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個人範例 >心得體會 >

勸學心得體會

勸學心得體會

當我們經過反思,有了新的啟發時,可以記錄在心得體會中,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那麼要如何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勸學心得體會,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勸學心得體會

勸學心得體會1

好久沒有在這上面寫文章了,最近一直比較忙。雖然有目標,但時而明確,時而模糊。發現時間真的是不夠用,剛才看了荀子的《勸學》,高中語文課,學過的,記得當初背的滾瓜爛熟,但其中的道理當時卻沒有真正理解多少。也學我就是勸學裏所説的小人的學習吧,不知去總結,不去檢查反省,反思。當時只知一位的不斷學習新知識,記得當初每次的文言文的背誦在班上我都基本上都是第一個背過的,也不知當時記憶力為什麼那麼好,也許是興趣吧。

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的學習情景,很用功,但卻方法卻不是很對,沒有一個領路人,帶着我,父母在我的學習方面對我的幫助幾乎沒有。我只能靠着自己慢慢琢磨,也許我是成功的,畢竟在我們農村能考上大學考上研究生的幾乎就沒幾個人,大多數的兒時玩伴早早就離開了學校去打工了,現在有的都已經成家了。而我還在學校裏學習,學校裏的其他同學卻和兒時的玩伴不一樣,上研究生也學對他們某些人來説,是件輕而易舉的事,或許他們從小就受過良好的教育,走的彎路也不多。所以和他們的競爭壓力實在是太大了,在學校這個圈子裏,在這個氛圍裏,感覺自己與有些人的差距實在是太大了。

終日冥思苦想,不如一會的學習;登高可以望遠,順風呼喊可以讓聲音傳的更遠;騎馬可以行千里;駕舟船可以遊弋江河。這些現象告訴人們一個道理,人自身的思維和能力是有限的,但可以藉助其他外力或外界因素來助長、擴展自己的思維和能力。善於藉助外力或外界因素的人,就是高人、能人,就是君子。如何讓自己具有藉助外力的能力?只有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思考,在學習中獲得知識,從知識中獲取力量。在當今生活節奏變快,生存條件更加嚴峻,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努力學習、不斷地更新自己的知識,就變得更加重要。以前做設計都是用圖版和繪圖儀來畫圖,效率和精度都非常低,繪製一張較為複雜的裝配圖要幾天的時間。

現在我能做的就是不斷的學習,而且要有方法有效率的學習,不斷的反思,不斷的總結。現在週一,二,四晚上,週五,六上午都上課。週三週四白天去王老師公司實習,週二、五白天要花一兩個小時幫盛老師帶本科畢業設計學生,給他們開會什麼的。週六晚上去做家教,其他時間就在宿舍,實驗室或者圖書館度過,過的也算充實,但卻總感覺沒有真正學到什麼東西,學的慢,比如學習VC,學起來特費力,程序很難看懂,輩説編了,也許這就是一個過程,一個艱苦的學習過程。希望自己能夠堅持下來,耐住孤獨寂寞,我相信每個人都有這麼一個階段的。

我應該把自己的計劃分得更具體些,能夠高效率的學習,不把時間花在無謂的不知不覺就流走的上網聊天,看電影,瀏覽那些無聊的網頁上,現在是個有網就能知天下信息社會,各種信息鋪天蓋地的從網上侵襲而來,關鍵的就是要把握住自己,別讓自己背這波洪水衝的不知所向了。克服懶惰和恐懼的心理,控制住自己的慾望,踏踏實實的學習!學習必須專心致志,不能粗心浮氣,説得即是這個道理。有目的有計劃的專心做好自己的事情,做好每一件事情,加油!

勸學心得體會2

最近我們學習了文言文《孫權勸學》。學習過後,細細品味,使我明白了很多,更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孫權之所以能建立吳國,與他自身的能力有很大的關係。孫權並不如諸葛亮那般機智,並不如曹操那般陰險狡詐,但他卻能夠很好地識人,用人,還很會勸人。當時的呂蒙乃是一介武夫,有勇而無謀。孫權作為一個君王,自然希望手下將領能有勇有謀。但他眼下只有一位有勇無謀的呂蒙,雖然自然着急,但卻並沒有將呂蒙撤職,而是悉心地勸他要多讀些書,最後使得呂蒙才略大增,成為了一位能征善戰的大將。

讀完這文章,給我最大的啟發那就是書的價值。孫權作為一國之君,每天所要處理的國事總是異常的繁多,雖然如此,但他仍拿出許多時間來學習。而呂蒙通過學習,才略大增,最終成為了一位能征善戰的大將。讀書有益的,不然古人有怎麼會説“書中自有黃金,書中自有顏如玉”呢?開卷是必然有益的,你倘若讀了萬卷書,那麼萬卷書便會教您領略人生的真諦。正如高爾基所説:“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的確,一人讀的書越多,就越能明白事理,也就更能讀懂人生,更加珍惜人生。如果我們能做到博覽羣書,相信我們的生活就一定會充實幸福。所以我們應當多讀書,讀好書,持之以恆,必定會有一番大作為。

同時,這則故事還告訴了我們,應當聽從他人對自己有好處的勸告。如果一個人剛愎自用,不願意聽從他人的勸告,那麼他最後一定不會成功。倘若呂蒙不聽從孫權的勸告,那麼他一個有勇無謀的人,最終一定會有一個不同的人生。因此,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我們應當善於聽從他人的意見,不斷提高自身的能力,從而塑造更加完美的自己!

勸學心得體會3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這首詩每天都回蕩在我的耳邊,時刻鞭策着我,不敢荒廢一分一秒。

學習是永無止境的。雖然這個世界上很多人都在學習,可為什麼有的人能出類拔萃,而有的人卻一生碌碌無為呢?

在我看來,出類拔萃的人用汗水換來了成就,而碌碌無為的人用玩樂荒廢了時間。

為什麼有的人能功成名就呢?因為他們努力了,他們用實際行動換來了成功。雖然有時努力了不能成功,是因為你沒有找準努力的方向;但是如果你不努力,是絕對不會成功的。愛迪生曾説過:“天才是1%的靈感加99%的汗水。”只有努力了,才能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去創造人生的輝煌!

而有些人們為什麼會變的碌碌無為呢?其實有兩個原因:一是心思不專一,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了外表、吃喝玩樂方面,心思不在學習上,時間就一點一點的悄然而去,隨風消逝。另一方面就是因為“懶”,“懶”這個字眼是多麼可怕,它帶走了多少人的青春年華,它讓多少人一輩子碌碌無為?所以我們要改掉“懶”這個習慣,做一個勤奮努力,好學不倦的好學生!

在此,我希望大家以後能夠養成“課前預習,課後複習”的好習慣。每天把明天老師要講的課程預習一下,放學回家後,把一天學習的知識歸納總結,我們在預習和複習中能夠獲得更多的知識!另外,在平常有時間時,我們要多做數學題、多閲讀,積累好詞好句,對我們以後的學習會有很大的幫助!同學們,讓我們從現在起努力學習吧,長大後,回報父母,報效祖國!

勸學心得體會4

大家都知道,《勸學》是荀子的名篇。他的文章擅長説理,組織嚴密,分析透徹,耐人尋味。荀子寫的《勸學》無疑是圍繞着三個主題寫的:第一:着重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它可以使人“知明而行無過”,即提高思想認識和加強品德修養。第二:寫學習能使人增長才幹,有了知識、學識才可以“善假於物”,比一般不學無術的人高明。第三:是寫正確的學習態度和方法應當是循序漸進,積少成多,不斷積累,持之以恆的。這樣才可以取得成效,甚至是事半功倍的。所以説,看了《論語》治天下,看了《勸學》學習忙。

下面,就讓我們在《勸學》中找到學習的真諦吧!

《勸學》上説:“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意思是説:積土成為高山,風雨就在山裏興起;積水成為深淵,蛟龍就在裏面遨遊。這裏與學習暗藏的關係是什麼呢?説白了,就是你只要有恆心,堅持不懈地學習,就會積少成多。比如説你每天擠出一點時間,閲讀大量的書,並堅持下去,你的課外知識肯定會自然提高一大截子。

這是多麼有價值的真理呀!

其實説白了,學習的真諦就在於天天積累新的知識,“九層高台在於壘土,”,就是説,九層高台是一筐一筐壘起來的,知識是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的。什麼叫好學?就是説你每天知道一些過去不知的,每月不忘記已經掌握的,並把學習當作一種樂趣來對待,就那麼簡單。

有這麼一個小故事,一個腦瓜子反應並不十分敏捷的人,每天天剛亮,就去讀書,背定律,由於他的勤奮,終於成為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和優秀的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卓越的實驗胚胎學家,他就是我國實驗胚胎學的主要創始人童第周。他的成功印證了古代的一個詞,叫“笨鳥先飛”,你自身有缺陷,你就必須用你的勤奮去彌補。別人一個小能掌握的知識、能弄懂的道理,你不妨花兩小時。“鐵棒磨繡針,功到自然成”。

而你彌補的條件是什麼呢?沒有捷徑,只有刻苦!勤奮!勤奮能補拙,要用勤去補拙。

反過來説,你如果聰明,那你更要勤奮了,因為你比別人聰明,別人讀五次記下的,你要讀一次就可以記下,充分利用你的聰明,別人讀五遍記住一篇文章,你可以記住五篇,但不能驕傲。

總體來説,不管你聰明與否,要想成功靠的就是勤奮、刻苦。可刻苦背後是什麼?是恆心,是毅力!只有恆心加上汗水才等於成功。而這,又符合了《勸學》中的“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這幾句話的道理。

從《勸學》中我們可以明白許多道理,但如果你想知道怎樣把才能刻苦學習,我送你一句名人名言:“勤能補拙是良訓,一份辛苦一份才”。這就是我讀荀子勸學的心得體會。

勸學心得體會5

今天,一時興趣起,拿起《讀點經典》便讀起來,當讀到勸學篇時,不禁思緒萬千。平常的我總是抱怨沒有時間學習,抱怨自己技不如人,抱怨自己的遇事缺乏機智,不能妥善處理。當學完《荀子勸學篇》時,才有所悟,這一切的抱怨都是徒勞,沒有找到問題的關鍵: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我就是典型的,不學習,不知道天高地厚。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當我們遇事時,要善於借用別人的智慧,學習別人的長處,增長自己的見識,豐富大腦,結合實際加以運用,這樣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處理事情的過程中,要善於動腦,換一個角度思考,正所謂“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故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能急於求成,要慢慢地學習積累,天才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形成的,我不是天才,但我相信,只要努力,永不放棄,自身的能力會與時俱增。

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一點也不假,一篇文章能打開我多年的心結,在今後的日子裏,努力學習,完善自我將是我奮鬥的一大目標。“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只有長期的努力學習,才能最大限度的彌補自身的缺陷!

勸學心得體會6

知識積累是進行科學研究的重要步驟,尤其是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要精通一門學問,或者成就一番事業,必須要有廣泛的知識積累作基矗

荀子在《勸學篇》中説過:“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要想成氣候,有建樹,得碩果,別無他法,只有一點一滴的積存,才能走向成功。生活的邏輯就是這樣,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遠。同樣,只有掌握了大量的知識,並加以分析、研究和綜合,才能在原有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有所作為和建樹。所以,每一位立志攀登科學文化高峯的同志,每一個發奮讀書的有志者,必須堅信“久積而成學”的深刻含義,並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努力探求知識積累的方法和途徑,不遺餘力地堅持下去,儘快建立起自己的知識寶庫,以便為自己成就事業打下堅實的基矗

知識的積累,是一個過程。這個積累的過程,是一個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的過程;這個積累的過程,也是一個熔鑄百家、擷取英華的過程》。因此,在這個積累的過程中,必須堅持指向原則。現代科學分類越來越細,要適應這種情況,我們在積累知識的過程中,必須要有明確的目的性,切忌盲目無序。必須堅持優選原則。要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擷取最閃光的思想、觀念和方法,不開雜貨鋪。必須堅持價值原則。對接觸的知識資料,認真進行鑑別,擇其真正的價值。必須堅持全面原則。對大量的知識資料要進行歸納分類,綜合分析,才能有所發現,有所創見。必須堅持求新原則。學習收集知識,要儘可能反映學術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動態,掌握最新的信息。必須堅持持久原則。“恆心是成功之母”。學習、收集知識一定要鍥而不捨,持之以恆,長此下去,必定成功。

朋友,請相信,“雲厚者,雨必猛;弓強者,箭必遠”。博覽廣知,積極蓄備,集眾家之長併合而為一,必定獲得豐厚的回報。讓我們向着明天,共同積累、思考、開拓、奉獻吧,去迎接新時代的挑戰,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知識積累是進行科學研究的重要步驟,尤其是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要精通一門學問,或者成就一番事業,必須要有廣泛的知識積累作基矗。

荀子在《勸學篇》中説過:“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要想成氣候,有建樹,得碩果,別無他法,只有一點一滴的積存,才能走向成功。生活的邏輯就是這樣,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遠。同樣,只有掌握了大量的知識,並加以分析、研究和綜合,才能在原有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有所作為和建樹。所以,每一位立志攀登科學文化高峯的同志,每一個發奮讀書的有志者,必須堅信“久積而成學”的深刻含義,並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努力探求知識積累的方法和途徑,不遺餘力地堅持下去,儘快建立起自己的知識寶庫,以便為自己成就事業打下堅實的基矗。

知識的積累,是一個過程。這個積累的過程,是一個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的過程;這個積累的過程,也是一個熔鑄百家、擷取英華的過程。因此,在這個積累的過程中,必須堅持指向原則。現代科學分類越來越細,要適應這種情況,我們在積累知識的過程中,必須要有明確的目的性,切忌盲目無序。必須堅持優選原則。要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擷取最閃光的思想、觀念和方法,不開雜貨鋪。必須堅持價值原則。對接觸的知識資料,認真進行鑑別,擇其真正的價值。必須堅持全面原則。對大量的知識資料要進行歸納分類,綜合分析,才能有所發現,有所創見。必須堅持求新原則。學習收集知識,要儘可能反映學術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動態,掌握最新的信息。必須堅持持久原則。“恆心是成功之母”。學習、收集知識一定要鍥而不捨,持之以恆,長此下去,必定成功。

朋友,請相信,“雲厚者,雨必猛;弓強者,箭必遠”。博覽廣知,積極蓄備,集眾家之長併合而為一,必定獲得豐厚的回報。讓我們向着明天,共同積累、思考、開拓、奉獻吧,去迎接新時代的挑戰,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勸學心得體會7

《勸學》以“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開篇。是戰國時期傑出思想家荀況的上乘之作。它告誡世人要將學習作為人生的羅盤、燈塔。

做一個刻苦學習的人,善於學習的人,要像思想家那樣去行動,像實幹家那樣去思考。在讀書的過程中強調”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帶着目的、帶着思想、帶着問題去學習,自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讀書還貴在學以致用。在日常生活中要把努力學習和獨立思考相結合,學習前人的智慧,思考自己進步的方法,記錄自己的心得,用行動來實踐。

荀子所云“鍥而不捨,朽木不折,鍥而舍之,金石可鏤”。學習的態度需要達到堅持不懈的精神,可並不是所有的學子都意識到這一點,即使心知肚明,也未必能落到實處。有的人還未領略到真諦,就半途而廢,豈不惜哉!也有的人虎頭蛇尾,而忽視了另一半的孜孜不倦,到頭來種的是西瓜,得到的是芝麻,豈不惜哉!

《勸學》讓我讀懂了“粗實的鐵棒能磨成纖小的繡花針,憑的是一股堅韌不拔的氣概,,涓涓細流能穿透剛硬的石塊,憑的是一種不折不撓的精神”。正如:勤能補拙是良訓,一份耕耘一份收穫......

勸學心得體會8

《荀子》全書三十二篇,而以《勸學》為首,非常符合修道的次第。《勸學》又以“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開篇。學習是貫穿修道始終的。沒有正確的見地只能是盲修瞎煉。然而學習又得先有目標。應該“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這也是教育的根本方向。這種聖賢教育與功利教育的區別就是“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

《勸學》這篇最重要的就是講到了明心見性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有德才能明道。但德是一切眾生所共有的,謂之性德。然而僅有性德是不行的。因為眾生的性德被無明給矇蔽了,無法顯示其光明清淨的妙用,反而顯示出污濁的身心世界,令眾生枉受輪轉六道的痛苦。

只有依靠修德才能使性德的清淨光明顯示出來。修德就是積善,積善即是明道的資糧。善法有世出世間的.不同。這種不同固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行者自己的心志之強弱。所以即使儒家的道,也並不是侷限世間的,這種理解是非常膚淺的。儒家之道行之極處也是可以出世的。當然,在一切出世法中,佛教是最為高超圓滿的。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這絕非凡夫之境界。眾生本來是神而明之的,之所以會變成愚昧,實在是性德被障礙的緣故。因為修德而顯出性德,神明不過是性德之用而已,荀子知曉其是自得,非從外來。“聖心備焉”,聖心即是真心,“備”者恢復也,去妄顯真。荀子所在的時代,佛教尚未傳入中國,但絕不可説中國即無悟道者,佛經亦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勸學心得體會9

《勸學》作為荀子的代表作,是一篇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勸導人們以正確的態度和方法去學習的經典,其思想厚重、智慧,跨越千年仍不褪色。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今天,在重慶面臨着歷史性機遇的今天,作為一名黨員幹部,再品《勸學》,有一些全新的滋味,願與大家共享。

學不可以已。這五字是荀子在《勸學》中開宗明義之語。用當今的話來説,就是“活到老,學到老”。

學不可以已,重在“樂”。古人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世間萬事能不能做好,在於你是否能以苦為樂。對待學習也是如此,唯有樹立起“學海無涯‘樂’作舟”的全新理念,讓學習內化為自我提升的需要,邊學邊“樂”,以“樂”促學,才能使學習成為自覺行動和長期行動。荀子説學習的意義在於“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中國曆來崇尚“儒將”,鄙棄匹夫之勇。“儒將”就是現今的“學者型領導幹部”。呂蒙是三國時吳國文武兼備的大將,據《三國志吳書呂蒙傳》記載,他的成長和成功,正是始於孫權的勸學。所謂“領導”,顧名思義,對部屬負有“領”航“導”向的責任。“領”者,“帶領”之謂也,要求部屬做到,首先自己就要做到,身先士卒;要求部屬不做,自己首先不做,樹以表率。“導”者,“教導”之謂也,凡事不僅要知其然,而且還要知其所以然,深明事理,不僅要知其所以然,還要能説明其所以然,曉之以理。因此,領導必須“口能言之,身能行之”。領導幹部必須具有相當的文化素養和文化品位,才能達到這樣的境界。一旦達到這樣的境界,“口能言之,身能行之”,豈不樂之?

學不可以已,重在“積累”。對於領導幹部來説,日常事務繁多,很難靜下心來系統學習,要想“學不可以已”,貴在把零碎的時間利用起來,積少成多,這正是荀子所言“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歐陽修做官時應酬很多,就把馬上、枕上、廁上的點滴時間都用於學習和思考,寫出了不少名篇。領導幹部只要每天讀10頁書,一個月就可以讀300頁,不就是一部大部頭嗎?只要能發揚“擠”和“鑽”的精神,就能及時充電,做到與時俱進,保證一個領導幹部應有的良好素質。

學宜善假物。荀子説,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這就是説,要傲立羣雄,必須站在經典的肩膀上,善於借鑑。

學宜善假物,重在“博”。魯迅説:“博學,必須如蜜蜂一樣,採過許多花,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領導幹部學習可不必如專家學者那樣在某一領域精而專,然“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作為領導幹部,就必須博覽羣書、博學多識、博聞強記。博學多識不僅能使人風度儒雅,談吐不凡,“腹有詩書氣自華”,更重要的是,“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博學過矣”,博學多識、博聞強記能使人避免偏執狹隘,胸襟開闊,目光遠大,見識過人,為提高領導的綜合素質和執政水平打下堅實的知識基礎。

學宜善假物,重在“辨”。當前各種信息快速膨脹、知識層出不窮,不辨是非,“博學”就會魚龍混雜,真偽難辨,良莠不分。領導幹部的辨別力,關係一方社會、百姓切身利益。所以,不能盲目地學,要帶着目的學,要帶着思考學,要帶着實踐學。慎思明辨,才會斬獲真知。

學須用心一。荀子認為,學習要專心致志,不急不躁。這就是説,學習不能一勞永逸,一蹴而就。

學須用心一,重在“恆”。莊子説“吾生而有涯,而知也無涯”。毛澤東一生與書為伴,手不釋卷,博覽羣書,至死方休,黨內共知。當今時代,知識和信息瞬息萬變,一旦放鬆學習,知識結構就會老化,就會被時代所遺棄。所以,學習不能一勞永逸,一蹴而就。作為領導幹部,倘若認為已經達到了奮鬥目標,就失去了學習的動力和恆心,導致固步自封、盲人騎瞎馬,對人對事“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對己則“夜半臨深淵”而渾然不知,那是非常可怕的。《禮記中庸》言:“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領導幹部要想站在一定的高度,就必須以“人一之我十之”的精神,用鍥而不捨、金石可鏤、滴水穿石、磨杵成針的恆心和毅力來學習,才能走在時代的前列。

學須用心一,重在“靜”。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説“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古人提倡的“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方法雖不可全取,但靜下心來專攻的精神是值得提倡的。蚯蚓無爪無牙,無筋無骨,卻能上食泥土,下飲黃泉,在於用心專一;螃蟹身有八腳且“握”兩大鉗,卻只能住蛇的洞穴,原因就在於心躁。“無限風光在險峯”,浮光掠影、不專默精誠,就永遠不會達到至高境界。對於領導幹部而言,要做到“用心一”,學習就絕不能“簡單化”、“休閒式”,需要靜下心來,甘坐“冷板凳”。應酬交際再多、繁雜事務再忙,也不可忘記“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的古訓。

古人説:“敬教勸學,建國之大體;興賢育才,為政之先務。”今天,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對領導幹部的綜合素質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作為各級領導幹部,只有把學習作為提高執政能力的使命追求和終身課題,方可站得更高、看得更遠、想得更深,才能把準時代發展的脈搏、引領時代發展的潮流。

勸學心得體會10

初讀《勸學》,荀子時而言物時而論人,感覺毫無章法。但仔細讀過三四遍後,思路逐漸清晰,荀子要告訴我們的是,從瞭解自己,到修養自己,直至成就自己的過程。

做人最難的是瞭解自己,好像禪宗參口頭禪“我是誰”一樣。為了方便我們瞭解,荀子給我們暫時確定了位置,我是“青”,“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我是“冰”,“冰,水為之而寒於水”。如果“藍”與“水”代表做人的基本標準,捫心自問我做到了麼?更不要説荀子所要求的“青”與“冰”代表的境界。

荀子通過地理以及自然現象,一步步展開告訴我們萬事萬物形成有它的機緣,瞭解人應該是什麼樣子。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我們站在先人的肩膀上,通過不斷的學習,不斷擴大我們對於世界的認知,不斷超越自我。所以,人區別於牲畜,是因為人具有學習的能力,但也僅僅是一線的差別:“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有時稱人為“行屍走肉”,是因為“無冥冥之志”,若能做到“君子結於一也”,則滿足了做人的基本條件。

荀子教導我們如何做人,他老人家非常慈悲而且耐心,從天地間的現象、事理到《詩》、《書》、《禮》、《樂》、《春秋》等綱要,深入淺出的舉例論述,就是要告訴我們一個簡單的道理“做人本該如此”。但我們的人生為何在不斷退色(從青→藍→淺藍→灰)?為何我們“漸行漸遠”遠離大道呢?因為我們忘記了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博學而日參省乎已”。

由於人的根本煩惱貪、嗔、痴的存在,心智被矇蔽了,對於世間萬物所展現的自然規律我們視而不見,聖人所倡導的為人之道我們聽而不聞。荀子簡要的區分兩種為學的態度:君子之學與小人之學。如果僅僅“入乎耳,出乎口”,而沒有經過“心”,這樣的學習對於自己沒有任何幫助。如何能夠提升自身的修養?我們應該做到“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

在這裏,荀子告訴我們如何打破障礙,開啟智慧的兩種方法。第一,首先要博學,把所學的東西融會貫通,熟記於心;然後,反省自己的心態以及言行是否符合為人之道,正確的堅持,錯誤的拋棄;最後,做到心、意、行統一,世間的為人處世儘量合乎於道法。當然還要繼續學習、反省、做事,如此反覆,心量不斷擴大,境界不斷提升。

第二,按照類似於禪宗“戒、定、慧”的法門修行也能成功。關於“戒”,荀子反覆要求我們,“問擼鷥嬉告擼鷂室説擼鶥病S姓擼鷯氡繅病保笆鼓糠鞘俏抻玻苟鞘俏抻乓玻箍詵鞘俏抻砸玻剮姆鞘俏抻且病薄9賾凇岸ā鋇木辰紓髯用枋齙饋笆槍嗜ɡ荒芮鬩玻褐誆荒芤埔玻煜虜荒艿匆病!弊詈螅啥ㄉ郟髯映浦壩Α保澳芏ㄈ緩竽苡Α保苡μ煜輪攏四恕暗麼笞栽凇幣病/p>

荀子告誡我們,雖然我們生為“人”形,但若不勤於學習,不瞭解本心,就會與“禽獸”無異。荀子同時告訴我們,經過不斷修煉後的為“人”的標準:“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

為“人”就已經很難了,但是在《勸學》裏,荀子並不僅僅滿足於為“人”,因為青要勝於藍的,如何成為“聖賢”,是他對我們的殷切希望。人如果超越自我就會進入“聖人”的境界,超越自我並不是自己超然於物外,而是應該具有極度謙卑的心態,認為自己什麼都不是才對。在《勸學》通篇,找不到荀子對於聖人境界的描述,但是他已經為我們指出了成為“聖賢”的必經之路,在開篇他已經提到“學不可以已”!

標籤: 心得體會 勸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gr/xinde/k461d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