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職場範例 >實習報告 >

【精華】新聞類實習報告三篇

【精華】新聞類實習報告三篇

在現在社會,報告不再是罕見的東西,多數報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發生後撰寫的。我們應當如何寫報告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新聞類實習報告3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精華】新聞類實習報告三篇

新聞類實習報告 篇1

一.實習動機:學習了新聞專業有一年半的時間,對以後能從事職業十分榮幸,也十分熱愛,甚至可以説是的是憧憬。通過對新聞寫作和新聞理論以及新聞學的學習,有了一定的理論基礎,但是似乎理論缺少了實踐也不甚完美,有時甚至只能是空談。於是在本學期的實習階段,想通過自己的實踐將這些理論與實際的應用相結合,在新聞採編的的實踐過程中提高自己的能力,特別是新聞寫作方面總體把握的能力和新聞敏感。在電視台實習的過程中,通過切身實地的參與,增加對電視節目的策劃和錄製以及播出整個過程的認知和把握,增加對廣播電視的知識,以期能為以後從事新聞職業打下更好的基礎。

二.實習目的:瞭解報紙出版的過程、學習新聞寫作的採編流程,對其進行分析,並結合所掌握的理論達到提高自己對新聞認識的目的。通過切身實地的參與,增加對電視節目的策劃和錄製以及播出整個過程的認知和把握

三.實習任務:新聞採編和欄目策劃以及錄製

四.單位概況 1.基本情況:位於**市**區**路**號**大廈(**新聞報社) ****區**路**號南樓二層(中國**電視台) 2.單位是**全國新聞工協會主辦的中央級媒體,創刊於1993年5月5日。作為全國新聞行業的權威性報紙,**新聞報的定位是:立足傳媒界、報道傳媒界、服務傳媒界、開拓界內外。由於覆蓋了全國各地的報刊、電視台、電台、有線電視台、網絡媒體、新聞傳媒**部門、新聞傳媒研究機構,以及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的宣傳廣告部門、廣告中介單位、傳播策劃公司、新聞器材產銷企業等,**新聞報被譽為“媒體中的媒體,新聞中的新聞”。 中國**電視台(CETV)創辦於1986年,是國內唯一的國家級專業電視台,隸屬於**部,接受國家廣電總局的行業指導。

五、初步認識:報紙是一種輿論工具,它對於社會輿論導向產生重大影響,特別是在我國社會經濟的轉型和攻關階段。報紙內容堅持的四個基本點時政新聞是支點,娛樂新聞是亮點,社會新聞是賣點,經濟新聞是看點。我有幸在的時政專題部,能夠多的瞭解社會的現狀和表象。電視有聲色全貌的優勢,通俗易懂,受眾範圍較廣,所以在輿論引導和信息傳遞以及**作用方面的作用更明顯,實習期間,我在**電視台的《中國**電視台》進行了三個多月的實習。

新聞類實習報告 篇2

x個月的實習已經結束了不管過程如何在實習的這兩個月中真的學到了好多東西,學到了好多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這次實習時間雖短暫,但收穫頗多。

從小我就夢想着成為一名作家,把生活中所有的精彩、感動用文字記載,把所有的夢想和夙願用文字傳承。

今年暑期,我有幸在家鄉的電視台新聞部做了一個月的實習記者,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真切感受了生動鮮活的新聞事件帶來的興奮和激動,真切感受了新聞記者們不畏艱苦、敬業奉獻、敢於擔當的崇高精神。

家鄉的電視台是全縣唯一的新聞媒體,是當地羣眾獲知大政方針、重要信息,享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徑,有新聞、專題等10餘檔電視節目,30多個節目還獲得過中省大獎;新聞部有七、八名記者叔叔,艱苦的工作環境和高強度的工作節奏歷練了他們忠於職業操守、勇於擔當重任的素養和品質。每有新聞事件發生,無論是烈日暴曬的晴天還是大雨滂沱的雨天,接到命令或得到消息後,記者總是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立即進入工作狀態。由於人員和條件的限制,他們經常是“一崗多責”,在現場既是攝像又是記者,在工作室既是編輯又是製作,一天跑幾個現場,出幾個稿子是家常便飯。他們的工作,往往是通宵達旦,日以繼夜。但是,這幫人卻樂此不疲,“累着並快樂着”。

我的實習經歷分為四個階段。

作為一名“實習記者”的最初幾天,主要任務是熟悉工作情景,瞭解新聞節目的採訪、撰稿、編輯、製作、審核和播出工作流程。

接下來近乎漫長的一個星期,新聞部主任“ ABC ”把去年以來本台播出的新聞稿件裝訂簿、視頻節目數據庫一股腦兒翻出來,讓我對比、分析、學習,學習新聞稿件的寫作思路方法,學習鏡頭素材的合理運用,學習新聞稿件的編排技巧。

通過老師的耐心指點和自己的學習分析,我逐漸懂得,一篇優秀的新聞稿件,一檔精彩的新聞節目,好的題材固然重要,但文字、影像如何完美組合,遠、中、近景怎樣合理搭配,畫面角度、時長怎樣恰當運用,都是非常重要的環節,都必須處置得相當精到。第三個階段是跟隨老師學習採訪。短短的幾天時間,我跟着幾位老師,先後在“創先爭優”會場、“抗洪救災”募捐現場、“民生八大工程”建設工地進行採訪報道。

採訪的過程中,老師不斷教導我:不但要用善良的眼睛觀察社會,更要用智慧的筆、鏡頭記錄社會;要注意捕捉中心人物的關鍵語言、行動甚至短暫的表情,領會精神實質,洞察豐富內涵;一定要學會溝通和交流,在採訪時有話可説,因勢利導,正確引導併成功勾起被採訪對象的傾訴欲,這樣才算是成功的採訪,圓滿的採訪。當然,新聞節目最重要的是要堅持正確的導向,因此,我實習的第四個階段就是跟着老師學習主要從政策關、導向關、時效關、效應關等方面審查一篇新聞稿件、一期新聞節目的優劣成敗,只有真正做到態度精誠,策劃精細,鏡頭精到,語言精煉,配音精確,製作精美,編審精密,才能達到效果精彩,滿堂喝彩。

一個月的實習時間匆匆而逝,收穫頗豐,感觸頗深,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尚未走出“象牙塔”的我們,平時多重視理論學習,忽視了實踐環節,到具體工作中運用時往往會與理想相去甚遠,不能夠發揮自如。只有通過具體工作的磨練和實踐,才能使所學的理論知識得到鞏固、提高和完善,才能真正檢驗出自己的實際水平。

通過實習實踐,要成為學有所用,用有所長的人,尤其要成為一名合格的新聞工作者,不僅需要淵博的學識、精湛的技術、凝練的語言,而且,善於溝通的技巧、勇於吃苦的奉獻、健康有力的體魄、社會道義的責任都是不可或缺的。

一羣默默無聞的人們,一個個最基層的新聞工作者,一盞盞照我前行的恆久的路燈!

實習,是開端也是結束。在書本上學過很多理論,但從未付諸實踐過,也許等到真正運用時,才會體會到難度有多大。在今後的工作和生活中,自己需要更加努力的奮鬥下去。

實習的同時也讓我瞭解到了自己的不足,我會繼續努力,完善自我。對於指導老師的用心輔導和精心安排我表示由衷的感謝。

新聞類實習報告 篇3

我不得不承認我的實習更接近於一次獨立學習,而不是一份真正的工作。這次香港有線新聞台的實習是我大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經歷,香港媒體的工作態度和專業精神讓我更加感受到作為一個記者的使命感和態度。

一、 關於有線電視新聞台

有線電視新聞台簡介:有線新聞台是全球首個全日二十四小時以廣東話廣播的新聞頻道,包括《重點新聞台》、《財經資訊台》、《24小時新聞台》、《直播新聞台》四條頻道,擁有五百多人的新聞團隊,每天24小時為客户提供最新最快的新聞資訊。有線電視新聞台更是香港首間建造“全數碼新聞中心”的媒體,率先帶領香港進入全數碼廣播。

二、 實習前的準備

因為有線新聞台沒有在內地落地,所以在之前一直沒有看過它的節目。也可以説對它根本不瞭解。上網所能查到的資料也很有限。對它的瞭解,也是停留在學院老師對它的介紹。不過,在出發前,多留意有關香港的新聞,看TVB和亞洲電視的新聞,不但助於多瞭解香港最近的新聞熱點,還可以對新聞媒體的製作模式有個初步的瞭解。

另外,去香港實習臨出發前,還要注意檢查好自己的證件是不是已經辦好,行李是不是帶齊。這些出發前的準備工作,如果不做好,那麼就會給實習帶來很大的麻煩。

三、 實習工作

這次能去香港有線電視新聞台實習,對於我來説是一次十分難得的機會。因為對於讀廣播電視新聞專業的學生來説,應該多實踐。多出去外面看看其他地方的媒體運作方式。而在香港這樣一個寬鬆,自由的新聞環境,有線新聞台是我們更進一步學習的理想平台。第一天去新聞台報到的時候,港聞部的採訪主任黃慶州先生第一句告訴我們的就是:“你在實習的過程中,能學到什麼取決於你的態度。”而且他還補充説,來實習的意義,就是把我們在學校裏面學到的東西表現出來,電視台不會從頭開始教我們。這翻話,是個指引,也是個提醒,他讓我明白到,在以後的五個星期內,能學到什麼東西,都是靠自己。而且我們也不僅僅是代表我們自己,我們所代表的也是我們學院,還有他們對內地學生的印象。

港聞部——每天都像是打仗

説港聞部(也叫assignment desk)是整個新聞台最忙碌的地方一點都不為過。每半個小時更新一次的新聞,幾乎每一條新聞都要有follow up。有時候,一條新聞,又需要幾個記者採訪不同的部分,而這些新聞又是耽擱不得的。在assign desk裏,真的可以充分感受到什麼叫做跟時間賽跑。

在港聞部實習的三個星期裏,我們一般都是以觀察為主,高等法院,政府總部,教統局和立法院是我跑得最多的地方,其實就是法庭、教育和政務這幾個線條的新聞跟的最多。跑多了,也自然而然的跟負責這些方面的記者漸漸熟落起來,看多了他們問問題的形式,以後獨自做採訪,也上手得比較快。

每天晚上十點左右,記者就要打回台裏查自己的assignment,知道自己第二天要採訪什麼新聞。在新聞量多的時候,一個記者一天內做五條新聞也是很正常的事,這是在內地媒體實習的時候絕對無法想象到的。

而team work對於電視媒體來説也是很重要的,這點,在我們上課的時候,也是經常強調的一點。一條新聞的出來,不是記者一個人或者是編輯一個人的功勞。它需要全部人都很優秀,如果是在拍攝環節中,攝影師拍得不好,擠不到好位置,那麼無論記者的稿寫得有多好,畫面不好看,這不是一條好新聞。又或者,如果負責開車的司機,不熟悉路段,稍微開錯了幾個路口,或者是錯了幾個紅紅綠燈位,那麼新聞做得再好,被其他電視台先播出了,那也是輸了。所以,即便是看起來很小的一個環節,如果這個team work裏的成員不合作,做得不夠好,那麼都會直接影響到這條新聞的質量,長遠來説,會影響到整個台的形象。這也是為什麼新聞台裏面不強調英雄主義的原因。

另外,香港的電視新聞有自己的特色和要求。他們不喜歡在新聞中出現具體的時間,這是因為有些重要的新聞在整天甚至隔天都要重播,如果新聞裏面出現“今日早上”,“今日下午5點”這樣的時間詞,就會混淆觀眾。香港媒體的新聞較之內地短,一般都是每天1分鐘到1分半鐘。在半個小時的新聞內,所含的資訊量就會加大,也是為了適應香港人節奏快,對資訊的要求快,準,好的習慣。

在觀察了三天之後,我得到了第一次自己實踐的機會:在一個公開場合上採訪教統局局長李國章。

因為在整個實習的過程中,香港教改一直是個熱點關關注的新聞,所以每逢教統局長李國章出現的公眾場合,都會聚集一大批媒體的記者在外等候。當我到達了會場時,教統局的IO(information officer)在一開始就説李先生今天大概都不會接受媒體採訪了,大家都似乎認為今天也是不不會有收穫。但是大家也還是繼續等李國章出來,準備突擊採訪。

教統局的IO又表示説李國章願意接受媒體的採訪。我們又馬上把麥克風插上,等待李國章出來接受採訪。在採訪完畢後,記者們大多數都會聚集在一起,互相參考大家所記錄到的筆記和聽回錄音,來確保自己沒有漏掉任何的信息,有些不確定的還會反覆問。而相互之間也會參考一下這條新聞怎麼報。再打電話回各自的台裏向採主報料。在這次報料過程當中,我自己也犯了一個錯誤,我向採主説李國章沒有迴應我們問的問題。因為這樣的説話,我是聽到另外一個媒體的記者這樣報料回她的台裏的,所以我沒有經過自己的思考,想當然的覺得也應該是沒有迴應的,就這樣跟採主説了。採主當時沒有説什麼,就是叫我把派到的beta帶和音頻先傳回台裏,讓他聽。等新聞出了以後,採主再打給我説,其實李國章從他的問題中已經是迴應了我們問的問題了的,只是説得方式比較婉轉,所以以後的採訪一定要經過自己的分析,要注意聽被採訪對象回答的問題,如果遇到自己想要的答案,還要繼續跟進下去。有時候,新聞的角度和內涵,就是這樣靠記者挖掘出來的。

後來漸漸多了自己採訪的機會,每次的採訪回來,都會有不同的問題出現,幸好記者們都很樂意幫助我,告訴我哪些地方做的不夠好,需要改進,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例如説,剛開始採訪時,問的問題關聯性不夠強,不夠針對,有時問問題又過於絕對,令到被訪對象只回答是或者不是,又或者問完一個問題後沒有跟進。這些問題,在課堂上老師都有強調過要避免的,聽的時候好像很容易,但是到了自己真正操作的時候,經常都是遇到一些自己不熟悉的題目和採訪對象,手忙腳亂,一拿麥克風,學到的東西就丟掉了一半,心裏緊張得被訪對象回答什麼都記不清楚,也無法説按照他們的回答繼續跟進問下去。後來自己總結的時候,也認為,在實習的過程中,保持平穩的心態也是很重要的,不能遇到什麼自己不熟悉的採訪對象時,就慌慌張張的。

港聞部裏,給我感受最大的一點就是壓力。無時無刻都感受到壓力。在香港一個這麼小的地方就有那麼多的媒體,一條新聞做得好不好,大家都有目共睹。做得好的記者,通常都是行家爭相交流的對象,在業內很受尊重。

當一個記者,在體力和腦力上要付出很多,當一個香港的記者,要付出的是雙倍的體力和腦力,這也是香港媒體競爭的激烈情況所決定的。記得年前在維多里亞公園,做特首曾蔭權的直播的時候,記者和攝像師就像洪流一樣,圍着曾蔭權,大家都是想要搶到一個好位置,我和同行的記者都被踩爛了鞋子,甚至連褲子都被扯破了。

專題部——專供我啃帶子的聖地

專題部一週出兩檔節目,一個叫《香港刺針》,由樑文道主持。專門針對熱門的事件,主持和嘉賓一起探討這個問題。形式有點類似鳳凰台的《鏘鏘三人行》,不過不同的是,《香港刺針》的節目裏面還會插入記者對這個談論的題目做製作的外拍,另節目的內容更加豐富,而不是單純的talk show。另外一個是《時事寬頻》,是類似於香港電台的《鏗鏘集》的一檔專題節目,相對《香港刺針》來説,《時事寬頻》的題材更為廣泛,可以是當前的新聞熱點,也可以是歷史人文,科學技術等等。

在專題部的實習時間只有一週,但是對於我來説,這一週的收穫特別的豐富。專題部對於我來説,像是一個巨大的圖書館,讓我靜下心來吸收他們前人做過的專題片。每天一早上班,我就是抱着一疊有小山高的紀錄片,跑去剪片室看。一天下來,可以看差不多7、8個小時的片,但是自己都不覺得累,反而一邊看,滿心歡喜的寫筆記,抄下他們好的製作方式。一個星期下來,寫滿了一個筆記本。

有時,在記者們有空的時候,會跟他們交流國內和他們不同的製作方式,看到一些他們做的很棒的專題,例如中國戲曲、SARS系列,醫護前線系列,還有一些國內目前還沒有辦法涉及的區域的.專題片,都會問他們整個製作的方式,如何採訪,怎麼確定整個片的結構,等等。

在專題部的實習過程中,實踐的機會很少。但是在看的過程中,吸收了很多新的知識,新的專題片製作方法。少了出去跑的時間,更可以靜下心來回顧實習過程中,自己的不足和把之前來不及消化的東西,重新消化。對於我來説,這一週,也是自己進步最大的一週。

在整個的實習過程中,我深深的感覺到自己所學知識的膚淺和在實際運用中的專業知識的匱乏,剛開始的一段時間裏,對一些採訪工作感到無從下手,茫然不知所措,這讓我感到非常的難過。在學校總以為自己學的不錯,一旦接觸到實際,才發現自己知道的是多麼少,這時才真正領悟到“學無止境”的含義。

實習後感:例如説,剛開始採訪時,問的問題關聯性不夠強,不夠針對,有時問問題又過於絕對,令到被訪對象只回答是或者不是,又或者問完一個問題後沒有跟進。這些問題,在課堂上老師都有強調過要避免的,聽的時候好像很容易,但是到了自己真正操作的時候,經常都是遇到一些自己不熟悉的題目和採訪對象,手忙腳亂,一拿麥克風,學到的東西就丟掉了一半,心裏緊張得被訪對象回答什麼都記不清楚,也無法説按照他們的回答繼續跟進問下去。後來自己總結的時候,也認為,在實習的過程中,保持平穩的心態也是很重要的,不能遇到什麼自己不熟悉的採訪對象時,就慌慌張張的。

港聞部裏,給我感受最大的一點就是壓力。無時無刻都感受到壓力。在香港一個這麼小的地方就有那麼多的媒體,一條新聞做得好不好,大家都有目共睹。做得好的記者,通常都是行家爭相交流的對象,在業內很受尊重。

當一個記者,在體力和腦力上要付出很多,當一個香港的記者,要付出的是雙倍的體力和腦力,這也是香港媒體競爭的激烈情況所決定的。記得年前在維多里亞公園,做特首曾蔭權的直播的時候,記者和攝像師就像洪流一樣,圍着曾蔭權,大家都是想要搶到一個好位置,我和同行的記者都被踩爛了鞋子,甚至連褲子都被扯破了。

專題部——專供我啃帶子的聖地

專題部一週出兩檔節目,一個叫《香港刺針》,由樑文道主持。專門針對熱門的事件,主持和嘉賓一起探討這個問題。形式有點類似鳳凰台的《鏘鏘三人行》,不過不同的是,《香港刺針》的節目裏面還會插入記者對這個談論的題目做製作的外拍,另節目的內容更加豐富,而不是單純的talk show。另外一個是《時事寬頻》,是類似於香港電台的《鏗鏘集》的一檔專題節目,相對《香港刺針》來説,《時事寬頻》的題材更為廣泛,可以是當前的新聞熱點,也可以是歷史人文,科學技術等等。

在專題部的實習時間只有一週,但是對於我來説,這一週的收穫特別的豐富。專題部對於我來説,像是一個巨大的圖書館,讓我靜下心來吸收他們前人做過的專題片。每天一早上班,我就是抱着一疊有小山高的紀錄片,跑去剪片室看。一天下來,可以看差不多7、8個小時的片,但是自己都不覺得累,反而一邊看,滿心歡喜的寫筆記,抄下他們好的製作方式。一個星期下來,寫滿了一個筆記本。

有時,在記者們有空的時候,會跟他們交流國內和他們不同的製作方式,看到一些他們做的很棒的專題,例如中國戲曲、SARS系列,醫護前線系列,還有一些國內目前還沒有辦法涉及的區域的專題片,都會問他們整個製作的方式,如何採訪,怎麼確定整個片的結構,等等。

在專題部的實習過程中,實踐的機會很少。但是在看的過程中,吸收了很多新的知識,新的專題片製作方法。少了出去跑的時間,更可以靜下心來回顧實習過程中,自己的不足和把之前來不及消化的東西,重新消化。對於我來説,這一週,也是自己進步最大的一週。

在整個的實習過程中,我深深的感覺到自己所學知識的膚淺和在實際運用中的專業知識的匱乏,剛開始的一段時間裏,對一些採訪工作感到無從下手,茫然不知所措,這讓我感到非常的難過。在學校總以為自己學的不錯,一旦接觸到實際,才發現自己知道的是多麼少,這時才真正領悟到“學無止境”的含義。

實習後感: 在實習結束的最後一天,採訪主任請我們幾個實習生聚餐。在餐上,他對我們説了一番話,我到現在還記得很深刻很深刻。他説,記者這個行業就像是參加一個馬拉松比賽,很艱苦,獎品再豐厚也只能到了終點才能拿。起跑的快慢並不重要,在於的是你去跑的這個過程,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不會有人去幫你,是不是能勝利,都是靠你自己。他曾經見過不少人,在剛起跑的時候,跑得比別人快,但是中途因為誘惑太多,而中途退出,或者是被人追上。相反,有很多一開始跑不快的選手,他們一直都在堅持着,跌倒了再爬起來,跌倒了再爬起來,一直跑到終點。

我想,這段話,不單單是對於一個記者來説,也是對於人生來説的。人生也就是一場馬拉松,怎麼跑,都在於自己。要送給自己一個怎麼樣的人生,完全都是靠自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zc/baogao/g0op9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