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個人範例 >心得體會 >

讀吶喊的心得體會

讀吶喊的心得體會

我們有一些啟發後,可以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樣我們就可以提高對思維的訓練。那麼要如何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吶喊的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分享。

讀吶喊的心得體會

讀吶喊的心得體會1

《狂人日記》是魯迅所作,也是中國的第一本現代白話小説,內容大致上是以一個狂人的所見所聞,指出中國文化的朽壞。

《狂人日記》中的狂人所患的病是迫害狂,從醫學的.角度來看,其突出的症狀是病者處於一種反應性妄想之中,對於周圍的一切,都可能因某一事物特徵引起多疑性反應:或懷疑有人害他,或懷疑有人侮辱他。魯迅用這部小説顯示了文學革命的實績,它以表現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頗激動了一部分青年讀者的心。的確,《狂人日記》在近代中國的文學歷史上,是一座里程碑,開創了中國新文學的革命現實主義傳統。

狂人並不是一般的典型性格,他是象徵性的,是整個五四時代先驅者憤激思潮的藝術象徵,我們從狂人的日記中,感受到的是充滿着批判和追求、深思和戰取的一首氣魄宏大、熱情奔放的時代思潮交響樂。

讀吶喊的心得體會2

《吶喊》是魯迅先生1918年至1922年的短篇小説的集結,也是魯迅的第一部小説集。《吶喊》中的小説,以振聾發聵的氣勢,揭示了中國的社會面貌,控訴了封建制度的罪惡還喊出了“五四”時期革命者的心聲。它反映了“五四”徹底不妥協地反封建主義的革命精神,適應了中國革命從舊民主主義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的需要,在中國現代文化史和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魯迅13歲史,家庭發生了巨大變故,開始衰落了。因為中醫沒有救活父親,所以魯迅才有學習西醫的想法;而世態炎涼帶給魯迅對社會的認識,對他的思想、個性等方面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魯迅走出家門,到南京去上洋學堂,除此顯現出叛逆的性格。當時社會很鄙視“學洋務”的人,認為他們“將靈魂出賣給鬼子”。即使在這麼大的壓力下,魯迅還使用自己稚嫩的肩膀聽了過來。

先驅者的勇敢行為,往往不被世人理解、擁護,所以失敗是難以避免的。和當時許多“維新人士”一樣,魯迅在失望後也曾彷徨,“用了種種方法,來麻醉自己的靈魂”,在復古的幻想中逃避現實。然而像魯迅這樣意志堅定的先驅者是不會永遠彷徨的,在朋友的鼓勵下,他又投入解救國民靈活的'戰鬥中去了。《吶喊》就是他的武器。魯迅在呼喚民眾以使他們獲得希望、新生的同時,也使自己獲得了希望、新生。

《吶喊》這部書共分為十四部分,分別是《狂人日記》、《孔已己》、《藥》、《明天》、《一件小事》、《頭髮的故事》、《風波》、《故鄉》、《阿q正傳》、《端午節》、《白光》、《兔和貓》、《鴨的喜劇》、《社戲》。

《狂人日記》是中國現代文學的第一篇小説,描寫了一個“迫害狂”患者的精神狀態和心理活動。小説描寫了日常生活裏一般人對狂人的圍觀、注視、談論,以及由此反激起的“迫害狂”患者內心的恐懼,他看到每一個人都覺得想要吃他,列舉出某些“人吃人”的具體事實,並用點睛之筆寫出中國歷史是一部吃人的歷史,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聲。

繼《狂人日記》之後,魯迅寫了《孔已己》。小説以咸亨酒店為背景,孔已己是唯一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人。他已經失掉踱進房子裏去喝酒的資格,確認然沒有忘卻“讀書人”的身份,不肯脱下那件又破又髒的長衫;甚至流落為竊賊,也還在聲辯“竊書不能算偷”,結果被打斷了腿,最後悲慘的用手走路,消失在漫漫大雪中。

《阿q正傳》是《吶喊》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之一。它之所以家喻户曉,是因為它寫出了一個現代的我們國人的靈魂來,表現了國民性的弱點。阿q一無所有,靠打工度日。儘管他“真能做”,但社會的沉重壓迫和剝削,使他時時處於生存的危機,受盡欺凌。他用“精神勝利法”來自我安慰,自欺欺人渾渾噩噩,苟且偷生。這種精神勝利法使阿q不能正視自己的悲慘地位並沉溺到更為屈辱的努奴隸生活中去。

《吶喊》寫出了被壓迫人民的思想和生活,揭示了深刻的社會問題,為現代文學創作樹立了傑出的榜樣,是中國現代小説的開端與成熟的標識。它奠定了中國文學的基礎,開創了現實主義的文學思想傳統。

讀吶喊的心得體會3

讀《吶喊》有感楊玲豔閲讀,是一種享受——享受陽光,明媚;享受空氣,清新;享受歷練,深邃。閲讀,是一種情懷——關照自然,渴望傾聽,親近生命,走入心靈。閲讀,是一種幸福——自然中的小草,大樹,人類中的快意與波瀾,都會閃爍愛的火花、情的洋溢,都會流露出笑的快慰,苦的澀味。

在三年級暑假是,我看了一本魯迅的名著《吶喊》這本書裏有14篇短篇小説,它們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中國的社會生活,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封建制度以及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表現了魯迅對民族生存的強烈關懷和對社會變革的深刻思考。看完真本書,要説起我最喜歡的一篇,那就莫過於《狂人日記》了。《狂人日記》寫了魯迅在一個有着美好月色的夜晚已經發現有問題,要是我們啊,只以為今天的`夜色是那麼美好,身邊的一切都很美好,並不會發現危險正在一步一步地逼近。

早上,魯迅小心出門,趙貴翁還有七八個人,交頭接耳,又怕他,他已經知道自己有危險了。魯迅看見女人打孩子,女人説:“老子呀!要咬你幾口才出氣!”他吃了一驚,還有的人看見女人打孩子都鬨笑起來。陳老五把魯迅拖回家中,家人把他關進書房。前幾天,魯迅聽説狼子村的一個大惡人,給打死了,幾個人把他的心肝,用油煎炒了吃,魯迅這才明白,他們要吃了他。魯迅大哥找來一個醫生,來看他有沒有病,準備吃了他。一個人,魯迅逼問他,是不是吃人的事,他不肯説,後來被嚇回家。他告訴哥,吃人的人連蟲子都比不上,明天他們便會吃掉大哥,後來房子坍了,原來是他們要魯迅死,魯迅還一直勸他們。要是我呀,一聽到他們要吃我,腿都發軟了,不知該怎麼辦,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肯定會收拾好東西,走得遠遠的,絕不會讓他們再找到我,一走了之。但是,魯迅卻一點兒也不害怕,依然呆在家裏,一直關注着哪些吃人的人,下一個的目標。還要勸那些吃人的人,不要再吃人了。真是勇敢啊。還為他人着想。魯迅終於知道了妹子的死,大哥把妹子的幾片肉和在飯菜裏,暗暗地給我們吃。

最後,魯迅還呼籲:救救孩子。要是我生活在那個年代,簡直就是生不如死每天都提心吊膽地過着日子,一會兒害怕這個,一會兒擔憂那個,沒有一天正常的日子,擔驚受怕,擔心下一個目標可能就是自己,每天吃不好,睡不好。但是魯迅,卻十分堅強,毫不懼怕地跟吃人的人明爭暗鬥,不怕困難,堅強地活下去。他看清了整個社會,原來是那麼黑暗。我每次遇到困難,總是當縮頭烏龜,讓困難戰勝我。每個暑假,便是我的倒黴日,每天練習4個小時古箏,上午兩個小時,下午兩個小時。練得我呀,一看到古箏書就想撕。每當坐在古箏前,心中總有説不出的苦,頭昏腦脹,一天24個小時,睡覺9小時,古箏4小時,作業2小時,2小時看書,還要做些別的事,那還有多長時間可以玩呢?

暑假原是孩子最快樂的時候,但是我的心中早已蒙上了一層陰影,一到暑假,便會感覺到無比的累。唉!沒辦法,媽媽也是為我好啊!每天,媽媽讓我練習4個小時古箏,我總是偷工減料,練一會,玩一會,玩的時間總比練的時間久。每次去老師那兒,總是被老師一頓罵,過不了關。但是,我看了《吶喊》,看到了魯迅的堅強,坦誠,不怕困難,我心想:魯迅那個時候遇到的困難,難道比我現在的困哪小嗎?不!想到這裏,我心中立下了一個誓言,一定要好好練習古箏!從那以後,我每次都會全神貫注地練習古箏,從媽媽不知的4個小時一個小時一個小時地往上加。去老師那兒上課時,老師還誇我:“進步了不少!”我心中樂滋滋的。到考級那一天,我胸有成竹地走上考場,看着別人個個憂心忡忡的樣子,我的心中充滿了自豪。輪到我考了,我自信滿滿地先鞠了個躬。然後回到座位上,當第一個音符開始,美妙的音樂響起,到最後一個音落下,美妙的音樂還在迴盪。從此,只要我遇到困難,就會想起魯迅。魯迅生活的那個年代,社會腐敗,但是還是很堅強啊!還寫了那麼多的小説。笑到這兒,我便會與困難做抗爭,讓苦難迎刃而解。

《吶喊》,一本讓你認清社會的書,一本讓你在困難面前不低頭的書!閲讀,使你如風,掠過千山萬水,黃河黃山,長江長城,使你如燕,翔過綠色、藍色與黃色的家園,品評每一朵牡丹與茉莉,國色天香與暗香悠然,也是不同的境界......

讀吶喊的心得體會4

魯迅“在年青時候也曾經做過許多夢,後來大半忘卻了”。中醫救父夢、西醫救國夢、文藝救國夢……曾經無不縈繞在魯迅年青的頭顱內,無不激盪在魯迅稚嫩的心房中。美夢華而無實,如絢爛的花朵遭遇暴風雨的拍擊後紛紛地凋謝,花謝遍地,化為泥土。

四年中幾乎是每天奔波於當鋪和藥鋪之間的經歷譬如昨日發生一般,歷歷在目,可魯迅説“年紀可是忘卻了”。自相矛盾的説法隱藏了魯迅童年沉痛的心靈創傷。這是一個不可不回憶卻又不忍回憶的童年“好夢”。魯迅,幾乎每天受到當鋪掌櫃居高臨下的“侮蔑”性白眼的刺扎,這個敗落家庭的少年內心本已怦怦地劇跳,現已被扎得千瘡百孔。可憎的“世人的真面目”深深地烙在懵懂的腦海裏,呲啦啦地疼。

故鄉成了煎炸情感的煉獄,再也攔不住魯迅叛逆的腳步。青春期叛逆倔強的青年置世俗偏見、孤母寡婦如若罔聞,執拗地“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在南京洋務學堂,魯迅知識視野的溪流從江南水鄉驟然奔向遼闊的大海,他“漸漸的悟得中醫不過是一種有意或無意的騙子”。這才是父親亡故的真實“病”因——生理之病和無知之病。殺父者,不是庸醫,而是裝神弄鬼的中醫,是被裝神弄鬼的中醫欺騙卻仍舊迷信中醫的父親和家人。魯迅此時似乎意識到了自己也無意間充當了“殺死”父親的幫兇,內疚填膺。對於國人的無知和國人對“無知”的迷信,他“很起了對於被騙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中醫殺人,騙人,病人甘心被殺,甘心被騙,病人的家人也是如此。人人都是兇手,或是主犯,或是幫兇。

來南京之前,家道中落、世人侮蔑、父親亡故,魯迅耿耿於懷,難以釋懷,大有“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的狹隘報復心理。而此時魯迅的思緒已經觸及到了更深層、更普世的問題了——像中醫這樣的偽科學正麻痺着國人的頭腦而國人尚且自醉其中。鑑於“日本維新是大半發端於西方醫學的事實”,魯迅留學日本。“我的夢很美滿,預備卒業回來,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戰爭時候便去當軍醫,一面又促進了國人對於維新的信仰。”

在醫學校課堂上,魯迅作為其中唯一的中國留學生被裹挾到日本師生野蠻的自豪、炫耀和嘲弄中,在尷尬中“隨喜同學們的拍手和喝彩”。野蠻的日本人可惡,麻木的中國人更可惡;投奔俄國的被殺者可惡,圍觀日本劊子手的觀眾更可惡。無論前後,都對日俄“狗咬狗式”的侵略行徑無動於衷。魯迅“美滿”的夢被“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驚醒了,他咬牙切齒般地恨,“愚若的國民”“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因此,魯迅提出“第一要着,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魯迅孤注一擲,在“冷淡的空氣中”尋找同志,他把希望寄託在熱衷於實用性自然科學的東京留學生。此舉無異於對牛彈琴,人和財聚而復散,期待中的《新生》尚未孕育出“新生”,便已胎死腹中。

人財兩空,南柯一夢,魯迅感到了“未嘗經驗的無聊”。早期的魯迅並未深究“無聊”的原因,也許僅僅是對留學生們本身的人格產生了懷疑。但他後來感到了“置身毫無邊際的荒原”的渺小、恐懼、無助。曾經懷有中醫、西醫、文藝救國夢時,魯迅尚有一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慷慨激昂,此時他的心態卻已然鉅變,甚至是自暴自棄——“我決不是一個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的英雄”。在經歷了深刻的反省以後,魯迅憤懣指責的鋒芒直指自身,從否定他人到否定自己,從認清現實到認清自身,魯迅跌入了絕望的深淵。

為排遣內心的苦楚,魯迅唯有“麻醉自己的靈魂使沉入於國民中,使回到古代去”。沒有釜底抽薪般的決絕,只有揚湯止沸般的觀望。魯迅已埋葬的思維中隱隱散落着些許不甘的種子,絕望的心臟裏緩緩流動着一時温涼的血液。沉默等待爆發。

世人迷信,魯迅偏不,願與虛無縹緲的鬼魂為伴,寓居縊死過人而年久失修的老宅。寧陪天國的鬼魂,不伴世間的活人;寧鈔塵封的古碑,不談聒噪的“問題和主義”;鬼魂比活人更可愛,古碑比“問題和主義”更具生氣。鬼魂和古碑相映成趣,撫慰着魯迅寂寞的形影。陰森的宅院、滄桑的古碑、斑駁的青天、冰冷的槐蠶,魯迅再也按捺不住了。

“金心異”的拜訪把魯迅從自甘沉淪的泥淖中艱難地拽了出來。黑暗、窒息的“鐵屋子”中,人們如死屍一般,雖然死之將至,卻“熟睡”鼾雷。“清醒”反而“不幸”,即使心有不甘,無奈裝睡;“熟睡”卻能安樂,理所當然,心安理得。魯迅對“熟睡”的人們固然有着拍案而起的憤恨,但他不情不願的“裝睡”心態在與“金心異”的對話中再次流露出來。與屈原自沉汨羅的做法迥異,魯迅選擇了一條苟且避世的活法。

在喉的魚鯁吐納而出,魯迅開始“吶喊”,但前景仍然令他擔憂。他內心希望如他“那年青時候似的正做着好夢的青年”不再重蹈自己的覆轍,但對他們能否美夢成真實實在在感到了深深地憂慮。

縱觀全文,魯迅在從事小説創作前飽嘗了世事的艱辛困苦,從幼年起便彷徨於希望和失望、夢生和夢碎之間,終於一蹶不振,心灰意冷。這也許是中國文化薰陶出的文人的宿命。“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也許魯迅後來用鋒利的文字猛烈殺伐中國舊的文化,但不可否認,魯迅身上秉承着先秦時期孔子式的品格。

讀吶喊的心得體會5

孔乙己是一個考不上科舉的窮苦書生,通過作者對孔乙己的外貌描寫“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寫出了孔乙己與別人不同的身份,是個讀書人,而且非常貧窮,沒錢去坐着喝。這一外形的整體描寫,集中而簡練的概括了人物的特殊身份,預示了悲劇的必然性。

《孔乙己》中有好幾次寫到孔乙己的“臉色”,這些“臉色”的描寫,對於刻畫人物性格特徵,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突出小説的主題思想,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一次是“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這半句話突出了孔乙己的生活狀況不佳,甚至連温飽都不能解決。第二次寫“臉色”是在有人揭發孔乙己偷了書的時候:“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這一動作企圖維護讀書人的面子另一方面揭示了孔乙己受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之深,另一方面也流露了孔乙己內心的羞愧,表明他不是慣偷,而只是不得已爾為之。第三次寫孔乙己的“臉色”是在有人問他“你怎麼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的時候:孔乙己立刻顯出頹唐不安的模樣,臉上籠上了一層灰色。“這”灰色“臉色的描寫,表現了孔乙己因撈不到秀才而被人家取笑戳到內心隱痛時那種失望、頹唐的悲涼心理,顯示了他深受封建教育和封建科舉制度毒害所產生的頭腦僵化、迂腐不堪的習性。覺得只有撈到一個秀才才能算是一個讀書人。殊不知他讀的四書五經在當時的社會是一點用處都沒有了。

文中最後一次寫孔乙己的臉色,是在他被丁舉人打折了腿,用手”走“到酒店的時候:”他臉上黑而且瘦,已經不成樣子。“這”黑而且瘦“的臉色,加上用手爬着”走“,可想而知他是怎樣在受盡了折磨之後死裏逃生,苟延殘喘活下來的。當掌櫃取笑他時,孔乙己只是低聲應答掌櫃的訕笑,露出”懇求“的眼色,顯現出他橫遭摧殘後那種畏縮、害怕、絕望無告的心境。這裏,作者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犧牲者的血淋淋的悲慘畫面。除了這一點,還和他好吃懶做的習性是分不開的,和魯迅別的小説一樣,孔乙己也是在封建社會精神和生活上的壓迫而走向死亡的。

光陰荏苒,再回頭看這篇小説,當初人們的愚昧依稀可見。儘管大城市裏的人們都能夠接受良好的教育,國民素質相比以往有顯著提高,但農村,小城鎮仍然是”蠻荒之地“,像華老栓夫婦那樣的人並不在少數。且不談什麼邊遠的山區,光是在上海附近的蘇州小鎮,就讓我見到了許多不文明的現象。

蘇州的交通很不方便,像胥口鎮那樣的小地方根本就沒什麼出租車。一直見到造地鐵的`工地,不知多少個年頭過去了,連1號線都沒有出現。就連前往火車站的公交車都只有一輛69路,車程之長,車廂之擠,環境之劣是普通人無法承受的。從胥口到火車站一路上沒有座位,1個小時的顛簸中還有無數個急剎車令你頭暈腦脹,但想不到的是這一路上所謂的沒有座位其實是人為造成的。車很擠,汽車到站有人下車,恰巧在我面前的2個座位便空了出來,爸爸剛想讓我坐下,一箇中年婦女立刻仗着人瘦小,擠進了裏面的那個座位。再轉眼,另一個年紀不大的老太太從另一邊出現,鑽過空檔,立刻搶了原本在我面前的座位。我也只能無奈地笑笑,因為畢竟是年紀比較大的人,她們比我們更需要這兩個座位。

正當我和爸爸笑着談:”如果在上海,情況可能就不一樣了,要麼就是很早就有年輕人讓位了,要麼就是身體硬朗還不願別人讓座。“時,前面有一個年輕人嘔吐了。即便如此,也沒有人讓座,都是一副事不關己的表情。好在她很快就到站了,才算是緩解了些緊張的氣氛。

不知是老天看我一路疲憊困頓,我面前的兩個乘客到站下車了,可這次情況卻愈演愈烈。

媽媽剛想拉我坐下,只見一個青年男子衝了過來,併為了搶位子用力推了媽媽一把。我年輕氣盛,沉不住氣了,指責道:”就算搶位子,你也不用推人吧!“那人卻還理直氣壯,操着一口安徽的口音是要定了這個位子。我平時乘公交車倒是不喜歡坐下來,但今天看到那人的野蠻行徑只覺憤怒,挖苦他説:”你有需要坐下的話就直説,我會讓的。“爸爸卻把我拉到一邊,示意我別再説了。

我知道為什麼不能説,因為你若與他們爭辯,只有捱打的份。我想起了徐家彙麥當勞一個營業員由於不允許顧客睡覺而被刀捅死,想起了一個保安由於不允許別人插隊被傘柄戳死,我還能説嗎?

可是這樣的事件一次次的發生,不正是魯迅先生所極力批評的國民劣根性嗎?動不動就動粗更是一種可怕的愚昧。魯迅先生九十年前所説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時至今日還在延續。

標籤: 心得體會 吶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gr/xinde/l7mq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