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作文 >

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6篇

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6篇

當在某些事情上我們有很深的體會時,可以記錄在心得體會中,它可以幫助我們瞭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怎樣寫好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6篇

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1

首次拿到中華傳統文化公益論壇的入場券,看着那與其他入場券截然不同的風格,只覺得那個應該是一個道德的教育,沒有太多的概念,10號早上我早早的去到了會場,在會場的廣場上我就被深深的震撼了,那些服裝一致的義工老師面帶微笑排着整齊的隊伍給我們每一個人鞠躬,稱呼我們每一個人為老師的時候,我感覺她們那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謙卑之心在推動着她們;那是一種真誠的力量在支撐着她們,因為之前從來沒有接觸過這方面的教育,也沒有經歷過這樣的一種儒雅的場合,所以我就被深深的震撼了,我們排着整齊的隊伍走進會場,看着大屏幕上放着三德歌温暖的畫面,聽着三德歌那富有愛心的歌詞和旋律,我感覺我來對了,這裏對於沒有來過這種場合的人來説真的像個世外桃源!

我通過這次“弘揚中華文化做有道德的人”漯河中華傳統文化公益論壇三天的學習,對中華傳統文化有個一個全新的認知,拋棄了以往幼稚的概念,現在我感覺中國傳統文化包容萬象、博大精深,涵蓋全面,正如老師們所講的中華傳統文化佔據着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它無處不在,我們在當今這個社會遇到的所有的困惑都可以在這裏找到答案,古聖先賢們用更多的時間總結過去,思考未來,所以他們睿智。而生活在現代社會忙碌的我們,被太多世俗的東西所束縛。“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我們目前的障礙物遠不止“一葉”。物慾橫流、攀比嚴重、窮奢極欲、金錢至上的現代風氣矇蔽了我們的雙眼,洋文化氾濫、道德標準缺失、心浮氣躁、功利化迷醉了我們的'心竅;讓我們僅侷限於自己的世界裏。中國傳統文化是古聖先賢拋卻世俗的慾望,經過幾千年流傳下來的寶貴財富。它就是改變現代心浮氣躁功利的社會風氣的一劑良藥,如果我們能夠潛心專修傳統文化的一小部分,那麼我們心中的那份不安與焦慮將會煙消雲散;我們的心胸會開闊許多;我們的心境會開朗許多;我們的心靈也會純淨許多。

聽到最後的時候我突然意識到正像呂明晰老師所講的,有些人愚昧的對中華傳統文化黯然失笑、心生不屑,覺得在科技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花精力去學習幾千年的封建文化“古董”,耗時費力,跟不上時代潮流的思想,是一種封建迷信的時候我覺得我們之前是多麼的幼稚啊!

中國傳統文化承載着數千年先人的寶貴經驗和智慧,“五倫大道”和“八德”是我們最基本的道德準則,如果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都按照老祖宗的教誨去做,我們每以個人肯定會成為一個優秀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我們的民族一定會成為一個強大的民族!所以説我們沒有理由不學習它,不傳承它,不發揚它!

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的瑰寶,要傳承,要發揚;但它更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去實踐,去體悟。學古不泥古,我們要將傳統文化結合時代精神,融入到我們的工作、生活中去;以傳統文化規範自己的言談舉止,用傳統文化寬撫我們的內心,用傳統文化的理念對待我們的工作,讓傳統文化促進社會的和諧。只有與時代結合,運用到生活中去,傳統文化才是活的,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才是最優秀的,我們的民族才是最長遠的民族!

最後讓我們懷着“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的愛心思想生活,讓我們將“八德”真正落實到我們的生活、學習、工作中,我相信必定能帶來家庭幸福,學業有成,工作順利的!

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2

聽完馬主任的講課後,讓我受益匪淺,尤其是在講到《弟子規》《入則孝》這一篇時,我不禁深感慚愧,我能為父母做到的卻很少,真是太不孝了,當父母多嘮叨幾句時“氣涼了,多穿點衣服,別感冒了”我會很不耐煩的回答知道了。殊不知父母是為了我們好,應該恭敬的聆聽。

我們的父母為我們操碎了心,也付出了很多。他們累了,需要一把椅子坐坐;他們渴了,需要一杯清茶解渴;他們的心疲倦了,需要一顆真誠感恩之心去安慰。我們再也不要覺得,父母為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應該的;我們更不要對父母的艱辛付出和無限關愛,視而不見,無動於衷,甚至怨氣連天

孝敬父母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從呱呱墜地的那時起,父母便給予了我們愛,在愛的哺育下,成長,成才。這份愛是我們必須回報的,孝敬父母是我們應該做的,在現實生活中,有些兒女做的很不雅觀,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從不關心體貼父母,甚至有些子女從不記得父母的生日及其愛好,他們的行為的確令人有些傷痛,孝敬父母其實很簡單,一句虛寒問暖的問候,當父母身處困境時,應鼓勵他們。當他們摔倒在地上時,用雙手親切的扶起。當父母忙碌時,應主動幫助他們,去幫他們分解壓力;當父母心灰意冷時,應勸告他們應鼓起勇氣去面對。生活本應該是這樣,許多事是無法改變的。父母是我們生活的一半,如果父母是一朵荷葉,那麼荷葉裏包裹的便是我們,我們應該孝敬父母,用真誠而又熱情的愛去孝敬他們。感恩是有意義的'。愛讓這個世界不停旋轉。父母的付出遠遠比山高、比海深,而做為我們,只知飯來張口,衣來伸手。讓我們變得自私自利,忘記了曾經父母的付出。學會去感激別人是自己的一份良心,一份孝心,因為如此才會有和睦,有快樂,有彼此間的敬重。懷着一顆感恩的心,去看待社會,看待父母,看待親朋,你將會發現自己是多麼快樂,放開你的胸懷,讓霏霏細雨洗刷你心靈的污染。學會感恩,因為這會使世界更美好,使生活更加充實。

我相信,只要我們對父母擁有一顆感恩之心,我們就一定能做得更好。雖然我們為父母做的事情很小,但父母一定能感受到我們對他們在生活中一點一滴的愛與感恩。定會被我們的感恩行為所感動。百善孝為先,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是民族歷史的佳話。讓我們用實際行動去感化父母,孝順父母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孝敬我們的長輩。讓我們對着爸爸媽媽大聲説:爸爸媽媽你們辛苦了,我愛你們!

孝心無價,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要時刻謹記做人要先做到孝,要把我們的傳統美德發揚光大。

經過為期三天的傳統文化培訓,使我的心靈受到了一次深度的洗禮。無論是蔡禮旭老師、鍾茂森博士的"孝"主題講座,還是肖陳穎老師的運用弟子規來教育感化學生,無不使我受到深深的震撼,心靈得到了淨化,心境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也讓我在聽講座的同時,一遍遍的反思自己的日常言行和教育理念,不禁感到深深的汗顏。

在幾位名師的講座中,使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肖陳穎老師的《愛心伴孩子成長》專題講座。肖老師親切、大方,還有那發自內心的迷人微笑一下子把我帶入了她的講述中。肖老師體態優美,語言流暢,講話速度比起一般語速要慢些,卻顯得更加穩重,臉上始終面帶笑容,讓聽課的人心裏很舒服,當時我就在想,如果我們這樣面帶笑容上課,學生一定也會感覺上課是種享受吧。

肖陳穎老師在國小語文教學中,率先用《弟子規》教學法,喚醒了孩子們心中的愛與感恩,使得孩子們的道德素質與學習成績有了大幅度提高。雖然肖陳穎老師講述的是如何用弟子規來教育小孩子的事情,但是在聽了講座,重新拜讀了國學經典《弟子規》之後,引發了我作為一個女兒,一個老師的深刻的反思。

傳統文化經典弟子規總序開篇是這樣教育我們的: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它從人之根本出發,教育我們要從這幾個方面對自身進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説做人首先要心中有愛,要孝敬父母。一個人如果連對他有養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話,那麼他就喪失了做人的根本,對長輩、對領導、對同事、對兄長、對朋友就更談不上發自內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難得到認同。百善孝為先。行孝是為人子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實孝,卻不曾注重細小。而《弟子規》恰恰就告訴我們行孝必須從細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時之念想。

“恩欲報,怨欲忘,抱怨短,報恩長。”這些足以讓我心悦誠服,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弟子規》讓我們知道感恩。感恩給我們生命的人、感恩給我們知識的人、感恩給我們衣食的人、感恩給我們住所的人、感恩曾經批評過我們的人。將別人的愛永記於心,把別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動別人。讀了《弟子規》之後,我才發現,以前自己習以為常或自己認為對的言行,原來都這樣或那樣地存在着不足。

肖老師説,教育者必先受教育。這話真是一點也不錯。尤其是現代社會中快速的節奏和浮躁的氛圍,不僅讓學生也讓我們老師內心不再是那麼沉靜。尤其是在中職學校中任教,由於學生生源的特殊性,學生的學習成績參差不齊,課堂秩序不盡如人意。但這不能成為我們忽視學生成長和在教學工作中懈怠的藉口。我原來在教學中總是容易“三分鐘熱度”,在剛開始的時候信心滿滿,幹勁十足,但時間長了,當學生的成績還是沒有起色的時候,就會心生懈怠,只重視學習程度好的學生。做班主任工作時,一開始也是苦口婆心,諄諄教導,但當學生一再犯錯時就容易失去耐心。“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我現在明白了,我就是缺乏對學生的一份真正的愛心。沒有對學生一視同仁,沒有把學生真正當作自己的孩子。而且只注重對學生智育的培養,而忽視了對學生品行道德的教育。今後我一定要在這一方面努力改進,因材施教,發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爭取讓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關心和愛護,自信的不斷成長!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既然認識到在現代的家庭教育中缺少中華傳統文化教育這一方面,就應該從我們現在的學校教育做起,以便讓我們培養的學生在走上社會後,不會因為道德的缺失而遭受挫折和失敗。我也沒有接受過正規的傳統文化教育,在學習了弟子規後,我就覺得自己有責任和義務在正確理解古老地中華文化的基礎上,將這塊文化瑰寶傳承下去。就像肖老師説的,教育學生最有效的就是:以身作則。從我們班級教育的一點一滴做起,幫助每一位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做人,只有將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來,一個擁有謙虛恭敬仁慈博愛的心的人,才會在今後的生活、工作中立於不敗之地。

我相信,在傳統文化教育的影響下,只要我們用心、用行動去做每一件事,不僅僅能讓我們的生活幸福,最重要的是作為教師的我們會培育出許多有幸福感的孩子。而培育出有幸福感的孩子才是我們教育的最大成功。讓我們在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做一個真正幸福的教師,讓我們把所教的每一個孩子都培育成幸福的孩子!

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3

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刻起,中國文化便一直薰陶着我們成長。當時間的沙漏漏下最後一粒砂粒,金子的本色才會如此燦爛;當貝殼的淚痕劃過最後一瞬間,珍珠的色彩才會如此耀眼;當六年的養分在體內積累,毛竹的生機才會如此蓬勃。正是由於歷史的洗禮,在漫漫的長河中,最後誕生了華夏兒女的獨一無二的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每個人的使命。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就要正確對待外來文化。現如今,知道重陽節的人越來越少,知道感恩節的人越來越多了;知道七夕節的人越來越少,而知道情人節的人越來越多了……對於我們先輩留下來的許多傳統節日,在我們當中的許多人都置之腦後了,這難道不是一種崇洋媚外嗎?這難道是我們口口聲聲説的責任感嗎?然而,我們身邊也有不少的人在為我們做榜樣。他們能堅守自己的信念,鼓勵人們學習繼承傳統文化,著名學者馬寅初不就是嗎?他積極倡導我們青少年應當多學習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雖然現在的世界正在多元化,但是我們的傳統文化不能丟!因為我們是否想過,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否被他國文化所取代?這個答案無非是用我們的行動來回答。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要用行動來作為回答的;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繼續發展的基石;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共同保護,工同繼承的使命……

傳承中國文化,讓我們堅定信念,共創美好中國。昔往矣,若不是司馬遷瀝盡心血,怎會有《史記》這樣的千古佳作流傳至今,若不是李時珍跋山涉水,怎麼會有《本草綱目》的`。福祉遺留萬年,若不是曹雪芹的五次易稿,怎麼會有《石頭記》的哀婉催淚……看今朝,是誰苦心專研十餘載,終便兩星成?是誰奮鬥十八年,終抱金牌歸?是錢學森,是申雪與趙宏博。是他們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和精神,才使得他們能夠這般堅定,這般執着。

近百年來,由於種。種原因,一些優秀的倫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如今,有的人“啃老”就像一隻“吸血蟲”一樣,在吸食着父母長輩們的“血”。我認為這些人當中有一點共同的因素,那就是沒有繼承優秀的中國文化。東漢黃香年僅九歲,就懂得尊老愛幼,孝順父母。在冬天嚴寒之時,就用自己的體温將父母的被子温暖之後,再請父母安睡,在夏日時,自己用扇子給父母扇涼驅蚊……還有孔融,只有四歲就懂得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們,自己卻吃小的梨……這不正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嗎?

傳承中國文化,我們雖如一根小小的火柴,但能點亮一點星光;傳承中國文化,我們雖如綠葉,但能點綴整個春天;傳承中國文化,我們雖如一葉扁舟,但能驚動大海。朋友,讓我們一起傳承我們優秀的中國文化吧!

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4

一、基礎世界觀

要學習傳統文化起碼要先接受先賢的世界觀,你倆要先在一個語境裏,才可能稍微明白點先賢在講什麼,而不是雞同鴨講,對牛彈琴。

華夏先賢們書寫的典籍出現在西方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分科之前,是先賢言行的記錄,所以拿西方研究文史哲的思路來學習華夏典籍竊以為不太合適。先秦元典代表着古人看待世界的角度和行為方式,所以真正的傳統文化並非是簡單的哲學、思想可以概括的。既然我們所説的傳統文化指的上承先秦時期的乾貨,那麼自然不包後來從天竺傳來的佛教。

二、開蒙第一步

漢字表達了形聲意三方面的信息,包含着華夏先祖對自然真實的認識。或者説,漢字是承載華夏先祖對自然真實認識的一種載體。每一個漢字都是一幅圖畫,一段動作,一個立體的場景,乃至一段“自然真實”。所以不明白文字背後的自然真實含義,那麼對經典的理解就會浮於表面,或者師心自用,自己胡編。

就比如《三字經》裏提到的:“性相近,習相遠”

習在《説文》裏是“數飛也。”其實説的是小鳥拍打翅膀的樣子。小鳥想要飛翔,需要不斷的重複的拍打翅膀。所以習字其實代表着重複的不停的行動。所以這句話説得是後天的行動的積累是每個人變得不同的關鍵。而不是簡單的學習的意思。

所以當我們越來越貼近文字背後的自然真實含義,就越容易明白典籍中表達的內容是什麼。古人言簡意賅,好不誇張的.説,有時候一個字就是一篇文章,就是一個圖書館。

所以開蒙認字其實是第一步。在古代這是小孩子們的必修課。

三、學習套路

説完了上面的,才跟大家聊聊學習的方法。古人學習經典講究師説家法。現代人沒有這個條件,但是有一些共通的方法是要知道的。

第一,學之以專。專可以先簡單的理解為專注,認真。而且這不是説簡單的看書時認真,而是廣義上的專注,全身心的投入,不斷探索,這樣才有可能觸碰到典籍敍述的乾貨,或者説真正的有可能理解一點典籍在説什麼。而不是浮皮潦草,看過一點就覺得自己咋樣了的那種啦。夫子學琴的故事可以瞭解一下哈。

第二,學之以序。序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序列。學習講究序列,就像先學國小數學,然後才能學懂國中、高中乃至高等數學一樣。學習傳統文化依然也需要講究序列,從基礎到高深,而不是好高騖遠,小孩耍大刀啦。《三字經》就算是基礎啦,是開蒙的重要書籍。大家往往低估了嚴重低估了應麟先生的水平。

第三,學之以勤。勤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勤奮。克服困難,努力前行。三分鐘熱度是做不成事情的,堅持不懈才能有點希望。“子不學,斷機杼”的故事就是如此,半途而廢,前功盡棄。

第四,行而知之。我們之前説過,經典是先賢行動的記錄。如果去了解古人小時候學習的內容,就會發現古人先從掃灑應對進退之節開始學習,説白了就是具體的生活技能,然後才是學習典籍。

為啥?

因為你自己不去做,看了別人説了一堆以為明白了,但其實完全沒有理解呢。最簡單的道理,看美食視頻看了很多,自己做的時候也難保不翻車。

而如果自己用心做一些事情,那麼再去聽聞一些相關的道理時就會豁然開朗,理解很深刻。這其實也説明行動比簡單的上課讀書更重要。實踐出真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所以光讀書還不夠,還要按照去做,去實踐,在行動中體會具體的行為尺度在哪,在做事中印證書中的道理加深理解。此謂誠心行義則理。

最後,古人的學問有時候是基於他所處的時代而做出的表述,離我們的時代相去甚遠,所以完全照搬並不會適合當今的情況。所以要通過行動體會析出典籍中的乾貨或者説實質,這樣才能做好執古以御今,崇古而不泥古。既不能一棒子打倒完全否定典籍,也不能光推崇卻不考慮時代情況。此謂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5

從帶着糾結和困惑踏入校門到懷揣着感恩和不捨踏出校門,三天封閉學習,心靈一次又一次的受到洗滌,門內門外彷彿已是兩個世界。傳統文化不再是起初心裏那虛無縹緲的模樣,變得立體、真實。這讓我們深刻認識到學習傳統文化的過程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

學習班上,學員們通過讀誦經典、觀看視頻、聽取授課等方式,系統地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深思“家國天下”的真理。傳統文化絕不是有些人想象的“之乎者也”這麼簡單,更不是迂腐、落後、愚昧的代名詞。傳統文化凝聚了中華五千年來一代代中華兒女的智慧,一個民族要強大,首先文化要強大。我們沒有理由不學習它,不傳承它,不發揚它!

究其原因,儘管我們一直在強調學習,卻一直只看重知識的學習,放棄了對做人的常識的積累。“知識只是人的能力,而常識則是人的能量”,老師的這句話直讓我們為之思考。所謂傳統文化中的常識,是一個人處世必須遵從的一些原則,讓我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約束。“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君臣有義、朋友有信”;“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文字不多,卻字字珠璣,五倫八德,不僅僅是作為人應當具備的基本道德,更是這個社會和諧進步的基礎

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對於我是一次很大的心靈震撼,在這個人人拜金的物慾橫流的今天,學習傳統的優良的東西,漸漸被大家覺得稀奇了。這是為什麼?

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不管是對歷史負責,還是對未來負責,都應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的特色,是中國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積累,是中國文化保持長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我要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從中吸取精髓,使之發揚光大。

古人沒有現代人的忙碌節奏,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人生思考未來思考那些我們現在可能覺得是瘋子似的問題,他們之所以睿智,是因為他們比我們更用心的去觀察了這個社會,我們被更多世俗的東西蒙住了眼睛,我們被侷限到了一個自己的小世界裏,我們無法認識更廣闊的天地。假如我們思考問題只從自己出發,那麼看到的都是很短期,膚淺的利益。那麼為社會為他人犧牲更是無從説起。但是,如果把我們置於一個羣體中,置身與我們大社會,我們就不會過多的注重自我的感受和個人的得失了。

我想一個人如果懂得了這些,那麼心胸會開闊很多。文化是一個太深厚的主題,我無力探討什麼。但是以一個虛心學習者的身份,我覺得,將自己放在一個歷史長河中,或是説站在一個歷史的角度, 我們身後那麼博大的文化,我們個人的恩怨情仇,大喜或大悲已是不值得一提了。人生無喜亦無悲,無慾亦無求,那將是怎樣的一個境界呢?

因為我們的無知,所以我們必須要學習前人的知識與智慧。那麼我們學習的目的又是什麼呢?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讓我的心開朗了許多,就像突然遇見了太陽。能夠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道德修養,有助於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儒家學問裏有説: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個人要想成才,那麼首要的是修身-----修身養性! 讀書可以修身,但是讀些怎樣的書?怎樣才算修身養性呢? 對於這個問題,我自己懂的也不很多。但是學習了中國的傳統文化, 我們首先要把人做好了,才有資格談能力。一個品德低下的人即使學富五車也是徒勞。這樣的人於社會於他人也將是無所益處的。我們必須不斷學習,以一顆真誠虔誠謙虛的心努力學習好我們炎黃子孫的文化精華,豐富自己,充實自己。將信息化為知識最終成為自己的智慧!我的心裏漸漸有了一個較為清晰的方向,我知道自己以後應該怎麼更好地去學習,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更好地位教育教學服務。

現代的人多是浮躁的,甚至是一些研究古典文化的人也是如此,多想所有的人都去真的'專心的去學習一些傳統文化,讓曠久的時間靜默的歷史浩瀚無聲的文化來安靜我們的心靈。讓我們更好的去珍惜生命,感受生命。

不敢説自己是個有智之人,但至少在學習了中國傳統文化後, 我知道一個要有着豁達心胸才可以寧靜平和的心態去對待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淡泊名利,去掉塵世的浮華與虛無,我要尋找我的快樂的精神家園。只要肯於學習,勤思考,相信,總有一天可以達到我想要的的境界。

中國傳統文化承載着數千年先人的寶貴經驗和智慧,是民族的瑰寶,要傳承、要發揚。

20xx年8月份,帶着一顆要真誠修身的心,走進了傳統文化推廣協會,似乎要在這裏尋求安慰似的,尤其是在教育孩子的這條路上,失敗的一塌糊塗,四十多年了,始終要找一個突破口,洗滌自己的心靈。從生活到工作,始終不是自己滿意的狀態,怎樣改變現狀,讓自己可以活得輕鬆、活得幸福。萬千世界中,萬千種生活,哪一種適合哪類人,冥冥之中似乎早有定數。

埋頭讀《大學》、《中庸》、《孝經》、《論語》初步有了瞭解,儒家思想是何等的讓人敬佩,每一句話,反求諸己時的淚目,切膚之痛的反觀生活點滴,感歎、再感歎!完美人格的雛形孔子早已定論,現在的我們只是摒棄被污濁的心靈,以修身為本的理念重活一次,直至終老,不留遺憾。

信仰——真正瞭解了其內涵,標杆——真正瞭解了其風向。內心篤定外表祥和,也許是修身最高境界,精緻、幹練衣着得體、粧容乾淨,活出女人不一樣的生活。多讀書,氣自華,修煉成淡淡的女人,用優美的詩詞讚美身邊一切美好。做好媽媽、好妻子是我努力的方向,女性要柔美,要肯就下,似水一樣緩流,遇剛則繞。

在古代《弟子規》是做人的準則,在當代仍然影響着更多的人,教育我們如何做人,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質。人生百態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歸宿,是照耀心靈永恆的陽光,我在細細品讀《弟子規》的同時,也帶走了我心靈上的塵埃,學習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一個人處事必有一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學習了《弟子規》就是把聖人教悔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回想起來,我真的很幸運,有幸學到傳統文化,曾經的有恃無恐狂妄等等,阻礙人生路上的絆腳石。在沒有學習弟子規之前,萬事都要分清彼此的責任。

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6

在元朝,中國曾經是世界上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而在唐宋,她又曾是世界上國力最強盛的國家。這樣的大國有着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然而,隨着世界的進步,社會的發展,外國文化和其他先進的文化的泛濫,中華傳統文化開始受到冷漠,甚至將被國人遺忘。

有多少人寫毛筆書法呢?與我們相望的日本卻規定每所學校都要開設毛筆書法課,每個人都要懂得寫毛筆字。日本的毛筆書法是從中國傳過去的,人家都如此重視,我們呢?從這一方面就可以看出我們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

京劇、皮影戲、變臉…這些都逐漸淡去,現在的人們忙於追逐潮流,我相信沒有多少人願意天天對着這些中國文化的瑰寶過活,傳統文化成了遠去的記憶。

現在的人已經很難靜下心品讀中國的四大名著,面對滕王閣也很難再想起王勃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面對困難也很難再吟出李白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中國五千年的文化,那唐詩,那宋詞,那元曲,還有多少人記得?現在的我們沉醉於青春小説,科幻小説,沉迷於網絡。可是,這是我們應該做的嗎?中國的傳統文化已經被我們漸漸遺忘。現在許多西方的學者到中國尋找中華文化的根源,來學習中華文化,作為國人的我們,卻把這些遺忘,這應該是件很可笑的事情吧!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希望有一天人們能夠重視即將被遺忘中華文化,將中華傳統文化發揚光大,為中華文化續寫燦爛美好的未來。

關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心得體會3

在南方,有香甜可口的湯圓;在北方有香脆多餡的餃子,不管是南方湯圓還是北方餃子,我都鍾愛。

媽媽告訴我餃子和湯圓有區別,但是我看不出有多大的區別,因為我的饞嘴都很喜歡吃,我的眼裏只有吃,哪還能看出他們的區別。

湯圓我喜歡在元宵的時候吃,代表團團圓圓,畢竟一家子在一起才是幸福美滿嘛。每逢元宵時節,媽媽總會煮好一大鍋湯圓,我在一旁看着那白白胖胖的湯圓,忍不住想要往前去掐一口或者直接吞掉。湯圓們在鍋裏面沸騰,彷彿在裏面狂歡似的,真令人喜歡。

“開動啦,小饞嘴。”媽媽親切地説。我已經等候多時啦,終於來了,我都要等不及了。我立刻拿起筷子往下面夾起來,可是頑皮的湯圓們不讓我夾,油膩油膩的,一夾起來,就會滑下去。所以媽媽讓我用勺子來吃,這樣以來,他們就掏不出你的手掌心了。

我們一家人,都團聚在一起,都一起團團圓圓地吃着圓圓的湯圓。我喜愛白白胖胖的湯圓,因為,他讓我和家人在一起,幸福地在一起。

到了冬天,唯有餃子令人喜愛,可口又多餡。有玉米餡兒的,有肉餡的,也有玉米火腿餡的,真是趣味多多。冬至的時候,雖然我們在南方,但是我也喜愛吃餃子,餃子給了我們温暖,讓我們家庭温暖如初。

當然了,餃子什麼時候都能吃,因為隨便去街上逛一逛,都能看見沙縣等小吃餐廳,都把餃子列為特色小吃。我每次去都會來幾份。每逢晚上我肚子餓了,就會去買幾份餃子充充飢,順便也讓家人們飽滿。我喜愛多餡的餃子,因為餃子解決了我們的温飽,讓家庭美滿。

南湯圓,北餃子,我都愛,我都要;每吃幾口口水流,家庭吃了幸福留,肚子餓了就找它。

中國傳統文化,我真的超愛呢。

標籤: 心得體會 學習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zuowen/y91l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