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職場範例 >實習報告 >

地質學認識的實習報告例文

地質學認識的實習報告例文

一.序言

地質學認識的實習報告例文

實習目的、任務和要求

1.目的

地質學是一門實踐性和探究性很強的自然科學。認識實習是教學計劃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學生在學習相關地質基礎知識之後,到大自然中去觀察各種地質現象,理論聯繫實習,增強感性認識,鞏固基礎理論知識。同時,進行野外地質工作基本技能的初步訓練,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為後續課程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2.任務

①在野外對各種內、外地質作用進行初步觀察分析,着重點是外力地質作用的觀察分析。

②在老師的指導下,初步對三大類巖石、地質構造和礦產進行觀察認識,瞭解它們在自然界的分佈狀況。

③進行野外地質工作方法的基本訓練,包括地質羅盤的使用、手標本採集、地質現象觀察、描述記錄等內容。

④通過實習,培養學生運用辨證唯物主義觀點,觀察分析地質作用規律,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要求

①實習前學生應認真學習實習知道書,以明確實習目的、內容安排等情況,做到心中有數,有條不紊。

②實習中學生要聽從老師安排,認真聽指導老師的講解。

③現場觀察各種地質現象要認真細緻,並作好記錄,還應多問、多思考,克服怕苦怕累的懶惰思想。

④每個學生應採集35塊有代表性的巖石、礦物或化石標本。

⑵.實習的組織形式及實習過程

實習的組織形式以班級為單位,每個班又分兩個小組,每個小組由一個指導老師帶領實習,

過程由實習指導書上的日程安排:

第一天昆明西山;

第二天上午乘車由昆明至武定縣五孔橋,下午芭蕉箐採礦場、雷剛廠;

第三天上午人民渡至獅子山石棉廠至獅山風景區,下午乘車由武定縣至元謀縣;

第四天上午元謀縣朱布超基性巖體,下午元謀縣黃瓜園大橋;

第五天上午元謀縣德大大橋至那化大橋,下午元謀縣彎堡土林;

第六天返回昆明。

(3)實習任務完成情況

通過實習我們三大類巖石有了更深一步的瞭解和認識,能夠在野外認識和辨別三大類巖石,還能夠在野外辨別各種地質構造。通過在各實習點對其的觀察,實地考察,我掌握了羅盤的使用,還在各實習點採集了各種相應的巖石標本。還提高了我們對各種地質現象的觀察分析能力,並學會了野外紀錄,基本達到學校預期的目標。

二.各實習點地質概括

⑴昆明西山地區

①地層:由老到新如下,

1.泥盆繫上統宰格組(d3z):該巖石為灰色厚層狀細晶白雲巖,細晶結構,塊狀構造,風化面為灰黑色,呈刀砍狀。

2.石碳系下統大塘組(c1d):該巖石為灰色、深灰色角礫狀灰巖厚層狀灰巖,角礫大小混雜,為鈣質膠結,較緊密,含珊化石,底部辦翠綠色頁巖與宰格組呈假整合接觸。

3.石碳系中統威寧組(c2w):灰色、灰白色中厚層狀灰巖,粉晶結構,塊狀構造中部夾角礫巖,含珊瑚、腕足化石,礦物成分為方解石等,風化面為灰白色,局部有鐵質侵染,與大塘組整合接觸。

4.二迭系下統(1)倒石頭組(p1d):上部黑色頁巖與泥灰巖互層,中部呈黑色頁巖夾薄層沙巖,含植物化石,下部為雜色黏土、黃鐵礦及煤線,與威寧組呈假整合接觸(2)棲震組(p1x):為淺灰色厚至塊狀細晶白雲巖,風化面為灰黑色白雲質灰巖。風化後成團塊狀小虎斑,成分為方解石(70%)和白雲石(30%)越往上白雲石逐漸增多。含豐富珊瑚化石,與倒石頭組整合接觸。(3)茅口組(p1m):上部為灰色、灰白色中厚層狀灰巖,中部為灰色厚狀灰巖與灰色琥珀斑狀白雲質灰巖互層,巖性較純,層理不發育,表面有雨蝕溝槽,含珊瑚等化石,下部為灰色厚狀不規則琥珀斑狀白雲質灰巖,與棲震組整合接觸。

5.二迭繫上統蛾眉山組(p2b):上部為黑色氣孔狀杏仁狀玄武巖,塊狀玄武巖,部分地段見柱狀節理或球狀風化;中部為紫色、紫紅色凝灰巖,可見由粗細的韻律變化層理,下部為玄武質燦集塊巖。含灰質角礫玄武巖,含灰質角礫凝灰巖。

②構造:普渡河----西山(滇池)大斷裂

大斷裂為昆明地區南北向的主幹斷裂。西山龍門一帶,斷面向東傾斜,產狀較陡,近於直立,東盤下降形成昆明斷陷盆地,西盤上升形成觀音山、西山及龍門等地貌景觀。該斷層控制了昆明地區的地層、構造、礦產及地形地貌的形成與發展。

③巖漿巖:該地區有氣孔狀、杏仁狀玄武巖及塊狀玄武巖,玄武質火山集塊巖,含灰質角礫玄武巖,含灰質角礫凝灰巖。

④地貌:西山大斷裂西盤上升形成了觀音山西山龍門,東盤下降止水形成滇池山及龍門(斷層崖)等地貌景觀。滇池為斷陷湖泊,西岸多為半島、海灣,地形起伏較大;北岸、南岸、東岸地形起伏較小,有八條較大的河流注入,形成河口三角洲,沖積扇等沉積。

西山小石林,由二迭系棲霞和茅口組的灰巖、白雲質灰巖構成。地表巖石在雨水和地表水的作用下,風化、容蝕形成巖溶地貌(又稱kast地貌)。石筍、石芽、石柱、溶溝、溶槽、溶蝕漏斗等地貌隨處可見。

⑵武定地區

1.地層:在五孔橋觀察了輝綠巖與三疊系資組的接觸關係及灰綠巖體的巖石特徵(球形風化)。經過觀察,發現二者的接觸面的特徵是:接觸面呈波狀起伏,面上有一層厚厚的灰褐色鈦鐵礦及褐黃色的古風化粘土層,且厚度不一,二者呈沉積接觸關係。輝綠巖中無舍資組的俘虜體,其上舍資組中底礫巖無烘烤蝕變現象;輝綠巖中長石高嶺土化現象明顯。

在雷剛廠觀察了三疊系舍姿組與寒武系西王廟組的接觸關係。

西王廟組:為紫紅色泥巖與黃色粉砂巖互層。

舍姿組:為紫灰色泥巖夾多層淺灰黃中層狀粉砂巖為主。底部為灰黃色薄、中層狀含細礫、含鮞狀赤鐵礦不等粒石英砂巖夾泥質粉砂巖,接觸面為含礫粗砂巖。二者的接觸關係呈微角度不整合接觸。

芭蕉箐鐵礦觀察到縮頭山組:該鐵礦位於武定縣南東5公里處礦體產於泥盆系中統魚子甸組第一段(d2y1):屬於沉積型鐵礦牀;礦石主要為鮞狀赤鐵礦。第二段為灰白薄中層狀隱晶質灰巖,泥灰巖夾白雲巖,鈣質泥巖。其中在鐵礦中含有磷成分和薄層黑色頁巖、泥巖等,還含有植物碎片、貝類化石。

在獅山石棉礦觀察到登雲組白雲巖,獅山風景區出露寒武系,竹寺組廣泛分佈,為灰黃,黃綠色頁巖、粉砂巖該礦是白雲質灰巖與輝綠巖體的接觸帶,為輝綠巖體侵入,使基性巖漿熱液與白雲質灰巖中的鎂質發生變質作用,形成蛇紋石化、大理巖化和石棉,石棉礦呈似層狀、脈狀、透鏡狀分佈於外接觸帶的白雲質灰巖中。

2.構造:人民渡獅山大斷裂

斷層走向北東南西向,上盤為震旦系燈影組,下盤為奧陶系湯池組和紅石組等地層。斷層帶上發育大量構造巖。上盤多見大理巖化、角礫巖化等蝕變現象。斷距由北向南逐漸增大。斷層帶寬數米至兩百米,多由構造巖組成,其間夾斷層夾持體或斷層透鏡體。沿斷裂帶除外力西基性巖脈侵入外,還有燕山期基性巖貫入。受斷層影響,巖石蹂皺破碎現象明顯。

3.巖漿巖:輝綠巖。

4.礦體:芭蕉箐鐵礦、獅山的石棉礦、無孔橋的鈦砂礦

5.地質現象:獅山斷裂斷層破碎帶上的斷層角礫巖、地層的錯動與缺失、無孔橋沉積接觸面上的風化殼、獅山豐富的三葉蟲化石。

6.地貌:人民渡斷裂構造,形成兩斷面上生長的植被有很大差別,在芭蕉箐看到赤鐵礦礦牀,而在獅子山觀察到了石棉礦及石棉的採礦洞,獅子山風景區,其山勢雄渾秀麗,古樹參天,蒼松翠柏,古寺幽靜,是國家aaa級名勝風景區。

⑶元謀地區

1.地層:黃瓜園出露海資哨組、路古模組和鳳凰山組

㈠海資哨組:淺灰色千枚巖、雲英片巖夾結晶灰巖、大理巖。

㈡鳳凰山組:上部細晶大理巖夾千枚巖,下部夾中粗粒大理巖,其中有交代或充填型赤鐵礦及沉積型菱鐵礦。

㈢路古模組:眼球狀雲母片麻巖、雲母石英片巖、黑雲母長石片麻巖、角閃石片巖等。

南北向綠汁江深大斷裂與東西向構造帶的複合部位的`體朱布超基巖。侵入於前震旦系元謀羣黑雲母斜長片麻巖中,巖體分異較好,具垂直分帶,由上而下一般可分為:輝綠輝長巖帶、輝長巖帶、輝石帶、橄欖巖帶、橄輝巖帶、各帶為漸變過度關係。平面上各帶是不對稱環狀分佈,四周為邊緣相。巖體雖小,但含鉑達到工業要求,巖石普遍受不同程度的蝕變,主要有蛇紋石化、綠泥石化、滑石化、碳酸鹽化等。

德大、那化花崗巖體。這些花崗巖石是晉寧期產物。巖體的巖性組合複雜,巖相變化大,為一巖漿雜巖體。主要由黑雲母花崗巖、黑雲母二長花崗巖、花崗閃長巖組成,呈巖基產出。黑雲母花崗巖:淺灰色,略顯粉紅色,細、中粒結構,局部為粗粒結構。閃長巖:暗灰、灰綠色,多為細、中粒結構。

彎堡土林一帶出露第三系和第四系鬆散碎屑沉積物,彎堡土林的成因及存在長久的原因:一墩墩的土柱聳立在眼前,大片大片的,説起這土林是怎麼形成的,早在三百萬年前,這裏曾是一片水草豐富的淺湖,氣候温和、涼爽,湖中繁衍着蜉蝣生物,湖岸森林茂密,動物活躍。後來由於入湖河流帶來大量泥沙,淤塞湖盆,加之地殼的上升運動,使它露出地表,遭受風化剝蝕。特別是第四紀以來,由於氣候炎熱、氣温高、降雨量小於蒸發量,在漫長的歲月裏,泥土不斷地吸水、膨脹和失水、收縮,地表發生了龜裂,加上雨水沿着裂縫不斷得流蝕、沖刷,又使地表裂縫漸漸加深、擴寬和延伸。年夏一年的自然外力地質作用,終於使這裏顯露出一座座土柱,進而形成眼前這一片片神奇的土林。這就是神奇的土林的形成原因,為什麼這土林可以如此長久的保存呢?雨水、風化等剝蝕作用就很嚴重了,那是由於土柱頂上,有一層含鐵質的砂礫巖皮殼及半膠結的礫石層,像一頂堅硬的帽子戴在土柱上,使之免受風雨摧殘。

2.構造:朱布超基性巖體屬於南北向綠汁江大斷裂與東西向構造。為加里東晚期所形成,巖體北西南三面接觸帶近於直立,並向深部巖體內傾斜,東部接觸帶向西傾斜。德大那化花岡巖體屬塊狀構造。巖體出露於元謀縣西側斑果至物茂一帶,呈南北向帶狀分佈,南北長大於40公里,東西寬約6公里。為晉寧期產物,巖體巖性組合複雜,巖相變化大為一巖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zc/baogao/61km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