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政範例 >調查報告 >

【熱門】學生調查報告8篇

【熱門】學生調查報告8篇

隨着個人的文明素養不斷提升,報告使用的次數愈發增長,不同的報告內容同樣也是不同的。在寫之前,可以先參考範文,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學生調查報告8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熱門】學生調查報告8篇

學生調查報告 篇1

消費,顧名思義就是我們花錢買東西。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發展,已使消費成了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的社會現象,隨着人們的收入越來越高時,我們中學生的消費也越來越大。高消費意識在學生中廣泛流傳。然而,學校及社會尚未對消費這一活動進行研究,也未對中學生的廣泛流傳的獵奇心理加以改正。學生在消費中還有許多有待規範。

為此,我們通過調查了50位同學,來探討中學生消費觀念。中學生每個月都會有零用錢,每天都會用錢,

中國自實行計劃生育以來,我們現在的每個中學生幾乎都市獨生子女。父母的溺愛是避不了的。因此,父母都順着子女的意願,以至於造成中學生心中的滿足感和強烈的慾望。中學生避不了的揮霍如土,把錢用在不該用的地方,為了出風頭,就會不惜千金買名牌,為了更瞭解中學生消費的內容,這兒我們列舉了一個表格,即中學生消費的內容。

我們也還調查了中學生的零用錢是否足夠。按理説,中學生的零用錢應是綽綽有餘,但調查的結果卻大相徑庭。

父母給子女零用錢。理所當然,也應過問子女的消費情況,但事實正好相反。請看下面的數據。

由圖表可知,父母關心子女的消費情況只佔20%,而父母很少問子女的消費情況要佔70%,不過問子女消費情況的也要佔10%。這就表明:導致學生的獵奇心理有一半是父母的緣故,父母對子女消費情況的不聞不問,導致了中學生的高消費理念的蔓延,使中學生擁有強烈的滿足感,覺得錢是很容易得來的,以至中學生的學習目標不明確,活在暫時的滿足感中,這是不正確的,我們應該糾正它,不能讓它蔓延。

我們調查學生是否管理每年的壓歲錢,結果有100%的人都是自己管理的。我覺得這是造成學生的滿足感的因素之一,促使他們追求高消費。

通過分析以上的情況,我們向廣大學生,家長及校方,提出以下幾點:

加強宣傳的力度,利用學校和班級的牆報大力宣傳要合理利用零用錢,使中學生認識到,錢來之不易,讓他們懂得要勤儉。

學校開展思想教育工作,使他們認識到自己行為的對錯。

組織學生多參加實踐活動,體會勞動的艱辛,深刻的認識到錢來之不易。

父母不應給學生太多的零用錢,應教育他們,讓他們走出誤區。父母也應多關心子女消費的情況,促使他們不要亂花錢。

學生調查報告 篇2

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人們的生活節奏明顯加快,生活習慣亦隨變化。學生家庭經濟能力的提高,養成挑食的壞習慣,不注重飲食結構,致使營養失衡。好吃的零食,好吃甜食在學生中是存在的,這樣的飲食對學生的身體受到極大的傷害。

許多中學生不吃早餐,應付中餐,晚餐不在乎,使正處於長身體階段的中學生面黃肌瘦,身體免疫力差,頻繁生病。更另人擔心的是許多人買吃的不看保質期,時常買到過期食品。而街頭小吃的流行,更是加大了學生的飲食衞生問題。除了飲食衞生,就是中學生的校食堂的問題了,有的學校食堂衞生狀況令人擔憂,餐具不乾淨,飯菜不衞生,不時會發生學生中毒事件,使學生、家長憂心重重。

現在的中學生大多有叫外賣的習慣,或是不在學校食堂吃飯,很有一些女同學也朝這方向去發展,為了形體的美,或者是説找一些藉口不在學校吃飯,説學校食堂飯菜不好吃,排隊時間太長,飯菜裏有不乾淨的東西,不過根據我們的調查一些學校食堂的衞生飲食也確實有問題,例如飯菜裏有石頭、昆蟲,甚至煙頭等這方面的問題,食堂的這麼不注意,當然就加大了中學生在食堂飲食的逆反心理。問題很明顯就出來了。所以説如果説住讀學校要求一定要在學校食堂就餐,那麼食堂就更應該注意飯菜問題、清潔工作,加強這方面的管理。至於學生呢?要改變長期認為學校食堂漏洞的問題,出現問題要及時於食堂相關部門反映。這樣學生與學校雙方配合,才能進一步解決這一問題。

經過校內大部分學生詢問得知,有許多學生有不吃正餐的習慣。不吃正餐的主要原因是:時間倉促,其次是為了減肥。只有少部分表示不吃正餐是由於飯堂伙食差,沒胃口。不吃正餐,那些中學生就選擇叫外賣、麪包和方便麪代替正餐,更有少部分人以零食作為主食。

學習任務繁重使中學生深感時間的不足。而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更使本來就緊張的時間更顯緊張。為求學業和活動間的平衡,大部分學生會從生活時間中擠壓,如吃飯、睡眠的時間。於是就有學生出現有不吃正餐的現象。飯堂的伙食是經學校管理,食物安全係數相對較高,營養結構比較科學合理,價格也比較公平。選擇飯堂的伙食,不僅有安全保障,而且有利於中學生的身體發育、節約金錢。然而在飯堂打飯要浪費時間,這無疑使時間緊張的中學生舍而避之。而有的中學生特別是女同學,為了追求形體美,忍飢挨餓,以至營養不足,更有甚者危及生命健康這種盲目的行為無疑是不可取的。

因此,儘管時間倉促,中學生還是應該食用正規的正餐。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中學生才應考慮以其它食品代替正餐。而正處身體發育中的中學生更不應盲目追求形體美而對身體造成傷害。

學生調查報告 篇3

我在很久以前就聽説了“網購”這個詞,淘寶網更是家喻户曉的知名網站。人們對於網購這種購物形式眾説紛紜,在我身邊的大多數人都覺得網購存在很大的風險,也很少人真正嘗試過。我一直都對網購很感興趣,很好奇,在今年春天我開始了我的“網購生涯”。從那以後,身邊的同學也紛紛開始了網購。後來網購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什麼東西都喜歡從網上買。像我這樣喜歡網購的大學生有多少呢?因此我選了這個主題。

一、調查目的

大學生是新新人類,對新鮮事物比較好奇,為了揭開網購的真實面目,讓更多的人瞭解網購,對在校大學生進行此次調查。

二、調查對象及方法

1、調查對象:青島理工大學經貿學院(由於調查的困難性,選取了本學院進行調查)

2、資料收集方法:採用問卷調查方法調查。向所取得的樣本中的個體發放《大學生網上購物問卷調查》瞭解學生關於上網購物基本情形和情況。

3、調查方法:對經貿學院的全部學生(限於三年級以下)進行分層,分成大一,大二,大三三層,在總體中抽取容量為60的樣本,在每層中進行系統抽樣,根據每層樣本量佔總體的比重,在三層中分別抽取容量為22,22,16的樣本。隨機選定某一學號後,間隔10進行抽樣,得到樣本。

三、調查的內容:

四、調查結果分析

1、通過對樣本中網購人數的調查,得到以下數據:大一學生樣本中有9人進行網購,在該層中的比例為56.25%;大二的有15人,佔該層的68.18%;大三的有11人,佔該層的50%。

以95%的把握推斷經貿學院中網購人數比例範圍為45.36%~70.44%

2、在沒有在網上購物的同學中,有近50%的同學認為網購不安全,而在有過網購行為的同學中有97%的同學覺得網購值得信任。另外,在前者中有92%的人會嘗試網上購物。

3、在網購人羣中,因為節約費用而選擇網購的佔網購人數的62%,還有一部分同學是出於好奇和尋找新奇商品而選擇網購。在眾多的購物網站中,消費者該如何選擇呢?有48.57%的網購者會把網站商品是否齊全作為他們選擇購物網站的主要標準。其中,淘寶網名列前茅,有87.3%的同學選擇在淘寶購物。

4、大家都在網上買些什麼呢?經調查,數碼產品位居榜首,佔到總消費的37.7%,其次是服裝27.87%,在網上買書也是個不錯的選擇,佔到總數的19.67%。相比之下,由於食品的特殊性(保鮮等問題),卻幾乎無人在網上購買食品。

5、本次調查中,還對同學們的網購消費水平進行了調查,有42%的同學每季網購一次,每月一次和每年一次的同學分別佔總體的25.8%和27.5%。還有4.7%的網購達人平均每週一次。每次購物的平均交易金額在100以下和100~500之間的人數都佔總數的42.8%,其他金額範圍分佈較少。

6、在網購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困難,其中主要困難是商品描述不清楚,達到45%,其次是商品數目繁多和網站太多,網上市場太雜亂(21%),網購市場有待進一步提高。

五、調查結果總結

通過上述的調查報告,説明大學生在網上購物還不是很普及,但潛在很大的發展空間。阻礙他們開始網購的主要是安全因素,只要他們認為網購值得信任了,網購的方便,省時,商品齊羣等優點一定會吸引絕大多數的人開始網購。目前,人們在網上消費的商品種類具有一定的侷限性,網購要想得到更快更好的發展,就要優化購物體系,打破這種侷限。

購物網站是一個很好的`平台,他能讓我們實現資源共享,在網上我們可以找到最便宜的,質量最好的,最時尚的商品,坐在家裏就可以買到世界各地的商品,未來網購一定會成為人們的主要購物形式之一。

學生調查報告 篇4

本次調查中,針對已就業人員,在全國範圍內採取網上調查和實地隨機調查形式進行調查,針對應屆畢業生,在全國有代表性的地區(北部選擇北京,中部選擇河南、湖南,南部選擇廣東),選擇不同層次的高校採取實地調研形式進行調查。本調查實地調研發放問卷1000份,回收有效問卷896份。網絡調研問卷完整填寫量為94份,實地調研和網絡調研共收到990份有效問卷。

【基本情況】

(一)接受調查者情況

1.性別

接受此次調查的大學生性別比例為男生56.38%,女生43.62%,男生略多於女生,但性別比例基本均衡。

2.學習層次(學歷)

接受調查者專科(高職)佔25.53%,本科佔29.79%,碩士研究生佔28.72%,博士研究生佔15.96%。本科生所佔比例最高,除博士研究生外,其他三個層次的調查對象人數比例相差不大。

3.最後獲得學位的學校層次

接受調查者的最高學位獲得學校分佈於各層次,其中“985”高校或中科院佔31.91%,“211”高校佔10.64%,非“211”普通本科高校佔34.04%,高職高專校佔23.4%。學校層次中位於中等的非“211”普通本科高校比例較高,其次是“985”高校和高職高專學校,構成結構既有普遍性,又均衡兼顧了較高和較低層次的高校。

4.獲得最終學位大學所處地區

接受調查者最後就學的大學所處地區主要位於中南部,其中中西部內陸佔42.55%,南部佔36.17%,另有小部分屬於北部(12.77%)和中部沿海(8.51%)。

5.所學專業

接受調查者的專業分佈為理科(自然科學)佔59.57%,具體學科根據受調查者的填寫有數學、化學、生物、力學、經濟學、信息與計算科學、電子科學、環境科學、醫藥、護理、園林、道路施工、土木工程等專業;文科(社會科學)佔40.43%,具體學科根據受調查者的填寫有教育學、教育經濟與管理、經濟學、會計、財務、英語、國際貿易、電子商務等專業。專業分佈較廣泛。

6.所學專業就業面判斷

受調查者對本專業的就業面判斷,認為就業面廣和限於專業相關領域的分別為約40%,認為就業面窄、需求量小的佔18%。主觀判斷總體較為樂觀。

7.年級

受調查者中已畢業工作的大學生和在校生約各佔一半,具體而言,20xx年的應屆畢業生佔18.09%,非應屆的在校生佔26.6%,20xx年及以前畢業生佔55.32%。在校生和非在校生各佔約一半的情況讓兩類調查對象較為平衡。

(二)接受調查者的對口就業情況與就業滿意度

8.未來工作的專業對口意向

接受調查的在校大學生對未來工作與所學專業相關度的意向為,嚴格限本專業的佔7.06%,與本專業相關即可的佔56.47%,對專業無要求的佔17.65%,不想從事所學專業工作的佔18.82%。可見在校大學生對未來工作的專業要求不嚴格,超過七成的被調查者對就業的專業要求寬鬆。

9.對未來的工作設想

接受調查者對未來工作設想情況是,56.1%的人表示不清楚,但都願意嘗試,42.68%的人表示考慮得很清楚,還有1.22%的人從來沒想過工作的事。對未來工作呈積極態度的人接近99%。

10.就讀學校及院系的職業規劃指導情況

接受調查的在校大學生中,15.66%的人接受過所在學校和院系3次以上職業規劃指導,53.01%的人在入學時接受過職業規劃指導,還有31.33%的人從未接受過職業規劃指導,未提供職業規劃指導的學校或院系超過三成,比例偏高。

11.所從事職業與所學專業的對口情況

接受調查者中,有略多於一半的人所從事職業與所學專業部分相關,剩下的一半中,從事職業與所學專業完全對口的佔26.83%,不相關的佔20.73%。可見,從事職業與所學專業相關的達到八成。

12.就職年份

接受調查者中,就職年份在2年以內的佔67.12%,2年到5年之間的佔26.03%,5年以上的佔6.85%。大部分就職年份較短。

13.對現在工作內容和狀態的態度

接受調查者中,對當前的工作狀態很滿意的佔15.94%,表示一般的佔71.01%,表示不滿意的佔13.04%。

14.認為專業不對口對工作發展有無影響

接受調查者中,認為專業不對口對工作發展影響很大的佔17.33%,認為影響一般的佔70.67%,認為沒有影響的佔12%。其中認為專業不對口影響一般的與對當前工作狀態滿意度一般的比例非常接近。

15.目前是否有跳槽打算

接受調查的工作者中,目前沒有跳槽意願的佔22.67%,有適當機會可以考慮跳槽的佔70.67%,時刻尋找機會跳槽的佔6.67%。對於跳槽表示不急切也不排斥的態度較平和者所佔比例,與對目前工作狀態滿意度一般的比例一致。

16.專業不對口對跳槽意願的影響

接受調查者中,認為專業不對口是導致跳槽的原因的人約佔60%,認為想跳槽是由於專業不對口以外的其他原因的約佔40%。全部或部分由於專業不對口導致跳槽想法的超過被調查者的一半,説明專業不對口有可能影響職業發展和延續性。

【結果分析】

學校與專業類型影響對口就業情況,就職年份影響工作滿意度

  (一)在校大學生中,文科生認為就業面廣,對未來工作接受範圍寬;理科生認為就業面窄,對未來工作專業要求較嚴格

對於文科(調查對象中包括教育學、教育經濟與管理、經濟學、會計、財務、英語、國際貿易、電子商務等專業)和理科(調查對象中部包括數學、化學、生物、力學、經濟學、信息與計算科學、電子科學、環境科學、醫藥、護理、園林、道路施工、土木工程等專業)學生所認為的本專業就業前景的調查結果顯示,認為就業面廣的學生中,文科學生超過2/3,理科生只有略多於兩成。文科(社會科學)由於所學內容與社會、生活、經濟各方面較為貼近,兼容性較強,所需應用的場合較多,學生對於專業就業面的預期較為樂觀;而理科(自然科學)由於所學內容專業性和排他性較強,學習對象的特定性導致就業的兼容性不夠,學生認為就業面的範圍要求較為嚴苛(限與專業相關,就業面窄)。不同學科專業的學生對本專業就業面的預期不同,因此未來工作意向也有差異。文科學生受訪者未來意向工作與專業相關或對專業無要求的比例均高於理科學生,但表示不想從事所學專業工作的受訪者,在理科學生中所佔比例(26%)大大高於文科學生比例(8.6%)。

調查結果表示,文科學生就業意向靈活性較強,可接受範圍較大,對專業相關的要求低,對本學科的認可度較高。理科學生就業意向或較嚴格地限制為本專業相關,或對專業認可度不高(表現為不想從事所學專業工作)。這與以往理科生就業率高於文科生就業率,理科就業面相較文科更廣的認識有所差異,但也能得到解釋:因為以往的理科畢業生就業率和就業選擇自主性較樂觀,使得現在的理科學生仍堅持未來就業與專業相關,而過去不容樂觀的文科畢業生就業情況使得現在的文科學生越來越放寬專業限制標準,降低就業要求,造成了“文科學生就業面更廣”的這種認知假象。

(二)高職高專院校進行職業規劃指導情況最好,非“211”本科高校次之,“985”高校和“211”高校最差

總的調查結果中,學校進行過一次職業規劃指導的佔53%,集中指導次數大於3次和為0次的分別佔15.7%和31.3%。對受訪者的學校層次進行分類分析後發現,不同層次的高校進行職業規劃指導的差異較大。高職院校由於其“職業院校”性質,學生就讀的結果是面向就業,因此比較關注學生就業問題,進行過3次以上職業規劃指導的超兩成,進行過一次職業規劃指導的近七成,而沒有進行過就業指導的約一成。其次為非“211”本科院校,進行過職業規劃指導的近七成,從未進行過就業指導的約三成。“211”高校職業規劃指導情況差別較大,進行過3次以上職業規劃指導的超過四成,是四類中比例最高的,但其中從未進行過職業規劃指導的也超過四成,使得總體職業規劃指導平均情況處於較差水平。“985”高校進行過三次以上職業規劃指導的僅為7.4%,為四類中的最低值,從未進行過職業規劃指導的比例超過四成,總體情況為最差。

調查數據顯示,高校進行職業規劃指導的情況與自身的定位是相關的,高職院校是以培養面向就業的職業技術人才為主,故非常重視職業定位和指導;非“211”本科院校在學術研究和理論創新方面弱於“211”和“985”高校,畢業生直接就業的比例也較高,進行就業指導能滿足大部分學生的需求,從就業方面下功夫也能有效地提升在同類學校中的競爭力。而“211”高校和“985”高校均屬於研究型高校,更傾向於培養學術領域的專業人才,也鼓勵學生繼續深造,故不是特別關注就業;同時由於學校層次和知名度較高,其學生在擇業競爭中具有較強的競爭力,種種優勢使得學校不那麼擔心學生的就業問題。

對於不同層次學校的畢業者,就業與所學專業對口情況是,“985”高校和“211”高校略優於非“211”普通高校和高職高專學校,但差別不明顯。雖然學校層次差別較大,但高職高專學校和非“211”本科高校已通過較好的職業規劃指導,有效地縮小了在就業方面與其他兩類高校的差距,充分説明學校進行適時恰當的職業規劃指導作用明顯。

(三)已就業的大學畢業生專業不對口比例理科高於文科

雖然應屆畢業生的就業意向調查中,理科生對專業對口程度要求較高,但對實際已就業畢業生的調查結果顯示,情況並非如此,所從事職業與所學專業的對口情況中,不相關的比例在理科畢業生中的比例為文科畢業生的3倍多。具體而言,理科畢業生中,從事職業與專業完全對口的約佔三成,稍高於文科畢業生,部分相關的約佔四成,不相關的約佔三成;文科畢業生中,從事職業與專業完全對口的約兩成,部分相關的約七成,不相關的僅一成。

調查結果一方面説明理科學生雖然對就業專業契合度要求較高,但在實際就業中,其被接受範圍更廣,一些用人單位在某些職位沒有明確專業要求時,更偏向於招收理科生,使得理科生就業可塑性更強。而文科生雖然就業意願寬泛,但實際就業中,用人單位對其專業相關度要求較高,能從事不對口工作的比例很低。另一方面,對於“是否對口”和“對口程度”的判斷,受個人主觀因素影響較大,由於文科所學內容與社會生活各方面貼近的可能性更大,成為“萬金油”的可能性更高,因此文科畢業生做出“從事職業與專業相關”的判斷的比例更高。

同時,理科畢業生的專業不對口比例較高也可以從兩個不同的方面理解,一是專業對口程度不高使得所學專業知識利用率不高,未能充分做到“人盡其才”,某種程度上是對教育資源和人才的浪費,此為欠佳的一方面;二是説明理科的就業靈活度高、適用面廣,經過系統理科知識訓練的人在即使相關度不高的崗位也能勝任,較具邏輯性的理科思維能得到用人單位的認可,此為具有優勢的一方面。

(四)在校生學歷越高對就業專業對口的期望越高,已就業者對口比例最高的是碩士學歷,最低的是本科學歷

在調查中表現出的就業意向受學歷的影響較為明顯,學歷越高對就業專業與所學專業相關的要求越高。在校博士生有八成期望未來工作與專業相關,剩下兩成則表示不想從事所學專業的工作,受訪者中沒有一人表示對就業的專業無要求。這説明博士生對未來就業的行業領域定位較清晰,較長年份的學習和專業領域研究,對於未來工作的定位有所幫助。受訪的碩士生也是近八成表示未來工作要與所學專業相關,而對專業無要求和不想從事所學專業工作的各約一成。這説明碩士生對未來工作定位也較清晰,但是相較博士生,能接受不限專業的工作,其靈活性稍強。對於大學本科和專科(高職)的受訪者,期望工作與所學專業相關的分別為略多於四成和不到四成,而專科(高職)的受訪者中表示對就業專業無要求的,高達近四成。這也表明了較低學歷的在校生對於就業對口的期望較低。

實際已就業的大學畢業生,對口情況與在校生的就業期望基本一致但略有差異。從事與專業(完全或部分)相關的比例最高的是碩士學歷,最低的是本科學歷。專科(高職)學歷的畢業生由於在校接受過面向就業的專門系統的“職業教育”,有較明確的就業去向,雖然在校生對就業對口的期望不高,但實際就業對口情況尚可。本科學歷的就業者的實際對口情況與期望較一致,均處於較低的比例。而博士學歷的就業完全對口的比例明顯高於其他幾類,超過四成。

(五)就職年份越長跳槽意願越低,跳槽意願受就業不對口的影響較小

調查結果顯示就職年份對跳槽意願有一定影響,就職2年內和2到5年之間的受訪者,表示不打算跳槽的比例均約兩成,而就職5年以上的受訪者該項比例翻了一番達四成。説明工作年份越長,工作的穩定性越強。還有約一成的工作2年內的受訪者表示時刻尋找機會跳槽,由於工作年份短,對工作的適應性和工作資源的積累都不夠,跳槽的成本也較低,於是工作中稍有不順就容易激起較強的跳槽意願。

同時,就業的專業不對口對跳槽意願的影響較小。受訪者中表示跳槽完全是由於專業不對口的僅佔4.5%。而專業不對口對跳槽的影響隨着工作的進行和深入會繼續變小。認為跳槽的原因完全是專業不對口的人中,有三分之二的人本身沒有跳槽打算。而認為專業不對口不是跳槽的主要原因的人中,超過八成的人表示有適當機會可以考慮跳槽,這説明實際工作中,跳槽和專業不對口沒有直接聯繫。

(六)就職年份越長工作滿意度越高,對現有工作滿意者也有跳槽打算

就職年份對工作內容和狀態的滿意度影響較大,就職2年內的認為現有工作很滿意的僅佔13%,工作2到5年之間的認為很滿意的佔17.6%,工作5年以上的該比例達到一半。而工作2年以內的受訪者有近五分之一明確表示對現有工作不滿意,但是工作2年以上的沒有此表示。

對工作不滿意者有略少於一半人表示在時刻尋找機會跳槽,這是不難理解的。同時,對現有工作滿意的受訪者也有略少於一半的人有跳槽打算,他們表示有適當機會可以考慮跳槽,雖然該比例與對工作不滿意的受訪者的該項比例很接近,但是含義完全不同。對工作滿意者的跳槽意願是為了尋求更好的平台,得到更好的發展機會,雖然對現有工作滿意,但是也願意嘗試新的崗位。可見跳槽的原因並不都是負面的。

【對策建議】

加強指導,調整結構,正確認識

(一)加強學校的職業規劃指導,培養學生正確的職業觀

各高校應重視學生的職業規劃指導,加強職業素質和職業意識的培養。一方面,開設一定量的職業指導課程,每學期至少開展一次集中的職業規劃指導,在大學生入學時就進行相關指導説明,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課程內容和心態變化,實時跟進,及時關注和解答學生們與職業規劃相關的困惑和問題,使大學生有正確的職業心態和積極進取的職業觀,客觀冷靜地認識自己,為畢業後順利對口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高校應重視學生在校期間與社會的接觸,加強“社會課堂”的開展,為學生提供與所學專業相關的勤工儉學的機會,尋找和開闢實習和實訓基地,加強學生對與專業相關的工作的瞭解,明確個人的興趣愛好特長,儘早制定就業計劃。鼓勵學生以積極的心態、吃苦的精神為出發點,提高個人的學業水平和職業核心競爭力。

(二)合理設置和調整高校招生名額與專業,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

我國從1999年開始高校擴招,使越來越多的人享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促進了高等教育均等化發展,每年的畢業生數量也不斷增加,相對於崗位數量,畢業生供過於求的態勢愈加明顯。在大學畢業生就業率持續走低的情況下,就業對口率勢必打折扣。在這種環境下,高校的人才培養亟須與市場對接。

要控制大學畢業生的數量,在源頭上解決就業難的問題,停止大學擴招,合理設置高校專業與名額,參考市場導向,使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接軌。同時,借鑑發達國家的經驗,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推廣職業技術體制,通過職業大學的教育渠道,培養訓練有素、職業感強的畢業生,達到解決就業率和對口率低的難題,加快我國轉型時期的產業升級。

(三)鼓勵民辦高校的發展,支持校企合作為畢業生提供對口就業機會

民辦高校是社會組織或個人利用非財政性經費創辦的高校,在過去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但在近年其優勢逐漸顯現,尤其是由實體企業出資創辦的高校,培養學生的同時也是在為企業儲備專業技術人才,採用“工學結合、就業直通”的模式,大大提高了畢業生對口就業的可能性。雖然目前對於民辦教育的分類管理模式尚無定論,但實業界和學術界都進行了關注和討論,應積極鼓勵民辦高校的發展,吸引社會資金投入高等教育,倡導以企業為支撐的民校自己根據需要培養人才,自己解決對口就業。

校企合作是民辦高校發展的重要模式,企業創辦的高校應加強同其他企業的合作,而沒有企業背景的高校更應尋求和加強與多方的合作,與企業簽訂人才供需合同,展開“訂單式”培訓,開拓和豐富學生的就業渠道。

(四)正確認識專業對口的意義,培養學生就業的靈活性和可塑性

最後需要注意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任何企業和個人都不應過分誇大就業專業對口的重要性。對口就業固然是充分利用了教育資源,減少了人力資源和知識浪費的現象,但在不能保證對口就業的前提下,更應重視求職者的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挖掘和發揮個人潛能,規避不對口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首先,對於求職者個人,應勇於嘗試不對口行業的工作,進行行業瞭解和職業規劃,主觀上增強就業的靈活性,分析自身的優勢和長處,尋找個人能力和興趣與不同行業工作的契合點;同時加強通用知識技能的學習獲取,例如外語能力、計算機使用、軟件操作等,增強自身在各行業的適應性和兼容性。

其次,對於用人單位,也應改變不合理的招人條件,例如有些基層管理崗位,用人單位接收文史、政管等專業的學生,卻拒絕數理專業的學生,這是在求職者公平競爭的起點上進行了區別對待,這種招人方式應得到改善。另外,用人單位應鼓勵各專業交流,吸收具有不同視角的新鮮血液。

再其次,從職業發展和延續性來看,對口就業不具有必須性。就業者對於工作滿意度的判別,對口與否所佔比例很低。一旦進入職場,就不需要刻意強調所學專業與工作內容的差異,畢竟無論對口與否,差異是肯定存在的,而個人紮實的基礎、全面的知識、協調的能力、謙虛的態度,對於職業發展和延續都是很重要的。同時在擁有一份滿意的工作時,有適當機會可以考慮跳槽,更説明了職場中可塑性的重要。職業延續固然能讓個人厚積薄發,但是職業的流動性也是物盡其用、人盡其才的重要方面。

學生調查報告 篇5

教學目標:

1、找一個感興趣的內容,在同學間作一些調查,及時記錄調查的結果。

2、用數學課上學到的統計方法對調查的結果進行分析,並談一談自己的感受。

3、重點寫好統計過程與結果,並發表自己的見解。

4、調查報告的寫法不拘一格,可以配上描畫的各種統計圖表。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啟發談話激發興趣

如果我們能用數學課上學到的統計方法去研究學習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那該是一件多麼有意思的事情啊!

你做過這樣的調查統計嗎?

二、示範調查

1、老師想知道,我們班上做過這樣的調查的同學有多少?還沒有做過這樣的調查,正想作調查的同學請舉手。

2、統計小結

三、小組交流,回憶調查過程

學生在四人小組內交流自己開展的調查過程。

要求:要説清楚調查的原因及目的,調查的實施步驟。

四、各自整理彙報

1、請同學們按照老師的要求,把自己調查的目的、實施的步驟一一列出來,可以用文字的形式,也可以畫出圖表,形式不拘。

2、學生按要求各自進行整理。

3、通過這次調查,你得出了什麼結論?把你的調查結果也寫下來。

4、指名彙報,交流調查結果。

5、相互補充,發表建議

五、集體交流,發表建議

請同學們根據統計的數據及結果談談自己的感受,也可以談談自己的建議。

六、指導習作

同學們在寫作的時候,可以按照調查的目的、調查的經過、調查的結果、調查的結論這四大板塊逐一寫作,也可以直接寫一篇完整的作文,一氣呵成,再配上合適的圖標,這樣會更生動。

第二課時

學生寫作,教師巡視,適時評點後,學生謄寫作文。

學生調查報告 篇6

在前不久舉行的一場畢業生雙選會上,某單位的招聘台前一下子擠來了個人,但其中只有人是求職者,另外人都是“參謀”——求職者的爺爺、奶奶和父母。對於類似現象,有社會學家指出,中國的第一批獨生子女正大規模地步入社會,他們的就業體現出不同的特點,應該引起高校和社會的重視。

我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多年來,獨生子女的數量與日俱增,逐漸成為一個龐大的社會羣體。由於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備受寵愛,心理較脆弱,承受職場挫折與失敗壓力的能力相對較弱,在初次步入職場時,很多人感到無所適從。

楊強是南寧某高校屆畢業生,是家中的獨苗。從今年月開始,為了幫助楊強找工作,他的父親特地從江西趕到南寧,在學校附近租了一間房子住下,準備打一場“就業持久戰”。對於這樣做的理由,楊強父親的解釋是“兒子還小,面對五花八門的招聘單位,不懂如何辨別真偽”。

月下旬,廣西人才市場專門舉辦了一場南博人才交流會。筆者看到,楊強的父親邊看邊講,儼然一位解説員,每走到一個招聘單位前,他都要先對該單位的崗位、薪金水平和發展前景進行一番深入的分析,再決定是否同意楊強投遞簡歷。當看到楊強遞過簡歷後老半天支支吾吾、不善言辭時,楊強的父親連忙“挺身而出”,協助兒子……

在今年廣西全區首屆人才交流會上,筆者看到這樣“動人”的一幕:一名女生的父母分開在房地產公司的招聘台前同時排隊,而女兒卻悠閒地坐在後面一條長凳上無所事事,待快輪到遞送簡歷時,女兒才有些不耐煩地將其父母替換下來,嘴裏還嘟噥着“真麻煩!”。

當筆者詢問“為什麼不讓女兒自己排隊?”時,女孩的母親不以為然:“女兒辛辛苦苦讀了十幾年書,畢業找工作還要飽受折磨之苦,做父母的理所應當替她分擔。”

這樣的現象在招聘會場上並不鮮見。一家長對記者説,之所以要跟着孩子來招聘會,是因為怕孩子“稀裏糊塗,一不小心就明珠暗投”,父母親自上陣“心裏會踏實許多”。對於要選擇哪一家單位,一般會全家人反覆推敲,他們討論的內容包括單位的工作地點、工作的穩定性、工資待遇及發展空間等等。

心態:對未來霧裏看花

那麼,獨生子女的就業心態如何呢?請看廣西大學學生會的一項調查:多名獨生子女中,有近七成的人對前途存在不同程度的擔憂,普遍認為用人單位對於工作經驗、學歷的要求過於苛刻,並且薪水達不到自己的預期設想;相當一部分學生希望找一個離家近、工作相對穩定的單位;在調查中,幾乎沒有獨生子女有自己獨立創業的想法。

調查顯示,獨生子女普遍不能準確客觀地為自己定位,大多數學生對自己的氣質、性格、興趣以及職業能力並不瞭解,自我評價偏高。另外,他們對職業和社會的瞭解存在很大侷限性和片面性,把就業前景想象得過於美好或過於艱難,直接導致期望過高或畏縮不前。而且,他們比較注重經濟利益,擇業時往往把經濟收入因素放在首位。

調查還反映出獨生子女就業的一些矛盾心理。許多學生對自我缺乏正確的分析,不考慮所選單位是否適合,而是盲目攀比,還有的同學想找一份“比較好聽的工作”。不少獨生子女寄希望於父母長輩的社會關係,眼高手低,“這山望着那山高”。還有的獨生子女因專業技能、專業知識不紮實等種種原因,沒有信心向用人單位展現自己。

值得注意的是,在採訪中我們發現,即將踏入社會的獨生子女普遍有一種危機感,他們認為社會競爭太激烈,人際關係太複雜,自己難以適應。許多人選擇讀研或出國留學以爭取一個緩衝期,有的甚至不願意捲入激烈的競爭中,寧可選擇成為一族。

針對獨生子女羣體的職業心態,廣西大學招生就業辦負責人説,作為大學生的獨生子女,一直囿於校園生活,經歷簡單,沒有經受過挫折考驗,所以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較差,一旦遭遇挫折,則感到失落、悲觀、失望,對未來失去信心。近年來,學校一直致力於學生的就業指導,從信息來源、聯繫工作、出面調節到心理輔導等等,方方面面都做了周到細緻的工作,以便獨生子女在畢業找工作時即使遇到挫折也一樣可以充滿自信,甚至越挫越勇。但是面臨擇業就業,還是有一部分學生有極大的心理壓力,表現出茫然、不自信以及很強的依賴性。

學生調查報告 篇7

當代大學生是未來消費的主體,吃穿住用行永遠是人類離不開的話題。據網上查證,全國各地在校大學生已達1700萬以上。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羣體,“服裝”永遠大學生茶餘飯後永不過時的話題,大學生對服裝的追求已超出服裝本身是原有的意義了,通過對大學生購買服裝的調查也能反映出現代大學生的生活風貌。

一、調查目的

調查服裝在大學生日常生活中的消費情況

二、調查方法

1、口頭提問及問卷調查

2、日常的觀察總結

3、調查完成後,對調查統計數據進行分析

4、撰寫調查報告

三、調查數據統計

1、這次調查的男生佔27%,女生佔73%

2、熱衷的服裝類型:運動裝23.3%休閒裝53.3%正裝3.3%時裝9.9%其它9.9%

3、購買衣服頻率:一個月以內10%二至三個月以內33.3%半年13.3%一年0%不固定43.3%

4、是否有鍾情的服裝品牌:有33.3%,沒有66.6%(品牌有:李寧,真維斯,361,nike等)

5、常去那裏買衣服:泉城路35.5%,。山師20、0%老東門15.5%洛口5%其他14%

6、服裝價格是否會影響你的購買意願:會63.3%,不會36.6%

7、購買服裝的誘因:天氣變化16.1%,節假日促銷16.1%,看到同學購買新衣服15.3%,逛街時隨意看中13.6%,零用錢增加13.7%,看心情12.6%,受廣告雜誌影響12、4%

8、是否會選擇網上購買服裝:會35.7%,不會64.3%

9、每個月服裝商的消費:50以下2佔0%,50-100佔36.6%,100-200佔33.3%,200以上佔3.3%

10、品牌服裝的效益:品牌就是好耐穿有面子16.6%,主要是因為心情愉快生活質量提高了33.3%,沒考慮跟隨社會潮流33.3%,其他30%

四、數據統計具體分析

1、大學生對服裝的需求度較高:21世紀是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豐富多彩的時代,步入這一時代的大學生們不再滿足於宿舍、教室兩點一線的單調生活,儘管書籍仍是主要的消費對象,但已不是首選的,更不是唯一的消費項目。大學生的消費已呈現明顯的多元化趨勢,對於美的追求已成上升趨勢

2、理性消費佔主體:價格、質量、潮流是吸引大學生消費的主要因素。從調查結果來看,講求實際、理性消費仍是當前大學生主要的消費觀念。據瞭解,在購買服裝時,大學生們首先考慮的因素是價格和質量。由於消費能力有限,大學生們在花錢時往往十分謹慎,力求“花得值”,因此會盡量搜索那些價廉物美加上城市生活氛圍,當代大學生更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檔次,雖然不一定買名牌,但質量顯然是非常重要的內容。

3、女生對服裝的需求意識比男生高:通過調查顯示:女生購買服裝的頻率遠遠大於男生,但男生追求名牌的百分比卻大於女生。説明在對於美的追求方面男女之間還是有較大差異的。但無論是購買次數較多還是名牌重視度較強都能在一定程度反映出當代大學生存在一定的虛榮心和攀比心理

4、大學生能正確控制自己消費慾望:物價上漲後,大學生們的消費支出增加,其中餐飲消費支出最多。就普遍產生了一個特別的現象:大學生在服飾方面的支出降低了。調查者分析認為:“物價上漲後,服飾日用品、化粧品及娛樂消費的價格並未下降,而是小幅上漲,大學生們的消費支出卻少了,這説明他們是有意地減少了在這些對大學生來説的‘享受型消費’,把錢用在餐飲、學習等必要的地方。

五、問題現象

1、從購買服裝的頻率看

(1)購買服裝的消費還是合理的:調查結果顯示購買服裝的頻率都集中在一個月一次和二至三個月一次這個結果表明大學生夠買服裝的主要原因還是生理需求,但也不排除存在滿足虛榮心,但消費分配的主方向還是對的。

(2)還存在服裝的的消費還是不合理的現象:調查結果顯示還存在小部分人購買服裝的頻率較高,過分重視名牌的現象仍然存在。通過對服裝消費的不合理能從側面反映出對每月生活費分配的不合理,或者存在每月生活費過多的問題。

2、從那方面吸引購買服裝的角度看

(1)當代大學生能夠把握購買服裝的主要目的和作用:服裝的主要作用是對因季節氣候變化而對人體產生一定的保護,其次是為了美觀,滿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通過調查反映出學生重視服裝的質量,喜歡經濟實惠耐穿的衣服,不會盲目因為對一件衣服的喜歡而不考慮價格的購買。

(2)追求時髦是大學生永恆不變的話題:大學生總是名牌的程度的現象十分嚴重,有時可能為了追求名牌而選擇自己不喜歡的服裝。卻忽視了服裝本身原有存在的價值。

六、政策建議

1、樹立一個良好的消費觀。消費觀是消費者對消費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態度,是消費者對消費內容、消費目標、消費方式和消費模式等涉及整個消費活動諸因素的一種價值判斷的態度。高校應加強消費觀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自力更生、獨立自主的理念,樹立節約消費和適度消費的觀念,避免和克服虛榮心、攀比心理,自覺抵制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消極主義的影響,不奢侈浪費。在日常生活中,大學生應對自己的每項開支做出預算和記錄,經常反思自己的開支是否合理。

2、量身定製一個合理的消費計劃。絕大部分的大學生已是成年人,具有較高的知識和能力。定製一個合理的消費計劃,可以正確規劃自己的支出,為以後建立一個良好的理財觀打下堅實的基礎,培養良好的規劃習慣。

3、調整消費結構。在當今信息社會和知識經濟時代,消費時尚瞬息萬變。而大學生是最容易被捲入時尚潮流的羣體,有些消費甚至失去了理性。大學生應克服從眾心理,在既定的消費支出約束下,合理調整自己的消費結構,以達到最少的支出帶來最大效用的效果。不要盲目購買產品,以免過度浪費。

學生調查報告 篇8

誠信,作為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它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準則,但是近年來受到社會風氣、社會環境和就業壓力等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大學生誠信缺失的現象越來越嚴重,比如遲到早退、考試作弊、論文抄襲、偽造簡歷、拖欠助學貸款等等誠信問題日益突出,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為了瞭解大學生在校的誠信狀況,我們對xx財經大學在校本科生進行了誠信狀況調查,20xx年通過問卷隨機抽樣調查的方式,總計發放了120份問卷進行調查,全部回收,其中有效問卷113份。通過此次問卷調查,初步瞭解了xx財經大學在校生的誠信狀況。

經大學在校大學生誠信現狀

現狀一:日常大部分時間能做到誠信,認為人際交往中誠信仍是評價他人的重要標準

調查結果顯示,在日常生活中,受訪同學中僅有13.6%能夠完全做到誠信,74.2%的在大部分情況下能做到誠信,一般情況下能做到誠信的約佔11.1%,而較少和幾乎不能做到誠信的只佔1.08%。而在人際交往中,50.9%的同學表示很看重他人的誠信,比較看重他人誠信的佔了44.7%,而不太看重或不看重他人誠信的同學僅佔了0.7%。

誠信作為我們的日常生活的基本行為規範,是否誠信影響着人際關係,影響着社會總體的誠信水平。由調查結果可見,目前我校學生的誠信水平總體上還是比較高的,大部分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基本上做到誠信,但是由於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如社會環境,校園風氣等因素影響,仍然有部分學生無法做到誠信,所以在校大學時的誠信水平仍然需要改進和提高。一個人是否誠信決定了他和別人交往時是否能夠真心付出,是否可靠。調查中絕大部分的同學表示很看重或比較看重他人的誠信,説明在如今的社會中,誠信仍然被看作為評價和選擇一個人的標準。

現狀二:在校大學生在學業上的誠信狀況令人擔憂

調查結果顯示,在被調查同學中,受訪同學中16.8%的同學認為上課遲到、早退和曠課很不合適,36.3%表示不太合適,26.1%中立,超過兩成的同學認為可以理解。而對於不按時完成作業的行為,12.0%受訪同學認為很不合適,14.4%認為可以理解,27.8%認為是否按時完成作業是一樣的,有近一半同學認為不太合適。面對考試作弊,在受訪同學中有44.9%對考試作弊表示很不合適、堅決反對,29.1%的同學認為不合適,16.2%中立,但有9.8%認為可以理解。

從數據上看,大學生在學業上誠信狀況很是令人擔憂,這也很可能與大學較自由寬鬆的環境有關,很多學生上了大學後就逐漸變得慵懶,遲到曠課早已是普遍的現象,而且大部分學生都持着不以為然的態度,沒有相應的處罰,學生也大部分認為這個不涉及誠信的問題。由於大學裏缺乏管束,很多學生在平時都沒好好學習,渾渾噩噩,到期末考時,為了通過考試,不得不通過抄襲的方式,不過畢竟還是少數。

現狀三:不同性別、年級、政治面貌的學生誠信狀況有差別

調查結果顯示,男生的學業誠信得分均值為3.89,女生為4.04,男生的誠信水平顯低於女生。一、二年級學生的誠信水平明顯高於三、四年級的學生。黨員和團員得分均值為3.94和,相對高於羣眾和其他民主黨派的3.44和3.50。

大一大二的同學剛進大學時,還帶着高中時的單純和幼稚,到大三大四就相對變得老油條了,這樣的風氣也漸漸影響整個校園的風氣。而黨員和團員,在入黨入團時就已經經過一定的篩選,思想覺悟、綜合素質相對較高,故而誠信度也相對較高。

現狀四:在校大學生認為誠信在社會中很重要,但認為當今社會的總體誠信水平一般

調查結果顯示,當詢問到誠信在當今社會中所佔的地位時,近九成的同學認為誠信在社會中是重要的。而約58.3%的受訪學生認為我國社會誠信總體水平在一般的。

雖然誠信缺失狀況存在,但是大部分學生還是認為誠信是很中重要的,這一點還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大學生的眼中,我國當前的社會總體的誠信狀況還不令人滿意,可以説是令人擔憂的。我國一直致力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看起來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標籤: 調查報告 學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z/diaocha/173m7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