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作文 >

傳統文化作文[大全6篇]

傳統文化作文[大全6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相信許多人會覺得作文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傳統文化作文6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傳統文化作文[大全6篇]

傳統文化作文 篇1

如今相對開放的國際環境,使得各種地域文化交匯融合,過各種洋節日的中國人也越來越多,這使得中國的傳統節日漸漸地不被重視。現今保護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每個人肩負着的使命。

中國的傳統和文明需要傳承。這些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生存和發展的產物。現在的中國人,未來的中國人,若是無法瞭解自己的祖先和民族的發展,輕視這些傳統和文明,那麼這樣的中國人也就失去了屬於自己的特色。

中國的傳統節日和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形成的品性的緊密聯繫,也使得中國的傳統節日不容被西化。中秋節寄託了遊子對家的思念;端午節展現了耕作的勞動人民對豐收的喜悦;清明節表達了親人對逝去者的哀思;新年則體現了人民嚮往和平快樂生活的樸素願望。這些節日背後所存在的意義,是任何一個洋節日無法替代的。

因此,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提倡保護重視中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端午從原來沒有節假日變成了休假一天,電視媒體也日益加大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宣傳,提高人們的瞭解和重視程度。

在這個受到外來文化強烈衝擊的21世紀,我們太多地關注於西方萬聖節的南瓜;情人節的玫瑰;聖誕節的白鬍子老人。從而忽略了新年的“福”字,端午的艾草,中秋的月餅,對於我們每一箇中國人來説這都是一種本土文化的丟失,沒有了這些文化和傳統,我們也將丟失自己的`信仰,失去自己的特色。

身處於現今社會的我們依然要懂得不崇洋媚外的道理。外國的傳統和特色往往不適合擁有古老歷史的中國。就像君主立憲制不適用於中國;刀叉無法成為中國人吃飯的主要工具;直接的説話方式無法改變中國人的婉轉一樣,洋節日也不應該成為中國人的節日。

一個民族的傳統節日,是歷史文化在千百年里長期積澱和凝聚之後又經後人總結和實踐而成的,從種種節日風俗裏,後世的人們可以清晰地體驗到先民生活的歷史文化圖景。當承載着民族傳統文化的節日不再受重視,節日的文化內涵漸漸被遺忘,中國“文明古國”的盛譽也將不復存在。

我們需要加強對傳統節日的宣傳與弘揚,從自身做起,保護中國的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作文 篇2

作為生活在有着上千年曆史的中國的人們,我們從小便從各個方面受到傳統文化的薰陶。我也同樣接觸過傳統文化,並且在與其親密接觸的同時,還曾深陷其中……

那是七年級的一次開放性實踐課,剛剛踏進教室的門,一股清新淡雅的墨香撲面而來。看着桌子上鋪着的“文房四寶”,和粗細不一的畫筆,曾經學習國畫的經歷與記憶立刻湧上腦海,不由得生出懷念與些許興奮、甚至躍躍欲試。

開始上課了。我端坐在墨香環繞的教室裏,聽着老師説古論今般介紹國畫,心中的欣喜不減反增,那種渴望的心情也在平靜的心境中更加凸顯。

終於,可以開始創作了。我輕車熟路地把工具準備齊全,又將新筆用水泡軟,在硯台上輕輕颳了幾下,擠出多餘的水,便將筆尖伸向了濃墨。

觸碰到墨水的那一刻,我凝望着筆上的清水在黑墨中流淌而下,最終滴入硯台中央,悄悄濺起層疊波瀾,一時間如同靜謐黑玉的墨開始流動,在淺色的暈染下,彷彿陰鬱天空上的烏雲,翻滾着深淺不一的顏色,然而卻不像烏雲密佈時那樣的激昂、壓抑與熱烈,而是寧靜的,像一股清澈的泉水,讓心靈都為之平緩,緩慢地爬上纖細濕潤的筆梢,留下純粹的一抹黑色。

提起筆,順着內心早已勾勒成形的草圖,在光滑的紙上劃過,留下一道濕潤的墨跡,在白色中央向外暈開淺淺的墨,由極深的顏色,過渡為淺淺的青黛,再延伸為如水似的透明空靈的顏色,僅僅比潔白的宣紙深了分毫。再點開幾筆墨,再繪時不像方才那樣纏綿似的暈染,而是乾脆地留下純黑的色彩,像是文言文中“寒樹”陰影下最為茂盛的枝丫,背對陽光時不亞於枯枝殘葉殘存的深褐色。不斷地點墨,又或是加水,將山與叢林的形狀簡單地勾勒出來。

換了一根更細的筆,將筆蘸上青色,稍點水,又在紙上塗起來。原本與黛色不相上下的青,在清水的調和下淺了許多,壓抑的深色不復存在,僅留下淺淺的,老樹葉與羣山的顏色。再淡便是柳枝的色彩了。也許不那麼富有生機,但在微風吹動時纖弱的搖曳。一切都是淡雅與寧靜的樣子,定格在一片白色的天幕上,好像水與山相接之處,連天空也從蒼白,染上了峽谷深邃的色調。

即將結束,我的`目光集中在了陡峭的山峯旁,一處向陽的綠植上。將花青浸在水中洗滌掉沉靜,重新染上了一抹硃紅,點綴在綠植的一側。畫面好像多了些生機,連河畔的輕舟,都好像有了生命一般,在重巒之中,悠悠划動木槳,駛向遠方的鄉鎮……

這一次平靜的作畫,也就隨着下課而短暫結束了。我看着自己的畫,腦海中不住回放着那悠遠的場景,如同回溯到了真正的古代。傳統的意義,不僅僅是為了口頭上、筆下技術的傳承,更是為了能夠真正體會到,這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並於熱愛它的人,一同沉迷其中。或許,這才是真正的接觸與領悟傳承。

傳統文化作文 篇3

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我們身為中國人不僅應該學習優秀文化,還要傳承傳統美德。

中華上下五千年,通過這五千年的延續和發展,我國形成了泱泱大國的民族精神。我們也要學習這種民族精神。

我們中華文化亦稱華夏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化。

中國神話,中華文化與歷史的瑰寶,通過口耳相傳或書面文字記載等各種形式流傳在寓言,小説,宗教,舞蹈,戲曲中。某方面而言,上古神話會被假定是歷史真實的一部分。

中國人是“龍的傳人”。龍也是作為中華民族信奉的圖騰,龍身上寄予了美好的品質和神奇的`傳説。在龍的身上集中了人們美好的願望,也常把世間的傑出人物稱為人中之龍。

無論是什麼中華文化,我們都應傳承下去,從現在開始,"讀聖賢書,立君子品,做有德人。“要行得正,坐得端。”要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無私奉獻境界。努力學習優秀文化,傳承傳統美德。

傳統文化作文 篇4

春節 我感興趣的傳統節日中最喜歡的是春節,因為它是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在農曆正月七年級,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新年”。

每年過年,街上掛滿了紅紅的燈籠,彩旗飄飄。商場是人山人海,購買年貨,可熱鬧了。

奶奶準備了豐盛的食物,外面有許多“砰、砰、砰”的鞭炮聲。每個小朋友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大人們露出了滿意的笑容。爸爸給我買了許多禮花和鞭炮,到了晚上,我就拿出禮花下樓和小朋友一起放,我們玩得非常高興,到了晚會開始,我才戀戀不捨地回家,與家人一起一邊吃水果一邊觀看晚會,精彩的表演把我們逗得哈哈大笑,心想:要是天天都過年該多好啊!

我還喜歡過“重陽節”,農曆9月9日,是中國的一個古老的傳統佳節——重陽節。 重陽節,又稱“老人節”。重陽這一天,人們賞菊花,佩帶茱萸,攜酒上山,暢遊歡愉。這一天放學,我和爸爸媽媽準備了一份禮物去看望爺爺奶奶,我心中非常開心,因為我明白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的傳統美德。

“元宵節”也讓我難忘。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這一天我們也放了許多煙花,還吃了元宵,猜了燈謎,還到公園裏觀了燈。一家團團圓圓,那時的我心中充滿無比的幸福和歡樂。

中國的傳統節日真是豐富多彩,它是中國的文化。我瞭解的'傳統節日還有:端午節、清明、七夕節、中秋節等。這些傳統節日同樣給我們帶來了歡樂和幸福,所以我們要記住這些節日,並永遠繼承下去。

中國的傳統文化更是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作為我們新一代要加強學習,大力弘揚中國的這些傳統文化

吃完飯後,我們一起觀看一年一度的春節聯歡晚會。優美的歌曲、舞蹈等節目讓我們目不轉睛,風趣的小品、相聲逗得我們哈哈大笑。只聽“當——當——當——”新年的鐘聲敲響了,新的一年又來了,我們歡呼着。只聽“噼嚦啪啦”的聲音,我打開門一看,原來他們在放花炮,我拖着爸爸的手,説:“我也要放花炮!”“好呀!”爸爸對我説。我連忙到家裏也拿了幾根花炮,走出家門。開始放花炮了,我拿着一根花炮,爸爸用打火機一點,只聽“呯”的一聲,“噼嚦叭啦”五顏六色的花升上天空,有的像綻開的花朵,有的像一把大

花傘。有的像小鳥在天空中自由的飛翔,還有的??它們顏色也不一樣呢!有紅色、有紫色、有黃色、還有??把夜空點綴得五彩繽紛,絢麗多彩,美麗極了。

每年的正月七年級是春節,俗稱“過年”,是我國最重要、最隆重的節日。為什麼呢?奶奶告訴我:“春節是個辭舊迎新的節日,意味着生機勃勃的春天又要來了,人們又可以播種等待着豐收,是一個讓人充滿希望的節日!所以要高高興興地迎接新年的到來。”

傳統文化作文 篇5

近日來,中國區比基尼小姐總決賽儀式上,參賽佳麗穿着帶有京劇元素的比基尼展示,這組圖片在網上傳開。網友們眾説紛紜。有人認為這是對文化的創新,那麼,這真的是在創新嗎?

當那些佳麗們穿着比基尼走上舞台的時候,觀眾們的目光是留在她們曼妙的身姿,還是那“掛羊頭賣狗肉”的京劇頭飾?當佳麗們開始展示時,觀眾們的注意力是在她們並不精湛的演藝,還是她們撩人的曲線?

在我看來,這就是一種對文化的糟踏。京劇,是我國博大精深的國粹之一,怎可容得這些雜質?當這些雜質與國粹雜糅在一起,所謂的創新,只不過是像“比基尼京劇”一般的傷風敗俗罷了。

換一個方面講,紅歌算是我國特有的文化了。如今,紅歌依然像紅色風暴席捲這幾千萬人的土地。紅歌為何這樣紅?因為紅歌是讚頌革命、歌頌祖國的經典,是我國曆史的見證,人們唱紅歌,賞紅歌,實質上是在輕鬆的過程中默默接受紅色的洗禮,激發起人們內心積極進取文化的`追求。同樣的,這祖國的史詩怎可容得雜質?有人將紅歌改寫成流行曲,這是對文化的踐踏!而不是所謂的創新!

在一個利刃擔憂的是漢語的發展。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劉吉向提出:目前中國文字已經混亂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回首留心自己的生活,那些在網絡上流行的詞語,像“菜鳥”、“灌水”等,還有像“克隆”、“納米”等大量不規範的語言整合到漢字的系統裏。在漢字的原本,哪有這類雜碎的詞組。孩子詞語的奇妙優美,因為這些非規範詞語,削減了漢語的獨特魅力。

迴歸到現在,淵遠流長的文化,不能容忍雜質的玷污,古老的文化,是一個國家的靈魂和象徵,並不是説比基尼加一個京劇頭飾,就是所謂的創新。

傳統文化作文 篇6

我國曆史悠久,中國的傳統文化更是豐富多彩。我最熟悉的是書法

書法分為正書、草書、隸書、篆書和行書五大類。

正書,也叫"楷書""真書",其特點是: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所以得名,始於東漢。楷書的名家很多,如"歐體"(歐陽詢)、"虞體"(虞世南)、"顏體"(顏真卿)、"柳體"(柳公權)、"趙體"(趙孟)等。

草書,為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字體,始於漢初。

隸書,也叫"隸字""古書",是在篆書基礎上,為適應書寫便捷的需要產生的字體。隸書的出現,是古代文字與書法的一大變革。

篆書,是大篆、小篆的統稱。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它們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小篆也稱"秦篆",在漢文字發展史上,它是大篆和隸、楷之間的'過渡。

行書,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它是為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筆勢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要求像楷書那樣端正。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行書始於漢末。

大篆、小篆、隸書、草書、行書,這是漢字發展的幾個重要階段。不過,作為書法藝術,都保存下來並各自形成眾多的流派,出現了不少名家,擁有豐富多彩的藝術珍品。

標籤: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zuowen/wwpqw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