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個人範例 >心得體會 >

哈姆雷特讀書心得體會8篇

哈姆雷特讀書心得體會8篇

某些事情讓我們心裏有了一些心得後,有這樣的時機,要好好記錄下來,它可以幫助我們瞭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恰當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哈姆雷特讀書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哈姆雷特讀書心得體會8篇

哈姆雷特讀書心得體會1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悲劇中的代表作品,這個創作於1600—1601年的劇本整整被推崇了幾個世紀。就是現在,我們依然可以感覺到它的震撼人心。而這震撼不只來源於情節,也不僅僅是出色的文學手法,更重要的是它所體現出來的問題。

它在思想內容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深刻的揭示出封建末期社會的罪惡與本質特徵,同時,它還提出了一個關於命運的問題:命運這種東西是怎樣的一種存在?它既像影子一樣和我們形影不離,又似陽光一樣温暖人心,但更多時候,像夢魘一樣深邃而可怕。

本劇是圍繞着丹麥王子哈姆雷特的故事:他在德國的威登堡大學學習時,國內傳來噩耗,父王突然慘死,叔叔克勞斯迪篡奪王位,母親改嫁克勞斯迪。哈姆雷特回國奔喪,在一天深夜,他在城堡裏見到了父親的鬼魂,父親的鬼魂告訴了他自己是被其叔克勞斯迪所害的_,並要求兒子為他報仇,但不許傷害他的母親,要讓她受到良心的責備。哈姆雷特知道_後,精神恍惚,他整天穿着黑色的喪服,一心想着復仇。

一天,他去見自己的戀人首相的女兒奧菲利婭,他又想求愛又想復仇,行為怪誕。奧菲利婭把王子的情況告訴了首相,首相又報告了克勞斯迪。克勞斯迪雖然不知道老國王鬼魂出現的.事,但他心中有鬼,派人試探哈姆雷特。哈姆雷特一方面想復仇,一方面又礙於母親的面子,同時他也不十分確定父親鬼魂的話,非常苦惱。哈姆雷特決定要證實克勞斯迪的罪行,正好這時宮中來了一個戲班子,他安排了一齣戲,內容是一個維也納的公爵被他的一個近親在花園裏毒死,不久這個兇手還騙取了公爵夫人的愛。戲演時,他在旁邊注意觀察克勞斯迪,見克勞斯迪坐立不安,中途就離去。哈姆雷特確認了父親鬼魂的話,決定復仇。

一天,克勞斯迪獨自一人的懺悔,哈姆雷特本可以殺死他,可又覺得懺悔中的人被殺後會進入天堂結果罷手。克勞斯迪派王后勸説哈姆雷特,哈姆雷特與母親發生爭執,誤殺了躲在幃幕後偷聽的首相。克勞斯迪以首相的兒子要復仇為由,要將哈姆雷特送往英國,準備借英王之手除掉哈姆雷特。哈姆雷特識破克勞斯迪的詭計,中途返回丹麥。當時,奧菲利婭受刺激發瘋,落水身亡,哈姆雷特回國時,正趕上她的葬禮。

克勞斯迪挑撥奧菲利婭的哥哥同哈姆雷特決鬥,並在暗中準備了毒劍和毒酒。哈姆雷特第一會合獲勝,克勞斯迪假意祝賀送上毒酒,但哈姆雷特沒喝。哈姆雷特第二回合獲勝,王后非常高興,端起原準備給哈姆雷特的毒酒喝了下去。決鬥中,哈姆雷特中了對手的毒劍,但他奪過劍後又擊中了對方。王后中毒死去,奧菲利婭的哥哥也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揭露了克勞斯迪的陰謀。哈姆雷特用最後的一點力氣用手中的毒劍擊中了克勞斯迪,自己了毒發自亡。

在人物刻畫上,莎翁可謂是煞費苦心。劇中人物的語言充分表現出了人物鮮明的性格。主人公哈姆雷特的性格和環境是相矛盾很有複雜性的。他從“時代脱臼了,真糟糕,天生我要把它板正過來”這句豪言壯語,到“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這句絕望的歎息的全部心裏背景。他一系列的語言表明他是一個純潔,高尚,有道德,有知識,有決心,只能以思想代替行為,不可能成為英雄的人。歌德説過:“這是一株橡樹給我栽在一個只應開放嬌嫩的花朵的花瓶裏。”而他就是那個“花瓶”,那項他承擔不起,幾乎連渺茫的希望都沒有,但又決不可推卸的復仇重任,就是那株“橡樹”。

一旦“橡樹”的根鬚膨脹開來,“花瓶”就非給擠破不可,這就是悲劇。在哈姆雷特身上,人的脆弱性和環境的殘暴性是如此的相反而又相成,以至這個獨特的性格在內涵方面顯得緻密而厚重,在外延方面也顯得博大而深廣。正因如此,有的專家便聲稱,哈姆雷特並不是一個客觀的過時的角色,而是我們每個人自己。

本劇表現得並不只是那個年代的某個故事,也不只是那個時代矛盾的縮影,更是我們每個人的“命運”,為我們指引航向。所以説:莎士比亞不屬於一個時代而屬於全世紀,他的戲劇就象燦爛星空中的北斗,為人們指引着方向。

在這個故事中,我們看到的不只是曲折的情節,深入的人物刻畫,更是其中藴含的哲理。這也許就是莎翁及其戲劇經久不衰的原因吧。

魯迅先生説:“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哈姆雷特》就是一幕極具震撼力的悲劇。

哈姆雷特是勇敢的,也是不怕死的;但是,他由於敏感而猶豫不定,由於思索而拖延,精力全花費在做決定上,反而失卻了行動的力量。哈姆雷特理想崇高、思想深刻,他立志重整乾坤,但他又耽於沉思、自責、自我懷疑上,加之憂鬱與孤獨,他迷惘、矛盾又痛苦。於是一再拖延復仇計劃,導致了最後的結局。

文中最令人同情的就是悲慘的配角奧菲利婭,她柔弱、沉靜、靦腆又天真無邪。可她那脆弱的身心被愛和恨一起擠壓着、煎熬着。她不幸、痛苦、無助,卻都逆來順受地忍受了它,最終還是迷失了自己,離開了自己。

“生存還是毀滅?是默默忍受命運的暴虐,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無涯的苦難,通過鬥爭把它們掃清,這兩種行為,哪一種更高貴?”這我不知道,似乎也不是那麼容易分得清的事情,只是哈姆雷特選擇了後者,承擔起了那項他承擔不起,幾乎連渺茫的希望都沒有、但又決不可推卸的復仇重任。

如今的現實中,倘若我們遇到了困難,我們是去面對它,還是選擇逃避?我想應該是面對。無論是什麼困難,沒有人解決不了的,除了死亡。可是就算在死亡面前,如果能勇敢的接受,那麼也算的上高貴了。總而言之,不論在什麼艱難險阻面前,我們都應該勇敢面對,接受挑戰。

哈姆雷特讀書心得體會2

一部人類心靈詠唱出的偉大史詩,崇高和卑下、可怕和可笑、英雄和丑角的奇妙的混合,完成於1601年的《哈姆雷特》,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巨人――莎士比亞戲劇創作的最高成就。

哈姆雷特是一個刻畫得極為成功的藝術形象,他像我們每一個人一樣真實,但又要比我們偉大。哈姆雷特在我心目中始終是一個英雄,一個充滿了悲劇美的英雄。

悲劇具有一種深刻的美,悲劇存在的意義就在於,它不只是為了贏得人們一滴同情的眼淚,而是要通過悲劇產生、發展、結局的整個過程喚起人們對生命意義的嚴肅思索。莎士比亞所塑造的哈姆雷特這一藝術形象及其性格特點,正是遵循了悲劇藝術的特徵,從而使哈姆雷特的塑造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哈姆雷特》這一不朽劇作中,始終存在着善良與邪惡等一系列激烈的矛盾衝突。哈姆雷特作為該劇的主要角色,他的命運不可避免地處於這激烈矛盾衝突的漩渦之中。身為王子的哈姆雷特被莎翁塑造為生命之美的典型,他年輕英俊,堅毅勇敢,熱愛自己的國家,熱愛自己的父王和母后,有着心愛的戀人奧菲莉婭,可以説,他的生命正處於人生最美好的時刻。然而,這美好的生命時光瞬息之間又消失了,他是處於一種什麼樣的環境之中呢?我們看到,當時的丹麥宮廷一片混亂,老王奇怪地駕崩,王后改嫁新王,國外敵軍壓境,國內羣情激憤、一觸即發,而宮中卻在通宵達旦地酗酒取樂,這一切,都在哈姆雷特年輕美好的生命中投下了巨大的陰影,從而使他鬱鬱寡歡,認為人間不過是“一個荒蕪不治的花園,長滿了惡毒的莠草”,這些已經為王子年輕的生命注入了悲劇的因素。

隨着老王鬼魂的出現,宮廷內幕的.揭開,謀殺罪行的暴露,王子心中烈火的燃起,悲劇的帷幕拉開了……面對陰險奸詐的新王,哈姆雷特開始了孤身復仇的行動:為了復仇,他失手殺死了戀人的父親;為了復仇,他佯裝瘋狂失去了深愛的情人;為了復仇,他對軟弱的母親冷言相向;為了復仇,他忍受着失去友情的痛苦。最後,在一場血淋淋的宮廷決鬥中,他雖然殺死了陰險狡詐的新王,但自己的生命也結束在這“牢獄”般的宮廷中。

魯迅曾經説過:“悲劇就是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哈姆雷特作為一個深受廣大羣眾愛戴的王子,他身上具備整頓局勢、治理國家、報仇雪恨的能力。然而面對着以陰險奸詐的新王為代表的強大的封建勢力,作為一個資產階級人文主義者,他始終把這種和人民緊密相連的事業看做個人的仇恨而孤軍奮戰,因此,他的悲劇既是真善美與邪惡力量相沖突的悲劇,也是一個人文主義者時代的悲劇。

《哈姆雷特》這部鉅作給我的力量與思索是巨大而無窮的……

哈姆雷特讀書心得體會3

《哈姆雷特》這是莎士比亞的一部代表作品之一,講述了一個悲劇的故事。

哈姆雷特講述了丹麥王子哈姆雷特遇見了父王的鬼魂,向他説了他叔叔是為篡得皇位讓王后改嫁,所以把他害死。哈姆雷特知道了真相,開始了裝瘋復仇,一天,他叔叔國王克勞斯迪派王后勸説哈姆雷特,哈姆雷特與母親發生爭執,誤殺了躲在幃幕後偷聽的首相。叔叔想借英國國王之手除掉哈姆雷特,被姆雷特識破,中途返回,正好趕上了奧菲利婭的葬禮,叔叔挑起奧菲利婭哥哥和哈姆雷特的決鬥,準備了毒酒和毒劍哈姆雷特先獲勝,國王假意祝賀給哈姆雷特送毒酒,但他沒喝。後來哈姆雷特又贏了,王后把毒酒喝了。第三回合,哈姆雷特中了毒劍,又奪對手的劍刺了對手一劍。最後,王后毒死,奧菲利婭哥哥也揭露了叔叔的陰謀,哈姆雷特把叔叔刺死,自己也毒發身亡。哈姆雷特在我眼中是一個特別的人物,他從一個善良的王子,久經磨難,一步步走向了勇敢成熟的戰士。他面對復仇,道德,與愛情種種不一樣的態度,在復仇中表現的種種徘徊於後退,讓這個故事展現在我們面前非常真實。哈姆雷特在與叔叔慢慢鬥爭的同時,黑暗的社會不斷顯露出來,使他認為世界的美好漸漸瓦解。黑暗的`社會使他加快了復仇的腳步,我從影片中看出來它的裝瘋賣傻是進過深思熟慮的,他的報仇的意志在困難中越來越堅定,他告訴我們要勇敢去面對世界,絕境中鍛鍊自己,深思熟慮做好每一件事。哈姆雷特在墓地中通過掘墓人的話看透額生生死死:不管多麼富有或多麼貧窮的人,最後都是白骨一堆。這告訴了我們多思考,看透每一個小事。

哈姆雷特讀書心得體會4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之一,也是其最知名的悲劇作品,被許多莎評家視為莎士比亞全部創作乃至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性作品。如果説《奧賽羅》是關於愛情的悲劇,《李爾王》是關於親情的悲劇,《麥克白》是關於野心的悲劇,那麼《哈姆雷特》則是這三者的綜合,並且在這愛情、親情與野心的悲劇中最終體現人的性格悲劇。

哈姆雷特像我們每個人一樣真實,但又比我們偉大。他是一個巨人,卻又是一個真實的人。哈姆雷特以自己的“毀滅”去毀滅了醜陋的叔叔克勞迪亞斯;以自己的“毀滅”深深的'把當時醜陋的現實刺了一刀;以自己的“毀滅”成就了他的祖國——丹麥的“生存”;也以自己的“毀滅”留下了那振聾發聵的“哈姆雷特命題”。哈姆雷特是個與惡劣世俗同歸於盡的悲劇英雄,但他悲壯不悲觀!曾有人這樣説過:其實悲劇具有一種深刻的美,悲劇存在的意義就在於它不只是為了贏得人們一掬同情的眼淚,而是要通過對悲劇產生、發展、結局的整個過程喚起人們對生命意義的嚴肅思索。悲劇也正是通過對一切矛盾衝突必然性的揭示,表達了對真、善、美的肯定!

在沙翁所有的作品裏,《哈姆雷特》或許是最受爭議的一部,也是最受注目的一部。無論你在人生的哪一個階段,當你經歷了一場豐富而深刻的精神生活,當你提升了自己的人格,重新發現了一個全新的自我,你總是能在〈哈姆雷特〉裏找到一些你會覺得那似乎應該是屬於永恆與不朽的東西。在很大的層面上,它描寫的是一種極其原始的悲劇,人的悲劇。

這個戲劇中有一段非常經典的關於死亡的台詞:

生存或毀滅,這是個必答之問題:是否應默默的忍受坎苛命運之無情打擊,還是應與深如大海之無涯苦難奮然為敵,並將其克服。此二抉擇,就竟是哪個較崇高?

哈姆雷特選擇了死,“死即睡眠,它不過如此!倘若一眠能了結心靈之苦楚與肉體之百患,那麼,此結局是可盼的!”死並不是可怕的,而是一種歸宿,一種最安全最適宜安撫靈魂的方式。只可惜,在死的時候也不是徹底清淨的。沒有人能告訴我們死了之後是什麼樣子,不知道死去以後是否真的有夢,而那夢又將是美好的還是殘酷的。

命運,性格,抉擇,這些該是《哈姆雷特》永恆的魅力所在吧?“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讀者”,擁有無比藝術魅力的《哈姆雷特》以其獨特的魅力在世界的舞台上影響着一代代的人們,折服了千千萬萬的讀者。在“哈姆雷特”那兒,人們看到了許多。

在我眼中,《哈姆雷特》經典的人物的性格,情節的發展又或是他們的形象都不過是命運的無形之手所造就的悲劇罷了。

哈姆雷特讀書心得體會5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最著名的一部悲劇,它突出地反映了作者的人文主義思想。莎士比亞説過,他的作品就是給自然奶瓶

哈姆雷特是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的理想人物。他是王子,按照傳統,是王權的當然繼承者。但是,他的美好前途被顛倒了的時代顛倒了。戲一開頭,作者就展現了一幅醜惡的社會畫面:國家發生宮廷政變,國王被害,陰謀家竊取了王位;王后改嫁;滿朝臣子趨炎附勢等等。世界彷彿到了末日。於是這個王子喊出了時代整個兒脱節了的吼聲。人們強烈地感受到這是時代的靈魂本身在呼喊。哈姆雷特本是個正直、樂觀、有理想的青年,在正常的環境下,他可以成為一位賢明君主;但是現實的社會迫使他不得不裝瘋賣傻,進行復仇。他是英國那個特定的動盪不安時代的產物。

在《哈姆雷特》這部戲劇中,處處可以看出作者着意把自己心目中的典型人物塑造成一個英雄形象的匠心:哈姆雷特很有心計,在敵強我弱的惡劣情況下,他敢於針鋒相對地進行鬥爭,他擊破了奸王設下的個個圈套:先是戳穿了波洛涅斯和羅森克蘭等人進行刺探和監視的把戲;又使王后發現天良;接着採用調包計除掉了奸王的兩個走卒,把奸王借刀殺人的'陰謀擊得粉碎;最後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把雙重陷阱毒劍和毒酒還給了奸王。在每一回合的鬥爭中,哈姆雷特都顯得形象高大。所以有評論説,《哈姆雷特》是一出巨人型的悲劇,此話不無道理。

但哈姆雷特決非完人。他雖然善於思索,卻優柔寡斷;他雖然受到人民的愛戴,卻並不相信人民。他説:時代變得越發不像樣子,個農民的腳趾竟然這麼靠近一個朝臣的腳後跟,擦傷了後者的凍瘡。可見哈姆雷特的社會改革與農民所要求的變革相距甚遠。儘管哈姆雷特有令人欽佩的才能,竭力想除舊佈新,但他總是鬱鬱不樂,遲疑不決,他始終是孤立的。這就註定了他與醜惡同歸於盡的悲慘命運。

《哈姆雷特》描寫人物心理的語言十分豐富,這在莎士比亞所有悲劇中也是十分突出的。如哈姆雷特的性格大部分是以瘋話表達出來的,他的滿口荒唐言就像迸發出來的火花。克勞迪斯陰陽怪氣的語言則照映出了他口蜜腹劍的醜態。波洛涅斯愛用詩體語言,給人以滑稽可笑的印象。

這部戲劇突出了人與人之間的仇恨,對金錢、權利的慾望。對於哈姆雷特的死,我是很悲痛的,這也引起了我們一些思考,冤冤相報何時了啊!

莎士比亞不屬於一個時代而屬於全世紀,他的戲劇就象燦爛星空中的北斗,為人們指引着方向。

哈姆雷特讀書心得體會6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最負盛名的一部劇本,被譽為歐洲四大名著之一。莎士比亞説:“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雨果説“哈姆雷特就像我們每一個人一樣的真實,但又要比我們偉大。他是一個巨人,卻又是一個真實的人,因為哈姆雷特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我們大家。”赫而岑説“哈姆雷特的性格達到全人類普遍性的程度。”歌德、海涅、別林斯基等一大批作家都作出過至高的評價和讚譽。

無數的文人學者,更是作出了深刻的解讀闡述。有人認為,作品揭示出封建末期社會罪惡與本質特徵;有人認為,歌頌的是人文主義理想,以及人文主義與強大封建勢力的鬥爭,還指出其思想侷限性,表現在脱離羣眾、孤軍奮戰;也有人認為,哈姆雷特身上寄託着國家與民族復興的希望,體現出資產階級對統一國家的理想;還有弗洛伊德派挖掘出哈姆雷特的“戀母情結”;原型批判説則把哈姆雷特作為古代祭祀品,充當人類滌除罪惡復甦自然活力的“替罪羊”;甚至另有相異的觀點,百年來分析爭論哈姆雷特的性格,是猶豫還是善良,是懦弱還是勇敢,幾盡解剖到了一個人的腦纖維和腦細胞。

看到這些,我讀完《哈姆雷特》自慚形_到無地自容。我前後把這本書讀了3遍,也覺得是部好作品,故事情節跌宕起伏,莎翁的語言更是飄逸細膩,出神入化,意達心肺,情透骨髓,時有吟誦太白之詩的幻境妙覺,一些經典雋永美句更是閃現哲理、耐人尋味。但説實話,真的沒有從哈姆雷特身上觀照出多少自己,也真沒有看到什麼封建階級鬥爭、黑暗勢力統治、人文理想閃光,更沒有聯想到“戀母情節”“替罪羊”之類的心理暗示與原始獻祭。

估計是自己“功力”着實不夠,加之屬於線性思維模式,領悟不出其博大精深,這看來是十分肯定和萬分必然的。不懂反而正常,佛道儒釋深奧玄妙,琴棋書畫意接千古,梅蘭竹菊通情達義,日月星辰照爍古今,哪一個又是真正懂得過的。人啊,看到啥説啥,想到啥説啥,認為是啥就説啥,真實的反映自己,既便是錯的,那也是自己的,而且我們也只能知道自己知道的。

在我的眼裏,這只是一個王子復仇的故事。丹麥王子哈姆雷特的父王慘死,叔叔篡位,母親嫁給叔叔。回國後,父王鬼魂訴冤,他精心準備復仇,通過戲劇展現父王被害過程,證實了叔叔和母親的謀殺行為,用裝瘋和修改信件躲過叔叔的加害,幾次猶豫徘徊錯過刺殺良機,期間誤殺了愛人的父親(_臣),愛人跳河自殺,愛人的哥哥復仇,最後在叔叔的計謀下,與愛人哥哥比武對決,兩人中毒劍身亡,母親誤飲毒酒死亡,哈姆雷特臨死前刺殺了叔叔,完成了復仇。真是落得個白茫茫大地一片真乾淨。

如果説感悟的話,人間善與惡同在,沒有惡也就沒有了善,正因為惡的存在,才折射出善的光芒。哈姆雷特的朋友,有兩個完美背叛,協助叔叔加害於他,有一個忠誠友誼,願與他共同赴死,這才是現實,也是真正的人間,沒必要驚歎,也沒必要惋惜。聯想開來,這世間也沒什麼“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所謂善惡因果不虛,僅僅是鼓勵人們行善棄惡而已,反倒是“好人不長命,惡人活千年”的事例舉不勝舉。善惡之分,視角不同罷了,換個角度善惡也變得模糊了,僅存的是那顆不可欺的心。心安即是善之果,也是善的福報,此外所求皆奢侈、所得皆意外。

生存還是要死亡,這是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是把命運那無情的毒箭來默然承受,或是挺身而出去與那人世的無涯的苦難進行搏鬥,這其中哪種才是更可貴的行為?

“人類是一件多麼了不起的傑作”,這上帝的傑作卻時刻糾纏徘徊於生存還是死亡的抉擇。是啊!如果生存是人類意志的話,那又何必去在意那世間的善與惡、是與非、真與假、美與醜,一切只要圍繞活着的本能行動即可,這樣反而清晰簡單了,目標明瞭,行動必然堅定。可是,僅僅為了生存而活着,比那跪乳的羔羊、反哺的烏鴉、舐犢的老牛、護崽的虎狼反倒不如,枉辜負了造化給予的智慧與情慾,倒不如拋了思想和慾念,_身奔向大自然,迴歸原始的野性來得痛快。這樣活着了無了生趣,失去了人生的意義,人不應該是這樣的。是啊!還是披掛上這所謂“人”的裝備,拿起情感之予、理性之盾,來與人間的苦難作個決鬥,論他個是非,爭他個長短,活個拼命三郎才有滋味。這樣活着大義凜然、意氣風發,或為了理想,或為了自由,或為了正義,哪怕是為了私慾,為了罪惡,為了仇恨,不管怎樣,總是尋了個活着的目標追求下去,賦予了人存在的意義和活着的價值。這樣的活法是有代價的,的代價是生命,鬥爭中隨時會面對死亡、走向死亡,而死了人也就消失了,這時人們就會想,這一切值得嗎?連生命都沒有了,追求的還有意義嗎?所以,又回到了“生存還是死亡,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的邏輯起點,你會怎麼選擇呢?

如果一個人只用一把小小的刀子便可以把自己的一生來結算,那麼有誰願意忍受世上的一切苦難,人世的'鞭撻和譏諷、壓迫者的欺凌、傲慢的冷眼、被愛情輕蔑所受的悲痛、法律的遷延、蠻橫的官吏和傑俊人士費盡周折所換來的小人的輕貶?若不是因為對那不曾有人可以返回的神祕之國的畏懼,對不可知的死後的擔憂,誰願意呻吟流淚於困勞的無奈的生命重壓之下,揹負着如此的重擔!我們之所以甘心忍受目前的折磨而不願飛向我們不所知的世界,正是因為它瓦解了我們的意志。我們在重重的憂慮之下變成了懦夫,拘謹的思維在我們散發着光芒的決心之上把一層灰色覆蓋,而在這一種思維之下,再偉大的事業也會因此而退步,行動已沒了本身的意義。

人活着,就時刻面對這個終極選擇,每一個決定都是在尋求生存與個人意志之間徘徊,選擇生存就偏離了個人意志,選擇個人意志就增加了死亡概率,在夾縫中前行,時而妥協,時而鬥爭,這也許就是每個人的生存狀況。當生存與意義之間的矛盾發展到極致的話,就是生死的考驗。哈姆雷特告訴我們,“活着的人總是要死的,無論誰都將從生存的時空邁入到永恆的寧靜,你知道這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懷着這樣的思想,他做出了自己的選擇,走向了死亡的歸宿。

《哈姆雷特》是一座高峯的話,我只在山底。古人講,“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3遍僅僅是個開始,攀上峯頂,路漫漫其修遠,吾亦將不懈求索,在認識哈姆雷特的過程中,認識自己。

哈姆雷特讀書心得體會7

如果你身上揹負着深仇大恨,你將怎麼做?如果你的仇人是你的親人,是你不易復仇的對象,你將如何面對?這些問題離我們很遙遠,可是,並非不存在。

父親去世,母親再嫁給自己的叔叔,哈姆雷特無法接受這所謂為了減少悲傷而辦的喜事。父親的鬼魂告訴他自己死亡的真相時,他心裏應該是很痛苦的吧,自己的母親竟然是那樣不堪的人,而叔父成了他殺父奪母的大仇人。因此他決定復仇,他所選的辦法是很通俗的裝瘋。為了復仇,他殺死了戀人的父親;為了復仇,他失去了深愛人;為了復仇,他冷酷的對待性格柔弱的.母親.他內心的那些善良呢?他內心的那些柔情呢?他內心的那些正義呢?在仇恨中,他喪失了這一切。他在真理和仇恨中掙扎,在仇恨中燃燒,在仇恨中吶喊:To be or not to be,this is a question. 深深的震撼着我們的靈魂。他喊出了我們每個人都不敢出口的,但在內心深處都曾思考過的對生命的懷疑。

無法理解哈姆雷特的做法,或許是無法設身處地地進入到情節裏,我並不贊同他的行為,正如他自己所説的那樣,他過於優柔寡斷,若非如此,有些人的死是不必要的。他很勇敢,但有常人所有的缺點他也擁有了。過於謹慎,不斷的在殺與不殺間徘徊,思索着他認為最佳的方法,全副精力的在做決定,而錯過了時機,這或許是導致這場悲劇的原因之一。

雖然,哈姆雷特的性格是矛盾的是雙重的,但是在我心中,哈姆雷特依然是那個才智過人,內心深處的善良不曾泯滅的高貴的王子!對於那些奉命想從他口中套出他癲狂的真相的所謂同學,他採取的是智鬥,用亦真亦假的話混亂他們的視聽。對於愛情,我無法評價他起初對奧菲利婭的感情是否出自肺腑,但至少我認為那並非作假,只是他身上揹負的仇恨不允許他去愛吧。奧菲利亞是個令人同情的人,她的悲劇可以説是莫名其妙的。父親不明不白的去世,連喪葬也是偷偷摸摸進行的,她無法接受這突如其來的悲傷,導致精神錯亂,她的美麗,高貴,優雅成了泡影,最終失去了生命。這些不必要的悲劇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而它卻發生了,這或許就是悲劇的悲所在。

在我看來,哈姆雷特整個人都籠罩着悲觀主義色彩。在哈姆雷特的理想幻滅後的眼中,人類本體是醜惡的,他對人的這種認識帶有偏激。所以,既然人在本體意義上是惡的,那還值得鬥爭嗎?人活着還有意義嗎?這種種的考慮,無不造成他復仇行動上的猶豫延宕。正如他自己所説的,重重的顧慮是我們全變成了懦夫,決心赤熱的光彩,被審慎的思維蓋上了一層灰色,偉大的事業在這一種考慮之下,也會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動的意義。很多時候,對於未知的事情,我們總是抱着保留的態度,對於未知的領域,我們總是猶豫不前。因此對來之不易的機會,我們就這樣白白地放棄了。或者有些時候,碰到自己想做的事情,如奸王克勞狄斯所説,因為旁人弄舌插足、老天節外生枝,這些都會消磨延宕想做的願望和行動;該做的事情一經耽擱就像那聲聲感慨,越是長吁短歎越會銷蝕人的精力和志氣。所以,想做的,想到了就該做!

哈姆雷特讀書心得體會8

我是很少看戲劇的,因為我覺得戲劇已十分過時了。閒時翻看了莎翁的戲劇《哈姆萊特》,大腦中關於戲劇的空白被人性的光輝充滿,這光輝也曾照亮過一個時代。

哈姆萊特是個悲劇人物,他是個不折不扣的人。他勇敢善良卻又優柔寡斷,但他終究是個英雄,是英雄總值得頌揚。一直以來,人們只要提到莎士比亞,總會想起他筆下的英雄哈姆萊特。但莎翁卻將所有同情都交給了女配角奧菲利婭,她的命運根本不被她自己掌握,而是交給無情的虛無。沒有同情心的神不是神,而事實是神沒有同情心,用數學的思想來説兩者之間便是一空集,也就是我所説的虛無了。奧菲利婭的`悲劇性在於揭示了人的脆弱。帕斯卡説過:人是一株有思想的蘆葦。人生易逝,我們怎能不好好珍惜,因為偶然的災難會輕易地將它奪去。人性的光輝和人的脆弱成就了美德和智慧,面對這樣的人,我們應該認真書寫。

人類是一件多麼了不起的傑作,這是哈姆萊特的呼喊,是莎翁豎起的人文大旗,是民主寫給專制和神權的檄文,預示着一個時代的來臨。讓我們重新審視這個字——人,當我們用歪歪斜斜的筆跡留下這個人字時,卻不知道它的來之不易。那個年代,那個被神主宰的年代,為了真理,人被譜寫成《神曲》,人被畫成具有笑穿千年魔力的微笑,人被神在火刑柱下煎熬。但這個人終於被前赴後繼的戰士舉起,被但丁謳歌,被達·芬奇畫出,被哥白尼堅持,被布魯諾堅信,被米開朗基羅雕刻,被伽利略發現,被莎士比亞化作筆下的一個個鮮活的形象,被更多的沒有留下姓名的學者傳播。面對這樣來之不易的人,我們怎能隨便寫下?

今生今世,我已在空白的紙上描下了一個人的框架。墨已研好,就只差揮動大毫,筆走龍蛇,造就一個威武的撇和一個雄壯的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gr/xinde/p5396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