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個人範例 >職業 >

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研究綜述的論文

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研究綜述的論文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研究

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研究綜述的論文

(論文摘要)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是影響火學生就業的一個重要因素,目前對於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研究成果還不是很豐富,文章對現有的研究進行總結。期望對今後的相關研究提供借鑑。

隨着社會的飛速發展,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和大學生畢業分配製度的改革也隨之推進,自2000年高校擴招以來,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湧向了就業市場,每個人都希望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能在工作中實現自己的價值,可是現實的求職過程卻是十分的困難,就業形勢的日趨嚴峻和求職困難的日益增加,讓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對求職過程充滿了恐慌,如何讓他們在這個過程中正確認識自己,提高求職的效率,就逐漸成了人們關注的問題。現實的求職過程是一個綜合考慮各種因素並最終做出選擇的複雜的決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個體會受到眾多因素的影響,比如對職業信息的獲得、對自我的評價、對求職過程中心態的調整以及對未來的信念等等,每一個因素都會影響到個體對職業的最終選擇,甚至會影響到個體一生的發展。因此,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把研究的焦點集中到了職業決策領域。自我效能的概念最早出現在1977年班杜拉的《自我效能:關於行為變化的綜合理論》一文中,經過多次的修改後,班杜拉最終認為自我效能是個體對其組織和實施達成特定成就目標所需行動過程的能力的信念。自我效能這個社會認知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一經提出,就受到心理學家的重視,並被廣泛用於實踐,自我效能理論在職業領域的應用研究更多地體現為對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研究,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是指對自己能否勝任和職業有關的任務或活動所具有的信念,它是影響職業決策的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下面將對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主要研究和進展做些介紹。

  一、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理論研究

1.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定義

正式提出職業決策自我效能(careerdecisionmakingself-efficacy)概念的是taylor和betz,這一概念是職業自我效能理論具體在職業決策階段的運用。taylor和betz從社會學習和認知行為理論出發,依據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結構,提出了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概念。他們認為個體在知覺成功執行任務能力(即自我效能感)上的差異可以用來解釋為什麼有的人在職業決策時比其他人有更多的困難,瞭解不同個體在職業決策時對自我效能的期待,即個體需要成功做出職業決策時的信念程度,可以幫助人們有效理解和解決職業決策的困難。他們對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研究和做出的定義也是目前該領域研究者廣泛接受的:“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是決策者在進行職業決策過程中對自己完成各項任務所必需的能力的自我評估或信心”。由此可以看出,職業決策效能感則針對的是職業決策過程的一種信心與期待,而不是其他。

2.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理論研究

職業心理學家們一直以來就強調自我概念、自我效能在個體職業發展中的重要性,並認為自我效能是個體職業發展過程中的基本變量。最早將“自我概念”引人職業理論的人是donaldsuper,該提法對於界定職業心理學和職業發展學提供了一定的幫助。dnoaldspuer在1953年和1963年間的主要著作中,給出了“職業自我概念”的定義,並提出職業發展的過程就是職業自我概念發展的過程。

super的理論一經提出,便引起眾多學者的興趣,出現了大量有關自我概念或自我效能、職業成熟度以及職業探索行為的相關研究。比如,konman和osipow,特別強調自我評估這個概念,他們在詳細描述和提煉super的理論過程中,提出自己的理論假設:自我評估在職業選擇過程中起着緩和劑的作用,那些具有高自我評估的個體將會選擇適合自己特質的職業角色,而那些低自我評估的個體可能就不會這樣。

在以上各類研究的基礎上,為了更好地測量個體的職業決策自我效能,taylor和betz將bandura的社會認知學習理論的思想與criets的職業成熟度理論的結合,選擇了criets的職業成熟度理論中職業選擇能力部分,並參考職業自我效能兩方面的主要內容:一是與職業內容有關的自我效能,即個體對自身完成某一職業所規定的有關內容(如該職業所需教育、某種具體職業任務等)能力的信念;二是有關職業行為過程的自我效能,即個體對自身完成有關職業行為過程(如職業決策、職業找尋等)、實現日標行為能力的信念。在1983年,taylor和betz提出,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結構包括五個部分:瞭解自己的能力、職業興趣、與職業有關的需要和價值以及自我概念等的自我評價能力;獲得職業信息的能力;將個人的屬性與工作特點從進行匹配的目標篩選能力;做出職業決策後,對決策實施的職業規劃能力;解決或應付在職業決策過程中所遇到問題或障礙的能力等。

3.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測量

(1)職業決策效能感量表

職業決策效能感的測量最早起源於對職業決策困難者的研究。奧斯波在採用他主編的職業決策量表進行研究的過程中發現,缺乏信心可以導致決策困難。霍蘭德也發現:在職業決策技巧方面缺乏信心,同樣也導致職業決策困難。受上述兩項的啟發以及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論的啟發,藉助克鋭茲的職業成熟度理論模型結構,貝茨和泰勒於1983年編制了職業決策效能感量表(careerdecision-makingself-effieaeyscale,簡稱cdmsi;),目的是為了解自我效能期待對理解和解決職業決策困難的有效性,以及它們之間的相關程度。因而,貝茲與泰勒所編的職業決策效能感量表(cdmse)是用於測量個人需要成功做出職業決策時的信念程度。

該量表的結構分為五個部分:自我評價、信息收集、目標篩選、職業規劃、問題解決。cdmse量表五個維度各有項目10個,合計50個項目,每個項目要求從“完全沒有信心”到“完全有信心”作答,採用10點計分,即從0到9分,分數越高表示越有信心做出職業決策。研究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5個分量表的a係數分別為0.88,0.89,0.87,0.89,0.86,luzoz的驗證性研究也顯示,全量表的a係數為0.93,間隔6個星期的重測信度係數為0.83。同時,taylor,betz和robbins(1985)的研究發現,cdmse與其他著名的職業決策量表有顯著相關。

後來又出現的簡式量表(cdmse-s瑪的效果也類似於原量表,已經有大量的研究證實了該量表的科學性。cdmse-sf是在原表的基礎上進行縮減而成的。同樣是5個部分,每個部分由5個項目組成,共25個項目,每個項目從“完全沒有信心”到“完全有信心”,採用五點計分量表,最高程度計4分,最低計0分,全量表最高分為100分。龍豔梅以上海市兩所大學一至四年級的419名大學生為樣本對cdmse-sf進行了修訂。經過修訂的擇業效能感量表同質性信度和重測信度分別為0.8953和0.851,其驗證性因素分析表明,修訂的量表五因素模型的擬合性較好,構想效度較為理想。

(2)擇業效能感問卷(cdmse-c)

鄭日昌和張杉杉選取理工科大學生被試羣體編制出本土化的擇業效能感問卷((cdmse-c)。該問卷採用現代因素分析的方法進行驗證性研究分析,結果表明擇業效能有4個維度:職業信息與技能效能感、學績效能感、個性自我瞭解效能感和社會支持效能感。

(3)職業決策自我效能量表((cdmse-r)

彭永新和龍立榮參照betz和taylor編制,1994年修訂的職業決策自我效能量表,依據學生的訪談資料和學生開放式問卷的調查結果,編制出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量表(cdmse-r)。研究以武漢地區14所大學30個專業1000名畢業年級的大學生作為研究樣本,進行正式施測。統計分析結果表明,量表有較好的項目特性,同質性信度、同時效度較好。但問卷的重測信度由於間隔時間過長而偏低,結構效度較差。如果換一個角度,只是將該問卷作為了解大學生職業決策困難狀況的整體診斷工具,只考慮總分,應該説,該問卷的同質性信度為0.93,重測信度為0.656,並具有較高的辨別效度,是進行職業決策困難狀況診斷的一個有效的量表。

在此基礎上,彭永新和龍立榮兩位老師又於2003年進行了高中生專業決策自我效能量表的初步編制,為高中生在選定大學專業出現困難時提供診斷工具。方法依然是參照betz和taylor的“職業生涯決策自我效能量表”,依據對高中生的訪談資料和開放式問卷調查結果,抽取湖北省8所中學高三年級的750名同學作為研究樣本,進行正式施測。結果:一是該量表的項目特性良好;二是全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a係數為0.9135,重測信度為0.834;三是該量表均具有較強的辨別效度。得到的結論支持該量表可以作為高中生選定大學專業出現困難時的診斷工具試用。

(4)修訂的擇業效能感量表

龍豔梅以上海市兩所大學一至四年級的419名大學生為樣本對betz和腸alor的量表(簡式)進行了修訂。經過修訂的擇業效能感量表同質性信度和重測信度分別為0.8953和0.851,其驗證性因素分析表明,修訂的量表五因素模型的擬合性較好,構想效度較為理想。

  二、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研究現狀

1.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影響因素的研究

(1)年齡

luzzo(1993)的研究指出:年齡與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感沒有顯著相關;而peterson同時進行的研究結果則與此相反:高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感與高年齡、高年級相連;glnakaos指出:在校的成人學生與年輕學生相比,顯示出更高的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感。

(2)性別

性別差異一直是心理學家感興趣的領域。眾多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實證研究結果均沒有顯示出更多的性別差異。但當控制變量發生變化時,性別差異出現。hackett&betz發現:如果依據傳統觀念,將職業進行男女分工,大學生被試的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水平出現明顯的性別差異:女生或男生在各自的傳統職業領域中表現出較高的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水平。具體到女生羣體,某女生的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水平越高,她就越傾向於選擇非傳統職業。hackett&betz假設,正是這種差異會影響求職者的目標定向以及求職時的堅定性;對於女性,這種自我效能的認知機制往往會對其產生消極影響。suckle和bonett以大學生為研究被試,將傳統職業和非傳統職業與家庭責任結合起來進行比較研究,結果發現,在傳統女性職業領域,女大學生把職業與家庭責任結合起來的自我效能比男生要高,但在非傳統職業領域,男女沒有性別差異。bonett以未婚和已婚的男女為被試,研究婚姻狀況和性別對職業自我效能的影響,發現在傳統女性職業上,已婚女性的職業自我效能要比已婚男性高,未婚女性比未婚男性職業自我效能高,而在已婚和未婚男性之間,己婚和未婚女性之間沒有顯著差異。

(3)歸因方式

luzzofunk和strang對大學生cdmse得分的歸因方式進行了研究,干預措施是對學生的歸因方式進行重新培訓,勸説學生把職業決策的低水平信心和與職業相關的失敗經驗歸因於努力的缺乏。結果顯示,在歸因方式重新培訓後,那些原來在職業外部控制項目上得分較高的學生現在更多地選擇了內部信息。

(4)人格因素

劉曉燕對當代大學生擇業效能感與人格因素之間的關係進行了實證研究。該研究運用betz和taylor編制的擇業效能感量表(cdmse-sf)和艾森克人格問卷對哈爾濱市180名大學生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當代大學生的擇業效能感的水平較高,但個體差異較大;擇業效能感與艾森克的人格維度理論中的內外傾、神經質兩個因素顯著相關,男生在選擇職業時更易受人格因素的影響,而女生則較少受人格因素的影響;擇業效能感的高低與人格因素密切相關。

(5)其他相關因素

胡豔紅對大學生擇業效能感與職業興趣、職業價值觀的關係進行了研究。以西安地區五所大學的286名應屆大學本科畢業生為被試進行問卷調查,採用因素分析,結果發現:大學生擇業效能感包括自我概念、自我評價、社會支持、職業信息收集、學績和目標設定六個方面;大學生擇業效能感在性別、學科上有一定差異;男生擇業效能感高於女生,具體體現在自我評價和職業信息收集方面有顯著差異,男生比女生的自我評價高、收集職業信息的能力強;擇業效能感、職業興趣、職業價值觀三者有密切的關係。迴歸分析表明,職業興趣、職業價值觀對大學生的擇業效能感有很大影響。

李莉、馬劍虹進行了大學生職業生涯決策自我效能及其歸因研究。通過對浙江大學420名本科畢業生和研究生畢業生的問卷調查,結果發現:性別因素在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各個緯度有着不同的影響,學歷因素對畢業生的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有很大影響,文理科畢業生之間在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各個部分沒有顯著差異,有工作經歷的畢業生在選擇目標、制定規劃兩部分顯著高於沒有工作經驗的畢業生。

2.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干預研究

sullivan,kate,roy,mahalik和james為提高被試的得分採取了一系列的努力措施,他們讓大學生做完量表後,給她們觀看職業干預的錄像帶,該錄像帶內容是通過減少在職業規劃與教育中的性別定勢來拓寬女性的職業觀念的範圍。觀看錄像帶2周後再進行cdmse測量,結果發現被試的cdmse得分均有顯著提高。

fukuyama,probert,neineyer,nevill和metzler通過計算機程序(discoer)來評估職業指導對本科生的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和職業決策能力所產生的效果。結果顯示,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有大大提高,且對職業的不確定性降低。

luzz。和’taylor又進行了一項研究,即口頭勸説是否對一年級大學生的cdmse得分產生影響。有88名學生完成了cdmse作為前測,然後隨機將其分為控制組和對照組。控制組的.學生要完成wowi測量,隨後依照順序與諮詢者進行當面會談來討論其測量結果,在反饋階段,職業諮詢者會用言語勸説學生告訴他們能夠擁有足夠的技能和機會參與到有效的職業決策活動中去。而那些對照組的學生則只是參與wowi測試,不接受諮詢者的口頭勸説。結果顯示,控制組的學生cdmse得分有顯著提高,而對照組的學生的cdmse得分沒有發生變化。

luzzo,funk和strang對大學生對cdmse得分的歸因方式進行了研究,干預措施是對學生的歸因方式進行重新培訓,勸説學生把職業決策的低水平信心和與職業相關的失敗經驗歸因於努力的缺乏。結果顯示,在歸因方式重新培訓後,那些原來在職業外部控制項目上得分較高的學生現在更多地選擇了內部信息。

  三、小結

總結已有的研究可以看出,雖然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這個問題已經引起了研究者的關注,也做了大量的工作,為今後對這一問題的深人研究提供了思路和借鑑,但筆者認為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是一個值得繼續探討和研究的問題,在今後的研究中可以大致從以下幾個方面深人:一是在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理論研究上,一方面,國外的研究都以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個體為被試,由於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研究存在跨文化的差異,國外學者對此問題的理論構想和編制的測量工具不一定適用於研究中國文化背景下的大學生的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另一方面,雖然國內有學者對此問題做出了初步的探索,提出了有關中國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理論構想,但研究還不夠充分,理論不夠完善和深入,且大多缺乏實證性研究的支持。二是近年來,有關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研究趨勢是,一方面在理論上檢驗職業決策自我效能量表的信度、效度和它的應用性,另一方面對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相關研究進一步擴充以往關於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實證研究比較缺乏,有些研究只探討某些主觀心理因素(如職業興趣)與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關係,缺少各種影響因素的整合與職業決策自我效能關係的研究。三是目前國內對大學生職業決策的研究範圍比較窄,大多都是用國外修訂的量表對大學生進行測試,之後對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在大學生的人口統計學變量上進行分析,或者是將職業決策自我效能與其他的因素求相關,今後可以有系統地對影響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因素進行研究。四是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是一個針對性很強的概念,不同領域、不同羣體的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有很大的區別,僅就大學生這一羣體也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分類,所以,針對不同層次、類型的大學生進行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研究,提出更加具有針對性的學校職業輔導的策略,將是我們進行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新方向。五是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研究目的在於為大學生的職業決策和就業提供更多的理論支持,而對於大學生的就業,每個學校都有專門的就業指導中心,研究中應該充分利用這些機構,為研究提供切實的、可靠的學生資料,並將研究的成果與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緊密結合,這將更有利於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gr/zhiye/o6j5mv.html