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職場範例 >實習報告 >

地質學野外實習報告

地質學野外實習報告

  一、實習時間

地質學野外實習報告

20XX年5月16日—5月23日

  二、實習區域概況

⒈皇島:

秦皇島市位於河北省東北部渤海之濱,距首都北京280千米,距省會石家莊市483千米。該區在地質上處於燕遼沉降帶的東端,地貌類型多樣,以中低山面積最大,集中分佈於撫寧、盧龍北部和青龍全部,約計4573平方千米,海拔在200~1000米之間。丘陵面積1493.3平方千米,主要分佈於長城以南的大部分地區。山麓洪積平原和濱海平原面積較小。地勢北高南低。沿海海拔坡度為1/300-1/400。距岸20千米以內,水深10-20米,是不凍不淤的水深闊港。秦皇島市區屬東部季風暖温帶半濕潤氣候區,年均降水量為551.7毫米,年平均氣温 11.2℃。土壤以褐土、棕壤褐土、潮土、鹽土為主。境內主要河流有灤河、青龍河、洋河、戴河、湯河、石河等。黃金、砂石是該市兩大礦產優勢。青龍是全國年產萬兩黃金縣之一。海岸線總長126.4千米,海洋生物繁多。該市富有大蝦、海蟹、比目魚、貽貝和蘋果、板栗、蜜梨等特產。位居撫寧縣的柳江盆地及其周圍地區,一向是我國北方地質院校和地理專業的野外教學實習基地。秦皇島市地處環渤海經濟區的中間地帶,是華北、東北、西北地區重要的出海口。秦皇島港貨物吞吐量達2.57億噸,是中國第二大港,也是世界最大的能源輸出港,以能源輸出為主。秦皇島港還兼營雜貨和集裝箱運輸。全市主要工業部門有冶金、建材、紡織、化工、電子、機械、食品等,門類比較齊全。糧食作物主要品種是玉米、水稻、小麥、甘薯,油料作物主要是花生畜牧生產以豬、牛、羊、兔、雞、鴨等家畜、家禽養殖為主。秦皇島旅遊資源豐富,自然與人文景觀齊全山海交融歷史古蹟比比皆是。秦皇島市基礎設施日趨完善。京沈、京秦、大秦三條鐵路橫跨全市,102、205兩條國家級公路縱貫全境。⒉北京:

北京位於北緯39度56秒,東經116度20秒;西北毗臨山西、內蒙古高原,南與華北大平原相接,東近渤海;市中心海拔43.71米;總面積16808 平方公里,市區面積1368平方公里。西、北、東三面環山,山區面積佔全市面積的62%,主要河流有永定河、潮白河、北運河等。北京屬暖温帶半濕潤氣候區,四季分明,春秋短促,冬夏較長。年平均氣温13℃,一月份最冷,平均氣温-3.7℃,七月最熱,平均氣温25.2℃,年平均降水量507.7毫米。無霜期189天。北京市工業發展以“能耗少、水耗少、物耗少、佔地少、污染少和附加值高、技術密集程度高”為原則,根據市場需要,優先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主要扶植電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醫藥光機電一體化新材料四個新興技術先導行業,重點發展汽車、電子、機械裝備等技術密集型支柱產業,積極支持輕紡、醫藥、印刷等適合首都特點的優勢行業的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成為北京市工業經濟增長的支撐點。旅遊業已成為北京市第三產業的重要支柱和首都經濟中心的經濟增長點。特別是“十五”期間北京國際旅遊業和國內旅遊業兩方面都取得較好的成績,使北京旅遊業經濟總量始終居於全國前列。

  三、實習的主要內容

一張家口—北戴河沿途:

⒈地形變化:冀西北間山盆地—山前平原—濱海平原。

⒉業生產特點:一年一熟—一年兩熟。

⒊民建築:均坐北朝南但張家口房屋北無門窗,而秦皇島的則南北均有門。

二鷹角石下海灘上:

⒈岬角、海灣的侵蝕、堆積:山海關—北戴河間海岸形態為岬灣相間狀。受波浪折射作用,岬角處波能匯聚受到侵蝕,海灣處波能副散形成堆積。(實習報告 )鷹角石所在處為岬角,其由花崗偉晶巖脈組成,抗侵蝕能力強,形成突出的岬角。

⒉海蝕穴、海蝕崖、海蝕平台:在海水與海岸巖石相交接的地帶,致使巖石沿節理及抗蝕性弱的部位發育成凹槽而形成海蝕穴。由於海蝕穴的發展,上部巖體懸空、墜落,形成陡峻的海蝕崖。由此可見,海蝕崖的形成過程實際上就是海岸的後退過程。在海蝕崖後退的同時,在其前方留下一個向海微傾的基巖平台,稱海蝕平台。

⒊波浪在淺水區的變形:迎水坡平緩,背水坡陡。

⒋波痕性質:屬於流水波痕,形態不均勻,在潛水沉積環境下形成。

⒌巖石的三維節理:此處的巖石節理較發育,其橫向、縱向、斜向三方面節理共同發育,三向節理相交處的巖石脆弱,加劇了巖石遭受侵蝕的程度,為形成海蝕地貌提供了有利條件。

三雞冠山:

⒈雞冠山東南坡中部:早元古代綏中花崗巖的巖性特徵為酸性巖漿巖,呈深成的巖基侵入體,屬下元古界前的產物,為肉紅或灰白色,等粒結構。主要礦物有鉀長石(肉紅色)、斜長石(灰白色)、石英(透明狀)、角閃石、黑雲母(黑而薄)等。

⒉雞冠山東南坡近頂處:晚元古代青白口系景兒峪組與下伏綏中花崗巖的接觸面處有很明顯的界線,並且是個較平緩的接觸面,兩者並沒有參差不齊或相互穿插的現象。花崗巖體中未發現上覆巖層的俘虜體存在。發育在下面的巖石中的節理也沒有延伸到上覆巖層中去;下伏花崗巖其近接觸面處和遠離接觸面處巖石特徵有明顯的變化,特別是在巖體的表面產生高嶺土化、綠泥石化等,説明花崗巖體已遭受變質作用;上覆沉積巖未見有變質或任何烘烤現象。底部還有很薄層的小角礫巖,碎塊的主要成分卻是下伏巖體表面的產物。由此判斷其接觸類型為沉積接觸。

⒊雞冠山頂採石場:⑴晚元古代景兒峪組巖性特徵:本組的主要巖性特徵是石英砂巖。其新鮮面呈灰白色,風化面為黃褐色,並帶鐵鏽色,石英含量很高,含有一定量的鉀長石,淺綠色海綠石礦物往往肉眼可見。中細粒結構。其底部含少量礫石及小角礫。下粗上細的巖性變化反映了當時的海侵沉積環境。⑵浪成波痕構造:浪成波痕形態對稱,波峯尖鋭,波谷圓滑,形成於靜水條件。

⒋雞冠山北側懸崖邊:⑴地塹的構造特徵及地貌表現:該地塹由三組傾向相向的正斷層形成。大平台與雞冠山的巖性組成是一致的,即上部為景兒峪組石英砂巖,下伏綏中花崗巖。前者抗風化能力強,後者抗風化能力弱,致使斷面的上下坡度出現不一致,石英砂巖形成陡崖,綏中花崗巖形成緩坡。地塹構造在地貌上表現為谷地形態,稱地塹谷。⑵斷層崖的形態特徵:我們看到的斷層崖是剝蝕後退的陡崖,而並非原來的斷層面。斷層面一般來説應為直線形,但由於後期溝谷的發展,常使斷層崖在不同部位產生差異性後退。溝谷處後退快,崖面內凹,溝間部位後退相對緩慢,斷層崖外凸,這樣就使原來直線形的斷層崖變得彎彎曲曲。⑶方山與單面山:通過觀察大平台與雞冠山的巖層為水平巖層故其屬於方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zc/baogao/1og2l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