羣體中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光輝歷史和保護現狀從而激發公眾的保護熱情呢?這將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活動目的:

1、構建和諧社會、培育民族精神、建設先進文化、全面推動文明對話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現狀與發展問題,深入認識它的概念內涵和獨特價值!

3、瞭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基本方法及其傳承規律,總結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各種實踐問題!

4、引起全社會的關注,讓大家瞭解非物質文化當前的發展狀況,呼籲大家(特別是高校大學生)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隊伍中來!

5、利用大學生的獨特視覺角度,挖掘非物質文化遺蹟,尋訪先輩足跡,瞭解先輩的生活意識形態,引發對傳統文化走向的思考,甚至是對人類文明發展的探究!

活動成果:

1、活動激發和體現了公眾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寶貴財產,我們的活動旨在探索非遺有效的保護、傳承機制,宣傳保護和繼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激發公眾的保護意識。活動過程中,公眾在不同程度上表現出了對蘇州非遺的熱情和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我們為擁有這些璨燦的文化遺產而驕傲。

2、活動中我們深入學習和了解了xx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現狀以及它的獨特內涵。

目前,xx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情況不容樂觀,公眾對於婁底非遺的關注度不高。前面説到非遺的的傳承載體只能是人,而對於眾多古老的技藝,並不是很容易就能學會並且學成後相對一些賺錢較快的工作也有其弱處。所以許多年輕人不願意花時間和精力去學習。另外它的傳承方法一般都是由老藝人授徒,傳承效率不是很高。

另外非遺之所以能被這樣保護是有其獨特的價值和內涵的。百年來業餘生活的方式,已經在無形之中打上了婁底獨特的烙印。這些一旦失傳,損失將是巨大的。

3、關於非遺保護的方法和規律總結。

活動中,通過資料我們瞭解到目前由國務院文件提出的非遺保護的十六字方針:“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

由這十六個字可看出,非遺急需的是搶救其次是保護,這些古老技藝,少一樣就沒一樣,不抓緊搶救就很有可能失傳!另外傳承的同時也要尋求發展,以更好地生存下去。但是我們也必須知道,但凡此類保護都是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的,而對於大部分付出這些投入的單位也好,個人也好,其目的不僅僅是單純的非遺技藝得以傳承,而是他的經濟利益是否值得那樣的投入?其次,人們都是愛追求現代化的、更舒適的生活的,而一些非遺項目能否與現代化的生活環境相契合?

通過幾天的活動以及一些資料並結合自己的思考,我提出以下幾點對非遺的保護上的建議:

第一、首先要在公眾中宣傳非遺的基本知識,要讓人們從而認識到非遺對於民族的重要性,從而激發人們對非遺的認同感。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非遺歷經幾百年已經有了民族的根基,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身份證。

具體的我們可以經常搞一些活動,如傳統戲曲節目進社區、進校園,非遺作品展覽之類的,當我們從自己身邊的非遺中看到自己先輩的身影,並聯想到自己時,難道我們不會為自己是中國人,擁有這樣的傳統文化而自豪嗎?我相信一旦有了這樣的認同感大家就會自發地為保護非遺盡一份力。保護非遺是要有一定的民眾根基的,並不是光靠一個傳承人、一個保護單位就能做好的。

第二、“教育要從娃娃抓起”,非遺的保護也與此有相通之處,我想從小就開始教育孩子關於非遺的知識無疑是有好處的,因為畢竟他們是要承擔起保護非遺的重任的啊!就好比現在一些國小課程中開設了京劇課,孩子們從小就接觸、瞭解了,長大了自然會在不知不覺中有了對京劇的保護熱情。

第三、國家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雖然目前我們已有了一些相關法律法規,但借鑑一些國外好的政策來完善自己還是有好處的。

第四、對非遺傳承人及普通藝人提高待遇,比如在日本,對國家級的藝人每年都會撥放相當數目的扶助金以供他們專心磨練技藝和培養傳人。這樣,藝人們有了客觀的收入後自然能心無旁騖地欠薪鍛鍊,發揚非遺技藝。另一方面,就目前來看,傳統的“師傅帶徒弟”的傳承方式效率不是很高,可否擴大規模,“批量”式培養藝人呢?

第五、非遺項目在傳承的同時也應該也所創新,在繼承傳統項目的同時開發新的發展方向,以有利於自身的生存。但需要注意的是,創新的同時也不能丟了傳統,創新更多的是方法而非目的.。

以上只是我個人的想法,還有許多的不成熟的地方。

活動後記:

一個星期的活動讓我學到了很多,我為我們有這樣璀璨而光輝的文化遺產而自豪,但同時也為它們艱難的處境而揪心,祖宗留給我們的財產我們沒有理由丟掉。

非遺是一個民族文化內涵的最佳體現,而當我們盲目追逐外來的一些新鮮的文化如聖誕節等等,我們漸漸冷落了我們自己的,傳統的東西。誰還會想到我們過端午節的意義?僅僅是去超市買一些速凍的粽子吃了意思一下嗎?會有人再鄭重其事地親手包了粽子並聯想到我們的屈原、我們泱泱大國的悠悠歷史了嗎?你會説有,但你必須承認這樣的人越發地少了……8月7號立秋,向來我們有立秋節氣“啃秋”的習俗,即在立秋之日啃吃西瓜,意用西瓜啃去餘夏暑氣,啃下“秋老虎”,迎接涼爽的秋季。但今年我自己家就沒有“啃”瓜,甚至,我是在立秋當天才知道有這個習俗的!不想説“悲哀”這個詞,但確實有很多無奈吧!

前些日子又聽聞韓國要將“風水”申請為他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貼吧內自然是譁然一片,韓國,你已經不是一次企圖竊取我們的東西了!但我們在指責韓國的強盜行為的同時有沒有想過這一切是為什麼?如果我們一早就已經將這些申請了、保護好了,他韓國還能有可乘之機嗎?難道真的要等到那麼一天,端午節不是我們的了、漢字不是我們的了、中藥不是我們的了、風水不是我們的了……我們一回首發現那些曾經屬於我們的東西不再屬於我們的時候才恍然大悟嗎?亡羊了還補的了牢嗎?我是很想平靜地寫完的,但到了最後這邊自己又有些憤慨了,因為韓國,更因為我們自己!

非物質文化遺產啊,幾百年流傳下的東西能毀在我們手裏嗎?

傳統文化實踐心得 篇9

傳統文化是文明演化而匯合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文化,是各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現。從我們流入炎黃子孫的血液的時候,我們就肩負了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使命,我們無時無刻不受着傳統文化的薰陶,從牙牙學語時期,説出一句完整的家鄉方言;從學習握筷時期,獨立夾起一塊菜餚;從學習詩詞時期,能背誦一篇完整的詩詞。我們無時無刻都在用我們的行為告知着大家,我們在傳承着我們的文化。但是隨着我們的成長和科技的日益發展,我們接觸到越多的外來文化,當時學習了十八般武藝的孩子們如今卻都丟掉了自己的愛好與特長,樂器早已蒙上灰塵,彈不了一曲高山流水,身體也早已僵硬,舞不動一曲驚鴻舞。他們轉身一變成為了低頭族,刷着抖音,玩着嬉戲。七夕節火不過情人節,大家只知道送玫瑰以表情義,卻不知道送梳子更寓意白頭偕老,端午節被韓國申遺勝利,茶文化起源於中國但日本茶更著名於世界……作為一名酷愛傳統文化的高校生,我選擇了薪火相傳實踐隊,我想盡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來守護我們的傳統文化。

在這次寒假實踐活動中很榮幸我被選為隊長,想要精彩完成任務的我忽然感到壓力很大,每一次會議前仔細做好功課,統籌支配隊內分工是我應盡的職責。為了更好的支配任務,我將我們的隊伍分成了三個組:祕書組、宣揚組、組織組,每一組都有相應的任務。我本以為只要做好分工就可以了,但慢慢我發覺許多工作看似簡潔但是支配起來會有許多細枝末節的事情顧及不到致使我手忙腳亂。其中,設計調查問卷環節讓我記憶猶新,隊員們的奇思妙想、思維方式的不同,讓我一剎那眾口難調,最終經過一週的激烈探討,隊員們共同製成了一份令人滿足的調查問卷。接下來就是發放問卷了,看似簡潔的步驟在實際操作中讓我頓覺掉以輕心,天氣寒冷、遭受拒絕、心態急躁,這一道道關卡時刻提示我們實踐的.意義在於持之以恆、在於堅決信念。實踐的過程中我們努力着,即使偶然遭受拒絕也能微笑着迴應;我們欣喜着,看着隊員們接連完成任務,心中蜜糖般的喜悦。

聞名作家北島曾經説過,“不懂得傳統的人正如沒有地圖的旅行者,不行能遠行。”,當下,處於時代節點的我們回望着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絢爛文明,更應當弘揚我們的文化自信,讓傳統文化的精髓深化到我們的血脈和呼吸中。泱泱大國,赫赫華夏,我們不僅有傲人的傳統文化,還有日益發展的科技創新,這次實踐活動讓我意識到,如今的科技發展與傳統文化並非一對反義詞,當我們在發展道路上用科技這把利劍乘風破浪時,也別忘了傳統文化地引領驅動。我們都應當明白,對於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可和發展,是一個民族團結的根本、自信的來源,提升傳統文化地傳承意識,是一項長久且深化的任務。

傳統文化實踐心得 篇10

我是一名中學生,我認為,傳統文化的實踐是我們中學生走向社會,走向國家,走向人類社會的一種認識與思考。

通過實踐活動,不僅可以增強學生體質,培養他們團結合作,勇於拼搏的精神,而且還可以通過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在這次社會實踐中,我們學習到很多在課堂上和書本上根本學不到的知識,受益匪淺。打工不僅可以使我們提高各方面的能力,而且使我們體驗社會,開闊視野,增長才幹,為今後我們就業與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礎。我在實踐的過程中,也發現了不少問題,自己的社會經驗缺乏,等等。我決心在這些方面有所突破。

我想通過實踐活動,找出自己的不足,在今後的學習、就業等方面有更大的突破。通過這次的社會實踐活動,我不僅增長了才幹,鍛鍊了能力,增進了與他人之間的感情,更重要的是檢驗了我的能力水平,併為我今後的.學習生活積累了一些寶貴的經驗和知識。我相信,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我會積極的參加各種實踐活動,將學到的理論知識用到我的學習和生活當中去,做一名對社會有用的人。

傳統文化實踐心得 篇11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古人説,“志不立,如無舵之舟,不銜之馬,無頭蒼蠅,無頭蒼蠅”,這是古人的一個真理。

在我國古代,古人的智慧無處不在,只有不斷學習,才能使自己成為一個智力比較強的人。而現在社會上,有的人在學習,有的人在思考,有的人在學習,有的是在思考,有的是在學習中學到知識。古人在學習中,學習是不斷充實智力和加強修養的結果,只有這樣,學到的知識才能得到應用。學習的道路上,有的人能不斷地挑戰自己,戰勝困難,使自己的智力和修養不斷得到提高。所以説,古人的學習態度是成功的重要保證。學習對於一名大學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而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事情需要自己去做。而我就是在這時才真正意識到這一點,也才會去思考如何把學習搞上去。學習不能只靠死記硬背,更重要的是要理解,而不是死記硬背。所以説,學習對於我們來説,並不是簡單的學知識,而是一個長期的積累過程,一個終身學習的過程。這次學習的內容有很多,但也很多……在此我就簡單談談幾點我的一些學習體會。

首先,我明白我們學習是為了自己,我們的'學習不僅僅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我們自己,所以我們應該在學習的過程中,認真思考自己的學習是為了什麼,為了學習的方向、方法、措施以及怎樣做才能夠更好地適應社交能力,才能夠更好地服務社區居民。

其次,我們要在學習中,認真思考,不斷提出新的問題。不要為學習而學習,要在思考中創新,在創新中進步。

第三,我們應該要有良好的學習心態,不要總是抱怨學習的辛苦,不要因為辛苦而抱怨學習的枯燥。其次,學習的目的也不能僅僅為了學習而學習,要在學習的過程中去積累,去提高。所以,我們應該認真思考,為了實現我們的目標,我們應該努力學習。

最後,我們不僅僅僅要努力學習,還要不斷的去提高自己的知識與素養,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提高自己在社會上的競爭力。在此我要感謝學習了古人的學習,感謝古人的努力,感謝古人的堅持。

傳統文化實踐心得 篇12

今年寒假期間,進行了“愛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社會實踐。活動中,採納“點面結合”,即選取典型項目踩點的方式深化學習和了解了xx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和傳承、愛護現狀,並在高校生及其他各類人羣中宣揚了愛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同物質文化遺產一樣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珍寶,而相對於物質文化遺產而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別性在於它不是實實在在的物質實體可以以一種固定的形態被保存下來。它只能存在於人們的意識中,其傳承載體只能是人,而這無疑增加了它的傳承難度。

在現代文明的衝擊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愛護和傳承正面臨着極大的困難。諸如蘇繡、香山幫建築營造技藝、御窯金磚等,其在現代社會中的應用價值與其愛護與傳承所需花費的人力、物力、財力在某種程度上並不成正比。為愛護人類寶貴的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呼籲中國藝術探討院以及其他各有關單位為探討和愛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展相關的工作,重點深化到具有悠久歷史和文化傳統的地區!xx擁有豐厚的文化底藴,在這片土地上有着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古梅山、老街歷史、山地漁獵文化、稻作文化、新化山歌、舞春牛、手獅舞、抬故事、梅山儺戲等藝術……數不勝數,不得不令人驕傲。但另一方面,xx地區的大部分人們對自的非遺瞭解的並不是很深。

由此我們想到,何不在高校生及其他一些社會羣體中宣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光輝歷史和愛護現狀從而激發公眾的愛護熱忱呢?這將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活動目的:

1、構建和諧社會、培育民族精神、建設先進文化、全面推動文明對話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愛護的現狀與發展問題,深化相識它的概念內涵和獨特價值!

3、瞭解非物質文化遺產愛護的基本方法及其傳承規律,總結非物質文化遺產愛護的各種實踐問題!

4、引起全社會的關注,讓大家瞭解非物質文化當前的發展狀況,呼籲大家(特殊是高校高校生)加入愛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隊伍中來!

5、利用高校生的獨特視覺角度,挖掘非物質文化遺蹟,尋訪先輩蹤跡,瞭解先輩的生活意識形態,引發對傳統文化走向的思索,甚至是對人類文明發展的探究!

活動成果:

1、活動激發和體現了公眾的民族精神和民族驕傲感。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整個中華民族的珍貴財產,我們的活動旨在探究非遺有效的愛護、傳承機制,宣揚愛護和繼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激發公眾的愛護意識。活動過程中,公眾在不同程度上表現出了對蘇州非遺的熱忱和劇烈的民族驕傲感,我們為擁有這些璨燦的文化遺產而傲慢。

2、活動中我們深化學習和了解了xx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愛護的現狀以及它的獨特內涵。

目前,xx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愛護狀況不容樂觀,公眾對於婁底非遺的關注度不高。前面説到非遺的的傳承載體只能是人,而對於眾多古老的技藝,並不是很簡單就能學會並且學成後相對一些賺錢較快的工作也有其弱處。所以很多年輕人不情願花時間和精力去學習。另外它的傳承方法一般都是由老藝人授徒,傳承效率不是很高。

另外非遺之所以能被這樣愛護是有其獨特的價值和內涵的。百年來業餘生活的方式,已經在無形之中打上了婁底獨特的烙印。這些一旦失傳,損失將是巨大的。

3、關於非遺愛護的方法和規律總結。

活動中,通過資料我們瞭解到目前由國務院文件提出的非遺愛護的十六字方針:“愛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

由這十六個字可看出,非遺急需的是搶救其次是愛護,這些古老技藝,少一樣就沒一樣,不抓緊搶救就很有可能失傳!另外傳承的同時也要尋求發展,以更好地生存下去。但是我們也必需知道,但凡此類愛護都是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的,而對於大部分付出這些投入的單位也好,個人也好,其目的不僅僅是單純的非遺技藝得以傳承,而是他的經濟利益是否值得那樣的投入?其次,人們都是愛追求現代化的、更舒適的生活的,而一些非遺項目能否與現代化的生活環境相契合?

通過幾天的活動以及一些資料並結合自己的思索,我提出以下幾點對非遺的愛護上的建議:

第一、首先要在公眾中宣揚非遺的基本學問,要讓人們從而相識到非遺對於民族的重要性,從而激發人們對非遺的認同感。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非遺歷經幾百年已經有了民族的根基,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身份證。

詳細的我們可以常常搞一些活動,如傳統戲曲節目進社區、進校內,非遺作品展覽之類的,當我們從自己身邊的非遺中看到自己先輩的身影,並聯想到自己時,莫非我們不會為自己是中國人,擁有這樣的傳統文化而驕傲嗎?我信任一旦有了這樣的`認同感大家就會自發地為愛護非遺盡一份力。愛護非遺是要有肯定的民眾根基的,並不是光靠一個傳承人、一個愛護單位就能做好的。

其次、“教化要從娃娃抓起”,非遺的愛護也與此有相通之處,我想從小就起先教化孩子關於非遺的學問無疑是有好處的,因為終歸他們是要擔當起愛護非遺的重任的啊!就好比現在一些國小課程中開設了京劇課,孩子們從小就接觸、瞭解了,長大了自然會在不知不覺中有了對京劇的愛護熱忱。

第三、國家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雖然目前我們已有了一些相關法律法規,但借鑑一些國外好的政策來完善自己還是有好處的。

第四、對非遺傳承人及一般藝人提高待遇,比如在日本,對國家級的藝人每年都會撥放相當數目的扶助金以供他們用心磨練技藝和培育傳人。這樣,藝人們有了客觀的收入後自然能心無旁騖地欠薪鍛鍊,發揚非遺技藝。另一方面,就目前來看,傳統的“師傅帶徒弟”的傳承方式效率不是很高,可否擴大規模,“批量”式培育藝人呢?

第五、非遺項目在傳承的同時也應當也所創新,在繼承傳統項目的同時開發新的發展方向,以有利於自身的生存。但須要留意的是,創新的同時也不能丟了傳統,創新更多的是方法而非目的。

以上只是我個人的想法,還有很多的不成熟的地方。

活動後記:

一個星期的活動讓我學到了許多,我為我們有這樣絢爛而光輝的文化遺產而驕傲,但同時也為它們艱難的境況而揪心,祖宗留給我們的財產我們沒有理由丟掉。

非遺是一個民族文化內涵的最佳體現,而當我們盲目追逐外來的一些簇新的文化如聖誕節等等,我們慢慢冷落了我們自己的,傳統的東西。誰還會想到我們過端午節的意義?僅僅是去超市買一些速凍的粽子吃了意思一下嗎?會有人再慎重其事地親自包了粽子並聯想到我們的屈原、我們泱泱大國的悠悠歷史了嗎?你會説有,但你必需承認這樣的人更加地少了……8月7號立秋,一直我們有立秋節氣“啃秋”的習俗,即在立秋之日啃吃西瓜,意用西瓜啃去餘夏暑氣,啃下“秋老虎”,迎接涼快的秋季。但今年我自己家就沒有“啃”瓜,甚至,我是在立秋當天才知道有這個習俗的!不想説“悲傷”這個詞,但的確有許多無奈吧!

前些日子又聽聞韓國要將“風水”申請為他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貼吧內自然是譁然一片,韓國,你已經不是一次企圖竊取我們的東西了!但我們在指責韓國的強盜行為的同時有沒有想過這一切是為什麼?假如我們一早就已經將這些申請了、愛護好了,他韓國還能有可乘之機嗎?莫非真的要等到那麼一天,端午節不是我們的了、漢字不是我們的了、中藥不是我們的了、風水不是我們的了……我們一回首發覺那些曾經屬於我們的東西不再屬於我們的時候才茅塞頓開嗎?亡羊了還補的了牢嗎?我是很想安靜地寫完的,但到了最終這邊自己又有些憤慨了,因為韓國,更因為我們自己!非物質文化遺產啊,幾百年流傳下的東西能毀在我們手裏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zuowen/650wy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