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问谷 >

行业范例 >文化 >

关于胡同文化教案范文汇编八篇

关于胡同文化教案范文汇编八篇

作为一名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胡同文化教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关于胡同文化教案范文汇编八篇

胡同文化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学习了解北京的胡同及作者赋予胡同文化的内涵。

2. 体味作者对胡同文化的复杂情感。

能力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概括要点、提取精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赋予胡同文化的内涵。

教学难点:作者对胡同文化所持的态度。

教学方法:1.教法:点拨法

2.学法:朗读法、讨论法

辅助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1. 谈谈自己对于北京的印象.

(庄严,古老,现代……)

2. 学生发言,谈谈对与北京的印象

3. 用多媒体观看几张有关北京的图片

4. 自己总结:北京不仅是帝王之都,也不仅是现代化大都市。在北京城里有着许许多多的胡同,它们一样也是北京文化发展和历史变迁的见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北京胡同的文章。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呈现)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职大中国文学系。他当过教师、编辑。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胡同文化》教案》。而且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三、整体感知,明确学习内容

1. 提问:你们觉得胡同是什么样的?

接着用多媒体观看几张胡同的图片。

2. 提问:什么是文化呢?

利用多媒体总结明确: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文化具有阶级性、地域性、民族性。

3. 提问:什么是胡同文化呢?请同学翻看文章找出有关语句。

然后用多媒体呈现有关语句: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等等

( 学生分组讨论),谈谈比如“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的看法,以及北京人“安分守己”的优缺点,有意识得培养学生辨证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四、理清思路,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

1. 齐读1—4段,谈谈北京的胡同有哪些特点。

方法:抓关键句子和关键词

(在学生读课文的同时自己板书:布局,名字,数目,环境)

(让学生走上来在黑板上填写有关特点的字词)

胡同的特点(1)布局——方正(2)名字——市民气息(3)数目——多(4)环境——静

2.齐读5——12段,谈谈胡同里的居民形成了怎样一种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

方法:抓关键句子和关键词。

用多媒体呈现:

(1)安土重迁,不愿搬家

(2)独门独院,过往不多

(3)易于满足,要求不高

(4)爱瞧热闹,不管闲事

(5)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3. 生活在胡同里的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作者称之为“胡同文化”。那么作者认为这种胡同文化是一种什么文化呢?其精义又是什么?

胡同文化教案 篇2

内容预览:

《胡同文化》教案

教学目的:

1.概括胡同文化的内涵,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流露的情感,

2.学习作者用朴实雅致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虚实叙事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总体把握课文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理清思路。

教学难点:

1.通过具体词句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 的情感。

2.在了解文化这一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把握胡同文化的主要特点。

教法:

讲解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北京自古帝王都,自明代以来,它就是北方乃至中国最重要的都市,也是最具文化底蕴的都市。提起北京,除了老祖宗遗留下的历史文化遗迹外,我们自然会想起老舍笔下那生在皇城根下,住着四合院的老北京,提着鸟笼,穿梭胡同之间,养鱼养花的悠闲自在的生活。他和我们黄土高原上吼着秦腔,吃着黏面的陕西人身上透着不同的气质文化气息。这种感觉得出却道不明的东西是什么呢?汪曾祺先生把他归结为《胡同文化》。胡同也是一种文化?特别吧!让我们一起走进胡同领略他的文化内涵!

二、整体研读

大家知道这篇文章是汪先生为他的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所写的序,北京就胡同天下有名,最能体现北京的民俗特点和市民生活特征。

1.阅读课文,思考:

(1)胡同是北京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北京城有一个明显的特征是什么?(像一块豆腐,四方四正)

(2)在作者的眼中,这四方四正的形式,仅是事物存在的一种方式吗?(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3)这篇序言从内容上写了两方面的内容是什么?(介绍北京的胡同、受胡同影响的不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观念)

(4)胡同是不是一种文化形式?在文中找

2、探讨胡同文化

(1)胡同是一种怎样的文化形态呢?让学生找关键词句

明确:封闭

那些生活现象体现了它的封闭?

明确:安土重迁 独门独院

讨论:安土重迁是什么意思?他们的家是“金窝”“银窝吗”?那为什么不肯搬家?

明确:(住惯了,恋旧,图安逸)破家值万贯的内在思想

他们愿意过封闭守旧的生活,独门独院是说他们深居简出不彼此交往吗?不

那能说北京人封闭吗?

明确:能,平常不多交往,随一点“份子”只是为了合礼数

看来,这北京人送礼给你并不代表对你感情深,没咱陕西人诚,陕西人不讲客套、面子,对待客人不管食量大小,一律大碗黏面,虽然粗犷了点,但却是赤诚之心。

(2)、大家用同样的方法,读后面的段落,看胡同还有那些文化内涵?

明确:易于满足 冷眼旁观。

易于满足在文中如何体现?文中有具体的生活验证吗?

第八段语言有什么特点?让学生示范朗读。

胡同的文化精义是什么?(忍 安分守己 逆来顺受)

通过什么体现?找出文中最能体现这一文化精义的句子

“ 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地道的北京口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这句话的精彩之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胡同文化的现状如何?

小结:胡同之中浓缩着北京人的心态,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可谓是一种意蕴丰富的文化形式,汪先生通过胡同探讨展示了一种文化。

三、讨论分析

1、想想我们生活之中有那些文化形式?

茶文化 酒文化 服饰文化 饮食文化

2、文化究竟是什么?大家有没有思考过?

A 、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

--英 泰勒〈〈原始文化〉〉

B、文化是一个错综是风俗习惯的结晶体,具有维持现状的倾向。

--美 杜威

C、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现代汉语词典

看来文化是一种无形的抽象概念,而他却以具体的形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周围,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观察发现文化的眼睛,汪先生就是一个成功的示例。文化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面对改革开放的今天,它的情况如何?一个熟悉北京文化的老北京,对这一历史的必然作何感想?万般感慨化作一句话,是什么?(再见吧,胡同!)

汪先生对这一历史的必然既能正确的认识和接受,留恋,怀古,感伤之情对于他这个老北京是人之常情。豁达的态度和对文化现象的认识是难能可贵的。

四、拓展延伸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和人文环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乡人,孕育着不同的地域文化。江南的小桥流水孕育了秀美的江南园林文化,请大家用汪先生审视文化的方法,考察一下我们陕西的文化或者你们当地的村落文化。文化存在与我们的生活之中,只要你有文化眼光。

五、课后欣赏 《文化眼光》 冯骥才

板书设计

胡同文化

封闭 安分守己 改革开放

胡同→胡同文化→ 满足 忍 → 没落

旁观 逆来顺受 衰败

胡同文化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北京胡同及胡同文化;通过抓关键语句快速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2.通过涵咏、品评文章平淡朴素、口语化但极具表现力的语言,感受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封闭、自足、隐忍,体会作者对胡同以及胡同文化的喜爱与批判、伤感与留恋、理智与豁达的复杂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抓关键句快速理解文章主要内容,通过涵咏、品评感受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封闭、自足、隐忍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极具表现力的语句,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的复杂情感

教学课时: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看视频,导入新课

1.上课铃声响起,笔者打开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屏幕上映出古朴典雅的北京胡同,高亢热烈、韵味淳厚的京腔歌曲《北京的胡同》在京韵大鼓的伴奏下袅袅而起

(视频最大的作用是渲染氛围,创设情境,将同学们带入京味十足的文化氛围中)

2.了解作者(屏幕展示)

(论文先知人,初步了解汪曾祺创作的特色,也为后面语言的品味做铺垫)

二、读品结合,深入文本

(一)胡同特点

1.快速浏览全文,请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什么是胡同文化?”

师:哪位同学能用书本上的一句话说说什么是“胡同文化”?

明确:第五段“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

师:对!反过来说,胡同文化就是指北京的市民文化那老师有一个疑问,为什么胡同文化能代表北京的市民文化?也请引用本段的一句话来回答

明确:第五段,因为“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市民的文化形态”所以,“胡同文化即使不是北京文化的最主要部分,但也一定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切入课文的方式很多,此处采用“揭题法”——从揭示标题“胡同文化”的内涵入手,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快速找到文眼,提取精要)

2.北京的胡同究竟有哪些特点呢?介绍这些特点的主要是哪些段落?

明确:集中在1-4段分组让同学们研读四个自然段,圈划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回答北京胡同的特点

(1)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胡同走向正

(2)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名字来源广

(3)胡同的宽窄和多少——胡同数量多

(4)胡同是贯穿大街的网络,总是安安静静的——胡同环境静

3.作者是如何来写胡同的安静的呢?

(1)直接写胡同的安静“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

(2)以动衬静、以声衬静,用反衬手法,更加突出胡同的环境之静

总结:由此可见作者用了四个自然段介绍了北京胡同的走向、名字来源、宽窄数量以及胡同环境,突出了北京胡同的四个特点:走向正、名字来源广、数量多、环境静我们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百姓,那这样的胡同会养育怎样的百姓,会造就怎样的胡同文化呢?

(通过抓关键语句,快速梳理文章的思路)

(二)胡同文化的内涵

1.快速阅读6-12自然段的内容,找出体现胡同文化内涵的关键句

(1)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这封闭体现在哪里?

①居住习惯——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

追问:他们住的房屋很旧、也不好,而且还有经常坍塌,那他们为什么还不愿意搬家?

②邻里关系——过往不多

追问:他们很讲究处街坊,街坊里道的,谁家有点事,婚丧嫁娶,都得随一点份子,道个喜或道个恼这难道能说明他们的封闭吗?你怎么理解这一点?

③物质生活——易于满足、要求不高

师:嗯,为了体现北京人的自我满足,作者有几句非常典型的细节描写,你能念念吗?要念出韵味,念出北京人的满足感和得意劲来(同学读,老师纠正后再请同学范读,全班读)

(范读与齐读相结合,让每个人在朗读中领悟内涵,感受魅力)

与屏幕上的话比较,品出京味语言的魅力

(PPT:有窝头,较好;大腌萝卜,好;小酱萝卜,更好;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很好;虾米皮熬白菜,最好!)

师:和书上那段比起来,如何?比书上的好还是不好?怎么不好?

(好的语言是通过比较感悟出来的,通过比较感悟汪曾祺京味语言的魅力)

④处世态度——置身事外,冷眼旁观

师:书上说北京是民主运动的策源地,但又说他们不爱管闲事?这矛盾吗?你如何理解?

(2)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那么文中是如何来揭示这种精义的呢?

明确:举例子,文中举了三个例子,即《茶馆》、《八月骄阳》和电梯事件

小结:可见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作者分别从北京人的居住习惯、邻里关系、物质生活和处世态度等方面写出了“封闭文化”的种种表现并且指出了胡同文化的精义即“忍”

(首先,通过抓关键语句,快速梳理文章的思路其次,语言的品味与鉴赏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是语文教学的回归在语言的品味和鉴赏中“感受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封闭、自足、隐忍”)

三、总结归纳,升华主题

北京的胡同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历史老人,他见证着北京市民的生活,见证着市民文化的形成作者谈胡同就是谈胡同文化,就是谈北京市民文化

国学大师梁漱溟曾说过:“文化并非别的,乃是人类生活的样法”,“所谓一家文化不过是一个民族生活的种种方面”国学大师钱穆也这样说:“夫文化不过人生式样之别名”同样,胡同文化的本质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知足常乐、安分守己、封闭隐忍的生活方式!那这位文化老人对如此的胡同、如此的胡同文化带有一种怎样的情感呢?这个问题留待我们下节课解决!

板书:

生活方式

胡同 文化

封闭隐忍、易于满足、安分守己

(最后的总结归纳至关重要,是学生阅读体验和感悟的升华,是三维目标的强化,也是课文主旨的点睛)

四、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必做题:反复朗读13—15段,体会作者对胡同以及胡同文化的复杂感情

2.选做题:查找你最感兴趣的特色民居建筑的资料,了解相关的文化并写一段介绍性文字

胡同文化教案 篇4

授课教师:安师大附中 朱诵玉

授课地点:芜湖市十二中多媒体教室

授课对象:芜湖市十二中高一(8)班

听课老师:芜湖市区及三县部分高中教师

本课性质:芜湖市“点拨——创新”多媒体教学公开演示课

(说明:借班上课,师生彼此陌生,故在上课前,教师步入学 生中,边漫步边和学生低头交谈,作些沟通,以拉近师生距离)

上 课

师:早就听说,八班的同学都很聪明活泼,热情大方,我就非常愿意和这样的同学一起学习交流,(生笑)但耳听是虚,眼见为实,是不是真的这样呢,还要看大家的表现哦,第一册胡同文化。

(先扬一下,让学生兴奋起来,再抑一下,激起其不服气的精神)

师:在上课前我想先请大家听一首歌。

(播放《故乡是北京》,让学生感受一下音乐和图画)

师:听了刚才的歌,你们对北京有什么印象呢?请大家结合自己的认识谈谈。

生1:北京很古老。

生2:北京也有高楼大厦,是现代化的大都市。

生3:北京是十朝古都。

师:其实北京不仅是帝王之都,也不仅是现代化的大都市。在北京城里有着许许多多的胡同,它们也一样是北京文化发展和历史变迁的见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北京胡同的文章。

(展示课题及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课学习重点)

师:你们觉得胡同是什么样的?

生4:胡同就是小巷子

生5:胡同四四方方的。

师:像四合院?

生5:是的!

师:那是死胡同!(众生笑)

师:十二中门前这条路是不是胡同?

生6:是比较宽大的胡同。

师:芜湖市的北京路呢?

众生齐答:不是!

(展示胡同图片,让学生有感性认识)

师:那么什么是“文化”呢?

(屏幕展示: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

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文化具有阶级性、地域性、民族性。)

师:“胡同文化”是哪个阶级的文化?

生7:市民阶级。

师:哪里的市民?

生8:北京的市民。

师:北京什么地方的市民?

生9:北京胡同里的市民。

师:那么胡同文化就是——?

众生齐答:北京胡同市民的一种文化。

师:对!课文第5段也说到什么是胡同文化

(教师示意学生看课文第五段)

师:在了解“胡同文化”前,我们先来看看北京胡同都有哪些特点,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前半部分,把自己的发现和同位前后位同学交流一下再回答。

(几分钟讨论后)

生10:胡同很多!

生11:胡同有宽有窄!

生12: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很安静。

生13:胡同取名有各种来源!

师:你是从课文第2段发现的,是吧?

生13:是的!

师:那么请你说说第2段都提到了胡同的哪些名称,国中一年级语文教案《第一册胡同文化》。(生13读)

师:很好,请坐。(面对所有同学)刚才这位同学读了很多胡同的名称,请你们说说,这些名字有什么共同特点?

(众生思考,半晌无人回答)

师:我现在把这些胡同改改名字,把皮库胡同改成皇家胡同,把狗尾巴胡同改成凤凰美食街,请大家比较一下改过的名字有什么特点。

生14:改过的名字显得很高贵。

师:那么原先的名字吧?

生14:带有市民气息!

师:(赞赏地):很好!改过的名字很高雅,原先的名字就显得——

众生齐答:通俗!

师:北京的胡同还有其他特点吗?

(众生思考,无人作答)

师:其实课文第1段也说到了胡同。请大家看课本,看第1段是否提到了胡同的特点。

生15: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

师:很好!胡同走向都是很正的。那我们现在一起来归纳一下胡同的特点。(展示板书)

师:长期生活在这样正而又安静的胡同里的居民形成了怎样的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呢?

(学生阅读课文、讨论,几分钟后)

生16:胡同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

生17:他们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

生18: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生19: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师:还有没有?

生20:北京人讲究“处街坊”。

师:(面对全体同学)大家对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有什么不同意见?

生21:他(生20)说得不对,我认为第7段主要讲的是北京人不喜欢交往。

师:你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21:说不出来,反正我认为是这样!

师:是一种感觉!

生21:嗯!

师:其他同学赞同哪一位同学的看法?

(众生议论,没有结果)

师:那我们来做个添字游戏,怎么样?(众生欣然)请大家在“但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这一句前的某一句开头加一个“虽然”,改变其他句子的标点,使之变成转折复句。

(一会儿后)

生22:应在“北京人很讲究”处街坊一句开头加!

师:(对众生)大家同意吗?

众生:同意!

师:好!那么,转折复句强调哪一部分?

众生:后半句!

师:那么本段重点应是——

众生:强调“平常日子,过往不多”。

师:很好,其实本段还有两个词“除了”、“此外”,把这两个词放在一块比较也可看出作者主要说的还是北京人不喜交往的特点。

(总结胡同居民特点,展示板书)

师:生活在胡同里的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作者称之为“胡同文化”。那么作者认为这种胡同文化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众生:封闭的文化!

师:对!这种封闭的文化的精义是——

众生:忍!

师:作者对这种封闭的,以“忍”为精义的文化持什么态度?

(众生交流、讨论)

生23:批判的态度!

师:你怎么看出的?

生23:从第6段的“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一句就可看出来!

师:能再说具体一点吗?

生23:“封闭”就是不好的词!

师:很好!“封闭”从感情色彩看是贬义词,作者用了这个词正好表明

了自己的态度。文中还有类似的词吗?

(众生寻找、交流)

生24:“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总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师:说得好!那么作者对胡同文化仅仅持批判态度吗?

生25:还有伤感!文章最后3段明显地表现了作者这种情绪!

师:是的,作者在北京的胡同里长大,现在看到胡同在一天天衰败,自然会有一种伤感情绪。可见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态度应是批判中又带有伤感留恋。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本课所学的内容。

胡同文化教案 篇5

《胡同文化》是我参加我校青年教师教学比武活动所上的一节课,课型是讨论课。现就该课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大纲:

20xx年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对语文教学目的的整体要求:“在国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大纲同时提出“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无疑这是重视“能力”的基石,重视文化的熏陶浸染,这些指导思想体现在教学大纲的具体条目中了。

大纲中又重点提出“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我设计这课为讨论课,先引导概括,再引发讨论,就是紧扣大纲要求,以大纲为教学实践的原则。

二、说教材和教学目标的设计:

《胡同文化》这一课是高中人教版新教材第一册第三单元的自读课文。这篇课文是老作家汪曾祺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所写的序言,作者诠释了北京居民建筑和市民文化之间的关系。语言诙谐幽默,京味十足,极具张力。学生应该具有浓厚的阅读兴趣。本单元教学目标是概括要点和提取精要。根据以上情况,我把学习本文的主要目标确定为:

1、概括胡同文化的内涵要义。

2、深入探究这种文化深刻的成因。

3、拓展讨论建筑与文化的关系。

其中,第1点是单元教学目标,被确定为教学重点。

第2及第3点需要学生深入思考其内在联系,并结合经验的积累及课外知识(还有思辨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综合要求),对中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因此被定为教学难点。

希望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阅读欣赏力、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胡同文化教案 篇6

一、教学目的:

1、阅读全文,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并借以培养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能力。

2、体会《胡同文化》中浓郁的文化气息,并借以理解汪曾祺散文的特点。

3、引导学生注意本文语言朴实、雅致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概括胡同文化的内涵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对胡同文化的感情,训练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

同教学重点。

四、课型:新授课

五、教学方法:以讨论为主,教师作适当提示。

六、教学时数:1课时

课前预习:学生朗读课文,作适当的批注。提供有关背景资料给学生阅读。有兴趣的学生可以上网点击汪曾祺、北京胡同,搜索相关材料。

七、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听一听北京城里的胡同歌,在歌声里走进悠悠的'胡同,去领略胡同深处传唱的北京的民风。

不唱那辉煌的故宫,

也不唱那雄伟的长城,

单唱这北京城里的小胡同啊,

有名的胡同三千六,

无名的胡同数不清,

横胡同竖胡同,

半截胡同斜胡同,

就象那棋盘布在北京啊,

砖塔胡同年代最久,

交民巷它最长可分西东,

七拐八拐是九道弯哪,

钱市胡同两个人相遇,

您哪,要侧身行

提问:听了这首歌,大家又何感受?

讨论、明确:(1)京腔京韵(2)对胡同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对胡同的热爱。

歌声里唱出的是往昔的岁月,如今的北京沧桑巨变,新城区面积不断扩大,旧城被大面积改造,大多北京市民走出狭小的胡同拥挤的四合院,住进了高楼大厦;现存的胡同都在没落着,甚至那些很有名气的胡同也在走向没落。

在北京胡同里住了40多年的作家汪曾祺先生对于胡同的没落是怎么想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汪曾祺先生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言《胡同文化》,概括汪老先生笔下的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体会他对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

二、默读课文,思考:

(1)、北京城的建筑特色

(2)、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

(3)、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

提示:注意文中起概括作用的语句,也可以自己概括。

三、讨论上述问题。参考答案:

(1)北京城的建筑特色: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北正南,正东正西。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2)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封闭、忍耐、自足、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3)作者的感情:留恋、怀旧、伤感,知道它必将衰败、没落,带有一定的批判意识。

四、阅读指导:

本文充溢着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气息,语言朴实、雅致,这些内容需要个性化的感悟和体会。课堂完成练习第二题。

五、小结

普普通通的胡同,在汪曾祺先生的笔下,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也正因此他的文章被称为文化散文。文化的空间是很大的。胡同是一种建筑文化(幻灯片12),一地的建筑,一地的民风民俗。汪曾祺更擅长写吃的文章,如《四方食事》《五味》等,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查一查资料,写写本地的食文化。

胡同文化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体会作者对北方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

教学重点

在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对全文中心意思的概括。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本文作者汪曾祺在《散文应是精品》中说:

“近几年(也就是二三年吧),散文忽然悄悄兴起。散文有读者。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在流行歌曲、通俗小说、电视连续剧泛滥的时候,也还有一些人愿意一个人坐下来,泡一杯茶,看两篇散文,这是为什么?原因可能是:

一、生活颠簸,心情浮躁,人们需要一点安静,一点有较高文化味的休息;

二、在粗俗文化的扰攘之中,想寻找一种比较精美的艺术享受。这些年,把语言看成艺术,并从中得到愉快的人逐渐多起来,这是我们这个民族文化素养正在提高的可喜的征兆。

“散文天地中有一现象值得玩味,即散文写得较多也较好的有两种人,一是女作家,二是老头子。女作家的感情、感觉比较细,这是她们写散文的优势。有人说散文是老人的文体,有一定道理。老年人阅历较多,感慨深远。老人读的书也较多,文章有较高的文化气息,多数老人的散文可归入“学者散文”。老年人文笔大都比较干净,不卖弄,少做作。但是往往比较枯瘦,不滋润,少才华,这是老人文章一病。

“小说家的散文有什么特点?我看没有什么特点。一定要说,是有人物。小说写人的,小说家在写散文的时候也总是要想到人。即使是写游记,写习俗,乃至写草木虫鱼,也都是此中有人,呼之欲出。”

下面我们就体会一下作者写的散文的风格特点,看他属于哪一种风格。

二、自读课文,分析,讨论。

按照课文由表及里的行文顺序和由简易到繁难的思维规律,让学生先阅读、分析、讨论前半篇课文的段落大意比较合理,可以逐段概括它们的要点,也可只做有代表性的段落,视时间充裕与否而定。

(课文第五段是将“胡同”的城建特点与其文化特点挂起钩来的段落,可以选作课堂学习的起点。通过让学生寻找最先写到“胡同文化”字样的段落等方法,帮助他们发现这一段在文章思路上的作用。问:最先写到“胡同文化”字样的段落是哪一段?)

第一段的关键句是“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要使学生在自读时就能发现这些句子的价值,必须提醒他们分析段落时应该有全文意识,不能只孤立地看一段。进一步对要点概括可以表述为:用方正的方向切割北京的大街、胡同,影响着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这种概括,首先是对全段思想要旨的提炼、提纯,其次也是对有关话语化繁为简的语言推敲,这比勾画关键句要来得困难。应该对学生进行反复训练,老师不要越俎代庖,同时老师还要注意掌握好宽严尺度,学生的表述,主要意思基本正确完整就可以了,不要要求过高而吓退他们。

第二段关键一句是“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因为下面的全部举例,都是说明胡同得名缘由的,例子很多,足见胡同取名的来源之广。

第三段写了胡同的宽窄、多少,恐怕目的是要谈胡同的数量之大。

第四段为读者描绘了胡同的安静,这已经隐约有了生活———文化的影子。

第五段的关键句是“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从而结束了对胡同在城市建筑方面的特点的介绍,开始转入对胡同所连带的地方文化性质的思考。

第六段的主要意思不是第一句“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而在第二句“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因为本段下面的材料都是写北京人不愿“挪窝儿”的。“安土重迁”只是“封闭文化”的一种表现,并非惟一表现,这可以从下面的段落中找到根据。

第七段写北京人追求住家要“独门独院”,其本质也是自我封闭,他们宁愿把自己关进比胡同更小的盒子一般的四合院里。

第八段继续从物质生活方面写北京人的封闭文化。他们满足现有的一切,拒绝外界事物到了固执的程度,当他们说“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时,天知道他们与多少“别处”的优长和进步失之交臂。

第九段写了北京人在政治方面的封闭,他们生为“民主运动策源地”的“民”,却对民主运动漠然视之,其思想本质仍是满足于现有的生活。

第十到第十二段对“胡同文化”的封闭性质作更深入的剖析,指出其精义是“忍”。封闭的胡同文化所期望的是一种低水平低层次的心理满足,当这种期望的水平或层次被人为地不断压低时,满足会变得愈来愈不容易,这时“忍”就成了维持这种文化不可或缺的心理基础。在这三段中,作者各选取一个典型材料来表现“忍”。所以说它们典型,是因为这些材料都是通过北京人在忍无可忍的情境中逆来顺受忍气吞声,来暴露正是“忍”在支撑着胡同文化。

最后三段(第十三至十五段)写了胡同文化的发展趋向,随着胡同的衰败、没落,胡同文化也在走向消亡。这个层次的难点在于对作者感情的把握,应该说,有着悠久历史的胡同文化曾长久地体现着北京市民的生态和心态,它的衰落确实带给了作者怅惘和忧伤。但是,作者更看到了胡同文化已经走完了它的生命历程,向它告别是时代的要求。

三、小结

全文的中心意思归纳

以封闭保守为表现,以“忍”为精义的胡同文化,曾长期支配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现在这一切正在不可逆转地走向过去。

四、作业

继续深入研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从四个方面解读“忍”。

1、“忍”是胡同文化的精义。

2、“精义”是相对于“表现”而言,胡同文化的表现是封闭。

3、“封闭”渗透于北京人生活的许多方面,如安土重迁,如渴望独门独院,如对物质生活容易满足,如对民主运动漠然视之。

4、作者对“忍”的态度基本是否定的。理解这层意思后可向学生提供下面材料:

“我是写过一些谈风俗,记食物,写草木虫鱼的文章,说是“悠闲”,并不冤枉。但我也写过一些并不悠闲的作品……

“我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不动感情的人。我不喜欢那种口不臧否人物。绝不议论朝政,无爱无憎,无是无非,胆小怕事,除了猪肉白菜的价钱什么也不关心的离退休干部,这种人有的是。

“中国人有一种哲学,叫做“忍”。我小时候听过“百忍堂”张家的故事,就非常讨厌。现在一些名胜古迹卖碑帖的文物商店卖的书法拓本最多的一是郑板桥的“难得糊涂”,二是一个大字“忍”。这是一种非常庸俗的人生哲学。

“周作人很欣赏杜牧的一句诗“忍过事则喜”,我以为这不像杜牧说的话。杜牧是凡事都忍么?请看《阿房宫赋》:“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汪曾祺全集六》116页)

二、分析以封闭和忍为特征的北京市民文化为什么冠以“胡同”之名。

1、正南正北方向的胡同把北京城切割成方正的小块,传达着封闭的思想。

2、众多的胡同在北京城市建筑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从而对北京市民的思想拥有深广的影响。

3、胡同一端连着大街闹市,一端通向四合院,但它在本质上不属于车水马龙的大街,而同闭合的四合院成为一体。

三、小结

本文让我们欣赏到了原汁原味的北京,也了解了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这种文化将在改革大潮中消失。

四、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

胡同文化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概括胡同文化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内涵(查找并陈述如下相关资料:胡同、胡同文化、北京市的市民文化、北京文化、大白菜文化、作家的经历、思想、语言风格)。

2、品味作者朴实雅致、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在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特点的概括基础上,找出文中朴实雅致、表现里的语句,通过诵读体味调侃、讽刺的语气)。

3、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和胡同流露的复杂感(在诵读、占有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从关键语句出发探讨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

品味作者朴实雅致、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和胡同文化流露的复杂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放一段曲子《胡同文化》,让学生品味乐曲传达出的感情(欢喜)

(二)

1、这首曲子体现出北京人的哪种心态?

明确(易于满足)

2、什么是文化?

“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英国泰勒《原始文化》)

3、在文中还有哪些词形容北京人的心态?

明确:安土重迁、独门独院——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多媒体展示)

4、这些都从属于胡同还是胡同文化?什么是胡同文化

明确:从属于胡同文化,是一种心态。胡同文化是北京的市民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胡同文化与胡同是什么关系呢胡同文化的“忍”、“封闭”与胡同的“方正”有关

1、胡同的特点有哪些呢?文章的一至四段具体讲到胡同,请同学们尽可能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明确:第1段,“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方位意识很强;“你往南边去一点”,我们一般说“你往北边去一点“或”往里点”,我们的方位意识差多了。

第2段,“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请同学们说出胡同名来,归纳特点——俗

第3段,现成的语句没有,自己归纳——窄,多

第4段,“不显得喧闹,倒显得胡同里更安静了“——静。以动衬静,以声衬静,是反衬手法。

(归纳并用多媒体展示胡同的5大特点——正,俗,窄,多,静)

3、胡同为什么这样方正?为什么这样的环境就有“忍”的胡同文化?

明确:我国古代城市布局十分讲究“方正”,突出了皇权的威严和至高无上以及长幼尊卑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居住在胡同,四合院中的人都是劳苦大众。他们奔波劳累,尚无安身立命之地,无糊口度日之食,“忍”有可理解的一面。

4.写胡同主要用了哪中表达方式?为什么?

说明。本文是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做的序,有说明的义务。

文中还有其它表达方式尤其是写胡同文化时,用的是哪些表达方式呢? ——描写,议论,抒情,感情色彩很浓

(四)口语化,京化的语言给人以亲切的感觉,同学们在写胡同文化的段落里可以找到语句,边读边体会其中的丰富含义,尤其是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态度。有问题的同学可以相互质疑,师生共同探讨。

l 抓住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揣摩,讲解

1“地根儿”,“挪窝儿”“破家植万贯”处

此段中,“他们“表明作者是站在局外人的角度说,“挪窝儿”(就是搬家)“破家植万贯”,是引用北京人自己的日常口头语来调侃。言外之意是,这样差的房子,随时有可能倒塌,老北京,你们不该留恋。含蓄地讽刺那些“安土重迁”不愿意搬家的人。

2,“处街坊”,“礼““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处

这一段共有13个引号,前12个都是老北京的常用语。老北京讲究“处街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合”礼数“,特意把“随份子”(即是“送礼金”)一词拆开说,可见北京人的“礼数”充满的是被动和不情愿,批判老北京的封闭自私;其二是会棋友“杀一盘“(即“下一盘棋“),到”大酒缸“喝两个(喝两杯)和”会鸟“,闲散人的交往,体现不出来温暖和热心肠。段中作者指出他们“平常日子,过往不多”已含讽刺意,段末作者再也忍不住“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来直言调侃老北京的自得其乐了。

3,“虾米皮熬白菜”“五味神在北京”处

(1)让学生比较“窝头”——“大腌萝卜”——“臭豆腐滴几滴香油“的变化:只是变好一点点而已,但北京人是那样的满足,甚至可以招待姑奶奶。;龙虾——人虾——虾米——虾摸皮的变化是越来越不好,但北京人还能满足。可以让学生反复诵读,读出满足感。最后一个字不能按常规法念去声,应把这个音拉长,并把声调往上提。、

(2 结合“哪儿也比不上北京“,让学生谈谈对北京人”满足“的看法。

大白菜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一是唯我独尊,二是保守。为了在皇权下艰难地生存,他们隐忍满足,所以北京人的大白菜文化是可以理解的。联系写作的具体背景,可以体会到语言中局外人调侃的味道:这重生活要求就未免显得太低!知足常乐的观念不合当今的时代了。

4,“闹学生”“置身事外,冷眼旁观”“过学生”这一段,揣摩作者为什么在文章中选用这些词语。例如:“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关闲事”这段,从置身事外,冷眼旁观”“过学生”这些贬义词就可看出作者对下面描写的北京人事不关己弥补愿改变自己现状的几件事的强烈不满,气愤和批评。5,“棒子面”“睡不着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这一段

让学生练习诵读这两段,体会北京人的“忍”,同时揣摩作者对其“忍”的态度。“忍”有合理性,看惯盛衰,做“顺民”,穷可躲避皇权的威严,富能不显山露水,之所以睡不着眯着,是因为睡不着乃心为外界所动,才维持了自尊。但在当代失掉了正义感却不能原谅。最后又用“这话实在套精彩了”“北京人真有你的!”这些反讽来讽刺“安分守己”的过分,达到“逆来顺受”丧失正义感让人气愤的现象。这里比前两段的调侃讽刺就更尖锐些了。

(注意:以上三个段落例子可不可以颠倒顺序?为什么?不能,原因有二:首先在内容上,他们是按照历史时间顺序排列——〈〈茶馆〉〉写从清初到民国这样一段历史,《八月骄阳》写文革时期,而电梯事件就是现在,说名胡同文化历时很长,有历史根源,根深蒂固,不会很快消亡。其次是在结构上为下文做了铺垫,文中的第12小段括号里说:“他们是搬迁户,原来是住在胡同里的。“胡同被拆除了,所以才要拍摄影集,才有了作者情感的表达需要)

(五)品读抒情语句

1,作者对北京胡同,胡同文化的感情集中体现在哪几段?(最后3段)

全班深沉齐读第13段,朗读时要能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读出韵味来。

2 ,把最后几个短语(“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再齐读一遍,细细品味其中的感情。回答;这几句话有什么特点?和前面写北京人“易于满足”一节是同样的语言风格吗?如果把他们换成和前面一样的口语,怎么换?效果如何?试试看。

前面是北京市民的口头语言,这里是典雅的书面语言,富有表现力。这里四字相连,形式整齐,一气呵成,给人扑面而来的伤感。可以试着换为“那种衰落的样子,还有什么说的“或”那荒凉的景象,真没得说。“

3,面对如此衰败没落的景象,作者用了哪些词语表达他的心情?请从下一段找出三个词语。

“怀旧”“伤感”“无可奈何”

4,请大家用快,中,慢三种语速齐声朗读结尾句,体味一下三种语速表现的三种不同感情。可以读得夸张一点,快速的更快,慢速的更慢,这样容易比较,体会。]

(快速)再见吧,胡同。(欢快,轻松)

(中速)再—见—吧,胡—同。(认真郑重其;有悲有喜,复杂多样)

(慢速)再——见——吧,胡——同。(沉痛,悲凉)

通过体会,比较会发现,应为中速更能表达作者的复杂感情。

(六)结语:“怀旧”“伤感”“无可奈何”是作者对胡同的复杂感情的一些体现。胡同的衰败,没落和消失是时代发展的结果,过分伤感没有必要,若怀旧,“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让你去“怅惘徘徊”的。时代变迁,老北京们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抛弃旧思想,抛弃封闭的胡同文化。我们可以试着认为结尾还少可一句话,那就是:“再—见—吧,胡—同”,“ 再—见—吧,胡—同—文—化”。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xuewengu.com/zh-my/flhy/wenhua/g5pmg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