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作文 >

【精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作文集合5篇

【精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作文集合5篇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信息。怎麼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優秀傳統文化的作文5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精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作文集合5篇

優秀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1

有人説,中國古代的東西是全對的,有人説中國古代的東西是半對的,甚至有人説,中國古代的東西是全不對的。我市第二種意見,但我認為,只有一樣不對。那就是武術。我們不談武術,談的是其他對的。

一般來講,人們批評的只是這幾個方面。有人説,中國古代的教育太死板;有人説,中國對婦女不公平;有人説,中國古代的科學不發達;有人説,中國太迷信;甚至有人説,中國古代的閉關鎖國,才導致現在的落後。我認為,這些不是錯的,而恰恰是對的。

洋鬼子信的布爾什維克、馬克思等人,他們並不和其他的歐洲人有什麼不同。中國近代著名學者辜鴻銘説,歐洲人是不道德的,這完全正確。在中國,封建、資本、共產,亂七八糟的主意哪個都好,只是中國人的文化是千年不變的。經書流傳五千年,胡適(陳)獨秀毀一旦。中國人很講禮貌,重禮節、面子,這都是由經書傳下來的。

中國的落後,並沒有什麼可惜。西方的科學都是偽進步。西方人因為本質是不道德的,但我們中國人不是。洋鬼子沒有倫理道德,所以他們無權影響中國。

摘錄辜老先生的春秋大義一段:“首先,我們來談談中國的語言。中國的語言也是一種心靈的語言。一個很明顯的事實就是∶那些生活在中國的外國人,其兒童和未受教育者學習中文比成年人和受過教育者要容易得多。原因在於兒童和未受教育者是用心靈來思考和使用語言。相反,受過教育者,特別是受過理性教育的現代歐洲人,他們是用大腦和智慧來思考和使用語言的。有一種關於極樂世界的説法也同樣用於對中國語言的學習∶除非你變成一個孩子,否則你就難以學會它。

其次,我們再指出一個眾所周知的中國人日常生活中的事實。中國人具有驚人的記憶力,其祕密何在?就在於中國人是用心而非腦去記憶。用具同情力量的心靈記事,比用頭腦或智力要好得多,後者是枯燥乏味的。舉例來説,我們當中的絕大多數兒童時代的記憶力要強過成年後的記憶力。因為兒童就象中國人一樣,是用心而非用腦去記憶。

接下來的例子,依舊是體現在中國人日常生活中,並得到大家承認的一個事實——中國人的禮貌。中國一向被視為禮儀之邦,那厶其禮貌的本質是什厶呢?這就是體諒、照顧他人的`感情。中國人有禮貌是因為他們過著一種心靈的生活。他們完全瞭解自己的這份情感,很容易將心比心推己及人,顯示出體諒、照顧他人情感的特徵。中國人的禮貌雖然不象日本人的那樣繁雜,但它是令人愉快的。相反,日本人的禮貌則是繁雜而令人不快的。我已經聽到了一些外國人的抱怨。折衷禮貌或許應該被稱為排練式的禮貌——如劇院排戲一樣,需要死記硬背。它不是發自內心、出於自然的禮貌。事實上,日本人的禮貌是一朵沒有芳香的花,而真正的中國人的禮貌則是發自內心、充滿了一種類似於名貴香水般奇異的芳香。”

中國對婦女的問題一直是世界聲討的事情。就這個問題,辜老先生就發表過言論:“女人難以駕馭,所以必須給予限制。孔子曾經説過:‘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也許有人會拿出來其他的證據,但是這些證據中的“證據”部分大多是語助詞。

科學的問題,應該説,洋鬼子切實應該讓我們學習,但不代表中國古代沒有科學。最重要的成果就是陰陽學。陰陽學,其實就和洋鬼子的物質學是一回事。

至於閉關鎖國,那是最後一項。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就可以證明:中國派遣的第一批留學生在美國把辮子剪了,長袍脱了,回來不得造反哪!這種情況,不閉關能行麼?

優秀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2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或許,那古老的鐵血丹心的生活早已駕着歷史的戰車悄悄逝去,但是,負載其上的中華民族燦爛而輝煌的傳統文化,是否也一去不復返?

春花秋謝,雁陣南移華夏民族從歷史的硝煙中一路走過來,她徘徊於“秦時明月漢時關”的古長城前,縱橫於大唐盛世的舞榭歌台之上可悲的是秦淮河的水太冷,北方大漠的鐵騎太硬,晚。

清末朝的統治者太軟弱,西方侵略者的槍炮太利,風風雨雨,悽悽慘慘慼戚的近代民族史化為無數仁人志士的花塚,懷抱傳統經典,胸懷文化末節而含恨長眠!

時至今日,遠去了刀光劍影,逝去了血雨腥風,安詳的太平盛世似乎也成為傳統文化的守墓者與送終人先不説麥當勞文化在神州達地氾濫成災,法蘭西的名貴香水迷失了多少青春年華,英吉利的流行樂瘋狂席捲樂壇,還有日本的動漫腐化我們的青少年,單是那情人節朦朧的月亮,也比七夕的動人故事更煽情,比中秋的團圓之月更美麗

難道,藴育了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已行將就木,奄奄一息?如果是那樣,在傳統文化被遺忘西化之日,也是華夏民族滅亡之時這並不是聳人聽聞,一個民族的立足根本便是他們優秀的傳統文化,這是深深融於我們每個人血液中的精髓,是民族興旺國家富強的不竭動力

欣喜的是,近年來掀起的國學熱,古典文化研究熱讓我們看到了希望,沉淪於歷史長河深處的文化經典開始浮現於人們面前于丹的論語“心得”,將孔子的思想精華用美麗易碎的語言編織成現代人心靈的搖籃;易中天以幽默調侃的'話語演繹了一部部超現代的《史記》、《三國》??片片感人,劇劇精彩且不説功利主義的解説違背了嚴肅的學術研究,但究其對傳統文化傳播的貢獻卻是難以估量的

孔子不是于丹一個人的聖人,而是我們每個人心靈的守望者;“三國”也不是易中天一個人的獨角戲,而是我們每個華夏兒女心馳神往的美麗傳説傳統文化的迷失與復活,將見證我們古老民族的崛起與復興

“盛世歌者蕭條人,悵望千秋一掬淚”,讓我們守望心靈的文化淨土,駕起歷史的罡風,仰天長嘯,看巨龍騰飛!

優秀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3

一首悠揚的曲子響起時,又一下子牽動了我的心——曾記否,當年年輕貌美的外婆 在那片廣闊的天地間放聲高唱起那一支支美妙的山歌時,年少的我是如此歡呼雀躍而現在,我已經明白,早從那時候開始,就有一脈深遠的文化深深地植入了我的血液裏

外婆是土生土長的桂林人瘦弱的身材、瘦弱的肩胛、瘦弱的臉形,是典型的當地人的特徵可這片神奇的土地上,藴育了人們的靈性,這靈性全鑲進了那深邃的眼神裏它是源自人們的生命的尊重,對未來的憧憬

羣山連綿起伏,山麓下細水長流,遍地綠樹萬蔭、繁花似錦,這裏的人們,一心一意把自己掩藏在大山那深深地皺摺裏從春到夏,從秋到冬,默默地接受大山、小溪任意帶來的温存與粗暴,一代又一代

村子裏的人們不善言辭,白天逢人只會不太好意思地笑兩下,來相互問好男人從早到晚在田裏不辭辛勞地耕作,扛着鋤頭,捲起褲腳總有幹不完的活女人們就在家裏種桑養蠶,填補家用順着山腳一排延伸下去,對立的兩排房子就是這幾十户鄉親的家白牆、青瓦一切都是那麼的安靜和諧,水流的嗒嗒聲,懸飛的鳥鳴聲,一切又是這麼的清新自然

外婆喜歡唱山歌,整個村子裏的人都是彷彿只有在這個時候,他們全身上下所有的毛孔都立即通暢了,頓時感覺無比的暢快傍晚時分,人們手裏的活總算閒下來了他們走出家門,男女老少,在那一時刻都抖落了身上的那份拘謹,一切都動起來了村莊一下子熱鬧非凡青年男女們你一句來我一句都是唱的對他(她)的思念,架着竹筏,一前一後,男的在前面用長長的竹杆往後撥淺溪水底下的石子來身來向前,女的則坐在後面一邊痴痴地望着男子,一邊用手擊打溪裏的水山歌響亮動人,竟連羣山都彎下了腰,側耳傾聽成人們也有他們的唱詞,藉着山歌的調子,道出生活的甜苦交加的瑣事以及對今年糧食收成大豐收的期待“喂——”一聲幽揚的歌聲,便開始了對大山的所有對白黝黑的臉上笑着露出兩排潔白的牙齒,嘴巴慢慢張開——“李家的姑娘喂——嫁人了喂——”“今年的糧食大豐收了喂——”……一句一句,好像有唱不完的事,述不完的情經久不息的歌聲反覆不停的激盪沉默的大山堅定而有力,甚至是要穿越羣山,飛到未知的遠方老人們也耐不住性子,也斷斷續續的唱上兩句,神往地唱出曾經美好的回憶,還有田裏辛勤勞作後勝利的豐收小孩子不知道唱什麼,只是不停地哼着熟悉的調子,踩着石子在水裏不停地跑來跑去,高興得忘記了時間的存在而我曾經也是其中的一個,聽着大人們放聲盡情的歌唱,心裏充滿了形容不盡的喜悦

天漸漸地暗了下來,大山和遠方都只剩下隱約的輪廓,從水裏面瀰漫開來的水汽慢慢的模糊了大家的視野於是歌聲也慢慢地消停了,只是迴音還不時的耳邊響起一切又恢復了原樣人們悠閒地走回家休息,好像完成了一天的使命,他們便可以安安穩穩睡覺了,直到天明

……

外婆的一生就這樣平靜而熱烈的一路走來經歷過情竇初開的青澀、天真浪漫的愛情,雖然艱澀卻很温情的家庭這一切一如散落一地的珠子,全靠山歌這條帶子將它們一一串起來,陪伴外婆走過生命的一程又一程如今的外婆,像一隻燃盡的蠟燭,只剩下捻下最後一點餘温可即使是這樣,她也依然忘不了生命裏的熟悉的旋律,説話也是藉着調子因為只有歌聲才能將外婆內心所有的感情完全地表達

山歌,給了像外婆這樣勤勞樸實的'人們心靈上的鼓勵歲月,記錄着一代代人一路走過來經歷的辛酸與苦難我們的祖輩們就在這裏生長、繁衍、生根、死亡,究竟是多少輪迴,才變成了今天的這番模樣?只是山歌才能支撐着如水般柔弱的人們,而大山便是他們唯一的倚靠厚重的大山給予了人們對生命的執着,對未來的永不放棄的精神。

人世代代無窮己,我們更將經歷這歷史的迴音這脈自然的文化悠久的傳來,必將延綿不斷的傳承下去我們的祖先用他們辛勤的汗水澆灌着厚實的土地,用他們飽滿的激情吟唱着千古的傳奇

如今我的父輩們已走出了大山,離開了這曾經愛得深沉的土地即使周遭環境的一切都變得面目全非,可他們骨子裏流淌的血液沒變,它所凝聚的充溢着這樸實文化的堅定的力量,足以使他們保持心靈的本性,迎接未知的挑戰而我也是他們的下一代,身處異鄉的我,已經漸漸淡忘了那個年代鄉親們的模樣,但他們給我的影響必將會陪伴我走過一生,以及我身後的,世世代代

優秀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4

炊煙是什麼?

有人説,炊煙是一種源遠流長的文化;有人説,炊煙是種在屋頂上的精神的莊稼;有人説,炊煙是抓在天空手裏的小辮子;有人説,炊煙是一種樸素的記時方式;有人説炊煙是圍着鍋台轉的娘對野孩子的柔聲呼喚;有人説 。

我説,炊煙是一種能讓人感動得落淚的風物,正在馬不停蹄地消失……

城市裏,炊煙已然絕跡。沒有土灶,沒有柴草,沒有煙囱,哪有炊煙。廚房革命,革掉的自然是老掉牙的炊煙的命。人間煙火,不必炊煙。時代的推陳出新,似乎炊煙與繁榮水火不相容。

鄉村是炊煙的最後一塊領地。如今的鄉村,早已植入了城市的因子,舊貌換了新顏,去年的燕子輾轉歸來,居然“找不到北”,舊巢舊巢安在否?燕子難覓舊巢,歸人難覓炊煙。液化汽、沼氣和電,取代了土灶、柴草和炊煙。炊煙正在馬不停蹄地消失。

找一個晴好的冬日,我出發了。落葉樹光禿禿的,視野開闊,無遮無攔。我經過微綠點點的麥田,目極之處是地平線,地平線上是幾間老屋子,豎起一根煙囱,像桅杆一樣挺拔。早晨、中午和傍晚,煙囱分時段裊出一筆炊煙,藍得自在,藍得純粹,藍得無限透明。哇噻——

可是,這不可能。“實踐”等於“落空”,像是一塊滿懷試探性質的石頭拋進了無窮無盡的深淵。節節拔高(鱗次櫛比、日新月異)的.鄉村裏,炊煙稀罕得像出土文物似的。

我以一個詩人的浪漫,想象着無家可歸的自己,在鄉村,擇一高地,學習魯濱遜,以祖傳的勤勞和智慧,蓋一間土房子,砌一座土灶,煙囱通向屋外,撿來柴草,燒鍋做飯,炊煙像快樂的孩子樣在屋頂上一蹦三尺高……鍋裏煮着生活,煙囱裊起炊煙。我一個箭步,跑到屋外,如炬的目光貪婪地呼吸着久違的帶有草木氣息的微温的炊煙,他鄉遇故知一樣不能自已……

老實説,我被自己親手創造出來的炊煙征服了。

炊煙在我心裏裊出一筆葱蘢的詩意。

我對炊煙的理解超越了貧窮的侷限。我嗅見了萬千種氣息,温馨而甜暢的家的氣息。我心沉醉呵。

炊煙在我心尖上打上一個碩大的結……

也許,終有一天,我在課堂上講解炊煙時,費盡口舌,打盡手勢,孩子們仍然將頭搖成撥浪鼓,滿頭霧水的樣子讓我心焦。我靈機一動,置課堂教學常規於不顧,燃起一枝紙煙,注目淡藍的煙霧裊裊升起,聲情並茂地説,看,炊煙就是這個樣子!

優秀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5

沒有土地的滋養,就沒有了參天大樹,沒有底層堅固的地基,就沒有那高樓大廈,沒有中華傳統文化,就沒有現代文化的,繁榮發展。

近年來,有不少學生利用其寒假時間去參加傳統文化培訓班,他們的這一做法是值得肯定的,俗話説人不能忘本,我們現在所學文化,其根源都來自於傳統文化,所以我們應該繼承,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

繼承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世界上的每個事物都有其兩面性,我們的文化也不例外,傳統文化中有優秀的也有其不好的,部分,我們應該要學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把傳統文化中優秀的部分繼承並發展下去,作為學生的我們無時無刻不在接受,只有優秀傳統文化,學習古文,讓我們領略了古人的風采,學習歷史,讓我們瞭解了古人的偉大成就,古人們留下來的優秀文化遺產,是非常寶貴的歷史文化,它能夠豐富我們的生活,增強我們的精神力量,促進我們全面發展。

發展傳統文化,面向世界博採眾長,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化五千多年沉澱下來的,有其獨特性區域性,21世紀的現在,倡導和平與發展各國之間的友好往來,是促進國與國之間進步的一個途徑,所以我們應該把眼光放得更廣闊,更長遠,既要借鑑各國優秀傳統文化,也要爭做中外友好關係的使者,中華文化有其固有的'包容性,兼收幷蓄,所以我們更加要不斷促進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促進,共同發展。

立足於傳統文化,推陳出新,革故鼎新,隨着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文化也是其中的變化因素所以我們必須牢牢抓住傳統文化的根,在其基礎之上推陳出新,革故鼎新,使其順應時代潮流,現在傳統文化的氣息還隨處可見,春節貼春聯,守歲等悉數已深深烙在人們的心裏,在其基礎上,人們也在不斷的革新,讓新年更加的熱鬧,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魂,如果沒有傳統文化,就沒有現代社會文化的繁榮,所以我們必須牢牢抓住傳統文化這個基礎,在此基礎上不斷髮展,不斷創新。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魂,是現代文化繁榮發展的根基,傳統文化中優秀的成分能夠促進社會發展,請同學們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吧!

標籤: 精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zuowen/m5jo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