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個人範例 >心理學 >

積極心理學精品(15篇)

積極心理學精品(15篇)

積極心理學1

【摘要】就我國現階段的大學生教育來看,生命教育的缺失是其中較為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而這往往導致了當代大學生的生命意識和價值觀意識等方面出現了明顯的不足,也導致當代大學生自身的生存能力不能有效的適應社會現代化的發展。這也是為什麼當代大學生對於生命往往會表現出非常漠視態度的原因。對生命的漠視不僅會給學校和家庭造成很大程度的創傷,同時對社會的穩定和諧也會造成不利的影響。對此,我國的大學生教育就應當以積極心理學為引導,充分利用積極心理學在學生良好心理品質培養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來對當代大學生的生命教育進行完善,進而提高當代大學生對生命意義的認識。更多心理學論文相關範文盡在職稱論文發表網。

積極心理學精品(15篇)

【關鍵詞】心理學論文

縱觀近年來的社會新聞報道,大學生對生命的漠視已然成為了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這不僅給學校和家庭帶來了很大程度的傷害,同時也給社會的安定和諧造成了極大的威脅。因此,近年來大學生的生命教育問題已然引起了教育界的廣泛重視。而在這一背景下,針對當代大學生開展積極的生命教育,將積極心理學的思想融入到現代的生命教育中,往往在強化大學生自身的生命意識和心理素質的同時,能切實有效的幫助其明確生命的重要意義,且積極心理學的引導也能使學生在生活中保持樂觀的態度,幫助其提高自身在社會的適應能力。

一、當代大學生所表現的心理特徵

1.有較強的自我意識渴望認識世界隨着年齡的不斷增長以及教育的不斷強化,當代大學生往往表現出較強的思維能力,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其自身的自我意識。在這一背景下,大學生往往會給予自身的轉變充分的關注,並且在認識事物方面也表現出強烈的渴望以及極大的興趣。也因此,對於社會現象的瞭解大學生總會表現出非常強烈的主動性。2.有較強的自主意識渴望生活獨立在進入大學之前,學生無論是生活還是學習都會受到來自家長和教師的多方面約束。而進入大學之後,大學生隨着年齡的增長開始形成自主意識,他們渴望生活的獨立、渴望能為自己做主,更希望自身得到完善的發展。3.有較強的交往意識渴望人際關係的構建由於當代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且多年來受到學習壓力的影響,因此其自身並不具備較高的人際交往能力。而進入大學之後,生活和學習等多方面都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大學生逐漸形成了較強的交往意識,並且渴望能與周邊的人建立起和諧的人際交往關係。

二、我國大學生現階段在生命觀方面的現狀

1.生命價值意識的缺乏隨着年齡的不斷增長以及教育的不斷強化,我國當代大學生逐漸形成了強烈的自我意識。然而,也正由於大學生在自我意識方面的強化,使得其在自我認識方面出現了分化,而這往往會導致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現實與理想之間矛盾的產生,如果這一矛盾不能得到有效的解決,則會導致大學生一些消極情緒的產生,而這些消極情緒的不斷深化,將會造成大學生生活學習中消極懈怠的現象出現,並且還會通過一些不良的行為來逃避現實中的困難。這也體現了當代大學生在生命認識方面價值意識的缺失。2.對生命意義的認識不足就現階段來看,當代大學生對生命的意義往往有着錯誤的認識,甚至有部分學生在生命的認知方面產生了一定扭曲的心理,而這往往是導致大學校園中暴力事件、自殺事件等現象的產生。這些事件的本質都充分反映了當代大學生對生命意義的認識不足,以及他們對待生命的漠視,而這些事件的產生不僅會造成無可挽回的後果,同時還將給學生家庭和學校帶來極大的損害,甚至還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威脅到社會的穩定與和諧。3.當代大學生缺乏有效的生存能力我國大學生在大學的學習生活中往往要面對來自學習、生活、就業等多方面的壓力,這也就要求我國的大學生能通過不斷的學習來強化自身的社會及生存能力。然而,從現實的情況來看,我國大學生在社會生存方面的能力往往顯得非常薄弱,不僅不具備有效的風險處理的技能,同時還缺乏良好的風險規避的意識,這不僅造成了其自身的能力無法與社會的發展相適應,同時也可能將其自身置於危險的境地中。

三、積極心理學視角下開展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基本原則

1.發展與預防相結合積極心理學提倡以發展性的眼光來干預大學生的心理危機。與傳統的問題修復式教學模式不同的是,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大學生生命教育強調通過發展人的積極品質來應對心理健康問題,促進大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因此,高校教育者在開展生命教育時,應始終堅持發展與預防相結合的原則,提前做好預防措施,時刻保持發展性的眼光,並已發生的或潛在的危機進行及時地干預與預防。2.認知與體驗相結合積極心理學注重運用已有認知從積極的角度來解釋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並不斷探索生命的意義。高校在開展大學生生命教育時也應遵循這一理念,既要引導學生理性、科學地認知生命,以理解生命教育的本質和內涵價值,也應為學生創造實踐體驗的機會,使其更好地領悟生命的意義,培養他們生命中積極情感態度的生成。3.系統化教學生命教育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化工程,需要學校、社會、家庭等各方的共同參與,並形成一個有機結合的教學體系,進而最大程度地發揮聚合優勢,在學校中逐步構建起完善的生命教育系統,營造出良好環境氛圍。在這一背景下,無論是教師、家長還是學生自身都應當積極參與到生命教育當中,以共同完成這項系統化的教學任務。

四、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基本教學策略

1.對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師資力量進行不斷優化對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師資力量進行不斷的優化是能保證大學生生命教育切實有效落實的基礎條件。這也就要求我國的大學生生命教育能與學校學生培養的最終目的之間形成有機的結合,基於積極心理學的引導下,不斷的對生命教育的教學方式進行完善,以當代大學生的良好心理素質和人格品質等方面的培養為目的,來對學校的生命教育師資團隊進行優化,強調教師自身知識能力和責任意識等多方面的提升。而要對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師資力量實現不斷的優化就要求教師能轉變自身的教育理念,並加強自身對積極心理學的認識,進而在實際的生命教育中對學生進行更加有效的引導。

2.科學合理的對生命教育的課程進行設計課堂作為學生培養的重要場所,對其進行合理有效的運用也能有效促進生命教育在大學生培養中的落實。在積極心理學的視角下,我國的大學生培養也應充分利用課堂所具備的'積極作用,對課堂教學的課程體系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在保證教學針對性的同時強調理論實踐之間的相互結合,進而對學生進行更加有效的引導。要注意的是,在積極心理學的引導下,大學生生命教育還應根據學生的實際心理情況等以學生為中心對課程的內容進行修改與完善,並將素質教育、思政教育等多方面的內容與生命教育之間進行有機的結合,以對學生的思想意識和心理素質等進行更加積極的培養。

3.運用新媒體來完善大學生的生命教育新媒體所具備的廣泛性和時效性為我國當代大學生的生命教育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條件。這也就要求在大學生的生命教育中,教師能充分對新媒體加以運用,以更有效的方式來對以往的教學進行轉變,以採用更加多元化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在互聯網絡信息飛速發展的當今社會,大學生表現出了對互聯網絡極大的興趣,在這一背景下,我國大學生的生命教育也可充分利用學生對互聯網絡喜愛的優勢而將新媒體充分的運用到大學生的生命教育中,在積極心理學的視角下利用新媒體獲取更多的生命教育信息,並深入的對大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了解,進而是生命教育變得更加具有針對性。

4.將人文關懷的理念融入到大學生生命教育中將人文關懷的理念融入到大學生的培養工作中,能對大學生情感體驗加以激發,並通過情感的引導使大學生更加積極的參與到學習中。這也就要求我國大學的教師能明確人文關懷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並在自身的教育中對人文關懷充分的利用,在積極心理學的引導下對學生的積極思想進行調動,以幫助他們樹立更加正確的生命價值觀。而要將人文關懷理念切實有效的融入到大學生的生命教育,就是要求教師在對學生的培養教育中能注重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性,在生命教育中以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性為依據採用更加有針對性的教學方式,並以積極心理學為引導強調學生引導中的積極性,進而對當代大學生的生命意識加以強化。

【參考文獻】

[1]王佳利.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大學生生命教育探析[J].煤炭高等教育,20xx(6)

[2]邵雅利.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大學生生命教育模式研究[J].福建江夏學院學報,20xx(01)

積極心理學2

一、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樹立全員參與理念

高中生是一類特殊的學生羣體,他們面臨着嚴峻的大學聯考壓力,所以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過程中,他們只是一味地學學學,“三點一線”的生活方式,加之缺乏與同學和家長之間的有效溝通和交流,所以學生很容易出現各種心理健康問題。與此同時,高中教師在應試教育的風氣下,也大都結合大學聯考的考點來講解各種相關的知識點和解題方法,並且教師的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模式缺乏創新性,在這種充分壓力、氣氛枯燥、沉悶的教學環境下會大大增加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概率。

在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指導下,教師需要以學生的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培養為重點,從而確保高中生的心理素質得到提高,增強他們處理和緩解心理壓力的能力,從而大大提高高中教育的質量,為其後期的生活和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同時這也是開展高中心理教育的重要手段。另外,高中心理教育不應以“健康”或 “不健康”作為教育的重點,而應該以人的教育來重點灌注,從而促進高中生的全面發展。為了確保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合理性,高中教師需要結合高中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徵以及學生的心理髮展規律來開展教學,並要需要團結全體高中教師來共同開展教學,以確保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合理構建。

二、建立心理健康機制,着重強調預防理念

在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為了確保心理健康機制建立的科學性和合理性,需要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機制,具體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需要建立健全的心理教育預防機制

為了更好地引導高中教育,可以從學生的個性特徵入手,合理結合生命教育、自信心理、親子教育、青春期心理、自我認識以及社會適應和升學就業教育等方面的發展性教育內容來開展教學。首先,需要建立一支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隊伍。積極心理學表明,教學不僅是學生學習的過程,同時也是教師成長和進步的過程,所以教師也要不斷髮展自身的心裏,從而使學生以積極的心態來對待教學中自身的個體成長,從而可以使學生積極發展心理學,為學生營造一個和諧積極的氛圍。其次,需要合理制定心理活動課程。活動課程在積極心理學的背景下,需要具備積極向上的態度、特徵、情緒和內容等特徵,從而更好地使教師開展心理活動課程。比如,高一需要就新生的適應問題進行探討,而高二則需要就分班的融合問題進行引導,而高三則側重考試心理指導,從而幫助學生順利地通過考試。

2.需要建立健全的心理教育預警機制

通過藉助問卷調查、訪談和心理測試等心裏普查方式來實時關注和審查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從而及時有效地發現學生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比如可以在學校建立專門的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從而可以更好地監測學生的心理問題。另外,還可以在班級中建立班級心理委員制度,指定心理委員,並制定詳細地心絃社團制度,從而也可以及時有效地發現學生中存在的各種心理問題,幫助教師更好地開展心理教育。

三、制訂心理健康模式,引領心理健康理念

為了確保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性和合理性,避免心理教育的工作方向出現差誤,所以必須要藉助心裏科研來引領學校心理教育,並且在心理專家的引領下,制訂科學的心理健康模式,同時相關人員需要緊跟時代步伐,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為了促進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高中學校負責人需要制訂完善的教育管理工作,從而促進教師教學的順利發展,以為學校提供持續發展的動力。另外,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推動下,高中教師需要保持積極向上的態度來促進學校工作的順利開展,比如可以採取有效的措施來增強學生的心理素質和自信心,從而增強他們應對壓力的能力,也需要增加師生間的交流機會,從而不斷提高高中心理教學的質量。

總之,隨着課程改革的日益推進,心理健康問題在高中教學中的重要性與日俱增。而積極心理學在高中學校教育中的運用除了可以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外,還可以結合心理教學方面的內容來持續探索和總結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規律,同時還要運用科學的方法,結合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徵來避免高中生出現各種心理問題,確保高中生可以持續健康的發展。

積極心理學3

積極心理學是20世紀90年代在美國由著名心理學家塞裏格曼發起的一場心理學運動,它要求人們用一種更加開放的、欣賞性的眼光去看待人類的潛能、動機和能力等。

旅遊業是提升個人和社會發展與幸福指數的行業,我嘗試着將積極心理學引入中職旅遊專業的課堂教學中,來誘導學生的積極情緒,強化學生的積極體驗,培養學生的積極品質。下面,我以“旅遊文化”課程為例,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一、創設良好的教學氛圍,誘導學生的積極情緒

積極心理學認為,積極情緒能通過擴建個體的心理資源,並在此基礎上幫助個體建立起持久的個人發展資源——包括身體資源、智力資源和社會性資源等,從而使個體隨後的行為變得更有建設性和創造性。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學會關注學生的心理感受,通過創設良好的教學氛圍來引導學生的積極情緒。

(一)營造融洽的教學氛圍

和諧的教學環境是進行課堂教學的前提,它對師生的心理都有着重要的影響。所以,教師應經常提醒學生保持教室環境的整潔,使師生置身於良好的環境中,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同時積極心理學告訴我們:人出生後就有學習的慾望,所以我們要努力使學習變成一種內心的滿足,在學習過程中學會獲得積極的心理體驗。因此,作為教師在課堂上要善於調節自己的情緒,用自己快樂、飽滿、振奮的情緒感染學生,從而培養學生的良好心態。這樣,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才能得到真正發揮。

(二)拉近學生與專業學習的距離

我國職業教育發展歷史較短,各方面存在的問題不少。許多學生和家長在選擇職業學校時往往考慮的是學生成績不理想,升大學希望渺茫,希望孩子能有一個文憑,有一技之長,早點就業等。在選擇旅遊專業時,學生與家長是因為其就業前景較好,不需學習讓學生頗為頭痛的物理、化學等課程,這對旅遊專業生源的質量產生了負面影響。所以絕大部分學生對學習重視不夠,缺乏學習的內在驅動力。這就要求中職旅遊專業教學把學生興趣的培養作為首要任務,通過有趣的知識點或活動形式來吸引學生注意,慢慢產生對旅遊專業的親近感、嚮往心情和積極探究的認識傾向,進而在學習中獲得快樂和滿意的積極情緒。

比如,我在講解“中國古典園林”這一節內容時發現,該內容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單純的口頭講授不易引起學生的興趣,所以不如讓學生和我一起戴上導遊證,來講解祖國的園林藝術。因此,在設計這節課時,我注重學生興趣的引導,提升他們對專業學習的親近感。在課堂教學中,我先引入大量教材中沒有涉及到的湖州著名的古典園林代表——蓮花莊的圖片,以學生身邊已被熟知的園林作為切入點,引起學生興趣;再適時引導學生進行實踐能力的訓練,到湖州的蓮花莊公園實地考察,深化認識。這樣,豐富的資料和具體的活動,不僅能加深學生對旅遊知識的印象,而且還能培養學生對未來從事導遊工作的親近感,樹立信心,激發學習旅遊專業知識的積極性。

(三)創造體驗成功的機會

成功感是人類最美好的心理感受之一,創造體驗成功的機會是誘導積極情緒的重要途徑。教師應為每一個學生提供成功的機會,讓成功的快樂轉化為學習的.內在動力,從而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獲得心理成長。所以我根據課程的內容特意設計了“走近名人”“珍惜金色年華”“建築巡禮”“舌尖上的湖州”“身邊的風景”等與專業相關的各類研究實踐活動,並通過辯論賽、角色扮演、知識競賽、調查報告、徵文活動等形式來進行自我展示。由於活動的主題和形式各不相同,需要的智力支持也不一樣,可以讓不同智力類型的學生都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從而獲得成功的體驗。

二、完善教學的評價體系,強化學生的積極體驗

積極心理學認為,增進個體的積極體驗是發展積極人格和積極力量的一條基本途徑。人的成長是一個探索外界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探索自我的過程,一個人並不完全清楚自己會成長到什麼程度,並不完全清楚自己的潛能有多大。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及時地、科學地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給予肯定和激勵,增進他們的積極體驗,讓他們獲得內化意義的成長。

(一)對學習能力進行個性化評價

學生由於先天生理因素和後天社會生活體驗的不同,個體間存在着學習天賦和認知方式上的差異。因此,對學生的評價不能搞一刀切,只要付出了努力,只要對照自己的過去是進步的,只要有不斷進步的願望,都應給予肯定,給予激勵性的評價。此外,教學評價要發揮它的激勵功能,不能僅僅侷限於總結性評價,而應將之滲透到整個學習過程。

比如在講解“中國古代建築”中關於“斗拱的作用”這一知識點時,我讓學生推斷其用途。一位學生回答是起裝飾作用,理由是縱橫交錯,形式多樣,種類繁多,色彩豔麗,韻律井然;另一位學生回答:“我猜是顯示建築物的等級。”第三位學生回答是承重,理由是它能擴大梁枋和柱頭的接觸面,挑出屋檐,承託屋頂。

面對答案,教師不能只簡單地做出是非判斷,而應對學生的思維方式做出評價。對於第一個答案,我在指出其不足的同時,充分肯定他正確的思路及其審美意識。對於第二個猜測出來的答案,在肯定他的直覺思維能力的同時,明確指出歷史結論的得出不能憑空猜測,要有充分的依據。而對於第三個答案,充分肯定其建築知識的功力。每個學生都有值得讚美的地方,作為教師要善於發現閃光點,讓每位學生在努力、進步後都能獲得成功體驗,激發他們進一步進取的願望和信心。

(二)對小組合作進行團隊評價

為了適應中職生好勝、好表現的心理特徵,教學過程中可採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在教學評價中,除了對學生個體進行評價的同時,更應該對小組合作進行評價。

比如在講授“八大菜系”時,我將學生分成魯菜、川菜、蘇菜、粵菜、湘菜、浙菜、淮揚菜、閩菜八個代表隊,開展飲食擂台賽。先由教師提出問題或學習任務,再由小組合作完成,並派代表進行闡述。在回答正確或展示、表演後,給合作小組加分,最後評出優勝小組。

這種小組合作競賽使學生的努力帶來的不僅是個人的成功而且是團體的勝利,所獲得的自我價值感將更強。更重要的是小組成員間相互的交流探討實際上就是一種相互評價。這在目前大班制的課堂組織形式下,能讓學生更多地體驗到參與和被關注。同時,學生在交流、溝通、分享中還能促進團結、合作、競爭,培養責任感,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三、挖掘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培養學生的積極品質

積極心理學認為,人內心存在着固有的積極力量,通過後天的教育促使人的積極品質不斷增長,並使人所具有的積極力量得到充分發揮,人性的消極方面就會被消除或抑制。因此教師要充分挖掘教學中隱性的教育價值,讓學生不僅僅是感知文化、理解習俗、積累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習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使個體的品質和人格得以完善和提高,形成積極的品質和美德。

比如在講解“姓氏稱謂”一課時,我設計了“尋根問祖”的教學環節,先讓學生查找自己姓氏的源頭,教師再整合分析,從而培養學生嚴謹治學的科學態度。又如在講解《上下五千年》中“絲綢之路”的知識點時,我通過張騫通西域的歷史故事來突出這一歷史人物身上所集中的智慧、勇氣、堅定、開拓等積極品質,讓學生在歷史事件的瞭解中加深對歷史人物的理解,在感悟歷史人物人格魅力的過程中受到感染和薰陶,促進其積極品質和美德的形成。

積極心理學為我們認識和把握人類自身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和維度。將積極心理學理論引進課堂,這對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心理品質,提供了一個更為開闊的視角,值得我們在今後的教育實踐中進一步探索和實踐。

積極心理學4

一、 首先,改變了認識上的誤區:

以前曾錯誤地認為心理健康是心理輔導老師的責任,通過培訓,我意識到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是全面覆蓋在學校教育中,是所有教師共同參與的,共同來呵護學生的心靈。教師的職責不僅僅是教書育人,也要關注教育對象的心理健康,培養出高素質,健全健康的人才,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讓學生能夠認識自己,接納自己,從而為自己的行為心理進行評價。心理健康與思想品德課不能劃上等於。

二、 其次,幾點新的認識:

1、學生的心理要健康,教師的心理更要健康。

通過本次培訓,使我認識到:健康不僅是身體上沒有任何疾病,而且是能正確瞭解和接納自我,能正確的感知現實並且適應現實,良好的適應及良好的人際關係,能平衡過去。我是一個急性子,脾氣比較急躁,遇到事情或不順心容易動怒,產生悲觀,憤怒等小計情緒。有時候,把這種情緒帶入工作,學習,人際交往中,看學生不順眼,看自己的老公、孩子不順心,不僅是自己不快樂,還會影響周圍的人。所以,教師自身保持一種也管得心態非常重要。通過學習,我意識到了情緒管理的重要性。我知道了教師要善於做好自身的心理調節及保健工作,瞭解自己,正確地看待自己的優缺點,掌握調整情緒的方法,學會緩解心理壓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培養多種興趣與愛好,陶冶情操,學會放鬆:如聆聽音樂,赤腳散步,運動,朋友聚會等;恰當地宣泄不良情緒:體力勞動,走進大自然等。培根説:精神上的各種缺陷,都可以通過教知來改善。在以後的工作,學習中,我會坦然地承認並接納自己的一些情緒,並努力採取正面的方法來處理一些負面情緒。

2、學會感恩

英國作家薩克雷説:生活就是一面鏡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現在的人都比較自私,更多的在乎自己的得失。教師和學生都應該常懷一顆感恩之心,感恩自己的'身體,感恩周圍的人,感恩大自然,。。。。。。感恩生活中的美好點滴。感恩使我們把關注點聚焦在那些美好事務上,生活也由此變得更美好,是自己永遠健康的心態,完美的人格和進取的信念。

3、做好溝通,與學生打成一片

對待學生,要以平等的角度與學生溝通交流,讓學生説話、表達、傾聽他們的心聲。如若能利用自己人效應,與學生打成一片,你説的話會讓學生更信賴,更容易接受。

總之,作為一名教師,心理健康教育任重道遠。為了讓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師就要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個幸福的人。我相信:自己幸福了,學生也就幸福了,千千萬萬個家庭也就幸福了。為了幸福,我們要發揮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作用,讓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心理水平朝着健康的的方向發展!

積極心理學5

當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最大弊病在於過分關注心理疾病和心理問題。然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不只是消除症狀,修補缺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應着重於培養積極的心理品質上。幫助學生了解自身的優勢,意味着我們應該更加關注學生積極向上的自我力量,自身的性格優勢。藉助這種積極、向上的力量對抗心理困擾、消除問題行為、建立抵禦挫折、心理創傷和障礙的預防機制。“個人優勢”概念的提出將讓教師和學生都習慣去發現優勢,而不是刻意尋找缺點。學校育人環境中不再是注重克服人的缺點,而是鼓勵人人都精彩、人人都自信的人文精神。

在《積極心理學—團隊活動課操作指南》第一章中,主要圍繞“如何發現自己的優勢”和“如何利用自己的優勢”兩方面來設計班隊活動,從中可以看出設計活動的老師處心積慮的要學生認識自我,不僅要自我挖掘,還要讓同伴挖掘。在學生對自己優勢有所瞭解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去認識這些優勢發揮的餘地和控制不好的後果。最後還以“模擬招聘”的方式讓學生把自己的優勢和社會職業聯繫起來,從實際出發分析和鼓勵學生如何正確的運用自己的優勢立足社會。這一系列的活動設計不得不讓我佩服這位老師,如此用心良苦的為學生樹立心目中的微小自信。

回顧自己開學以來在七1班的活動設計,自己也一直在努力幫助他們建立自己的自信心。貼標語、做戰旗、標榜樣等,只是形式多停留在淺層次,沒有太多的深化作用。記得在開學初分小組時,讓每一位同學寫一下“我能為小組做什麼?”大多數學生們的答案十分空洞,有的説:“我可以為小組爭光。”“我可以為小組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能為小組加分。”回答中絲毫看不到學生對於自己優勢長處的描述。最讓我感到欣慰的一個回答就是“我能給小組人員提出他們想不到的陰謀詭計,我能給大家提供一些最新的信息,還能為大家創造出一些好玩的東西。”至少我能從這個學生的'回答中看出他很自信自己的鬼點子和鬼把戲。

第一次階段考試後,我覺着學生們彼此之間應該有更多地認識了,就重新規劃他們書寫小組的檔案表,同樣的列出了一項必填欄目:“你的優勢”。結果仍然讓我覺得孩子們意識不到自己在集體中的特殊性。很多學生甚至將自己的優勢直接就表達成學科優勢,“我數學好。”當然我不能否定他的這方面優勢,可是總覺得我們的孩子缺乏對自己性格優勢的判定和肯定。我想也許我們老師和家長也是有很大責任的,因為在他們的成長路途中也許受到過老師的壓制、也許受到過家長的譴責,他們不知道自己的某些特性到底是優勢還是劣勢,長久之後,他們就失去了對自己這份特性的認同和驕傲,他們慢慢地變得都像是從一個模子裏刻出來的。

我班的何先文學生,先天的樂天派,無論何時都是咧着嘴樂呵呵的,哪怕批評他,它具備一般學生沒有的抗打擊能力,也許會被一般人看成是傻乎乎的,但是我覺得這就是他的優勢。他喜歡笑,我鼓勵他學會各種類型的笑,告訴他要找機會在班裏為他開一次個人表演會;他喜歡古代歷史故事,我鼓勵他看《三十六計》,告訴他要讓他在班裏搞一次三十六計的故事會;我不知道自己這樣做到底會換來他多大的變化,但是我覺得這樣做還是有必要的,畢竟這些都是他樂意去做的,這是他的個人優勢。在我個人的教育理念中,我不拒絕個性,我更不會拒絕一些有特殊優點的學生,我的目標就是想通過自己的方式最大程度的挖掘和發揮他們的這種優勢,同時也讓他們明白自己具有這樣的優勢,相信自己可以出色。

積極心理學6

[論文關鍵詞] 學習 記憶 學習環境設計 有效教學

[論文摘要] 近十幾年來,由於跨學科合作的成果使得學習心理學的研究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人們對有效學習的觀念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教學的重心已從如何教轉向如何學,從結果轉向過程,從機械操練轉向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文章從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神經科學及新的研究方法和技術方面分別闡述了學習心理學研究領域的新進展,並在此基礎上討論了以往經驗的不足和未來學習研究的走向。

一、 學習心理學研究領域呈現的新特點

(一)學習已經成為一個跨學科研究的對象

從歷史看,有關學習的研究主要侷限在心理學的領域。但是,今天與學習科學有關的研究領域已變得十分寬泛,其中包括認知科學、神經科學、腦科學、人類學、教育學、社會學、計算機科學、管理科學等跨學科研究,同時還涉及跨文化研究、各具體學科領域的研究。目前在學習領域已經取得的很多成果在很大程度上直接來自跨學科合作研究的重大進展,這種專業分佈式的合作對於進一步發展學習科學是至關重要的。

(二)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與開發研究相結合

學習研究的新進展已將科學與實踐的關係帶入一個新時代。研究人員正在走出實驗室,去關注學習發生的真實情境。學校中教師、學生、家長、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各行各業中的從業者和專家都已成為研究中的互動對象。正式學習與非正式學習、學校中的學習與工作場所中的學習一起進入了研究者的視野。研究中對於新興的信息通訊技術的關注更使得基礎研究上的投資能通過開發研究在實際應用中得到回報。

(三)學習理論流派紛呈

由於學習研究的跨學科性,所以研究者既可以從某一專業角度解釋人是學習本質,也可以通過跨學科的合作進行理論的互補與創新。因此,在今天的學習研究領域中,湧現出很多不同的學習理論流派,可以説是流派紛呈、視角多元。這在學習理論相對短暫的歷史上是很少見的,但更引人注目的是如此眾多的理論流派在有關知識和學習的理念和方法上竟是如此的一致,它們共享着如此理論假設和共同基礎。總之,今天的研究者不僅對杜威、維果斯基、皮亞傑等的研究成國進行繼承與發揚、批判與反思,而且還十分注意在歷史傳承的基礎上依靠新的思想、新的方法、新的技術推陳出新並與時俱進地不斷創新。

二、 學習心理學研究的新進展

近三四十年發生的心理研究的革命對教育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新學習理論的產生為教學提供了新的見解、新的方法和新的手段。跨學科的研究和新的科研合作形式使人們更清楚的看到了把基礎應用於教育實踐的希望。

(一)發展心理學領域學習研究進展

(二)教育心理學領域學習研究進展

(1)學習環境設計

學習理論並沒有提供設計有效學習環境的簡單處方,但學習理論卻包含了設計原理。新的研究對學習環境設計提出了重要的問題--這些問題意味着人們需要重新考慮教什麼、怎樣教以及怎樣評價學習。研究發現:第一,有效教學開始於學習者帶入教學環境的已有知識,包括文化實踐和信仰,還有學科內容知識。學習環境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程度是與學習者用他們目前建構新知識的程度相一致的。第二,思維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要區知識的提取和運用變得容易。強調知識中心的教學引起一些質疑,比如教學聚焦與幫助學生使用他們當前知" 識和技能的方法的程度。第三,評價問題也代表了看待學習環境設計的重要視角。反饋對學習來説是基本的,但是課堂上的反饋並不常見。學生的測驗和論文可能得到分數評定,但這是發生在學習結束時的終結性評價。還需要形成性評價,為學生提供機會修改和改進思維和理解的質量。第四,有關學習環境的重要視野是學生促進理解共同體意義的程度。學生、教師和其他參與者分享同樣的標準,使學習有價值、有高的標準。這樣的標準提高人們互動、接受反饋、學習的機會和動機。

(2)有效教學

各類專業知識都不僅僅是一般的問題解決技能,還要求有組織有序的概念知識和探究過程。各種各樣的學科以不同的形式和方法組織起來,都有其各自的探究方法。研究發現:有效教學的教師需要"教育教學知識"--即有關如何教好特定學科的知識,而這又區別於一般的教學方法和知識。專家型教師瞭解他們所教學結構,他們以這種結構作為認知路標來指導學生的作業,來評價學生的進步,在平等討論的課堂教學中向學生提出問題。教師的學科知識和教育教學知識是相互作用的。學科知識結構本身並不能引導教師。以前錯誤的觀念是教學僅僅包括一些一般性的方法,一個好的教師能夠教好任何一門學科,學科知識本身就已經足夠。

(三)神經科學領域學習研究進展

(四)學習心理學研究方法和技術新進展

與學習科學有關的研究領域很廣,包括認知發展心理學、神經科學、人類學、社會心理學、跨文化研究等,學科學習領域研究有科學、數學、歷史等,有效教學方面的研究有教育學、學習環境設計。評價學習、追蹤學習的進展,需要新技術,而不僅僅是課程事實,開發有效的研究方法對這麼廣泛的學科研究尤為重要。現今,學習研究領域新技術的一些特點與新的學習科學的原理是一致的。

由於新技術是互動的,現在為學生創造一種能夠在做中學,能夠及時得到反饋、不斷提升自己的理解深度、建立新的知識的環境變得更為容易。技術現在可以幫助人們把那些難以理解的概念可視化。學生能夠用類似於在學校之外環境中使用的工具的可視化建模軟件提高他們對概念的理解以及從學校環境遷移到非學校情境的可能性。新技術為我們打通了通向巨大信息源的通道,包括數字圖書館、可分析的真實世界數據以及能夠連接其他能夠提供信息反饋的人。所有這些都能加強教師、管理人員還有學生的學習。

新技術可以以多種方式幫助我們創建這樣的環境,既為教師,也為教師所教的學生。但是,在考慮如何使教師更有效地使用新技術方面又出現了很多新的問題。有關小過程教師們需要了解什麼?有關教師對於技術本身需要了解什麼?什麼樣的培訓在幫助教師使用高質量的教學程序方面最有效?已開發出來的基於對學習原理有充分理解的好的教育軟件、教師支持工具還沒有達到標準。

三、 未來學習研究的走向

綜合分析當代學習心理學研究的新進展,筆者認為未來的學習研究應關注學習科學的研究基礎、科學學習的基礎、學習科學的新方法論、學習科學研究中的`合作、學習技術的研究和教師的專業發展。

在學習科學的研究基礎方面,建議加強認知、學習、教學方面的基礎研究,神經認知、社會文化因素、學習與學習環境、教與學之間的相互關係的研究,以及形成性評價體系的研究;在科學學習的基礎方面,建議關注研究性課題以及在真實環境中影響研究知識向有效教學方法轉化的因素。組織合作學習環境,開放多樣性學習的積極資源。確定能夠有效測量科學學習的評價類型;在學習科學的新方法論方面,應開發出能對學習科學領域進行學科研究的新方法和新的量化指標,新的研究應致力於在學習科學中將量化研究方法與質化研究方法進行全面的整合;在學習研究中的合作方面,應鼓勵進行多學科的合作。神經科學和認知科學領域通過共同的努力已經取得了重要的進展,現在需要作出努力指導培訓計劃以培養這樣的跨學科學習;在教師的專業發展方面,許多正規教師專業培養的典型方法大多不利於教師的學習。因此應通過研究來揭示人們是如何學習成為有效教師的。需要研究來決定各種類型的專業發展活動的效能,包括職前、在職研討、工作坊、暑期學院等形式。

總而言之,人們對有效學習的觀念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教學的重心已從如何教轉向如何學,從結果轉向過程,從機械操練轉向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記憶不再被看成是簡單的聯想,事實表明結構不僅包括知識,也涉及到意義。學生不再被看成是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是知識的建構者和生成者。社會文化情境、學習共同體、非正規學習、理解性學習,現代技術、教師學習、專家知識和腦科學已經成為當今學習研究所關注的重點。

積極心理學7

一、積極心理學的實質

積極心理學將傳統心理學稱為消極心理學,因為傳統心理學側重“治療”,是以糾正人的弱點為主的病理學模式,研究的對象心理學中的“病人”,主要採取實驗室方法進行研究,積極心理學認為人可以分為病人、普通人和有天賦的人,我們不僅要研究如何治療病人,還要着重研究普通人和有天賦的人,它將科學心理學拉回現實生活中,採取人文方法研究如何豐富普通、健康人的內心生活世界、培養有天賦的人,側重“培養”。

積極心理學的實質是研究人類的力量和美德等積極品質,對個人而言,一方面,它研究的是積極品質如樂觀、寬容、善良、勇氣等,另一方面研究的是積極情緒,如滿足感、幸福感等,以此來緩衝心理問題;對社會而言,它研究如何創造好的社會環境促使個體發揮積極層面,實現社會和諧,如社會制度、職業倫理等。

二、大學生管理對積極心理教育的需求

積極心理教育利於提高大學生身心素質。許多父母因為生活在物質匱乏的年代,因而非常關注大學生的物質需要,但常常忽視了大學生的精神需要,部分大學生尤其是獨生子女缺少幸福、希望、信心、興趣、快樂、寬容和滿意等積極品質,焦慮、抑鬱、嫉妒、自卑、猜疑、心靈閉鎖等心理問題越來越多,傳統心理學注重問題解決的研究容易使學生形成思想誤區,認為去做心理諮詢的是心理有問題的學生才去做的事情,因而對心理學及心理諮詢拒而遠之。積極心理學更關注人性的積極面,讓學生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它可以幫助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發揮主觀能動性,運用內在的積極力量和積極品質解決問題,並從自身經歷中完善自我、發展自我。另外,心理與身體是相互作用的,積極情緒有利於預防疾病和患者康復,因而更利於學生生理健康。“在面對壓力事件時,自我報告通常處於積極情緒狀態的人更不易生病;而對於病人,那些處於積極情緒的人更願意接受醫生的建議、配合治療並進行鍛鍊”。[3]

積極心理學利於構建和諧集體。每一個社會成員都在一定的集體中生活、學習、工作和從事其他活動,每個人都是班級、學校或社會的一個細胞,積極心理學的研究不應脱離社會系統。積極心理學通過對大學生集體信念、集體目標的教育“使不同價值取向和目標需求不同的個體能按一定的組織規則結合在一起,並在多元的價值取向中找到共同的需要和價值目標。”[4]以此來確保大學生為了共同的目標奮鬥,降低班級、校園管理的內部損耗。同時,利於形成大學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氛圍,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利於構建和諧班級、和諧校園。同時在和諧班級、校園中成長起來的大學生必然會為和諧社會的構建做出貢獻。

三、積極心理學在高校學生思想教育中的引入

1、加強校園環境建設,形成良好校風

積極心理學是大學生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渠道,高校要充分利用這種途徑。高校做好學校的硬件及軟件的建設,讓學生生活在一個良好的校園環境中,打造良好的校風和積極向上的校園精神文化,以活動為載體開展閲讀、體育活動、音樂活動、科技大賽等活動,豐富大學生生活,以微博、微信、網絡為媒介潛移默化的給學生傳遞正能量。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開設積極心理學相關課程,培養大學生自我及朋輩教育的能力,強化其人格中的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

2、提高教師素質,在大學生管理中的應用積極心理學

大學生的心理教育不應再以重點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作為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工作理念,應把積極心理學的新理念注入到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之中。注重搭建心理諮詢中心、心理輔導員、學生心理聯絡員三級心理教育隊伍,使其瞭解自身職責,形成積極向上、心情愉悦的心理品質,通過開展各項活動向其他同學傳遞積極情緒、引導其他大學生探索積極的心理能量,營建友愛互助的氛圍。教師心理素質直接影響學生心理的發展,日常生活中教師應注重培養智慧、仁愛、勇氣、正義、節制、寬恕、真誠、熱情、民主、樂觀等積極人格品質,增加個人積極情緒,以向上的姿態感染大學生的內心世界。

3、發揮家庭的作用,與學校教育形成合力

父母的教養方式、家庭氛圍、父母對孩子的期望等對子女的積極情緒、積極品質的形成有重要影響。在教養方式上,專制的父母塑造的孩子易膽小、順從、被動、冷漠,民主的`父母塑造的孩子寬容、陽光;在家庭氛圍上,父母離異、家庭不和會造成孩子不善於與人交往、自卑、嫉妒、逆反等不良心理反應;在温暖的氛圍中成長的孩子才有能量去温暖別人。另外,父母對孩子要有適度的期望,期望過高會加深孩子的心理負擔。總而言之,父母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和人才觀,掌握教育學和心理學基本知識,採用正確的教育藝術、豐富的教育內容,滿足孩子的精神需求,同時要以身作則,為孩子營造和諧的家庭環境。

4、不斷完善社會制度,提供積極心理大環境

每個人都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生存,一個人心理的形成離不開他生活的社會。“積極心理學需要綜合考察良好的社會、積極的社區以及積極的組織對人的積極品質的影響,發展着的社會背景培養着人的素質,社會關係、文化規範與家庭背景在人的心理髮展中具有重要影響。”[5]因此,社會也應該不斷的完善自身政治、經濟、文化制度,為大學生積極心理的形成提供有利的大環境。

【注 釋】

[3] 李金珍.積極心理學―一種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學進展 20xx(3).

[4] 賀喜秀.積極心理學的哲學基礎探究[D].中南大學,20xx.

[5] 苗元江,餘嘉元.積極心理學:理念與行動[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3).

積極心理學8

本書主要是案例、案例分析、應對策略的結構組成方式,圍繞“關注積極情緒,實現師生幸福”主題展開敍述,整理之後,記錄如下:

一、積極心理學是什麼

積極心理學的核心思想強調人本身擁有的積極因素,強調人的價值,主要研究人的美德和潛力,以幫助所有的人獲得幸福為目標。當我們聚焦積極面的時候,我們就看到了進步和希望。

賽利格曼在《持續的幸福》中提出幸福有5個因素決定——積極情緒、投入地工作和生活,目標和意義,和諧的人際關係,成就感。

二、如何運用積極心理學進行教育教學

1.人的情緒情感體驗總是優先於大腦皮層的智力活動,當學生認為自己在做無意義、無價值的工作之後,他們對生活會產生負面評價,從而對未來人生產生不良影響。杏仁核是記憶中的情緒成分存儲地,受到刺激後被喚起的情緒85%是消極情緒記憶。而長期的壓力狀態下,免疫系統會受到危害,得病機率上升。

人腦的基本功能依次是生存反應,滿足情緒的需要,認知學習,這三者功能的順序的不可變更的。只有在生存反應感到安全、情緒體驗愉快的時候,大腦才能較好地發揮認知學習功能。積極的情緒體驗在大腦中比較容易遺忘,因此快樂的時間總是顯得很短暫。

因此我們應當給學生安全、愉快的體驗。教師的主要人物就是在工作、生活中尋找快樂,與學生一起克服困難。教育的主要工作就是引導,喚起學生的積極情緒。適當的體育鍛煉,良好的學習興趣,優勢的肯定,適度的壓力都有利於學生的成長。

2.神經元工作有關鍵期,語言學習能力第一個關鍵期是出生到5歲左右,第二個關鍵期是12歲左右。當然,人的一生任何時候都可以學習,大腦的神經元可塑性很強。

長時程增強效應是指反覆激活次數越多,神經元的連接就月有效。

適應於再生效應是指生存環境越豐富,越能夠刺激大腦神經元發育。

因此教師應當涉及好的教學方法,持續吸引學生努力學習。因此教育要抓準時間,反覆訓練,不斷優化。

3.八年級數學老師王維克批改作業時發現華羅庚練習本字很不公正,做了很多塗改,塗改支出正反映了華羅庚在演算時是如何探索的。其他老師譏諷華羅庚的字像螃蟹,王老師看到了華羅庚的天賦,鼓勵之後華的數學興趣越來越濃。

千萬別把鬆苗當蓬蒿。慧眼識人已經逐漸成為教師的核心能力之一,應當敏鋭地發現每個學生的才能、優秀品德,並在互動過程中進行培養,強化。因此,教師應當調整情緒,愛和包容;應當對問題作出積極的解釋;營造和諧的師生關係;以共同學習和探索者的身份引導學生學習,關注情感需要,實施差異化的鼓勵與讚揚,讓學生產生積極愉快的體驗。每個學生都是人才,不過我認為,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總被否定的後進行更適合讚賞鼓勵,也有一批人更適合適當施壓與批評。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多溝通,多做有效溝通。尊重學生獨特性,擴展自己知識面。

4.快樂和幸福是伴隨痛苦和煩惱而共生的。積極性心理學之父塞利格曼提出幸福公式:幸福=遺傳(50%)+生活環境(10%)+個體可控行為(40%)。生活環境中金錢、健康狀況對幸福感的提升幾乎沒什麼影響,其中最重要的社交生活和婚姻滿意度。“心流”之父米哈里契克森特米哈伊研究認為,最愉悦的一刻同行體現在一個人為了一件充滿挑戰但自認為是最值得努力的事,把體能與智力都發揮到極致的時刻,這就是幸福流,是最接近幸福的狀態,是生活中的最優體驗。

因此,和學生一起播種幸福。一是引導學生多參加社交活動,改善自己與家人關係。更重要的是,聚焦積極面,增強成就感。“給鏡子一縷陽光,它能反射一片天空;給心靈一縷陽光,它能反應出一個天堂。”二是各類活動,如寫感恩信,每天回憶三件不錯的事,做自己擅長的事情發揮自己的優勢,分享成就感。

5.積極情緒擴展建構理論模型告訴我們,積極情緒體驗不是別人基於的,而是自己創造和努力追尋獲得的。

因此,首先在認知上樂觀地看到學生的進步,積極組織各類教學活動。快樂生活,積極工作,鍛鍊身體,保證睡眠,經常聚會,為了目標努力,自我調節,主動提升。

6.研究發現,影響師生關係有五個要素:學生與教師之間的彼此理解,學生的解釋風格,學生老師彼此的接納和互相尊重,彼此的互惠關係體驗,這樣的關係可以持續的時間。接納與尊重是建立師生關係的重要因素。

因此,接納表現異常的學生,關注他們被忽視的內在需求,尊重每一個學生的想法和需求。尤其要注意,機智靈活地嚴格要求,原則問題不讓步。用可接受的方式指出缺點,及時給予肯定,提升自尊和成就感,與學生互動交流直接對話,這種交流往往需要一定的時間和過程。1)瞭解學生,2)讓學生指導課堂、學習的意義和價值,3)讓學生了解老師的底線在哪裏。4)用每次活動潤物無聲。

7.敍事治療法,可以記錄學生進步,進行敍事治療,挖掘積極功能的自我,促進學生自我修正,自我成長。

因此,及時徵集個人問題及班級問題,保持師生情感及時溝通。選擇合適的對象,貫徹始終地關注其積極面,保持溝通接觸。不能急功近利,堅持,不急不躁。

8.高分低承受力學生,自我中心類學生:積極心理學研究發現,追求完美會走向反面,而以積極心態追求幸福則是人類最有價值的人生目標。想獲得真正的幸福必須去發現自我的優點,進行充分發揮,用畢生去實現自己的價值。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少做被迫的事情。“老師一説就懂,一講就會,一考就是高分”是自欺欺人,要重視學習過程中的試錯樂趣。保持學習東西,承認試錯本身就是學習經驗獲取的過程。

因此引導學生充分認識追求幸福人生的意義,探索自己生命中最需要什麼;重視學習過程,在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就,獲得積極的“沉浸體驗”,這是最好的獎賞和冬季,努力培養學生的求知熱情。在交往互動中表達愛和賞識;關注個性化特點,與學生達成共識;和學生一起建立短期目標+長期目標,在過程中體驗快樂和成就感;肯定學生的每一點進步。

9.網絡沉迷:兒童內在動機的發展部分取決於其交往需要、勝任需要和自主需要,以及讓父母、老師、教練或生活中的重要的人滿意的程度。

因此做師生有效溝通,貼近學生生活。引導學生接受和適應網絡。學習網絡遊戲具備吸引力的成功經驗,增強教學吸引力,給予學生挑戰和成就感。給可以勝任的.任務,提高自我控制的感覺。傾聽+原則問題不讓步。幫助關注學生規劃人生,使用綜合方法而非一招一式。

10.早戀:心理學家霍林沃斯將青春期到青年早起成為心理上的斷乳期。他們渴望親密關係,期待建立自我同一性。“自我決定理論”——人先天有三種需要,自主需要,能力需要,關係需要。戀愛可以帶來這樣的積極體驗。“鏡像自我理論”——我是與他人面對面的產物,他人是一面鏡子,我的自我意識來源於他人怎麼看我。青春期有性別認同。

因此,“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告訴我們越干擾,學生會越堅定。喜歡異性時,他們會更敏感,更在意自己的行為對他人的影響,是很好的教育引導時機。教導學生要想收到青睞,要使自己成為值得愛的人,培養自己的優秀品質。男孩要成為有責任心的男人,女孩要成為善良獨立的女人,這樣才能為一段感情提供堅實的基礎。還要教學她們妥善地處理矛盾、衝突和分手,不因問題處理不當受到傷害,積極歸因,把握分寸。教導女孩學會自我保護。

11.抑鬱:解釋風格分為三個維度:永久性、普遍性、人格化。抑鬱的人認為壞事是永久性的。反覆思考越感無助。樂觀性解釋風格更認為失敗是暫時的。學生的解釋風格是可以改變的。

因此教導學生改變看問題角度,學會健康的社會行為模式,對失敗給予公正合理、恰到好處的分析。

12:焦慮、壓力:緊張的學習動機和學習成績呈倒U型曲線,焦慮水平過低,動機過弱不能激起學習積極性,過強的動機反而會引起學習效率降低。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都存在兩股抗爭的力量:積極力量與消極力量,此消彼長。

因此,努力減少消極情緒體驗,反覆品味快樂,養成與別人分享習慣。優勢學科遷移。

13.樂觀是心理免疫系統中最重要的品質。我們要做樂觀的教師,教樂觀的學生。讓學生擁有樂觀的心態,培養學生的征服感,避免無助感,多參與活動。幫助提供自尊心,在成功的時候給與適當的表揚。

14,其他:人不能脱離他者存在,性格優勢是可以培養的,及時肯定很重要,

總之,理解學生,接受學生,設立可達到的標準,體會強化成功體驗,與學生保持良好的溝通理解。誰站在講台前,誰就決定教育的品質,決定孩子的命運。

積極心理學9

固化型自我觀是靜態的、不可改變的自我信念。它包含有九個方面,增長型自我觀是動態的、可成長的自我信念。也包含有九個方面。在固化型自我觀的思維模式中有三方面是我所符合的,分別是:我往往對現狀感到無能為力、我樂於待在舒適區和失敗會證明我不夠優秀。

我往往對現狀感到無能為力,很多情況下我總是對過於困難的`問題或不太瞭解的事情而感到束手無策,這種事情總能體現出我最脆弱最無能為力的一面,就像我在高中時,我是學習美術的,我本想以此來參加大學聯考,可是在專業證下來後我並沒有考到藝術證書,當時的我是無助的,我害怕我因此而無法考上大學,在面對大學聯考只剩半年的情況下,我對此非常的無助。但值得慶幸的是讓我遇到了濟工院。

增長型自我觀的思維模式中有六方面是我所符合的,分別是我可以靠努力提升能力、批評對我很寶貴、即使遭遇挫折,我也會堅持不懈、每次失敗都是寶貴的一課、他人的成功激勵了我、我應該終身學習。

每個人在任何情況下,只要你去努力,自己的能力總會得到提升,例如:在我大學以前,我從來沒有接觸過心理學這門學科,大學以前我也一直認為我不會接觸它,也不會有機會接觸它。但是上了大學以後,我加入了心委會,而心委會的主席是我的直系學長,所以我擁有了這個學習的機會,在開設的必修課中,也有心理學這一課程。於是在這一年的學習中,我對心理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總體來説,增長型自我觀的思維模式更優於固化型自我觀的思維模式,《積極心理學》一書,開闊了我的思維,澄清了我的一些困惑。我將滿懷熱情、繼續一如既往的學習下去。

積極心理學10

摘要: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至關重要,以往我們過分關注大學生心理的消極層面,削弱了教育的功效,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從而導致學生與教育者之間形成對立關係,這既起不到教書育人的作用,也達不成學生心理健康的目的。而積極心理學的出現改變了這一現狀。本文將通過對積極心理學的分析與研究,力求尋找一條解決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道路。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大學生;心理健康;

在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越來越被關注的前提下,積極心理學得到了很多教育者的認同。積極心理學誕生於美國,它的不同之處在於不像其他心理學那樣關注大學生的負面心理,而是注重診斷與治療的研究模式,重視研究人性中的正面心理,以人的積極力量、善良、美德和精神等為重點研究對象,來幫助人們更好的生存與發展。

一、什麼是積極心理學

積極心理學又被稱為(PositivePsychology),是一種新型模式的心理學研究,它誕生於上個世紀末的美國。主要是針對心理學的發展歷程和現狀進行總結,反思和批評,並在此基礎上得出心理學不僅是關於疾病或健康的科學,它更是關於幸福、發展和快樂的科學[1]。積極心理學主要涵蓋三個層面。其一是主觀層面,以主觀的積極體驗為研究對象,重點對人的主觀幸福感進行研究,強調人要樂觀地對待過去,幸福地感受現在和積極地應對未來;其二是個人層面,通過對個人性格特質的研究,發現積極的性格,並對個體所缺乏的積極性格加以培養,從而實現積極的情緒體驗;其三是羣體和組織系統層面上的,致力於研究積極的社會、家庭和學校等,培養公民的美德和責任心,以及禮儀和道德規範,從而得到積極的社會體驗。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問題

(一)教育者的主觀教育問題

傳統的消極心理學通過研究人的負面心理,以簡單直接的方式,對病患進行治療。然而,這種方式對於心理正常的人或許有用,而對於心理並不健康的人,則可能產生更加嚴重的心理問題。我們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者也大多如此,往往沒有解決實際問題不説,反而又導致問題的進一步加深,也使得人們對於心理學產生了一些誤解。

(二)過分關注消極層面

現在的大學生心理學健康教育,是以往消極心理學思想的延續。一方面,強調關注疾病,從疾病本身入手解決問題;另一方面,過分關注大學生的負面消極心理,從問題本身入手從而解決問題[2]。然而,這種方式並不容易被接受,而且容易使得原本心理健康的大學生也開始關注自己的消極心理層面,久而久之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埋下隱患。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不理想

在以往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通常是先找問題,指出學生的問題,加以闡述、探討,並將問題嚴重化、擴大化,最後再給出如何克服和改正的方式方法。這樣做的結果是不僅無形中加重了學生的心理負擔,而且還容易讓學生產生厭煩、排斥和自我否定的心理,甚至長期困惑或導致更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從而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四)學生與教育者之間形成對立關係

雖然在傳統的'心理學教育體系中,對於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強調平等和信任關係的,也追求雙方在平等和互信的原則下建立良好的溝通關係[3],但是消極心理學的核心在於過分強調問題本身和否定。這使得一些脆弱,敏感的大學生,容易產生牴觸情緒,這樣的結果就使教育者和學生站在了對立面上。

(五)缺乏行之有效的教育體系支撐

很多學校對於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並不重視,有的學校只是簡單走走形式,開展心理健康課,開設心理輔導與諮詢的窗口。有的學校甚至還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其他各學科教育完全割裂,與其他學科教育無關,這樣做必然會導致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缺乏,同時也導致教育者本身對本職工作的熱情不高。

三、積極心理學對於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導意義

(一)提供不同視角

積極心理學與傳統心理學的最大不同就在於視角問題,積極心理學在強調積極層面的基礎上,注重引導和培養,講究循序漸進和實踐,這樣才能建立良好的互信與溝通機制,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為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提供新視角和新思路。

(二)注重培養

積極心理學認為心理健康不僅是指心理疾病,也指是否有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學習和生活。積極心理學認為人人都具備積極的心理潛能和自我向上的潛意識。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重點在於如何培養和指引學生積極的自我認知、人格塑造,習慣養成、意志品質和羣體意識上,充分肯定學生的潛力,提升學生的自信,從而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三)預防為首要任務

積極心理學認為通過挖掘專注於深處困境的人自身力量就可以有效起到預防作用。因此,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通過挖掘學生潛在的積極層面心理,使大學生自身產生強烈的自我完善意識,能夠有效預防心理健康問題的發生。

(四)改善教育者與學生之間的關係

由於積極心理學注重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培養和實踐的理念,使教師和學生同處於成長過程中,一起實踐、互相鼓勵,而不是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關係,這樣使得大學生更能夠感同身受,也更容易積極面對,從被動幫助變為主動相互幫助,從而改善了教育者與學生之間的關係。

(五)建立科學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意義深遠的工作,也是需要多方配合的工作。心理健康與否直接影響到一個人的未來成長是否健康,同時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僅體現在學校,它是融入到生活當中的,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也都是自我心理的調試者。所以,心理學教育不應該被割裂,而應該形成多方合作、積極面對、成體系的教育學科,這樣才能保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良好效果,同時為國家的發展建設和民族復興保駕護航。

四、結束語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在我國還僅僅是出於起步階段,這就需要教育者有高瞻遠矚的廣泛視角,通過對積極心理學的研究與探討,形成切實可行並且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為實現祖國的繁榮昌盛和教書育人的崇高理想做出重要貢獻。

參考文獻:

[1]汪燕春.積極心理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的啟示及運用[J].老區建設,20xx(2):53-54.

[2]李思晴.積極心理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能力培養的啟示[J].求知導刊,20xx(7):64-65.

[3]康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積極心理學對教育的啟示[J].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學報,20xx(2):124-127.

積極心理學11

在教育教學中,積極心理學要求教育者用一種欣賞的、開放性的、發展性的眼光來看待每一個孩子的潛能、動機和力量。作者以積極心理學為理論基礎,用實踐案例表明要善於捕捉學生身上的閃光點,讓學生充滿自信,成為他們不斷前進的動力。積極語言的使用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友善、自尊和自信。積極的師生關係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情緒,教育者對學生的教育教學理應立足於積極心理學,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積極心理學是20世紀末在西方興起的一股重要心理學力量, 是心理學研究的一個新的領域。積極心理學研究人類優點和積極品質,研究人類的力量和美德等積極方面為重點。在教育教學中,積極心理學要求我們用一種欣賞的、開放性的、發展性的眼光來看待每一個孩子的潛能、動機和力量。因為,每一個孩子的過去不等於他們的未來,他們都具有很強的可塑性。

作為一名教師,學生成績的差異不應是評價他們的標準,品行才是評價他們最為重要的前提。學生成績差是過去的歷史,我們要做的是如何讓他成為一個愛學習,並不斷為之努力的好學生。一個學生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為目標而努力付出的過程才是教師關注的重點。我們應用積極的眼光看待學生的一切,要用欣賞的目光看待孩子。

首先,挖掘學生的閃光點。

有的學生雖然成績不好,但是卻有其他的'優點。作為教師,我們應善於捕捉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把它的光芒加以擴大,讓他充滿自信,使他有不斷前進的動力。我班裏曾有這樣一個學生,他是一個特別聰明的孩子,但是不愛學習,經常打架。通過對他平常的觀察,我發現他是一個很講義氣,很懂事的孩子。有一次,每個寢室要選一名寢室長,我就推薦了他。結果,在學校每天對寢室的內務檢查中,他的寢室一直都是滿分。我在班裏表揚並要求其他寢室長都要向他學習。可能他從未受過老師的表揚,我發現他第一次臉紅了。從此,我有意無意地把班級裏有些事情安排給他做,他總是負責任地做好每件事。他漸漸地融入這個班集體裏,不再打架鬧事,並且開始認真學習了,因為他開始相信自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從此,他對我充滿感激和信任,把我當作可以信賴的朋友。學生都期望得到老師的重視與信賴,能夠煥發他們的熱情、提高信心、增強自覺、激發潛能。作為教師,我們應欣賞學生,挖掘學生的亮點。

其次,建立積極的師生關係。

積極心理學首先要求師生之間要有積極的人際關係,這些積極關係的特徵包括:相互信任、尊重、關心、時間投入、陪伴、體貼、安全、善良、鼓勵、有趣等。因此,教師首先要有一個積極樂觀的意識、態度和交往方式,從而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正向行為的積極發展。這種關係並不是簡單的幾個微笑、幾句鼓勵、幾次表揚就能建立的,它需要計劃、時間、努力、技巧,以及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堅持。如果想讓學生喜歡你的課,首先應先讓他們喜歡上你這個老師。今年剛剛帶完高三的我又被學校安排帶了這屆高三,我當時擔心學生不能適應這段磨合期。我在教學上是個對學生要求非常嚴格的老師,很重視他們學習習慣的培養。才接這兩個班時,我發現他們沒有背單詞的習慣,所以我初次給他們聽寫的分數簡直讓我崩潰,交作業也是拖拖拉拉。我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必須讓他們英語的學習井井有條起來,所以先培養習慣。但我知道首先要讓他們喜歡我,他們才會跟着我走。我儘快地做到叫出每個孩子的名字,準備了一個本子,專門記錄每個孩子每天的進步和不足,及時對進步的孩子給予表揚,對孩子做錯的題耐心地給予講解,並且鼓勵孩子們多問題,課堂上積極參與。漸漸地學生看到了我對他們的付出,他們對我更加尊重,在英語學習上非常地努力。教師要善於讚賞與激勵,讚賞每一位學生的獨特個性和專長,讚賞每一位學生取得的點滴成績,讚賞是自我期待、自我激勵、自我發展的動力。

第三,教育過程運用積極語言。

積極心理學要求我們相信每個孩子,包括成績最差的學生都有自尊心,都有受肯定、被欣賞的心理需求。教師運用積極語言本身就表現出關愛的語氣、讚許的態度、尊重的表情、信任的眼神,會使學生產生愉快情緒,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友善、自尊和自信,有利於形成、增強教育者所期待的行為。《實話實説》中的崔永元小時候酷愛數學,但有一次因為上課思想開小差被新來的數學老師嚴厲批評。從此,他的數學成績一落千丈。他説:對我來説,數學是瘡疤,數學是淚痕,數學是類風濕,數學是心肌缺血,數學是中風……。我請求各位老師手下留情,您不經意的一句話、一個舉動或許會了斷學生的一門心思,讓他的生命走廊中少開一扇窗户。一句話可以成就一個人,也可以毀滅一個人。以育人為終極目標,以語言為主要工具的教師,理當用心學習、研究如何説話,説什麼話。

對學校教育來講,學校要以廣大普通學生作為工作的重心,研究學生積極向上的成長力量,讓校園充滿樂觀與積極的氛圍。育人者當育己,心育者當自勉,老師應成為學生心理積極暗示的楷模。

積極心理學它要求心理學家用一種更加開放的、欣賞性的眼光去看待人類的潛能、動機和能力等,探索人類幸福和快樂的奧祕,並幫助人們獲得快樂和幸福。我們都知道,心情的好壞可以影響着我們做事情的效率。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意識到:直接影響教育能否取得真正成功的因素並不是知識水平的提高,也不是專業領域的創新,而是培養學生積極學習和快樂生活的心態。基於此,我們對學生的教育教學理應立足於積極心理學,一切從積極出發,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與創造力,激發其活力,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具有積極的生活態度,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積極心理學12

積極心理學思想是由美國心理學會主席賽利格曼提出,在20xx年發表了《積極心理學導論》一文,吹響了建立積極心理學的號角。

什麼是積極心理學?積極心理學是一種以積極品質和積極力量為研究核心,致力於使個體和社會走向繁榮的科學研究。積極心理學的研究重點放在人自身的積極品質和力量方面,主張心理學要以人固有的、實際的、潛在的具有建設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為出發點,提倡用一和積極的心態來對人的許多心理現象做出新的解讀,從而激發人自身內在的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並利用這些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來幫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賦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潛力而獲得幸福。積極心理學的主要研究內容是“一箇中心、三個基本點”。“一箇中心”是指積極心理學要以研究人的幸福為中心,幸福在多數情況下是主觀的,所以它也被稱為主觀幸福感,意即個體自己親身的感受。事例:有一個聰明人和一個老實人一起到海邊玩,聰明人在海邊撿了很多漂亮的貝殼,而老實人也在海邊撿了很多漂亮的鵝卵石。當他們走到一起時,聰明人提議兩個人交換自已所撿到的東西,老實人爽快地答應了。聰明人在交換之前悄悄地把自己撿到的最好看的兩個貝殼藏匿了起來,把剩下的給了老實人,而老實人則把自己撿起到的所有鵝卵石都有交給了聰明人。回去之後的那天晚上,老實人睡得很香,但聰明人卻徹夜難眠,他一直在想:老實人是不是也像他一樣把最好的'石頭藏匿了起來。在這裏聰明人客觀上佔了便宜,但主觀上卻並不感到幸福;相反,老實人客觀上吃了一點虧,但主觀上卻感受到了幸福,這就是主觀幸福感。塞利格曼創造造性地提出了幸福的三個要素——樂趣、參與、和意義。樂趣通常表現為興高采烈的外在情緒表現形式;參與是指對家庭、工作、愛情與業餘愛好等方面的投入程度;意義則意味着個體對行為或事件深層價值的理解,並在此基礎上能發揮自我的力量,達成超越自我之上的目標。也就是説,一個人要有真實的幸福,他必須要感受到良好的情緒體驗,這種良好的情緒體驗又可以使他更好地投入自己的工作或生活,但真正的幸福則必須要達到超越自我。積極心理學研究的“三個基本點”是:積極情緒、積極人格特質和積極的社會組織系統,這三個基本點實際上就是人類獲得幸福的基本路徑的具體體現。

積極心理學13

隨着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推進,高校學生數量日益增多。針對數量眾多的學生羣體,高校需要創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然而,傳統的消極心理學模式過分關注心理問題學生,很難照顧到普通同學的心理健康發展,而積極心理學的出現解決了這樣一個難題。積極心理學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學生,重視人的積極潛能的開發。本研究探討積極心理學課對大學生心理素質提升的新途徑,服務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一、積極心理學的內涵

積極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個新思潮,它利用心理學現有的研究方法,來研究人的積極方面,如美德、幸福等。“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Seligeman)認為:“積極心理學的最終目的就是使人們通過理解和建立積極的情感、滿足及意義,而變得更幸福,而幸福就是要過愉快、充實和有意義的生活。”正如馬丁·塞利格曼所言,積極心理學將研究的視角鎖定在幸福的這三個方面進行,倡導用開放和欣賞的眼光研究每個普通人的積極情緒體驗、積極人格和積極社會制度。在積極情緒體驗方面,積極心理學家將主觀幸福感、滿意和滿足、充實與快樂、希望與樂觀等作為研究內容,並把主觀幸福感作為個體積極體驗的核心,同時也是生活的最高目標,把投入的生活(engaged life)看作是幸福的因素之一,即一種享受愉悦的心理狀態。積極心理學家認為要過幸福的生活需要發揮自身的才能、興趣和優點並將研究的重點放在了優點和美德上,即積極人格上。在制度的研究上,積極心理學家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學校和家庭方面,因為這不僅是個體形成積極人格的有效支撐,也是個體積極情緒體驗的直接來源。

二、心理素質的基本內涵

個體在先天遺傳的基礎上,在所處環境的薰陶及所受教育的共同影響下,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心理狀態和品質,並在認知、情感、意志、需要、愛好等品質上表現出相對穩定的特質,我們稱這種心理狀態和品質為心理素質。心理素質由智力素質(包括感知力、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創新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情緒素質(包括情感、意志)和個性心理素質(包括個性傾向、性格、氣質、自我意識等)三方面構成,在人的綜合素質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它的優劣直接影響和制約着個體綜合素質的發展。

三、積極心理學課提升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實證研究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研究以239 名自願選修《幸福哲學:積極心理學》課程的大學一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年齡為17-20 歲之間。男女生分別為141 人和98 人,工科、理科和文科類學生分別為147 人、56 人和36 人。研究時間為期一學期,研究工具採用西南大學張大均、王滔編制的“大學生心理素質問卷”。

(二)研究過程

1. 前測。在課程開始前,對研究對象團體實測“大學生心理素質問卷”,瞭解學生的心理素質水平。

2.實驗方案設計。課題組根據95 後大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結合積極心理學的研究理念,共設計了16 次累計32 學時的積極心理素質提升教育方案。方案採用知識講解、積極心理訓練、角色扮演、團隊討論、訓練分享等形式,旨在拓寬學生積極心理知識面,讓學生在主動參與、親身體驗及互動中完成自我的適應與成長,養成積極心理品質,提升心理素質,投入的生活。

3. 方案實施。從《幸福哲學:積極心理學》開課之日開始,自願選修本課程的學生進行了為期一學期的積極心理素質提升教育活動。每週一次,每次兩個學時,1.5小時。

4. 後測。課程結束時,對研究對象進行第二次心理測驗,並與前測數據進行比較分析。

(三)研究資料處理:本研究採用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研究資料處理。定量分析是指對心理測量表的數據分析,本研究中所有數據處理方式採用SPSS17.0 統計軟件進行;定性分析是指對學生課程結束時的自我成長報告進行分析,看學生主觀感受對參與訓練的評價及自身的改變。

(四)結果

1.“大學生心理素質問卷”前後測量結果

本研究的目的是驗證積極心理學課對大學生心理素質提升的實效。研究利用“大學生心理素質問卷”,對選修《幸福哲學:積極心理學》課的學生上課前、後心理素質各個維度及因素的變化進行了方差分析。結果顯示:參加《幸福哲學:積極心理學》課程的239 名同學,課程前後在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情緒特徵、動力特徵、個性特徵方面的變化是顯著的。即從數據分析上看積極心理學課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某些特質是起積極作用的。

2. 學生自我成長報告分析

所有參加《幸福哲學:積極心理學》課程的學生在最後的自我成長報告中均反映出在積極心理學課中獲得的收穫與蜕變。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環境適應能力得到積極提升

“在積極心理學課上,我由一開始的被動參與到最後的主動參與,再到搶佔每一次機會跟大家分享,每一步都滲透着成長的努力。走出積極心理學課,融入大學校園,感覺一切都是那樣的和藹可親,不再是剛剛入學時的陌生和迷茫。突然發現,大學是那樣的讓我陶醉,大學生活是那樣的讓我期待,我會以積極的心態享受新環境賜予我的挑戰和驚喜。”

(2)自我認識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積極心理學課為我提供了一種認識自我的新途徑,從而可以看到更加積極向上的自我。進入大學後,看着身邊的小夥伴們一個個多才多藝,而我最引以自豪的學習也不再是優勢,我整日誠惶誠恐,不知所措。在積極心理學課上,通過活動的參與,尤其是“優勢大轉盤”活動,讓我看到了我所不瞭解的優勢,原來不起眼的我也有這樣多的優點。於是,我學着課上老師教的方法,開始每一天的改變,説來也奇怪,我發現自己每一天都在變化。現在的我對自己是那樣的充滿信心,以一顆平常心對待生活中的得失和自我的成長,我不再把學習作為衡量自己的唯一指標,反而在學習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3)情緒調控能力得到積極改善

“積極心理學課教會了我很多情緒調節的方法,我認識到情緒是生活的必需品,心情愉快很重要,享受現在的生活並投入到生活中,讓自己的青春發光比糾結於壞情緒重要得多。”

(4)獲取積極溝通的方法

“每週一次90 分鐘的積極心理學課是我與大家溝通交流的好機會,每次我都積極投入到活動分享中,與大家心與心的交流。在交流與溝通中,我們學會了理解與信任,增強了團隊凝聚力。在團隊中,我明白了奉獻與付出的重要性,同時理解了大局意識的重要性。這讓我在人際交往的路上陽光明媚。”

四、討論

通過對“大學生心理素質問卷”的數據分析和對學生自我成長報告的分析可以看出,積極心理課在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某些維度和發展是起明顯作用的。研究結果發現,經過15 次的積極心理素質提升方案的訓練,學生最為顯著的發展是在個性維度上,重點表現在動力特徵、情緒特徵和自我特徵上。因為積極心理學倡導學生積極的人格特徵、積極的情緒體驗,作為一門課程通過知識講授、角色扮演、素質拓展等方式使學生在課程中能獲得積極的情緒和自我發展體驗,進而能夠在積極的氛圍和團體中感受到温暖、信任,發展出敢於自我探索,積極悦納自我的人格特徵,這也與學生課後的自我成長報告相吻合。

在認知維度上,訓練前後並未出現顯著變化,但在反應性和實踐性上發生了變化,原因可能是課程設計上需要學生在課堂上不斷地配合並積極行動,這就無形中將學生認知維度上的反映性和實踐性調動起來,進而促進其發展變化。大學生的適應性是心理素質維度中更容易受成長和發展環境影響的因子。積極心理學課雖然儘可能真實地提供學生生活的社會環境,但還是區別於真實地社會環境,因此學生的社會心理適應能力無法得到充分發揮。我們建議應建立學生心理素質提升訓練的長效機制,除了保證課堂內外的活動外,還應該為學生提供應對真實學習生活的環境並在其中歷練。

此外,有研究指出,文化環境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生活在其中的人們的情感反應及其表達方式。所以,我們認為,在提升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除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盡心思考外,還可以從文化的角度來建構,將大學生心理素質提升真正融合到校園文化活動的環境中,探索大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的有效途徑。

積極心理學14

每個人都在追求幸福,但究竟怎麼樣才算幸福?每個人都想要快樂,但真正快樂的人又有多少?生活一直忙碌,到頭來感受最深的卻是空虛和蒼白,這是怎麼回事?生活中不斷遇到的矛盾與挫折,我們應該怎樣面對?《積極心理學》一書揭示了與傳統心理學完全不一樣的心靈世界,它將幫助我們克服狹隘、憤怒、嫉妒、恐懼、焦慮等等消極心態,以更積極的、建設性的情緒來面對生活的挑戰。

有一種關心人的優秀品質和美好心靈的心理學,叫做積極心理學。它是由著名心理學家賽利格曼提出並倡導的。積極的心理學從關注人類的疾病和弱點轉向關注人類的優秀品質。它關心人的積極主觀體驗,探討人類的幸福感;在個人成長過程中,提供積極的心理特徵和積極的心理品質。它讓我們看到,一個人若是擁有了積極樂觀的心理狀態,就能夠使自己感受到幸福和快樂。

作為心理輔導老師,對於“積極心理學”一詞,雖不陌生,但在讀了此書之後,對積極心理學有了更深的認識和理解。積極心理學不僅對個人心理狀態調節和健康心理塑造有很大幫助,對於營造積極的教育環境以及課堂教學行為也有着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感受到的過重的學習壓力、時常出現的焦慮情緒,習得性無助都影響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及學習的效果。而積極心理教育的'理論和方法,可以幫助教育者改善學習環境,使學生感受課堂學習的快樂,體驗學習中的主觀幸福感,重建學習信心,激發出自身內在的積極力量,並進一步挖掘潛能,提高學習效果。

例如,在班級教育過程中,我們時常會遇到一些學習習慣、行為習慣上的“問題學生”。他們在課堂上表現得如此突出,隨意插嘴、不受約束、過度表現、影響課堂紀律,甚至影響到正常的課堂教學進度。尤其是對於沒有太多學習壓力的國小科而言,這些在課堂中過分活躍的學生,實在讓老師覺得很頭疼。往往一貫的教育方法就是在課堂中對其進行點名批評、課後教育談心,而實踐效果卻非常不理想,甚至有的學生屢教不改,更有愈演愈烈之勢。

當某些學生在不能順利完成學習任務,常常受到老師的批評和嘲笑時,便產生焦慮情緒,對於探求事物和參加活動產生了恐懼心理。經歷了一系列失敗後,他們開始相信自身缺少取得成功的能力,失敗是永久的,是能力不是努力,一旦這樣的“習得性無助”形成,學生就不願意為完成任務而付出認真的努力。那麼,這些學生很難改變的課堂行為表現是否也是因為這樣的習得性無助感的結果呢。或許,他們一開始的表現只是因為對學科有一定的興趣,急於表現和參與其中,得到老師和同學的關注。但是這種不符合課堂要求的行為,往往會被視為影響課堂紀律的表現,批評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久而久之,一次次的參與熱情被潑了冷水,慢慢地,這些學生心中也許會認為老師並不欣賞他們的參與,這些舉動會遭致批評,原本的學習興趣也隨之喪失,故意破壞課堂紀律成了目的。

積極心理教育技術告訴我們,作為教師要避免和控制學生習得性無助的發生,就要在對學生內心想法的分析關注、對批評教育的技巧上多花一分心思。要多想一想學生如此表現的可能原因是什麼,而不僅僅是簡單的根據規則和標準進行對錯的判斷和教育批評。積極心理教育技術所倡導的“讚美式教學”的力量就是最好證明。對於學生的稱讚雖然是無形的,但這股無形的力量卻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就像經典的教育格言所説的那樣“鼓勵中長大的孩子充滿信心,批評中長大的孩子感到自卑。”每個人都希望獲得讚揚與鼓勵,不希望聽到的總是批評與指責。在成長過程中的學生更是需要獲得稱讚的“力量”,需要成功體驗,以及對學習的自信心。因為他們需要來自教師的肯定和期望,需要發現自身更多的閃光點,而不能被淹沒在缺點中。真誠的稱讚,才能真正改變學生的內心世界,才能讓他們獲得認錯的勇氣、改進的信心和前進的動力。一句鼓勵和稱讚的話語遠勝過數句批評和講道理,讓學生髮掘自己的優點,體驗成功的喜悦,從而點燃上進的火花。

積極心理學15

在聽胡媛豔和葛纓兩位老師講課的時候,總會多次聽到兩位老師談到《積極心理學》這本書,於是我對它產生了一些興趣,這個月把它從圖書館借出來,閲讀一番,並寫下這篇讀後感。

積極心理學,以“愉悦與幸福”為主題、關於美好生活的一門科學,着重研究那些能使生命更有價值意義的東西。這本書主要描述了積極心理學的概況以及內化動機,第一是介紹人們獲得積極體驗的方法,第二是指導人們如何增強這種積極體驗以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徵,第三是如何運用到建設積極的人性化的社會制度上,從而達到社會的和諧發展。

我在看了這本書之後,還是思考了一些東西:第一是認識自己方面。人們總是要面對恐懼、悲傷、焦慮等各種情緒,因此,在遇到這些負面的情緒時要積極地面對。就像這學期,事情多且雜亂,基本上每門課都要做課堂報告,還有實驗課的實驗,水電校的工作,對於各種考核的準備。難免產生一些負面情緒,但還得去面對,面對了才能做好。第二,活動方面。無論學習還是生活,在參與活動時要積極做好本分工作,這才能使活動既愉快又有意義。還是以這學期為例,各種任務都是分組完成,只有先做好自己本分才能去幫助別人,促進團隊任務的完成。

第三,態度方面。快樂與否在大多數情況下取決於自己的主觀意識。態度不同,心情自然也不同。要努力糾正自己身上所出現的各類情緒和行為問題,來建構完善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正確的方向努力,要有良好的學習態度。第四,身體方面。身心需要和諧發展,因而堅持鍛鍊、充足睡眠、健康飲食習慣都會對身體和精神健康大有益處。沒有鍵康的身體就不能積極地去面對生活,尤其是到了大三,沒有了早、晚自習的限制,就更加頹廢,也沒有鍛鍊。因此要改正自己不良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

除了對自己的思考,這本書還引導我對社會層面的思考,我覺得當前的大眾文化,及主流媒體取向,有兩個方面的特點:

第一是過於關注、讚揚,以金錢為意義核心的成功標準,並以此為基礎的成就建設、工作取向、物質享樂;忽視了對於道德修養、靈魂信仰、生命歸屬感等精神世界的思考與討論。整個社會,多了一些浮華,少了一些深刻。

第二是太過侷限於對社會、人性問題,缺點及陰暗面的發掘與批判,就像一個演員的出軌,一個知名運動員的出軌,弄到全國人民都知道,沸沸揚揚。

整個社會,多了一些陰鬱,而少了一些對於美好生命的關注。在科技極速進步、物質極大繁榮、人類愈加富裕的同時,生命厚重感的缺失,以及幸福快樂的減少。這説明了人們在不斷滿足自身慾望的過程中,心靈卻更加空虛起來,只能再次投身到談論批判別人的過錯,成為一些製造網絡暴力的鍵盤俠。而炫耀、攀比性的物質消費,便似乎成了主要的精神安慰。

家庭、愛情、友誼、人際關係,在金錢文化的衝擊下,逐漸走向功利、淡漠。在人際關係圈不斷擴大的同時,是更多的寂寞與孤獨。在社交媒體網絡氾濫的今天,是我們明辨是非能力的下降。我們的'思考能力在不斷地喪失,變得輕信、盲目。

在對待社會問題及自身的幸福感缺失的過程中,我們已對周圍的一切事物形成習慣性抱怨、隨性地批判的行為模式。卻沒有思考問題的產生本質,以及如何解決自身存在的缺陷。社會財富大量累積,卻使得生活安全感在不斷喪失、生存壓力在迅速增大。在為工作、生存而愈加勤奮、辛苦的同時,身體、思考、道德、靈魂的惰性,卻在工作之餘的生活中不斷增加。

金錢,已成為信仰。而這種信仰,存在於整個社會,甚至充滿着我們國家整個教育體系,學校教育,家庭教育都可以體現。從小爸媽讓我們努力讀書,讀書的目的呢?是為了掙錢。從小老師讓我們努力讀書,讀書的目的呢?是為了提高升學率,好掙錢,當然也為了我們以後能考上好大學,考上好大學的目的呢?是為了更好的掙錢。現在到了大學,滿眼是各種技能訓練,訓練當然是為了讓我們變得更厲害,可目的呢?是為了學校的名氣,為了掙錢。技能訓練當然是重要的,可是思想的教育更不能缺少啊。

金錢,已成為信仰。而這種信仰,卻不能成為我們靈魂的歸宿。待到生命的臨終之時,也許才終會發現,什麼樣的東西,是美好的。人活着,究竟為了什麼?有什麼意義?我想要什麼?我究竟應該怎麼活?也許只有明白了這些,在生命終了時,才不會為了虛度光陰、錯過了什麼而悔恨。

人活着,究竟為了什麼?有什麼意義?我想要什麼?我究竟應該怎麼活?也許只有明白了這些,在生命終了時,才不會為了虛度光陰、錯過了什麼而悔恨。

求不得,放不下,慾海無涯,一切皆為虛幻。我們則沉迷其中,無法自拔。好似沉迷在一個巨大的人生遊戲中,而這遊戲規則由極少數人所制定。絕大多數都從未懷疑過這套遊戲規則,至始至終,在痛苦中掙扎。

我,偶爾思考。

標籤: 精品 心理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gr/xinlixue/pm5gr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