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個人範例 >職業 >

會計職業判斷的重要性及其存在基礎論文

會計職業判斷的重要性及其存在基礎論文

內容摘要:會計職業判斷是建立在會計專業基礎上的一種判斷,它貫穿於會計工作的始終,是影響會計信息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本文從認識層面和實務層面指出了會計職業判斷的重要性,並探討了會計職業判斷的存在基礎。

會計職業判斷的重要性及其存在基礎論文

關鍵詞:會計職業判斷 重要性 存在基礎 會計職業判斷的重要性

會計職業判斷貫穿於整個會計過程,在會計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重要性主要體現在兩個層面上:一是認識層面;二是實務層面。

(一)從認識層面看,會計職業判斷得到會計界的普遍認同

西方國家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開始意識到會計職業判斷在會計工作中的重要性。如英國會計準則在序言中指出:“會計準則並非僵硬不變的條文的彙總,它不能取代根據各種信息作出判斷的活動”。安然事件發生後,越來越多的人質疑美國以規則為基礎的會計準則,引發了人們對會計準則制定模式變遷的討論,即以規則為基礎還是以原則為基礎。“會計準則變得越來越龐大和詳盡,以至於替代了職業判斷在會計報告中的作用,可能已經達到了一種危險的程度。”這實際上從反面印證了會計職業判斷的重要性。基於此,美國隨後在2002年頒佈了《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將會計準則制定的導向由規則又恢復為原則為基礎,從而肯定了會計職業判斷擴展的空間。

2000年以來,隨着新《會計法》的修訂、《企業會計制度》和一系列會計具體準則等的相繼出台,我國會計規範日趨簡約,會計職業判斷的重要性開始受到理論界和實務界的關注。尤其是2006年發佈的新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在實現國際趨同的同時,要求大量運用會計職業判斷。某種程度上可以説,離開了會計判斷,會計準則根本無法操作和實施,從而為會計職業判斷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實質上間接強調了會計職業判斷的重要性。

(二)從實務層面看,會計職業判斷在會計實務中發揮重要作用

1.會計職業判斷貫穿於整個會計過程,涉及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各個環節。確認是指對會計要素應否記錄和報告、何時記錄與報告以及作為何種項目記錄與報告的過程。這是會計人員進行職業判斷的第一步,也是保證會計信息真實、準確的基本前提。計量是指對符合確認條件的會計要素登記入賬,並列報於會計報表及其附註時確定其金額的過程。這是會計職業判斷的又一重要內容,也是保證會計信息質量的重要環節。記錄是指對經過確認而進入會計系統的會計要素,利用複式記賬法對有關數據和資料進行分類、加工的過程。記錄中的會計職業判斷主要體現在會計憑證、賬簿等載體的選擇和運用方面,相對比較簡單。報告是會計信息系統的最終產品。會計作為一個信息系統,輸出環節是生成最終會計信息的環節,會計要素經過初次確認、計量和記錄,如何在會計報告中進行再確認從而生成最終會計信息,仍然需要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

2.會計職業判斷是影響會計信息質量的重要因素。由於會計信息佔了整個經濟信息量的70%以上,因而會計信息質量的好壞決定了經濟信息的質量,進而影響經濟工作決策的質量。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的經營類型、規模各不相同,會計制度和準則不可能為各種類型的企業,及它們各種情況下可能發生的各種業務的會計處理方法都做出詳盡的、具體的規定,而只能做出原則性的規定。我國現行的會計制度和準則對很多經濟業務的處理給出了多種可供選擇的方法,其目的是為了使企業各項經濟業務的會計處理更符合實際,以便使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具有真實性、可靠性和有用性。但如何做出合理選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會計人員是否具有良好的職業判斷力。運用職業判斷進行估計、判斷、推理,無疑在一定程度上摻雜着會計人員的主觀臆斷性。即使嚴格按準則行事,對相同的會計原始資料進行處理,不同的會計人員也會得出不同的結果。加之會計人員的每一次職業判斷並非都能做到恰如其分,因此會計職業判斷也就成為影響會計信息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會計職業判斷的存在基礎

  (一)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

隨着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和社會經濟的不斷髮展,企業間的競爭日益激烈,經濟環境變得複雜和多變,經濟事項的不確定性不斷增加,從而導致企業出現了許多不同程度的不確定性的經濟業務,如銷貨款的回收、未決訴訟等。這些業務分為三類:低度不確定性業務、中度不確定性業務和高度不確定性業務。其中,高度不確定性業務對會計信息不產生影響,不予考慮。低度不確定性業務是指已經發生,最終結果基本確定,但其金額需要估計才能確定的交易和事項,如資產減值中可收回金額的確定、應收賬款中壞賬準備的計提等;中度不確定性業務是指由過去的經濟活動引起的,對企業財務報表的最終影響有待於未來事項發生或不發生才能證實的經濟業務,如或有事項的確認等。可見,這些業務都需要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是導致會計職業判斷產生的根本原因。

  (二)會計標準建設的內在要求

目前,我國已經初步建立起了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為指導,包括基本會計準則、具體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等在內的會計標準體系。2006年2月15日,財政部發布了新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以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維護社會經濟秩序為宗旨,按照國際會計慣例對會計信息的生成和披露作了更加嚴格和科學的規定,在關鍵環節和根本實質上實現了與國際會計慣例的趨同。新的.企業會計準則最大的特點之一在於對交易事項的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等方面作出了更為科學的原則性的規範,提供了多種會計處理方法,需要會計人員遵循公平、公正的市場規則,權衡各方利益,在實際工作中根據具體情況運用大量的職業判斷,以做出正確的估計和選擇。因此,我國的會計標準建設為會計職業判斷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三)會計方法的可選擇性

由於各個企業的具體情形不相同,我國現行的會計準則和制度中針對同一會計事項,會給出多種不同的會計處理方法,由企業自行選擇,目的是使企業能夠更加公允地披露其會計信息。由於這些處理方法各有特點,對會計信息的影響不同,就要求會計人員必須根據企業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做出恰當的判斷。一旦判斷失誤就會導致會計信息的不可靠,比如固定資產折舊方法的選擇,存貨發出計價方法的選擇等。而2006年頒佈的新準則更充分地體現了以原則為導向的制定基礎,需要大量運用職業判斷,會計職業判斷髮揮的作用會更加重要。

  (四)某些會計標準和定義的模糊性

在具體會計準則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確定性措辭,如“可能”、“很可能”等。由於對事件發生概率的主觀判斷因人而異,對概率的估計也不可能十分準確,“可能”、“很可能”又是一個很模糊和難以把握的概念,沒有一個明確的界定標準,因此,只能通過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加以確定。如對資產可能發生減值的判斷、對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的判斷等。此外,在基本準則中對於一些會計原則的定義也是模糊的。如重要性原則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反映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所有重要交易或事項,但對重要性的標準並沒有做出明確規定。因此在實際工作中,如何把握重要性水平,從而正確披露會計信息,只能通過會計人員根據具體情況做出的主觀判斷加以確定。

  (五)會計法規制定的相對滯後性

會計法規的制訂往往落後於會計實踐的發展和經濟行為的創新。因此,當新情況、新領域、新行業出現時,常會出現會計處理“無法可依”的現象,比如近年出現並迅速發展的衍生金融工具、投資性房地產、生物資產等新領域和新行業,對其相關的會計處理在2006年發佈的新具體會計準則中才第一次給出了具體規定,這種情況下,只能依靠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來選擇恰當的會計處理方法。

  參考文獻:

1.李雪峯.淺析會計職業判斷.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3

2.李整妮.如何提高會計信息質量.中國科技信息,2006,3

3.財政部會計司.積極開展會計國際協調,完善我國會計準則體系.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

標籤: 會計 論文 職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gr/zhiye/el623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