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個人範例 >心得體會 >

《課堂密碼》讀書心得

《課堂密碼》讀書心得

《課堂密碼》讀書心得一: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它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學性和知識性。這些性質決定了語文教學的任務,如培養學生實際運用語言文字工具的能力、思想教育、文學教學、知識教學等。那麼,如何在課堂上完成上述的教學任務,我覺得應該結合語文教材的特點運用“有趣教學”“有效教學”。

《課堂密碼》讀書心得

“有趣教學”:我認為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愛因斯坦説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往往勝過責任感。”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説:“沒有任何興趣的被迫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願望。”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以學生心理活動、年齡段和科目等特徵為依據,發掘語文教材中激趣、引趣的素材,運用多種、多變、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來刺激、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要讓學生對學習有興趣,需要教師採用一些外在於學科知識的方法,姑且稱之為外包裝與廣告效應。教師既要向學生説明這些學科知識的未來價值,又要將這些學科知識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繫起來,從而激發他們對學科知識的外在興趣。在每堂課的課堂切入時,對學科知識的包裝都特別重要,因為這決定着學生能否將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課堂密碼》)在這裏談到了教師的激趣作用極其重要,可以利用講故事的形式,如童話單元;利用意境激發興趣,語文課文絕大多數是“美文”,尤其是詩詞曲作品,更是令人百讀不厭的好文章。這些“美文”,關鍵一點是意境的創造令人神往。教師可根據課文內容特點,運用電教手段,創設意境美,渲染氣氛,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情緒高漲,興趣倍增。如《山居秋暝》一詩,作者給我們展示了一幅優美的圖畫,我們可讓學生通過繪畫、音樂等形式來深入理解詩的意境;利用名言警句激發興趣,學生經常抄錄一些自己喜愛的名言警句作為座右銘,教學中,可抓住學生這一心理特點,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人物格言、警句,來激發學生興趣。如孟子的《魚我所欲也》一文談到的“捨生取義”的觀點,可讓學生聯繫到孟子的一句名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絕唱,這些格言,反映了廣大勞動人民的共同心願,也成為激發學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教育內容,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起到思想教育的作用。同時,背記名言警句,也是提高自身修養和參加會考必備的要求;利用參觀、遊覽激發興趣,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可以拓寬學生視野,擴大其見識面,大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還可以利用討論來激發興趣。

總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我們要的是讓學生對學科知識有持久的興趣,那就必須用學科知識的邏輯與思維來鍛鍊學生,讓他們在對學科知識的整合來提高自己的能力。那些在課堂中堅持下來,且仍然興趣盎然的學生,肯定是掌握了將學科知識串起來的方法的學生,也只有他們才能夠真正體會到學科知識的樂趣與價值。

“有效教學”:在實現了課堂的“有趣”之後,我們又該如何實現“有效”呢?如果僅僅停留在“有趣”這一層面上,學生課堂上很高興,但卻毫無收穫,這樣的興趣是難以持久的。要讓學生在課堂上有持久的興趣,就得讓他們在課後有真正的收穫,而且覺得這種收穫是可持續的,對自己的功效是長久的。也就是説,除了用外在的手段培養學生的外在興趣之外,更為核心的,是用學科知識的有效掌握來培養學生對學科知識的內在興趣。要看學生掌握了多少學科知識,要看他在學科學習這條路上取得了什麼成就,即使與教學要求和別的同學相比,也只是為了更好地評價自己掌握學科知識的現狀,為下一步作準備。

在語文的具體教學中,我們總會發現,有些學生的理解能力好,他們對一些文章的閲讀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分析頭頭是道,有些學生理解就稍差些,可能這一次他做不好,可下一次他就進步了一點,説明他正在努力追求進步,對學科學習有興趣,想積極趕上,我們不能把他和優秀的學生的回答進行比較,批評他回答不好,而應該看到他的點滴進步,他有了些許的收穫,就會有成就感,而這種成就感是持續性的,更能激發學生的內在興趣。通過多次的閲讀,他們會出現閲讀能力在一點一點地提高,分析能力在逐步提高,日後的閲讀他們不再感到害怕,反而會喜歡。

要真正地促使課堂有趣和知識有效的互換與互助,需要為兩者的轉換預留足夠的時間。教師在學科知識結構的整合中,學科邏輯與思維能力起着關鍵的作用,對教師的要求也更高了。類似像會考文言文的總複習,教師就得熟悉每一冊的重點篇目,將它們進行歸類,知識點的重組整合,題型歸納與展示,並進行解題指導。學生方面,要善於反思與總結,這是促使課堂有趣與有效互換的主體保障。一堂課學生究竟有沒有興趣,究竟有沒有知識上的收穫,最終的決定者仍然是學生自己。學生自己對學習過程的參與和體驗是其產生與維持興趣的決定要素,學生要能夠調整自己去適應,並在適應過程中反思與總結,並以最終的成就感來激發自己下一步的興趣。

要讓“有趣”與“有效”更好地轉換,教師要多與學生進行思想的交流與溝通,多引導,端正他們學習學科知識的態度,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教給他們學習的方法,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瞭解他們的想法,幫助他們解決學習上的困難,這樣他們才會“親其師,信其道”,把主動權交到學生手中,實現“有趣”與“有效”間的轉換。

《課堂密碼》讀書心得二:

《課堂密碼》是一本很不錯的書,裏面的觀點令人耳目一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在學科深度上,當學科還沒有分化的時候,教師普遍看重育人,這就是韓愈所講的“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當學科分化之後,教師普遍看重教授知識。至今,我們評價一位教師有沒有教育智慧時,雖然也看這位教師對教育的理解,但更重要的卻是看學生的學科成績。在課堂教學中,學科知識有兩個來源:一是教材,一是教師。教材上的學科知識是以一次性的、平面化的形式呈現的。之所以説它一次性,是因為它不會根據學生的理解能力進行解釋;之所以説它平面化,是因為它不會根據學習情境的變化進行演繹。但也正因為如此,教材較教師提供的學科知識更有權威性,也更有邏輯性。於是,教師為學生提供的學科知識,並不重在學科知識本身的權威性與深刻性,而是對教材弱點的補充,也就是:根據學生的理解能力對教材提供的學科知識進行多重解釋,根據學習環境的變化對教材提供的知識進行多樣演繹。因此,教師在學科知識上的深度,並不是讓教師在學科知識內容上更精尖,而是要求教師對學科知識的理解更深刻。在內容上越是精尖的教師,學生學起來就越艱難,能夠掌握學科知識的學生人數也越少。在內容理解上越是深刻的教師,越是可以幫助學生學習,讓學生學得更有趣,也可以讓更多的學生掌握學科知識。

其次在教育廣度上,教師教學生,是專業教練教業餘選手而非專業選手。當專業教練教專業選手時,可以把專業選手描述成是“一個學習學科知識的人”。可是,對於學生來説,儘管學習是他們的專職工作,但在眾多學科中喜歡上哪門學科,致力於哪門學科,並沒有強制性的限制,正是基於這種情況,我們可以把學生稱為業餘選手,把他們描述成是“一個人在學習學科知識”。而專業教練教業餘選手,第一步是如何吸引這些業餘選手,以便讓他們在專業學習這條路上更願意走下去。只有他們願意走下去了,才有機會發揮專業教練的`專業價值。兩相對比,專業教練教專業選手,走的是專業深度的道路,教學廣度對他們的要求並不太高;專業教練教業餘選手,就得先走教學廣度的道路,因為教學廣度是教師推進專業深度的前提與手段。

從“一個人在學習學科知識”的立場出發,就意味着必須把學生當作是一個整體的人來對待,這樣可以在以下3個方面來加強學科知識對學生的吸引力。第一,學科教師要全面愛護與關心學生。教師不僅要關心學生的學科成績,還要關心學生的總成績;不僅要關心學生的總成績,還要關心學生的生活狀況。師生關係的前提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如果師生關係缺少了人與人之間的關心與愛護,師生關係本身也就不復存在。如果連師生關係都不復存在,那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教學活動也就無從談起。“親其師信其道”講的也就是這個道理。第二,教師要力求讓“書面化的學科知識”生活化。學生是生活中的人,他對書面語言的理解與使用還需要鍛鍊,他對文字的抽象思維能力還很薄弱,而書面化學科知識的最大弱項在於,它的表達方式是書面語言而非口頭語言,使用的是抽象思維而非具象思維。因此,學科知識生活化的過程,就是教師把學科知識從書面語言轉化為口頭語言,從抽象邏輯轉化為具象邏輯的過程。第三,要從學生的知識原點出發,引導學生走到學科知識的終點。教材所呈現的學科知識並不是對學生的初始要求,而是對學生學完教材後的最終目的。如果我們用最終目的去要求初始學習的學生,往往會嚇跑了學生。

教師只有從對學科知識的過度關注中走出來,才可能以“人”的身份與學生交流,而不是以“學科知識”或者教材代言人的身份與學生交流。學生更願意向一個“人”學習,而不願意向死板的、平面化的、抽象的教材學習。如果教師以“學科知識”或者教材的代言人的身份出現在課堂中,那麼他也勢必會獲得死板、平面化與抽象的形象。

對教師個人而言,這本書可以改變學科教師只對學科知識負責的意識,使得課堂教學中學科深度不再越來越深,而教育廣度越來越廣。

《課堂密碼》讀書心得三:

看完《課堂密碼》總覺得也應該説些什麼。既然是“密碼”,那就不一定人人都可以“解密”。自知愚笨,悟性不高,無法解開所有密碼。所以,看不懂的、解不了的也就不勉強自己了。因為現在的教師,即使他有很強的駕馭課堂的能力,而他的“課外功”不夠,還是算不了一個“好”教師,僅僅因為他教的學生的成績沒有那些“課外功”十足的教師教的學生的成績來得好。嗚乎,悲哉!人人都清楚,這十足的“課外功”要耗去一個教師的多少精力和時間,他哪會有精力和時間去研究學生和教材以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能力?更不用説通過閲讀來提升教學理念來。

回想自己剛參加工作時,業餘時間裏,自己有足夠的精力看些教育和教學書籍及雜誌,當然還有不少的專業雜誌。在上班時間裏,備課、批改作業、課外輔導......我總是能找到時間找學生談心。所有的一切都是那麼從容,有條不紊,也從來沒有喊過一聲“苦”“累”,因為那個時候,真不覺得苦和累。自己真是把教書這個職業當作自己“為黨的教育事業貢獻一生”的事業了。至於學生,他們有時間參加各種課外活動,“做好事”“文藝匯演”“參觀工廠”“學農”等等,而這些活動表面上看是佔了學習時間,實際上卻是促進了學生的學習。所有這些讓他們懂得:學習即生活,生活即學習;學習時學習,娛樂時娛樂。那個時候我們學生的英語課本沒有現在這樣厚,學生要記要背的單詞也沒有現在這麼多,可是,他們的英語基礎和語言能力卻要比現在的學生好得多。學習的興趣也是自然的而不是逼出來的。

然而,現在的教師,早上6:30到校,“督促”學生早讀或稱作“早輔導”白天上課、備課、做課件、改作業、教育學生充斥了他們的每一天。説實在的,連備課也不可能做到每次認認真真了,更不用説有時間好好地研究學生和教材了。即使想找學生談談心,也不忍心佔用他們的時間了。早自習?要早讀,不忍心打斷他們;課間?一天至少8節課,總不至於課間可憐的10分鐘也去佔用,而且很多的時候是不到10分鐘的,老師有拖堂的或提前上課的,自己累點沒有關係,但真不忍心;午間?一大堆的作業放學前要上交,又不忍心佔用他們做作業的時間。所以,除了不得不處理的問題,隨時隨地解決,能省的“談心”就省了,不能省的就“硬着心腸”佔用他們的早自習、課間或午間時間了。傍晚5:30回家,那是一種怎麼樣的腳步?灌鉛似的!記得一年青教師的媽媽問她女兒的一句話:“你們老師都有沒有‘家’,他們燒不燒飯,吃不吃飯?都這麼早上班,這麼晚下班。”是的,要不是老公工作輕鬆,我可能很多的時候會餓肚子。因為很多的時候“累”超過了“餓”。可想而知,一個“累”超過“餓”的人當他回到家裏時會作出什麼選擇。弄吃的還是“睡一會兒再説”?往往這“睡一會兒再説”,即使醒來也不想再起來了。有過不少這樣的經歷。這樣一種狀態,怎麼可能會有精力看書?即使有心看書,不一會兒就會睡着。至於現在的學生,學校裏上課,做作業,到了家裏繼續做作業。正像我兒子説過的:“反正我做好了作業也不能玩,那就慢慢做了。”所以,很多的學生混着時間做作業。哪來以前學生“學習即生活,生活即學習;學習時學習,娛樂時娛樂”的境界?學生和老師除了無奈還是無奈。

真的好懷念以前的日子,可能真的是老了,也許是精神上的富足沒有心情去追究物質上的貧乏,那時候,沒有現在吃得好也沒有現在穿得好。而現在物質上的富足卻掩蓋不了精神上的缺失。吃好,穿好,卻總覺得心裏面少了些什麼。前幾天散步時碰到以前學校的一個同事,他今年已經退休。我們搖着頭談現在的教育,感慨頗多!

又扯遠了,大概又是一種老了的表現吧!今天食堂老闆説的一句“你太老了”又一次提醒我真不該是還有理想和追求的年紀了。那是年輕人的事,記得80年代有一首歌裏有句歌詞:“有人喜歡你,只是因為你年輕”。到了我們這個年齡,很少有東西可以左右我們的了,為了對得起自己就多做些自己認為對的事情吧!我非常認同這種説法:“思想有多遠,就能走多遠”。雖然我已經走不了多遠了,但總可以走下去。那就能走多遠就走多遠,走到哪就算哪!

為了讓學生學得輕鬆,也為了自己教得輕鬆還是得注重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課堂密碼》封底周彬説了下面這些話:“ 我們需要成績,但卻不能從學生身上搶成績;我們需要趣味,但又不能偏離學科來討好學生;我們需要有序,但又不能用權力和體力去管制學生。

當我們不再用要什麼就取什麼,看不慣什麼就改什麼的心態來行事,而是尊重學生,尤其是學生的生活,尊重同事,尤其是同事的課堂時,才可能在有序的課堂中獲得樂趣,在有趣的課堂中獲得成績。”

標籤: 課堂 讀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gr/xinde/y4jp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