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職場範例 >職場動態 >

為什麼應屆畢業生離職率如此高?

為什麼應屆畢業生離職率如此高?

文/竇贏

為什麼應屆畢業生離職率如此高?

日前發佈的《2010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指出,2009屆大學畢業生畢業半年後的就業率約為86.6%,但是,半年內離職率達到了38%,三年內平均工作單位數為2.0個,大學生為何對第一份工作難以“長情”備受關注。

據調查,離職大學生中,主動離職的情況佔到了88%,被僱主解職的只佔到了2%,而主動離職和被解職兩者情況兼有的為10%。其中主動離職的原因依次是:個人發展空間不夠 (31%)、薪資福利偏低 (25%)及想改變職業和行業(13%)、其他原因 (10%)、就業沒有安全感 (7%)、對企業管理制度和文化不適應 (7%)、工作要求和壓力太大 (4%)、準備求學深造(3%)。

大學生在就業初期的不穩定,已經成為企業HR不願意接受應屆畢業生的主要原因,在此我以過來人的身份來分析造成這種現象可能的原因。

一、“先就業後擇業”的必然結果

為了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社會和學校一直在宣導,讓大學生先就業再擇業,實際上是要求大學生放棄職業生涯規劃,將就業的心理價位降到最低甚至沒有,以無頭蒼蠅式的求職方式去實現就業,以在統計就業率的時候能有一個好看的結果,其實這種指導思想從一開始就是一種自欺欺人,日復一日,所產生社會負面效果大的驚人。

由於勸導學生完全不顧就業質量,完全不去甄別,很多學生去了公司或企業之後才發現自己完全無法接受的,大大超出自己的心理預期,學生們覺得自己多年的教育投資得不到體現和尊重,自然要選擇離職。企業也會覺得自己成為大學生後擇業的跳板,自然越來越抗拒招聘應屆畢業生。

我們在勸導學生“先就業後擇業"時不應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先就業應該是放寬自己心理預期,設定更大的心理彈性,而不是完全不要心理預期,或者是假裝根本沒有心理預期這回事。求職時應對企業有個比較全面的瞭解,面試時有個比較充分的溝通,如果企業確實有打破自己心理底線的情況,還是應該慎重選擇。

二、過高自視,不肯腳踏實地的結果

大學生初入職場,一般是先從一些基礎工作開始,慢慢接觸一些實質性的工作,很多大學生自視過高,總覺得目前的工作太過簡單,無法體現自己的價值和能力,看到上級主管的工作內容,也覺得沒啥挑戰,自己也完全可以勝任。時間稍長,就開始急功近利起來,覺得自己可以一步登天了,覺得現在公司的平台不夠大了,或者開始覺得不被賞識而懷才不遇起來。

殊不知任何工作的進步都需循序漸進,即使,現在的工作內容比較簡單,職責外延的工作內容還是有足夠的廣度和深度的,所謂行行出狀元就是這個道理。這個也就是考驗大學生長遠眼光和學習能力的時候,一般後來有所成就的人,都會在職場初期,結合所做的工作確定自己的成長軌跡和目標,從而在工作實踐中和業餘時間自我充實,不斷要求進步的。更多的人,看不到這一點,盲目求快,造成心態不穩而離職。

三、沒有及時轉換角色成為一個社會人

社會是個龐雜的體系,各色人等思維各異、所求不同,而這也正是社會的魅力所在。相比之下,大學則要單純的多。但是,很多大學生一開始步入社會,沒有及時調整角色,以自我,以大學的標準來要求和衡量同事,將超出這個標準的.行為和思想統統打為異類,覺得不可思議、無法理解,從而也就無法接受了。

所以,很多大學生主動離職的原因很多是覺得原來公司的人際關係負責、內部鬥爭激烈,上司不好相處、同事關係單薄等,其實,這都是角色沒有轉變好,我們要知道並試圖去理解:社會有社會的遊戲規則,而且這個規則要比學校複雜的多、層次多的多,我們現在是社會人了,應該嘗試着、學習着以一個社會人的角色去看到周邊發生的事情,這樣,你的心態或許就會平和很多。

四、衝動是因為不習慣考慮後果

很多大學生將大學戲謔為“養老院”,大學生活的愜意不言自明,很多的大學生在學校很少能感受到社會競爭的壓力,對於求職、生活的成本也沒有一個清晰的意識,工作初期,難免受到一些委屈,難免會意氣用事,不顧後果地選擇辭職不幹,聽起來好像很酷,很灑脱,實際上這只是不成熟的一種表現。

培養自己負責人的態度是大學生有一個必修課,對工作負責、對家人負責、更重要的是對自己負責,衝動過後,可能要重新用幾個月的時間來找工作,在大城市,幾個月的生活成本是驚人的:租房、吃飯、交通等等,所有的開銷接踵而至,而且找工作的時間一長,很容易對自信產生影響。所在在辭職之前,首先要衡量一下自己的承受能力,最好是在有一個基本去處後在選擇辭職。


標籤: 應屆 離職 畢業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zc/dongtai/krw5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