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觀後感 >

讀魯迅的《吶喊》有感

讀魯迅的《吶喊》有感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魯迅的《吶喊》有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魯迅的《吶喊》有感

讀魯迅的《吶喊》有感1

假期讀了魯迅的《吶喊》《彷徨》有點感受,而且我感覺這兩本書的感覺差不多,所以讀後感就寫一篇吧。看到這些書剛開始我的感覺是有點害怕,因為魯迅是一位文學成就很高的大文學家。所以他的作品我可能會讀不太懂,而且我感覺他的文章會有很多那個時代的東西,而且是我們現在所不能瞭解到的東西,所以我們只能看到一些淺顯的東西,只能簡單的寫點東西啊。

在這些書中,寫的東西都差不多的,最起碼在我的'眼裏都是差不多的。可能都是通過一些事情來揭示那個時代的悲哀。黑暗的登記制度,不平的人生經歷,並且希望中國能夠站起來,中國人可以走出愚昧吧!就像是阿Q的物質愈糊塗,祥林嫂的無奈,與那個時候的封建。

在這些故事中沒有華麗的語言,故事也並不引入入勝,在魯迅的作品裏,表現的是他那憂國憂民的民族責任感,是他對中華民族的深深熱愛。他的作品尖鋭有力評擊地評擊了不合理的封建制度,被譽為徹底反對封建制度的第一聲春雷。他的言語犀利,像尖刀一樣直刺敵人的心臟。同時,魯迅先生也對生活在這樣社會的人們深感“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希望通過《吶喊》小説集的'吶喊,喚醒麻木的靈魂,被壓迫的人們,都來吶喊吧!都來反抗吧!

也許這就是魯迅要告訴我們的吧,那個時候的中國人是愚昧的,那個時候的中國是黑暗的……

希望我們看到這些作品是能夠有所感悟吧!

讀魯迅的《吶喊》有感2

《吶喊·自序》中的“曲筆”是何意?婉曲、委婉的筆法也。即在原想直説的地方繞個彎子,用魯迅的話説便是“吞吞吐吐”、半遮半露,表面上看是為了使小説的內涵和主旨不致變得悲觀到底,故在一片灰暗的夜空中塗抹幾點星光,在無邊荒涼的沙漠上點綴幾株蒼白的小花,給人些許温暖和希望,實際上作者是將淺薄天真的希望也置於了懷疑的冷酷刀刃下,從而把小説情境及其所反映出的精神實質的悲觀進一步推向極致,甚而達到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步。

如在《藥》中夏瑜的墳上,作者“憑空添上了一個花環”,似乎是暗示了革命同志的隱祕存在,給人以鼓舞。但作者馬上以一幕夏四奶奶祈求夏瑜的冤魂顯靈卻遭到無情失敗的灰色場景,將剛浮起的一點亮色毫不猶豫地抹掉了。那個花環,連根也沒有,多麼像一個幻象,其本身就是革命者柔弱無助命運的象徵,到底能給讀者帶來多少勇氣與鼓舞呢?再比如《明天》裏的單四嫂子,本來是把希望都寄託在她的孩子身上的,但她卻在無情的病魔和無恥的何小仙的共謀之下死於陽光中的午後,“那改變明天的力量已被今天改變”(穆旦詩句)單四嫂子即使能夢到小寶又有什麼用呢?“暗夜為想變成明天仍在寂靜裏奔波”,但人財兩空的單四嫂子只剩下孤零零一個人,等待她的會是什麼又能是什麼?“畢竟,明天又是另一天”(《飄》中斯嘉麗語),作者並沒有抹煞希望,但也自有他的“確信”,至少是自有他的懷疑。他懷疑革命這副“藥”的療效,質疑那光明美好的“明天”是否存在是否會到來(直至《明天》的結尾,“明天”仍沒有到來),他甚至懷疑自己的幾聲“吶喊”是否真的有意義,是否不過也是一副無用的藥,或者希望的幻象。在1931年的一首名叫《題〈吶喊〉》的小詩裏他寫道:“弄文罹文網,抗世違世情,積毀可銷骨,空留紙上聲。”

讀魯迅的《吶喊》有感3

提起“紅色經典”,説實話,我不知道它有哪些代表作。想起了《太陽照在桑乾河上》,有人説《白毛女》也是?恍惚間想起了我唯一看過的《吶喊》,它應該也是一本紅色經典書籍吧!

高中時學到《吶喊》是魯迅先生自《狂人日記》後的第二部經典小説,至於它其中包含那些文章?記不清了,於是,又從圖書館借來翻閲。

看到了《故鄉》,《藥》,《孔乙己》,曾經很熟悉的文章,再次閲讀是我看到了更深層的東西,感慨老先生文筆的犀利,入木三分地刻畫了當時社會的情況和人物性格。

比如《藥》,作品描寫華老栓用被劊子手殺害的革命者夏瑜的鮮血蘸成“人血饅頭”為兒子治病的事,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了人民大眾受到封建社會的壓迫。揭露了統治者(康大叔)的殘酷,卑鄙,仗勢欺人,華老栓的愚昧,迷信,麻木,茶客們的盲從和人與人之間的勢利,讚揚了夏瑜的革命英雄精神與氣節,痛惜了民眾的落後和無知。

先生寫這個《吶喊》,是希望喚醒許許多多在小鐵屋裏沉睡的人們,激勵着當時中國人,向被深深矇在鼓裏的國人説明當時社會的黑暗。

而現在的'我們更應該清醒的認識到。現在,我們的祖國更需要我們團結起來,面對強權主義。

先生已經去了,吶喊的人還會有,但還有像先生喊得那麼有力的人嗎?

讀魯迅的《吶喊》有感4

魯迅文章被挪出課本這個話題,套用時下的話説已經"out"了。風風火火的討論,也就死撐了幾天,然後,就被互聯網上數以億計的信息淹沒了,連頭都沒有再浮出水面一下,就沉到底了。我為了這條不知道誰發出的新聞,從櫃子裏重新翻出《吶喊》,就坐在地上,看到天色變暗,雷聲與大雨一起潑下來。

年輕的時候,如果沒有好好讀一讀魯迅,是遺憾的。如果沒有被那種滿含着深情與痛苦的情感感動過,沒有被那種浸滿了憤怒與哀傷的筆觸震驚過,少年的那種種悲天憫人、那種種桀驁不馴、那種種憤世嫉俗又怎麼會找到存放的地方,找到深沉卻又凌厲的共鳴?

去年看到《摩托車日記》,看到切格瓦拉迎着太陽與灰塵,在南美洲的大地上奔馳,我想起了一個台灣作家的話,年輕的時候不相信理想,那就不是真的年輕過。我好後悔,在我還充滿稜角的時候,錯過了切格瓦拉,也就錯過了那個可以變得更好的機會。

重讀魯迅的時候,我又想起了《摩托車日記》,想起了片中的切格瓦拉,因為懷揣着理想與世界,閃閃發光。魯迅不是切格瓦拉,魯迅從來沒有真的"幹革命",用他自己的話説,他是"韌性"地在鬥爭。好多人拿"韌性"做文章,認為機緣巧合之下,甚至是別有用心之下,魯迅才成為今天的魯迅。那是不公平的,因為説出這些話的人,沒有讀過魯迅,或者説,沒有在年輕時讀過魯迅。他們不懂得千斤巨石之下,默默生長,最終破土而出,擊碎巨石的那粒種子的力量。

在那個時代,魯迅沒有走在時代之前,不像切格瓦拉,超出了那個時代,甚至超出了我們這個時代。他站在時代往前走的瞭望台上,看到前面的驚濤駭浪,也看到後面的風起雲湧,可是他沒有看到,海的另一邊,那個彼岸,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切格瓦拉也説不出來真正的彼岸是什麼樣子的,他只知道那裏鮮花盛開、陽光温暖,於是,他按照自己的規劃開始雕琢這個世界,()一點也不肯妥協,一次次打碎自己的作品,一次次拋棄自己的作品,只為了那個模糊卻有着致命誘惑的彼岸。魯迅好像安分守己一些,既然不知道,他也沒有用力去想,他把所有的力氣花在了當下,時代是什麼樣子的,國民是什麼狀態,為什麼會造成這個時代,是什麼禁錮了國民,他用手術刀割開那個時代,將所有的臟器血淋淋地拿給大家看。

讀魯迅的《吶喊》有感5

慢慢地翻開那本厚重的《吶喊》,我的目光停留在了一篇並不出名的短篇小説上——《明天》。

很平凡很普通的兩個字,很平淡無奇的一篇文章,卻看得我心如刀絞,眼前竟不知不覺地蒙上一層霧。

明天是什麼?

有人説,明天是美好,是光明,是快樂,是希望;有的人説,明天是將來,是無法預知的.一切……然而這些在四嫂子的眼中都只化作兩個字——逃避。是的,明天對於她來説只能是逃避,逃避今天的磨難。——除此之外,她又能怎樣呢?曾經的她,肯與今天的暗夜作鬥爭,肯在深夜裏用自己裏用自己的雙手紡出一張張綿紗,紡出一個個美好的未來,她也原以為一切會好起來,以為寶兒會慢慢長大,會賣餛飩養活她。可是她錯了。是的,她錯了。她只是一個粗苯的女人,遠遠不知道自己的雙手無法與今天的暗夜抗爭。所以她最愛的寶兒死了,永永遠遠地死了。

她嚎啕大哭,卻無更多的人前來安慰——甚至連一個慰問的眼神都沒有。也許何小仙、前來幫助人們此刻正拿着手裏單四嫂子的錢偷樂呢?

所以單四嫂子放棄了,不再與今天的暗夜抗爭了,她已經變得和大多數人一樣了,已經把夢想毀滅了,已經把明天當作逃避了。

是的,單四嫂子只能任憑這個黑暗社會打壓,只能逃避,她的明天即是逃避了。文章結尾處她最後輕輕關掉的燈,其實也不過是她關掉的希望了。

可悲啊,真是可悲啊!

但是誰又能説這不是這個黑暗社會中最真實的寫照呢?

也罷了吧。

讀魯迅的《吶喊》有感6

讀了魯迅先生的《吶喊》之後我想了很多,其中我最喜歡的一篇文章是《藥》。

《藥》描述了在黑暗的近代中國,一個平民百姓華老栓用被統治者殺害的革命人士夏瑜的鮮血?成人血饅頭來為兒子治病的故事。革命者們為了人民的解放而犧牲,可民眾卻把的的鮮血當作治病的靈藥!這是長期封建統治給人們造成多大的.麻木和愚昧啊!

在文章的最後,小栓子(華老栓的兒子)還是死了,人血饅頭不能治病,小栓子終究沒能逃過一劫。

當我讀到吃下去——就好了時,我感到荒唐;當我講習讀到包好,包好!這樣的趨熱吃下。這樣的人血饅頭什麼病都好的。時,我感到噁心;當我讀到店裏的坐客便又出現活氣,談笑越來。時,我為當時人們精神上的衰敗而感到悲哀!英勇就義這種悲壯的事在人們口中為何成了笑話?過去的人們的思想到底是怎樣的?我有很多疑問

小説的最後更是引人深思。夏瑜的墓碑上被人放了個白色的花環,而其它的人沒有!這是為什麼?有人拜過他!他為革命而犧牲,出於發自內心的敬意,便有革命黨人去拜祭!

題目藥,所指的其實就是我們這個民族的救星——推翻封建統治的革命者們!

讀魯迅的《吶喊》有感7

奇思妙想——點不着的打火機對當今社會來説,煙,是個罪大惡極的傢伙。

點上他那惱人的小腦袋後,那令人作惡的煙味撲鼻而來,灰黑色的煙霧裊裊,薰得人們睜不開眼睛,難聞的“香煙”味,讓你不敢呼吸。那時,真的好想把那罪惡滔天的煙給掐掉,讓他永生化為灰燼。但是,煙是掐不滅的,煙火可以不斷地燃燒,罪惡可以不斷地延續,隨處可以看到惱人的煙火,隨時可以聞到那燻人的煙味。而真正製造出煙味的真兇卻是人類,而真正導致人類吸煙的,確是抵抗不了的煙癮!

據20xx年統計,中國現有吸煙者人數超過3.5億!全球每10支香煙中就有3支是在中國消費的!多年來,中國煙草一直保持了七個“世界第一”:煙葉種植面積第一;煙葉收購量第一;捲煙產量第一;捲煙消費量第一;吸煙人數世界第一;煙草利税第一;死於吸煙相關疾病人數第一,這卻是我們不想要的第一。進入20xx年以來,中國每年死於吸煙相關疾病約100萬人,是全球死亡人數的五分之一!讀到這種種數據,是我不寒而慄!可怕的是,吸煙者不僅會傷害到自己的生命,還會影響到其他呼吸到煙味的人的生命,而且死亡率不見得比吸煙者低!

駭人的數據在我眼前回放,那惱人的香煙,好像再次點燃,使我心煩意亂。翻來覆去在牀上打着滾,毫無睡意,心事重重。突然,有一個靈感之光竄入腦袋。要是能發明個點不着打火機,該多好啊!普通的再不能普通的打火機,卻失去了它本身的職責,打不出火、點不着煙了,但是為了人們立出了更大的.功勞!這樣,那些得了煙癮的人們,妄想再抽上煙了!多次嘗試都抽不上一根煙,會使煙民們厭倦抽煙,戒掉煙癮!

如果真是那樣,那麼走在大街上,撲鼻而來的是玫瑰的芳香,看見的是大自然的綠色,踩在腳下的,決不會是煙頭……如果真是那樣,該多好……

讀魯迅的《吶喊》有感8

這半個學期,我和媽媽一起讀了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吶喊》,其中有十篇散文,十分的優美。在這組文章裏,作者追懷青年時代的往事,既描寫了他對童年生活的回憶和對師友的懷念,又真實地書寫了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前後作者從農村到城鎮、從家庭到社會、從國內到國外所經歷的種種生活。其中寫了許多關於少年兒童的事,使我在讀文章時,彷彿也在品味着自己的生活。

其中有一篇名為《藤野先生》的散文讓我讀來十分地感動,讓我懂得了知識是沒有國界的。藤野先生是魯迅在日本學醫學時的.老師,對魯迅先生非常關心。藤野先生在生活上不大講究,但為人卻誠懇、公正,對學生誨人不倦,對研究一絲不苟。他一一糾正了魯迅先生筆記上的錯誤,不但增加了許多脱漏的地方,連文法的錯誤也都一一地幫魯迅先生更正。這樣一直繼續到他教完了他所擔任的功課。而且藤野先生知道中國人很敬重鬼,擔心作者不肯解剖屍體。藤野先生真摯的愛給了在異國的魯迅極大的鼓舞,是十分無私和偉大的。同時也令我領悟到了什麼叫“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讀了這個故事,讓我聯想到了在中國抗日戰爭以前,有一位加拿大的白求恩大夫來到了中國,他兢兢業業的工作,“救死扶傷”成了他的最高使命。在面對即將爆發的戰爭時,他也毫不退縮,絲毫沒有回國的意願,而是堅持留在了中國,最終在為病人手術時不幸被感染,不久便離開了人世……

藤野先生和白求恩醫生,他們都為了自己的使命拼搏着、奮鬥着,而且有着超越國界的博大胸懷。這不僅讓我感動也引發了我深深的思考。我想:我們現在作為一名學生,最大的使命不就是利用這青春的大好時光好好的學習嗎?就像作者説得那樣:“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中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便使我忽有良心發現,而且增加勇氣了……再繼續寫一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

標籤: 有感 魯迅 吶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anhougan/nqn9v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