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作文 >

保護傳統節日的演講稿(熱門)

保護傳統節日的演講稿(熱門)

演講稿是為了在會議或重要活動上表達自己意見、看法或彙報思想工作情況而事先準備好的文稿。在現在的社會生活中,演講稿應用範圍愈來愈廣泛,演講稿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保護傳統節日的演講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保護傳統節日的演講稿(熱門)

保護傳統節日的演講稿 篇1

同學們:

大家好!

端午節,現在作為我國的法定節日,這充分證明白我們越來越重視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了。

眾所周知,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

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酒,賽龍舟這些活動曾經是端午節最受歡迎的活動,然而隨着時代的變化、社會節奏加快、外來文化的入侵,中國人民不再眷顧流傳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了,而是把重點放在“聖誕節”“愚人節”這樣的節日中,面對這樣的形勢我們感到哀痛,於是便有了端午節是否不再姓“中”這樣的疑問。

正值我們還沉醉在西方節日的歡聲笑語中時,據牢靠消息稱,“亞洲一個國家正在預備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端午節為其文化遺產,現在端午節已被列入國家遺產名錄。”

聽到這個消息,中國人民除了驚異只有尷尬,這不僅僅是一個傳統節日的得失,不僅僅是少了一些慶祝活動。

更重要的是,這是一個傳統的中國節日,文化內涵豐富,保留了華夏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每過一次傳統節日,就是中華民族分散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強和洗禮,如今,這個擁有那麼多年曆史的傳統節日,眼看着即將成為他國的國家遺產,我們會有多麼尷尬?

不用説,這些年來,中國的傳統節日,好像總是離不開吃。端午節吃粽子,清明節吃青菜團,元宵節吃湯圓,中秋節吃月餅,春節更不用説了——大魚大肉讓你吃到不想吃。

農耕社會對飢餓的恐驚形成了中國傳統節日中最獨特的習俗——吃。滿意了温飽需求的人們正在奔向全面小康,什麼時候吃都可以,傳統節日的吸引力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

在傳承傳統文化方面,我們守着“聚寶盆”卻不擅長愛護和挖掘。比如繁體字,當代青年有多少人熟識並會使用繁體字?你不懂文字怎麼能理解古代文化呢?另一個造紙的例子,中國的造紙工業是傳統手工業流失的結果,很多高質量的紙到日本或韓國購買,他們不僅繼承了我們傳統的造紙技術,而且有了新的進展。

以端午節為例,它已經融入到各個周邊國家的.文化中,形成了獨特的生命力。在韓國,端午節被稱為輪渡節,這是一個在插秧後祈求豐收的節日。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中國人注意創新,但往往簡單忽視對傳統的堅持,文化的缺失必定會導致精神上的斷層甚至扭曲,而這種斷層又會給精神文明帶來什麼呢?

俗話説: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日,如何愛護和傳承我們的傳統文化,明顯是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外國節日的興盛與傳統節日的衰落形成鮮亮對比,凸顯出這一問題的緊迫性。

事實上,不僅是傳統節日,中國民俗文化的生存環境也正面臨着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的挑戰。

一些西方發達國家憑藉其強大的綜合國力、先進的科技手段和發達的文化傳播手段,樂觀傳播西方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對包括中國在內的進展中國家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生態造成了肯定的衝擊。

中國傳統節日豐富多彩,文化內涵豐富,保留着人類獨特的文化記憶。我們必需敬畏和重視祖先製造的歷史文化遺產。

我們是中華民族的棟樑,中華文明需要我們共同的傳承。同學們,不要冷落中國自己的傳統節日,讓華夏文明在中國徹徹底底的紅起來吧。

感謝大家!

保護傳統節日的演講稿 篇2

尊敬的老師同學們:

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下面列舉的這些節日,無一不是從遠古發展過來的,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裏,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

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滲入到社會生活的過程。它和社會的發展一樣,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我國古代的這些節日,大多和天文、曆法、數學,以及後來劃分出的節氣有關,這從文獻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書》,到戰國時期,一年中劃分的二十四個節氣,已基本齊備,後來的傳統節日,全都和這些節氣密切相關。

節氣為節日的產生提供了前題條件,大部分節日在先秦時期,就已初露端倪,但是其中風俗內容的豐富與流行,還需要有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最早的風俗活動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關;神話傳奇故事為節日憑添了幾分浪漫色彩;還有宗教對節日的衝擊與影響;一些歷史人物被賦予永恆的紀念滲入節日,所有這些,都融合凝聚節日的內容裏,使中國的節日有了深沉的歷史感。

到漢代,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都已經定型,人們常説這些節日起源於漢代,漢代是中國統一後第一個大發展時期,政治經濟穩定,科學文化有了很大發展,這對節日的最後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

節日發展到唐代,已經從原始祭拜、禁忌神祕的氣氛中解放出來,轉為娛樂禮儀型,成為真正的佳節良辰。從此,節日變得歡快喜慶,豐富多采,許多體育、享樂的活動內容出現,並很快成為一種時尚流行開來,這些風俗一直延續發展,經久不衰。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歷代的文人雅士、詩人墨客,為一個個節日譜寫了許多千古名篇,這些詩文膾炙人口,被廣為傳頌,使我國的傳統節日滲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賞。

保護傳統節日的演講稿 篇3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中國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它們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歷史文化長期積累和凝聚的過程。下面列出的節日都是從古代發展而來的,從流傳至今的節日習俗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古人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

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逐漸完善、逐漸滲透到社會生活中的過程。

它和社會的發展一樣的,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發產物,我國這些古老的節日,大多數和天文,曆法,數學,以及後來劃分出的節氣有關,這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書》,戰國時期,分為24節氣,已基本齊備,後來,後來的傳統節日,和這些節氣密切相關。

節氣是節日產生的前提。節日大多出現在先秦時期,但民俗內容的豐富和流行仍需要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

最早的風俗活動與原始崇拜和迷信禁忌有關。神話傳説為節日增添了一絲浪漫;還有宗教對節日的衝擊與影響;一些歷史人物被賦予了永恆的紀念意義,並滲透到節日之中。所有這些都融入了節日的內容,使中國的節日具有深厚的歷史感。

到了漢代,中國的主要傳統節日已經定型,人們常説這些節日起源於漢代,漢代是中國統一後第一個大發展時期,政治經濟穩定,科學文化有很大的發展,它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社會條件的最終形成。

節日發展到唐代,已從最初的`祭祀、禁忌神祕的氣氛中得到解放,變成娛樂禮儀型,成為一個真正的節日。

從此,節日變得歡快喜慶,豐富多彩,許多體育、享樂活動出現了,並很快成為一種流行時尚,這些習俗不斷髮展,經久不衰。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歷代的文人、詩人,為一個個節日譜寫了許多千古名篇,這些詩膾炙人口,被廣泛傳播,因此,我國的傳統節日滲透了深厚的文化背景,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賞。

保護傳統節日的演講稿 篇4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上午好!

今天我國旗下講話的內容是《瞭解傳統節日,熱愛中華文化》。

中國是一個地域廣博的國家,廣袤的地界不僅給我們帶來了不一樣的自然景色,也為我們展現了不一樣的人文風光。有眾多民族組成的中國就連傳統的習俗都是如此豐富多彩。

相信大家一定還記得“冬至“這個節日,冬至是一年之中白晝最為短暫夜晚最為漫長的日子,它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同時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説法,宮廷和民間歷來十分重視,從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動。《周禮春官·神仕》就記載道:“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這樣做的目的在於祈求與消除國中的疫疾,減少荒年與人民的飢餓與死亡。到了唐宋時,以冬至和歲首並重。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祝往來,一如年節。“

對於冬至,蘇州一直延續古時候的傳統,“冬至大過年“這一説法在蘇州人心中根深蒂固。所以在冬至這一天,蘇州人就會一大家子圍坐在一起,斟上冬釀酒,煮上餛飩,有説有笑的過一個温暖的冬至,在冬至夜飯的餐桌上一定不會少了滷菜,俗語有云:有得吃,吃一夜;嘸不吃,凍一夜。即富裕之家要吃一夜,貧困之家只能乾坐着凍也要凍一夜。人們不甘心凍一夜,想吃一夜,所以就喝酒、買滷菜吃。

這可以説是南方人的冬至夜,那麼北方人的.冬至就沒那麼隆重了,北方人並不過冬至夜,而是過冬至,在那一天北方人會吃一碗餃子,因為餃子的形狀類似耳朵,吃了餃子,耳朵就不會被凍掉了。

説完了剛過去不久的冬至,再來説一説即將到來的春節吧。對於春節,南方和北方的差別也很大。

春節從臘月二十三日開始,一直延續到正月十五。在春節時,家家户户都會對家裏進行一次大掃除,意味着“辭舊迎新“,南方人喜歡在門上貼上“福“字和春聯,北方人除了春聯外,還會在窗户上貼上剪紙窗花。到了除夕,大家圍坐一起吃一頓團圓飯,長輩會給家裏的小輩一份壓歲錢,聽着窗外的鞭炮聲,看着春節聯歡晚會,雪白的冬天也染上了喜慶的紅色。

南北方的除夕較為不同的是對於小年的理解,南方人通常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年夜“,而北方則是將臘月二十三日成為“小年“,在這一天需要“祭灶“,北方人會煮好麻薯,供奉給灶王爺,因為在這一天灶王爺會上天向玉帝稟報人間的事情,為了讓灶王爺不要胡説,能夠説些好聽的話,人們就用又甜又黏糊的麻薯糊住了灶王爺的嘴。

保護傳統節日的演講稿 篇5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近年來,隨着全球化的高速發展和人們對娛樂生活的需求的提升,“韓流”、“日流”作為一種文化現象迅速在中國崛起,其迅猛的來襲與滲透,不僅主導了我國影視業文化等的發展,也影響了人們的思維方式。越來越多的人成為了“日飯”、“韓範”,成為了這種新興文化的追捧者和擁護者,而許多我們自己的文化瑰寶在逐漸湮滅,這些人卻絲毫不知。倘若這種文化潮流如此駕駛不斷擴大下去,遲早有一天,我們的娛樂文化中將再不見一絲自己的特色,人們的思維、行為方式將徹底改變。

是什麼,導致外來文化順利侵襲,並且,從某種意義上來説,取代了傳統文化在主流社會中應有的地位?是因為它們“時尚”,它們“流行”,它們為人帶來“潮流青年”的標誌?還是因為在某些其擁護者的眼中,傳統文化太“俗套”,已經“過時”了,配不上他們追趕新風尚的匆匆步伐?追根到底,使這些人對文化,尤其是對傳統文化的認識不到位,不理解繼承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失去了對傳統文化的堅守。

然而,堅守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保留自身特色的基礎,是一個民族不被全球化的洪流所淹沒、不被文化入侵所同化的根本,也是一個人不忘根的底線。現今世界,信息通訊如此發達,人們很容易便可以對世界另一端的文化習俗瞭如指掌,因新鮮感而為之痴迷,甚至將其作為自己所追求的文化宗旨,而忘記自己本應代表的東西。不堅守傳統文化,在外來文化潮流的衝擊下,便等同於主動放棄了自己的文化屬性和偉大的文化寶藏,便等同於淪為世界文化融合中一顆隨波逐流、人云亦云的棋子。試想,如果身為一箇中國人卻毫不瞭解自己的文化,説外語,着洋裝,慶祝着洋節日,宣揚着他國精神,他談何對得起自己全身流淌的炎黃血脈?不堅守,只會在文化衝擊之成為一隻毫無方向的沒頭蒼蠅,到頭來成為文化交流中可悲的`犧牲品。只有堅守傳統文化,我們才能不忘本,才能活出民族特色,讓自己的文化瑰寶閃爍出耀眼的光芒。

同時,只有堅守傳統文化,才能將其源源不斷地傳承下去,讓我們的子孫後代感受到它的魅力。我國有五千年卷帙浩繁的傳統文化積累,千年前的金戈鐵馬,百年前的琴棋書畫,一亭一景一詩一韻中滿載的是祖先的智慧,將我們星火相傳的文化繼承併發揚下去是每個中國人必須承擔的歷史使命。四大文明古國中,只有中國文化不曾間斷地流傳至今,正是因為每朝每代都有堅守傳統文化的人。宋元時期,北人南侵之際,中原人被迫大規模南遷,他們翻山越嶺,忍辱負重,四海為家,卻始終保持着自己的傳統。正是他們的堅守,給南方帶來了先進的文化,擴大了中華的版圖,也使中華文明沒有就此中斷。古人尚能如此,如若傳統文化斷在了我們手裏,我們不應該感到羞愧嗎?

保護傳統節日的演講稿 篇6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們作為這條河孕育出的子孫,是否還堅守着她名為“文化”的江水,是否還保持着我們作為“龍的傳人”的驕傲?

每個人,都有義務,有能力傳承我們的文化。民國政界名家吳國楨,於暮年在美國完成了《中國的文化》一書,雖然那時,他早已過了年少氣盛的`年齡,甚至身在異土,但他心在中華,還有着拯救中華傳統文化的信念,所以能夠著成這本簡單易懂,卻又不失科學性與深刻道理的名作。可見,無論年齡與地位,無論家世如何或者身在何方,只有你有一顆熱愛文化的心,都能將文化傳承甚至發展下去。

堅守傳統文化也是意義重大的。不僅要從個體努力,也要從政府,從國家,保護這一文明的領土不再受任何玷污。韓國,是申遺大國之一。零五年,在端午節申遺中,我國落敗;後來,他們提交了“風水”的申遺書;現在,他們又將目光落在了“火炕”上。越來越多的傳統文化披上了別國的外衣,成為他人的遺產。若再這樣下去,我們的子孫回首,只能看見一片冠着其他名稱的歷史。文化對一個國家來説,是區別於其他地區的民族精神的體現,是代表它千年歷史的結晶。若一個民族失去了文化,人民也將無法在世界中找到自己的歸屬。由此可見,傳統文化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

保護傳統文化,已是迫在眉睫的緊事。傳承至今的工藝與習俗,都是千百年煉出的精華,無論失去哪個,都會給我們帶來不可彌補的巨大遺憾。現在,愈來愈多的人意識到了它們的重要性,也開始着手去保護。為學生開設講座和課堂;給節日設立假期;通過網絡為將失傳的工藝尋找繼承人……。我們應盡一切努力,去保護流傳下來的文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zuowen/ldow2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