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個人範例 >心理學 >

(精品)設計心理學

(精品)設計心理學

設計心理學1

一、環境心理學對人產生的影響

(精品)設計心理學

環境心理學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研究的一個領域,是因為人的行為包含在社會環境之中。對於人來講,人們每天都處在環境之中,人行為的對外界事物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人類的行為與創造是改變環境的基礎,事物產生變化的根本又是人類豐富的創造能力,還會對行為和創造的主體--人產生影響。例如人們設計出舒適、高效的辦公環境,優美空間環境使工作員工感受到這一環境氛圍,能使員工工作的心情更加愉悦,從而更能提高工作效率。在緊張的工作狀態中,上班族每天所在辦公環境中的時間已經越來越多,辦公空間已經成為人們每天所處的最重要環境之中,辦公空間的人性化設計,可以讓工作環境更加舒適和放鬆。現在很多公司對辦公空間的設計要求必須具有人性化的元素在裏面。辦公空間的人性化設計受到了推崇,辦公空間環境直接影響着人們的工作情緒和工作效率。因此,在辦公空間的設計中,應根據辦公人員的情況以及辦公人員的心理需要等情況,來設計和創造空間環境。還要分析色彩、光和材料等使用對辦公環境產生的影響,讓辦公環境更舒適、高效,讓人們把工作的壓力隨時排解掉,從而提高工作效率。

二、辦公空間的人性化設計

當代的辦公空間設計必須要人性化,人性化設計要貫穿整個辦公環境的各個角落。人作為使用者,心理感受決定着辦公空間的尺度。不同尺度的空間,給人的感受也就不同,使用功能和精神感受是設計空間時必須要思考的。這些思考的可行性又是新材料、新技術發展所提供。那麼辦公空間的佈局一定要有秩序感,這是對空間設計的一個最基本體現。環境心理學家認為人類的交往活動是公共性與私密性的矛盾統一,應該科學處理環境的開放程度與私密程度的關係。讓人對空間有舒適感的要求是 : 小而封閉的空間,可以讓人感到安全。其次通過開放的空間看到另一個空間。按功能和使用,可以利用植物、傢俱、隔斷等把辦公空間進行適當劃分,這種辦公空間可以把團體與個人結合在一起,從而更好的提高工作效率,把人性化設計展現的淋漓盡致。

色彩對人的情緒和心理會產生影響。色彩學家認為,不同顏色對人的情緒和心理的影響不同。研究發現,暖色調給人熱情洋溢感覺,會使人快樂和興奮;而冷色調給人清涼感,會使人的心感到安靜,在心理上起到了鎮靜的作用。基於色彩的變化、明度不同,還能造成不同的空間感。傳統的辦公空間一般以灰色為主基調,目的是讓企業有一種莊重的形象。展現個性的時代已經到來,公司為了激發員工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喜歡使用色彩鮮明的顏色。辦公空間色彩一般遵循 “ 活躍融合” 的搭配原則。活躍是指辦公空間的色彩變化和搭配是否突出,融合是指辦公空間中的地面牆面傢俱乃至綠植的顏色都要整體融合。在辦公空間的色彩設計上應該滿足功能和空間的.倆方面需求,完美的體現了空間與功能的相互協調。辦公空間的顏色不適合過於單一,單一的顏色,容易引起眼睛疲勞,如果顏色搭配的不得當,會加重眼睛的疲勞程度,使人產生不舒適的感覺。因此,辦公空間的環境顏色應該以純度低的顏色為最佳。

人性化的光照將傳統方式的照明改為整體照明與局部照明相結合。局部照明將成為設計中的重點。在新的設計中,整體照明只提供給整個環境所需的最低照明,而局部照明可採用自我調節燈光的方式,這樣改變了個體對燈光的需求,也將冷色系的光加入暖色系的光。據調查,在冷光源下工作,人們會產生壓抑感和緊張感。通過共同使用冷暖光源,可以模擬出自然光。適宜的照明可對辦公人員的情緒調節和精神狀態的放鬆起到一定的作用。

聲音環境在環境心理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項。人在工作中的時候,希望自己的空間是寧靜的。靜,就是考量辦公空間的聲音環境了。由於辦公空間都會使用現代的辦公設施,如電腦、傳真機、打印機,這些都會形成噪音。而隔音是辦公空間設計中必須要考慮的,辦公室一定要有隔音設施,特別是用於討論公司商業機密的會議室必須保持一定的隔音性能。

材料的使用也要對人性化有所體現。昂貴華麗的大理石不再是現在辦公環境設計中的重點,更多地將重點放在環保上。一些環保的天然材料,都可以放在辦公空間的環境中,如鵝卵石、草坪等。天然材料和現代材料相互融合在一起將產生科技與自然共生的人性化設計。在人性化的傢俱設計上,比如新型辦公椅會根據辦公人員的背部狀態自動調節靠背的弧度,智能辦公傢俱將成為一種辦公傢俱中的潮流趨勢。

結語

辦公環境對於每個上班族都有着重要的影響。設計辦公空間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滿足人的心理需求,而工作環境的質量又是不可忽視的因素。當工作環境成為上班族喜歡的空間時,就會更好的提高工作效率。事實證明,不注重人性而一味追求效益的辦公設計註定是失敗的。設計不應該僅僅只滿足人最基本的生理要求,更應該滿足人的內心需求、精神層面的內涵和人文關懷,而人性化設計是今後設計發展的主流。

參考文獻:

[1] 常懷生 . 環境心理學與室內設計 .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xx.3.

[2] 徐磊青 . 人體工程學與環境行為學 .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xx.3.

[3] 劉超英 , 陳衞華 . 建築裝飾裝修材料、構造、施工 .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xx.1.

設計心理學2

摘 要:越來越多的設計者與教學研究者認為,環境設計必須建立於環境心理學基礎之上,環境心理學原理知識為環境設計提供依據,使設計更加符合人的心理需求。因此,越來越多的院校更加重視《環境心理學》這門課程。而環境心理學是一門新興的多學科交叉的邊緣學科,是環境設計專業的必修課(專業基礎平台課程),本文根據環境設計專業的特點,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經驗,探討環境設計專業的環境心理學課程教學,目的在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環境心理學課程內容的理解,培養學生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

關鍵詞:環境心理學;環境設計,教學研究

1 環境心理學課程解讀

環境心理學是研究人類行為和自然環境之間的相互聯繫,研究物理環境和人類行為及經驗之間的相互關係,關注人與環境相互作用和相互關係的學科。它更多地強調物理環境,還特別強調主體與環境作用的相互性。一方面,強調人對環境的影響;另一方面,強調環境對人的影響,兩者之間為相互作用、相互制約。

環境心理學需要改變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滯後的現狀,重視組織、社區和文化意義上的跨學科開放性研究,加強國際交流和合作。因為以往環境心理學研究沒有充分體現跨學科研究的特點,沒有充分發揮多學科研究的優勢,所以環境心理學不應該被單純看作是心理學的一個分支,更需要看作是關於人、環境、行為的跨學科研究領域。許多環境問題本質上是行為的、社會的和文化的問題,它們分佈層次包括個人、家庭、公司、工業和政府部門等,而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不同社區的環境心理學研究,在方法論研究原則上必然受制於不同的政治、經濟、地理、文化和民俗等影響,需要吸納與整合多個交叉學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論觀點,如心理學、倫理學、人類學、文化學、社會學、建築學、信息科學、城市規劃和設計學等。當代環境心理學研究不應該只在個體水平,更應該在區域性社會組織和文化水平上考慮人的行為與環境的互動,在更開闊的視野上辨別和澄清研究環境問題的心理學問題、概念、模式和研究方法,創造多學科的“思想合作”和“研究梯隊”,應該意識到解決區域性、全球性的環境問題,單單靠心理學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因此,環境心理學家應該廣泛開展國際間、多學科間的研究,為環境政策的制訂提供理論支持。

環境心理學有幾個顯著的特點:

第一,環境心理學是一門新興學科。環境心理學於20世紀60年代末,在北美興起,繼而在世界其他地區迅速地傳播與發展,但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研究起步較晚,20世紀80年代,才從發達國家引入相關的理論與方法,開始在建築學等學科內從事相關研究,從而引起其他有關學科人員的廣泛興趣和關注。

第二,把環境――行為關係作為一個整體加以研究,強調環境――行為關係是一種交互作用的關係。在環境心理學中,“行為”不僅包括可觀察到的活動和活動模式,還涵蓋知覺、認知、思維和情感等心理過程;“環境”,既包括自然環境,也包括人工物質環境。

第三,具有濃郁的多學科性質。例如,生物學、心理學、社會性、建築學、城市規劃、園林規劃、環境保護、人文地理學、文化人類學、生態學等,正是這一多學科交叉的性質,使它具有多種名稱,它到底屬於心理學的分支,社會心理學的分支,還是屬於環境學或是生態學的分支也爭論不休。

第四,以實際現場為主。幾乎所有的研究課題都以實際問題為取向,計劃用來解決某些實際問題,其基本理論和內容都來源於實際研究,並採用來自多學科、富有創新精神的折中研究方法。

2 環境心理學課程存在的問題

結合環境設計專業課堂教學來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理論過多,內容過繁。例如,某美術學院環境設計專業的《環境心理學》開設在大二年級的秋季,36學時,3周,每週12節,使用的教材由林玉蓮、胡正凡編著,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第二版),全書共分為十二個章節,內容詳細,教材內含有大量研究案例和論述,但由於課程安排時間較短且集中,短時間大量灌輸理論性內容,往往適得其反,導致學生排斥理論課。

第二,學生忽視理論課程。有的學生認為《環境心理學》這一類的理論課程可以無師自通,在實際設計中自然會考慮到;還有的學生認為《環境心理學》理論課程與將來從事的職業關聯不大,甚至無用。因此,學生的認知直接影響課堂的上課行為,如教師在講台上激情飛揚、侃侃而談,學生跟不上教師的節奏,或者乾脆埋頭玩手機、睡覺等,直接影響了教師的教學情緒和教學效能感,從而形成了一種不良學風。

3 環境心理學教學方法

結合自身對環境心理學知識理解以及教學感受,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該課程的教學方法,從而改變教學內容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環境心理學課程內容的理解,培養學生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第一,打破原有的章節式,採用模塊式教學。由於《環境心理學》的內容繁多,教師需要對課本里的章節進行打破與梳理,採用模板式教學,即相關內容整合分類,作為一個知識點,具有針對性、綜合性、簡潔性等特點。例如,第六章為個人空間、私密性和領域性,第九章為城市外部公共空間活動研究,這兩個章節內容可以綜合在一起講授;第三章為環境認知,第八章為場所的評價意象,這兩個章節內容可以綜合在一起講授。教師講授完一個內容知識點後,將學生分成不同小組體驗不同的環境,然後進行小組討論並總結,但如何在較短的課時安排下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使學生掌握重點知識,這是教師思考的重點。同時,也要求學生在課外時間自主學習,促進課堂教學進度,使課堂教學達到良好的狀態。

第二,從理論課“轉化為”實踐課。《環境心理學》作為新興的多學科交叉的邊緣學科,也是一門以理論為主的學科,具有內容豐富、邏輯性強等特點,大多數學生就認為理論課枯燥乏味。因此,可以根據學生這一心理,將理論課“轉化為”實踐課。例如,問卷調查。讓學生對某一項內容進行問卷調查,然後用環境心理學的知識原理加以分析與論證,其目的.在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環境心理學課程內容的理解,培養學生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開闊視野,觸類旁通,結合設計專業的特點進行教學,理論聯繫實際,從多角度加深知識點的掌握。

第三,重視案例教學。課堂中引進案例教學,讓學生提前體驗設計師的責任與義務,提高學生對環境心理學的學習興趣,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從研究選題、實地調查、問卷分析到深化設計等,激發學生的設計慾望,通過案例教學的導入,使學生把環境心理學的理論知識充分地運用到實踐中,提高教學質量,這才是教學的關鍵環節。同時,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也是對教師課堂付出的最好回報,二者具有相互促進的作用。

4 結語

環境心理學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使勞動者以積極的情緒、熟練的技術掌握和改進操作方法,防止生產事故的發生,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單調、緊張、焦慮等環境不適反應,在人―機信息傳遞中,遵循人的心理活動規律,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因此,開展《環境心理學》課程研究的現實意義十分明顯,社會的需要正是它在近年內蓬勃發展的主要動力。同時,對於環境設計專業的教學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課堂質量的提高需要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進行教學的改革與探索,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努力,才能推進環境設計專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胡正凡,林玉蓮.環境心理學[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xx.

[2] 易西多.環境藝術的多學科交叉性[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2).

設計心理學3

《烏合之眾》

作者古斯塔夫-勒龐,是法國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以研究大眾心理特徵著稱。烏合之眾也是一本很通俗易懂的書,作者以不同的人羣、角度、事件來驗證羣體行為心理的侷限性,以及個人一旦進入羣體就極易喪失獨立人格的無奈。

羣體的力量是強大的,處在羣體當中的個人則極易被羣體的意志所左右,同時,個人行為會不自覺的向羣體行為靠攏,因為這樣他們會獲得安全感,甚至是身處羣體的`榮譽感。

羣體是感性的,他們易衝動,容易被情緒感染。因此,我們做設計時應當儘量簡單,只有簡潔的設計理念才會易於被大眾理解;我們的設計方案應該特點鮮明,只有特點鮮明的設計才易於被大眾識別、傳播。例如腦白金的廣告:

xl羣體是不善思考的,因此羣體容易被“領袖”,“榜樣”所領導,甚至是被蠱惑。因此,主流的設計理念易於被大眾用户接受;權威性的背書也是易於被大眾用户接受的方法。例如扁平設計風格初期大眾關於扁平風來源(瑞士設計風格)的爭論:

《十宅論》

十宅論是日本著名建築師隈研吾先生寫了一本關於日本居住文化的書,它其實算是建築學範疇的理論書籍。作者分析了不同類型的人對待生活的態度以及慾望,從而導致了他們挑選房子的外形和傢俱擺設,這一切與審美無關,只與居住者的“個性”相關聯。

作者對於不同房屋類型主人的一系列分析鞭辟入裏。比如文章開篇講述的“單身公寓派”,日本70年代的單身公寓主體是混凝土打造的,房間的上下左右都是混凝土,連走廊的通道也被隔音鐵門所隔斷,成為一個密室。公寓進門是狹窄的過道,一旁設有浴室、廁所一體化的組合與時,過道中間是牀,盡頭是小客廳。這是典型的旅館式客房佈局,旅店具有兩種暗示含義:旅行和性愛。旅人沒有固定的居所,總是在流浪,對於現代都市的單身者來説,理想的生活狀態不是安定下來,而是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一直到結婚有孩子。因此,單身者會選擇旅館一樣的空間佈局,這具有某些象徵意義。除了旅行,單身者最期待的就是性愛了。在電視劇中,一對男女消失在旅館裏的鏡頭足以證明這樣的象徵意義了。而狹小的空間在大都市裏意味着即使是剛畢業的單身學生也能夠負擔得起……

作者的一些分析也許不適合中國的情況,但作者對於不同類型的住宅佈局的分析邏輯,以及居住者的心理畫像,非常值得設計師,尤其是剛入門的設計師們去學習。

設計心理學4

設計心理學一套共有四本,這本設計心理學是日常的設計,還有另外三本書還沒有來得及讀,分別是:與複雜共處,情感化設計,未來設計。

通讀全書,個人感覺作者並非在討論某一個問題和某一個設計的祕訣和方法,而是傳遞一種希望透過表象,直達用户內在需求的關懷,那就是抓住本質,抓住用户需求和事實發展的最本源。

開篇道,如果在旅館裏弄不清怎麼開關水龍頭,或者面對不熟悉的爐灶或電燈開關時,即使再聰明的人也會手足無措。唐納德。A。諾曼大膽地指出,不是你太笨,而是物品的設計沒有考慮到用户的需求和心理。對於我,讀了這本書,對我有很大的幫助,在平時的生活中,我都會留心觀察身邊的設計,發現好的設計,當然也會各種吐槽那些不好的設計。

書中也講到了心理學的概念,也就是設計心理學是設計專業一門理論課,是設計師必須掌握的學科,是建立在心理學基礎上,是把人們心理狀態,尤其是人們對於需求的心理通過意識作用於設計的一門學問,它同時研究人們在設計創造過程中的心態。以及設計對社會及對社會個體所產生的心理反應,反過來在作用於設計,起到使設計更能夠反映和滿足人們的心理作用。

所以對於學設計來講,是很有必要去讀下有關心理學的.書籍的,這樣的話有助於我們的專業的提升的因為設計是設想、運籌、計劃與預算,它是人類為實現某種特定目的而進創造性活動。

像《設計心理學》這本書表述的那樣,設計師和客户都不是最終用户,我們不能瞭解每一個用户的想法,每個事物的原理,然而我們可以學會抓住設計的本質、還事物以本源,這樣即使世界變幻莫測,時代腳步永不停息,設計卻也將會是永恆的。

設計心理學5

何人可的《設計心理學》是我從大一下學期就買的一本書,本以為暑假可以讀的,但因為自己偷懶,所以一直拖到了大二上學期才讀,而何人可的《設計心理學》剛一開始讀的時候確實很無聊,但迫於自己的信念,就一直讀了下去。可後來我發現越往後寫的越有意思。

21世紀是由中國製造轉變為中國創造的世紀,在這一進程中,工業設計將起到關鍵的作用,綜合化國際已成為工業設計專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工業設計教育必須從亦可稱為中心想以課題為中心轉變,將涉及作為一種高度綜合性的交叉學科來組織教學,全面提高設計的綜合素質。同時,隨着中國經濟的日益國際化,設計教育也必須面向國際化的競爭環境,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的設計人才。

設計心理學是一門新興的.交叉性、邊緣性學科,其主要內容涉及生理學、心理學、美學、人機工程學、信息科學等,而這些學科又往往相互交叉,形成一個複雜的相關網絡。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説道“感覺”這個詞,入“我對他的感覺不太好”,“我感覺完成這項任務挺困難的”等等,這裏的“感覺”的意思是“覺得”。而“知覺”這一詞,如我們看到的紅色,不是脱離具體事物的紅色,而是紅旗的紅色,又或者紅花、紅衣、紅車等的紅色。所以感知覺不僅使人們感知客觀規律事物的基礎,也是人們接觸設計最直接的橋樑和紐帶。

設計還要針對消費者的心理。澳大利亞著名室內及產品設計師Josephlicciadi曾有過這樣的論述:“藝術家總是以自我感受為中心,我,我,我,最後是你。設計師則是相反,你,你,你,然後是我。對於創作,藝術家始終考慮使用者的需求,在滿足這樣的前提下,再進行藝術創作。因此,藝術家是感性的、自我的,而設計是理性的、開放的。”滿足人的需要是設計的根本目的,而瞭解和發現需要是滿足需要的前提。因此對於消費者心理,是指消費者在消費非活動中的一般心理活動過程。所以消費者心裏的研究是設計心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和他的學生柏拉圖就開始討論美學問題。柏拉圖闡述了美是獨立存在的觀點。那麼美是什麼,什麼才是美,這是人類一直是人類在探討的問題,並逐步形成各種美學相關的學科,其中與設計聯繫最緊密的就是審美心理學。

從這本書中我學到了很多,懂得了很多有關於設計創作的獨特方法,拓展出我們設計創作的思維,讓我瞭解到什麼才是好的設計,什麼才是美的設計,什麼設計讓最大化的羣眾所接受,因此在設計這條道路上,我們還要為之做不懈的努力。

設計心理學6

摘要:高校學生實際的社會交流需求出發,綜合考慮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可利用場地資源緊張的現狀,筆者通過前人研究和社會調查發現,食堂通過合理的佈局與改善,在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需求條件下,高校食堂可為學生營造一個適宜交流、緩解壓力的場地。本文從環境心理學角度對食堂的設計佈局以及食堂設施佈局進行分析。通過調查分析,為高校食堂設計與佈局提供一定思路,不僅滿足大學生的交流需求,對學生的身心發展起到促進作用,也能夠使校園的場地資源得到優化配置。

關鍵詞:高校食堂 環境心理學 社會交流

中圖分類號:J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xx)20-0171-03

食堂是高校校園重要的建築之一,是學生們攝取食物、放鬆心身的公共場所,也是師生每天必到、互相見面的場所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高校食堂不論在保證學生的身體健康還是在提升學校自身形象上都起着越發重要的作用,而食堂設計與佈局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着高校的影響力。但很多高校對此並沒有十分重視,固然學校應該看重教學方面的問題,但是高校配套的生活設施一樣會影響到學生的發展。

環境心理是研究環境與人心理和行為之間關係的一個應用社會心理學領域。目前越來越多的公共場所都在運用環境心理學的研究和理論進行設計和佈局,從而滿足人們各種不同生理與心理的需求。[1][3]筆者結合前人對高校食堂的研究分析,從環境心理學理論切入,對高校食堂所具備的社交功能做進一步分析,一方面,為食堂合理佈局提供一定思路,從而為校園達到場地資源的優化配置。另一方面,能夠更好地為高校大學生提供一個放鬆、交流、溝通的場所,以提升學生的社交意識,滿足其社會交流的需求,提高社交質量,對學生的身心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為更好了解目前高校食堂、學生的社會交流情況、食堂對學生社會交流的影響,筆者開展了學生對食堂相關評價的問卷調查。筆者對貴州大學以及貴州師範大學的學生髮放600份問卷。回收問卷596份,有效問卷586份。筆者通過對數據整理髮現,學生對食堂就餐環境的滿意度為32%。學生對經常就餐的食堂感到舒適的僅佔總體的24%。目前有65%的學生認為食堂是不適合交流的場所。此外,在調研中發現,調查學生中有67%的人表示每天與他人交流時間在兩小時以上。超過半數的學生的主要交流方式是面對面談話。由此可見,大學生具有較強的交流意識與慾望。學校在充分考慮學生的性格發展和社交需求的情況下,應合理利用學生聚集廣泛的公共場所,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社交平台和社交機會。

一、高校食堂大學生社交行為的影響因素

(一)物理環境因素

1.功能分區

食堂作為公共的交流場所。首先,從就餐者羣體角度來説,只有能夠滿足自身交流需求的'社交場所,在一定的程度上符合自己心理需求,這種環境才能成為合適交談的場所。而環境的背景因素尤為關鍵,每個人對環境的要求有差異[2]。根據調查發現,學生喜好的就餐環境因人而異。從食堂角度來説,要作為一個良好的社交場所,就要多方面去適應不同人羣的需求,以達到自身價值實現的最大化。同時筆者對學校的一部分學生進行調查,85%的學生認為食堂有必要進行功能分區,這樣有利於實現食堂社交功能。因此,對食堂進行功能劃分符合學生交流需求。其次,在很多公共環境中,如果該環境所提供的信息超出了人所能接受或控制的範圍,就會使得人正常認知活動受到干擾。如果這種對於環境的控制力的缺失被人所覺察,很大程度上會引起負性情緒體驗[3]。而這種負性情緒體驗如果沒有得到處理,就會對社交造成負面影響。因此對食堂這一公共場所進行分區,為區域提供合適的信息是有必要的。我們可將食堂就餐區域在充分利用場地資源、考慮就餐者喜好的情況下,將食堂劃分出幾種功能區。例如,常見的快速就餐區、聚會區、吧枱區、自助餐區等。

2.桌椅

從環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領地是可見的,相對固定的,它表明了個體或羣體彼此排他的、獨佔的使用區域[4]。就高校食堂而言,個體所能感知的領域,一方面是整體分區佈局領地的劃分,而另一方面,局部的桌椅的擺放和設計也顯得尤為重要。一般情況下,人不會意識到社會距離,但在行為上卻時時遵循着該規則,破壞這些規則,則引起不適感[5]。所以食堂布局時應考慮個人空間的舒適感,具體就是物與物間的合理距離[4]。不僅不浪費平面利用率,也儘可能保證就餐者的個人空間。這就需要我們充分利用桌椅的作用,通過對餐桌的形狀,擺放距離以及椅子數量佈局等,以增加學生在食堂就餐的舒適性,進而提升學生的交流慾望,達到改善目的。

通過問卷調查發現,除選擇四人長桌以外,大部分學生傾向於選擇在四人小圓桌上就餐,相對於長方桌而言,這更加體現了社會向心力的作用,在這樣的環境下就餐,不僅舒適,也更有利於同學的交流,這樣在進行小範圍的交流時更不易感覺到被排外。此外,使用圓桌時,還需要考慮學生就餐時的人數。通過調查筆者發現,其中有15%左右的學生傾向於6-8人一同就餐。就這一部分同學筆者進一步分析發現:他們每天的基本社交時間都在3-5個小時。這從側面反映,交流時間和他們選擇的就餐人數有一定的相關性,這些學生對於交流有更高的需求,因此,對於圓桌的使用,有條件的食堂可以加入少量的大圓桌來滿足學生的需求。另外,筆者還發現有21%的同學選擇半包圍式的餐桌。其也可以體現社會向心力的作用,在餐桌的包圍處就餐,能夠有一種被容納其中的心理體驗,少量使用這類的桌子,不僅有利於提高同學的社會交流,還有利於提升食堂的特色與美感。

3.噪音

研究發現噪音對人的身心均有直接影響,進而可間接影響個體的社會行為。噪音是否可控,是其影響聽者的一個重要因素,如果人認為噪音是他能控制的,那麼噪音對其影響會較小;反之則大。從這個觀點來看,人對於噪音是有一定適應性的[6]。因此食堂不需要過分安靜,其中加入節奏輕快的背景音樂,或者播放受歡迎的廣播節目,會使其氛圍更易讓同學交流。因此結合高校食堂來説,食堂噪音對於學生的就餐和交流會造成一定影響。因此,我們可以在食堂加入背景音樂的元素,從而降低高峯時段人多而引起的噪音,並且背景音樂是作為人們能夠控制的因素,從而也能夠減輕他們因噪音而產生的不快感。在這樣的環境條件下,促進了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

4.顏色

在眾多學者研究中,都探討了色彩對人心理的作用。環境影響個人情緒,而個人情緒又會影響其交流的質量和持續性[2]。本次的調查中,56%的人表示會關注到食堂所用的顏色。從食堂的整體色調來考慮,首先應符合大眾審美。顏色所構成的物理環境給人帶來的視覺體驗和身心體驗對交談的傾向和慾望有輔助作用。從大的公共場所到食堂這一場所的顏色佈局應該更好地結合就餐羣體的心理進行選擇,根據不同顏色對人心理的暗示作用進行考慮[4]。現在很多餐廳顏色都以明亮、易感性較強的為主,如橙色和橙紅色。但往往單一的色彩極強的色調渲染環境時,會在一定程度上容易使就餐者焦躁,因此,這樣的物理環境本意是好的,但卻可能導致其所接受的色彩刺激過剩,產生牴觸心理。因此在食堂就餐區,應該以明朗易感性較強的顏色為主色調,但用以淺色調和暗色調將主色隔開。這樣可以減少主色調給人的壓迫感,並有利於達到更好的視覺審美效果。

(二)心理環境因素

1.擁擠感

個人空間太少會使人心理上感到擁擠[1]。在食堂保持相對的獨處空間有利於個體領域性和擁有感的體驗。在本次調查中發現,32%的學生認為食堂下課時段會出現擁擠現象。學生的這種主觀擁擠感的體驗,除了是對物理環境的直觀反映,也是內在的心理調節機制所產生的反應。當學生沒有適合於個體空間行為的物理環境,無法擁有領域性和擁有感,就容易形成擁擠感和壓抑感,甚至感知到比實際情況更為負面的情緒。高密度使人感到對其行為失去控制,從而引起擁擠感,處於同樣密度條件下的人,如果使其感到能對環境加以控制,則擁擠感會下降[1] 。因此筆者認為,學生對於食堂擁擠這一評價的體驗,與其對環境的控制感缺失有關。在高校實際場地等客觀因素的制約下,首先,食堂播放舒緩的音樂可以很好地降低環境噪音帶來的心理擁擠感;其次,就餐座位設計成可調動的,這樣就餐者可根據自身喜好調節與他人交流的直線距離,進一步以物理環境來調節其心理體驗。如此不僅可以讓師生擁有一個舒適的就餐環境,也進一步增加了食堂的美感。

2.個體空間

(1)私密性

私密性是人最基本的心理需求,能否滿足私密性,直接影響到人們的依賴感與歸屬感[2]。對於作為公共場所的高校食堂而言,私密性是至關重要的因素。正如前文所提及,食堂增加功能分區,圓桌的使用等,都考慮到私密性這一因素。不同的分區,可以使個體放鬆情緒,充分表達其真情實感;圓桌的使用也使羣體之間保持距離,私密性得以保障[8]。在筆者的問卷調查中發現,對於和朋友一起就餐而言,69%的學生傾向於面對面。其次,多數人都不喜歡陌生人同桌,根據數據表明,有66%的人希望可以坐在陌生人的斜對面,因為該角度不會有眼神的對視,也不會有任何交流。為此,食堂應能夠滿足就餐者的私密性需求。例如適當增加某些就餐區桌椅間的間隔位置;靠近某些桌椅的擺放以便於團體就餐等。

(2)安全感

個體安全感也是重要因素之一。根據邊界效應,人們更願意選擇區域的邊緣地帶進行活動。邊緣地帶之所以如此,是由於其為人提供了有利條件[2]。首先,就餐者在邊緣區域就餐會感覺不被打擾,人流量沒有中心區域密集,能增加其安全感。其次,邊緣區域有利於就餐者肢體動作的施展,進一步促進交流質量。另外,充足的安全感會給人帶來更多的話題。在問卷調查中,選擇靠邊的位置就餐的學生佔多數,這也符合邊界效應這一現象。因此,食堂的設計可適當使用一些隔離屏風等裝飾性物件,一方面增加食堂美觀度,另一方面提高學生就餐安全感。

(3)場地依戀

學生對食堂形成的場地依戀,也是食堂成為好的社交場所需要考慮的因素之一。“場所依戀”是指個人在一個場所後,會對該場所所能滿足自己的需求而產生依賴感以及在情感層面對這個場所產生的認同感、歸屬感以及其它情感層面的表現[1]。該理論體現了資源及其提供設施的重要性。通過對食堂設施和資源的合理運用,以滿足學生就餐時的社交需求。高校食堂在滿足個體對私密性,安全感等的需求,並提供相應的設施和服務,為學生提供可控的交流環境,這樣能夠使個體對於食堂產生依賴感和認同感。不僅為高校食堂增加新功能,並能夠有效提升高校食堂的使用率,從而達到場地資源的優化配置[7]。

二、結語

食堂作為學校重要的公共場所,應更多地關注和挖掘其為學生帶來的潛在價值。本文旨在強調食堂本身所具有的社交功能性,優化配置學校公共場地所具備的資源。從環境心理學的角度,對食堂的社交功能進行探討,為高校食堂設計與佈局提供一定思路,不僅滿足學生的交流需求,也為學生的身心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美]保羅·貝爾 (Paul ),托馬斯·格林 (THomas ne) ,傑弗瑞·費希爾 (Jeffiey er).環境心理學(第5版)[M].朱建軍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xx.

[2]鄭全全.社會心理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1998.

[3]樂國安.美國環境社會心理學研究的新進展[J].天津師範大學學報,20xx,(05).

[4]舒莉.環境心理學中噪聲的研究及其心境量表的修訂[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xx年.

[5]林玉蓮.胡正凡.環境心理學[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xx.

[6]常懷生.環境心理學與室內設計[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xx.

設計心理學7

一、本文主要闡述的內容包括

環境設計中生態心理的基本概念和立論基礎、生態心理的形成與發展、生態心理的文化內涵及表現形態、生態心理在室內外環境藝術中的表達與運用等,較系統地把人類發展歷史中生態心理的存在形式、表現形態與審美倫理結合起來,對現代環境藝術設計具有開拓性的設計思考與借鑑意義。生態心理學是研究環境與人的心理和行為之間關係的一個應用社會心理學領域,又稱人類生態學或環境心理學。這裏所説的環境雖然也包括社會環境,但主要是指物理環境,包括噪音、擁擠、空氣質量、温度、建築設計、個人空間等。環境藝術設計中的生態心理學作為研究人與環境之間的學科,它之所以成為社會心理學的一個應用研究領域,是因為社會心理學是研究社會環境中的人的行為,自然和社會環境都對行為發生重要影響。滿足生態心理學要求的環境藝術設計應考慮到周圍的自然環境,既要順應環境,又要有節制地利用和改造環境,達到自然環境與人類生活的和諧統一。例如,我國的一些公共設施,就巧妙地利用自然環境進行了人性化設計。那裏到處都是開放式的城市公園;道路、建築幾乎保留了歷史的原貌;公共座椅、電話亭、書報亭等公共設施的構築風格古色古香,體現着我國深厚悠久的歷史文脈;道路標誌設置醒口;景觀雕塑雄偉壯觀;各種形態、色彩與環境既協調又富有個性。這些設計不但巧妙地利用了自然環境,而且也方便了人們使用。滿足生態心理學要求的環境藝術設計還要考慮到氣候、地域的影響。不同的氣候條件,不同的地域,城市的公共設施應該不同。如我國北方氣候乾燥寒冷,因而北方的公共設施材料多采用具有温暖質感的木材,色彩鮮豔醒目,以調劑漫長冬季中單調的灰、藍色,這些元素能使人們在漫漫寒冬感受到心理上的温暖和視覺上的春天,使人們容易抑鬱的`心情變得輕鬆愉快。我國有些地方潮濕多雨,因此在公共設施的選材上便十分注意防潮防鏽,多為塑料製品或不鏽鋼材料,色彩上也儘量使用一些明亮色調。

二、從上面的觀念可以看出

一個符合生態心理學的環境藝術作品的完成,並不是設計師個人創造活動的完結,而是另外一個創造性的、可持續發展過程的開始。因為它存在於自然生態的開放空間中,它可以通過不同的視覺藝術展示,來激活它所存在的環境中的其他創意元素。一個具有可持續性發展的環境設計作品將是一個帶動城市復興的新舉動。在我國,可持續性發展的觀念逐漸被植入到了應對城市環境缺失的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策略當中,並己被許多環境規劃和環境藝術工程項目所廣泛接受。環境藝術設計中的生態心理學是一種思想和觀念的體現,它追求社會的意義,它希望在社會公眾的參與中進入他們的生活、影響他們對某個問題的看法。一切看似很重要的藝術技巧、手法和材料、樣式等等問題,其實都是在為表達某種觀念服務。設計師們在充分研究了公眾的多種需求後,應該以歷史與當代的文化背景作為基本的框架,以便從中找出最合理的因素加以創造性的發揮,然後再使用各方面都能接受的藝術表達方案去積極地影響公眾。

三、結語

因此,在環境藝術設計中選擇文化精神生態的視野,從人類精神生活的高度,重新審視環境藝術設計的特質、屬性及價值意義成為了環境藝術設計的時代責任與使命。

設計心理學8

我當然不敢説《設計心理學》是一本晦澀的書,因為人人都説它太經典了。但是不知是水平和認知能力的侷限還是耐心的缺乏,我幾乎可以説是很痛苦地讀完了這本設計界的經典大作,然後,一頭霧水。

讀完這本書扔在一邊,下樓的時候,現實卻讓我不得不又想起了這本書,因為我遇到了一扇每天都必須面對的,難以開啟的“諾曼門”,一扇把開關設計在很遠的牆上的玻璃門,它的開關與2個電燈開關並列,樣子也同電燈開關一樣,按了它以後,必須立即跑向玻璃門,並向外推開它,否則5秒鐘後它會自動閉合,門上的把手是豎立的,諾曼説,這樣的把手通常是用來拉,而不是用來推的。

像諾曼那本書一樣經典的很多交互設計大作一樣,比如《ABOUTFACE》,我覺得中文翻譯的很不好,事情本應像書的思想那樣,對用户有個仔細周密的論證和認識,讀者的環境有所瞭解,而不是把本來很精密的思想,弄得支離破碎,面目全非,2個名人的書腰,也弄得好像出版社的代言人一樣。

不過當我們穿過出版社和翻譯者給我們營造的迷霧,《設計心理學》作者的想要表達的思想,也就像那海邊瀰漫霧氣中的燈塔,給人温暖和信心。通讀全書,個人感覺作者並非在討論某一個問題和某一個設計的祕訣和方法,而是傳遞一種希望透過表象,直達用户內在需求的關懷,那就是抓住本質,抓住用户需求和事實發展的最本源。也許大師的思想是相通的,這種對人性的關懷與順從,對自然和事物的理解和寬容,在畏研吾的《負建築》裏也有類似的闡述,不同的是,畏研吾尊重的現實更多的是自然和環境,他認為人性順服於自然的規律,也就順服了自己的本性,而諾曼更注重人需求的重要性,必須改變“錯誤”的事實,順從人的慣性,甚至是惰性。當然這裏沒有對錯,東西方不同的人文自然環境,以及歷史等因數使之成為2種不同的真理。

現代的設計面對的是殘酷的市場法則,滿足用户的需求、尊重用户的習慣當然是第一位的,但是未經正確設計的事物,滿足用户的表面需求,卻永遠失去了更多的潛在用户,甚至到頭來連最初的用户也自然地“背叛”了它。諾曼舉了個例子,就是那個有電話、電視、鬧鐘等等功能的一個電器,按照今天的理解,就是一個帶xxx功能的XXX,首先重要的是後面那個定語,而不是之前的附屬功能,如果把用户的一切附屬需求都一個不漏的擺出來、按上去,那是一件捨本逐末的事情,結果自然是造就一個機器怪獸,嚇得連最初提出需求的用户也不敢照面。為什麼當黑莓和諾基亞推出“全鍵盤”手機的時候,apple卻敢推出沒有鍵盤的iphone呢?道理也同上面是一樣的。

説到諾基亞,想起了它的“科技以人為本”,豆瓣上有更高明的變種“科技以懶人為本”。

我曾經也暢想過諾基亞和APPLE同時推出洗衣機,然後“thinkdeffrent”的APPLE決不會讓你想得更多,只會讓你做的更少,然而諾基亞牌洗衣機會給你25種自由的選擇,以及用來控制更多功能的10多個按鈕,以便於您在洗衣服的時候還能用該洗衣機聽MP3、上網、煮咖啡,這不是胡説,同樣“智能”的冰箱三星已經投放市場了,市場的'銷量自然會印證諾曼説的限制功能、預設用途的設計原則的對錯。這2個設計原則是説,要想讓某件物品用起來不出錯,那就不要讓它具有其他功能,或者説是在用户平時接觸時,隱藏掉其他眾多功能。

設計師在具體設計過程中有一種讓產品更美的使命感,這使好多產品變得精美絕倫,同時也讓更多的產品脱離了現實和用户,設計師的任務不僅是表達自己的理念,更是用設計來引導人們的生活和審美,自己的設計思維也應該向這個任務深入挺進。然而也有一種極端,就是為了易用性、或科技的侷限性而犧牲了絕大部分審美,同樣是諾基亞和APPLE的例子,手機屏幕諾基亞堅守了320X240多久了?是諾基亞的技術不行麼?當然不是。那為什麼是APPLE先推出Retina顯示屏呢?這個同之前的誤區一樣,諾基亞尊重了技術和用户的習慣,卻破壞了品牌在用户心目中的投影,而品牌對於一個企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像《設計心理學》這本書表述的那樣,設計師和客户都不是最終用户,我們不能瞭解每一個用户的想法,

每個事物的原理,然而我們可以學會抓住設計的本質、還事物以本源,這樣即使世界變幻莫測,時代腳步永不停息,設計卻也將會是永恆的。

設計心理學9

大量研究表明,人類疾病的病因不僅是生物學因素,且人們的心理狀態、社會環境因素對疾病的發生、發展、轉歸和痊癒後的影響都是不可忽視的。人們開始用“醫療環境”來描繪、評價和設計醫院建築空間,而環境作為一種特殊的心理治療手段日漸成為人們所關注的焦點。

下面針對現有醫院室內環境存在普遍的問題做簡要分析

1.從門診處現狀分析

患者猛增,門診量超負荷,具體表現為門診處人流擁擠,排隊秩序混亂,很多陪同人員在門診處吸煙吐痰,導致室內空氣不流通。在這種求醫緊張的情況下,病人的情緒本已經很低落,周圍壓抑的不健康環境,又進一步威脅着病人的健康。門診處的現狀亟待改善。

2.從住院處現狀分析

現有住院處室內環境多數以白色為基調,本意是為了美化環境,營造空間潔淨舒適感,但給病人的感覺多數是冷漠,並增加了病人對住院病房的心理距離。病牀嚴重短缺,供求矛盾突出。室內空間功能單一,缺乏促進病人交流、簡單鍛鍊的空間。病房內設備設計不夠人性化,一些室內衞生間沒有考慮到特殊病人,將衞生間大小尺寸設計得千篇一律,給患者帶來極大不便。進一步科學合理的設計,迫不及待。

3.從醫護工作人員角度,對現有工作環境分析

醫護人員平時工作緊張,壓力大。而現有的工作環境,空間色調過於冷漠,周圍環境嘈雜,空間私密感缺乏。醫院建築是一種專業技術含量大,技能要求複雜的建築類型。設計師需要考慮醫院室內空間的大量細節處理,往往因考慮不全,而有所忽略。如手術室一些特殊空間。要求便於清潔,醫院的建築材料要求絕對的環保。只有進一步科學的設計,才能更好改善醫療環境。

4.從探診者的角度,對現有住院環境的分析

初次來住院處的探診者,最大的希望是儘快到達病房,而國內多數住院處,在功能上缺少接待處、等候區,空間導向性不[畢業論文網專業提供和醫學論文發表的服務,歡迎光臨]強,探診者與病人幾乎總是在病房裏交談,毫無私密性,與病房內其他病人相互干擾。美國設計家普羅斯説過:“人們總認為設計有三維:美學、技術和經濟,然而更重要的是第四維:人性。”筆者認為,應該從醫院的使用者羣體——病人及其親友和醫護人員的心理分析,來展開設計,力求做到以人為本。

從使用羣體分析

1.從門診處病人的心理特徵出發,進行“以人為本”的環境妁設計

在等候區掛號處,病人期望即到即辦,環境有條不紊。收費處,病人希望相互不擁擠。程序簡單,不要重複往返,在交款處,希望有坐候的條件。所以門診空間的設計應該從淨化門診大廳、改善候診環境、合理佈置科室、理順就診流線等方面着手。由於其中的人員密集,面積大,從空間尺度上及衞生條件上均適合設計成高空間或共享空間的形式,設置天窗、自動扶梯、迴廊、植物水景等,形成寬敞明亮、生機勃勃的中庭空間,創造出温馨宜人的氣氛,從而達到舒緩病人緊張情緒的目的。

2.從住院處病人的心理特徵出發,進行“以人為本”的環境的設計

住院病人往往由於對疾病的憂慮而恐懼,對環境的生疏而感到陌生、孤獨,表現在感情上的敏感和脆弱。病房的設計必須減少病人的'痛苦和反感,喚起病人內心的快樂和對生活的樂趣。病房室內最好採用淡色調,不宜太亮,應形成安靜與休息的氛圍。病房應設置於最好朝向,均應設置衞生間與陽台,外陽台應充分引入陽光、綠化。房間不僅應能夠獲取良好的自然採光和照明,更應盡力使病人看到窗外景緻,宜人的環境極有益於病人身心健康。病人有需要被認識、被尊重的心理。

3.從醫護工作人員的心理特徵出發,進行“以人為本”的環境設計

所有的醫護人員,都希望自己的工作環境舒適安靜,這樣可以使自己原本繁重的工作,從心理上變得更加輕鬆,事半功倍,從而減輕工作壓力。所以設計師首先應考慮到醫療空間環境的色彩設計,柔和、協調的色彩有利於工作情緒穩定,減少不安和疲勞;其次還應提供醫護人員一定的休息、交流與娛樂空間和適當的休息空間;再次,工作場所也要保持一定的私密性,有效的避免令人厭煩的擁堵和噪音。裝飾材料應使用環保材料,譬如無毒、無味、防黴防塵、宜清洗的材料,這才能更好的體現“以人為本”的環境設計。

4.從探診者的心理特徵出發,進行“以人為本”的環境的設計。

每一個去醫院探視病人的親朋好友都希望醫院的環境有一定的空間導向性,因為醫院的人口密集,合理的設置等候休息空間,等夠更好的緩衝人流量。探診者與病人的交往共享空間應該冬暖夏涼、四季如春、動靜相宜、[畢業論文網專業提供和醫學論文發表的服務,歡迎光臨]分合隨意、探休共用。優美宜人的醫院建築室內環境對病人有着特殊的生理和心理治療作用,這就要求室內設計師的設計要以人為本,以期待創造出寧靜、舒適、熱情歡愉的空間,來淡化傳統醫院嚴峻冷漠的形象,更好的進行了“以人為本”的環境設計。

結語

疾病和心理狀態的親密關係,一個良好的醫院室內環境有助於消除患者的心理壓力,改善情緒,增強人體抵抗力,以便能夠使患者早日康復。新一代的醫院應該是現代衞生保健和相關服務組合在一個充滿活力和令人愉快的公共環境。提倡以人為本的設計,從門診處病人的心理特徵出發、從住院處病人的心理特徵出發、從醫護工作人員的心理特徵出發和從探診者的心理特徵等進行設計,表現的對生命的關懷,激發患者治癒疾病的信心,一切以病人為核心,醫院創造良好的室內環境,滿足病人生理、心理和社會的需求,已經成為現代醫院建築室內環境設計的主題。

設計心理學10

在現代城市的公共環境設計中,滿足人的精神需求和心理審美是當下公共環境設計的突出要點。一個符合藝術心理審美的公共環境空間可以提升環境空間的品質,使人身心放鬆。並且藝術心理學還影響着公共環境設計的方法和技巧,左右着人們在公共環境空間中的情感體驗。所以,在進行公共環境設計時要充分的運用藝術心理學的知識,將人的審美感知和審美思維巧妙地應用其中,創造出符合大眾藝術心理審美的公共空間環境。

關鍵詞:藝術心理學;公共環境;設計應用

一、公共環境設計中的藝術心理學

藝術心理學是心理學和藝術學的結合產物。藝術心理學與哲學、美學、藝術學同源。在古往今來大量的藝術作品和現代藝術設計中都包含着豐富的藝術心理學思想。藝術心理學重點研究藝術品創作和藝術品欣賞過程中人的心理及其規律,其研究的內容包括藝術創作中的審美感知、審美情感和審美思維,也包括藝術品欣賞過程中人的理解和判斷。藝術心理學在不同的應用領域有不同的特點。在現代公共環境的設計中,人與公共環境之間是一對相互影響的關係,在這個相互作用的過程中,人可以發揮自己的主觀意識來改變環境,同時人的心理和行為也會被公共環境所影響。從這個角度而言,現代公共環境設計是融入人的思想意識的產物,這就需要我們認真的研究公共環境設計中的藝術心理學的應用問題。

二、藝術心理學在現代公共環境設計中的.應用

1、公共環境設計是人與環境的和諧

畢達哥拉斯從“數”的觀點出發,提出了“美是對立因素的和諧”這一藝術心理學思想,並從這個思想中提出了大宇宙和小宇宙的概念,大宇宙即天體,小宇宙是人體,兩者都受“數的和諧”原則的統治,兩者相互影響,一旦人體的內在和諧與天體的外在和諧相契合,就進入到了一種美的關係當中。中國古人的哲學思想認為,天、人、物是一體的,“物性”是“天性”的使然,人必須順應“物之天性”,才能與之“合”,並進而“與天合”,實現人生的至美境界。在現代公共環境設計中,首要問題就是如何解決人與環境關係的問題。只有將公共環境和人的問題放在一起統一協調考慮,才能構成一個好的設計。這就要求我們在進行公共環境設計時,首先從設計的立意和根本出發點上要明確人與環境的關係,立足在“重人、重天、重道”這個基礎之上,使公共環境的設計是出於人心,感於“物與天道”,在公共環境設計中融入人對美的理解和來自“人”與“物”之間的心理關係。這樣一來,公共環境的藝術設計活動從本質上就成為了一種深層次心理活動的外在表現,而不是單純的對客觀事物的如實模仿。在這個基礎上,公共環境設計中的空間劃分,材質的運用,元素的處理等具體的內容才能夠形成人與環境的和諧統一。

2、公共環境設計是源於美的創造

在藝術心理學的思想體系中,包含了對藝術品和設計作品的心理功能的闡釋,對於藝術品的作用,一般認為主要有娛樂、審美、教育和情感等功能。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認為,藝術作品應該強調“美的功用”,揭示了藝術活動中美與善的關係以及藝術品的教育價值。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畫家達芬奇也提出過,美的根源在於事物本身,美感是具有變動性的,美的欣賞開始於感覺,但是要通過智力活動,不同的藝術形象所引起的美感是有強弱不同的。當下人們對公共環境空間的要求越來越高,僅限於使用功能的公共環境空間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了,這要求我們必須從人的心理審美層面去的研究,瞭解人的藝術心理,探索更多“美的”藝術設計表現形式,來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在公共環境設計中,要深入的挖掘設計素材潛在的美的因素,通過設計師巧妙地藝術搭配,構成一個創造美、表現美的公共環境空間。例如在公共環境設計的植物配置中,就要充分的把握植物自身的美的元素,利用各個不同植物的季象變化,從而形成一個四季花開、色彩豐富的空間環境。

3、公共環境設計是移情的產物

在現代藝術設計中,人從環境空間中獲得的美感和審美的體驗都離不開人的藝術心理。費舍爾就認為這是人把自己外射到或投入到自然界的事物裏去,以造成“對象的人化”,他用移情這個概念來説明審美時的心理活動,認為只有人“移入感情”到對象上去,才能使審美活動達到最完滿的階段。

人推知事物最原始的方法就是根據自己的情感來推知他人他物。一切藝術美的欣賞也是如此,先從內部引起,在人的身體中發生一定的反應,進而產生一種情感,而適合這種情感形式的物體或環境空間便會使人產生美感。現代公共環境從本質上説,其形體結構與人的生理結構、心理結構之間存在着相似的形式,也正是這樣的相似,公共環境空間才能喚起人的情感。我們在現實中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某一個公共環境的場景特別能讓人產生某種情感,這其實就是人在公共環境中移入了自己情感的結果,使人的情感“場”與公共環境的“場”形成了一樣的頻率,俗話説的“觸景生情”應該就是藝術心理在公共環境設計中最恰當的形容。舉個例子,林瓔設計的美國華盛頓越戰紀念碑應該是公共環境設計中最能體現移情的一個案例了。

紀念碑黑色的V字造型象一道深深的疤痕劃破了大地,紀念碑採用下沉地面的方式,讓人們慢慢的走進黑色的大地底層,感受着走進死後的情景。越戰紀念碑通過環境藝術設計的手法很好的詮釋了公共環境設計的情感表達,移入了人的精神和情感,震撼着人的心靈。結語:現代公共環境空間是一個城市中人們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場所,在公共環境設計中分析研究人的藝術心理,對於公共環境的設計有着重要的作用。人的藝術心理不僅從本質上決定了公共環境設計的根本要求,而且藝術心理學還影響着公共環境設計的方法和技巧,同時還左右着人們在公共環境空間中的情感體驗。所以,在進行公共環境設計時要充分的運用藝術心理學的知識,掌握人在公共環境中的心理作用規律,將人的審美感知和審美思維巧妙地應用其中,創造出更多符合大眾藝術審美的公共空間環境。

參考文獻:

[1]計少妮.心理元素在西安紡織城藝術區空間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西安建築科技大學,20xx.

[2]楊沛.設計心理學在人機交互設計中的運用[D].湖北工業大學,20xx.

設計心理學11

人格(Personality),是一個人的才智、情緒、願望、價值觀和習慣的行為方式的有機整合,也是人的價值觀、道德觀、思維方式和心理素質的綜合體現。健全人格(Perfect Personality)理想標準是人格四要素與外界社會的完美結合、平衡和協調,以辯證的態度對待世界、他人與自己,過去、現在與未來,以及順境與逆境,成為幸福的進取者。隨着社會競爭加劇、生活節奏加快,心理應激因素增加,健全人格培養日益成為世界各國教育改革的重點和潮流。積極心理學(PositivePsychology)在20世紀末興起,主要圍繞對積極情緒體驗、積極人格品質及積極社會關係開展研究,從而培養人自身的發展潛力、美德品質和內在的積極力量。美國哈佛大學於1999年最早開設積極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將研究成果應用到教學實踐中,教授學生獲得幸福的方法,也稱為“幸福課”,選課學生超過哈佛經典課程《經濟學導論》。通過積極心理學課程教學,對大學生人格塑造具有積極意義。

1 醫學生健全人格特點

不同職業或角色的個體具有不同的人格特質和行為模式,是職業道德、價值取向、精神素養、理想情操和行為方式的綜合體。對醫學生而言,在校期間和學醫過程中,為適應未來從事的`醫療衞生事業,滿足醫學倫理道德和醫療職業行為需求,所表現出來的尊嚴、責任、思維、價值及素質品格,稱為醫學生人格。醫學生的健全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將左右個體的外顯和內隱行為,適應社會發展的急劇變化以及醫學科技的迅猛發展,並有效地為社會、患者服務。

鑑於醫學科學兼具社會與自然雙重屬性,醫學職業道德和醫學倫理規範對醫學生健全人格提出了非常高的標準和要求,既要具備堅定的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和救死扶傷的革命人道主義精神,又應具有科學嚴謹、奮發進取、刻苦鑽研、精益求精的態度,以及符合時代發展的價值觀、知識能力、思維方式和身心素質,基本特徵表現為熱愛醫學事業,公正與公平地對待患者,廉潔奉公、文明行醫;善於學習、思維敏捷、積極進取、努力鑽研發展醫學科技;意志堅強、樂觀開朗、耐心細心,能夠帶給患者積極情緒等。

當前,大學生在面臨激烈社會競爭、醫學繁重學業以及複雜人際關係時,人格現狀不容樂觀,心理衝突和焦慮程度增加,表現為缺乏克服困難的毅力和自信心,有知難而退的傾向,事業心和進取精神相對減弱,自我中心傾向,自我關注過度,果斷、獨立的自主精神不夠等狀況,對醫學生培養質量和醫療衞生事業有着不利影響。

2 對醫學生開設積極心理學的課程設計

2.1 課程目標

人格的形成是動態變化的發展過程,是可以通過教育和引導而改變和培養的。從積極心理學研究內容來看,主要包括積極情感體驗、積極的社會組織系統,以及各種積極人格特質的作用及形成過程,特別是人產生積極行為的能力和潛力是研究重點。通過開設積極心理學課程,關注點落在醫學生積極的人格品質與人生態度培養,特別是主觀幸福感、自我決定性和樂觀三種積極人格特質的關注,包括內在成長的積極動機、積極人際關係、創造性思維品質培養等,激發引導其積極求知並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提升心理品質,開發潛能。

2.2 教學對象

通過問卷調查和學生座談,大學一、二年級的醫學生處於公共基礎、基礎醫學課程階段,與中學學習比較,需要記憶掌握的知識點較多,且課程間相互聯繫緊密、環環相扣,學習壓力較重,加之剛進入醫學院校,學習方法和人際關係都未適應,這個時期的學生精神壓力大、心理負擔重。幸福感和生活滿意度降低,非常渴望有人能理解他們,能在學習生活方面給予指導,能在心理上適時進行疏導,幫助他們適應醫學院校的生活和環境,因而,積極心理學主要針對大一、二年級醫學生開設。

2.3 教學內容

本課程總計20學時,按照積極心理學研究中的積極情緒體驗、主觀幸福感和積極人格特質三個方面為重點內容,以實用性為主,針對低年級醫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選擇認識自我,悦納自我;學習樂觀,構築希望;學會感恩,製造幸福;播下積極情緒的種子,塑造陽光的心態;營造積極的關係,做一個受歡迎的人;培養心理彈性,積極應對生活挫折六個專題,既涵蓋了積極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開展積極認知、積極情感、積極行為改變等方面的理論學習和行為訓練,又關注了與醫學生健全人格密切相關的積極心理品質,培養積極的認知、良好的情緒控制能力和積極的生活態度

2.4 教學方法

六個專題內容主要採用理論講授、案例分析、情景體驗和行為訓練相結合的方式實施教學,要求學生課前查閲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真實案例,課中積極參與課堂討論,課後閲讀材料和參考網站,促進學生自我學習。在每個專題結束前,都要安排行為訓練活動,通過改變自身行為,激發自身的積極力量和內在的優秀品質。比如,在“認識自我,悦納自我”章節,採用測驗法瞭解他人眼中的自己和自己眼中的自己,引導真實認識自己,坦然接納並勇敢改變自己。在“營造積極關係”章節,理論講授積極關係的類型、影響因素和受歡迎的人的特質,通過課堂小測驗,瞭解自己受歡迎的程度,現場討論和體驗營造積極人際關係和讓自己受歡迎的方法。

總之,通過理論講授、案例分析和專題研討,深化理解培養積極的心理品質,提升主觀幸福感的知識和方法;通過引導體驗式教學,內化理論知識,引導學生學習在不同的場景中採用積極的態度應對相應的問題;通過行為訓練和角色體驗,激發積極潛能,提升主觀幸福感。

2.5 考核評價

積極心理學課程與傳統學科課程不同,不以筆試或口試成績作為評價標準,而更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體驗以及轉變。因此,在課程考核評價上,注重形成性評價和行為養成,學習成績由幸福筆記、案例分析、心理問卷和體會論文四部分組成。

3 結語及討論

醫學生人格培養渠道多樣,利用積極心理學這一新興學科的研究成果,設計開設專業指導課程,開展人格教育和訓練,是一個新的領域和探索,對醫學生健全人格培養有積極的促進功能。但是,受教學課時和醫學生培養方案限制,積極心理學目前多為選修課程,引導和教育作用發揮還不完全,需要更加重視和加強積極心理學等人格教育實踐。從長遠來看,尤其隨着積極心理學研究的不斷深入,教學內容將不斷變化和更新,醫學院校開設相關課程將逐漸成為趨勢和潮流。同時,需要從事基礎教學、臨牀教學等專業教師,吸收積極心理學研究內涵,引入專業教學內容,融入學生的學習生活和生產實踐,將對醫學生從業質量和醫療服務行業發展產生積極推動作用。

設計心理學12

教學目標:

1、能夠用自然圓潤的聲音和優美抒情的情緒演唱《搖籃曲》

2、能夠通過聆聽不同表現形式的搖籃曲,悟出搖籃曲這種體裁在情感表達方面的共性,受到美的薰陶。

3、能夠從體驗搖籃曲情感的過程中感受到父母的愛偉大與無私,並懂得用實際行動去珍惜。

教學重難點:感受音樂的情感,用連貫、柔和的聲音演唱,尤其是八度大跳的部分。

一、導入

1、展示一組寶寶熟睡的圖片,背景音樂為勃拉姆斯《搖籃曲》,創設優美的意境。

2、學生談聽後感受

二、主題呈現

1、顯示標題“勃拉姆斯的《搖籃曲》”;

2、作者背景介紹。

(1)學生介紹勃拉姆斯生平;

(2)介紹歌曲創作背景

三、走進音樂

1、欣賞勃拉姆斯的'《搖籃曲》,思考問題。教師範唱,回答問題:聽了之後有什麼樣的感受?

2、教唱

(1)感受三拍子的強弱;

(2)教唱譜(講解弱起、休止、裝飾音);

(3)帶着情感,用“u”模唱旋律;

(4)填歌詞;

(5)處理情感;

(6)集體完整的演唱。

四、聆聽與感受不同表演形式的搖籃曲

五、感悟

1、展示一副汶川地震中關於母親捨身救子的圖片,學生圍繞圖片談自己的想象。(背景音樂為勃拉姆斯搖籃曲器樂版);

2、陳述這張圖片背後的真實故事。

這是發生在汶川大地震中的真實故事,災難來臨的那一刻,母親雙膝跪地,身體匍匐着,她用瘦弱的背脊擋住了轟然塌下的房屋,為孩子撐起一片生的天地。孩子被救出來的時候,毫髮未傷,甜甜的睡着,他熟睡的臉讓在場所有人感到温暖。在包裹他的被子裏,我們發現了一部手機,屏幕上有一條未發出去的信息:親愛的寶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記得,我愛你!

設計心理學13

關鍵詞:性格心理;藝術設計;色彩

引言

人類視覺感知的第一要素是色彩,它是顯現所有物質形態的基礎。人們在對任何事物做選擇的時候,或多或少會考慮到事物的色彩,依據不同的性格心理而作出迥異的判斷。因此,藝術產品設計理念中的色彩選擇就需要研究大眾的性格心理,使藝術品的色彩能夠為特定人羣所接收,提高人們對藝術設計的滿意度,這對藝術設計及其他所有產品設計都有重要的指導作用。[1]

一、不同性格對色彩的偏好

性格的形成與人的生活環境和思想教育密切相關,根據人們性格的差異,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這幾種性格對色彩的選擇都有獨特的偏好。

(一)熱烈型性格

熱烈型性格的人經常處於興奮狀態,他們具有很強的耐力和可塑性,精力旺盛卻又急躁衝動,是強烈的外向型性格。這類人對色彩的敏感度不強,大多偏愛暖色調,喜歡濃重的色彩,所體現的是積極樂觀的感受和鮮活明快的體驗。

(二)活潑型性格

活潑型性格的人適應性強,在生活中注重效率,具有積極向上的朝氣,但情緒波動較大。在色彩的喜好上,活潑性格的人喜歡温馨別緻的暖色調,色彩搭配上傾向於反差較大的顏色,注重愉悦的感受。

(三)平和型性格

性格平和的人偏於內向,他們不容易產生情緒,但對情感的體驗和感受至深,具有長期性。敏感沉穩的性格使他們在色彩選擇上稍稍偏向於冷色調,尤其喜愛灰色的弱調,色彩搭配差別微弱,體現了含蓄的個性和朦朧的感覺。

二、不同色彩給人帶來的感受

性格影響了人們對色彩的選擇,相反,色彩同樣會使人的心理髮生變化。明朗的色彩通過視神經傳達給大腦的是賞心悦目的感受[2],而暗沉的色彩則會使人產生壓抑的心情。色彩通過調配變化萬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以下幾種顏色:

①紅色代表了 和熱血,能夠讓人興奮、激動、充滿力量;

②橙色是温暖的顏色,像陽光一樣讓人感到幸福祥和,對穩定情緒有一定作用;

③是最明亮的顏色,給人以活潑燦爛的形象,讓人心情愉快,充滿喜悦。

④綠色與自然融合,是生命和希望的象徵,給人平定、安靜的感受,是中性的色彩。

⑤藍色在現實中代表大海,讓人感覺清爽和廣闊,寧靜而深遠。

⑥黑白兩種顏色是最普遍和流行的顏色,可以作為底色來表現其它顏色,具有神祕感,能夠增強人的情緒,讓人更歡樂或更悲傷。除了單色調,色彩對人的情緒帶來的影響更多地表現在色彩的搭配上。不同色彩搭配在一起,色調的差別會導致其表現的情感也不一樣。

三、性格心理在藝術設計色彩中的應用

從人的性格對色彩的偏好和色彩對人情緒的影響可以看出,色彩是人性格的一種表現,通過對人性格的分析,可以判斷出他對色彩選擇的大致方向。因此,藝術設計中對色彩的把控需要從人的心理感受出發,將心理學和色彩學融合在一起,使藝術設計符合人們的審美,滿足人們的需求。

(一)室內色彩搭配和客户的需求

由於居住環境與人的心情密切相關,室內設計的色彩搭配更需要在客户的心理分析上下功夫。[3]要做好室內設計的色彩搭配,首先要選好室內設計的主色調,這是室內整體感覺的最關鍵部分,主色調的偏差將直接影響到客户的第一印象,以至於忽視其它的色彩搭配。其次是色彩搭配的協調,對比色的反差不能太大,整個色彩搭配必須要柔和。在此基礎上,室內的色彩可分為樸素和豔麗兩種,要根據客户的需求來選擇色彩豐富或簡單的不同風格。[4]

(二)色彩搭配的合理性

除了對不同色彩有獨特的選擇,不同性格的人對色彩的`搭配也各有各自的見解。紅色和橙色的搭配, 與紫色的搭配適合熱烈和活潑性格的人,他們能從中感受到熱情和温暖,亮麗和喜慶,從而帶來好心情。而綠色和紫色的搭配則適合平和與內斂性格的人,營造出寧靜和深幽的環境。[5]因此,在藝術設計中要根據藝術傳達主體的需要,採用不同的色彩搭配,使藝術產品能夠收到傳達主體的肯定。

(三)關注產品作用

任何產品都有其作用。因其作用的不同,所使用的色彩也會對使用者的心理感受造成影響。例如雨傘和太陽傘的色彩選擇,雨傘的主要功能是擋雨,只有在陰雨天才使用,而陰雨天給人帶來的情緒是沉悶且低落的,在雨傘的色彩選擇上就可以採用紅色、橙色或 ,有利於維持人的良好情緒。相反,太陽傘多在烈日下使用,用淡藍色或淺綠色更能夠給人帶來清涼的感受,緩解高温下的急躁心情。多注意藝術設計在實際生活當中的應用,才能夠更好地指導其色彩的運用。

四、結語

綜上所述,性格心理是人對色彩感受至關重要的影響因素,普通藝術設計已經邁入了“以人為本”的時代,藝術設計的心理需求日益突出,因此,在藝術設計中必須要重視對人性格和心理的細緻分析,只有瞭解了人們的內心情感,藝術設計的色彩運用才會有生命力。

參考文獻:

[1]張文靜,馬振慶.色彩性格在藝術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xx,(06).

[2]餘朋.淺議色彩心理及色彩搭配在設計中的運用[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xx,(04).

[3]黃子軍.設計師的主觀色彩意識與室內色彩的搭配[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xx,(03).

[4]潘晶.淺談室內設計中的色彩藝術設計[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xx,(12).

[5]王洪波,馬振慶.色彩情緒在現代藝術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大舞台,20xx,(02).

設計心理學14

由於大眾的物質生活水平逐漸提升,因此在追究基本需求的基礎上,更加重視精神文化追求。色彩設計能夠對於大眾的感官因素產生直接性的影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本文對於色彩心理學和藝術設計的有效融合進行分析,探討了其在設計工作中的應用,供相關人士進行參考。

隨着社會精神文明的快速發展,人們追求提升,讓藝術設計工作變得更加重要。藝術設計離不開色彩的引用和配合,實踐環節中巧妙的進行色彩調節,發揮色彩搭配技巧,將其和心理學有效結合,才能夠滿足當下人類的精神和物質兩方面需求。

1 色彩

早期的時候,色彩指源自自然界中的光,形成的基本原因是物體表面光的發射。分析日光發現,其包括很多不可見以及可見波長的光,在日光的照射下,三稜鏡會反射出不同波長的光線,直接體現出對應的色譜,人類眼睛能夠直接看到的七種顏色,具體包括紫色、靛色、藍色、綠色、黃色、橙色、紅色。生活環境中所能夠直接性接觸到的色彩受到色彩的色相以及色彩的亮度兩個方面影響,色彩的亮度強弱關鍵在於日光的強度以及物體自身具備的反射能力,物體表面上接受到的光照如果較強,那麼對應的色彩就較為明亮,如果接受的光照弱,那麼亮度較差,光的類型對於色相產生影響,詳細分析來説需要看物體反射出來的波長,可以認為世界上的一切物體由於色彩的裝點變得更加的美觀和多樣化。

2 色彩心理學

色彩心理學研究的關鍵內容是分析色彩對於人類心理造成的影響,經過科學的判定和分析處理,有效的控制和避免色彩對於人類產生的不利作用影響,緩解人類的心理衝擊。每一個個體的性格可以通過不同的色彩直接性的反饋出來,從顏色方面能夠間接判定人的性格,具有大致的把握,未來想要加強研究水平需要關注色彩的角度。目前,色彩心理學已經逐漸被應用到各個行業和領域中,包括商家利用顏色搭配,提升產品的視覺效果,促進銷售量的增長。很多的發達國家對於色彩心理學已經具有較為透徹的研究,歐美已經建立具有自身特點的色彩理論體系。此外色彩對於人類的情緒具有直接性的影響,好的色彩搭配和控制能帶給不同主體良好的心理狀態,在醫療方面也具有積極的影響。

根據人類自身主觀體驗不同,將色彩劃分為冷色調和暖色調,從色彩自身方面來説其不具備温度變化,冷暖區分主要是主體在和色彩發生接觸後所產生的不同感受,例如常見的色彩反饋效果,出現大面積藍色時容易聯想到大海,帶給主體清涼的感受,其被劃分為冷色調中,橙色以及紅色的出現,會讓人類感覺到太陽以及火,具有暖的反饋,因此被劃分為暖色調,此外冷暖色還會被明度的高低所影響,明度較高會給人一種冷的感受,低的明度讓人感覺温暖舒適。一般狀況下,藝術設計要根據氣候的改變結合冷暖色的搭配,適當調整室內環境以及着裝的顏色變化,最終讓自身感覺到舒適。在不同的文化內涵以及背景作用影響下,色彩的冷暖感受具有不同體驗。

3 色彩心理學和藝術設計的結合

公共環境設計環節中,通常會將室內的裝飾和色彩有效搭配,例如很多的快餐店會大量的使用紅色或橙色,提升人的温暖感受,此外由於很多的食物原材料是紅色以及橙色,利用這兩種色彩能夠帶給應用者良好的心理體驗,讓人的精神感覺愉悦放鬆,幫助吸引更多的人員;商品展示以及陳列方式的變化,會讓銷量發生改變,產品設計環節中會利用色彩影響進行搭配,選擇最吸引消費者的搭配形式。辦公環境中過多的應用白色空間,會加大人員的眼睛負荷,為解決該種狀況可以應用冷色系的其餘顏色代替。機械化作業的工廠內部如果沒有任何顏色的裝飾會給工人疲勞的感覺,工作效率降低同時容易引發事故,因此可以將牆壁改造成粉色;傳統醫院的.牆壁大部分是白色,工作人員的服裝大部分也是白色,這種顏色會讓病人的心理壓力增加,過去出現的白衣高血壓狀況正是色彩對於人類影響的最直接性體現,目前已經有很多的醫院將內部的牆壁粉刷成淡粉色或是奶油色,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

色彩設計還會對於公共交通產生影響,交通信號燈的色彩能夠直接性影響駕駛人員的判斷性,結合光學的基本原理,紅色光能夠產生最長的波長,所以在應用中傳播的距離最長,更加吸引人員的注意力,因此紅色作為禁止通行的信號指示顏色,綠色和紅色能夠產生鮮明的對比,能夠輕易的被人類眼睛所分辨出來,能夠直接性的表達出信號意義。路面的顏色大部分為黑色或灰色,這是由於該顏色能夠讓駕駛人員感覺鎮靜,但是近年來的研究發現,長時間的處於該種顏色影響下,交通事故出現的概率增加,因此大城市中逐漸的增加彩色路面的比例,刺激開車人員的神經系統,提升注意力。車輛本體的顏色也會產生一定的作用,藍色和綠色屬於後退色系,車輛行駛中會給人一種較遠距離的感受,因此出現追尾的概率較高,紅色、黃色提升行人以及其餘駕駛人員的注意程度,特別是天氣狀況不良的時候,能夠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因此在夜間以及天氣狀況較差的時候,部分的弱勢羣體需要藉助色彩優勢,降低出現事故的概率。

商品的外部包裝色彩直接決定最終的銷售效果,大部分的人會被包裝色彩所吸引,藝術設計中要充分考慮並且利用心理原理。通常狀況下,兒童偏愛靚麗的色彩,成年男性偏愛銀色、藏青色、黑色,成年女性偏愛粉紅色,因此大部分的化粧品應用粉色作為主體。食品包裝中大多使用黃色、橙色、紅色作為基調,因為這些顏色給人温暖的感覺,激發人的食慾。不同的包裝設計環節中結合原料和食物,合理搭配後能夠提升最終辨識程度;

總而言之,色彩直接性的給人視覺感受,進一步影響人類的心理活動,目前色彩心理學在設計以及生活中的應用作用越來越明顯,如何正確的應用其中的原理,結合人類多種感官實際體驗,進行突破性的設計是非常重要的。

設計心理學15

建築裝飾是建築的一種表面形式,也是各種造型藝術的集中體現,裝飾設計無論從外部裝飾還是從內部裝飾都應使人感到舒適、清潔,在增加建築物美觀及環境美化效果的同時,滿足人們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求,以消費心理學引導裝飾設計可在充分了解消費者心理規律的基礎上,實現設計與消費者心理需求的最大匹配度。

一、消費者對建築裝飾設計的需求

1、對感官的需求

消費者對於一件商品追求的是品牌、形象及其價值,對於建築裝飾設計同樣如此,美觀的建築裝飾不僅可以在感官上讓消費者得到賞心悦目的享受,還能形成一種強烈的現場感召力,吸引消費者融入建築裝設所營造的環境、氛圍中。感官的需求因個體差異各各有不同,不同消費羣體各自的社會經歷及心理有所差異,不同消費心理引導的對建築裝飾設計的要求也會走向不同的方向,建築裝飾應根據各自不同的目標消費羣體進行設計。

2、對體驗的需求

隨着建築技術的不斷髮展,建築的功能、個性化也越來越強,對於消費者來説,選擇的範圍也隨之擴大,消費者希望通過現場體驗的方式來直接瞭解建築裝飾的特點,因此在建築裝飾設計時應考慮降低選擇的複雜程度,以幫助從消費者作出正確的選擇[1]。

3、對自我價值實現的需求

消費從消費心理學上講是一種自我實現的行為表現,隨着人們經濟水平、社會地位的提高,自我實現的需求也愈加強烈,對於建築裝飾,人們看重的不僅是它的功效、質量,也看重其是否能體現自我價值,因此在建築裝飾設計時應考慮消費者自我價值的彰顯。

二、消費心理學對建築裝飾設計的影響

1、消費者需要對建築裝飾設計的影響

消費者的需要具有多樣性、發展性、層次性、時代性、伸縮性、可誘導性、系列性、可替代性、季節性和時間性[2],建築裝飾設計設計時應不斷學習新的工藝及設計理念,為適應社會的高速發展應在設計時留有餘地;考慮美觀的同時,也要將功能性要求及經濟效益考慮在內;考慮時代精神、風尚、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在建築裝飾設計上緊隨時代的步伐,展現時代風貌,標榜時代風格;消費者不同的經濟條件對建築裝飾設計的需求也會不同,因此,在設計時應考慮如何實現資金的有效利用,達到最佳滿意度;消費者的需要是可以被誘導的,設計時應引導消費者,使建築裝飾達到專業水平;另外設計師應實時掌握最新的市場動態,考慮季節和時間對消費者需要的影響,設計出迎合消費者最新、需要的作品。

2、消費者態度對建築裝飾設計的影響

消費者消費態度經歷了感情消費、感覺消費、理性消費三個階段,影響消費者消費態度的因素包括對消費對象的認知、情感、行為傾向,認知是指對對象的信念,情感是指對對象的情緒性經驗,行為傾向是指對對象準備採取某種特定行為方式的狀態[3],在建築裝飾設計時應考慮創造條件引導消費者的消費態度,使其產生特定的消費行為,為此,設計師應加強自身修養,提高溝通能力,努力從消費者身上獲取肯定評價,設計出讓消費者喜歡滿意的作品,從消費者的個人信息中提取個性化元素,將其體現在裝飾設計上。

3、消費者動機對建築裝飾設計的影響

消費動機可直接影響消費行為,一個人動機的'產生基於個體的心理狀態或個性,瞭解消費者的動機對於設計師來説是做好設計工作的重要基礎。消費者的消費動機可分為求新動機、求實動機、求便動機、求美動機、求名動機、求廉動機、從眾動機、癖好動機,求新動機是指消費者更看重款式、色彩造型、流行形式等,因此,建築裝飾設計應留有變更和再次設計的餘地;求實動機是指消費者更看重質量、功能、經濟耐用等,求便動機是指消費者更看重便利、快捷、省時,求美動機指消費者看重欣賞價值和藝術價值,求名動機指消費者更看重商品的象徵意義,以此來彰顯自己的身份、地位,求廉動機指消費者更看重商品價格,從眾動機是指消費者容易受大眾影響,喜歡選擇與他人相同的形式,癖好動機是指消費者消費主要是為了個人的特殊興趣愛好[4]。不同個體消費動機可能不同,一個個體也可能同時存在多種消費動機,因此,在建築裝飾設計時應主動了解消費者的動機,並以專業眼光加以引導,以協調好整體關係。

三、消費心理學引導下建築裝飾設計的發展趨勢

1、衝破傳統設計理念,形成多元化設計風格

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思想意識的轉變,其消費觀念也逐漸向以人為本、善待自己的方向轉變,因此,在建築裝飾設計中應摒棄以往傳統、舊的設計理念,吸收歐式、中式、簡約、豪華、田園等多種設計風格,尋求突破創新,標榜民族風尚,展現裝飾設計的跨時代性、向新性及獨立性。

2、人性化設計

人性化設計要求根據消費者的不同需求進行合理規劃設計,消費者的需求是不斷髮展、進化的,現代生活中人們的思想觀念愈加豐富,更傾向於展現自己的個性及存在價值,對於投資理財也更趨於多元化、理性化,對閒暇時間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因此,建築裝飾設計中應重視消費者者對於不同空間的需求,如保健意識較強的人可考慮健身房裝飾,傾向於投資理財的建築可設計為酒店式公寓、度假公寓等形式,也可融入消費者自己的一些設計以展示其自身價值和個性。

3、綠色設計

當前人們的環保意識逐漸增強,建築裝飾設計中應重視對甲醛。空氣質量、濕度温度、能源利用的控制,體現綠色設計理念,使建築裝飾更貼近自然。

結束語

建築裝飾設計要求與建築環境及建築特性相協調,具有明確的商業目的,以消費心理學引導可使設計最大限度地迎合消費者的需求,滿足不同消費者的不同需要,達到設計的科學性、時尚性、藝術性、人性化,設計中應把握好消費者的需要、態度、動機,掌握消費動態、趨勢,提高消費者滿意度。

參考文獻

[1]殷琪.關於建築裝飾設計的探討[J].建築工程技術與設計,20xx,(28):481-481.

[2]郎磑.解讀女性審美心理對現代卧室室內裝飾設計的影響[J].建築工程技術與設計,20xx,(23):732-732.

[3]賈悍.基於心理作用的室內裝飾人性化設計思考[J].城市建築,20xx,(15):5.

[4]隋蓉.淺析消費心理對住宅室內設計的影響[D].青島大學,20xx.

標籤: 精品 心理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gr/xinlixue/1wepw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